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 开放课堂案例
高二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案例
高二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在高二语文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组织了一次小组合作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将互相协作、分享知识、共同解决问题,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提升学习成果。
二、活动准备1. 组建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约为4-5人,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相互补充、互相合作。
2. 活动主题确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我们选择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如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文言文翻译等。
3. 资源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参考资料、工具书和学习材料,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他们的合作。
4. 活动规则说明:在启动活动之前,我们详细说明了活动的目的、规则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三、活动过程1. 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内部根据任务的性质和成员的兴趣进行分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相取长补短。
2. 共同探讨:小组成员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学习反思:每个小组在活动结束后,需要对整个活动进行反思。
他们需要回答以下问题:我们的合作是否顺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在合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改进?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总结经验,为下一次合作活动做好准备。
四、活动成果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我们收获了许多积极的成果:1. 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他们通过活动中的互动和讨论,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 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他们通过大胆思考和尝试,给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答案。
4. 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得到了锻炼,他们在讨论和汇报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幼儿园团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案例分享
幼儿园团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案例共享1. 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团队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小组合作,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和倾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共享一些幼儿园团队合作学习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一教育方式。
2. 案例一:拼图合作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组织了一个拼图合作的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由4-5名幼儿组成,他们被要求一起完成一幅复杂的拼图。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开始相互讨论,共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然后一起寻找和拼接拼图的部分。
在活动的每个小组成功地完成了拼图,并通过合作学会了倾听、相互帮助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 案例二:角色扮演合作另一所幼儿园进行了一个角色扮演合作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们被要求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医生、护士、患者等。
他们需要一起设计并扮演一个小剧场,来展示这些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合作和交流方式。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学会了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学会了协作、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性。
4. 案例三:探索自然合作在一个户外活动中,幼儿园组织了一个小组探索自然的活动。
每个小组需要在指定的区域内,一起寻找和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昆虫和动物。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开始相互协作,共享他们的发现,并一起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学会了在自然环境中团队合作、互助和探索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案例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团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未来,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实践这些案例,并不断探索更多幼儿园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6.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幼儿园团队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小组合作,幼儿不仅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团队合作也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7. 结语幼儿园团队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和倾听。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课堂案例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课堂案例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他们在学校和未来工作中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存在困难,缺乏沟通、领导和协调的能力。
因此,教师们需要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的案例,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技能。
H2: 案例一:羊毛游戏羊毛游戏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团队合作练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根羊毛线。
然后,教师向每个小组成员逐一传递羊毛线,并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沟通,保持线的连续。
最后,小组成员必须将线打开并重新组织成一个大圈。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学生必须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指示,并组织好自己的行动,以保持线的连续。
此外,他们还要学会与其他小组成员紧密合作,以重组线形成一个大圈。
H2: 案例二:建立塔建立塔是另一个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案例。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一些材料,如纸杯、餐杆、纸板等。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合作建立一座尽可能高的塔。
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参与到建立过程中,并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分工合作,根据每个成员的优势分配任务。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意见,以便能够制定出最佳的建塔策略。
H2: 案例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非常有趣和互动的团队合作案例。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情境,如模拟一个公司的销售会议、模拟一个法庭审判等。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组员合作,并根据自己的角色扮演适当的对话。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理解和支持他人,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H2: 案例四:问题解决游戏问题解决游戏是一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解决游戏,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解答。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谜题,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答案。
小学生团队合作教学案例
小学生团队合作教学案例案例一:小动物乐园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1. 准备一个教室或户外场地作为小动物乐园的场景,将场地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任务。
