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合集下载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什么安全生产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什么安全生产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什么1、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新安全生产法(2017最新版本) 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方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

新法明确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将坚持安全发展写入了总则,对于坚守红线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性好转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安全生产的方针有哪些?某化工厂,操作工在进行作业期间发现机器设备局部发生损坏并导致液体泄露,通知维修工对机器进行维修。

之后该操作工按照正常程序停机,此时突然发生爆炸。

其余工人听到爆炸声后,急忙报警并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灭火。

经现场勘察,爆炸是由机器未定期进行维修而耗损严重导致易燃液体泄漏引起的。

那么,请问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有哪些?安全生产方针是指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

我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本案中,该化工厂未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导致事故发生,其违反了我国《安全生产法》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以人为本 育人以德

以人为本 育人以德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的目标。

以人为本、育人以德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将人的利益和尊严放在首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育人以德,则是指以道德修养为根本,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这种理念和教育观念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而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践行这一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育人以德,意味着教育者要以德为先,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

道德是一个人基本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方式,是对人的行为准则的规范,是人们社会公认的符合人们共同利益、社会共同理性认同的合理有效的行为规范。

在一个人德行高尚、修养深厚时,他的行为就不但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而且有可能也表现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德育,不仅仅是塑造学生行为规范,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公民意识等等。

只有在德育教育深入人心之时,育人以德的理念才得以实现。

育人以德,需要教育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育者不仅仅应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

只有教育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范例,才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善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引导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在教师的引领和激励下,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育人以德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但是精神生活却贫乏。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学生处于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偏离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育人以德要从学生的思想觉醒和道德素养培养两方面入手。

在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担当、忠诚友爱、正义文明、诚实守信等一系列道德标准。

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觉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的释义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的释义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释义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视人的需求和权益的理念,强调将人的利益置于首位,将人的价值和尊严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组织中,以人为本意味着
关注和满足员工的需要,包括物质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期望。

它鼓励
员工参与决策和参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培养机会,以促进员工
的个人发展和满意度。

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一种组织管理的理念,强调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决策制定、
问题解决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它打破了传统上由高层管理者独自决
策的模式,鼓励所有员工分享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参与到组织各个
层面的活动中。

通过全员参与,可以更好地利用团队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员工对组织发展的认同和积极性。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一种组织学习和成长的理念,强调通过不断地寻求改善和
创新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它要求组织不断地评估自身的业务流程、工
作方法和绩效结果,找出问题、瓶颈和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改进计划。

持续改进追求的是小步持续改进的目标,致力于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
高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

它需要组织中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以建
立学习型组织和持续创新的文化。

以人为本的典故

以人为本的典故

以人为本的典故"以人为本"提法起源于我国古代。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摘要:
1.以人为本口号的背景和含义
2.以人为本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4.以人为本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面对挑战,继续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
正文:
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国家的发展应当关注人的需求,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我国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核心导向。

首先,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化。

从最初关注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后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策制定者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具体应用。

在教育领域,我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持续深化医改,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和创业。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发
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还需继续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它旨在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将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决策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

在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经济上的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社会上的平等和公正等方面。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升、身心健康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3 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中充分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中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人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

2. 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主动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他提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彻底反对剥削制度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他坚决反对压迫和剥削,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幸福的社会。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的尊严、价值和尊重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倡导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追求人类整体的进步和社会的公正。

在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中,每个人都被视为独立而有尊严的个体。

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

人文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团结。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是有思想、情感和艺术的灵魂。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创造力,鼓励个体追求自身的兴趣和激情,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人的幸福。

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

人文主义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支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类整体的进步和社会的公正。

人文主义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正的机会和待遇,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繁荣。

人文主义呼吁人们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关注社会的整体福祉和公共利益。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其具体的表现。

在教育领域,人文主义倡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注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经济领域,人文主义强调经济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在政治领域,人文主义呼吁建立民主和法治的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主义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人的情感和价值,不要把人当做冷冰冰的机器。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和幸福的社会。

人文主义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责任,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人类的进步和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人为本 守正创新

以人为本 守正创新

以人为本守正创新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强调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应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守正创新,是一种方法论,指的是在守住传统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只有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幸福满足,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化、道德、政治等方面。

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

守正创新是一种稳中求进的理念。

守正,是指要坚守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不忘初心。

守正不是保守、守旧的意思,而是要有积极的心态,并且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守成不变,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

创新意味着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

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才能够使社会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以人为本和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守正创新则强调了创新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只有守住传统的基础,才能够有坚实的立足点和根基;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和守正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善于倾听、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和意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

我们也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理解,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以人为本守正创新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这是一种关注人民群众的尊严和发展的观念,也是一种寻求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方法。

只有在以人为本和守正创新的指导下,社会才能够实现稳定和发展。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以人为本的意思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

“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相近相通,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图)房玄龄注《管子》现在人们对“以人为本”一词使用较多,但对其来源、出处很多文章却语焉不详。

