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山摩崖题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罗山摩崖题刻
华阳洞﹃濯缨﹄摩崖石刻
陈佐/文 方舟/摄
雄奇伟岸的大罗山激发 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摩崖 石刻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大罗山摩崖石刻大多散落在 山坡峡谷或潭边溪流之中,从 唐宋到现代历经沧桑,以其特 殊的历史文化魅力得以流传, 成为大罗山文化遗产的组成 部分。比较著名的有半山摩 崖、第一山摩崖、仙岩山摩崖、 茶 山 卧 龙 潭 摩 崖 、尖 刀 岩 摩 崖、倒垄坑摩崖等,可谓融自 然风光与文化气息为一体的 艺术殿堂。
乐清市白石镇岐元村支氏宗祠
不足引起世人关注。 其次是历代县志只说支遇
是武进士,没冠上武状元。进 士为一般及第,状元却非同凡 响,所以也难抓牢读者眼球, 影响其名声传扬。此处应需解 释的是,武状元作武进士并非 县志记错。我国科举自隋唐以 降,武科未设状元头衔,第一 名谓之“武举及第”,直至明 崇祯四年后,才有武状元称 号。支遇名列武进士榜首,无 疑早有武状元之实,只是时无 武状元之名罢了。而后人尊称 他为武状元,也是理所当然
会昌湖上的胜文会 ——四灵派诗人薛师石
薛师石的《瓜庐诗集》
歌今白头。”后二句言自己遁迹 村野,不求人知。《谢陈水云寄 惠瓜庐字》也说:“吾向村中住, 无 人 知 姓 名 。”展 示 他 绝 交 势 利,淡泊无营的心境。
四灵俱有题咏薛氏瓜庐之 什,徐照云:“自锄畦上草,不放 手 中 书 。”徐 玑 云 :“ 因 看 瓜 吐 蔓,识得道心长。”翁巻云:“虽 然亲陇亩,还不离琴书。”赵师 秀云:“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
南宋武状元支遇墓,位于乐清市乐成支岙
温州诗历
陈增杰
温州市区会昌湖上风光妍 丽,自宋以来多名胜古迹,其中 一处名曰“瓜庐”,是隐遁江湖 的四灵派诗人薛师石居室。
薛师石(1178-1228),字景 石,号瓜庐,永嘉(今温州市区) 人。薛氏为永嘉望族,自北宋 以来世居梯云坊(今鹿城区大 高桥),师石曾祖薛弼,曾任岳 飞 军 幕 参 谋 官(相 当 今 参 谋 长),终 敷 文 阁 待 制 。 祖 薛 叔 渊,登进士第。族祖薛季宣,常 州知州;薛叔似,端明殿学士。 岳 丈 木 待 问 ,历 官 礼 部 尚 书 。 师石出身世宦名家,而性夷澹, 好读书,乃心物外,不事功名, 结庐城外会昌湖上,灌园樵钓, 诗书自娱。日举文会,与朋好 酌古今,谈笔墨。善楷法,尤工 篆隶,求书者填门。
清康熙三十九年,乐清儒 学教谕金栻应朝廷诏自宋以来 各州府县功臣名宦忠贞湮没行 实,曾上奏盛赞支遇“著书垂 训,理学何殊濂洛……献策金 门,时撼墨庄数万”,说支遇 的著述与当时理学经典并无异 样,支遇向朝廷献计献策,曾 折服许多士大夫。由此可见, 支遇不唯武略十分了得,文韬 也出类拔萃。金栻还评他“乃 文乃武,有严有翼,本诗书以 作帅,由仁义为干城”,并认 为应“入祀典以昭功德”。据 载重贤爱才的康熙皇帝接到乐 清教谕这份调查报告,赐赠 “忠贞贯日”大匾一方,可惜
