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浙教版语文六上《三顾茅庐》word教案3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意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具体,尤其是第三次拜见,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假设渴的立场。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进展的顺次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方句中用来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方句中用来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进展的顺次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同学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索: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状况。
①检查字音掌控状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帮助捆来尊敬卧龙稀稀朗朗潺潺嘱咐恭尊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争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三顾茅庐》这段历史故事。
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到诸葛亮爱国精神和丰富的智慧,还可以掌握比喻的用法和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三顾茅庐的故事。
2.理解诸葛亮的爱国精神和智慧。
3.掌握比喻的用法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三顾茅庐的故事。
2.理解诸葛亮的爱国精神和智慧。
3.掌握比喻的用法和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诸葛亮的爱国精神和智慧。
2.掌握比喻的用法和方法。
教学准备1.教案和课件。
2.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教师自己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备课时选取适当的读物,准备教学课件。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诸葛亮和《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做?3. 阅读故事(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阅读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爱国精神。
•教师可以对关键名词、词语、句子作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分析用词(10分钟)•教师可以从用词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比喻和头尾呼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5. 课后讨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就课文的主要思想、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等方面开展讨论,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课后作业1.自己撰写一篇课文读后感,体现课文中的精神内涵和深层含义。
2.阅读其他与三国有关的文章,提高对于历史知识的敏感度。
教学反思本节语文课以《三顾茅庐》为例子,教授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通过故事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再结合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明白了比喻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形象的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
《三顾茅庐》教案三篇
《三顾茅庐》教案三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2、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
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二、初读课文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三、聚焦刘备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
你怕冷,自身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
(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本背景。
2.能够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转变。
3.能够通过分析语言运用,理解文本中重点段落。
4.能够在学习中领悟故事的哲理,加深对情感、人生、伦理、价值观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理解《三顾茅庐》成文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2.着重分析第二至第四顾的情节,以及关键的一句话“于是诸葛亮变卦,草书了三封书信”。
3.总结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转变。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展示《三顾茅庐》的相关内容,例如成语“三顾茅庐”、电影《赤壁之战》等,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
2. 观看视频(10分钟)观看PPT中包括的《三顾茅庐》视频,让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情节。
3. 阅读课文(15分钟)教师逐段讲解,让学生了解文本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
可以适当解释一些生僻字和词语,引导学生理解。
4. 文本分析(20分钟)分别讲解第二至第四顾的情节,着重讲解“诸葛亮变卦,草书了三封书信”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为国家和民族着想,又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忠诚感。
5. 课外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浏览相关书籍、电影、动漫、音乐、游戏等文化形式,寻找更多有关“三顾茅庐”的文化信息。
6. 总结(5分钟)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你认为最感人的场景是什么?”、“根据课文,你认为诸葛亮是怎样做到让关羽、张飞归降的?”等。
四、板书设计段落关键语句一、背景和情节三顾茅庐二、第二顾信口雌黄、草书三封书信三、第三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四、第四顾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三顾茅庐》的学习,着重从情节分析和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转变,并能够领悟到故事背后的哲理,加深对情感、人生、伦理、价值观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精选3篇)
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精选3篇)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精选3篇)《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三、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顾茅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练读词语: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个别读/齐嚷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s:齐读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三顾茅庐_浙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三顾茅庐_浙教版教学课题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明白得词意。
积存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曲折起伏、疏疏朗朗、清亮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由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刘备三次到隆中拜望诸葛亮,诚心诚心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真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本课语言通俗易明白,适合小学生阅读。
四年级学生差不多具备了依照老师的提示进行课前预习的能力。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自学,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专门感爱好,但大部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略知一二,没有通读过原著,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
期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爱好。
教学方法1、注重朗读感悟“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包蕴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方法上给予指导,朗读过后的评判也专门重要,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2、先扶后放,合作学习在教学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时,采纳“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重点指导学习人物对话部分,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人物动作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既表达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评判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明白得“三顾茅庐”的意思。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三顾茅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这篇古文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三顾茅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用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顾茅庐》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2.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们互动,引入本课的古文《三顾茅庐》。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此篇古文,了解学生对古文的基本认识。
2. 检测与讲解关键词语(15分钟)(1)茅庐茅庐是指用茅草盖顶的房子,通常位于乡村或山区。
请学生们讨论茅庐有什么特点,与现代房屋有何不同。
(2)三顾三顾是指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请学生阅读文中与“三顾”相关的句子,理解其所表示的意思。
(3)微俦微俦是指非常微小的鸟。
根据上下文理解,微俦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与刘备的心情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分析文章结构和阅读(20分钟)(1)背景介绍让学生们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讲解刘备在战乱中的困境以及刘备为了找到人才,冒险三次寻访诸葛亮。
(2)故事情节要求学生们仔细阅读《三顾茅庐》,理解故事情节并做笔记。
教师在辅导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刘备要找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三次不见刘备,最后为什么答应帮助刘备?•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对话有哪些亮点?4. 讨论与思考(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小组讨论题目1.刘备为什么要找诸葛亮?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刘备的问题?2.诸葛亮为什么要三次不见刘备?3.利用自己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对话,模拟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2)小组讨论与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表达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自己的理解。
