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西大海战的背景简介

合集下载

大国崛起简介

大国崛起简介

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的成功,现在展现在 葡萄牙以及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 地球了。在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相继 成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 葡萄牙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在16世纪初的前五年中,葡萄 牙的香料交易量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镑,成为当时的海 上贸易第一强国。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 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 的经济秩序。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是 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近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 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从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夺食。 伊莉莎白女王深知西班牙的实力,不希望公开与西班牙较量 对抗,因此,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 殖民地。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 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大宪章》——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
18世纪来临的时候,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
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通的认识水平,在各种 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 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工业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
英法七年战争,对英国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海 战第一次对欧洲的外交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 越大,以手工工厂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为了 能经受住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渐渐出现 了工厂模式。 但,在18世纪初期,能使机器运转的动力源是风车和水 排,严重制约了生产。 此时,英国早已准备好了各种机制来搜罗世界上最优秀 的人才和技术。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 港 中 环
描写角度: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 庄严,没有写回归人群多么激 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分析政 治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 方撤离这一新颖角度, 在简 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 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 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 历史, 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 重感。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 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 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 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 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 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说明香 港不再有港督,象征着英国殖民者 在香港的统治终结。
5、文中对五星红旗的升起和“漆咸” 号的消失为什么要分别交代?
因为这是两个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 的符号场面。 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始接管香港,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漆咸号的消失标志着一个旧时代、一段 历史的全部结束。两个符号,两个场面, 具有强烈的映衬、对照的作用和意义。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 “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喻其强 大,其殖民地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回 归,其在东方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太阳终于落 下。中英交接仪式就是它退出现代历史的最 后一声“余音”。象征着英国管治的结束。
3、分析以下三段话用了什么相同的写作手 法?表达效果如何?
研讨探究
1、“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采用了何修辞?

英格兰王国参战的战役

英格兰王国参战的战役

圣胡安之战(英语:Battle of San Juan)这是英西战争期间的一 次战斗。发生在西印度群岛的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城堡周围。西班牙战胜了 来犯的德雷克和霍金斯的登陆部队。使西班牙保住了波多黎各的圣胡安。 迫使迫使乔治·克利福德不得不放弃在圣胡安建立永久性基地的打算。
英国在1595年从法国撤出军队后的三年里,又发动了三次与西班牙的 大规模海上战争。首先出台的是德雷克的美洲冒险计划。他企图占领巴拿 马地峡,认为,如果这一目标实现,西班牙的整个美洲运输线将被迫中断。 但是,1595年7月,两条情报传到英国,其一是一支西班牙舰队将在冬季前驶 向爱尔兰,其二是比 1588年更强大的一支无敌舰队将在1596年6月或7月 进攻英国。因此,伊丽莎白下令改变德雷克的行动计划,首先应当像1587年 那样尽最大努力在西班牙海岸摧毁无敌舰队的船只,然后才能驶向西印度, 并且,必须保证在1596年5月前回到英国。
西班牙远征舰队在法德里克·德·托莱多海军上将的指挥下,在尼维 斯岛停泊,并俘虏和摧毁了停泊在那里的数艘英国船只。随后西班牙士兵 被输送到岸上摧毁了一些建筑物和俘虏了一些定居者。当尼维斯岛被西班 牙军队占领的时候,种植园的园主被他们的仆人们抛弃了,这些仆人向西 班牙船只走去并呼喊“自由,快乐的自由!”,他们宁愿和西班牙人合作, 也不愿服从专横的英国人。1629年9月7日,远征队前往尼维斯岛的姊妹岛 圣基茨,烧毁了英、法在那里的所有定居点。
荷兰舰队事先得报,德·奈特亦将麾下舰队分编为三个分队,他本人 指挥中央分舰队,但荷兰方面仅拥有75艘主力舰和30纵火船,实力对比上 明显弱于英法联合舰队。
21日夜间,德·奈特指挥舰队利用风向成功插入敌方舰队与海岸之间 的缝隙。拂晓时分,主动向英法联军发动进攻。于是双方三个分舰队非常 有趣地捉队厮杀,皆是一面南移一面相互用炮火应酬。

