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不断努力,以期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本文将从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和农村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和解决途径。
首先,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农业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民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
这导致了农产品产量低下、质量不稳定以及农业增长速度缓慢的问题。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支持和指导。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其次,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农民的工资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且波动性较大。
农民面临着市场风险和不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使得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另一方面,农村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
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产业扶贫措施,培育和发展农村地区的新型农业产业和农村旅游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亟需关注和改善。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条件落后,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子女的升学机会和就业前景有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设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同时,政府可以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子女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免费教育、奖学金和就业机会等。
综上所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随着我国进入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富裕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起点相对较低,近年来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技术等政策,取得了显著进展。
农业产业结构过于简单,农产品供给能力仍然不足。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产品供给能力,以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需求。
我国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增长有限等。
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够快。
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农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老龄化、非农化程度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等方面。
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外出工作或转行从事非农业工作,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民的社会保障不完善。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探索如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的非农化程度,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面对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和途径。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富裕的目标。
还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问题的解决。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立足于实际。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农村的具体问题,包括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
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忽视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而在新时期,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对农村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
这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过去,我国的“三农”问题研究往往只是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贡献。
而在新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农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加以解决。
研究者们开始加强与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期更好地解决农村问题。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注重政策建议。
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只停留在问题描述的层面,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而在新时期,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者们开始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这使得研究成果更加贴近实际,并且能够为政府和农民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其主要特点包括立足于实际、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注重政策建议。
这些进展为解决我国农村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三农”问题中,涵盖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调整,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深入了解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1. 农业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方面,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逐渐提高,但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产品生产结构尚未合理优化,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明显。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新时期,农民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需要逐渐多样化,而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农民的就业、教育和医疗问题日益突出。
1.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产业扶贫也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2. 制度创新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制度创新。
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保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 人才培养在新时期,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以及具有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4. 农村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应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新时期三农问题(共5篇)
新时期三农问题(共5篇)第一篇:新时期三农问题新时期三农问题研究一、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
我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有众多的方法,文章从产业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及作用。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
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
它是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
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二、三农现状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尤其从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税、特产税的减免可谓大快农民心,在“三农”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产权模糊造成了“交易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障碍之一。
因此,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产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学者从中归结出三农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撒在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及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
关于三农工作论述研讨
关于三农工作论述研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关于三农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三农工作主要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这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地位逐渐被工业和服务业所替代,但三农工作仍然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促进三农工作的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农业产业发展。
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广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农机装备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生产的规划和管理,保障粮食安全。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现代化乡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自治意识;加强乡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扶持,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是农村工作的关键所在。
为了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扶持,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民健康保障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三农工作,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
只有保障三农工作的顺利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三农工作,共同为农村振兴、农民富裕做出贡献。
【2000字】。
第二篇示例: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农工作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五篇)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五篇)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精选篇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在这重要的一年,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
