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鲁迅,亲近鲁迅
走近鲁迅的作文300字(通用38篇)
走近鲁迅的作文300字走近鲁迅的作文300字(通用3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近鲁迅的作文3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近鲁迅的作文300字篇1这张脸有点不买账,有点无所谓,有点酷,有点慈悲。
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一根根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对,他就是鲁迅。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
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
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真是聪明,用这种方法使理发师自己承认错误,我要向他学习。
走近鲁迅的作文300字篇2双休日,爸爸妈妈带我到鲁迅故里——绍兴游玩。
绍兴可是个古色古香的小镇啊!我们首先来到了鲁迅纪念馆。
一进门,我就看见鲁迅先生那高大的青铜雕像。
在这里,我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的故居和祖居,体验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鲁迅的三条读书戒律——心到、眼到、口到,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
教材分析: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伟人,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本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鲁迅的优秀品质。
本组的教学目标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让学生认识鲁迅,还存在诸多困难。
困难一,鲁迅的故事,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少;困难二,鲁迅的成长背景,学生知道得不多;因此,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
不过,对鲁迅的认识那就是:亲近鲁迅,走近鲁迅。
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就可以了。
导读目标:1.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鲁迅作品书目,以及阅读的方向。
3.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1.老师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
2.教学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一)从词语入手引出鲁迅。
1.同学们,看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提问。
(课件出示:大禹陵、会稽山、勾践、陆游、豫山、长庚、胡羊尾巴)(设计说明:学贵有疑。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有疑才有学,有疑才有思,有疑才有得。
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问,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问题提得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
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
)2.刚才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
那么,关于这些词语,你都有哪些了解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补充:(1)这些有名的地方、这些有名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在我们浙江的绍兴。
(板书:绍兴)(2)老师讲关于“豫山、长庚、胡羊尾巴”的故事。
(3)这个拥有这么多名字的人是谁呢?(板书:鲁迅)(设计说明:一方面,有的词语同学们并不陌生,所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说明;有的词语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师补充。
另一方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初识鲁迅 走近鲁迅(含答案)优秀学案
小组:_______
组号:_______
姓名: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体会人物特点,感悟人物品质。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来刻画人物形象 的?同是描写事件,几个事件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揣摩关键词、关键 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 言、神态的描写可以很好 的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2.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课堂摘记
我们应该紧密联系诗 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 想感情,深入地思考,才 能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 调,并用朗读来展示自己 的体会。
1/2
【答案】 略
2/2
初识鲁迅 走近鲁迅(含答案)优秀学案
初识鲁迅走近鲁迅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组号:_______ 姓名:_______第一课时【预习导航】一、资料链接1.阅读课本中的资料袋,初步了解鲁迅。
2.阅读《倾听鸟语》中的《鲁迅小传》。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并阅读鲁迅的文章、故事,欣赏鲁迅的影像资料。
4.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预习课文A1.初读课文。
(1胯()下刺()猬畜()生伶俐()圈()套獾()猪地窖()赫()然懊()悔莽()撞捻()着颓()唐虐()待熏()黑憎()恶(2)本单元有些生字的字形需要注意,如“赫、莽、藕”。
你在课堂探究中遇到哪些需要注意的字呢?请将它们正确书写在下面横线上,每字三遍。
(3)读课文时,你又积累了哪些新词,摘录在下面,并选其中一个词写一句话。
(4)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无端 素不知道 如许 希奇 单知道无缘无故 其中 如此 从来不知道 只知道 稀奇B2.再读课文。
(1)《少年闰土》一文,从闰土给“我” 讲 、 、 、________等几件事,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 的少年。
(事件请用小标题概括)(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列出来。
、 、 、 从中你感受到鲁迅是个 的人。
(3)《一面》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的人》这首诗是作者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 逝世 周年而写的。
初识鲁迅的亲近味儿