英国历史

英国历史




温斯顿· 丘吉尔爵士(1874年-196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首相 伊桑巴德· 金德姆· 布鲁内尔(1806年-1859年):工程师、大西部铁路的创建者 戴安娜王妃(1961年-1997年):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1981年-1996年)、威廉王 子和哈利王子的母亲。 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文(1809年-1882年):自然选择与演化论的创立者、《物种起源》作者 威廉· 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诗人、剧作家,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 艾萨克· 牛顿爵士(1643年-1727年):物理学家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1603年);英国女王 约翰· 列侬(1940年-1980年):歌手、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成员 霍雷肖· 纳尔逊,第一代纳尔逊子爵(1758年-1805年):海军中将,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击败法 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得以保全不列颠本岛不受法军攻击 奥利弗· 克伦威尔(1599年-1658年):护国公 欧内斯特· 沙克尔顿爵士(1874年-1922年):南极探险家 詹姆斯· 库克船长(1728年-1779年):探险家 罗伯特· 贝登堡,第一代贝登堡男爵(1857年-1941年):童子军的创建者 阿尔弗雷德大王(849年-899年):威塞克斯国王,反抗丹麦人入侵的领导者 阿瑟· 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1769年-1852年):军事家、政治家 玛格丽特· 撒切尔(1925年-2013年):唯一一位女性首相 迈克尔· 克劳福德(1942年-):演员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1901年):十九世纪英国君主 保罗· 麦卡特尼爵士(1942年-):歌手、披头士乐队成员 亚历山大· 弗莱明爵士(1881年-1955年):青霉素发明者、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艾伦· 图灵(1912年-1954年):计算机先驱 迈克尔· 法拉第(1791年-1867年):科学家 欧文· 格伦道尔(1359年-1416年):威尔士最后一个反英领袖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女王 斯蒂芬· 霍金(1942年-):理论物理学家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4.结果: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号称“日不落帝国”
A.原因
早 期 殖 民 掠 夺
1.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 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B.国家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C.影响
7、欧洲殖民国家经营的“三角贸易”的罪恶行径是 C ( ) A、贩卖印地安人到非洲 B、贩卖印地安人到欧洲 C、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D、贩卖非洲黑人到欧洲 8.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15~19世纪,(戈雷岛) 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 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 B 比。”材料揭示了( ) A.资本主义产生酌合理性 B.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 C.封建主义统治的特殊性 D.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世 纪 中 后 期
西
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上

荷 法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原因:争夺美非亚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2.时间贸 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一度强占中国台湾;
②法国:17世纪下半叶崛起,加入争霸
③英国: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与荷兰、法国发 生一系列战争,英国最终获胜。 (称霸过程:英西—英荷—英法)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B.国家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C.影响
B.国家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国家 殖民范围 占领地区
葡萄牙
西班牙
方式
西班牙殖民重点:
以美洲为主
葡萄牙殖民重点: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兴起与衰落资料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兴起与衰落资料

结局:海上霸主走向黄昏
此次胜利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的士气,回顾历史,它确实给西班牙人予以重创,尽管只是 暂时的(因为1589-1598西班牙帝国恢复了海上实力)。无敌舰队惨败后50年间,西班牙仍 旧保持着大国地位,但显然其根基已经动摇,期海上霸主位置也在1639年唐斯海战被荷 兰人逐步取代。 英西大海战的胜利使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此后虽然二者之间仍有交战,但 西班牙已经无力阻止英吉利势力的扩大了。这场胜利直接保全了危在旦夕的荷兰共和国的 生存,并帮助了法王亨利四世以自拔于西班牙的势力与政策,间接救了深陷宗教争乱的德 意志。 虽然伊丽莎白时期的有限的财政与军事制度限制了英国将胜利扩大,但是这场胜利终究是 为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无敌舰队风光不再的原因:
直接原因:英西海战的失利(战役结果) 技术分析:战略与战术的决策失误,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作用
深层次原因: 1.经济上成为欧洲的“黄金沙漏”,富有未能转化为富强 2.政治上封闭的体制阻碍军事等国家层面上的革新与进步 3.社会和文化上存在一定的自负与保守,在竞争中反应迟钝,社会阶级存 在一定的割裂
玛丽早在1568年就因苏格兰政变而逃到英国,被伊丽莎白所囚禁。当英国的天主教徒在 西班牙的怂恿下谋刺伊丽莎白而另立玛丽时,伊丽莎白乘机处死了玛丽。腓力二世谋杀不 成,就决心用武力征服英国。
当时,英国的海上实力并不强大,难以与西班牙海上舰队相匹敌,只能靠海盗集团在海上 袭击和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进行海盗活动。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兴起 与衰落
英语1401 张明哲
指导教师:邓欣蓓
西班牙的殖民帝国
西班牙帝国(西班牙语:Imperio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西班牙语: Imperiocolonial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 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 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 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摧毁了阿兹特克、印加帝国和玛雅文明, 并对南北美洲大片领土拥有宣称。一时之间,凭着其经验充足的海军,西班牙帝 国称霸海洋;凭着其可怕、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Tercio),她主宰欧洲战场。 著名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维拉尔称之为“演绎出人类历史最非凡的史诗”。西 班牙在16至17世纪间经历其文化黄金年代。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 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当时最庞大的舰队。