“以人为本”一词可能最早是出自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的《管子》一书。

原文如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

(《管子·第九卷·二十三、霸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65页)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由刘煦修纂的古代典籍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记载:唐贞观三年(629年),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后被唐太宗委以监察御史重任的奇人——马周,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引用了“以人为本”一词:“临天下者,以人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唯在刺史、县令。

”(《旧唐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二十四马周》,中华书局,1991年重印1975年版,第2618页)此后由欧阳修、宋祁等人于宋嘉祐五年(1060年)重新修订的《新唐书》同一篇目中,将“以人为本”一词照搬,只是词句表述略有不同。

1494年,由罗贯中成书的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明代弘治甲寅序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

其中第四十一回对“以人为本”一词也有引用:“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

’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

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三国演义》,长春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26页)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一句成语,不但源自经史子集,而且散见于民间文学作品。

尽管“以人为本”作为一条政见,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政治人物,可以给予不同的解读;但最早诞生时,它的原意和本意究竟是什么,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管子,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

春秋初期政治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问题:
什么是以人为本
答案: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什么是以人为本?王建武高健生刘巩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

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本的意思

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本的意思

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本的意思"以人为本"和"以管理为本"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强调将员工置于组织管理的核心位置。

这个理念认为,员工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发展和幸福感。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组织会倾听员工的声音,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创新,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通过关注员工的需要和激励,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旨在建立一个积极、健康和高效的工作团队。

相反,"以管理为本"则着重于组织的管理和控制。

这个理念认为,组织的目标和利益是最重要的,员工的角色是执行和达成这些目标的工具。

在以管理为本的观念下,组织会更注重规章制度、层级体系和过程流程的完善,以确保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目标的实现。

虽然这种管理理念强调组织的稳定性和效能,但却可能忽视了员工的情感和发展需求,导致员工缺乏归属感和动力。

综合而言,"以人为本"和"以管理为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管理思维方式。

前者注重员工的需求和发展,强调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参与度;后者则更关注组织的目标和效率。

在实际管理中,很多组织会结合两种理念,寻求平衡,以实现高效的组织运作同时满足员工的需要和发展。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解释】: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强调人类的利益和幸福应该被放在最高的地位。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即不仅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内在潜能。

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信任人。

“以人为本”思想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指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

第二个层次是指做到人性化管理。

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把每个员工当作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

也就是说,既要关注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福利待遇,又要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文化学习、思想情操、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全体员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使自己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出处】:“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论什么是以人文本摘要:阐述以人为本的起源,发展,含义,运用及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与发展(一)西方的起源与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

人本主义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肯定。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并揉合了毕达哥拉斯和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亚里士多德继承了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并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使得古希腊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已基本形成;在经历长时期的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期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人的发现”。

以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17-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18 世纪的德国康德通过他的先验自我的哲学,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性;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学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以人学取代基督教神学,并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的世界观,为人本主义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由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有着各种需要的个人。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以人为本的事例

以人为本的事例

以人为本的事例以人为本,始终是企业管理、服务业、教育行业和医疗领域的基本准则。

在各个领域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都在不断地实施和验证,不断创造着出色的业绩和服务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实践中的以人为本的具体事例。

1. 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

小米公司的董事长雷军曾说过:“把员工看成独立的生命体,像珍惜和爱护自己一样,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提升成长。

”这也是小米公司以人为本的表现,对其员工关注备至。

多年来,小米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员工个人和职业成长,且推崇“自由、开放、分享”的文化,使得小米公司成为了人才济济、人气高涨的公司。

2. 服务业服务业是以服务为导向的产业,而以人为本则是其不二法门。

以克鲁兹游轮为例,其对游客的服务是非常以人为本的。

克鲁兹游轮有着精美的绿植装饰、细致入微的定制服务、人性化的游艇构造以及对游客健康的保障等,所有的细节环节都以游客的需求为中心,让游客的体验感非常好。

3. 教育行业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许多学校也开始了以人为本的实践。

北京101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学校已经把注重细节做成了一种基本习惯。

学校开设了“贴心达人”小组,由老师专门负责生活方面,包括每个学生的生日、特殊情况等,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另外,学校还安排小学员工以及研究生大课间进教室向学生布置、梳理作业。

4.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中,以人为本的表现,则是指医务人员注重对患者的个性化服务。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起居室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它为因长时间住院而脱离家庭、过于沉闷的患者提供了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包括氧气设备、热水器等设施,以及现代化的互动游戏机,一起为患者创造最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

总的来说,以人为本是实践中的理念,它是具有普适性的,不论是在管理、服务、教育或者医疗领域,都能发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只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且将人性的关爱与尊敬作为基准,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引言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作为企业家和员工,我们应该始终将人放在首位,把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本文将就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一概念,并在实践中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1. 以人为本的意义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强调将人的安全和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这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企业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益、保障人的安全和健康,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事故发生率、增强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2.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

