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文选-赵嘏太和上殿对视图上晏坐待太阿宫》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文中“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吗?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谁?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什么?文选-颜延之帝京篇十八首『辅佐天子·不负韶华之美』1.选段一中的“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人物之美?2.选段二中的“游远必自别离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3.文中“司马复之”指的是谁?文选-王僧鲁古柏行》篇『生命之花·追求自由挣脱束缚』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2.文中所提到的“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3.文中的“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含有怎样的意象?2. 答案与解析题目一答案与解析1.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太和是指皇帝上殿的地方,而太阿宫则是太和的别称。

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上晏。

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一个人最初的目标、宗旨,也可以理解为忠诚和为国效力的初衷。

题目二答案与解析1.“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修辞手法的排比与对比,表现了人物之美。

2.“游远必自别离中”表达了离别的忧愁和无奈之情。

3.“司马复之”指的是才子杜甫。

题目三答案与解析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追求自由与挣脱束缚的精神。

2.“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对真诚与清廉的思考。

3.“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借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悠闲和宁静的意象。

3. 结语以上是《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中的部分题目和答案解析。

希望这些题目和答案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如果有需要的话,你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文言文,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训练来提升自己。

祝你学习进步!。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B. 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C. 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D. 敬宗皇帝欲幸骊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纳谏而悔过行道者渔父莞尔而笑B.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退论书策以舒其愤C. 此乃常人之情而后乃今将图南D.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院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文言文60篇(带答案)

文言文60篇(带答案)

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100文言文题和答案

100文言文题和答案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

③奚为: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答案1阅读《赵普》一文,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3)读之竟日( )(4)普明日复奏其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熟悉;②曾经;③整天;④第二天。

2.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他学问不多。

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3.赵普刻苦读书;赵普奏荐人才。

4.不设标准答案,能表现他勤奋刻苦、有耐心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超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语言精练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2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篇一」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

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

令还,大怒,将加严罚。

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

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

令奇而释之。

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

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

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

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弃官投辅之。

辅之时为太傅越从事中郎,荐逸于越,越以门寒而不召。

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

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

越即辟焉。

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

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

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

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

时人谓之八达。

元帝以逸补军谘祭酒。

中兴建,为给事中,卒官。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冒寒举体冻湿举:全B、逸解衣炙之炙:烤C、若不暂温温:温暖D、逸将排户入排:推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便呼上车,与谈良久遂与饮,不舍昼夜B、逸解衣炙之令奇而释之C、荐逸于越逸便于户外脱衣D、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令奇而释之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B、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C、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D、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光逸为小吏时,一次替县令送客淋湿了全身,趁县令不在,解衣钻入县令被子里御寒,受到县令的严厉责罚。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帝王之言1.曲振国风,何以动人?曰:“曲则全,全则能居不盈之地。

”2.“人贵自知,不贵人知。

”此言多有道理,可为忠告。

3.世乱则民贫,家无饭食,则宁可死。

此乃为人之常情,岂可讥之?4.昔人有云:“贤哲圣明者,必为天下劳苦。

”此言颇受孔老夫子赞许。

5.夫同乡皆言君,是猥褻之举;不识君如云,是愚无知之谈。

二、诗词歌咏1.山陬江上寺,凭栏送子规。

子规啼可绝,此去心已违。

2.黄鹂鸣可惜,白露滴秋虫。

绿萼纵纷布,青枝随风动。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论语箴言1.盖闻过庭之禽,非无食也,噬群者众也。

2.君子笃于仁,小人笃于色;君子矜以取辱,小人厌以得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四、历史典故1.曾黄泉之下,受阴土之责。

2.桀纣之世,天下将亡。

3.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4.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5.兵者,诡道也。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将事之成,必求诳。

五、哲学思考1.心源如此,行则不积跬步,风足及焉。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六、故事传闻1.孔子与弟子游于陈蔡之间,经过山果树下,见银杏果实累累。

弟子欲摘取,孔子阻止曰:“吾闻银杏树果实虽香,但毒,中人之后必死。

”2.相传古时巴蜀之地有一位农夫,忽然高山之上烟火袅袅。

农夫大惊,仰视桥穿山势浩大。

从此山民士大夫始知巴山之重峦叠嶂。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阅读一:《孙子兵法》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地方,是一个不
能不仔细观察的事情。

答案
这道题没有具体的答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用
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阅读二:《论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研究并且时常复,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种喜乐吗?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主观的,因为它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阅读三:《山海经》
原文
大泽之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四足,其音如婴儿,见则不殃。

译文
在大泽的附近有一种动物,它的形状像狐狸,有四只脚,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声音,见到它不会有灾难发生。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个人解释性质的,没有具体的答案。

总结
以上是三篇古代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答案。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记得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

