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大家庭》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精美的插图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地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特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太阳系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各行星的特点,知道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太阳系的探索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系的概念,掌握各行星的特点,认识到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思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奥秘。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探索兴趣。
2.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特点。
3.了解各行星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模型、阅读教材,了解各行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4.认识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宇宙模型的演示,认识到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意义。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布置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庭【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第一个活动的时间在分配上要多一点。
第2课时八颗行星【教学反思】本课最主要的是通过活动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完成模型的建立。
在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指导。
第3课时日食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二、探索(2)日、地、月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3.播放日、地、月运动的视频资料。
活动二:模拟日食。
1.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体积比太阳小得多,这么小的月球真的能够挡住那么大的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2.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模拟天体的物体大小比例有什么要求?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3.学生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4.实验材料:三张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圆纸片、支架。
模拟实验:①将三张纸片固定住并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②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③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6.汇总我们的观察结果。
张贴班级汇总表,给学生提供两张圆纸片。
让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纸片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总结:当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并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就发生了日食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宇宙》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7课,主要包括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宇宙这一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宇宙基本知识,学会观察和描述天体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基本知识,如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学生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景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宇宙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具:宇宙模型、星空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学具:为学生准备宇宙相关书籍、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媒体资源展示宇宙星空,引导学生关注宇宙。
2.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已有知识。
呈现(10分钟)1.介绍天体的概念,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2.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对恒星、行星的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巩固(10分钟)1.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银河系的认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教师准备ppt、希沃授课系统、太阳系天体黑板贴图、巴德膜眼镜分组材料:太阳系相关补充资料、课前导学单、课中学习单;学生准备笔、收集好的太阳系资料、完成的课前导学单。
6.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活动11.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查阅和整理资料,你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奥秘呢?师活动11.课前同学们通过专业的眼镜观察了太阳,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2.提问:距离太阳1.5亿公里我们看到得是这样的,加入我们近距离观察太阳,它还是这样吗?引导学生汇报了解到的太阳的信息;3.提问:课前同学们查询和整理了资料,部分同学准备了一些资料,陈老师把这些资料放进了我的课件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会带给我们哪些关于太阳的信息。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于收集到的太阳知识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重要研究内容——了解太阳。
环节二:了解太阳(由学生主讲,学生补充)学生活动2汇报你整理的有关太阳的信息。
(学生课前导学单)1.太阳是一颗_______(恒星/行星),是太阳系的_______天体。
2.太阳的质量和体积分别是多少(与地球相比)?内核和表面温度是多少?3.太阳的构造由内及外分别是什么?4.太阳的一生会经历哪些阶段?简单地说说每个阶段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活动21.根据学生汇报内容,适时地书写主要板书。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3.教师总结整理资料的方式有:PPT、表格、手抄报、思维导图等。
5.太阳活动指什么?太阳活动有哪些现象?6.介绍一种你知道的太阳活动,并说说它对地球的影响。
7.你还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信息?根据课前导学单,学生通过整理ppt、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介绍太阳的有关资料活动意图说明:学生课前经历对太阳系的信息收集、筛选、提取、加工过程,能充分了解太阳;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整理信息,如:ppt、手抄报、表格、思维导图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宇宙》单元复习【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来自于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
在本单元主要是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认识太阳系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星座和星系,尝试建立了银河系模型,通过建构模型、推理想象,初步形成对宇宙的认识。
整个单元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感知八颗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是通过制作银河系和星座模型、借助活动观星盘及提炼相关资料,了解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三是讲述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此外,学生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不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情分析】回顾整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宇宙单元的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也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对于每一节内容,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但从整个单元的视角上,自己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完整的概念框架还有些困难,这就需要一节单元整理课帮助孩子们梳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的整理归纳,加深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意识到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科学思维]借助模型实验及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和反思探究宇宙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实践]在单元整理归纳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宇宙相关信息;初步学会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初次尝试如何建立模型能更具解释力。
[态度责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产生较浓厚的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感受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宇宙单元的重要概念及关系。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教科版
(封面)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教科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月球环形山1.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2.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1/80 ;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49,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白天温度(127℃),晚上温度(-183℃)3. 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公转时间约要 29.5 天。
4.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5.“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
6.(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环形山。
7.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8.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9.造环形山摸拟实验。
喷水法:喷口大小决定坑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决定坑的深浅。
撞击法:撞击球的大小决定坑的大小,撞击速度决定坑的深浅。