从十六世纪帆船发展看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

从十六世纪帆船发展看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

从十六世纪帆船发展看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引子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促使人们对航海工具进行了革命性的发展与变革,老式的划桨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经过改进的新式帆船则逐渐成为航海家们的宠儿。

谈到航海,我们不能忽视西班牙——这个老牌的海上强国,但更绝对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与它争夺海上霸权的国家——英国。

整个十六世纪的海上争霸几乎都是以这两个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的。

西班牙在1588年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之前将近100年里一直牢牢控制着制海权,直到这场战役之后英国接替它成为新的霸主。

至于这一时期帆船的发展则对这场海战的胜负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十六世纪帆船的发展,及其对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的影响,揭露英国海军崛起的原因。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十六世纪之前帆船的早期发展,一些早期船型以及英国海军的早期建设。

第二部分分别列举了十六世纪两种最普遍的船型,卡拉克船与盖伦船各自的一艘代表加以详述。

第三部分简要的叙述了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的背景和经过,并就帆船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详述。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的重要意义并再次阐述帆船发展对此次战役的重要影响。

十六世纪前帆船与英国海军发展简述我们知道,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早在数万年前便已开始。

而作为探索的重要工具——船,也随之诞生。

人类最初使用的船是独木舟与木筏,随着时间的推移,船越造越大,先后出现了平底船,单层甲板木船等等。

这些古老的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用桨作为主要动力。

但随着人类对远航的渴求和海上贸易的增加,划桨船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由封闭船体构成和纯粹以风帆为动力的帆船出现了。

真正意义上的帆船最早大约出现在13世纪的北欧——当时占据欧洲贸易主体的汉萨同盟——使用一种宽体货船进行贸易。

这种船的干舷较高,长宽比约为2.5:1,船尾呈圆形,船身坚固耐用,单桅上悬挂一面很大的方帆,可以为船的行进提供足够的动力。

船的吃水较深,宽而深的船舱为装载货物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争

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争

黑斯廷战役
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1066年10月14日,哈 罗德国王)Harold II)的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和诺曼底公爵威 廉一世(William of Normandy)的军队在黑斯廷斯(英国东萨塞 克斯郡濒临加来海峡的城市)地域进行的一场交战。
哈丁战役
哈丁战役(Battle of Hattin)是十字军运动的 一次大会战,发生于 1187 年 7月4日星期六。结果是 伊斯兰教埃及苏丹萨拉丁 大胜基督军,俘虏其耶路 撒冷王居伊和他的弟弟阿 马里克、沙蒂永的雷纳德、 Toron 的汉弗雷、圣殿骑 士团团长里德福特的杰勒 德、医院骑士团团长,阿 克主教战死。基督军作战 时向来携带的圣物真十字 架被穆斯林缴获。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 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 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 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 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 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 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 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 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 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 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 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偷袭珍珠港
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1941 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 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 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 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 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大国崛起》第三集解说词

《大国崛起》第三集解说词

《大国崛起》第三集解说词第三集走向现代1588年7月7日,大西洋的海流与此前任何一个夏季一样,波涛汹涌。

这一天,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从西班牙起航,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拥有一个显赫的名号——无敌舰队。

强大的西班牙帝国在它的护卫下,已经称霸了半个多世纪。

无敌舰队此行的目的是控制英吉利海峡,教训大西洋上的岛国英格兰。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理查德·哈丁:英西战争源于宗教改革。

16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变成了新教国家。

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希望英国恢复信仰天主教,接受(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员)亨利八世女儿玛丽的管制。

除了宗教信仰,让西班牙国王挥戈动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格兰人正在试图抢占和扩大海上优势,西班牙帝国的利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一个一直以来并不被欧洲大陆重视的小小岛国,为什么会对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帝国西班牙发起挑战?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油画上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皱领、宽大衣袖、绣金披纱来装饰的女性,就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