2. 准备一些小道具和装饰物,例如动物卡片、游戏道具等。
活动过程:1. 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有一个队长。
2. 将任务分配给每个团队,例如搭建动物围栏、设计游戏等。
每个任务都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完成。
3. 队长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任务,确保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4. 每个团队完成任务后,向其他团队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听取其他团队的建议和意见。
案例二:班级演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表演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1. 确定一个演出的主题,例如寓言故事、经典童话等。
2. 分配角色,每个学生都要有表演的角色,并分成若干个小组。
3. 准备演出需要的服装、道具等。
活动过程:1. 每个小组根据角色和剧情准备演出的内容,包括台词、动作、配乐等。
2. 团队成员之间进行配合排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演出前,举行一个小型观摩活动,让不同团队之间互相观摩和学习。
4. 最后,进行整个班级的演出,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努力和成果。
案例三:科学探索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学会合作实验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科学实验的材料和器具,例如电池、灯泡、线路板等。
2. 设计不同的科学实验问题,例如如何点亮灯泡、如何制作水电池等。
活动过程:1.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实验问题需要解决。
2. 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和解决方案。
3. 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4. 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并总结得出结论。
5. 学生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探索过程,分享经验和心得。
通过这些团队合作教学案例,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0篇全面版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世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
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潜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
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
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用心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
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靠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
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注意一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
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团队学习活动案例展示
小学语文课堂团队学习活动案例展示活动背景本次团队学习活动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活动内容1. 团队合作写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合作写作。
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文章或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协商,共同完成作品。
2. 朗读表演每个小组准备一段文学作品或诗歌,并进行朗读表演。
学生需要分工合作,通过朗读表演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3. 语文知识竞赛通过团队竞赛的形式,测试学生的语文知识。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知识问答和填空题等竞赛环节。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4. 作文比赛学生进行作文比赛,每个小组提交一篇作品。
作文主题可以是校园生活、想象的故事情节等。
通过比赛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激励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效果通过以上团队学习活动,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和提升。
- 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得到激发和发展。
结语小学语文课堂团队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团队合作、朗读表演、竞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看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如何促进学习效果的。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所大学的实验课上。
实验课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
其中一个小组的实验项目是关于植物生长的,他们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这个小组由四名学生组成,分别是小明、小红、小李和小张。
在开始实验之前,小组成员首先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小明提出了一个关于植物光照对生长的假设,小红提出了一个关于植物水分对生长的假设,小李提出了一个关于植物温度对生长的假设,小张提出了一个关于植物土壤养分对生长的假设。
在讨论中,他们发现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于是决定设计一个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实验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明负责测量光照强度,小红负责测量土壤水分,小李负责测量温度,小张负责测量土壤养分。
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将实验数据及时汇总在一起。
在数据分析阶段,小组成员一起分析了数据,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光照、水分、温度和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单一因素影响。
这个发现对他们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也为他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小组成员一起撰写了实验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了精彩的汇报。
他们的实验成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为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解决问题,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0篇完美版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世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
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潜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
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
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用心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
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靠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
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注意一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
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小组合作案例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小组合作案例在现代教育中,课堂小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教学设计中的课堂小组合作。
案例背景:一位中学教师正在教授一节关于环境保护的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决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然后,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每个小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和讨论所分配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教师还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所分配的环境问题。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同时,每个小组还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步骤。
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
