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合集下载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Feuerbach)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其中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思考。

其中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是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概念进行浅析。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个人”是指真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理念或虚幻的概念。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只是一种虚幻的抽象观念,而真正的现实是由具体的个人所构成的。

他强调要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而不是被抽象的理念所束缚。

费尔巴哈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存在,他们不应被任何宗教、哲学或政治意识形态所规定和束缚。

他批判了宗教对个人的压迫和奴役,主张个人应该拥有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受制于外部权威与规范。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重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不要被意识形态所奴役。

费尔巴哈还指出,“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他认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要改变个人的命运,就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的现实。

他呼吁人们不要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而是要重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环境。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其实是为了批判和否定宗教、哲学和政治领域里虚幻的抽象概念。

他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真实的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社会现实的根本要素。

要解决社会问题,就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关注和关心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它强调了对具体的人的关注和尊重,批判了虚幻的抽象观念,提出了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誉为德国哲学史的一座里程碑,它集中展现了费尔巴哈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触动,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其中的价值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阐述和感悟。

首先,费尔巴哈的作品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人的自觉作为。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德意志哲学倡导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识。

费尔巴哈在书中指出,人的自觉作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石,它体现了对自身的知觉和认识。

这种意识形态强调个体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和觉醒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费尔巴哈深刻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自觉作为的重要性,这使我对人的自主性和自我认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费尔巴哈的作品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权力结构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他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存在着压迫和统治,这种权力结构导致了个体的封闭和束缚。

费尔巴哈认为,个体应该通过思考和反抗来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他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特权阶级和专制体制,呼吁个体要勇于反抗权威和压迫。

费尔巴哈的观点让我深思,我开始反思权力对于个体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自由的社会。

最后,费尔巴哈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发展进行追溯,对德国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落后和僵化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

费尔巴哈认为,只有通过批判和改革,德国社会才能迈向进步和繁荣。

他警告人们不能被传统和保守观念束缚,需要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激励我积极思考社会问题,寻找改变的可能性。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意志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费尔巴哈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人的自觉作为和权力结构的洞察,给予了我新的思考和启示。

我相信,只有通过批判和改变,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自由的社会,让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是马、恩创立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和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I]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于第1卷成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

就其理论内容来说,该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费尔巴哈》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发表,直到1924年才第一次由前苏联发表俄文版,1926年由前苏联发表德文版。

《费尔巴哈》章的中文单行本于1988年编译出版。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宣告的,德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大·弗·斯特劳斯的主要著作《耶稣传》(1835-1836)开创了对宗教的哲学批判,并且使黑格尔学派开始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具骷髅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第四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费尔巴哈章》部分)

第四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费尔巴哈章》部分)
三关于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等这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创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骨架基本形成
《提纲》的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在谈论人的 本质问题时,忽略了对人的本质作历史的、实践的 考察,不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关于《提纲》的这一条,学界通常 把它理解为实践的人本质论。 《提纲》的第七条:上承第六条,指出费尔巴 哈哲学的对象、题材,如它所观察的宗教情感、他 所分析的抽象个人,并不是思想自身所面对的超历 史的课题,而是历史的产物,即“实际上是属于一 定的社会形式的。” 《提纲》的第八条: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才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关键前 提。而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的社会历史根 源,本身就是人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 式。
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 感性对象性活动。因此,“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 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 史。 三是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历史之真正的本体论根据既 已确立,就不能再把历史与自然对立起来,应该以现实个 人的生产史相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 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重点指出了他不能理解在人 的感性活动中建构的“历史的自然”既是自然科学的真正 对象与材料,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从而必 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 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 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和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费尔巴哈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剖析时的深刻和准确,让我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

他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使个体认同和附和集体利益成为一种强迫性的行为,从而使个体丧失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往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成为被操控的工具,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费尔巴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体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

其次,费尔巴哈在书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基于虚假理念和幻象的权力工具,通过对个体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塑造,达到控制和统治的目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质是虚假的,不仅掩盖了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还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这种虚假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使得个体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本质,继续维持着现存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

此外,费尔巴哈还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是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对个体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灌输,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点是强大而具有欺骗性,它通过操纵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费尔巴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和特点的分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读完《德意志意识形态》后,我深感费尔巴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十分深刻和准确的。

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体的控制和束缚,分析了其本质和历史特点。

这使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深刻地意识到个体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不盲目从众,不被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左右。

德意志形态和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

德意志形态和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

德意志形态和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
德意志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一种社会历史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方式:费尔巴哈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主要是由于生产方式的演变引起的。