在重叠繁复的服装下,妇女的形体不见了,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的王权偶像。

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这样描述这位25岁登基、终身未婚的女王:“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

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

她一动不动地坐着,但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

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

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

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

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

海上歌利亚传奇——浅谈风帆时代的三层甲板战舰

海上歌利亚传奇——浅谈风帆时代的三层甲板战舰

海上歌利亚传奇——浅谈风帆时代的三层甲板战舰十六世纪,随着风帆时代的到来,风帆战舰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1588年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后,以炮战为主的海战模式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在此背景下,战列舰作为一个全新的舰种诞生了。

英国1610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装备有三层甲板的战舰“皇家亲王”号吹响了大型战列舰崛起的号角。

此后的200多年里,三层甲板的大型战列舰成为了各国海军的核心力量。

本文将通过对三层甲板战舰发展史的介绍对这一舰种进行浅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层甲板战舰实际上就是指拥有三层全炮甲板的三桅大帆船。

在此定义下,事实上建造伊始的“皇家亲王”号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它所配备的56门舰炮尽管分装在三层甲板上,但是最上层甲板并不是全炮层甲板;而且在设计上它采用十六世纪老式帆船的四桅布局——这是进入十七世纪已明显落后的盖伦船所具备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因此将其认为是一艘“过渡型战列舰”也不为之过。

不过这一切在1641年该舰重建后得到了改变。

重建后的“皇家亲王”号舰炮装载数量增加到90门并且去掉了已没有存在必要的尾桅,从而真正步入了“三层甲板战舰”的行列。

与此同时,令日后荷兰对手闻风丧胆的“金色魔鬼”,世界上首艘配备超过100门舰炮的“海上君王”号也建成服役,与“皇家亲王”号一起被称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象征。

(初期的“皇家亲王”号)十七世纪中叶英荷战争爆发之际,英国首次对风帆战舰的等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其中前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包括: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门以上,排水量1200吨以上。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80-90门,排水量1000-1200吨。

三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80门,排水量600-1000吨。

其中一级舰和二级舰在当时属于三层甲板战舰。

不过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由于更偏向于90门炮和100门炮级别的主力舰,英国的二级舰并不太多——倒是它的对手荷兰制造了一批80门炮级别的优秀三层甲板战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荷兰海军名将德-鲁伊特的旗舰“七省”号了。

大海战──20世纪最著名的七次重大海战

大海战──20世纪最著名的七次重大海战

纵观世界战争史,海战对许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曾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如:萨拉米斯海战之于波斯和希腊;亚克兴海战之于罗马和埃及;“无敌舰队”的覆灭之于西班牙和英国。

传统海战是敌对双方水面舰队在海洋上的交战,20世纪的海战则突破了这一概念,出现了很多新的作战形式,这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结果。

潜艇和飞机加入海军兵器行列,使海战不再受到海平面的制约,既可深入海底,亦可腾上云霄。

特别是高科技广泛应用于战争,使海战成为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在水下、水面、空中和太空等多维空间进行的立体战。

新的作战形式的不断涌现,使传统海战理论受到严峻挑战,甚至被彻底颠覆,这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

远征六万里———对马海战19世纪末,当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日益没落的清帝国时,也许还没有多少西方人认识到这个远东小国,会在新世纪如此震撼世界。

十年后日俄战争爆发了,日本武士将俄国巨人打得一败涂地,此时不仅是西方,全世界都为之惊呆了!对马海战曾对这场战争的结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了,日本海军先发制人,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使俄国太平洋第1分舰队损失惨重。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夺取了对马海峡的制海权,有力地支持了其陆军在中国东北的作战行动。

俄国陆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先后败北,其海军也龟缩于港内,陷于全面困境。

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沙皇俄国在世界战争史上曾出尽了风头,俄国一直是令所有对手畏惧的军事大国。

