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有感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和信仰。

这些意识形态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并在国内外发挥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国社会及其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德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动荡的时期,例如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以及二战后的东西德分裂等。

在这些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相互对峙。

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流塑造了德国的命运,并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表现出德国民族特点。

德国人民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理性和效率。

他们善于创新,推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德国以其对教育的重视而闻名,这种精神在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德国人还重视社群感和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制度的建设,这种特点体现了德国人民对整体利益的关注。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反映了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德国人民崇尚合作与包容,积极承担起国际责任。

他们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德国的对外政策也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这与他们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最后,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意识到了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

德国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源于德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通过与德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和友谊。

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对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1000字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1000字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100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所推崇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它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在德国,民族主义被视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认为德国是一个独立、自由、强大的国家,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这种民族主义在德国历史上曾经引发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另一个核心是国家主义。

在德国,国家被视为最高的权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种国家主义在德国历史上曾经导致了极权主义的崛起,使德国成为一个独裁国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括对文化的重视。

在德国,文化被视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

德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哲学、音乐、文学等方面,这些文化传统在德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在德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传统感到自豪,但这种自豪感也曾经导致了德国的极端主义和战争。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应该从德国的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极端主义,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难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竟也慢慢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物资。

我们一群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文具和衣服,兴冲冲地赶到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真的是穷啊!房子破破烂烂的,孩子们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但他们的眼神,却透着一种纯净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把东西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那种开心和感激的样子,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其中有个小女孩,拿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紧紧地抱在怀里,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的笑容。

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知道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甚至不知道手机和电脑是什么。

但他们却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贫困的环境、匮乏的资源,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人,因为有着丰富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我们的社会意识自然也就更加多元化和广阔。

再回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其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等各种因素塑造的。

比如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业绩的表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和谐的社区里,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共同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颇有感触。

想想我们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个人经典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部分这部分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解放的错误观点。

观点摘录1: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第1段)个人见解与体会:第一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聪明的哲学家”没有意识到,要实现人的真正的解放,必须改变现实的客观存在,改变现实的社会制度。

第二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观点摘录: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第2段)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第5段)个人见解与体会:这四段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只有在立足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的时候才会真正地了解,彻底地认识它,知识单纯地想象是不能明白的,就好比俗话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第三部分再次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方面的因素。

观点摘录:观点1: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第6段)观点2: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及其背后的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梳理和批判,指出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并不是超出社会存在的独立存在,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政治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这种对意识形态的观点让我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他指出,意识形态往往是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制造的工具。

通过操控人们的意识和思维,统治阶级能够将自己的统治合理化,使被统治者相信这种统治是合法的。

这一观点使我开始思考媒体和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

我们应该怀疑从媒体和教育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思考背后的立场和动机。

除了对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利润最大化和私有制为核心,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剥削。

他呼吁工人阶级要觉醒起来,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这一观点让我对社会中的不公正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思考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公平。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而言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通过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深入思考,我对社会历史和现实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次挑战性而有意义的旅程。

马克思的观点深入而犀利,需要我们对社会和历史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他给予了我对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不公正的更深入认识,同时也激励我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而言,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次重要的思想之旅。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以德国为中心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对于德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我对其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意志。

这种思想认为,个人应该以自己的道德准则为指导,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主张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而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德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德国和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意志意识形态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种思想观念不仅在德国,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负盛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这充分反映了德国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重视。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观念对于建设知识型社会、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德国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公平和责任的理论,致力于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社会应该追求公正和人道主义,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并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机会。

这种思想对于抵制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推动社会的公正、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德意志意识形态倡导人文主义和人类尊严。

德国文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人类是自由和有尊严的存在,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人权的保护,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推动了人权意识和社会公正的进步。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它对德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通过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这篇文章,我了解到了这篇文章写于1845年秋—1846年夏,1924年用俄文发表。

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意识形态表现为具有理解性的想象(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多方面)。

这篇文章写作的主旨在于通过批判地分析费尔巴哈等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确立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目的在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与德国意识形态见解是对立的。

文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

黑格尔——绝对精神;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现实的人: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