他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生产方式。

例如,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各自特定的生产方式。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费尔巴哈认为,每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文化等。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3. 阶级斗争:费尔巴哈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主要的阶级斗争。

4. 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将意识形态视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通过宣传和教育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他认为,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为了掩盖阶级矛盾和维护统治秩序。

5. 解放运动:费尔巴哈认为,解放运动是人类历史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解放运动,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阶级的消亡和人类的解放。

总的来说,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探讨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的作用以及意识形态的作用等。

这些理论对于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浅析《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 浅析《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浅析《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五月,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这里我们主要对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的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

《费尔巴哈》写于第一卷成书的不同时期,手稿尚未完成,但就其理论内容而言,该章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对共产主义做了科学的论证,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对德意志所经历的一场思想变革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分析,并批判这一次空前的变革是盲目的和徒劳无功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这场思想变革中,思想家们都在忙着兜售他们的思想理论,相互诋毁,竞争激烈,德意志陷入了“普遍的混乱中”。

“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马克思戏称“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叁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叁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而这一切却都只发生在“纯粹的思想领域”,思想家们都脱离了德国的现实进行了一些虚幻的想象,想走马灯一样交替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德国。

费尔巴哈便是在这样一个普遍混乱的大环境下走入人们视野的,在第一章的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德国的意识形态以及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哲学家们进行了批判,并基于此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谈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表述了哲学家们对它的全部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都是基于对黑格尔哲学的过分依赖和片面解读,并试图在这种情况下用以一当十的方法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而他们始终都没有办法跳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范畴,也没有办法对德意志的现实状况和意识形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解读,这最终决定了他们对这个体系的批判只能是常识性的试探,且最终落得一个徒劳无功的下场。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构成唯物 史观形成的标志。
1、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 史》等著作中,明确肯定《提纲》是包含新 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德意志意 识形态》则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基本原理的著作。
1、《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 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 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 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 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 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武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第16-30段)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
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 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 部原创性的著作?
2、如何理解该书关于世界历史性的理 论?
3、如何理解该书关于市民社会和交往 实践的理论?
4、如何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
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
3、分工的消灭。
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 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 的事物。 ……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 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 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 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 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第10—11页)
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
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
象也是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
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 一样。(第7页)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 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 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 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 展。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 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 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 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 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 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8页)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 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
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
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
道德、宗教、形而上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
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 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 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 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19世纪中期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有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描述着重于其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费尔巴哈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在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行为也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新意的,因为在费尔巴哈之前,人们对于个人更多地是从自然本质而非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的。

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提出了新的认识,即坚持个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还包含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费尔巴哈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个人虽然有其独特性和个性,但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个人既是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实践来改变社会,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塑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还涉及到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

费尔巴哈认为,个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

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使得个人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

但与此费尔巴哈也指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因此他们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涉及到个人的社会和历史的背景,又包含了个人与社会、自我意识和自由、个人与人类全体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思想,认识到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是与社会和历史相关联的,同时也与人类全体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大门。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真是有点懵,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但随着我一点点深入,我竟然也咂摸出了一些滋味。

这部分内容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以前我对费尔巴哈的了解,也就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名字的层面上。

但通过这次阅读,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他思想中的那些弯弯绕绕。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虽然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存在,但他却没有真正理解人的社会性。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社区里生活,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可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有这种情感,而是因为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求。

就像我们小区里的那次募捐活动。

有一家人遭遇了变故,经济上陷入了困境。

一开始,大家可能也就是听说了这件事,没太往心里去。

但当社区组织了募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的时候,那种氛围就变得不一样了。

有的人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有的人送来了生活用品,还有的人主动帮忙联系相关的救助机构。

这时候你再想想费尔巴哈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发现根本解释不通嘛。

如果仅仅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大家干嘛要这么热心地帮忙?难道是天生就爱管闲事?显然不是啊!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有着共同的社会联系和责任。

还有啊,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想想我们身边那些信教的人,他们信仰宗教真的只是因为人的本质吗?我认识一个阿姨,她信佛。

一开始我以为她就是求个心理安慰,或者是跟风。

但后来跟她聊天才知道,她信佛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挫折,宗教给了她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但这能完全归结为人的本质吗?显然不能。

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她的经历、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意识形态和人类思维的问题。

在费尔巴哈提出了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观念,这一观念对于理解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观点进行浅析,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启示。

我们需要了解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定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现实的个人”理解为个体的真实存在和生活方式。

他认为,个体的存在和行为是由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所驱动的,而这种认知又是受到各种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

个人不是一个孤立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费尔巴哈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但同时也是能动的主体。