日本在远东战场的所作所为,深深刺痛了以沙皇为首的贵族统治集团,他们当然不甘心败于一个东方小国之手。

于是,一支庞大的舰队自欧洲远涉重洋朝远东杀奔而来。

这支舰队是由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抽调舰船混编的,名为太平洋第2分舰队。

拥有各型战舰38艘、辅助船只约20艘。

沙皇原指望这支庞大的舰队会一举击败日本舰队,从而恢复俄军的荣誉。

然而,舰队官兵们根本就没有这种自信,在长达3万公里的航程中闹出了不少古今罕见的大笑话。

1904年10月,舰队从波罗的海启航,出发不久一个神话般令人难以置信的谣言开始在官兵间弥漫,说是日本的秘密舰队已抵达北欧海域。

马克思恩格斯论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及其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论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及其启示

品位•经典经典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论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及其启示O娄亚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近代以来,欧洲大国之间为了争夺海上霸主地位曾展开一系列的海上争霸战争。

这些争霸战争成为决定权力转舵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这些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关系,他们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了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和运动法则。

马克思恩格斯对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历史规律的揭示,以及关于经济发展、海上争霸战争、国际权力格局变革、大国兴衰的分析和判断,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新的时代性启K o【关键词】海上争霸;大国兴衰;经济实力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由陆地转向海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海上争霸战争轮番上演。

特别是14~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海洋的作用日益突出,海战成为各大国之间常规的战争形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及之前发生了几次重要的海战——第一次布匿战争、1588年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克里木战争。

这些海上争霸战争极大地影响了交战国的命运乃至地区和世界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这些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关系,他们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了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和运动法则。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的论述,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避免重蹈海上争霸的覆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第一次布匿战争与古罗马在海上的崛起恩格斯在《海军》条目中,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分析了海军的发展史,其中就涉及了古代一次重要的海战——第一次布匿战争。

战争双方为古罗马和迦太基。

这次海战成为奠定古罗马帝国海上霸权的重要基础。

恩格斯认为:“自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了迦太基的海上霸权以后,古代史上就再也找不到具有丝毫研究价值的海战了,而罗马统治权的建立,很快就消除了以后在地中海发生任何海战的可能。

英西加莱海战简介

英西加莱海战简介

英西加莱海战简介十六世纪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爆发的加莱海战是改写历史的一战,此战后英国取得大西洋制海权,并逐步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英西加莱海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英西加莱海战分析中文名称:英西加莱海战参战部队:西拔牙舰队、英国舰队战争结果:英国夺得大西洋制海权时间:1588年7月20日~8月8日地点:大西洋人物: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霍华德英西加莱海战详情一、英国与西班牙针锋相对为了战胜英国这个竞争对手,西班牙腓力二世政府扩编了一支大型海军舰队———号称“无敌舰队”,由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担任舰队总指挥。

这支庞大的舰队,阵容非常可观:拥有各型舰队由重型军舰和其他类型舰船128艘、火炮2430门以及2万多名精锐的水兵编成。

“无敌舰队”预定驶往敦克尔克,装载西班牙驻在尼德兰的军队,然后驶往距伦敦不远的泰晤士河河口,使其搭载的海军陆战队登陆,直逼伦敦。

西班牙方面认为,届时,英国本土的天主教徒会起事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入侵行动。

伊丽莎白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决定打着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的旗帜,反击西班牙的入侵。

为了反击西班牙海军舰队和陆战队,保卫伦敦,英国立即着手建立了一支大型舰队,由德高望重的海军总司令霍华德海军亲自指挥。

这支舰队由各型军舰和运输舰197艘以及火炮6500门编成。

舰上人员大部分是英国各城派来的海盗和长期从事海上贸易的经商人员。

全体水手都是曾经在商船或渔船上有过良好的航海训练,并且经常参与海上掠夺西班牙船只的海员组成。

一些有名的航海家和大海盗头子都加入了舰队。

另外,英国舰队使用的舰船轻巧、灵便,无论航海性能还是战斗性能都普遍优于自己的对手。

据此,英国的作战企图是:避免全面海战和大规模交手,而要在西班牙大舰队的翼侧和后方积极出动,连续不断地攻击其分舰队或单只军舰。

与此相反,西班牙舰队的战船体大笨重,船身像楼宇一样高耸,航行极不灵活。

西班牙还死死抱住传统的接舷战术不放,仍然准备采用横阵战术,实施接舷肉搏。

怒海争锋——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场海战

怒海争锋——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场海战

怒海争锋——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场海战10,第乌海战(1509年2月)对战双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联合舰队双方军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联军100艘老式单桅帆船,万余人。

作战结果:葡军胜。

葡军只有几十人受伤,没有舰只沉没,阿拉伯军伤亡过半。

此战意义:阿拉伯人丧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区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

