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和环境的关系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1.下列民居与分布地区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两面坡式民居-南方地区B.四合院-湘西少数民族C.帐篷、蒙古包-黄土高原D.吊脚楼-云南西双版纳【答案】A【解析】南方降水充沛,两面坡式民居有利于排水,A对,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B错,帐篷、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C错,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传统民居。
2.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四幅图中反映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的是()【答案】B【解析】因纽特人聚居区位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冰层广布,易于取材,墙体厚,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所以建造了冰屋居住;黄土高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人们开凿窑洞居住,冬暖夏凉;东南亚位于热带气候区,炎热多雨、比较潮湿,居住高架屋,有利于通风防潮;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傣族的竹楼,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流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
【考点】该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聚落主要分布在…………………………… ( )A.热带B.温带C.寒带D.亚热带【答案】B【解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温带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根据题意,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住帐篷,穿长袍,过着游牧生活;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住木屋,穿毛皮衣服,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造成两地生活习惯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因素B.文化因素C.经济因素D.气候因素【答案】B【解析】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地区,由于西亚和北非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阿拉伯人多喜欢穿白色的长袍,白色可以反射较强的太阳光线,长袍可以阻挡强劲的风沙,住在帐篷里,是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东西伯利亚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主要是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5.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A.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答案】A【解析】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6.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答案】D【解析】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分散.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集;乡村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城市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故本题选D。
形形色色的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
筑 , 最大 的特点在 于其 其 庞大的单体式建 筑 。大型 圆楼直径 可达七八 十米 , 高五 六层 , 内有 四五百 问住房 , 可住七八 百人 。 土楼是完全 以 土作墙而建造起来 的 , 圆形 、 圆形 、 呈 半 方形 、 四角形 、 五 角形 、 交椅 形 、 箕形等 , 畚 各具 特色 , 中以圆形 的最为 其 引人注 目, 当地人称之 为圆楼 或圆寨 。 客 家人原 是 中原一 带汉 民 , 因战乱 、 饥荒 等各种 原 因被迫南迁 。 因此 , 到一处 , 每 本姓本 家人总要聚居在一 起 。这 样也 就形 成 了客家 民居独 特 的建筑形 式——土 楼 。 以御 外凝 内大概是土楼功能最恰 当的总结 。 所 土楼 除具有 防卫御 敌 的奇特作用 外 , 还具有 防震 、 防火 、 防盗 以及通风采光好 等特 点 。 由于土墙厚度大 , 隔热保温 , 冬 暖夏凉 , 也完全适应 当地的气候特点 。 4西双版纳竹楼— —傣族人 的幸福 家园( 4 . 图 ) 西 双版纳 盛产 品种 繁 多 、 质地 良好 的竹子 , 于供 易 用户就地取材 。 竹楼用 的竹料 很多 , 大柱子小柱子 、 仅 就 要用几 十根 , 有的还要用百根 之多 。竹楼 , 副其 实 , 名 它 的梁 、 、 柱 墙板 以及 连接各部分用 的篾钉 、 子及 其它所 楔 有部件 , 全部用竹料制成 , 以组合 连接成完整的竹楼 。 用 傣家人精 心设计 建成 的竹楼 , 既别致 、 美观 , 又很实
4其 它 措 施 .
一
三 、 土流 失治 理措 施 水
1生 物 措 施 .
