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MING RI FENG SHANG319文艺评论文|董文君《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一、文本综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写于1845年9月—1846年5月,1932年用德文全部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著作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序言主要概括地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阐明写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指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该部分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意义,第二、三章批判了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第二卷批判了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的代表。

二、写作原因1)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费尔巴哈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未能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仅仅只是对宗教的批判。

2)揭露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重新认识,这一次的重新认识,使马克思了解到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三、“现实的个人”解读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不论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施特劳斯的“实体”论;亦或是费尔巴哈的“类”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等,都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用纯思想领域的观念斗争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在第一卷第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就交代了当时德国盛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的各种思想派别,尤其讲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一下是我看了原文,结合相关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思路:1(老年黑格尔派:原文“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都是可以理解的。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三一文库()〔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社会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理解德国历史和社会思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其思想和主张产生了一些看法。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中,分析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和起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点。

他认为,德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传统和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德国社会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费尔巴哈指出,德国人民的特殊性格和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绝对真理和理性,这也导致了德国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德国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德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让我更加意识到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人民对于绝对真理和理性的追求,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德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对各种各样的真理和观点,很难判断哪一个才是绝对真理。

与此同时,理性的追求也会使人们过度注重事实和逻辑,忽略了感性和情感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真理和理性的理解,并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考方法提出了质疑。

费尔巴哈在书中对于德国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使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思想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思想启示让我明白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也让我认识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对于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总之,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给我提供了对于德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全新视角。

通过他的思考和观点,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真理的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20121141116 王铎《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看当下社会分工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后共同撰写的第二部著作,也是对《神圣家族》中所初步阐述的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全书分两卷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一卷主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哲学,通过批判地分析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通过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分析,宣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尽管是中文系的学生,但很惭愧,对哲学类著作接触不多,以至于读起来有陌生感,难以行进。

而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著作作为我党理论发展完善的基础,也的确不甚了解。

粗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没有整体的感悟,在各种导读浅析文本的帮助下,对其中部分观点论断---社会分工理论,有些许看法。

第一章第一卷,费尔巴哈章节中提到社会分工理论。

“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马克思从分工的历史发展和分工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区分了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分工发展阶段不同,所有制的形式也就不同。

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这个阶段分工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进一步扩大。

第二种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这时的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出现了无知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

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

在封建制度下,等级结构表现突出,但并没有什么大的社会分工。

由于土地的小块经营使农业分工受阻,手工业分工也是很少,商业上有一些分工。

第四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大机器生产使得分工最为广泛。

社会分工是阶级形成的基础。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摘要:作为工科生,在高中的时候也没有过多接触到马克思,进入大学虽然上过关于马克思课程,但是没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当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学。

懵懂的我直到选修了这门课程,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没能上全所以的课,但是为了写这篇论文浅谈也做了一些准备。

主要写了一下我对马克思的认知以及我所参考资料的理解和根据我大学学的相关课程、大一的入党培训。

有些观点是我借鉴别人的,还有些想法是个人拙见。

关键字:马克思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的重要概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追求的重要目标,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关键。

二、德意志形态全面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墓本的原理;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巴想;第一次表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应该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德意志形态》本身的思维逻辑这纵横两方面进行考察,这几种说法又都还没有真正落到最深层的范畴上,也没能揭示出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轮廓,但它是从什么基础出发进行这种勾画的,其一系列原理的核心物在哪里,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回答的。

故其研究只是浅层的,而非根本性的。

个人认为《德意志形态》最核心的思想是科学的物质生产范畴的形成和发挥。

它是的理论基石和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三、感受据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3—1852年间,是有众所周知的革命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

虽然书中是以唯物主义谴责了唯心主义并且阐述了法律、道德的观点以及其他宗教信仰。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

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本文仅对文章中的某些言论和观点作一二个人体悟式的生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以历史进程的幌子掩盖它给当下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带来的真实境遇,任何大而不当的口号都是对身处其间铺砌历史道路的具体个人的人格侮辱和存在扭曲,任何为了抵达据说的目的地而抛弃同一车厢中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与同的战友的列车都将驶进人民早已为它挖好的大坑。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是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

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在整部书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各种内容。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的确,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掩盖它给当下个人所带来的真实境遇。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人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不管是伟大的英雄还是普通的人民,只要他存在着,就一定为历史的创造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会提出诸如“人类的历史不是英雄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伟人”的观点。

然而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文章为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通过两个“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生产活动,一个是人类的繁殖”,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到,应该把社会活动看作是三个方面。

