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相阳三轮备考高考研讨会北京资料】历史-2011年高考复习建议(5月8日)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策略
给高考学生的30条建议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人在关键时刻的进步是惊人的;心态决定着你的成败,努力去寻找你最近的不良心态,并努力去改变,用积极的心态促使你考试成功。
每日要做一些题,不要让自己手生,要让自己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形成模式识别能力;考前不宜攻难题,要回到基础,把基础夯得扎扎实实的。
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度运动,比如散步、跑步、打一会儿球,跳几分钟绳,做一会儿操,等等。
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神经,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大脑。
考试时,熟知的知识、方法突然想不起来时要学会变通,一是换个角度或思路,从与题目有关的项目开始回想。
二是利用本卷中其他题目中的信息。
三是暂时放弃,换另一道题做,等情绪稍稳定,思路慢慢清晰时,再回过头来做。
关于考前动力1.挖掘潜能。
不管你现在情况怎样,你都要相信自己还有巨大的潜能。
从开始复习到高考往前赶超50名的大有人在,赶超80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人在关键时刻的进步是惊人的。
2.坚定意志。
严格地讲,高考其实就看谁笑到最后,你能坚持到最后,你就能笑到最后。
而坚持到最后,就要求你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
全力以赴,坚定你的意志;知难而进,磨砺你的意志;战胜惰性,提升你的意志;苦中作乐,优化你的意志。
3.调好心态。
高考不仅仅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的竞争。
心态决定着你的成败,努力去寻找你最近的不良心态,并努力去改变,用积极的心态促使你考试成功。
4.把握自我。
复习时紧跟老师踏踏实实地复习没有错,但也不能完全忘了自我的存在。
要有自我意识,“我”如何适应老师的要求,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搞好最后阶段的复习,我如何在“合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好“独奏”等。
5.战胜自我。
把握自我,十分重要。
但战胜自我,更为重要。
面对迎考复习的艰辛,面对解题的繁难,面对竞争的压力,面对多变的情绪,只有“战胜自我”,才能“天宽地阔”。
关于临考前的复习6.每日做题。
考前要养精蓄锐,并不是说整天休息。
相反,我以为每日还是要做些题的,不要让自己手生,要让自己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形成模式识别能力。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邢台一中郭仁然2011年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作为河北省大纲版教材的最后一次高考,认真分析研究其命题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备考方案,对2012年的新课程高考意义重大。
一、试卷分析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在分数结构、知识点分布都较为合理,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1、历史试题整卷结构合理.2011年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中,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有第12、13题和第37题(1)小题、第39题(1)(4)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4、15、16、17、23题和第37题(2)(3)小题,共44分,占全卷分值的44%;属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8、19、20、21、22题,共20分,占全卷分值的20%,与去年相比对对经济史的考查减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民族融合以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考查加强。
其中14题和23题即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又考查世界近现代史。
2、遵循《考试大纲》,渗透“新课标”,注重“双基"考查。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近代民主改革与革命、中国现代经济与新中国的外交、新航路开辟与世界经济、民主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等知识。
历史试题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材料类型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兼有表格等,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
3、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第16题、第37题)、试题中第39题(1)(4)小题“从关中地区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
2011年高考历史综合复习策略
2011年高考历史综合复习策略每年从三月份开始,高考历史就进入了综合复习阶段,2011年也不例外。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研读《考试说明》;二是整合专题;三是关注热点。
如何做好这三件事呢?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阐释,供学生复习参考。
一、认真研读《考试说明》1.《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学生如何使用好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关注其中增加或减少了哪些知识点,很少有学生去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
通常我们所说的《考试大纲》是国家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全国性的、普适性的高考法规性文件,在考试的范围上,可略小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考试说明》则是各省、市、自治区在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地方性高考法规性文件,考试的范围可略小于《考试大纲》的规定。
《考试大纲》只从宏观上阐述了考试性质、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或考点上。
《考试说明》则包含了考试性质、考试形式、考试范围、试卷结构、能力要求、参考样题等方面,考试内容具体到了教材的知识点或考点上。
因此,学生主要研究的应该是《考试说明》,且要努力领会其精神。
2.《考试说明》体现的导向作用从历史学科来看,《考试说明》主要说明的命题信息有:命题的思想与原则;考试的时长与分值;考试的题型与结构;考试的目标与要求;考试的范围与内容;考试的样题与意图等。
如何解读《考试说明》中的若干信息呢?下面以2011年北京市颁布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为例进行分析。
(1)命题的原则与思想在《考试说明》的前言部分,对命题的原则与思想作了如下说明。
命题的原则:两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
”三个相结合:“发展与稳定相结合,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学习借鉴与保持特色相结合。
”命题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两个新观念即新课程观和新史学观;二是立足三个基本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
2011年高考历史复习五大方略
