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内容简介:

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

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序言、1—3章).批判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卷(序言、1—5章).批判“真正(de)社会主义”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de)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de)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de)主要目(de)——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de)牙齿去批判了.”

三、写作意图

(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de)社会主义”

(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de)哲学信仰

(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写作背景: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de)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de)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de)失败,

继续宣扬他们(de)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de)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de)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de)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de)最终结论(de)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de)头等重要(de)人物.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de)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de)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de)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de)德国社会主义(de)论战性着作,是很重要(de).”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对于每一个具有一定哲学素养的人们来说,关于这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书定将有所耳闻吧!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性的观点。全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而现在我将告诉大家我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的个人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在那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在大批邪恶大资本家的疯狂压迫下,大量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始兴起,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和总结革命经验之下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通过大量的论证得出了本章的主要观点——唯物史观并真正做了经典的表述。马克思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而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得出一些背离客观事实和真理的结论。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提出了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导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 导读

内容提要和注释

内容提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回顾这本书的写作: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4页)《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一部分第五卷。该书第一章《一、费尔巴哈》第一次发表是在1924年,由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发表了文稿的俄译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全部手稿现编为四部分,即[I][Ⅱ][Ⅲ][Ⅳ]。下面分述节选后该章各编的主要内容。

[I]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页至第13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一卷第一章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I]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62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无用的残渣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后来,

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导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 导读

内容提要和注释

内容提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回顾这本书的写作: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一部分第五卷。该书第一章《一、费尔巴哈》第一次发表是在1924年,由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发表了文稿的俄译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全部手稿现编为四部分,即

[I][Ⅱ][Ⅲ][Ⅳ]。下面分述节选后该章各编的主要内容。

[I]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第16-30段)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
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 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写于1845年9月 到1846年5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 个方面的原因。
Leabharlann Baidu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哲学信仰。
3、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经典 文献,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全球化与世 界历史性,市民社会与交往实践等问题都 是当代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 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共47段,分六个问 题。
由于手稿有散失,唯物史观原理的论述 各段落之间有交叉,这里只是大致地划 分段落内容。
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整个社 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 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 时,他们也肯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 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 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MING RI FENG SHANG

319

文 艺 评 论

文|董文君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一、文本综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写于1845年9月—1846年5月,1932年用德文全部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著作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序言主要概括地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阐明写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指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该部分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意义,第二、三章批判了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第二卷批判了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的代表。

二、写作原因

1)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费尔巴哈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未能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仅仅只是对宗教的批判。

2)揭露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重新认识,这一次的重新认识,使马克思了解到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三、“现实的个人”解读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 二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 二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I]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53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54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P62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原意是“骷髅”;化学中蒸馏过程结束后的残留物。这里的意思是无用的残渣。——编者注】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 二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 二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I]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53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54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P62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原意是“骷髅”;化学中蒸馏过程结束后的残留物。这里的意思是无用的残渣。——编者注】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

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

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

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按手稿刊印

写于1845—1846年原文是徳

文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 9 3

2年第一次全文用原文出版,

1 9 3 3年用俄文出版

第一卷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

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序言

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岀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他们在幻象、观念、教条和臆想的存在物的枷锁下日渐委靡消沉,我们要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臆想,另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批判地对待这些臆想,还有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从头脑里抛掉这些臆想,这样一一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

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核心。在徳国不仅是公众怀着畏惧和虔敬的心情来接受这种哲学,而且哲学英雄们自己在抬出这种哲学的时候,也一本正经地觉得它有颠覆世界的危险性和不怕被治罪的坚决性。本书第一卷的目的就是要揭需这些自称为狼、也被人看成是狼的绵羊,指岀他们的呼咪叫声只不过是以哲学的形式来重复徳国市民的观念,而这些哲学宣讲者的夸夸其谈只不过反映出徳国现实状况的可悲。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揭穿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揭穿这种投合耽于幻想、精神萎靡的徳国民众口味的哲学斗争,使之信誉扫地。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 二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 二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I]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53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54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P62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原意是“骷髅”;化学中蒸馏过程结束后的残留物。这里的意思是无用的残渣。——编者注】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篇章结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篇章结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章节结构

第一卷(序言、1—3章)

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新的世界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第二章:圣布鲁诺

第三章:圣麦克斯

第二卷(序言、1—5章)

第一章:“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第四章:卡尔·格律恩。“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

第五章:“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附有恩格斯的著作《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二)第一章段落大意

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序言

(第1-3段)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思想以及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I]