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时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其二,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

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人口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

其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

费尔巴哈——人是感性的存在,主张从人的自身寻找人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存在;人的自然属性——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理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指人们基于社会实践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其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意识对实现社会生活过程的反映;确立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读书心得初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我觉得自己很难从这些晦涩的文字中理解这部著作的含义,于是又从图书馆借一些相关书籍在辅助学习。

在对比阅读之后,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著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行文的严密逻辑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亲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的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攥写的唯一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发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对“到底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斗争。

马克思把这种哲学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企图把人从幻想、观念、教条的枷锁下解救出来,反抗思想统治,展开了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但是终究都没有离开哲学的基地,没有离开黑格尔。

他们所做的批判都是就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用它来反对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

把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和现实关系。

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恩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基础上,提出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是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产条件。

生产、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都是现实的基础之上的活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以及三种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和等级的所有制。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探险。

起初,我只是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翻开了它,却没想到被卷入了一个充满深邃思考和激烈论辩的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时代的奔走呼号,为了揭示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他们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并非是简单的否定和指责,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试图将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的虚伪和空洞暴露在阳光之下。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让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日里所坚信的那些观念、价值和信仰,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神秘启示,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之中。

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独立而自由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现在我明白了,即使是我认为最独特、最个性化的思考,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的大框架所塑造。

比如说,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拥有财富、地位和权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拼命地追求这些东西,以为这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

但仔细想想,这种对于成功的标准难道不是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吗?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价值体系让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快乐,只是盲目地跟随大流,去追求那些被定义好的“成功”。

还有关于分工的论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在现代社会中,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异化。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工厂实习的经历。

那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安装零件、检测产品、打包发货。

他们的工作单调而枯燥,几乎没有任何创造性和自主性。

每天下班后,他们都显得疲惫不堪,眼神中失去了光彩。

当时的我只是觉得这是工作的辛苦所致,但现在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明白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工的过度细化使得人们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握,也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意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在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是复杂的。

既好奇它能带给我怎样深邃的思考,又担心自己会在那些晦涩的理论中迷失。

然而,当真正深入其中,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一个充满着对社会、历史和人类本质深刻洞察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我过去对社会现象理解的黑暗角落。

以前,我常常会困惑于为什么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念,为什么不同的社会阶层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现在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源于人们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源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来说吧。

我有一个朋友,小李,他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收入微薄。

小李从小就深知生活的艰辛,所以他的梦想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能够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改变家庭的命运。

而我另一个朋友,小王,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衣食无忧,接受着最好的教育。

小王的梦想则是追求自己的艺术爱好,成为一名知名的画家,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

小李和小王截然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格或者天赋,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和观念。

小李生活的压力让他更加注重物质的保障和生活的稳定,而小王优越的家庭条件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分工的发展会导致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引发阶级的分化和对立。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代社会的职场分工。

在一个公司里,有管理层、技术人员、普通员工等等不同的岗位。

管理层掌握着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而普通员工则只能从事一些重复性、基础性的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分工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分化。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摘要:初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笔者体会到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行文的严密逻辑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意义。

作为阐述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著,文中也预示了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任何历史的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及其变更出发。

人的肉体组织决定着人们生产何种生活资料和怎样生产生活资料。

这些人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又反作用于人的肉体组织。

人们怎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们已经拥有的生活资料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特性两者共同决定的。

这种获得生活资料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为生存而进行的肉体再生产活动,而且也是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

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是怎么样的。

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本身是人的活动。

它是以人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该社会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

通过经验的观察就可以发现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被决定和决定的关系。

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制约、限制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

思想、观念、意识最初是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生活中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并且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活动都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人是精神活动的生产者。

并且受到生产力和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

意识的对象是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形态即使有歪曲、形变,也是从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

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从思维开始想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实践的哲学,是从物质生活开始想问题的,其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人头脑中的意识形态甚至是模糊幻象都是可以由经验的物质生活来确认的。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有感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有感文摘:本文试图在经典原著的启发下,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理论的精神,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提供前人的视角和依据。