从人类的祖先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并且至今发挥着作用。

人类历史缺少了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寸步难行,但是总有一种意志力图以第一个前提的基础性打压本该齐头并进的其他活动。

正是这种妄图以整体的人压制个体的人的意志,企图以封建思想摧残平等自由的精神!所以为了粉碎这种封建思想,广大群众必然联合起来,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时,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不断冲击着我原有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节中所展现出的深刻见解和严密论证,让我对哲学、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理解。

这一章节开篇就指出了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的颠倒做法,强调要从人间升到天国。

这种观点的提出,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以往哲学思考的迷雾。

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抽象的理念和思辨中去理解世界,而应该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实践。

费尔巴哈虽然打破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强调了感性的直观,但他却未能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个人,而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每个人都处在各种社会关系的交织之中,这些关系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在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他们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都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例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中,人们对于公平、正义、道德等概念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这并非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意愿不同,而是因为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书中还探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的变革。

这种辩证关系的揭示,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无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我读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之后,感慨颇深。

这本书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极大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费尔巴哈犀利地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贯穿着德国历史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

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不仅影响着德国本国,也影响着整个欧洲地区。

究竟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呢?在这里,笔者理解为德国人的某种独特思想特征和文化传承,表现为对自我认同的强烈追求,对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对民族意识的强烈追求,对理性和学问的热爱等等。

这些核心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对于德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中就包括了德国早期的哲学讨论和学术思考,这些被逐渐转化为一种特有的心态和文化传统。

德国人在自我认同上通过这些思想特征的表现,在国家建设和文化传承上也通过这些思想特征来体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理性和学问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这反映了德国人的教育和文化水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其他领域具有的价值和特点不重要,事实上,每一个领域的贡献都成为了德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面对这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外来者很难解读其中的含义和深层次的道理。

这与我们中国有些相似之处。

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之时,会拿出很多古典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传统与价值。

这些价值观念的发展一方面是与我们的历史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与我们现代文化的升华和发展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深入分析德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炼出这些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发展方面。

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此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从中汲取营养呢?首先,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盲目接受一种文化或者价值观念,而是需要对于我们所处的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0001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0001

知识就昱力量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中,“分工”作为《费尔巴哈》章节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章节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又认为必须消灭分工。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

”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也就是没有了分工。

这就是说,共产主义必须以消灭分工为前提。

分工表征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分工的消灭必将表征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因而消灭分工最终将彻底消除私有制,从而消灭阶级利益的矛盾,实现人类平等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异化,因而只有消灭分工才能打破束缚人的枷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和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除了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所以,消灭了分工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当然我们必须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是指消灭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人与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把“人分为不同等级”、“把人看作有高低贵贱之别”的分工,消灭使分工具有对抗性质的私有制,并不是要消灭分工本身。

同时,要消灭分工,解决分工导致的社会矛盾,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

”也就是通过实践,依靠集体的联合,重新调整分工,消灭人与人之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有感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3—1852年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

该书现在已成为共产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我将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的看法。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事实证明,这一原理是正确的,是伟大的。

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舞台上,该原理绽放了耀眼的光芒,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其的正确性。

同时,马克思又用它来指导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为它的历史理论提供了科学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无数次实践来检验并丰富它,使之日趋完善。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文中从历史等方面着手为大家阐述了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而人类的存在将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得这两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限制。

书中具体讲了人类史,而自然史没有太过深入,“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随后介绍了德国哲学,有人说,“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意思是说,德国哲学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不是以从事实际劳动的人为出发点。

可见,德国哲学是唯心主义。

而马克思,恩格斯强烈的抨击这种错误的唯心史观。

他们认为德国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联系的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物质环境之间的问题。

而说到德国传统思辨哲学,不得不提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

因为他们都是唯心史观的突出代表。

黑格尔思想体系可分为两派。

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黑格尔的某种逻辑范畴,就都可以被理解。

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观念、思想、概念,即被他们变成某种独立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它借批判德国哲学,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明确阐释和表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

在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

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

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

马克思称费氏及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为“玄想家”、“满口讲着震撼世界词句的保守派”,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沿袭了老年黑格尔派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举止行为、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

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观念真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改变意识就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

那我们可以推论,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的思想迷住了。

如果他们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

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是,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如果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将观念作为逻辑的起点,再以纯粹的逻辑方式进行从观念到观念的批判,这种方式无法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51206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51206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51206《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我们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创立“新” 唯物史观的一部巨著,是马、恩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达,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