通过展示,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通过这个小组合作案例,教师可以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首先,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他们需要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其次,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需要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
当然,教学设计中的小组合作不仅仅适用于环境保护的课程。
它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可以在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案例3篇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案例3篇篇一: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1.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
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
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
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
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反思: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
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
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2.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幸福在哪里》教学片段在教学《幸福在哪里》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八人小组内分好角色,由朗读到脱离课本。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幸福到底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反思: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并且强调,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
在排演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学生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幼儿园合作乐园:小组合作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合作乐园:小组合作教学案例共享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幼儿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一些关于幼儿园小组合作教学的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
案例一:益智游戏小组合作在某幼儿园的一堂课上,老师组织了一场益智游戏小组合作活动。
活动开始前,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些益智游戏,比如拼图、穿珠子等。
老师告诉孩子们,他们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这些游戏。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互相交流,共享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互相帮助,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每个小组都成功地完成了益智游戏,孩子们对这次小组合作活动非常满意。
总结: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作,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案例二:绘画创作小组合作另一所幼儿园进行了一次绘画创作小组合作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块大型画布和一些绘画用具,然后告诉孩子们,他们需要一起合作完成一幅画作。
在活动进行中,孩子们通过讨论和协商确定了画面内容和绘画风格。
一些孩子负责绘制背景,一些孩子负责绘制人物和动物,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最终完成了一幅精美的合作绘画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绘画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回顾和个人观点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合作,孩子们可以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幼儿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小组合作教学,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合作和学习的机会。
结语在本文中,我共享了关于幼儿园小组合作教学的两个案例,并表达了我的个人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3)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 简介在现代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独立学习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
2. 案例背景这个案例发生在一所高中的物理教室中。
该教室面对着一群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有些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并且在学科方面有坚实的基础,而另一些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学习成绩较差。
教师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们合作学习,并提高整体的学习水平。
3. 实施过程3.1 小组组成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
教师经过调查和观察,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均匀分布在不同小组中,以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具有相对均衡的能力。
3.2 任务分配教师安排了一个物理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每个小组成员有不同的角色,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通过角色分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挥所长。
3.3 协作与交流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相互协作和交流。
他们分享实验中的问题和观察,协商并制定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会定期进行组内讨论,讨论实验的进展和问题,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理解实验的目标和方法。
3.4 总结与展示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他们还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通过展示,每个小组有机会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小组那里学习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4. 成果与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学生们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合作学习,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其次,学生们可以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和激励,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成绩。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也非常积极。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案例导言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要求。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案例一:小组合作讨论H2:案例背景在一个初中数学课上,教师决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H3:案例过程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提供每组一个问题。
2.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在给定的时间内集中讨论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3.每个小组需要汇报他们的答案,并解释他们的解决思路。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讨论不同小组的解决方法。
H3:案例效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学会了团队协作,互相倾听并理解彼此观点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这个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们主动交流与协作。
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团队精神。
案例二:项目合作H2:案例背景在一个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决定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小型戏剧项目。
H3:案例过程1.教师提供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意。
2.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负责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包括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舞台布置等。