2011年高考历史复习五大方略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本,以不变应万变复习时要做的事有良多,面临一大堆复习资料同窗们可能不知该若何下手。
千头万绪抓根柢。
什么是根柢?那就是基本。
近两年高考考绩能力的分质ё裒大,但若没有平稳把握主干常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以非论试题形式若何转变,“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根基框架、根基手艺和技巧不会发生转变。
所以,在复习时同窗们应注重对主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根基线索等主干常识的把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首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惟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手艺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惟解放潮水、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及沥青拌合站重油泵其成长等。
对这部门常识,一要切实增强记忆,二要充实理解,三要进行联想。
在充实理解的基本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本上夯实常识,晋升能力。
二、宏不美观在宇、微不美观在握——构建收集抓联系在平稳把握基本常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按照历史成长的一般纪律加以清算,简化成历史ZYB齿轮油泵线索,以成立主干常识的结构和常识间的彼此联系。
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常识系统。
具体来讲就是:1. 抓“点”“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
一系列联系关系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
如复习世齿轮油泵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线斥地——世界市场雏形呈现;(2)殖平易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概缦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概缦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线”“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务组成的常识线索。
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涉及的常识点有秦齿轮泵KCB-200朝登峰造极的皇帝轨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轨制,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早晨设立军机处,这些“点”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轨制成立(秦朝)—成长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备考建议刚刚送走了2010年高考和高三历史教学,针对这两年高考命题特点和高考命题趋势,我和周郁老师经过认真讨论,结合我自己今年的高考阅卷心得,认为在接下来的2011年高三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复习工作:一、研究考纲,注意导向性今年历史考试大纲与2009年相比,无任何变化。
说明今年高考命题范围比较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命题不会创新变化。
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总体趋势来看,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考查,给人感觉题目并不难,但实际得分并不高。
2009年全国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以下特点:从组题方式看,选择采用个体形式,材料成为主要载体;从考点分布看,突出检查主干知识,突出抽查边角知识;从能力要求看,材料处理综合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从思想方法看,新式史观整合试题,隐藏热点学以致用;从考查趋势看,试题渗透新课改理念,并向开放化发展。
总趋势是注重基础,提升能力,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因此,在复习中对大纲中的知识点,对试题涵盖的能力要求,对试题渗透的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要做到心中有数。
尤其是对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部分,在材料的选取、设问角度和答案组成等方面有很强的示范性、导向性,要给与高度重视,从中把握高考命题的角度、答题思路及规范性。
二、回归教材,注意基础性近几年高考从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在复习中,要回归教材,采取拉网式复习。
考生最好将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考点对应教材逐一梳理,全面理解记忆高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
要重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如课本中的图表、楷体字、注释部分、标识的章节。
尤其是楷体字部分,这两年的高考选择题都涉猎到这部分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时可以适度关注。
高考命题还不断涉及教学大纲以外但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等课外知识,如2009年姓氏起源题和四面楚歌题等。
【 相阳三轮高考沈阳研讨会】(历史)2011届新课标高考备考汇总
经
哲学性 双解放
思
24
24
理解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的历程
社会 变革
谋求 政权
洋务 运动 西方 列强 民族 资本 主义
先进 制度
解放 人本身 解放 生产力
25
25
先进 阶级
先进 技术
例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雏形)
14.C 雏形 15.C 16.C 17.C 18.C 初成 终成 19.C 20.C 21.C
10
10
五层教学
理论化[纲]
结构化[网] 专题化[块] 阶段化[横] 通史化[纵] ——多元史观的借鉴性、引领性 ——若干模块的整合性、关联性 ——设计落实的实效性、创新性
——凸显时代特征和各民族特色
——史实的发展脉络、演进历程
11
11
附 2: 近年高考依据的几种主要史观简析
唯物史观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28
28
历史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特有的思 维方式(主要包括时间线索、因果联系,特定 环境、多方关联,过程扫描、阶段分析,性质 评判、意义定位等)、历史学科注重的研究方 式(主要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 别与辨伪等)、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主要包括解读—复述—概括,归纳—比较— 提炼,分析、论证、史论结合)等方面。
22
22
09-国1-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 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 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3
23
例1:晚清政府的自救
工业 鸦片 革命 战争 19.C 40’S
第二次 鸦片战争
50’S 60’S
讲透 背熟 练活 --2011历史高考备考建议
疑问: 到底怎么看参考卷?参考卷到底有多少参考价值? 辩证看:参考卷仅供参考,高考实际命题路径、试题风格并 不会有太大改变。 信还是不信?可以不信,但建议二轮复习别太把劲使在这些 变化的方面!