关键词:交往人的解放历史活动国家异化世界历史性阶级斗争共产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

本章以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评对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为主线,涉及历史发展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各种复杂内容。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科学论证。

本文仅对文章中的一些评论和观点进行人体启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不能掩盖它在历史过程的幌子下给当下活生生的个体存在带来的真实情况。

任何大而不恰当的口号都是对铺就历史道路的特定个人的侮辱和歪曲。

任何一列火车,为了到达目的地而抛弃曾经同甘共苦的战友,都将驶入人民已经为之挖掘的深坑。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是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基本、最决定性的活动。

对每个决心投身生产的人来说,生产活动的吞噬作用都应该保持警惕。

即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会影响生产者的现实生活状态:服务于商业文明、遵守文化学术制度的精神生产与大规模工业生产一样;密码文字的工匠和密码砖的工匠走的是同一条路。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沟通”概念的使用比“生产关系”概念包含更丰富的内涵。

它涵盖了生产关系只关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也反映了个人、社会群体和国家在物质生产和交流、公民社会中的沟通以及文化和精神领域的沟通层面上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挖掘。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在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那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和理论的巨著。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着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意识的洞察与思考的世界。

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比深刻的道理。

让我给您讲讲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吧,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这个观点。

去年夏天,我所在的小区要进行老旧小区改造。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大家都盼着小区能焕然一新,环境能变得更好。

可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开始,施工队进驻小区,轰轰烈烈地开始拆除旧的设施,准备修建新的道路和停车位。

这动静可不小,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能听到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尘土飞扬,让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有一天,我出门买菜,正好碰到几个大妈在楼下议论纷纷。

一个大妈说:“这改造啥呀,吵得人没法睡觉!”另一个大妈附和道:“就是,而且听说停车位规划得也不合理,咱们家车都没地方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抱怨和不满。

这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来了,他们耐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并解释说这次改造是为了提升小区的整体品质,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虽然短期内会有一些不便,但长远来看是好事。

可大妈们并不买账,依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过了几天,小区里贴出了新的改造方案,说是根据居民的意见进行了调整。

停车位重新规划了,施工时间也做了限制,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居民不满意,觉得改造的进度太慢,影响了正常生活。

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小区改造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居民们的各种意见和想法则是社会意识的体现。

居民们的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小区改造这个实实在在的事情所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奇妙世界。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

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琢磨,竟也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我们带着书本、文具和满满的爱心来到了那里。

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好奇的眼睛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着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我们开始给他们分发书本和文具,孩子们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其中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接过一本崭新的画册,轻轻地抚摸着封面,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灿烂的笑容。

她对我说:“姐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画册。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这些孩子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社会意识却无比强大,支撑着他们努力前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关系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渴望改变现状,希望能够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实现这些愿望。

这让我明白,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再说说分工吧,在这个小山村里,分工也比较简单。

男人大多负责种地,女人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作为一本关于德国思想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入探讨了德意志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并对德国思维方式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独到的剖析。

本文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德国的辉煌历史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中心国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德国也经历了各种动荡和挑战。

本书通过分析德国过去的兴衰史,让我更加理解了德国人的集体记忆对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深厚影响。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与德国人的身份认同德国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对德国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中对德国社会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探讨,让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引发了我对民族主义与多元社会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

第三部分:德国哲学与思维方式作为众多哲学大师的故乡,德国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本书深入研究了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并分析了这些思想对德国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对世界思潮的影响。

阅读这一部分,使我对德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部分:资本主义与社会发展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德国,本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尤为重要。

书中详细描绘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形态、起源和发展,并探讨了其中的矛盾和挑战。

通过学习,我对德国资本主义的复杂性以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结:《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通过对德国历史、民族主义、哲学和资本主义的分析,展现了德国人思想观念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和复杂过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德国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我们所处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为德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我们对于全球意识形态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字数:32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书可真是费了我一番功夫。

这可不是那种能轻轻松松就读懂、读透的书。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到处都是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但我告诉自己,别退缩,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真的是太深刻了。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有人天天晒美食,有人秀恩爱,有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