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课外文言文篇一(一)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征求不已② 惟欲清净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分)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二)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2)徙:;(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字词解释】①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阅读训练】1、解释:(1)作:;(2)笞:;(3)于:;(4)云: ;(5)本此:2、翻译:(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字词解释】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阅读训练】1、解释:(1)尝:;(2)书:;(3)反:;(4)伫立:;(5)去:2、翻译:(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租牛待赎吴门董个亭①封翁,其家世积善,为乡人所称。

尝以岁歉②,见农夫无力卒岁,以耕牛售诸屠肆,乃倡义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

春作时,听本人取赎。

每岁活牛无算。

其子(国华)后成进士、入翰林、转御史,为郡守监司。

次子(国琛)亦登贤书③,人皆谓封翁应得此善报也。

(选自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有删节)【注】①董个亭:人名,号封翁。

②歉:收成锐减,歉收。

③贤书:贤能之书,即举荐贤能的名录,后借指考试中式的名榜。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尝以岁歉( )(2)人皆谓封翁应得此善报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家世积善,为乡人所称。

3.董个亭在“农夫无力卒岁”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回答);在“春作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原文回答)。

这样做的结果是“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从中可以看出董个亭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因为得到2.他们家世代积德行善,被乡人称颂。

3.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听本人取赎每岁活牛无算善良(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解忧)有智慧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①句意:曾经因为年成不好(歉收)。

以:因为。

②句意:人们都说这是封翁应该得到的善报。

得:得到。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

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重点词语“其(代词,他们)、世(世代)、积善(积德行善)、为(被)、称(称颂、称赞)”要准确理解。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空:根据“尝以岁歉,见农夫无力卒岁,以耕牛售诸屠肆,乃倡义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可知,在“农夫无力卒岁”时,董个亭见农夫无法饲养耕牛,于是倡议邀请乡绅聚集资金,在城外开辟园地,依照农夫卖耕牛的价格,将牛买下放养。

文言文题目_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题目_翻译及答案

翻译:古人之乐,非今日之乐也。

彼时乐在山水之间,与自然为伍,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今人虽享尽世间繁华,然心灵空虚,难得片刻宁静。

故欲寻古人之乐,须回归自然,感悟天地之大美。

答案:古人之乐,与今人之乐大相径庭。

古时之人,乐于山水之间,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得以放松,神态自若。

彼时之乐,源自内心深处,与世无争,悠然自得。

反观今日之人,虽物质生活丰富,然内心空虚,难得片刻宁静。

欲求古人之乐,需回归自然,感悟天地之大美,方能体会到那一份纯真与宁静。

古人之乐,在于与自然融为一体。

彼时之人,乐于行走于山川之间,观山川之壮丽,赏花草之芬芳,听鸟鸣之声声,感受大自然之韵律。

今人虽身处繁华都市,然心灵却与自然渐行渐远。

若欲寻古人之乐,便需放下世俗之累,投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古人之乐,还在于内心的宁静。

彼时之人,知足常乐,不慕名利,不争权夺利。

他们懂得顺应自然,顺应人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今人却往往为名利所累,为权势所困,难以享受到内心的宁静。

若欲寻古人之乐,便需学会放下,学会宁静,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

古人之乐,更在于传承。

彼时之人,重视文化传承,注重道德修养。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人虽重视知识,却忽视道德修养,导致社会风气日益浮躁。

若欲寻古人之乐,便需重视文化传承,弘扬传统美德,让古人之乐得以传承。

总之,古人之乐,是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传承文化之美的生活方式。

在今日社会,我们应借鉴古人之乐,努力寻找那份纯真与美好,让心灵得以安宁,让生活更加美好。

大学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大学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大学文言文习题及答案大学文言文习题及答案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大学文言文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一: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答案:我生命的有限,而知识的无限。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习题二:请解释下面句子中的成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成语"留取丹心照汗青"意为保持坚定的信念,留下自己的足迹,为后人所铭记。

习题三:请填写下面句子中的正确词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______。

"答案:思想。

习题四:请简要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典故。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答案: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鸟宿树上,僧人在月光下敲门的情景。

这个典故用以比喻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或工作。

习题五: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往上爬一层楼。

习题六:请解释下面句子中的成语。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答案: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意为长时间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秋天那样久远。

习题七:请填写下面句子中的正确词语。

"古人云:______者,人之本也。

"答案:教育。

习题八:请简要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典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案: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描绘了黄河远远流过白云之间,山上只有一座孤城的景象。

这个典故用以比喻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通过以上的文言文习题,我们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食〔吃〕长〔做首领当长官〕然〔正确的对的〕皆〔都〕故〔所以〕遂〔就〕子〔你〕走〔跑〕2.翻译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天帝派我做百兽之长,掌管各种野兽〈2〉子以我为不信——你如果认为我说的话不确实〈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因此就让狐狸在前面走,自己跟在后面走〈4〉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老虎不知道百兽是怕自己而跑开,认为是怕狐狸〈5〉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现在你吃了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3。