今年试题变还是不变?
2011年命题基本预测 1.总体不会有大的变化,基本面会延续这两年 的思路。 2.变的可能是呈现方式(情境之类),不变的 是答案的依托(选择题的选项和非选择题的 参考答案会继续关注中学教学实际)。
今年新换的题
14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 广东,其继运至上海”。它反映的是 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 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 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15.“壮飞(谭嗣同)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 哉?”“无量铁路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 映 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再认再现 提取信息 理解
背熟
• 落实基础,在准确记忆上下功夫。 系统理解与知识点掌握要统一起来;该背 要背;研究记忆方法;要把记忆的时间考 虑在教学计划中,课内要留足够的时间给 学生,让学生做好记忆、消化、思考、提 问、释疑等工作。
练活
• 精选 • 细析 • 规范
•精选
教辅资料与习题的选用,或在选择各省高 考题时,一定要注意审核其答案,凡是现 行课本没有依托的一律不要;凡是现行课 本有的点可以引用。
• 2、二轮复习模式如何? 侧重点在哪里? 要不要打通? 怎么打通? 怎么综合?
二、有的放矢 ——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六轻六重 • 一轻通史复习,重有机整合 有通史意识,联系点到为止 • 二轻标新立异,重教材解读 拓展补充适度,正本清源 • 三轻面面俱到,重主干难点 • 四轻教师讲授,重学生背诵 • 五轻题海战术,重精练精析 防止习题添乱 • 六轻地方热点,重历史本身
2011年高考备考1
、
一
(一)选择题的结构如何确定? 选择题的结构如何确定? 1、选择题的知识结构 、 2、选择题的命题形式 、 3、选择题的能力结构 、 4、选择题的难度、区分度判断 、选择题的难度、 5、选择题命题的新视角 、
2010 2010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 .柳宗元《封建论》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亦以明矣。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 . . . 解析: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答案为B。 解析: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答案为 。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 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 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 . . 解析: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 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 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 做地位卑下的小官。 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 正制。故正确答案为C。 正制。故正确答案为 。 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 ),及得西域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 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番之地,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 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 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 . . . 解析: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 解析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 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故正确答案为A。 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故正确答案为 。
2011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一、近年高考新特点2004---2007年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延续了高考命题基本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改、稳中求新的一贯思路。
一方面,保持命题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的题型结构、主客观试题的分值比例、历史学科各部分的考查比例保持稳定。
以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为例,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卷面总分100分。
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代现代史36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2分,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另一方面,2007年全国卷Ⅰ加大了命题的调整力度,提高难度,出现了一些让考生措手不及的新变化。
这一变化不仅对2007年高考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对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看法,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各点:1、进一步加大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力度。
(1)试卷大幅度调整了知识性试题与能力性试题的比例。
(2)强调在新情景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重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多层次考查。
2、淡化热点内容,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3、命题的触角更多地向课外延伸。
4、试卷呈现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陕西考生主要问题如下: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
(2)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不少考生在解读信息时出现价值偏差。
4、表述问题较为突出。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文科考生必备的能力。
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此类能力相当薄弱。
(1)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比较空泛。
(2)表达的逻辑性不强,甚至自相矛盾。
(3)表达的角度单一,层次性差。
2011高考历史复习规划和技巧
[键入文字]2011 高考历史复习规划和技巧历史其实是一门日积月累的学科,因为在貌似杂乱的历史现象中,梳理、思考、以史为鉴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但是单单为了高考的历史学习却有着自己的方法和捷径。
备考高考,其实就是备三个东西:教材、考试说明和真题。
而针对备考的一年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有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
首先,从升高三的暑假开始到高三寒假结束这半年的时间,主要是打基础的时间。
第一轮复习主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具体的步骤和安排可以按照课本的顺序,新课标之后采取专题史的形式也没有必要打破,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的唤起高一高二学习历史的记忆。
这段时间注意掌握两个东西,第一,这个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是什么?比如,复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史,我们要着重掌握关于儒学的兴起和在后世的沿革史;复习中国近代史要注意掌握中国的半殖半封的加深以及由此带来的各阶层的抗争。
