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考研招生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行动理论
《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书的主题是社会中的人类行动,人们通过行动,使用有意义的符号,表现出主观动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帕森斯使用诸如行动,主体性,理想动机,符号,意义,意图等词,而尽可能少加以定义。

在反对过分客观化倾向时,他对“手段—目的关系”的选择,认为是关于行动的考虑中最基本的。

社会行动并不等于行为,因为兴趣不在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受当时经济学模型的直接启发,认为应该分析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单位行动”每一单位要素包含下列要素:
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目标: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情境: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行动的条件和手段,条件是行动者不能控制的,难以改变的,手段是可以控制的。

规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总之,凡人的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同时所有社会行动都要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

行动的情境是由许多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表示行动的实际可能的范畴与限制条件。


果我的视力不好,就无法成为飞行员,当经济衰退,无法旋转当工程师,社会规范与价值乃是及其重要的情境因素,是以影响我们对目标与手段的选择。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创见就在于一种双向的透视:将个人层面上社会秩序(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与集体层面上的社会秩序(社会系统)的分析结合起来,并从注意个别行动者的选择,转而注意行动体系对个别行动者的限制甚至决定作用。

帕森斯之所以把自己的理论命名为“唯意志的行动理论”呢?在于他强调主体的重要性,自由选择,意图等,“行动的自由意志”主要指规范对于:目的,遗传和环境的独立性。

帕森斯的行动理论,通过讨论行动的结构,以期解决社会秩序,个性,社会系统,行动,社会学思想,科学方法,意志等问题。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求对行动者的努力起调节作用,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社会共同价值,规范使意志行动与社会秩序紧密地结合起来。

到了后来,帕森斯放弃了唯意志学说,倒向了决定论,强调行动不再取决于行动者的选择,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行动的主观方面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客观性结构因素的制约和调节。

三、社会系统理论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帕森斯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以《社会系统》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

在新改组的社会关系系,网罗了大批人才,使功能主义作为现代社会学的第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流派出现,而且影响越来越扩大,在五六十年代,功能分析方法被视为社会学的唯一方法。

在主导行动理论明显受韦伯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的主观性行为,而《社会系统》的他的一部思想成熟的作品,以此书为标志,确立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

在《社会系统》中,帕和迪取代了韦伯,行动论变成系统论,他的理论基点是
“社会行动系统”,“以科学的观点把个体行动者的互动过程看成一个系统”。

《社会系统》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了行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不是对社会系统的一般研究,而是探讨社会学的性质。

(一)从单位行动转向社会系统的转化。

帕森斯从社会行动系统出发界定社会系统,他指出,当各种倾向的行动者根据它们行动与价值取向的构造互动时,它们逐渐形成了协定,并确定互动模式,这一模式变得制度化。

这种制度化模式可称为社会系统。

1.具有各种倾向的行动者进入互动情境。

2.行动者的倾向方式反映了它们的需要结构,以及文化模式的内化如何改变这种需要结构。

3.当行动者相互调整各自的取向时,规范经由具体的互动过程而产生。

4.这种规范作为行动者彼此调整自己取向的方法出现,同时又受总的文化模式的制约。

5.这些规范反过来调节着其后的互动,并使其稳定,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制度化的模式得以建立,维持或改变,即社会系统才形成与存在。

(二)具体步骤:
(1)行动者根据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出发,按上述基本方式行动。

(2)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逐渐产生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

(3)这种制度化模式称之为社会系统
(4)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把地位、角色和规范组织起来。

(5)行动被概念化为三种相互滲透的行动系统-文化的、社会的和人格的行动系统。

(6)行动理论的目标就变成理解制度化模式(社会系统)是如何被价值观、信仰、规范及其他观念联合体(文化系统)和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人格系统)所制约的,后来又加上行为有机体系统。

首先是单位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
其次,通过地位,更高一层的行动角色把个人与他人结合起来,把个别行动整合到社会行动的体系中。

在行动体系中包括: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行为有机系统。

侧重于分析社会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帕森斯强调,地位与角色并非行动者的属性,而是社会体系的单位。

再次,作为一社会行动者或复合的地位角色丛,行动者本身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单位。

最后,集体也是社会体系的单位。

行动理论的目标就是理解制度化模式(社会系统)如何被价值信仰。

规范及其他观念的联合体(文化系统)和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人格系统)所制约。

(三)社会整合-社会系统如何生存?
1.人格系统怎样整合到社会系统并促进均衡的?
社会化机制:将文化模式内化到人格系统,进而制约其需求结构,提供稳定的和安全的人际纽带。

社会控制机制:减少紧张和越轨
A制度化B.人际的处罚与友好C.仪式活动D.安全阀结构E.再整合结构。

2.文化模式如何作用于社会秩序和均衡的维持
某些文化要素如语言,是互动可以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符号资源),向所有行动者提供共同的资源,文化使互动成为可能。

文化对互动的影响,通过文化模式(价值、信仰、意识形态等)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得以发挥,向行动者提供共同的立场。

(四)行动系统的控制等级关系:行动系统之间的输入与输出关系是互惠的,系统之间交换着信息和能量。

信息等级高的系统限制着低一层次系统的能量使用,与此同时,每个低层次的系
统为较高层次系统的行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

四、模式变量理论:行动者间的互动关系
模式变项概念是帕森斯结合了他思想中的两条不同路线,及专注于个体选择的“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与侧重于整体结构的“社会体系理论”,而提出的分析行动系统特点的概念。

因此,模式变项不仅能解释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模式,而且可以解释社会体系中的各种规范。

模式变量概念起源于滕尼斯的公社—社会的二分法,但帕给了他一种新形式,并使之成为更精确。

更适用于各种水平的社会学分析,都是成对的形式,是每一种社会行动和价值世界中所固有的对立倾向。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中发生,因为也可以刻画系统的特征。

行动并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社会行动的一环。

自我与他人代表两个行动者,两个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一个简单的社会体系。

互动在一定情境中进行,行动者的动机是有价值的,为获取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行动。

因此,行动者一方面寻求妥当的途径,利用文化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增加获取一定目的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避免困扰,减少阻碍。

帕森斯认为,行动者有五种可能的行动途径,行动者在完成行动时就已经作了选择。

这些可能的途径,称之为“模式变量”
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互动情境中,对评价他人的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行动者。

如尊敬父母,尊敬长辈。

招生时统一考试,不同省份的不同分数线。

第二,扩散性与专一性,互动情境中义务的性质。

互动中行动者之间的范围有多大。

夫妻之间涉及一切,医生与病人。

第三,情感性与情感中立,指允许进入互动情境的情感投入量的多少。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第四,先赋与自致性,评价一个人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还是身份。

性别、年龄、家庭地位等先天特质。

第五,私利与公益性。

行动者的行动倾向于自我利益还是公共利益。

以上五组行动的抉择,可以用来说明人格体系,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等。

在人格这个层次上,它们是在一定情境中选择某种行动类型的能力,在社会这个层次,它们是确定角色的基础,同时是互动过程中角色期待的分类,在文化层次是价值标准。

模式变量,把社会行动中任何可能产生的二者择一的选择方式都包含了,从动机取向转向价值标准,再转向社会客体,社会行动始终在一整套变量中选择;由于任何社会行动都必须采用模式变量,因此人格、文化、社会系统集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利用模式变量来说明社会制度,模式变量的不同组合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现代经济和高度的职业专门化以及理性原则的应用,使社会偏重于功能专一的、成就取向的、普遍价值标准的、自我取向的和情感中立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