初识鲁迅的亲近味儿作者:梁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20年第2期梁琳鲁迅与他的文章,大多数人多少是会觉得有一丝生分的。
这份“生”来自鲁迅的文字,如果单从语言外部形式上浮光掠影,作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文字文白夹杂,加上本身所带有的绍兴本土地域特点的语言,使得今天课堂上的儿童读起他的文章来,会有些距离与生疏;从内容思想上仔细揣摩,除了少数回忆性的文字,比如关于少年闰土,关于三味书屋、百草园等,绝大部分散文、小说、杂文总是与当时的时局有密切联系,往往都寄寓着深刻含义,所以哪怕是读着散文诗集《野草》中《秋夜》里头最简单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读者都要反复回味一下,咀嚼良久。
对于当下儿童生活与鲁迅文章创生的时代差异、人生境遇,更有对鲁迅生平及思想了解不足,读鲁迅作品自然显得不太容易。
于是就时常听说,鲁迅的文章不好读,不喜欢鲁迅的文章。
说类似话的既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仔细一问才明白,鲁迅文章的内容或思想在考题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文章的含义深刻,不好理解,所以平日里需要硬背苦记的内容也很多,如此自然就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了。
这种情况当然是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没有真正地理解而导致的。
所以,让儿童“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广泛阅读鲁迅的文章,对深刻理解他的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在小学阶段,培养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应该是教师要着力解决与引导的重点。
鲁迅无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他的进步思想是“20世纪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宝贵的世纪思想文化遗产。
鲁迅的文章折射出的民族精神与摧枯拉朽之力是令人崇敬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读着鲁迅的文章便可以在字里行间倾听到他为民族的觉醒、民生的疾苦发出的最强劲、最振奋的呐喊。
初识鲁迅_初一散文
初识鲁迅本文是关于初一散文的初识鲁迅,感谢您的阅读!第一次初识鲁迅是在我阅读《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选自他撰写的《故乡》。
《少年闰土》写得特别有趣,把一位机灵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我不禁暗自佩服。
每每读到这里,常自言自语道:“肯定是一位大作家!”网上一搜,使我对鲁迅有了更深的了解。
鲁迅一头短发,刷子似的直挺着,看上去很有精气神;一双眼睛显出坚定的神情;最显眼的是他像隶书“一”似的大胡子;身穿中式长衫,生活应该过得十分朴素。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每位人无不一给鲁迅做了评价,当然也有负面评价,但我们先把负面的放在一边不讲,毕竟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这么一听,我倒有了疑惑:“民族魂”?“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与“鲁迅的方向”可以画上等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刀枪不入?无坚不摧?鲁迅做出的贡献的确是空前的,其精神更是感染着旧社会底层的被压迫、剥削的人民们;这么说来,鲁迅在民国时期凭着一沓稿纸和一支笔,带着对旧社会黑暗的愤恨写下一个又一个传奇与壮丽诗篇!如果没有鲁迅的文章激励着人民,我们还能迎来黎明吗?或许不能了。
鲁迅犹如一支蜡烛,照亮人民,燃烧自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鲁迅再合适不过了。
鲁迅的付出肯定也很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说鲁迅半夜一直咳嗽还在写文章,却叫保姆多休息,可见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鲁迅每次都抽着烟写文章,好像这样能集中注意力似的,这样的写作习惯就导致鲁迅先生食欲不振、气喘,可他仍很倔强,即使不写作,书也要翻上几页。
鲁迅的写作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每篇杂文都体现了对封建礼教、旧传统、旧社会的抗议,对人民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小说大多都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痛苦。
鲁迅的散文不多,但篇篇精品,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与《野草》,清新隽永,令人印象深刻。
初识鲁迅作文500字
初识鲁迅作文500字【篇一:初识鲁迅,亲近鲁迅】初识鲁迅,亲近鲁迅——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婺城区汤溪镇中心小学谢旭琴【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少年闰土》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鲁迅作品中认识鲁迅;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特点,感受鲁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文字上独特的味道,培养孩子们对鲁迅作品的好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一面》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有的人》选编目的:一是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二是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总体构想】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五个模块,用10—11课时完成:模块一:整体感知,初识鲁迅。
(2课时)模块二:文本感悟,触摸鲁迅。
(2课时)模块三: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2—3课时)模块四:综合实践,亲近鲁迅。
(1课时)模块五:施展练习,学以致用。
(3课时)【实施说明】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理生成的问题。
板块式设计有利于教师随机处理问题。
流程设计师施教的线路,板块设计是施教的思路。
【单元教学目标】1. 学会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张冠李戴”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2. 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3. 品读课文,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等综合性学习进一步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5. 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特点。
亲近鲁迅──触摸鲁迅的童心
亲近鲁迅──触摸鲁迅的童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紧紧把握鲁迅的这颗童心,是我们引领孩子走进鲁迅文字最关键的一步。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个童趣的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