是加强 生态建设 的科技 支撑作 用 。 用科技 加强黄 植被 破坏 、 樵 水土 流
高 原 的生态建 设 主要包 括 :提 高适 用技术 的研 究 与开 发速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 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包括规模、形态、分布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居住地+人类活动+集聚2. 聚落的构成要素:住宅、公共设施、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聚落的主要特征:规模、形态、分布、功能等。
4. 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构成要素。
2. 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聚落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概念,知道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定义: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住宅分布、农业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交通等。
4.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聚落,了解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聚落的概念,知道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城市聚落的定义: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人口密度、建筑高度、经济发展等。
3. 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等。
4. 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聚落,了解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中地理知识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聚落更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如苗族的吊脚楼.山区的许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山区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散村).2、降水: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3、气温: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国北方多为分散式,南方多为聚合式,因为东北、华北气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为了争取较多的阳光,故分散房屋,加大院子,以增加阳光接触面,延长日照时间,并且很注重房屋的朝向(多为座北朝南),而到了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光热充裕,为减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狭小,以便遮阴,南方地区的房屋朝向也较乱.4、水源: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了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难度不大,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例:如图为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A、B、C 三处属于乡村聚落,选址有一共同特点,都是沿河而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聚落,而最有可能优先发展起来的是B,理由是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分析:依据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来解答此题.解答: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从图中看出 A、B、C 三处聚落,规模比较小,都属于乡村聚落;从图中看出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沿河分布,原因是古代交通方式以河运为主,聚落沿河分布交通便利.三处聚落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聚落,但 B 地地形平坦,距水源近,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可优先发展成城市.故答案为:乡村;沿河;城市;B;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点拔】熟记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即是解题关键.。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聚落的概念与形成•聚落的发展历程•聚落的特征与功能•聚落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现代聚落的设计与建设目录01聚落的概念与形成1聚落的概念23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聚落包括城市、乡村、小镇、村落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定居点。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载体,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体现。
聚落的形成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政策、法律等政治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聚落的分类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村庄。
根据规模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城市等。
根据职能可分为集聚型聚落和分散型聚落。
根据形态可分为单一民族聚落和多元民族聚落。
根据人口结构02聚落的发展历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简单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狩猎采集聚落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移动性和季节性,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游牧聚落原始聚落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城市聚落以城市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同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古代聚落城堡聚落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防御性建筑,城堡聚落则是以城堡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国王建立。
庄园聚落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农业经营单位,庄园聚落则是以庄园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教会建立。
中世纪聚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农村地区。
城市扩张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河流与城市区位
读图,分 析武汉、重 庆、宜宾和 赣州形成发 展与河流的 关系。
河流与城市
嘉 陵 岷江 江
重庆 宜宾
汉
江 南京
武汉
上海
河流与聚落
3、河流的防卫功能与城市区位——在河流弯曲度最大处和河心岛处。 河流可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在早期城市选址时起较大的作用,时至今 日,河流作为防卫功能对城市选址的影响已经减弱,甚至消失。 如,瑞 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的波士顿 。
响小,故冬无2、严丽寒江;古夏城季的因形地成势和较发高展,还故利夏用无了酷哪暑些。有利 地形条件?
地处丽江坝子,地形平坦,便于城市建设;北部雪山, 冰雪融化,提供水源。
案例三 塔里木盆地里的绿洲
合作探究:1、城镇多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地 形类型是什么?
河谷阶地
河谷阶地的优势: 接近水源 不会被洪水淹没 可以利用水运 地形相对平坦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1)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上游河道太窄,或河流中有 瀑布,急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船舶无法继续航行,这些地方往往 成为河流航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旅客在此转运到其他运输线上, 成为货物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要道,从而有利于城 市的形成和发 展。例如,江西省——赣州市。
2)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支流和干流汇合的地方,具有三个方 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 的良好区位。如,宜宾、重庆、武汉。
气候与聚落 地形与聚落 河流与聚落
气温(气候)与聚落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 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国北方多为分散式,南方多为聚合式,因 为东北、华北气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为了争取较多的阳光,故分 散房屋,加大院子,以增加阳光接触面,延长日照时间,并且很注重房 屋的朝向(多为座北朝南),而到了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光热充裕, 为减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狭小,以便遮阴,南方地区的房 屋朝向也较乱。
初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叙述不能反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是()A.乡村聚落建筑比城市聚落的建筑要稀疏、低矮,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B.乡村聚落的绿地面积比城市聚落的绿地面积要大C.乡村聚落外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D.乡村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乡村的建筑比城市要低矮;绿化面积比城市要大;乡村有大片的农田,城市的居民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结合选项,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2.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平坦的地区就有聚落的分布B.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聚落C.气候温和湿润的平原和盆地易形成聚落D.城市聚落的环境比乡村聚落的环境好【答案】C【解析】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的形成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气候温和湿润的平原和盆地最易形成聚落,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下图是聚落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甲图是平原地区的农村聚落图,乙图是沿海地区农村聚落图,丙图是城市聚落图,丁图是山地地区农村聚落图,故选C。
【2】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B.房屋更集中密集C.交通经常堵塞D.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答案】B【解析】乙图是沿海地区聚落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地形平坦,房屋较为密集,而丁图是山区聚落图,由于地形的限制,丁图的建筑呈分散状态,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4.下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气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宗教、交通、科技等等.一般来说,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优越区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选择题1、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答案:B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密稀疏,数量较少;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小提示: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B.欧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答案:C一般来说,乡村聚落的形成早于城市聚落,故A错误。
欧洲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村落中的房屋很稀疏,故B错误。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故C正确。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会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地区与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窑洞B.华北平原——竹楼C.青藏高原——冰屋D.云贵高原——蒙古包答案:A人们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在黄土高原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来居住,窑洞也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A正确;华北平原冬冷夏热,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较大,典型代表如四合院,而竹楼是西双版纳的典型民居,B错误;青藏高原显著特征为高寒,传统民居如藏南谷地的碉楼,藏北牧区的帐篷,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而冰屋是北极地区的典型建筑,C错误;云贵高原气候湿热,传统民居是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而蒙古包一般是在内蒙古高原,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答案:D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A正确;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B正确;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C正确;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优于乡村聚落,D错误。
乡村聚落
.聚落的类型包括( ) A.乡村和工厂 B.牧场和城市 C.乡村和城市 D.牧区和林场 [答案 ] C 6. 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 A.纺织业 B.耕作业 C.饮食服务业 D.邮电业 [答案 ] B 7.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的作用是( A.防寒 B.防雨 C.防沙 D.防晒又凉快 [答案 ] D
说说两幅图反映的分别是什么景观?