以下是几个关键要素:2.1 领导者示范管理层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

通过示范行为和言传身教,领导者可以激发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2.2 员工参与员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安全规程的制定、安全培训的开展以及安全制度的执行。

建立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机制,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2.3 风险评估和控制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作业环境、工艺流程和人员行为的监控,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2.4 安全培训和教育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知识传授和案例分享,可以帮助员工认识风险,掌握安全技能,并在危险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

2.5 审核和纠正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日常检查、定期审核和事故纠正。

通过对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审核,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

只有将人的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认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应该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区环境中,我们都应该将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以人的需求、利益和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生命、尊严、自由、平等、权利和责任放在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宗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概念,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个以人为本的简短事例

20个以人为本的简短事例

20个以人为本的简短事例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返回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命令他传授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道:“老子博古通今,通在礼乐之源,清道德之归属于,的确就是我的不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称赞老子,他说道:“鸟儿,我晓得它昼行;鱼儿,我晓得它能够游等;野兽,我晓得它能够走。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去抓到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去捕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晓得它就是如何乘坐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至国子府回去,使桓荣挤东面,设置几杖,像是当年讲学一样,倾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导过的学生数百人押往国子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遣人专程看望,甚至亲自登门探望,每次探视老师,明帝都就是一入街口便上车步行前往,以表中敬重。

进屋后,往往扎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泣,片刻实乃回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子率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回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获救,一连不好几天没喝上一顿饭。

孔老夫子真的受到不了,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要以此去忘怀饥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是每个人的心声,王燕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主任,为社区一方平安,
做出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赞赏。

她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始终将服务居民为工作理念。

自2002年王燕同志担任社区主任分管综合治理工作以来,她始终以坚定的党性和高度的自觉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社区干部素质的新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平安社区”这一目标,立足本职工作实际,坚持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推动了社区维稳进程,做到了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

通过多年的努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至目前,社区无重特大交通、安全生产、消防事故;无特大刑事案件和恶性治安案件;无集体越级上访和影响全市的群体性事件,有力地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一、认清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形势,落实责任抓创建
社区是政府工作的触角,直接接触广大的群众,做好社区工作,稳定是前提。

为了能够更好的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上任伊始,王燕同志走居入户下单位,调查走访,认真研究,梳理出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想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祥和、文明的新社区,关键就是要努力加强辖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社区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主任专门负责综治工作。

以创建“平安社区”为契机,发动辖区居民群众参与,成立治保会、调解会、帮教小组、治安巡逻队等组织机构。

二是强化居民的法律意识。

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墙报、永久宣传栏、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在群众中开展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宣传宪法、计划生育法等知识,倡导“依法治社区、保社区平安”的观念。

三是强化群防群治。

社区组织居民小组长、退休老干部、社区党员,成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和义务巡逻队,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警务室反馈,加大整个社区的全面控制,形成动静结合、专群结合的治安网络,保证了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二、强化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举措,注重实效抓创建
王燕同志认识到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关键,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只有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化解纠纷消除隐患,才能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她结合社区具体治安状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思路,经常深入驻区单位和居民家中,了解群众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配合派出所管区民警定期召开治安通报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及时发现和掌握影响稳定的矛盾纠纷,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妥善化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区稳定,为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新社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一是构建发展型社区促稳定。

王燕同志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以促进社区繁荣为职责,全面抓好社区工作。

认真开展低保、培训、就业、劳转等工作,解决下岗职工生活问题保稳定。

同时,也不断加强硬件建设,通过积极协调,社区的办公条件由原来的30多平方米扩大到150多平方米,为社区警务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构建安全型社区促稳定。

大力开展了“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组织发动低保户、党员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社区巡逻队,并坚持经常性的活动,及时掌握了社情动态,从而维护了一方的稳定;结合“维稳创安”活动,开展了对辖区内重点单位和居民小区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同时对流动人员和重点人口登记建档,实施动态管理。

三是构建文明型社区促稳定。

组建群众健身广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会演、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氛围。

四是构建和谐型社区促稳定。

积极化解社区矛盾,消除不安定隐患。

注重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调委会、调解小组的作用,及时化解各类民事纠纷,筑起维护社区稳定的坚实防线。

三、健全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完善制度抓创建
一年来,王燕同志认真贯彻市、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深入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中,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通过机制保障,确保社综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一是建立了定期接访制。

对于驻区单位和群众反映的安全隐患,以及不利于稳定的因素,社区两委成员分工排期接待群众来访,听取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二是建立了例会制。

社区社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定期深入单位居民调查了解情况,专门研究解决发现和预见性的矛盾和问题,使问题及早解决。

通过上述机制和制度的有效落实,促进了社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效果,社区被市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面对荣誉,王燕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新形势下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一定加大工作力度,为构建平安社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