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 导读

内容提要和注释

内容提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回顾这本书的写作: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4页)《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一部分第五卷。该书第一章《一、费尔巴哈》第一次发表是在1924年,由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发表了文稿的俄译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全部手稿现编为四部分,即[I][Ⅱ][Ⅲ][Ⅳ]。下面分述节选后该章各编的主要内容。

[I]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第一片断)

3.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第二片断)

4.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5.意识和存在。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三片断)

[Ⅱ]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实践。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

需要才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分工和私

有制是同义语。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分工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

4.异化及其扬弃。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

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

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

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

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交往为前提的。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第

一片断)

5.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

发源地和舞台。(第二片断)

6.世界历史。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

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7.其他四点结论。(1)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2)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力决定于财产状况,并表现为相应的国家形式。(3)共产主义革

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4)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翻统治阶级,而

且在于改造无产阶级自身。

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

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

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它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

别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

9.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

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第三片断)

[Ⅲ]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意识形态的本质,提出了下述一些基本原理:

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既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体现为占

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

2.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

位的物质关系。

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编造的。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或普

遍性形式。

5.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进行统治的个人、同作为其基础的社

会物质关系区分开来。

[Ⅳ]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列一些主要问题:

1.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个人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个人活动与交往形式的关系。个人交往的条件最初是与个人的

个性相适合的条件,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但后来就逐渐转化为个人自主活动的桎梏。交往形式的

更替构成交往形式的历史联系和序列:已成为桎梏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