《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文字,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少年闰土》虽然是一个节选的插叙片段,但结构却精巧完美。
文章开头安排的“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的图景,不仅凸现了闰土“机敏勇敢”的少年形象,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的大门”,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然后慢慢地按照“盼闰土—见闰土—识闰土—别闰土”的顺序娓娓道来,故事最后在一句“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无尽思念中悄然结束。
看似水注东海的无痕与自然,却和文章的开头那一段神异的画面脉脉相通,这种首尾情投意合、一脉贯底的完美结构,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写回忆文章的典范。
当然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鲁迅塑造的“闰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从他“五行缺土”的土名字来历,到初次相见时“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和见人怕羞”的土气外貌,再到后来的带有浓重乡土俗语讲述的“稀奇故事”,也就是抓住了名字、外貌和语言三个方面的特点,刻画了一个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乡村少年,刻画了一个浑身上下散发出泥土般淳朴芳香的少年闰土,土得质朴,土得纯洁,土得可爱,土得富有魅力。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有味道的文字:“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在语义的理解上,孩子们不明白鲁迅到底要说什么。
30年前不知道,30年后也不知道,却又无缘无故地说像小狗。
这段文字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阅读鲁迅作品的态度。
其实,这里的两个破折号,正是鲁迅写作上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挑脱”(即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让一部分意思含而不露,故意造成句意不连接、不完整)。
亲近鲁迅
亲近鲁迅走近鲁迅——六上第五组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新昌城东小学梁旭平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是以文学人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非常有特色。
(这样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在五年级上册也编排过一组——就是“走近毛泽东”)。
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将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认识鲁迅:这个单元,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资料袋”到“阅读链接”;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尽管鲁迅是这组课文的灵魂,但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鲁迅,丰满鲁迅的人物形象,还是存在诸多困难。
困难一,鲁迅的故事,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困难二,鲁迅的成长背景,学生知道得也不会很多;困难三,鲁迅生活的时代,与现今有较大的差距,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的做法,学生难以想像。
因此,时空的拉开,距离的拉大,都容易造成学生对鲁迅、对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不易体会。
不过,小学教学对鲁迅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亲近鲁迅,走近鲁迅。
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避免教学时过于拔高要求,使学生对鲁迅以及他的作品产生逆反心理、或高不可攀的恐惧心态,从而错过了与这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精神对话的时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来谈几点实践的操作和建议:一、通过单元导读,初识鲁迅我们提倡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整组课文有个整体概貌,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从学情出发组织教学。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幻灯片出示,点到“我的质疑”“我的探究”】单元导读卡要完成这张“单元导读卡”,学生需通读单元全部内容,这样,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有学习内容,且脑海里对鲁迅会有一点感性认识,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我与鲁迅先生亲密接触作文(通用33篇)
我与鲁迅先生亲密接触作文我与鲁迅先生亲密接触作文(通用33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与鲁迅先生亲密接触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鲁迅先生亲密接触作文篇1一想起鲁迅先生,我的脑海里变显现出一张满是沧桑的国字脸,一双仿佛能洞穿一切的深邃眼睛,显得庄重而不失祥和。
回味我所接触过有关先生的种种:孩童时的闹腾,成年后的思考,更有中年后对世间的犀利的批判。
带着这番敬意,我迈进了绍兴的鲁迅故里,寻觅先生孩童年代的欢笑,和他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踏着街面古旧的青石板,步子迈的极慢。
便浮现先生当年走在这里的情形:孩童时蹦跳着走,青年时疾步快走,到了中年,步子便稳重而缓慢了。
或许那时候,鲁迅先生放了私塾,和伙伴们相拥的着回家去;或许大一些,独自一人行走在此,步子迈的极大,好象是在感叹时间去的飞快,不够用吧;还或许,是手执一卷,嘴里反复咀嚼着诗句,翻至好文好诗,总不免冒出一句:“好哇,好哇!”随人流迈过高高的门槛,便进入了三味书屋,不免想起那位为人极其方正的私塾老先生。
那时候,他大概是坐在这里,手里握着竹片,唤鲁迅上来背书的。
还有那不绝于耳的背书声,一个个摇头晃脑的。
对了,还有那张早已泛黄破旧的课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刀刻深深的“早”字也已不太明晰了。
但这桌面的字虽已磨损,刻在先生心中的字却明晰地陪伴了一生一世。
早,是对自己那一次错误的警醒,是对时间飞逝的感叹,是他这一生,能够做如此多有用之事的基石。
参观完有一座宅子,出了后门,从昏暗的地方出来,眼睛便一下子涌进一片光亮。
“是百草园!”有个孩子叫道。
我一扭头,只见一道影子欢笑地冲进园子,呼朋唤友。
随即蹲下身去,用手忽而翻弄翻弄泥土,忽而走出来,摆弄摆弄叶子,然后带着沾满泥巴的手,挥舞着向后面跑去。
多么像呀,想必先生小时候也是如此。
亲近鲁迅一次充满发现的温馨之旅