第二,要注意尽量全面掌握知识点。
参考2010 年的北京高考题会发现,有一定比例的细节知识点的考察,比如,让大家的学姐学长们都吐血不止的元代王祯的《农书》,用人教教材的同学书上只有七个字,七个字所以这些细节的考察需要大家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夯实自己的基础,让知识体系尽量的全面。
这个时期知识点为主,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真题,培养做高考题的感觉以及对于难度的把握。
然后,从第二学期开学到二模结束的时期,进行历史的第二轮复习。
这段时间的复习,可以打破教材编写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
教材使用专题史的形式,我们就转而采用编年史的角度,将整个历史的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这么做还可以让原本因为编写的体例而不得不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识重新整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我们看到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起来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古代史的部分为例,我们可以重新按照朝代来梳理一遍,一方面可以看到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概貌,同时可以发现一些貌似相对矛盾的细节。
2011年历史高考备考建议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3)强调对历史课程的考查而不是对教材的考查
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观认为,在我们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
渠道的,历史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知识来源,但绝不是唯一来源,不应该仅仅局限 于教材; 诗歌民谚、文物图片、漫画、流行歌曲、文史常识等均可入题。
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
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单一知识的识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三: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专题四:古今中外的农业政策及其影响 专题五: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六: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发展
专题七: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整体世界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8分)
(2010年北京卷,37)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
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
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 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
【相阳二轮高考研讨会北京资料】2011年文综考试说明-历史学科-北京
2011年文科综合(历史科目)考试说明解读一、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经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文科综合试卷包括Ⅰ、Ⅱ卷两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分,历史科目满分为100分。
三、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目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反映各科目之间的联系,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说明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表中“目标”,即综四、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秦始皇△(3)从汉到元政治演变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宋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元朝的中央官制(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康熙帝△2.古代中国的经济(1)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完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老子、庄子和道家思想韩非子与法家思想(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宋明理学“三教合一”陆王新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异端”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李时珍△(2)书画与戏曲艺术汉字与书法中国画京剧(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与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明清小说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智者学派(2)苏格拉底(3)柏拉图△(4)亚里士多德△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2)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两次工业革命(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1)英国革命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詹姆士一世的君主专制思想及其渊源△英国议会与国王的矛盾与斗争△克伦威尔与“护国政体”△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责任内阁的形成△(2)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华盛顿△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两党制(3)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拿破仑△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5)《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 俄国和日本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英国宪章运动△(2)马克思与恩格斯△(3)《共产党宣言》△(4)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5)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1)牛顿与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4)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政治(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2)太平天国(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与反专制斗争△(5)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前后的人民民主运动解放战争2.近代中国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初步发展(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1)从“师夷长技”、体用之争到维新思想(2)民主思想的引入与宣传△(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孙中山与三民主义△(5)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部分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列宁(2)俄国十月革命(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4)“斯大林模式”(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亚洲觉醒”的先驱(1)甘地△(2)凯末尔△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冷战的形成与发展苏联的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强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4)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5.