乡村景观
城 市 景 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类型
乡村
什么是聚落?(概念) 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 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聚
落
城市
自主学习
1.什么是乡村聚落?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乡村聚落的概念 阅读聚落景观,说说什么是乡村聚落?
)
1.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2 地形平坦 1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4 3 矿场资源丰富 水源充足
)
A.
1
2
B.
3
4
C.
1
22
4
2.2010年3月12日,卡塔尔多哈室内世锦赛开幕。参加本次大赛的我国运动员发现多哈的 大多数民居墙厚、窗小、色浅,这是( ) A、受地形影响 B、受宗教习惯影响 C、为了抵御冬季的寒冷 D、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
2
交流的区域可以包括: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小结:
区域间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 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弥 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 应该进行城乡社区交流,优势互补, 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章节测试习题(9)
章节测试题【答题】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A. 湿润多雪B. 低温少雨C. 高温多雨D. 寒冷干燥【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北欧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说明森林资源丰富,该地气候湿润;民居屋顶坡度大,说明北欧地区冬季多雪,屋脊坡度大是为了使积雪迅速滑落,故选A。
【答题】读懂天气预报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必备技能。
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组合合理的是()A. -高空作业B. -减少出行C. -播种小麦D.-晾晒衣服【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天气符号的差别。
【解答】A表示的是雷雨的天气符号,雷雨天气高空作业容易雷击,选项错误;B表示的是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应减少出行,选项正确;C表示的是中雪的天气符号,大雪天气气温较低,不适合播种小麦,选项错误;D表示的是大雨的天气符号,不利于晾晒衣服,选项错误,故选B。
1.【综合题文】地窨(xūn)子是旧时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
当地居民选取附近有水源的山坡,在山坡上开挖2-3米深的长方形凹地建屋,屋子大半部在地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答题】与地窨子建筑特点类似的我国传统民居是()A. 吊脚楼B. 碉楼C. 蒙古包D. 窑洞【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民居的判别。
【解答】地窨子赫哲语称“胡日布“,是在地下挖出长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与地窨子建筑特点类似的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该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故D正确。
故选D。
【答题】地窨子大部分位于地下,有利于()A. 防寒B. 采光C. 通风D. 取水【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答】“昂库“或“地窨子“一般都是南向开门,里面搭上木板,铺上厚草和兽皮褥子即可住人;冬季寒冷或雨季潮湿的时候,在舍内正中拢起火堆取暖,支起吊锅做饭;地窨子盖造方便,保暖性好,便于防寒,很适合不在一地长期居住和建房技术水平不高的游猎民族冬季使用,但这种房子的耐用性很差,通常每年都要重新翻盖一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解析版)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知识讲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传统民居是()A.厚墙加小窗B.茅草屋C.窑洞D.吊脚楼【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草场广布,人们就地取材建造茅草屋,可遮阳避雨。
故选:B。
2.读两河流域图和西亚传统民居图判断,下列对西亚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C.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D.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分析】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西亚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西亚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解答】解:西亚地区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故选:D。
3.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D.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稀疏,数量较少;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故选:B。
4.关于传统民居的去留问题,你的建议是()A.加强保护,延续历史,传承文化B.拆掉古民居,加快发展第二产业C.拆掉后建设新城镇,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D.在古民居建商场以吸引游客提高收入【分析】中国有众多的古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苗族吊脚楼
地形与聚落
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在不同地区聚 落的规模不同,在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 局.聚落的人口比较多.在南方山地丘陵区,地 形复杂,山区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分布比 较稀疏,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 相对分散,人口也比较少.