亲近鲁迅:一次充满发现的温馨之旅作者:刘建辉来源:《湖南教育·中》2010年第06期一、印象鲁迅究竟有多少人看过鲁迅的书,又有多少人知道鲁迅其人,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倍感汗颜。
因为我一向不太喜欢阅读鲁迅的作品。
定格在记忆中的,除了先生那冷峻而清瘦的面容、根根直竖的头发、好似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胡须、竹枝似的手以外,就只有学生时代读过的几篇文章而已。
就是凭着这种先入为主的视觉记忆,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从未曾想过要深入地去了解先生,更不曾想过要去研究先生。
我只是把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以及教参上提示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战士、匕首、投枪”等标签式、脸谱化的“政治图解”原封不动地交给我的学生罢了。
尽管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时也曾体味到他作为儿童的天真与顽皮,尽管在解读《少年闰土》时也曾感受到他作为少年的孤独与渴望,尽管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也曾领略他作为长辈的幽默与风趣……可这一切,都像羽毛般轻轻飘落,并没能真正引发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触动。
二、温暖鲁迅直到我参与湖湘语文的主题策划——《鲁迅,原来如此温暖》的那一刹那,我幡然顿悟:原来,我一直未能找到的就是“温暖”这两个字。
为了重新认识先生,我以一种虔敬之心走近他的文章,走近他的亲人,走近他的朋友,走近他的学生,也走近他的研究者。
随着与先生的接触越来越多,心中那种温暖的感觉也随之愈来愈强烈。
(一)童年鲁迅——童心、童趣曾有人这样评价鲁迅的作品: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还是冷。
可当我再次翻开《朝花夕拾》,先生洒落在文字中的童心、童趣却随处可见,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贪玩好奇”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百草园是先生人生长途的起点,是他一生中有趣无忧的幸福天堂。
园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物让年幼的他何等地羡慕和陶醉!正如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感受鲁迅文字的味道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可悲!”前几日在网上看见一个消息,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说中小学教材上的鲁迅文章将淡化课本,理由是语言生涩难懂,学生不好学,专家称应结合时代背景删掉一些文章,我感到很不可理解;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
陪伴我们成长的鲁迅作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怎么一下子就成“鸡肋”了。
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
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走过我的鲁迅人生。
1亲近鲁迅,触摸童心我相信读过刘华建老师和钱理群先生合编的《小学生鲁迅读本》的人,都能在书中读到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的鲁迅形象。
正如编者所言,鲁迅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
透过他的作品,中国人能更了解自己。
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书中有一个单元是初识鲁迅。
教材以“初识鲁迅”[1]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心融意畅。
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编排这组课文,让学生能借助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初步认识、了解、感受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教学本单元的时候,我真替现在的小学生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单元专题来了解、学习我们民族的一个伟大人物。
同时也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对鲁迅作品的印象。
一想到童年的往事,人们就能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一想到闰土,就想到月夜刺猹的画面。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设计理念】统编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的阅读,不同表现手法的品悟,不同资料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而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大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两篇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
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有你,真好》以及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先看人文主题——走近鲁迅。
郁达夫曾在《怀鲁迅》中所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是统编教材中唯一一个人物主题单元,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中心,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文章。
《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故乡》,刻画了鲁迅先生少年时的伙伴闰土的形象;《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写想得少的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现代诗歌,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其中,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
这样的编排,既是为了从不同文体、不同视角和不同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最好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还愿意继续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鲁迅作品及其人的伟大,从走近鲁迅到亲近鲁迅,从认识鲁迅到读懂鲁迅。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最新整理亲近鲁迅: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
亲近鲁迅: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鲁迅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和话题。