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巩固脱贫稳势头提后劲、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立足自身抓好农业,依靠自身端牢饭碗,才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第一层次是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进而稳定粮食年度产量;第二层次是下力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率;第三层次是稳定生猪长效性支持政策,保障“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
这三大层次的落实均离不开压实地方责任,要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是过渡期“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20__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然而,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脱贫产业需要接续培育,脱贫人口需要持续帮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在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需要关注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研究农业现代化的策略和路径,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需要加强相关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
调查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和问题;理论研究可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还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
政策研究可以及时掌握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动向和变化,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和意见;战略研究可以提供长远农村发展的战略思路,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
农村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三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我国“三农”问题,加强相关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加强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民增收农村振兴确定科学的路径和措施,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健康提供坚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精选5篇)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
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面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找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具有重要性的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的利益诉求。
三农问题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业资源约束:中国农业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由于农业资源较为有限,导致了农民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3. 政策扶持不足: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持续存在。
4.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二、三农问题的影响1. 农村经济的滞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加剧。
2. 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产品销售,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3. 农村社会问题的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土地流转问题等,农村社会问题逐渐增加,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4. 乡村振兴的障碍:三农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消费,带动内需增长。
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文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从经济社会学角度看三农问题形成原因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其他制约因素;它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它关系到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和稳定,影响农业生产力、工农关系、城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快速发展,因此就农村问题:国家应提倡地方投资完善市场建设、推进户籍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就农业问题:鼓励支持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加大人才科技支撑力度;就农民问题:保证农产品价格收益、降低各种化肥、农药价格、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化建设、鼓励优秀资源支援家乡建设、加大财政支付力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意义重大,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关键词三农制约经济社会如何认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何在为何几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在不断地经历改革,三农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出现这样情况,除了三农问题特殊性、复杂性及所要实现目标的多重性外,是否还有其它根本原因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1、历史原因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三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2、政策原因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三是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六是农村农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3、其他制约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自21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不合理的负担过重以及深层次的体制等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衔接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二、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是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保证,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1、解决农村问题的建议1由国家提倡地方投资,完善农贸市场的建设,增加信息流通,让农民积极参于,使农民能够和乡镇联合起来,加强农产品加工,增加附加值;2设立示范园,使土地可以自由流转,让那些已经城市化的农民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让换去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3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城市一体化;长期存在的城市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居民分割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农民市民化首先要取消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而使城乡居民在城市和农村流动和居住地不受户籍的限制;4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使之与城市居民享受平等政策和机会;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5注重地方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投入力度;2、解决农业问题的建议1农业现代化意味现代技术装备农业,更意味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家庭劳动力、现代技术、耕地面积的有效配置;而这样的现代化只能处在理想的状态;至少我国目前的土地状态是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但我们可以继续走稳产、高产的路子;除改良种子,发展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化肥外,关键是加大对水利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2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农业区;设立示范园,推广成功经验和理念,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区;3加大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力度“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这是农业科技和人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建立农村技术推广站,由其给予农民补贴、推广新型农产品,保持和农民的特殊关系并为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4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关于农业方面的相关税费,刺激农民种田积极性,保证国家的农业地位;3、解决农民问题的建议1国家一方面要保证农产品的价格收益;这就要求在价格机制上特殊化,制定最低保护价,特别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作物的价格;保证农民获取一定的价格收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的资产收益;农民的资产主要在地产尽量是使用权和房产;这就要求土地资产和房产流动;转让和被征用都应该得到足额的补偿;为此,需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利用商业化吸引商业资金进入农业,改变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2降低各种农药化肥的价格,控制地方财政对农民的各种滥收费,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天灾引起的农产品歉收,建立一套应急措施,保证农民在荒年安然度过;3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化建设,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障了现代化建设;这是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困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4鼓励从当地走出来的优秀资源支援家乡建设,从财力、人力、物力等等方面帮助家乡新农村建设;5国家切实可行的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减少政治权利带来的分配不平等,增加农民收入;四、三农问题的深远意义1、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2、它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定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认真实践,坚定信心,奋力开拓,三农问题就能解决;。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展开研究,从土地问题、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土地流转、房地产开发等问题愈发突出。
一方面,农民的土地流转难,限制了农村发展的空间;农村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解决土地问题是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
加强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要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和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土地权益的有序转移和有效保护。
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要加强农地规划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避免土地浪费和过度开发。