3.学生们需要共同协商并分工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4.学生们通过彩排和表演,完善项目,并最终进行公开演出。
H3:案例效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协调不同的意见。
他们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并提高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这个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加乐意合作和探索课程内容。
总结这个案例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们通过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协作学习案例辨析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协作学习案例辨析摘要本文档旨在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协作学习的实际案例,探索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合作交流和培养创新思维方面的有效性。
本文档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策略讨论以及成效评估,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协作学习提供参考和建议。
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加强同伴互助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表达能力和培养审美情感。
案例描述以小学四年级的《荷塘月色》一课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5-6名成员组成。
小组成员在课前被要求预习课文,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式结构以及文章意境进行初步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随后,各小组按照预先安排的任务进行展示。
例如,一组负责讲解生字词,二组分析句式特点,三组阐述作者情感,四组讨论荷塘月色的意境等。
在小组展示后,教师组织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例如,教师可能会提出问题:“作者为何选择在夜晚观察荷塘?这其中有怎样的情感寄托?”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解读文本。
教学策略1. 任务分配: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如讲解、分析、总结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 互动交流:鼓励小组内部及小组间的深入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
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既关注小组的整体表现,也重视个人在小组中的贡献和成长。
成效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反馈的分析,可以发现小组协作学习在以下方面的积极影响:1. 提高学习动机:学生在新颖的小组展示和讨论中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年级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案例
六年级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案例一、将相和小组合作案例(一)课题将相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其相互联系。
2.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和”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教师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将相和。
•教师提问:“将”和“相”分别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明确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3.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6人。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故事的深入探究。
•小组任务如下:•找出故事中的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思考这个故事与其他两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帮助。
•例如,有一个小组在探究“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时:•小组成员A找到“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通过“上前一步”这个动作描写,小组成员认为蔺相如很机智,在面对秦王的欺诈时,能够巧妙应对。
•小组成员B补充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只是借口,目的是把璧拿回来,从他的语言中能看出他的勇敢和果断。
发展学生团队合作技能的课堂实践案例
发展学生团队合作技能的课堂实践案例1. 引言团队合作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发展学生团队合作技能的课堂实践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并提升他们的协作与合作水平。
2. 案例一:项目式学习在某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组织了一个小组项目。
每个小组由四名学生组成,他们需要共同完成一个主题为“我的家乡”的研究报告。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一起分工合作,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报告撰写和演示等环节。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英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还培养了协作和团队精神。
3. 案例二:角色扮演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
每个小组由五至六名学生组成,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项目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等。
他们需要合作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从团队中每个人的专长出发,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并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达成一致。
这种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三:团队挑战赛在一所大学管理课堂上,教授组织了一场团队挑战赛。
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面对一个实际管理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评比。
这种挑战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协作探索,并在竞争中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5. 结论通过上述案例的课堂实践,学生们能够深入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合作技能。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通过创造适合于学生参与活动来激发他们发展团队合作技能的兴趣和潜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学生们才能真正掌握团队合作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幼儿园合作共赢:小组协作案例分享
幼儿园合作共赢:小组协作案例共享1. 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小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小组合作,幼儿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共享一些幼儿园小组协作的案例,探讨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2. 小组协作案例共享2.1 联合绘画在一个幼儿园的艺术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联合绘画的任务。
每个小组由3-4名幼儿组成,他们需要一起完成一幅大型的绘画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们需要一起商量、协商,最终形成共识,完成作品。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不仅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2 团队游戏在户外活动中,老师组织了一场团队游戏。
每个小组需要一起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如过障碍、搬运物品等。
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执行者,有的是协助者。
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信任,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3. 总结和回顾小组协作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小组合作,幼儿能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幼儿都能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以及分工合作和互相信任。
幼儿园的老师需要注重小组协作的培养,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创造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小组协作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孩子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方式。
在小组合作中,幼儿不仅能够学会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出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他们长大后会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重要素养,幼儿园的小组协作至关重要。