师石同叶适、陈谦(水云)、 卢祖皋(次夔)、葛无怀(天民) 等并有往还,而与四灵聚吟唱 和最密,集中酬赠诗计 13首。 其 自 题《瓜 庐》云 :“ 近 来 有 新 趣,买得薛能园。疏壤延瓜蔓, 深锄去草根。花时长载酒,月 夜正开门。最识田家乐,辛勤 更不言。”中唐诗人薛能耽诗, 日赋一章为课,这里用同姓的 典。又《题南塘薛圃》云:“门对 南 塘 水 乱 流 ,竹 根 橘 底 自 成 洲。中间老子隠名姓,只听渔
主编:南航 版式:程镳 组版:文婕 电话:88096718邮20箱11:6年931603月3521日@q星q.期co日m
风土 3
邱星伟/文 支绍乐/摄
南宋绍兴丁丑至淳熙甲辰 (1157—1184) 不 到 三 十 年 间,乐清出了两名状元,一文 一武,文状元王十朋早已名扬 天下,而武状元支遇尚默默无 闻。如果没有支氏祖居的白石 镇岐元村有条“状元街”和支 氏宗祠内有块明隆庆三年的 《重 建 宋 武 状 元 支 公 祠 堂 碑 记》,恐怕谁也不知道乐清还 有一位武状元名叫支遇。
支遇有四个儿子,次子支 希贡,承恩授武经郎,有战 功,有政绩,后提升与乃父同 样的官职武翼大夫,晚年主管 台州崇道观。乐清乡贤、南宋 榜眼林公一曾为其撰写墓碑, 内有“自少颖达,博闻强识” 等词,真是虎门无犬子。支氏 后裔得益于支遇“著书垂训”, 文脉传承,屡出高才。明代开 国功臣刘基为乐清白石支春臣 写 过 一 篇《贺 春 臣 翁 七 旬 荣 寿》,盛赞这位支氏儿孙“治任 吉安,堂开北海之尊……生圣 贤之地,一代真儒”。
分。”皆写其超然尘外亦耕亦读 的乐趣。师秀传诵千古的名句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就 是以瓜庐周围会昌湖的胜景为 蓝本摹写的。清曹庭栋《宋百 家诗存》评云:“摘观此数句,瓜 庐 翁 闲 雅 之 致 ,可 于 言 外 识 之。”
师石现存诗百余首,表现 他卧隐草庐,灌瓜植苗伴游渔 樵的生活和风晨雨夕谈文论诗 的情趣,从风格说,与四灵同一 门派,又小有差异。同时诗家 多 称 美 语 ,如 赵 汝 回《瓜 庐 集 序》言其“独主古淡,融狭为广, 夷 镂 为 素 ,神 悟 意 到 ,自 然 清 空,如秋天迥洁,风过而成声, 云出而成文”,于四灵外“自成 一家”。曹豳《瓜庐集跋》说他 终身隐约,不与世接,故所作比 四灵还要清淡,“清而又清,淡 而 益 淡 ,始 看 若 易 ,而 意 味 深 長 ”。 具 体 而 论 ,谓“ 融 狭 为 广 ”,能 将 方 幅 由 狭 小 引 向 广 阔,殊未见其然,是溢美了;谓 “夷镂为素”,不用刻琢而归于 素朴,殆或近之,较为切合。《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曰:“ 盖方地 视四灵稍弱,而耕钓优游,以诗 自适,意思萧散,不似四灵之一 字一句刻意苦吟,故所就大同
明隆庆三年 (1569),进 士、乐清儒学教谕李之达撰 《重 建 宋 武 状 元 支 公 祠 堂 碑 记》, 称 支 遇 “ 与 梅 溪 王 公 (十朋) 同魁天下,则造化之 生二公于一时者,固有意 哉”,把支遇与王十朋相提并 论,评价这是老天爷有意同时 降 生这 二 人 。《碑 记》 还 说: “梅溪事业文章至今崇诵于 此。知公射策当时才识之奇, 韬略之蕴,必有压服郡士,疏 动 宸 听 者 矣 。”“ 射 策 ”, 应 试,“疏动宸听”,即感动皇帝 聆听。