让不同的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和辩论,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doc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导入,直接揭题1、询问《三过演义》里最喜欢的角色,并说说原因师: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们都读过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吧?那么你们最喜欢三国群雄中哪位英雄呢?生: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师:那么刚刚讲的赵云啊,关羽呀,诸葛亮呀,都是谁的手下呀?生:刘备师:对呀!看来刘备这个人呀真的不简单,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号神秘人物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2、揭题——三顾茅庐,读题3、解释题目的意思生:刘备三顾茅草房里的诸葛亮师:到他的茅草房干什么呀?生:请他出山一统大业……师:对呀,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到一个姓诸名葛亮的人的茅草房恳请他出山一统大业,对吗?生:错师:错在哪里?生:是诸葛师:啊呀!同学的耳朵够灵光,找出了老师刚刚说话中的错误,诸葛呀,它是一个——生:复姓师:那么你能再举几个复姓来么?生: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除了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生:孔明师:刘备,字——生:玄德师:还有,唐朝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除了姓除了名除了字还有号呢!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
你就号舍网居士吧!二、质疑,整体感知师:我们刚刚已经说过了,这神秘人物刘备呀值得我们研究,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想想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你能看出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呀?三、精读,一点发散找一找,学生自己说,教师引导从三次拜访入手1、第一次2、第二次第二次,张飞想随便叫个人去带诸葛亮回来,刘备训斥张飞可以看出其诚心诚意师生分角色朗读,生生分角色朗读师:孔明是当今大贤。
“大贤”什么意思?生: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生:大款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生:大腕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分页标题#e#生:大侠师:像我们班数学老师那样身体胖胖的人叫——生:大胖师:对呀,这诸葛亮可是个大贤,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呀,我刘备不亲自去请诸葛亮,怎么显示出我的诚意呀!风雪天气轻叩柴门这个小动作中看出诚心诚意3、第三次第三次,打算去的时候,刘备训斥张飞,能捆来诸葛亮的人,捆不来诸葛亮的心啊,张飞不了解刘备的心)师生分角色朗读师:读生:“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体会刘备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难点:体会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圈画重点: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师指导圈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引导讨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之三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之三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比喻句的学习,明白本体、喻体间的关系,并透过比喻句认识诸葛亮是个人才,具有雄才伟略。
4、通过品词析句,感悟刘备求贤若渴、尊重人才、求才至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件(文中插图邮票)1、指导看图。
2、交流:图上描绘的是什么故事?谁能够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将图中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讲清楚。
)3、解题。
三顾茅庐,三是什么意思?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这的三是三次还是第三次的意思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仔细找找。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并用笔画一画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体会,并用因为所以将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说出来)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讨论:三顾茅庐的三是指三次还是第三次的意思呢?这三次刘备是怎样去邀请诸葛亮的?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诚心诚意)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前去邀请诸葛亮?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三、解读诸葛亮1、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邀请诸葛亮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那是因为诸葛亮是个人才。
诸葛亮是个人才吗?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了解。
(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2、课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诸葛亮是个人才。
(学生边找边感悟)3、重点结合三个比喻句,理解诸葛亮是个具有雄才伟略的人才。
4、感悟比喻句中本体、喻体的关系。
四、齐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抓住单字突破词语理解。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积累词语。
3、摘抄比喻句,并练习写两个比喻句。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他深藏于隆中,精读史书,关心国事,对于群雄纷争的局势了如指掌,他善于运筹帷幄,有雄才大略。
对于这样的人才你们将以什么态度与他交往呢?刘备又是这样对待诸葛亮的?二、自由读课文,自主感悟刘备求贤才的诚心诚意要求:用心找一找、用笔画一画、用嘴读一读文中能够说明刘备诚心诚意、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词句。
关于《三顾茅庐》教案3篇
关于《三顾茅庐》教案3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
板书:三顾矛庐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
)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三、作业:1、描红2、抄写生字新词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engfen)辅(fufu)晌(_iangshang)辰(chengchen)诸(zhuzu)卧(wowu)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切入感知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读课题)。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9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9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重点)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难点)【教学活动设计】一、悬念导入,激兴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抓住文眼,构情节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质疑: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文本探究(一)刘备之“诚”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1)拜访次数?(2)充分信任(3)下马步行(4)等候醒来(5)批评张飞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四、总结归纳,谈收获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五、课后练笔,促提升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三顾茅庐》教学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三顾茅庐》这个经典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对于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顾茅庐》的情节,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2.熟悉并背诵《三顾茅庐》中的经典诗句。
3.学会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规则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2019春浙教版语文六上《三顾茅庐》word教案2
2019春浙教版语文六上《三顾茅庐》word教案2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小黑板出示)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20《三顾茅庐》教案3浙教版
三顾茅庐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1、揭题解题。
(1)顾:拜访。
(2)简介《三国志》(背景知识1)。
2、按要求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冈(gāng)谒(yè)数.九寒天(shǔ)(2)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2)注意“谒”与“蔼”、“怏”与“快”的字形的区别。
(3)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4、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去。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怏怏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5、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进一步认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比较三次去茅庐的异同,为分辨文章详略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1、听写词语。
2、自由朗读课文,用“”在课文中划出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相请的词句。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结果。
(3)指名汇报,同学评议、补充。
(4)教师小结。
3、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同:刘备对待诸葛亮前后一致谦恭态度。
异: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实用的《三顾茅庐》教案3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案篇2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
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
(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
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
“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
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
“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
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 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
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
)
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
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
教师可从
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 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
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
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
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
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
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
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
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