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爱因斯坦与相对论△(2)量子论△(3)现代信息技术△(4)20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现代中国1.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6)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2.现代中国经济(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1)毛泽东探索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2)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4.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科技文教(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4)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6)教育事业的发展(7)詹天佑与李四光△说明:带△部分为选修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2011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及备考策略
2011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及备考策略黄梅五中潘建勋谈到历史热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
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至少应当涵盖以下五个大的方面:1.知识热点所谓“知识热点”,主要是指高考命题中频繁涉及的重点内容,即学科主干知识。
在一轮复习中已经重点复习过历史主干知识,二轮复习还需要强调这一点吗?实际上,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应当在整个高三一以贯之地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类知识将其规律化,复杂问题将其条理化,重点难点知识与容易混淆的概念一经发现,绝不轻易放过。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高三复习时间总是那么紧,有时候隐约感到某个问题有深究的价值与必要,可为了赶进度,竟将它轻轻放过。
有些问题我们经常碰到,但始终在浅层次的模模糊糊中徘徊,始终无法给学生一个系统、全面、清晰的注解。
如贡赐贸易、羁縻制度、混合经济等等。
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将发现的可能有价值的问题彻底清理。
以混合经济为例,我专门编写了一个资料,力求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详细内容附录于后。
而学生在二轮复习中对主干知识的落实,恐怕还是得靠背书。
在高考改革极力彰显“能力立意”的今天,我们历史老师已经不大好意思或不大敢直接提“背书”这种老土的方法了,提“背书”感觉自己忒没水平。
可是历史本身就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啊。
理解的东西你理解了就不会错,识记的东西你没记住就会在同一个问题上一错再错。
学生脑子里不记准一些基础知识,连审题都审不准。
教材熟的学生到眼就可以排除的选项,教材不熟的学生就硬是搞不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去年我带过一个女学生,她的文综成绩比较厉害,我让她在班上谈谈她的学习方法。
她的方法就是,每晚下自习回家后,22点到23点背政史地,背一个小时的书(她是走读生),然后睡觉。
数学、英语作业在白天或晚自习解决,回家不做题目,只背书。
后来她考取了武大。
现在很多学校,文科班搞得像理科班一样,整天鸦雀无声的,真是太可怕了。
很多学生到4月、5月完全被题海淹没,拼命做题却忽略了背书,结果是越考越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复习建议
北京第十五中学范桂英
一、充分利用《说明》和教材
1.备考总原则
以“不变”应“万变”。
命题基本原则课标为依据,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目的。
试题形式变化,考查角度变化,情景变化,材料选择多样化。
2.准确掌握《说明》中考点
3.巩固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
4.熟读教材合理整合
二、指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指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如微观、宏观;局部,全局;如: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微观入手;全面概括,细致分析。
方法:分析,比较,概括、综合、归纳
(1)是什么?指事物的属性,概念、性质、特点。
(2)为什么?指事物发生的背景、原因、条件、目的。
(3)评价或认识:地位、作用、意义、影响。
(4)对比分析:
【例题】
1.“人民的解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基本的主题之一。
下列内容体现了这一主题的有
①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历史,实现国家的独立
②国内各民族平等,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维持美元价格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D.制造金融混乱
三.问题提示复习
问题提示一:反侵略与民族独立;反封建与近代化
问题提示二:民族独立问题
问题提示三:中国共产党90年的活动
1.民主革命时期活动
主题: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新中国成立以后,
主题:建设社会主义
3.改革开放时期
主题: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提示四:中国社会几次巨变及其影响
问题提示五:关于农业为本
问题提示六:关注“民本”思想
(一)古代“民”与“君”的关系
(二)近代民生与社会进步
(三)国民经济建设与民生问题
1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答案:(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答案:平均地权。
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
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
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中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
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
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
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答案: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答案:(5)“文化大革命”。
原因: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问题提示七:古代科技文化传承与发展
问题提示八: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
问题提示九:政治体制与法律文件的颁布
问题提示十: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双重性
问题提示十一: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及作用
问题提示十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必然产物
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背景、方式、影响
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表现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问题提示十三: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演变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