关于鲁迅教学的文章和书籍不知凡几,然而这种重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现实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事实上,我们一直需要答复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鲁迅及其作品,进而从中汲取他们成长所需的精神资源近日,国内第一本研究小学鲁迅教学的著作亲近鲁迅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刘发建身在鲁迅故里,立足基层讲坛,对小学鲁迅教学进行了系统性反思和开拓性实践。
他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受到国内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认可和赞誉,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亲近鲁迅这些充满人性的文字,是和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的点缀,就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复苏记者:亲近鲁迅是第一本关于小学鲁迅教学研究的著作。
在你的从教经历中,你是怎样对鲁迅教学产生兴趣和思考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刘发建:个人喜欢鲁迅和教学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境。
很多喜欢鲁迅、研究鲁迅的人士,都反对让孩子读鲁迅。
近年来中学校园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童谣,说明鲁迅已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这多少有点令人感到不安。
2005年,我前后听了近10个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看到课堂里伟大的鲁迅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我被刺激了,开始疑心这样的鲁迅教学。
最初的设想就是为一线老师从儿童视角开发一个鲁迅课堂教学专辑。
后来在恩师周一贯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立足课程研究的角度,对建国以来的小学鲁迅教学作了一次比拟系统的梳理。
这项研究是极其艰难的,因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材建设,小学鲁迅教学几乎不曾进入研究的层面。
鲁迅教学的问题,一是课堂问题,一是教材问题,但本质上还是教学思想的问题。
鲁迅,不单纯是作为一个文化名人进入教材的,他也是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亲近鲁迅不单纯是引导孩子们亲近伟人,更重要的是亲近母语,亲近民族文化,为学生的生命打下民族精神的底色。
记者:提到鲁迅和他的作品,许多师生都觉得不容易读懂,然而你在书中屡次引述王富仁先生的观点鲁迅的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你是基于何种教学体会理解和支持这一观点的刘发建:王富仁先生这个观点,对我启发极大。
认识鲁迅、亲近鲁迅、还原鲁迅——“鲁迅启蒙教育”的再思考
认识鲁迅、亲近鲁迅、还原鲁迅——“鲁迅启蒙教育”的再
思考
张亦曼
【期刊名称】《美化生活》
【年(卷),期】2022()13
【摘要】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然而,由于学生与鲁迅之间存在时代、思想与语言的差距等问题,小学语文鲁迅启蒙教育面临窘况。
因此,文章综合认识鲁迅、亲近鲁迅、还原鲁迅三方面对小学语文鲁迅启蒙教育再思考,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走进鲁迅”单元,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以期儿童自觉接受鲁迅思想和精神熏陶。
【总页数】3页(P0177-0179)
【作者】张亦曼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亲近鲁迅,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小学语文“鲁迅启蒙教育”的新思考
2.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3.还原作为小说家的鲁迅——评叶世祥先生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
4.亲近经典,初识鲁迅——记安吉路实验学校六
年级\"鲁迅阅读周\"实践初探5.亲近鲁迅,从阅读鲁迅作品开始——小学鲁迅启蒙教育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鲁迅先生的亲密接触
和鲁迅先生的亲密接触我是一个中学生,同父母住在鲁迅先生家对面的一栋小楼里。
我的父母和鲁迅先生十分熟识,我们常去他家里做客。
爸爸妈妈去楼上找鲁迅先生聊天,一去便会聊到天黑,我则在楼下同海婴弟弟一起写作业。
学校的作业比较难,在家里写时都是父母指导我;做客时,指导我的便是鲁迅先生了。
同鲁迅先生谈话是很开心的,很少有大人会在谈话时听取我的建议,而鲁迅先生每次都会认真地听我讲话,好像要把耳朵都竖起来似的。
因此,我总是去找鲁迅先生,但爸爸妈妈很不愿意,因为鲁迅先生的身体不好,还有好多事要做。
然而,鲁迅先生每次遇见我,却都十分耐心地同我交谈。
鲁迅先生要做的事确实太多了,父母同我说过的,他每天要同一些叔叔阿姨们讨论事情,还常给一些我不认识的哥哥姐姐们回信。
那一天,鲁迅先生家来的客人似乎比较少,大家早早地便走了,我就跑上楼去,想向鲁迅先生请教一个问题。
刚走到他的房门口,就看到许先生正在帮他整理东西。
只听到鲁迅先生不满地说:“现在的青年人,写信时只管自己赶快写完了事,却让看信的人把信纸翻来翻去,读好几次也摸不清头脑!”虽是这么说着,鲁迅先生却还是找来了眼镜,用镇纸将信压平,继续细细地看着。
我望着一边几乎成山的信堆,再看看手上的作业本,深感“排队”无望,便跑回了家。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我见到一个让我感到十分亲切的黑大的背影,那影子的前方是一片光明。
他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可他每向前走一步,身上便会掉下一块碎片,那些碎片烧了起来,变成一束束小火苗,将影子身后黑暗的地方照亮。
影子越来越小,我不知为何十分害怕,却对此无能为力。
突然,那些影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卧房的天花板。
已是第二天的清晨,天灰蒙蒙的,太阳还没有出来。
我望向窗外,昏黄的灯光从鲁迅先生的窗户中跑出来,他的影子印在窗帘上,看起来好像还在写着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我和爸爸妈妈回了一趟老家,再回来已经是六个月后了,可我却再没有见到鲁迅先生。
【作文】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也许根本无法走近,也许走近但是走不进,这是鲁迅。
对于鲁迅,第一次有着深刻印象是看到一张鲁迅葬礼的图片,在它的棺木上覆盖的是醒目的“民族魂”三个字。
从此就没有忘记过: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初读鲁迅,是初中时语文课本中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当时从这里品出的是鲁迅先生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完全未预料到在那样的时代里这样的童趣只能被怀念。
渐渐进入高年级,鲁迅的形象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日渐清晰,透过鲁迅的笔也渐渐发现那些越来越沉重的现实,那时看到的鲁迅的文章都是带着深沉意味的,带着一种透不过气的沉重的时代感。
每当看到鲁迅笔下国民的麻木与劣根性,眼前都会看到鲁迅先生奋笔疾书力挽狂澜的孤独身影。
鲁迅先生的祖上荣耀无限,这也就给他带来一个快乐的童年。