全书共分为两卷,其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娜等人的哲学观点。

其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真正做了经典的表述。

在对新的唯物史观作表述时,马、恩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我从中得出其阐述的几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马、恩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类为了解决“个人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需要,更高一层次说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之所以说唯心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历史错误的想象其原因就在于他没有看到人类历史的真正发端。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的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二)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恩指出“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由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恩还指出: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人们在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由此我们引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和人类历史的探讨文章。

由德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发表。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之一,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动力,为社会主义的探讨和实践作铺垫。

首先,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本质入手,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占有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是指在市场上卖出商品得到的收益减去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物质和劳动力的价值,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而资本家通过控制和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形成了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通过加强对劳动力的控制和监管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这种控制和监管不仅存在于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于生产之外的社会生活中。

劳动力的使用和生活受到资本家的约束和限制,无法自由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不自由和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此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并非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在历史上发展出来的。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确立紧密相关的。

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家通过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金融手段等手段,扩大其资本和市场份额,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避免的。

在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中,相互合作的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竞争,因此当有某个资本家使用常规技术和管理方式无法跟上时,就会被其他资本家所取代。

这种竞争和扩张的过程不仅会导致资本家的生产成本下降,市场份额扩大,也会导致过剩的生产力和无法卖出的商品,因此会出现经济危机。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是一篇深入探讨资本主义本质和历史的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为后来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和争议。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内容提要】1,写作背景1845年春,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同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2,基本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

本书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

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其中第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心得评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分两卷,我阅读的为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从唯物史观,哲学批判,地位及意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粗略的总结个评论。

1,唯物史观(1)为了阐发唯物史观,书中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

因此,创造历史的不是什么英雄领袖、国家首脑,而是占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

(二)关于分工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读《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通过十四、十五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让我对于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首先此文集是对马、恩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分析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主要论述“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在反驳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是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主要内容为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阶级、国家、革命的实质;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思想;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

然而我对于文集中提出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这一点印象十分深刻。

马克思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

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分工,然而就是不同的分工的形式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决定了不同制度下的人的生产方式,和表现生命的形式。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狞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

在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存着奴隶制。

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

公民仅仅共同拥有支配自己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对于每一个具有一定哲学素养的人们来说,关于这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书定将有所耳闻吧!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性的观点。

全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

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

而现在我将告诉大家我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的个人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

在那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在大批邪恶大资本家的疯狂压迫下,大量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始兴起,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和总结革命经验之下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通过大量的论证得出了本章的主要观点——唯物史观并真正做了经典的表述。

马克思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而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得出一些背离客观事实和真理的结论。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提出了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后感
班级:10政本姓名:吴鸿学号:201006074012
首先,我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做人做事面前都很务实。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不懂的事,我绝不像有些人一样,对于不懂的东西却刻意用美化了的辞藻来夸大其词,对于懂的事我会直接·简单的表达出来。

所以,在本读后感中,有些观点我认为是对的。

那么,我会直接把它摘抄下来。

有些观点我认为有待思考的,我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且,我认为对一个做研究的人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诸多观点。

本人没有在完全了解和透析的情况下,亦不敢多发揣测,甚至有时我在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不知道是作品太深奥了;还是本人愚笨,确确实实的读不懂。

但是,后来想想读不懂也很正常。

人家倾其一生来研究人类的发展规律,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更是作者对人类发展规律方面的一旷世之作。

如若我们几下子的功夫就把它完完全全的理解和透析,那么,我只能说你比写出这“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的马克思还要天才。

所以本人只是在自己所能理解的知识水平上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个别观点的进行论述和理解。

下面关于历史的认识:赞同的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
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

不赞同的观点:“创造历史的不是什么英雄领袖、国家首脑,而是占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

”不可否认在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在创造
历史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只能说是做了很大的贡献,如若把创造历史的贡献都归功于人民群众这明显忽视了英雄领袖和国家首脑等个人在创造历史方面所做的贡献。

虽然说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而我认为作为生产力中一员的英雄领袖和国家首脑更有权力决定上层建筑要怎么建和建的有多高?所以说:形式上看起来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因为,他们也参与历史的创造,为历史的创造出工出力。

但是,他们却没有创造历史的主导权。

一个没有创造历史的主导权,并且,受到英雄领袖和国家首脑所支配的人,你说它还是创造历史的主角吗?这历史还是它创造的吗?很明显的!人民只是为英雄领袖和国家首脑出工出力,而历史的创造的方向却由英雄领袖和国家首脑所主导和占有。

因此,我认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是英雄领袖和国家首脑,而人民群众只是促进创造历史的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