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
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推动农村面貌改善和乡村旅游等工作,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二、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正面临着现代化、产业化和科技化的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发展研究,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业增效能力,是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攻关,提高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
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育农村经济新动力。
优化农业支持政策。
要加强农业保险和农资补贴,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农业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农村稳定和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问题也在逐步凸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积极推行农村改革与发展,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学者们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农”问题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其中农民问题是实现农村发展的核心。
我国的农民群体大多数属于低收入群体,因此农村发展需要着重考虑农民的利益和福祉,以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是推进的重要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多年,虽然城市化进程已经很快地推进,但农村一样需要现代化建设的助推。
在工业发展领域,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为农村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当前“三农”问题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三农”问题的研究需要考虑如何制定政策,使其符合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
微观方面,则着重考虑如何更好地支持农民,提升农村社会。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宏观层面上,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改变农村社会的现状,为农村发展提供基础。
政策支持包括通过税收优惠、农业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建设农村乡村旅游等产业,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政策上也需要重视农村教育和文化的建设,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微观方面的“三农”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品质。
在这方面,应该着重关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来支持农业生产,例如推广新型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以及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例如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升级交通设施等等。
在当前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渐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实现以“人为本”的政策定制,确保政策支持的深入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利益。
其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应该切实落实以科技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农民的需求变化。
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质量,以充分利用好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农村发展。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日益凸显,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被称为“三农”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求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村振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从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出发,探讨研究该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1.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小农户收入低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农业生产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农民收入得到了一定提升,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服务水平和质量低下,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贫困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空间有限。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一方面,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农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老龄化等问题,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治理水平不高,村级组织和农民自治力度不足,社会治理能力弱,农村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研究“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而“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目录三农问题的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农问题的背景 (2)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三农”问题为何如此受社会关注? (3)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3)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5)结论 (5)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论文摘要: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
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浅析“三农”问题1.“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与其紧密相联。
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自1998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明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但是,在利用财政资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向城市投资多而对农村投资偏少。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国家。
但是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当前,农村投资不足,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在紧缩投资和压缩消费,势必会给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困难。
可以肯定地讲,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要想启动内需首先必须将占全国2/3人口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鼓励他们投资与消费,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会有动力。
1.1从制度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和制度安排上偏离了农村。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的主要精力从农村转到城市,集中在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对农业、农村的体制改革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农村制度的变迁受到了抑制。
1.2从结构演变方面分析结构转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构转换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我国90年代以后的结构转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不利的。
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2021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得必然产物。
以下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得《关于三农问题得论文》共5篇,仅供参考。
【第一篇】论文题目:论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之路---------------------------------------------------------------------------------------------------------------------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摘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重要得战略方针。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多种经济形态得不断涌现,我们需要用新得视角来审视“三农”问题,而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路径之一。
关键词:“三农”问题;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市民农庄;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已在社会上开始流传,由于其背后隐藏得复杂性、艰巨性及广泛性,逐渐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关注得重点和焦点,并于2005年10月在党得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文件正式提出了“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三农”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得统称,“三农”问题,表面上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农民长效增收、农业发展壮大、农村发展稳定得问题。
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相对低下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期间积累得复杂矛盾等多种因素,“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历年来关注得重点, 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14年关注这一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研究的
浅谈三农问题研究的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三农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三农问题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农问题的篇一《三农问题再议》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府的高度重视。
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章借助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关键词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紧密相连。
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的实现。
故此,历届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报告中作了特别强调。