5. 结语通过以上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协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希望每个幼儿园都能够注重小组协作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团队合作中茁壮成长。
6. 实施小组协作的策略和方法在幼儿园中,实施小组协作需要一些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
幼儿园合作之美: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享
幼儿园合作之美: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共享在幼儿园教育中,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将和大家共享一个幼儿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让我们一起看看幼儿们是如何在合作中学习与成长的。
案例一:小猫找妈妈这是一个适合3-4岁幼儿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一幅关于小猫找妈妈的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中的线索和提示,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寻找小猫妈妈的任务。
1.小组合作:每个小组由4-5名幼儿组成,他们一起讨论、分析图片,并共同决定小猫该如何寻找妈妈。
2.解决问题:在合作的过程中,幼儿们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小猫要如何找到猫妈妈,要怎样避开险境等等。
他们通过讨论、互相倾听、提出建议,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成果共享:每个小组都将他们的解决方案呈现给全班,通过语言表达和图片展示的方式,共享他们的合作成果。
观点和理解:这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幼儿们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不仅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通过这个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在引导和组织这样的活动时,需要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个人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起点,也是他们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培养场所。
在幼儿园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幼儿们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这些对孩子们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效果。
除了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活动还能够促进幼儿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幼儿们需要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思维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1)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圆柱体侧面积》教学观察:场景观察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学教室,正前方是三尺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圆柱体模型;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自制的圆柱体,剪刀,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
教学行为(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局部老师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局部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师:怎么办?生:剪曲面师:怎么剪?生:剪高;垂直剪……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生:因为底面周长乘高师追问:底面周长乘高是求的什么呢?生:是曲面的面积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积?生:剪开是长方形。
场景观察在刚刚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生有讲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找,师追问怎么找?生回答垂直,沿着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
教学行为(第二次四人小组讨论)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一下四个问题: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3、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实行全班交流。
对话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师指名一生演示)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
(师再次演示)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师:为什么是高呢?生: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什么?生: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师:我们知道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面积,那公式能够怎么写呢?生: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师板书)师:是不是每次都要把侧面积展开?生:不要,只要知道底面面积和高就行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圆柱体的侧面积(板书)。
高三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案例
高三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案例在高三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高三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的实施与效果。
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三语文课堂,老师正在讲授《红楼梦》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由于这部作品篇幅庞大、情节复杂,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同时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决定引入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共同协作,深入研究,提高对《红楼梦》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活动设计:1. 小组组建:老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积极讨论和参与的机会。
2. 角色分工:每个小组内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资料收集员、读书笔记整理者、情节分析者等。
通过角色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学习任务: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是根据老师布置的相关课题,深入研究红楼梦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
每个小组需要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最终形成一份小组研究报告。
4. 报告展示: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
其他小组可以通过提问和评论的方式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们对《红楼梦》的共同理解和思考。
活动效果:1. 高度参与: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每个小组都展现出高度的参与度,各个角色的队员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学生们感到自己在小组中是被重视和需要的,这激发了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学习的动力。
2. 深入理解:小组合作活动促使学生们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探究《红楼梦》的内涵。
通过小组内的研讨和讨论,学生们对于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小组之间的互动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观点。
3. 团队协作: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中,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开放课堂电流的测量——电流表的使用教学案例李榕荣[背景介绍]2006学年,是湖州市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四个年头。
可喜的是,本人这些年来担任初中一、二、三年段的自然科学的教学工作,能真正实践新课程的教学。
因此,感受很深,在教学中融入新的理念,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校虽是一所农村初中,但有一部分学生是镇居民,家庭教育良好。
他们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带动了学生全体,逐渐使我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本节课是我在2006年学校“教研周”所开设的公开课。
[案例描述]上课铃响前,老师把全班同学按座位前后就近的原则分组,并请组内同学在2分内推选出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记录员,汇报员等。