出身世家 家族多才
宋代科举取士,文科只考 文,武科先考武,还要通过殿 试考文,所谓“武举廷试,依 文举例”,然后由朝廷决定名 次。据白石支氏宗谱上支遇的 《行实大传》 与 《重建宋武状 元支公祠堂碑记》,支遇,字 弘达,号龙洞,1184年在参加 南宋淳熙甲辰武科时,赢得了 “宸衷叹赏,廷对第一”。曾任 安徽采石镇总戎,据记“屡著 战功”,在抗金战争中为保护 海陵城阵亡,谥武翼大夫。总 戎即古书上常见的总兵,乃一 方驻军统帅。采石即采石矶, 处长江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 之地,南宋时更是抗金主战 场。历史上著名的由文官虞允 文指挥的大败金兵之战,即发 生于此。海陵城,在江苏,古 为海陵县。
的。 另外,支遇阵亡于远离家
乡的战场,当时讯息传递迟 缓,尤其在战乱之际,邑人不 得而知;且支遇不是世居乐 清,系新来的外籍户口 (从临 安迁来),更难引起应有的关 注。南宋灭亡,异族执政,元 兵对汉人无情镇压,与其抗争 过的官员受害更甚,支遇的壮 烈事迹也就此湮没。而 《支氏 宗谱》 还另有一说:“慨子孙 式微,潜德莫表,因而世远年 湮 。”由 于 上述 几 方 面 因 素, 八百年来无人问津这段史实, 真是亏待了这位为民族捐躯的 武状元。
据记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支 遇父亲支文绵有儿女姻盟,曾 写有 《贺文绵公六旬荣寿》 一 文,其中有“更有兰孙济济, 瑰玮岐嶷,是日蜚声黉序,柱 石国朝,纶封爵位,转目可待 耳”,“兰孙”指佳弟子,“柱 石国朝”比喻担当国家重任, “瑰玮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才 干 卓 异 ,“ 纶 ” 是 皇 帝 诏 书。这段话的大意称赞其后裔 会封官晋爵,成为国朝大臣。 这给后来的支遇武举夺魁,官 拜总戎,作了可信的铺垫和应 验。
白石镇岐元村“状元街”今貌,上图为局部
事迹湮灭 生卒不详
支遇身为武状元,却鲜为 人知,原因主要在于乐清历代 县志对他记载不详,如最早的 明 《永乐乐清县志》 在科第条 武科里仅有“支遇 (诸榜失纪 年,登榜有录之,以俟知者续 补) ”,如此而已,2000年版 的 《乐清县志》 历代进士名录 武科条,亦很简短地落笔“淳 熙十一年 (1184),支遇”,故
乐清政协文史委曾多方查 询,但对支遇的生卒年庚仍不 清楚。据今支氏人称,上世纪 七十年代大旱,建在盐盆支岙 的支族老坟坍塌,出土一方大 石碑,文字密密麻麻,也许这 是暗藏的圹志,可以获知某些 信息。遗憾的是当地因造桥, 把它砌进水下做桥墩了。
尽管正史对支遇的披露甚 少,但从明初大儒“正学先 生”方孝孺作序的白石 《支氏 宗 谱》 中 所 荟 萃 的 奏 疏 、 恩 诏、行实、传记、墓碑、寿文 等史料,可以读出支遇的基本 风貌。如今根据残存的史料, 大致推算这位武状元约生于南 宋绍兴 (1131—1162) 初,阵 亡 于 嘉 泰 至 开 禧 间 (1201— 1207),享寿大概 65—70岁。