该部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把思想、观念当作社会历史变革的前提的错误观点,阐明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的现实的人才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共29自然段)

(一)(第1-4自然段)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后,德国思想界的混乱和纷争,马克思和恩格斯要用新的立场和观点来评析这一现象。

(二)(第5-9自然段)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从思想观念出发,把宗教观念当成束缚人的前提,鼓吹要通过从思想上、观念上对宗教的批判寻求人类解放之路。

(三)(第10-14自然段)[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A.]指出人类历史的前提应是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的人。这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

(四)(第15-24自然段)说明人的社会生产和交往形式等物质条件是不断发展演化的,由此经历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和人类历史的

探讨文章。由德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发表。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之一,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和动力,为社会主义的探讨和实践作铺垫。

首先,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本质入手,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剩

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将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占有

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指在市场上卖出商品得到的收益减去生产

商品所消耗的物质和劳动力的价值,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而资

本家通过控制和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形成了资本家阶级和无产

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通过加强对劳动力

的控制和监管来提高剩余价值率。这种控制和监管不仅存在于生产过

程中,也存在于生产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劳动力的使用和生活受到资

本家的约束和限制,无法自由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不

自由和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此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并非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在历史上发展

出来的。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确

立紧密相关的。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家通过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金融手段等手段,扩大其资本和市场份额,从而推动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避免的。在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中,相互合作的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竞争,因此当有某个资本家使用常规技术和管理方式无法跟上时,就会被其他资本家所取代。这种竞争和扩张的过程不仅会导致资本家的生产成本下降,市场份额扩大,也会导致过剩的生产力和无法卖出的商品,因此会出现经济危机。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创造历史的不是什么英雄领袖、国家首脑,而是占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在整部书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各种内容.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

命的个人的存在。”的确,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掩盖它给当下个人所带来的真实境遇.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人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不管是伟大的英雄还是普通的人民,只要他存在着,就一定为历史的创造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会提出诸如“人类的历史不是英雄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伟人”的观点。

然而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文章为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另外,通过两个“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生产活动,一个是人类的繁殖",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到,应该把社会活动看作是三个方面。从人类的祖先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并且至今发挥着作用。人类历史缺少了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寸步难行,但是总有一种意志力图以第一个前提的基础性打压本该齐头并进的其他活动。正是这种妄图以整体的人压制个体的人的意志,企图以封建思想摧残平等自由的精神!所以为了粉碎这种封建思想,广大群众必然联合起来,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选讲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人民出版社1995.p62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逐出巴黎。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这里。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

在第一章,马克思首先对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一般的评述,然后阐述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

第一章由前言和三节组成。

前言:

在前言中,马克思考察了当时德国哲学界思想混乱的理论现状。指出,在1842—1845年间,德国哲学界思想极度混乱。这些思想混乱都是唯心主义内部的混乱。是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解体过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开始,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变成一场批判一切“过去力量”的世界性骚动。青年黑格尔派极力标榜自己的哲学,认为他们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和革命。马克思用讽刺的口吻说,同这种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不过是儿戏而已。马克思这样描述这种哲学革命:“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①但是,他们的革命据说只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②。各种理论纷争,都是在纯粹思想领域的纷争。马克思指出,这种混乱、争辩是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

内容提要和注释

内容提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I]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第一片断)

3.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第二片断)

4.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5.意识和存在。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三片断)

[Ⅱ]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实践。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分工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

4.异化及其扬弃。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交往为前提的。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第一片断)

5.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第二片断)

6.世界历史。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7.其他四点结论。(1)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2)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力决定于财产状况,并表现为相应的国家形式。(3)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4)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翻统治阶级,而且在于改造无产阶级自身。

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它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

9.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第三片断)

[Ⅲ]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意识形态的本质,提出了下述一些基本原理:

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既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

2.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编造的。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或普遍性形式。

5.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进行统治的个人、同作为其基础的社会物质关系区分开来。

[Ⅳ]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列一些主要问题:

1.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个人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个人活动与交往形式的关系。个人交往的条件最初是与个人的个性相适合的条件,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但后来就逐渐转化为个人自主活动的桎梏。交往形式的更替构成交往形式的历史联系和序列:已成为桎梏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逐渐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取代,等等。由于交往条件是适应一定时期的生产力产生的,故交往形式的历史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归结为个人自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2.个人、阶级、共同体。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只有在共同体中,各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以往的共同体,仅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是虚假的共同体。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无产者为了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