师:桌上有一节干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请大家让小灯泡发光。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电路图之后,第一次亲手接触电路元件他们显得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很快一盏盏小灯泡发光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小灯泡更亮一些呢?生1:换一节新电池。
生2:再加一节新电池。
生3:换一个小灯泡(家庭用电时,我们确实是采用100瓦的灯泡来替换40瓦的灯泡,发现灯泡发光更亮)师:同学积极思考,回答得很好。
由于材料的限制,请每个小组上来领取一节干电池。
学生拿了一节干电池之后,有的小组很快地连接完成,而有的小组并不知道两节干电池该如何连接,后来在观察了先完成的小组之后才完成连接。
师:小灯泡是否更亮了?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更亮了。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变化了吗,怎么变?生1:变大了。
生2:变小了。
有的同学支持“变大”,有的同学支持“变小”,教室里有了点火药味。
师:结果如何,我们得让事实来说话。
那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做实验”。
老师:测量电流大小的仪器是电流表。
(出示电流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看到了一个指针。
量程有两个0~0.6A,0~3A。
三个接线柱。
黑色的下面写了“—”号,红色的下面分别写了0.6A和3A。
生2:我还看到中间写了“A”。
生3:我看到中间有一个螺丝(机械调零旋钮)。
生4:刻度盘上方的数据是刻度盘下方数据的5倍。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表盘上的量程与三个接线柱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小组讨论。
生:3个接线柱中,如果选择“—”、“0.6A”那么应该读刻度盘下面的数据,如果选“—”、“3A”应读刻度盘上面的数据。
师:那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电流的大小。
通过课件,演示四次指针的变化,使学生明确量程和一大格、一小格的对应关系。
师:电流表是一种精密的仪器,所以在使用前,请同学一起来仔细阅读说明书。
学生自行阅读5分钟后,老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电流表。
学生开始连接电路。
3分钟后,有3个小组的同学举起了手,还有9个小组没有完成。
已经完成的小组便自发地开始拆下一节干电池,测只剩下一节干电池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大小。
学生间的差距开始使课堂显得无序,再过2分钟后,还有2个小组没有完成实验。
老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开始汇报实验结果。
小组1:两节干电池时,电流大小为0.32A,一节干电池为0.22A。
小组2:他们的结果是错误的。
两节干电池时,电流大小为0.36A,一节干电池时为0.27A。
小组3:两节干电池时,电流大小为0.28A,一节干电池为0.16A。
师:你们是不是读错了?回答的3个小组,都摇了摇头。
师:请已测出电流大小的小组,再来说一下你们的实践经验,或者你们在实验中还发现了哪些与众不同的方面。
小组4:我们小组先把电路的一个先头接在“—”接线柱上,然后再拿另一个线头很快去跟标有“3A”的接线柱接触,发现指针偏转很小,我们就用了标有“0.6A”的接线柱。
同学回答得很快,说完看其他同学还有疑惑,情不自禁地演示以来。
老师和同学被他的“猴急”逗乐了,劝他慢慢说。
当他边演示边讲解完成后,老师把这种选择量程的方法命名为“试触法”。
小组5:我们刚开始做实验发现指针往左偏转,后来我们又把线头改接了一下,指针往右偏。
师:指针应该怎么偏?小组5:向右。
师:如何控制?小组5: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小组6:我们发现“—”接线柱一定要连,“+”接线柱先选数值大的试触。
小组7:我们刚才试着做了最后一步,指针一下偏到了最右端,电流非常的大。
师:请同学们来议一议,前三位同学的读数为什么不相同?最后,同学们大多认为可能是新旧电池的缘故,也可能是跟其他电路元件有关。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请同学们试一试。
有的小组在测一节干电池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有的小组在用试触法研究为什么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有的小组在用试触法研究用电器短路时电流的大小。
下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桌上的实验仪器整理好。
[案例评析]能使用基本仪器(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进行安全操作是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技能,关于技能的学习,传统的自然科学的教法是先由教师按照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讲解、分析、演示给学生,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测量,得出数据。
这样的课就算成功了。
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
与传统教法所不同的是:教学中老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的方法,让先学会的同学通过汇报自己的发现带动后学会的同学,最终达到共同学会的目的。
这一节课的重点显然是学习电流的测量,但老师在课堂引入时,并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创设了一定的情景,转变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变亮的小灯泡流过的电流大小怎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主题:学生想通过实验(测电流)来获得答案。
电流表毕竟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因此学生在接触电流表之前,老师还安排了两个重要的环节:一.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外观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把教科书上的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当作说明书请同学阅读——教学应为生活服务。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的生产机器,家用电器不断涌现,它们能否被正确的使用,取决于使用者是否有“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的习惯。
学生为了学会操作、掌握技能,在阅读时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专注。
由于在实践操作时有了理论的指导,学生就能避免摸索中的盲目和操作上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使实践操作更有实效。
在大部分小组完成实验的基础上,老师请先完成的小组汇报测量的结果。
对三组实验结果的不同引导学生介绍实践经验,或者介绍在实验中还发现了哪些与众不同的方面。
这其实是在帮助“先进”学生对电流表使用方法的巩固,也是在促进“后进”学生的提高。
三组电流数据的不同,也让学生也认识到:“正确的结果不止一个,但结论是唯一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猜想,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
在实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断领悟说明书的内涵,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拓展评析]1.基本仪器的使用教学。
学生在接触一件新的物品时,往往按奈不住好奇心,不看说明书(或有的物品根本没有使用说明)就东摸西碰,甚至拆卸起来,所以有的老师主张一上课就提供学生电流表,让他们在“玩”中探究它的用法,例如学骑自行车。
话说到此,我突然间意识到:仪器的使用教学应分情况而论。
若属于精密仪器(如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则采用先读说明书再使用的方法;若属于不易被破坏,使用也相对简单的仪器(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地图和地球仪、星图等),则大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
2.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
由于小组的组合往往是前后邻座组成四人小组,所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习基础有一定的差距。
这使得有些小组动手能力较强,早早完成了任务,而有些小组到最终还是没有完成任务。
在教学进程中较难统一。
所以,我觉得小组成员应事先按照基础合理组合,一个班的学生人数要少,以7—8个小组为宜。
比如,○1组内每个成员之间,分工大致固定,而且大部分男生喜欢动手操作,把实验记录、汇报等任务常常推给女生。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全面性。
○2小组成员的自由组合,可能使某些小组的成员全部是男生或女生,而且男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造成了这些小组在学习进度上存在一定差距。
鉴于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1小组成员的组成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特点的同时还应注意组内成员的性别比例。
○2对学习进度较快的小组,可以让他们协助进度较慢的小组完成任务或者再布置适当、适量的任务让他们完成。
这种做法能够充分发挥他们优势、有效地利用时间,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此外,初中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实验,他们在实验未完成之前(有的已完成实验)毫不理会老师的补充说明和其他小组的发言。
因此,教师应在实验前把实验的注意事项说明清楚,同时也有必要强调一下纪律,让学生学会倾听。
3.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
在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
比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1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2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课堂的即时资源等情况,采取逐步提高开放程度的方法来开展探究活动,不但开放了课堂而且优化了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