此战也掀开了风帆火炮的新时代。

9,英西大海战对战双方:英国VS西班牙双方军力:英国为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的几十艘小型劫掠船,灵活性强,远程火力占优。

西班牙为“无敌舰队”全部主力,超过100艘,军舰体型大,火炮口径大。

作战结果:英军胜。

英国仅损失10余艘船,数百人,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意义:英国逐渐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殖民,掠夺,贸易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动,为日后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西班牙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从此一蹶不振。

8,勒班陀战役(1571年10月7日)对战双方:欧洲基督教国家联合海军VS奥斯曼帝国海军双方军力:神圣同盟240艘战舰,士兵5万人,奥斯曼海军280艘战舰,士兵9万人。

作战结果:神圣同盟胜,奥斯曼损失200艘战舰,2.5万官兵毙命。

此战意义:这场战役也是划桨船的最后一次战斗。

是17世纪规模最大的海战,双方投入14万人厮杀,四小时内,五万人丧生,直到300年后的一战才超越此项纪录。

在这次战役后,人们发现以风帆作动力的战船更具机动力,更适合用于作战;此外,他们也发现火器的使用在海上战争中愈来愈重要。

这使得欧洲的帆船舰队开始出现改变及发展,更逐渐开发出以火炮为主力武器的战术,影响日后海上战争的发展。

7,三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对战双方:英国VS荷兰作战结果:荷兰胜。

英国虽然在后两次英荷战争中都失败了,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败反胜。

荷兰除了在海战中和英国消耗外,还要和法国在陆战中交锋,最终国力消耗殆尽。

英西战争的结局介绍

英西战争的结局介绍

英西战争的结局介绍以前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英国赢了,但战争不是由几场战斗决定的。

当时的西班牙是世界帝国,惨败的那支无敌舰队只是西班牙三大舰队美洲、大西洋、地中海的一个分舰队。

之后西班牙接连发动了6次针对英国的远征,其中一次成功登陆英国本土,英国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了战争,最后新上台的英国国王詹姆斯决定向西班牙帝国妥协,英西战争在1604年签订伦敦条约后画下句点。

1588年战胜无敌舰队后,伊丽莎白女王得到消息:无敌舰队残余的大约50艘船只回到了西班牙。

这是一个绝妙的机会,倘若把这些船只摧毁,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将很难有恢复的希望。

伊丽莎白指示诺里斯和德雷克:“其一是摧毁西班牙国王的船只,其二是占领亚速尔群岛中的一些岛屿,以便阻截途经这里每年去往或来自西、东印度的运送财宝船队。

”可以说,对于1589 年的远征,伊丽莎白的战略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 一来到海上,指挥官们便自行其是了。

远征队于154 月出海,但没有按女王的命令首先去比斯开湾摧毁西班牙船只,而是直接去了靠近里斯本的克鲁那,在克鲁那大肆掠夺,浪费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给在里斯本的西班牙人提供了准备迎敌的机会。

结果,围攻里斯本失败,一次绝妙的机会丧失了。

这样,到1591年,西班牙海上力量恢复了。

英国在1595年从法国撤出军队后的三年里,又发动了三次与西班牙的大规模海上战争。

首先出台的是德雷克的美洲冒险计划。

他企图占领巴拿马地峡,认为,如果这一目标实现,西班牙的整个美洲运输线将被迫中断。

但是,一支西班牙舰队驶向爱尔兰,同时比1588年更强大的一支无敌舰队将在1596年进攻英国。

因此,伊丽莎白下令改变德雷克的行动计划,首先应当像1587年那样尽最大努力在西班牙海岸摧毁无敌舰队的船只,然后才能驶向西印度,并且,必须保证在1596年5月前回到英国。

这一计划遭到德雷克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声称,如果计划改变, 女王将负担一切费用,包括船只、供应、步兵和水兵的薪饷。

九龙海战打响鸦片战争第一炮

九龙海战打响鸦片战争第一炮

九龙海战打响鸦片战争第一炮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后,深圳大鹏营等沿海卫所将士严厉防堵鸦片走私。

清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公元1839年9月4日),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水师在香港九龙洋面巡逻,面对英国武装商船的武力挑衅,打响了九龙自卫反击战,揭开了鸦片战争血的序幕。