这看似是个人的意识和选择,但其实背后是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家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而这种展示,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再说说工作吧。

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往往不是完全由我们的个人兴趣和理想决定的。

更多的时候,是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形势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就像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画画,梦想是成为一名自由画家。

可现实是,他找不到稳定的能支持他纯画画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做一份跟画画毫无关系的办公室工作,只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你看,这就是社会存在对个人意识和选择的制约。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

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做着极其细分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工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控。

而且,长期从事单一的、枯燥的工作,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还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

这让我联想到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现象。

富有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贫困的人则往往在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苦苦挣扎,他们的子女可能也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而难以改变命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说实话,刚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这书名听起来就感觉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理论架构,让我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下来。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吧,我总是对身边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比如说为什么大家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读了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些答案。

它让我明白,我们的想法、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小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暂且叫他小李。

小李家里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挺不错。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对于消费的观念和我这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那是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逛街,看到一双价格不菲的运动鞋。

我一看那价格标签,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太贵了,没必要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

可小李呢,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就买了下来。

我当时就很不理解,问他为啥这么舍得。

他说,他觉得喜欢就买,钱嘛,花了再赚。

后来我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导致的社会意识的差异。

小李从小生活富裕,对于金钱的概念和我这种从小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肯定不一样。

他没有经历过那种为了几块钱而纠结的日子,所以在消费观念上会更加大胆和随意。

而我呢,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买东西首先考虑的是性价比。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感触颇深。

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各司其职。

就说我工作的单位吧,有的人负责市场推广,有的人负责产品研发,有的人负责客户服务。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一小块领域,力求做到最好。

但有时候我也会想,这种过度的分工是不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呢?比如说,大家都只关注自己手头的工作,对于整个公司的运作和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当我第一次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毕竟,这可不是那种能轻松读下来的通俗读物。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却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奇妙世界。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了更具体感受的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刚开始,大家都还比较拘谨,只是简单地聊聊工作、天气之类的表面话题。

可随着几杯酒下肚,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话题也变得深入和丰富。

有个做销售的朋友,一直在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他说在他的工作中,只要能积累足够多的人脉资源,业绩就不是问题。

他觉得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压力,让他形成了这样的想法。

而另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则不太认同,他认为知识和创新才是关键。

在他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够推动自己的事业发展。

他觉得自己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这种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思绪万千。

这不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探讨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吗?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深深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就像那个做销售的朋友,他每天面对的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竞争,所以他的意识里人脉是至关重要的。

而科研朋友,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数据里,追求的是知识的突破和创新,自然就把这当成了成功的关键。

再想想我自己,我从事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按部就班的成分多一些。

这也导致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和稳妥。

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由我所经历的这种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聚会结束后,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味着大家的讨论。

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工作、朋友、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有感摘要: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中的部分言论予以个人体悟式的生发,力图在经典原著的启发下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的精神,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提供前人的视角和佐证。

关键词:交往人的解放历史活动国家异化世界历史性阶级斗争共产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本文仅对文章中的某些言论和观点作一二个人体悟式的生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以历史进程的幌子掩盖它给当下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带来的真实境遇,任何大而不当的口号都是对身处其间铺砌历史道路的具体个人的人格侮辱和存在扭曲,任何为了抵达据说的目的地而抛弃同一车厢中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与同的战友的列车都将驶进人民早已为它挖好的大坑。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是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

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人”的“解放”的问题在一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和选择中体现出从“现实”回到“精神”的路径,比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从激进地参与法国大革命退回到追求牧歌似的宗法制田园生活,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后期转向古典主义精神的寻觅和寄托,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布洛赫、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也认为“人”的“解放”只有在精神领域的“希望”、“幻想”、“认识的批判”、“批判的认识”、“新感性”等方式下才能彻底实现。

可以说以上这些人物的选择和认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社会尚不能全面改变既往的对“人”而言是桎梏的形态以及尚未达到彻底革命的条件的状况下,当前的人所能借以部分“解放”的途径,而且这种途径主要是针对知识阶层而言。