一词多义〈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不译(主谓之间))〈2〉故遂与之行(它,指狐狸)〈3〉兽见之皆走(它,指老虎和狐狸)〈4〉辍耕之垄上(到,往)4。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被狐假虎威的人所欺骗蒙蔽5。

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被狐假虎威的人所欺骗蒙蔽6。

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狗仗人势、仗势欺人、依仗权势〈二〉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

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

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

④条干:枝条树干。

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

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都用尽)绮丽,以饰舆服( 用来)(2)尝以( 曾经把)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左右)(3)世罕其比( 比得上)2。

回答下列问题(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①击珊瑚②展珊瑚(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枝柯扶疏,铺垫(3)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答: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4)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傲慢,又胸有成竹(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答: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三〉唐伯虎识破术士有术士谒唐寅,极言修炼之妙。

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kuàng)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

”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北城,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

”术士犹未悟。

日造门,出一扇求诗。

唐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炼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注释】(1)术士:本指会道术的人,此指修仙烧炼金银的人。

(2)贶:赐予。

(3)恨:遗憾,不满意。

(4)仙风道骨:此指仙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

(5)担水河头卖与人:在河边挑了水再在河边出售给人。

1 (1)谒唐寅(拜见)(2)日造门(到……去)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术士的雕虫小技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不能欺骗我们理性的眼睛,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是怎样实施的?答:(1)真正目的是骗取钱财。

(2)首先术士骗说自己会烧炼白银,用巨大的利益诱惑唐伯虎,然后又盛赞唐伯虎有仙风道骨,欲以奉承话麻痹,使其放松警惕。

3 纵观或大或小的骗局,无论其局布得是精还是劣,总有人上当,那是因为骗子抓住人们的什么心理?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如唐伯虎一样明智?答:(1)俗话说,再聪明的骗子也骗不了没有贪欲的人,骗子抓住了人们贪慕金钱名利之心和爱贪小便宜的心理。

(2)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面对突如其来的诱惑,我们要冷静,要动脑筋,不要贪图便宜,不要被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四〉晋,李密父早亡。

母更适人,鞠于祖母刘氏。

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

密上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祖母之日短也。

”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并使郡县供其祖母常膳。

1 (1)她更适人(又)(2)帝嘉其诚(赞赏)2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李密为何拒绝?答:李密自幼你死母嫁,是祖母将他养大,现在祖母九十多岁了,赡养她的时间少了,而报效国家的时间还很长。

3 你认为李密该不该应诏去做高官?为什么?答:李密暂时不去奉诏做官是对的。

因为祖母时日不多,身边又没有其他人照顾她,而李密才44岁,为国出力的时间还多着呢。

〈五〉右溪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

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

“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合营溪:汇入营水。

(3)欹(qī):倾斜。

(4)嵌:张开。

(5)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6)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1 (1)不可名状(说出)(2)为之怅然(惆怅惋惜的样子)2 文中描写溪水时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方法,请将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清流触石,洄悬激注3 在道州城西景色虽美却“无人赏爱”,作者借这些现象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六〉苏东坡劝学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实亦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1 文中“皆作数遍尽之”中的“尽”的意思是(读完)2 本文是苏轼写给王庠教其读书方法的回信,苏轼在回信中提到的是何种读书方法?答:每次阅读一遍,就集中精力专门阅读一个专题,研究一个问题,都了解的非常透彻后再去研究下一个问题。

3 有人说读书要多多涉猎,才能拓展知识,而苏轼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你怎样看待这种不同的评价?答:苏轼在说自己只从一点深入的方法使阅读更加精深,思想更加深邃,一旦学有所成,是那些浅浅的涉猎者不能比的。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任何一种学识只有精深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泛泛而谈,一事无成。

〈六〉医扁鹊见秦武王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1、(1)君与知之者谋之(商量)(2)则君一举而亡国矣(举动)2、扁鹊与秦武王谈话的过程中,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答:治病、治国3、扁鹊用具体生动的比喻斥责秦武王听信无知之言而迟疑不决的昏庸做法。

由选文可见扁鹊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无畏,直率,才智过人。

〈七〉谢万北征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

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谓万曰:" 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

" 万从之。

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云:" 诸君皆是劲卒。

" 诸将甚愤恨之。

谢公欲深著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厚相逊谢。

及万事败,军中因欲除之。

复云:" 当为隐士。

" 故幸而得免。

【注释】(1)从容:随口。

(2)无所说:没什么话说。

(3)劲卒:精壮的士兵。

(4)队主:某种兵的长官。

(5)当为隐士:意谓应当想想谢安。

1、(1)而审其必败(明白)(2)无不身造(拜访)2、谢万听从谢公的话召集诸将,而人们为什么更加忿恨他?答:宴会上没说什么话,而且很不礼貌地用如意直指别人,说别人是“劲卒”。

3、试分析谢万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自命不凡,不接近下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