他认为,尽管个人受到社会和历史的限制,但他们仍具有一定的行动和选择的能力。

个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压迫和限制,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现实,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有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费尔巴哈还指出,“现实的个人”不仅仅是关于个体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和历史进程相互联系的。

他认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仅仅是个体意志的表达,更是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反映和延伸。

理解个人需要考虑到社会和历史的整体背景和进程,不能简单地片面地看待个体的问题,而需要将个体与整体相统一。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观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述,指出个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重视个人的现实存在,认真对待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创造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一份关于费尔巴哈的详细提纲。

这份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费尔巴哈的批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观点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费尔巴哈没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解释现象。

费尔巴哈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批判上,而没有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和本质。

2. 对费尔巴哈的重要观点的肯定: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正确的。

费尔巴哈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即商品经济关系的扭曲和人与劳动的割裂。

这些观点为马克思之后的理论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 提出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马克思指出,与费尔巴哈不同,我们应该将批判转变为实践。

只有通过历史上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问题。

从而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提纲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意味着对现有社会形态的深入分析,同时也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观点的肯定,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革命斗争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费尔巴哈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

读完这一章节,我深受启发,对诸多哲学和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了影响。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节中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和超越。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

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冲击了传统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使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更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存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他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

相比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费尔巴哈在考察历史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误区。

他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孤立的、偶然的事件的堆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费尔巴哈的哲学忽视了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一)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释义♦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5页)♦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5页)♦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6页)♦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6页)♦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8、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教材第 18段,原文第26段) 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 革命;
9、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教材19段, 原文第27段) 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而不是相反; (2)历史的动力、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 批判; (3)不只是认为人创造环境,而且坚持环境 也创造人; (4)重视革命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决定作用;
扬弃异化和消灭分工的宗旨是恢复人的实 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特点。“在共产主义 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 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我自 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 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 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 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7——38页。)
3、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4-8段,原文6-10段)
5个基本因素 (1)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它构成一切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及其活动的 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再生产。 (3)人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繁衍及家庭关系。 (4)生产活动所结成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3 所有制的几种不同形式(14-20段) 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 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描述不够准确。
4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教材6-10段,原文21-26段)
(1)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 过程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4)新方法在于描绘出现实个人的能动生活过程。 强调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可以经验观察到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唯物史观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 方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845年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类观念和自然观念。

在这部著作中,费尔巴哈提出了对自然观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自然不应该被当做对人类有用的资源,而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着重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探讨费尔巴哈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他的观点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我们需要了解费尔巴哈是如何理解自然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拥有自己的规律和本质。

自然并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而是一个既定的,独立于人类意志之外的存在。

这一观点与当时的德国观念相左,当时的德国社会普遍认为自然是为了人类所用的资源,应该被开发利用。

而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类是应该尊重自然的存在,而不是奴役和开发自然。

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片面理解,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日益加剧。

费尔巴哈的观点提醒了我们,自然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资源,而是有限的、需要被尊重和保护的。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而不是可以随意剥削和利用的资源。

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还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以自然为代价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提醒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服从于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顾一切。

他反对科学技术的唯利是图,并呼吁人类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考虑自然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选讲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人民出版社1995.p62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这里。

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

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

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

在第一章,马克思首先对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一般的评述,然后阐述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

第一章由前言和三节组成。

前言:
在前言中,马克思考察了当时德国哲学界思想混乱的理论现状。

指出,在1842—1845年间,德国哲学界思想极度混乱。

这些思想混乱都是唯心主义内部的混乱。

是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解体过程。

从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开始,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变成一场批判一切“过去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青年黑格尔派极力标榜自己的哲学,认为他们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和革命。

马克思用讽刺的口吻说,同这种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不过是儿戏而已。

马克思这样描述这种哲学革命:“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①但是,他们的革命据说只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②。

各种理论纷争,都是在纯粹思想领域的纷争。

马克思指出,这种混乱、争辩是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的表现。

整个黑格尔哲学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作为二者统一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被分解和重新化合,形成了青年和老年黑格尔学派。

他们各自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或者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加以兜售,相互批判、相互指责,形成了德国哲学界喧嚣吵嚷的局面。

起初,他们的理论竞争好比较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但后来,随着德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找不到销路,于是,过度生产、质量下降、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等经济现象反映到精神领域,使得精神领域的竞争变成了残酷的斗争。

然而,这些观点和学说不过是黑格尔哲学的变体,并未超出黑格尔哲学的框架。

马克思认为,为了戳穿这些哲学骗局,认清它们的真实面目,就必须站在旧德国哲学以外的立场来加以考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62
②同上,p62
以下是A、B、C三节。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