对广大的被物质生产方式所奴化的大多数人而言,“解放”的许诺在现实世界发生全面变革之前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一吹即破的幻梦。

阶级解放的问题仍然严峻地摆在所有无产者面前,它没有消失反而以全球化的态势横亘在人类对未来景象的自欺欺人的期许中。

对于那些处在一如既往不断膨胀的谎言唾沫中的人们,确实到了应该重新聆听导师声音的时候了。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已经将物质生产活动的不可逃避性说得一清二楚,这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动物性的本能,还需要某些声音一天到晚以一副世间真理的捍卫者的面孔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训示吗?马克思、恩格斯接着又举出了两个“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生产活动,一个是人类的繁殖,并且说“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历史缺少了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前进,而往往就有一种意志力图把历史的活动限制在某一局部的范围内,力图以第一个前提的基础性打压本该齐头并进的其他活动。

这种煞有介事的基础决定论已经厚颜无耻到把所有不堪示人的行径和企图统统笼到这一块遮羞布下盖起,还口口声声堂而皇之假历史之口假人民之名招摇过市。

殊不知为什么落后于别人,为什么只能在世界里充当一个仰仗人多势众添列座席的二流角色,正是从来以久的以整体的人压制个体的人,以民生之名行统驭之实,以牲畜畜之的态度代替平等自由的精神。

封建!封建的余孽阴魂不散!不是精神文化的东西谈得太多、谈得太滥,恰恰是谈得太少、谈得太独。

没有强健精神的民族始终是赢弱的民族,对外是乌合之众,对内是鱼肉刀俎;没有强健精神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病态的发展、罪恶昭彰的发展,不得民之心、不得天之道。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国家代表的不是单个利益也不是全体利益,而是共同利益。

单个利益通常被外在的力量轻易抹掉,许多不同的单个利益又构不成全体利益,全体利益在无数多的个体差异面前已经近乎退缩为零,任何假全体利益之名言说的论调都有值得怀疑的初衷。

只有共同利益可言,共同利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不得不如此、只好如此的被动性,是彼此牵制彼此掣肘因而相互退让相互妥协的表现形式,因而国家就是“强迫”的代名词,国家在这种既成的“强迫”中应该容许妥协的各方在适度的范围内的斗争。

如果一个国家又强调“强迫”又不容许斗争,那无疑这样的国家是最蛮横的,是根本不值得相关各方继续信守在它周围维持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幻共同体形式的,说穿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一小部分人压制其他大部分人的专制。

马恩在此对共同利益和国家的强调提示哲学从对“主体性”的探讨转向对“主体间性”的研究,透过“主体间性”的特征才能更准确地分析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意识形态的特征和本质。

“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最坚决的共产主义者在他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一定有着最彻底的反社会倾向,所有的拉他扯他的力量都来源于“主体间性”,来源于与他人共在的一种秩序,这种秩序采取着不同的形式但却在历史发展的每时每刻都不由分说地将每一个人席卷进去,无一幸免。

社会这个庞然大物、历史发展的冷酷无情打击着每个个体,也塑造了缔造完美社会形态的战士。

历史已经在这样一种反人性的道路上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即它所拥有的独立意志将把人类带向一个非此即彼的极端境地,要么人类以自身持久的努力把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毁灭,要么整个世界翻了个个,人类走进一片全新的天地,这个全新的天地就是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东西。

所有深受社会打击并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条道路的人,都将对“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有一份理论的信心。

“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

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

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在历史中不断上演的惯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摆布下,谁还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样了”,那才真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封闭的环境永远不能孕育最为先进的意识,那种标榜民族特殊性、标榜地域具体性的理论说小是闭关锁国的另一种形式,说大是阻碍历史进步、阻碍人类解放的罪恶枷锁。

你没见某些人整天恬不知耻地到别人家去贩卖嘛。

当前由于在物质层面、经济层面的世界一体化,单个人已经部分地走向了“世界历史性”,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面向世界的“解放”,然而在精神层面、上层建筑层面,单个人的解放仍然强有力地受制于历史进程的滞后和人为延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