而小异也。”所说大致不差。要 而言之,师石诗学陶(潜)韦(应 物),而未臻其境。其诗淳音素 澹,出乎自然,是为佳处;然有 时不免枯瘠,稍乏韵致,亦少工 炼之句,不似四灵多名篇警语 也。其“大同小异”在此。
五古《大龙湫》写雁荡山石 壁群岫深幽玄妙之境,龙湫瀑 “飘如飞素练,粲若散琳璆”的 阴 晴 异 殊 的 壮 观 ,颇 具 笔 力 ; 《喜翁卷归》写三灵化魄,穷老 寡俦,挚友远道归来过访之喜 和心期相守的怀抱,娓娓叙来, 弥见真情。同四灵一样,师石 最擅长的也是五言律体,下举 二例可视为他的代表作。《和梅 氏西涧韵》:“此处宜新月,开门 亦向西。近江潮有信,初种树 犹低。何日寻梅隠,移船系柳 堤 。 诗 篇 满 窗 户 ,留 壁 待 余 题。”《宿瞿溪》:“船泊溪西岸, 人家见晚舂。疏星寒有雁,村 寺夜无钟。竹径通新店,茅柴 暖病容。农夫不相识,问我欲 何从。”前首叙月夕访友,后首 叙泊舟投宿,将路行所见所闻 所 遇 所 感 ,信 笔 写 出 ,直 白 如 话,一种闲适萧散的意思,盈溢 于楮墨间,读去自见余韵。其 他如《寄蔡任》“身闲诗有味,水

金—
殉 国
著 书 垂
— 南宋乐清武状元支遇钩沉

状元支支公氏祠祠堂堂碑内》明代 《重建宋武
今已失传。 据 《支氏宗谱》 载,支遇
出身于名门世家。祖父支琜官
居吏部尚书。父支文绵,字从 丝,号乐圃,官节度使,随高 宗赵构南渡到临安,因不满 “奸臣秦桧议和弄权误国,遂 率昆季子弟隐而安居焉”。支 遇有两兄一弟,四人分别迁移 和赴任到福州建宁、嘉兴秀 水、河南宁郡,排行老三的支 遇迁徙乐成支岙,旋又转移到 风景优美的乐清中雁山麓白 石,从此“凡支氏播迁温郡 者,皆龙洞之嫡派”,支遇成 为乐清及边县支族的始祖。
尽 月 无 波 ”,《秋 晩 寄 赵 紫 芝》 “闲看篱下菊,忽忆社中人”,亦
为隽联可诵。不过我们在《瓜 庐集》很难找出四灵笔下多见 的像“ 野水寒初退,平林绿半 敷 ”、“ 梅 花 分 地 落 ,井 气 隔 帘 生”那样富于色泽的尖新刻画 之句。
师石的乐府《渔父词》七首 写得不错。其一:“十载江湖不 上船,卷篷高卧月明天。今夜 泊,杏花村,只有笭箵当酒钱。” 其二:“邻家船上小姑儿,相问 如何是别离。双堕髻,一弯眉, 爱看红鳞比目鱼。”其六:“夜来 采 石 渡 头 眠 ,月 下 相 逢 李 谪 仙。歌一曲,别无言,白鹤飞来 雪满船。”词旨清新,通俗活泼, 别具民歌的风调。七绝《杨柳 枝》四首则多比况之辞,之三: “独于高处接阳和,占得春风分 外多。须信繁华易披拆,不如 柔弱拂江河。”喻言得意难久, 繁华易歇,不如野处江河,自由 自在。之四:“ 汴水堤边薪可 束,永丰巷口绿成堆。盛衰到 底皆惆怅,何不移根种马嵬。” 永丰巷在洛阳城西南。白居易 有《永丰坊园中垂柳》诗:“一树 春 风 千 万 枝 ,嫩 于 金 色 软 于 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 人属阿谁?”此诗传入宫中,唐 宣宗“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 中”。马嵬驿,杨玉环葬处。叹 言永丰、汴堤之柳,徒起盛衰兴 亡的惆怅;倘移根马嵬,与杨妃 坟冢同守寂寞,就不会引人凭 吊伤感了。托物寓意,说的也 是退身守拙的道理,写法上脱 去窠臼,另辟蹊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