学界对这一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幸逢阅了耶鲁大学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入新的活力.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在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发考察南亚农民生存和反叛逻辑。
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关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的说话的学者。
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对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
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三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三农问题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一:《“三农问题”再议》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紧密相连。
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的实现。
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强调。
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
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
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
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
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
虽目前国家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度重视。
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2.1切实发挥政府的援助机制《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指出:“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网络和机构,在农民生活陷入经济危机时常常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一个男性亲属、朋友、村庄、有力的保护人,甚至包括政府(虽然较为罕见),都会帮助度过疾病或庄稼歉收的难关。
”这就是斯科特所说的援助机制。
但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对政府援助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置信,认为“传统的国家和现代国家都能帮助农民生存下去。
然而国家的援助,如果说总会有的话,也是很难靠得住的”。
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主观理解,不管怎样,政府的援助还是存在的。
尤其就我国当前的社会而言,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和关心,但重视关心的效果如何,就需要考究了。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其最基本的援助职能。
然当下中国农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问题,政府的资助己渐趋落实并明朗化,如农村教育、乡村交通建设及农税取消等等。
话虽如此,但我们政府一直所倡导的建设新型农村并没有实现(只有小部分),农民只是暂时满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广大农村,子女上学及医疗问题依然很严重,贫困依旧是农民的心病。
总之,农民脱贫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致富就更不用谈了。
因此就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难之中,切实发挥其援助机制,尽可能地缩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
那么,政府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援助机制呢?《农民》在对“剥削”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时指出,“为了达到剥削农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阶层可以有极为不同的方法。
虽然农民对任何此类索要都会感到不满,但使他感到自己被剥削的最为严重的是那种最经常的威胁其生存要素的、最经常的使其面临生存危机的索要。
在农民询问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问的是还剩下多少,他要问涉及农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为消费者的基本需要。
”从这段阐释我们可了解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
回归到政府的援助问题上来,我们发现农民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
简言之,政府保证了农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们经常宣扬,现代社会农民要致富,就要发展副业,创办自己的企业。
然而,斯科特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农民行为――规避风险行为。
并引用了生存农业经济著作的话作为解释,即“对于勉强生存的农民来说,可恶的风险会相当厉害,因为高于期望值的利润也许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此就需要政府来解决农民的风险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应发动群众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并首先由政府在本地创办企业,作为示范点。
这一方面可以给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也就相应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农民看到创办企业的益处,也就必然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
长此以往,毋庸置疑,整个农村的经济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致富问题也就相应的解决。
2.2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农民屈从于习惯: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风险也不敢承担。
当旱季作物、新种子、新种植技术以及市场生产等新事物提供了明确的、实质上的收益并且对生存安全没有风险或风险不大时,人们会看到农民们是冲到前面的。
”如此说来,农民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只要不是高风险的革新,但是“大量农民的革新行为具有孤注一掷的特征,这使得农民不得不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经济背景同其常见的怀疑主义谨慎态度”,因此,农民要通过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而这种经济风险只要不是很大,农民就可以坚持下去,不幸的是风险超过预期目标就必然中途放弃甚至破产。
在安全第一原则的限制下,农民不会去冒险,只会选择投资少而风险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鉴于上述一系列农民自身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要设法改变农民的生活境遇,降低经济风险,在保证安全第一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农民的思维,达到投资少风险小的经济目的,同样需要政府这一强大支柱。
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本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新的技术、新的经营理念、新的作物品种、新的行业选择等定期传授给他们(当然初期是针对农民中的精英阶层,因为他们有对新事物的优先和乐于接受能力),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如防虫、播种、育苗等技术)。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减少风险,以增加利润。
当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带来的现实利益时,必然会全身心地投身于农业生产。
如此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最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政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发挥出来了,其形象也相应的提高了。
并且,通过接受教育,农民的个人素质也相应提高,并更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这就对教育在农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
如此良性循环,相信我国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就会稳步、良好的解决。
当然笔者的观点有一定的空想成分,这一政策要真正实行是不容易的。
由于广大农民同胞知识水平非常有限,认为教育只是年轻一代的任务,他们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不需要进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对农业知识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中的内容),因此真正的落实下去是很艰难的。
但是上文提到新事物一般被精英阶层首要接受,我们需要农民中的精英阶层的支持,然后再将其经验传授给其他的农民。
等农民看到了新技术的成果时,自然就投身于学习及实践中去。
2.3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引用了S・爱泼斯坦的一句话:“贱民阶层之所以乐于接受这种给予这种固定报酬的制度,是因为即使遇到灾年它也给予安全保障”。
对农民而言,稳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场经济利润等重要,而土地就是农民最稳定的保障。
因此,对土地的优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关键。
当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以家庭为主的小块土地已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小块土地的效率低下问题。
由于整块的地被分成若干个小块头,尤其是在平原地区,本来大型的机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地形问题或是面积问题,导致大型先进的机器作业很难实施,只能进行小机器作业,效率相对底下,而且耗时耗力。
再者其农产品(如小麦)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时,必然会因为量少且质不高而廉价出售,如此,农民的经济收入就明显降低,若遇上灾年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很多农民觉得发展本业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进入城市,摇身变为农民工,并成为现代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
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健康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
可见土地对现代的中国农民而言已经不是最稳定的收入了(当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农民的本业――土地出发,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样施行此项任务呢?笔者认为应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没收农民的土地,并将土地转让给承包商,再由政府发给农民固定的生活补助(当然是要满足农民的生存),这样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像产业工人或公务人员一样,每月有固定的工资。
如此农民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务工,就可得双份的工资,社会上存在的看不起农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农民的待遇提高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再回到土地上来,承包商可以利用大片土地进行大机器作业,不仅效率高,省时、省力,而且经过专业技术的指导(承包商有条件雇佣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这种上下兼顾的政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道。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转变,在保证农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之下,通过一定的援助机制及智力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协助农村发展事业、推进农业进入现代化轨迹。
3 结语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这部力作对农民问题进行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个案分析,都本着客观的原则,聚焦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这种替弱者说话的个人主义情操实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