月相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6. 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如恒星、行星、卫星等,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宇宙的认识还较为有限,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恒星、行星、卫星等基本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与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宇宙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宇宙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动画形式呈现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呈现的内容,总结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天体的特征,并尝试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宇宙天体特征和宇宙起源演化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如宇宙的边界、宇宙中的生命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和描述一下夜空中的恒星、行星等天体,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和运动的原因。
8.板书(随教学过程进行)板书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宇宙1.太阳系大家庭【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1课。
之前的教材对日、地、月系统有一些阐述,本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
在聚焦部分,本课通过问题“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来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接下来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
探索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
二是了解太阳,让孩子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关于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三是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研讨两个问题“太阳系大家庭中都有哪些天体?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将太阳系的一些信息进行补充整合,让孩子知道太阳系是怎样的一种天体系统。
最后教材用比较特殊的天体彗星做为拓展部分,再次提高孩子探索太阳系的兴趣。
【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对于太阳系有所了解,但是之前的了解很多学生只是信息非常的琐碎,本课通过学生的广泛搜索、收集资料和集中研讨,让孩子对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深入了解太阳系中的一些天体等。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
[科学思维]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能丰富、修正、完善原有对太阳系的认识。
[探究实践]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能用图画的方式来描述太阳系。
[态度责任]在了解太阳系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难点]能够根据资料画出相应的太阳系天体图。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汇总图。
[学生]1.课前收集的关于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资料;2.每人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班级汇总图1.回顾太阳、地球、月球三球的关系和主要特点,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
第一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一些探究。
聚焦部分通过两个提问,考察上节课的内容和指出本课研究的方向。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
二是给八颗行星排序。
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
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
三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
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
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
第二个问题的研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
学生能够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拓展部分,教材通过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将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学情分析】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
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
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真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思维]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探究实践]在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在了解八大行星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一米长的软皮尺[学生]1.一米长的软皮尺2.签字笔3.学习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1-8课教案(下册)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还有哪些天体也在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这叫什么现象?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4、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8、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认识星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认识星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4课。
从本节课开始,教材通过两课时开展对星座的学习和认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星座,并通过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去客观真实地了解星座并建立星座的正确概念。
聚焦部分通过提问,调查学生对星座的前概念和原认知。
学生的星座概念很多是通过神话故事,动画作品,星座运势等非正式的学习渠道,缺乏科学性。
探索部分分为两个个环节:一是初步了解星座。
通过介绍星座的由来,强调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仅此而已。
二是建一个星座模型。
将小球用长短不同的细线悬吊在一些特定的位置,通过照射投影出北斗七星的样子。
但随着照射角度的变化,七颗星星投影组成的图案也随之变化。
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研讨分析观察结果的成因,通过这样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到星座只是不同远近不互相干的一些星星在夜空的组成的图案而已,并非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建立起星座的客观认知。
拓展部分引入了“光年”这个科学词汇,并一一介绍了北斗七星七颗恒星与地球的距离,给学生带来震撼的同时,使得学生对宇宙的空间产生新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虽不是学生初次听说星座这个词汇,但学生对于星座的认知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一些错误概念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同时,星座的知识已跳脱太阳系,来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这也学生需要发挥更充足的空间想象能力,让自己逐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模型走向宇宙空间,建立起正确的星座概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型观察,认识到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星座的图形也会不同。
[科学思维]展开空间想象,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科学实践:制作星座模型,通过模型进行观察想象,对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对天文知识充满探究欲望,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案一. 教材分析《日食》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食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明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日食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
此外,教科书还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日食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日食这一现象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日食的成因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食的产生原因,认识日食的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食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食的成因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日食的成因和特点。
2.实践活动:设计观察日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日食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日食的产生过程。
2.准备日食模型或其他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日食。
3.安排一个户外观察日食的环节,确保学生能够亲眼目睹日食的奇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日食的奇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日食吗?日食是什么现象?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日食的产生原因,如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等。
通过日食模型或其他教具,生动地展示日食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日食的成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日食的活动。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日食的变化,如日食的初亏、食甚、复圆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夏季星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夏季星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5课。
本节课在初步认识星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以及借助活动星盘观星。
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星座的作用以及如何认识星座,让学生对星座的意义有进一步的思考。
探索部分分三个环节,一是利用星座寻找方向,学习如何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确认正北方向。
这对整个星空的方位确定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通过寻找亮星的方式,分别认识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这组成“夏季大三角”的三颗亮星。
在此基础上认识这三颗亮星所在的天琴座、天鹅座、天鹰座这三个星座。
