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第1部分专题127登飞来峰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优质课件
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 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 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 Nhomakorabea。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够利用想象还原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 好地理解诗歌。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品析蕴含哲理的诗句。
《登飞来峰》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 古,无洞不幽”的飞来峰,今天我们首先就 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结合注释,利用想象还原前两句诗歌所描绘的 景色。
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 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 现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层顶。这里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 情壮志呢?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 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 下此诗。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 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 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 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 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
写景: 高山之巅 浮云重生
抒情: 不畏艰难
说理: 登高望远
阐明以下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或诗人的思想 情感。
登飞来峰课件12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 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 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寻飞的来高峰塔顶,耸立着千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 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 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 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
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 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 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 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 是如何揭示的?
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 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 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 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 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 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 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 的句子是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眼__,__只__缘身 在最高层。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
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 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 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 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 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见不日畏①浮升千云(思寻遮这望塔里眼(是(“指听应怕到天”塔)的④)意只②)缘闻身说在鸡③最鸣
《登飞来峰》ppt课件
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登飞来峰》优质课件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
• 3.齐读。 •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背景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 作。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
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 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 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 了这首诗。
•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 诗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 层,是为了抒写当时心中独特的感受,即表现自 己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诗人自己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 的政治抱负。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
• 3.齐读。 •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背景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 作。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
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 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 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 了这首诗。
•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 诗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 层,是为了抒写当时心中独特的感受,即表现自 己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诗人自己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 的政治抱负。
初一下学期语文登飞来峰 1PPT课件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
寻塔的高峻陡峭。
2、《登飞来峰》中蕴含 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
寻塔的高峻陡峭。
2、《登飞来峰》中蕴含 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最新初中语文PPT教学课件-登飞来峰(王安石)..PPT课件
子。春___蚕__到__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_始__干___。_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 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 的句子是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眼__,__只__缘身 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
只 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借景抒情
} 闻说鸡鸣见日升。 (铺垫)
只有站得高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借情喻理 才能看得远
} 只缘身在最高层。 (目的) (远大理想和抱负)
《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
缓。” ……(《伤寒来苏集》)
运用: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
随证加减: 气虚,加人参适量; 津亏,加玄参、生地。
附方:1、小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
最高层(因为 )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
句采用(夸张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
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
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不__畏__浮__ 云遮望_眼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 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 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 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 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 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 的句子是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眼__,__只__缘身 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
只 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借景抒情
} 闻说鸡鸣见日升。 (铺垫)
只有站得高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借情喻理 才能看得远
} 只缘身在最高层。 (目的) (远大理想和抱负)
《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
缓。” ……(《伤寒来苏集》)
运用: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
随证加减: 气虚,加人参适量; 津亏,加玄参、生地。
附方:1、小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
最高层(因为 )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
句采用(夸张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
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
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不__畏__浮__ 云遮望_眼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 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 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 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 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PPT优质教学说课复习电子课件
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出原因
活动二 写景状物 【思考3】作者不畏“浮云”,“浮云”除指眼前之景,还指什么?
“浮云”在古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用典
——汉陆贾《新语》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 飞 来 峰
作 品 简 介
白话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 作品名称:登飞来峰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 创作年代 :北宋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
• 作品出处 :《王临川集》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 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
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 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 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 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 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 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 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 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登飞来峰》课件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18.古今之士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非易事,需要有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格局, 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来表达自 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20.《登飞来峰》中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异曲同工的两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1.《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 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饱含哲理之趣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9.而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在新一 届博鳌论坛中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给出答复:“我们要‘不畏浮 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意蕴上大体相同。 11.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表现作者开阔胸襟、豪迈气概的诗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登飞来峰》中体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一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易错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18.古今之士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非易事,需要有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格局, 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来表达自 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20.《登飞来峰》中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异曲同工的两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1.《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 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饱含哲理之趣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理解默写
9.而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在新一 届博鳌论坛中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给出答复:“我们要‘不畏浮 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意蕴上大体相同。 11.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表现作者开阔胸襟、豪迈气概的诗句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登飞来峰》中体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一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易错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河北省2024中考诗词鉴赏专项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共27张)ppt5
通过查字典或 有关资料,初步 了解诗句的意思, 大致理解诗中描 述的情景。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 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 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 飞来峰上千寻塔, 入云端。
王安石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 不畏浮云遮望眼, 我不害怕漂浮的云把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北宋 (朝代)杰出的 1、王安石_______ 政治 家,______ 思想 家,______ 文学 家,散文成 ______ 唐宋八大家 ___之一。 就很高,为___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 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 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 )④只缘身在最 高层( 因为 )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 句采用( 夸张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 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 不畏浮云遮望眼, 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 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 _______
学习目标
1. 通过查字典或有 关资料,初步了解 诗句的意思,大致 理解诗中描述的情 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 景象,引导学生理 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 并背诵和默写。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 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 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 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 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 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 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登飞来峰》课件1 PPT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的。
谈谈你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 事所羁绊。
译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惨白的太阳渐渐西沉,那胸中的离愁 就像一江春水浩荡汹涌;我骑马奔向 东方,奔向那遥远的海角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然而 这落花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东西,它们 会变成肥沃的泥土,培育养护着自己 的生身之木,使它更加欣欣向荣。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 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 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 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 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夕阳无 限好,只是近黄昏。”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比 喻、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
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
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 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 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 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 着希望.
这一首是原第五首。诗人寄居京师二十年, 一旦辞别,离愁满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 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 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边的家乡。一路 上诗人心情极为矛盾,心绪极为复杂。“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然打算 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 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飘落的 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句中“落红” 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 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谈谈你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 事所羁绊。
译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惨白的太阳渐渐西沉,那胸中的离愁 就像一江春水浩荡汹涌;我骑马奔向 东方,奔向那遥远的海角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然而 这落花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东西,它们 会变成肥沃的泥土,培育养护着自己 的生身之木,使它更加欣欣向荣。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 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 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 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 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夕阳无 限好,只是近黄昏。”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比 喻、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
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
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 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 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 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 着希望.
这一首是原第五首。诗人寄居京师二十年, 一旦辞别,离愁满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 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 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边的家乡。一路 上诗人心情极为矛盾,心绪极为复杂。“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然打算 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 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飘落的 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句中“落红” 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 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登飞来峰》最新优质课件
景
日升
“飞来山上”紧扣诗题 下笔,点明了地点。
千寻之塔——夸张手法 写塔的高峻
运用联想,描绘出一幅生机 勃勃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塔 的高耸。
赏析诗句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 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 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 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 情色彩的基调。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 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故 世称王文公。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还是一位改革家,在神宗皇帝支持下 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其 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被列 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诗歌主旨
作者登高望远,表现了他 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勇气和 立志改革的决心以及对前途充 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 采用( 夸张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 峭。
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 志的情怀的句子是:不__畏___浮__云__遮__望___眼_,,__自___缘__身__在__最___高_。层。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 背诵、默写全诗。(重点) 3、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 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重点、难点)
关于飞来峰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 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 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