整个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因此鲁迅从小就被送入学堂读书。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读书的为做官,做官不成便去经商。
但是鲁迅却走了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尝尽世间的人情冷暖之后,在自己心中开始酝酿着一个远大的梦想。
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的确,梦想总是那般美妙,此时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是充满着信心的,但是当他发现这样美妙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寸步难行时,便不得不放弃这个构筑了多年的梦。
当鲁迅先生知道在这浑浊的国度里的人们即使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无法阻挡一个堕落的灵魂时,毅然弃医从文,用笔杆下作为灵魂的照明灯。
所以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最爱鲁迅先生的便是他对青年的偏爱,他对青年充满信心,因此他也更加爱护青年,把希望都寄托给青年。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他大声疾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曾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识鲁迅,亲近鲁迅——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婺城区汤溪镇中心小学谢旭琴【设计理念】本单元教学坚持以“从人性的角度亲近伟人,从孩子的角度阅读鲁迅”的思想为指导,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用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回顾·拓展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系列化学习过程。
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资源的整合、学习过程的优化以及语言的积累、言语的实践,进行最为有效的语文教学。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资料袋”到“阅读链接”,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组教材共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鲁迅作品中认识鲁迅;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特点,感受鲁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文字上独特的味道,培养孩子们对鲁迅作品的好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一面》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有的人》选编目的:一是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二是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总体构想】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五个模块,用10—11课时完成:模块一:整体感知,初识鲁迅。
(2课时)模块二:文本感悟,触摸鲁迅。
(2课时)模块三: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2—3课时)模块四:综合实践,亲近鲁迅。
(1课时)模块五:施展练习,学以致用。
(3课时)【实施说明】整个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前一模块与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层层深入。
采用教学流程和板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只是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显出来,对每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地思考。
在开放的课堂上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理生成的问题。
板块式设计有利于教师随机处理问题。
流程设计师施教的线路,板块设计是施教的思路。
【单元教学目标】1. 学会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张冠李戴”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2. 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3. 品读课文,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等综合性学习进一步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5. 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特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社会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模块一:整体感知,初识鲁迅(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单元导语的学习,明确本组课文的主题以及学习训练的要点;2. 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能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 能针对本组课文的学习质疑问难,制定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方案。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学习单元导语——浏览整组课文,总体感知——检查自学情况,学习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布置实践活动。
【板块设计】板块一:照片导入,初见鲁迅1. (出示照片)同学们,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
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爱国格言和名言,谁能来说一说?2. 学习“资料袋”,初步了解鲁迅。
3. 是啊,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鲁迅。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鲁迅先生形象的一个高度概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探究学习的动力。
】板块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1.学习导语,明确目标1)自由读读单元导语,说说你有什么收获?(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本组课文的主题;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习训练要点。