这场战役,史称“九龙海战”。

英国虎视眈眈广州湾英国殖民者见到葡萄牙占据了澳门,便对广州贸易港口垂涎欲滴。

清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有英国商船因躲避台风,偶然进入珠江口新安、东莞两县海面,有意停留,心怀不轨。

在东莞知县印光任的反复劝说之下,还是滞留到九月才勉强离去。

乾隆十年(1745年)六月,英国商船5艘又到珠江口,谎称去日本做生意,留连观望了两个多月,见广东水师防范严密,又遇到敌对的法国商船,不得不离开。

英国商船在清中期以前大致上都能通过合法手续进入广州通商交易,而嘉庆以后,则由于走私鸦片等违禁品严重,外国商船被严控盘查,获批才能进入黄埔港,于是英船开始在澳门附近和新安县沿海的伶仃洋一带,寻找新的落脚点。

嘉庆七年(1802年)三月,一批英国商船没按事先约定前来贸易,进不了广州而停泊在新安(深圳市古称)伶仃洋上。

英人想在澳门暂借葡人房屋居住。

葡人深知英国野心,但又怕英国人的武力,暗中赶快通知两广总督吉庆,想借中国政府之手赶走劲敌。

吉庆旋即上奏朝廷,嘉庆谕命:“有犯必惩,切勿姑息;无隙莫扰,亦勿轻率。

”吉庆总督派员向英人传达了清帝的旨意,英国人虽口头应允离开,却一直拖延至六月份才回国。

这期间英人在伶仃洋的落脚点大都在古代屯门镇辖区,即今深圳南头城到香港岛一带海域。

清嘉庆十年(1805年),4艘在新安、东莞两县海面游戈的英国兵船开到虎门附近海面,以帮清朝官兵剿捕海盗为名故意逗留拖延时间。

嘉庆十三年(1808年)九月,3艘英兵船更放胆驶过虎门要塞,进入黄埔港。

因为没有朝廷明确旨示,清军水师对英国人公开的武装入侵仅能怒目而视。

[①]此时,英人得寸进尺,由英国兵船护卫的英鸦片商贩,常在新安县伶仃洋上用“趸船”秘密囤积鸦片,然后通过中国烟贩和官吏组成的走私网络,偷运进沿海各地。

西方重大历史事件

西方重大历史事件

西方重大历史事件1.联系151487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497年达。

伽马到达印度,1518年到1521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这是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价格革命,物价上涨,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厂手工业,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出现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世界市场最终确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我今年刚学,现学现用,记得选我我最好的答案哦我历史可是很好的2.中世纪的起止,欧洲重要历史事件1、定义: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

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

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九上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九上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葡萄牙
西班牙 (无敌舰队)
非洲、亚洲 美洲
巴西、印度、马 六甲、中国澳门
中南美洲、菲律宾
建立殖民据点与商站、 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掠夺金银、开发种 植园
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活动的主要方向 与这两国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
印第安人在矿山中劳动
印第安人在甘蔗园劳动
在种植园劳动的印第安人的死亡率在30%,而在矿山中印第安人的 死亡率高达80%,以至于印第安人一旦应招,亲友往往提前为他举 行葬礼。
结合欧洲社会 发展的情况,想一 想为什么欧洲人要 对外进行殖民?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欧洲早期殖民掠夺的背景
(1)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市场 和原料; (2)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
葡萄牙国旗
西班牙国旗
2.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国家
扩张主要方向
占领地区
方式
3、对殖民地:消极: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积极: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早期殖民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
背景(1)商品经济繁荣(2)新航路开辟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早 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西战争

三角贸易(1)三程(2)影响


荷、法、英殖民 荷兰、法国崛起—荷兰“海上马车夫”,曾强占中国台湾
奴隶上船后,戴上脚镣手铐后串上铁丝,就象运送牲畜那样把奴 隶塞进拥挤不堪、污浊熏天的船舱之中。对于敢于反抗或不听从他 们摆布的奴隶,轻者以皮鞭抽打,重者被砍头、挖心、断其手足、 以绳索活活勒死以及扔到一望无际的海水之中等……
到达美洲以后,黑奴被成串地牵往贩奴市场等待被买卖。买卖双 方拍板成交之后,奴隶贩子就用烧红的烙铁在黑奴的臂上和胸前打上 带有公司纹章的烙印,关进地牢,等待装船运往目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西大海战的背景简介
1588年在大西洋上展开的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的激烈海战,是英国以弱胜强的胜利,使英国获得了对大西洋海域的短暂主动权,这场战役也是英西战争中最重要的海战之一。