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河流的供水功能吸引城市临河分布。随着 城市的发展,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往往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城市发 展受到限制。如我国华北地区城市的分布。 2、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区位:
一个城市与周围地区,与其他城市之间需要建立各种联系,例如物 质联系,人口流动等。这种联系越频繁,城市就越繁荣。要实现这种联 系就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陆运、水运、空运。但是,在古代交通方 式较单一,陆路交通落后,水运价格较低,因此水运成为当时重要的交 通方式,河道成了当时主要的交通线。从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大部 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发育壮大起来的。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 布的一般规律。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气候与聚落 地形与聚落 河流与聚落
气温(气候)与聚落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 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国北方多为分散式,南方多为聚合式,因 为东北、华北气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为了争取较多的阳光,故分 散房屋,加大院子,以增加阳光接触面,延长日照时间,并且很注重房 屋的朝向(多为座北朝南),而到了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光热充裕, 为减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狭小,以便遮阴,南方地区的房 屋朝向也较乱。
案例一
A
B
思考: 图A、B中,哪个是北方平原地区的聚落,哪个是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1.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改造最深刻的地方。
、、等自然条件始终是一个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答案】气候,水源,地形【解析】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水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故气候、水源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始终是一个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2.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导致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建筑风格不相同,故A错,B对,世界各地的建筑不仅外貌不同,建筑材料也不同,有茅草屋,有冰屋等,所以建筑风格也不同,故C和D错,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各地聚落建筑的不同3.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答案】D【解析】在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于旧建筑既不能全部保存,也不能全部拆除,要合理的保护和利用,而且聚落的发展和保护是全人类都面临的共同问题,要全人类共同解决。
故选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对聚落进行保护。
4.聚落主要分布在…………………………… ( )A.热带B.温带C.寒带D.亚热带【答案】B【解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温带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根据题意,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将下列典型的民居与所对应的地理事物连接起来A高架屋①云南B丽江古城②东南亚C窑洞③意大利D威尼斯④黄土高原【答案】【解析】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其传统民居是高架屋,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是()①地形平坦②热带地区③土壤肥沃④沙漠地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是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高热、高寒、高旱、高山“四高”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形成聚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G
8
全球大城市的分布图
BG
9
2、易形成大城市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河流交汇处或者河流中下游的 平原上
原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
利;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早,人口稠密, 易形成大城市
BG
10
三、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BG
11
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鄂伦春族民居
布朗族民居
南方水乡
BG
5、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 )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北京BG 中关村
27
3、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BG
26
4、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 落
C、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聚落是指人们居住、生活、休息 的场所
化建筑物。 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G
25
练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 的排水系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炎热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2、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 )
A、竹楼 B、冰屋
C、四合院 D、窑洞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 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
BG
21
2、文化遗产的价值:
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 化精神。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 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BG
22
BG
23
BG
24
3、保护措施: 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
二、城市的形成过程:
BG
1
BG
2
BG
3
BG
4
城市的形成过程:
村庄 城镇
小城市
大城市
BG
5
思考:
村庄演变为城市 的过程中有什 么样的变化?
BG
6
二、城市的形成过程:
村庄
变化:
城镇
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增大 规模扩大
小城市 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
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大城市
BG
7
思考:
那些地区容易 形成大的城 市?为什么?
蒙古包
12
陕北的窑洞
因纽特人的冰屋
布达拉宫
北方民居
BG
13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BG
14
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
BG
15
因纽特人的住所——雪屋
BG
16
BG
17
BG
18
思考:
1、这些地区建筑风 格上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 的风格?
BG
19
地区 环境 建筑风格 和自然环境关系
房屋离起地表
东南亚 炎热潮湿、 墙体薄、门窗大 地区 植被丰富 屋顶为尖顶
北非地 区
竹木结构 干燥少雨、 墙体厚
昼夜温差大、
植被少 材料以土、石为主
房顶为平顶
BG
防潮、防虫 方便通风散热
方便排水 方便就地取材 防止热量散失
方便取材
降水少
20
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 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