)2)细读导语第二自然段,说说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编者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训练呢?(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3)为达成这样的训练目标,教材为我们安排了哪些内容?浏览整组课文,教师引导归纳:共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2篇精读,2篇略读,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2. 初读整组,填写导读卡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去认识鲁迅,走近鲁迅。
出示小提示:、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浏览整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简单的批注;②能概括地说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边读边完成“单元导读卡”。
【设计说明:单元导读让学生对整组课文有个整体了解,明确学习目标,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从学情出发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板块三:检查自学,初识鲁迅1.检查字词第一组:项帯银圈黄里带白的脸手捏钢叉寸把长的头发头戴毡帽隶体“一”似的胡须1)指名读,注意正音2)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外貌的)为什么分成左右两组?(左边是闰土的外貌;右边是鲁迅的外貌)3)分左右两组读词组,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怎样的鲁迅?第二组:支起竹编半跪着撒下秕谷敷上药缚在棒上扎好绷带1)指名读,注意正音2)说说这组词与第一组词有什么不同?(都是描写动作的词组)那这里又为什么分成左右两组呢?(左边是闰土的动作;右边是鲁迅的动作)3)分别读左右两边的,说说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2.介绍精彩片段1)由说画面,引出《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第6自然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8自然段;《一面》第26自然段。
练习朗读2)把你喜欢的精彩画面或片段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3.交流初步印象(结合导读卡进行交流)初读了课文后,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4. 说说各课的主要内容。
【设计说明:本环节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为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将词语检查与人物外貌、动作描写结合起来,而后通过介绍精彩片段检查重点段的朗读,这样将学词读句与单元主题和训练点有机结合起来。
】板块四:质疑问难,探究鲁迅1. 自学本单元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还想了解鲁迅的哪些内容?根据学生质疑,归类:▲课文内容的疑问如:“四角的天空”是怎样的?他们怎么会只看见“四角的天空”呢?等(涉及到个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为什么阿累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自己想探究的内容如:鲁迅先生的生活背景及当时所处的年代;鲁迅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还有哪些作品值得我们去阅读欣赏?……2. 师生合作制定“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方案3. 布置开展综合性学习【设计说明: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针对“单元导读”学生所要探究的内容,设计并开展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贯穿整组课文的教学始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对鲁迅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模块二:文本感悟,触摸鲁迅(2课时)【教学目标】1.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受鲁迅笔下闰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2.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流程】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少年闰土》,认识鲁迅笔下的闰土,从鲁迅文学作品中认识少年鲁迅——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感受周晔眼中的伯父,女佣眼中的鲁迅——链接阅读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感受他人眼中的鲁迅——学习《一面》,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朗读《有的人》。
【板块设计】板块一:回顾初读,导入新课1. 说说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这四篇课文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设计说明:了解教材编排特点,为全方位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做铺垫。
】板块二:从鲁迅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少年闰土》1.认识少年的伙伴——闰土1)鲁迅的这位朋友为什么取名闰土?他长什么样?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两段话,重点进行朗读练习。
2)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来写闰土?抓住“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机灵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2.认识少年鲁迅透过《少年闰土》,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少年鲁迅的形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预设:(好奇、对农村生活羡慕、向往……)▲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不知道但又迫切想知道”的情感,感受鲁迅文字上这独特的味道。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四角的天空”,体会句子的含义:“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见狭窄。
2)情感朗读,体会鲁迅对自由、玩耍、亲近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
【设计说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阅读鲁迅的作品,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不易体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架设起学生阅读理解的桥梁。
同时,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阅读,引导孩子们细细品味鲁迅文字上的独特味道,这样能够有效培育孩子们对鲁迅作品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