根据英西大海战背景记载,16世纪时西班牙政府积极建造舰船并细致研究其火力装置,不断招募年轻人加入海军,凭着这强盛的海军力量,为西班牙带来了无数财富并使其成为横
行大西洋的海上霸主,同时引起了新型强国英国的极度不满。

英西大海战背景还介绍了16世纪末西班牙海船不断被英国海盗劫掠,西班牙国王腓
力二世利用政治手段并支持苏格兰女王玛丽来左右英国的王位之争,但后来伊丽莎白一世
在1568年登台,英西两国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英西大海战背景最后强调新上位的伊丽莎
白一世将海盗作为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并鼓励海盗劫掠西班牙船队,腓力二世被逼到实
在忍无可忍的地步,隧派遣由130多艘战舰组成的“无敌舰队”前往里斯本港一雪前耻。

那么腓力二世为什么要动用这么庞大的舰队不远万里征战英国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替苏格兰女王玛丽报仇:苏格兰女王玛丽在1587年被伊丽莎白一世以“阴谋分子”的罪名处决,教皇即刻号召天主教徒同英国作战,腓力二世最先响应;第二个原因是伊丽
莎白一世一直利用海盗进行掠夺,致使西班牙的经济人文遭到重大损失,如果让英国肆意
妄为,就无法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英西大海战简介记载此战役发生在1588年,它体现了王权统治下民族国家的力量,
也打破了西班牙在大西洋中一直占据的独霸地位,是英西战争中最重要的海战之一。

英西大海战简介介绍了此次海战的主要背景及简略的作战经过,16世纪前西班牙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成为大西洋的海上霸主,但同时引起了新兴强国英国的极度不满,其中以
苏格兰女王玛丽被杀为导火索,以及英国支持本国海盗对西班牙舰船的肆意掠夺,两国之
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西班牙政府实在忍无可忍,于1588年派遣百战百胜的“无敌舰队”
穿过遥远的海域展开对英国的攻击。

这次海战大概分为三个阶段,从英国先发制人使西班牙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到英国舰
队封锁“无敌舰队”与巴尔马部队的会合及发动猛烈火攻,最后英国在海盗霍华德的努力下,扩充军舰数量及提高舰船活动的灵活性,在7月末对西班牙舰船发动突袭使西班牙舰
队落荒而逃,8月英国舰队更是意气风发,凭借火炮射程远及行动便捷等优势,大败西班
牙舰队,最终西班牙舰队遭受重创不得不撤回西班牙。

英西大海战简介最后提到此次战役
是一场新兴英国殖民主义与老牌西班牙殖民主义的对战,标志着英国海上力量的逐步崛起,西班牙虽然仍保持着大国姿态,但已经慢慢呈现出颓唐之势。

英西大海战过程第一阶段是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经过两个多月航行后逼近
英国西南海岸,英国舰队即刻先发制人,对西班牙舰队展开猛烈攻势,这场激战持续了一
整天,最终以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而结束。

英西大海战过程第二阶段是,英国舰队在此后一周不断发动小规模攻击,“无敌舰队”一边休养生息,一边等待与巴尔马部队会合,但因英国舰队的封锁,会合并未成功。

第八
日晚英国舰队制定了火攻的作战方案,将船身点火后乘风驶入西班牙舰队,西班牙舰队一
片混乱,许多舰船沉没。

英西大海战过程第三阶段是,英国趁“无敌舰队”躲避风浪的一个月中急剧扩充舰船,在海盗霍华德勋爵的竭力要求下,英国筹集到197艘经过精心改良的战舰,其拥有的灵活
性和机动性远远超过了西班牙舰队。

7月22日早英国舰队借助上风位置对“无敌舰队”展开猛烈进攻,并大获全胜,而后迅速到多佛尔补充供给,并将还未达到达加港补充供给的
西班牙舰队打的措手不及。

28日英国舰队发动对“无敌舰队”的突袭,被打蒙的“无敌舰队”落荒而逃,英国海军趁胜追击,后因风向突然改变而放弃追击,“无敌舰队”才得以
保全。

8月双方在加来东北部海域展开攻击,英国舰队凭借行动敏捷、火炮射程等优势将“无敌舰队”打的遍体鳞伤,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西班牙舰队遭受重创不得已撤回西班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