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关于星座的一些传说故事,增加趣味性。
三是利用活动星盘观星,将星座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研讨部分共同讨论“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以及“有哪些辨认星座的方法”这两个问题,强调星座的天文地理意义,避免学生被一些错误的星座知识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星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利用星座找方向,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征,最后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观星活动。
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夜空观星条件普遍比较差,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借助工具开展观星交流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认识天鹰座、牛郎星等夏季的主要的星座及亮星,了解星座命名的产生。
[科学思维]能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找出北极星,通过特征观察,辨认出不同的星座。
科学实践:在星图上认出北斗七星,找出北极星的位置,掌握星盘的使用方法,在夜空中寻找相应的星座。
[态度责任]培养观星等天文活动的兴趣,意识到星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难点]学会星座辨认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星座图片、观星软件。
[学生]活动星盘。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4日食和月食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4、日食和月食教案4、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耀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依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肯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依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打算)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了解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商量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商量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认识星座》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认识星座》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星座》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夜空中的星星,了解星座的形成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星座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星座名称和位置,探究星座的形成原因,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星空和天文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星座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星座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星座名称和位置。
2.引导学生探究星座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星座名称和位置,了解星座的形成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星座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寻找并识别星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3.讲授法:教师讲解星座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星座的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尝试寻找并识别星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夜空中的星星,激发学生对星座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星座的概念,介绍常见的星座名称和位置,让学生初步掌握星座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星座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加深对星座的认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星座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星座的形成原因,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深入了解星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星座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认识星座》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认识星座》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星座》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夜空,认识一些常见的星座,并了解星座的分布和形成。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观测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星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和星空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星座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夜空,自主地认识星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夜空,认识一些常见的星座。
2.了解星座的分布和形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一些常见的星座,了解星座的分布和形成。
2.难点:通过观察夜空,自主地认识星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夜空,认识星座。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星座的分布和形成。
3.讨论法: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星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星空图、星座卡片。
2.学具:观测星座的工具,如望远镜、手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星空图,引导学生观察夜空,提出问题:“你们在夜空中看到过哪些星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出本课的主题——认识星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星座,如大熊座、小熊座、猎户座等,并通过星座卡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星座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用望远镜或手机等工具观测夜空,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星座。
在观测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一些学生分享自己观测到的星座,并介绍这些星座的特点。
其他学生倾听后,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星座的问题,如:“星座是如何形成的?”“星座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星座的了解。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浩瀚的宇宙》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浩瀚的宇宙》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浩瀚的宇宙》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概念,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宇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神秘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恒星、行星、星系等宇宙基本概念,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恒星、行星、星系等宇宙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宇宙模型、星空图等教具。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认识和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了解他们对宇宙的认知水平。
2.呈现(10分钟)利用宇宙模型、星空图等教具,向学生介绍恒星、行星、星系等宇宙基本概念,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宇宙的奥秘。
同时,讲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宇宙的简报。
可以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概念的定义,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等内容。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浩瀚的宇宙》教案19(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浩瀚的宇宙》教案19(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浩瀚的宇宙》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概念,并引导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宇宙的深入了解和宇宙中的各种天体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宇宙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认识恒星、行星等天体,学会用望远镜观察天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天体的特点。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恒星、行星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知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宇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望远镜,让学生实地观察天空。
3.准备宇宙知识卡片,用于学生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宇宙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宇宙的基本组成,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并讲解恒星、行星的特点和区别。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让学生对宇宙有更全面的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用望远镜观察天空,让学生亲自体验宇宙的奥秘。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各种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1、地球的卫星——月球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二、制作月球卡: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教学后记:2、月相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四、观察白天的月相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五、课外拓展: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2、月相变化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教学后记: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