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中国农村研究中的整体性和主体性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研究中的整体性和主体性探究

中国农村研究中的整体性和主体性,效果却十分负面,以致于当前中国相当部分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反而不如农村税费改革之前。

 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初出版了一套名为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的丛书(共16本),贺雪峰所著《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下简称《村治》)一书为该套丛书的提纲挈领之作。《村治》一书问题意识的缘起是,为什么同样的中央政策会在不同地区的农村有不同的实践后果。中国农村千差万别,造成了一刀切的政策在具体实践中表现迥异。例如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初,为了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推广村级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的经验,和水利部等部门推行农户用水协会制度的做法,在一些农民内聚力强,农村具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效果却十分负面,以致于当前中国相当部分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反而不如农村税费改革之前。

 一刀切的农村政策为何如此普遍?政策界和学术界其实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农村是非均衡的,但中国农村具体是如何非均衡的,却是大家长期没有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结果。另外,对于制度万能的迷信,也是造成政策一刀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学者及政策制定者认为,设计出一个好制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却恰恰忽视了:在逻辑推导中十全十美的制度或是在某一地方运作良好的制度,却有可能在实际运作或是另外一地的运作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村治》一书,可以看做是学术界关于探索中国农村是如何非均衡的一个新的尝试。作者从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角度,来探讨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作者在提出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概念时,受到了费孝通差序格局的启发,但此概念与差序格局又有所不同: 差序格局强调人们的认同感一轮一轮向外扩散,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差序格局被当做一个均质的实体,而实际上,中国农村社会中,不同层面的差序有可能并非均质分布,而是有一些层面凸显,成为主导的认同单位,且因为这一主导认同单位的存在,会抑制其他层面的认同与行动。于是,作者从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出发,将中国农村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宗族主导型。在这些农村,宗族仍然具有较强行动能力,并构成农民在村庄范围的主导认同单位;(二)小亲族主导型。在这些农村,宗族已经解体,但以兄弟堂兄弟关系为主要纽带的小亲族认同却十分强烈,并构成了农民在村庄范围内的超出家庭层面的主导行动单位;(三)户族主导型。在这些农村,户族具有对内协作功能,成为村庄中一个显而易见的行动与认同单位,其结构方式与小亲族相似,但不如小亲族紧密,且一般不具有对外行动能力(但具有对外进行面子竞争的功能);(四)联合家庭主导型。在这些农村,当地农民认为兄弟关系必须亲如一家,兄弟之间若不团结,是非常丢人并为村民所不耻的事情,在生活和生产合作中,都容易见到兄弟合作的痕迹;(五)原子型村庄。在这些农村,兄弟成家以后也很难联合起来进行合作,村民习惯于兄弟之间的不能合作。除了以上五种以血缘为基础的村民认同类型,作者及其同事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两种以地缘为基础的村民认同类型。一是村民组的认同。在此类农村中,在小组一级,农民的合作较为容易和频繁,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是行政村认同。构成农民对行政村认同的原因比较特殊,即该地经济比较发达,使得农村的土地升值很快,土地具有极大的利益,而土地的所有权归行政村,行政村巨大的经济收入,使得村民对行政村产生了认同并围绕行政村来展开各种斗争。

 继而,作者通过地方性共识这一概念,来完成由村庄类型到区域差异的转变。作者指出,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分布具有区域特点,农民认同是以远远超出村庄范围的相当广泛地区的地方性共识为前提的,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分布的区域特点,决定了乡村秩序生产能力和政策实践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造成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在现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作者对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的初步了解如下:宗族主导型农村,以江西、福建地区为代表;小亲族主导型农村,以山东、豫东、皖北、苏北所在广大的黄淮海地区为代表;户族主导型农村,以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陇东地区为代表;联合家庭主导型农村,以豫北地区为代表;原子型农村,以安徽徽州、湖北和东北地区为代表;而地域主导型农村,以城郊或发达地区为代表。在一般性区域比较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更为抽象也更为广泛、事实上也是更具建构性的区域模型:南方农村、北方农村、中部农村。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当前村庄改造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现状,寻求制约这一问题困境及其解决模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一、加快推进村庄改造建设的背景和条件

 (一)现阶段村庄规划建设及农民住房总体状况很不乐观

 根据对泰安市村庄建设的调查资料看,多年来,农村住房建设始终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一是分布散,布局乱。长期以来,农村居住分散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户居住基本以村组为单位,或沿河、或沿路一字型、非字型分布,一个行政村一般有七八个组,部分行政村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自然村。大部分村庄功能区划不明,布局杂乱无序,楼房平房混杂。用群众的话说,打地基不管高低,开门窗不论东西。一些村庄虽然盖了不少新楼房,仍然是有新屋,无新村。二是占地多,配套程度低。农户房前屋后多占多用比比皆是。大部分村庄公用设施严重缺乏,普遍存在行路难、排水难等问题。三是建设质量差。农房建设大多由无营业执照、无施工资质、无施工许可证的建筑施工队伍承建,无质量检验制度,无专职质检人员,无安全保障机制;大部分农户和建筑施工队心存侥幸,贪图便宜,在农房建设中有的使用不合格建材,质量安全隐患很多。四是乱搭乱建。目前。有些村干部和群众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有的村干部私下越权非法批划宅基地,有的私卖宅基地,有的村民甚至认为宅基地是私有财产,占得越多越好等等。导致了农村非法流转宅基地、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超标准占用宅基地、空心村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产生了宅基纠纷和资源浪费。个别村内空闲地和空闲宅基地甚至达到了30%。

 (二)实施旧村改造、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是当前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

 对农村居民来说,住房是最重要的财产,建房是最大的消费支出。现在农村建一所普通住宅大约需要6万元~7万元,建设综合楼每户大约需要10万元左右。启动农村居住工程,将直接带动建筑材料、建筑劳务、装饰装修、家政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有力引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