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第四章
第四章 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及其基本活动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PPT课件
第三节 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
一、事业单位的内涵、类别与特征
1、事业单位的内涵
本细则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 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 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救助减灾、统计调查、 技术推广与实验、公用设施管理、物资仓储、监测、勘探与勘察、测 绘、检验检测与鉴定、法律服务、资源管理事务、质量技术监督事务、 经济监督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公证与认证、信息与咨询、人才交流、 就业服务、机关后勤服务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三、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事业领域 中的基本活动方式
●从全球来看,由于各个国家公共事业发展的不 同阶段和特点,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事业领域的 活动方式存在较大不同,但基本方式是针对基 层社区和特定群体的公共服务。在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现阶段,在政府社会管理改 革和公共事业发展的现实中,非营利组织在公 共事业管理中的基本活动方式也主要体现为针 对社区和特定群体的公共服务。
第三,实体性 我国事业单位与机关和企业一样,都是实体化和职业化的社会组
织。而事业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以本单位的工作为职业工作,与单位形 成相对固定的人事雇佣关系,获得基本的工资收入。
第四,公有性 我国事业单位从建立后即是由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举办和所
有,少数属于集体组织举办和所有,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因而事业 单位实际上是作为国家机关的支撑和延伸,是我国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 部分。
气象、环保、质检、银监等其他
3.事业单位的主要特性:
第一,服务性 即从活动形式上看,事业单位是专门从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讲义
(二)准公共产品理论 1、准公共产品的特点 第一、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
第二、外部性 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性是指外部收益。
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收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生产的正外部性,即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
私人成本。
二是消费的正外部性,即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 人收益。
2、准公共产品的分类 一是具非排他性且非竞争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 品。这类准公共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 非排他性,同时又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1)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最主要的 组织,就其地位和作用来说,也是公共 组织中的主体部分。
政府组织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 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具 有强制性的特点。
(2)非政府组织
即非营利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 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组织本身 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
第三,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逐步形成, 以及在此基础的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及 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建立,使以往传统的 事业内涵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的同 时,也逐步从传统的政府事业向大众自 己的即社会的公共事业转变。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领域中的事业向公 共事业的转化,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保 持原有的“事业”的基本内容和取向上, 即保持以狭义社会事务为基本内容的基 础上,增加了某些有带有社会公共性的 经济事务,而且“事业”的主体也开始 从政府转向社会全体公众。
性 第三,公益性,即它的服务目标是实现 公众的共同利益,因而带有公益性; 第四,非营利性。即事业产品的生产和 提供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公共事业的这种非营利性可以进一步表述 为:公共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并在某 些规定范围或空间内具有特定的营利性。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军队文职考试 管理学4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基础考点1.公共事业管理概述考点2.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考点3.公共产品考点4.公共组织考点5.公共事业管理模式考点6.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分类考点1.现代科技活动按目的和功能的类别划分考点2.科技事业活动的类别划分考点3.科技事业管理基本内涵考点4.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考点5.教育事业活动的类别考点6.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考点7.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考点8.文化事业活动考点9.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考点10.文化事业产品生产的制度考点11.文化事业产品的提供制度考点12.文化产品市场管理的基本内容考点13.卫生事业产品考点14.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考点15.体育事业产品考点16.现代体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章公共危机管理考点1.公共危机考点2.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考点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考点4.公共危机处理考点5.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考点6.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其特征考点7.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及表现第四章考前预测题公共事业管理预测试卷(一)公共事业管理预测试卷(二)公共事业管理预测试卷(三)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基础考点1.公共事业管理概述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考点2.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
考点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产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的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他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它们是具有非排他性)。
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考点4.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指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
This worldnot accidentally, onlyhas thenecessity《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试题类型及分值说明;一、单项选择题 (计10 分,每题1分)二、填空题(计30 分,每空1分)三、名词解释题 (计10分,每题2分)四、简答题 (计30分,每题6分)五、论述题 (计20分,每题10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B二、填空选择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
(选)*三、简要说明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A1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事业单位成公共事业管理学复习提要
二、事业单位成《公共事业管理学》复习提要(将提要与教材相结合进行复习为宜)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一、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二、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
三、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和公共事务及企业事务相比,准公共事务的特点是中介性。
四、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这一定义包含五层含义: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以区别于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组织或企业管理的主体——企业组织。
2、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其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永久存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经常进行调整。
4、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通过对准公共事务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准公共事务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
5、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其经济效益。
六、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1、管理主体不同。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
2、管理方式不同。
行政管理实行等级制,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实行命令服从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与客体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3、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
行政管理主要是一种间接性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一种直接管理。
4、管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不同。
公共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性,而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具有独立性。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第六章 公共事业管理部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4.1 复习笔记一﹑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1.政府概述(1)政府的产生与政府的基本属性与职能①政府的产生a.自然论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因而政府起源于人类倾向于过社会生活的本性和维护秩序、控制社会的需要。
b.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他们认为政府是人们为摆脱自然状态的不便而自愿订立契约的结果,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c.社会分工论代表人物是摩尔根,这种观点认为,政府起源于社会分工,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从一般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并逐步制度化的结果,是人类政治分工的开始。
d.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政府的起源。
即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阶级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
②政府的基本属性政府的属性是指政府的本质特性。
政府是表示和实施国家意志的代理机关,政府也就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这是政府的基本属性。
a.政府的阶级性指政府实施国家阶级压迫功能,即指政府通过暴力机器消灭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镇压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巩固和保卫国家政权。
b.政府的社会性指政府对非阶级性的即社会经济文化事务进行的管理。
③政府的基本职能和特性政府的基本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所具有的最根本的职责和功能,它由政府的基本属性所决定。
a.整体性第一,进行经济和文化管理需要首先依靠阶级统治职能确立一个必需的环境,同时,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管理根本上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的任务就会越来越多,政府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政府必须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否则就无法维护政治统治。
b.适应性政府的基本职能的具体内涵,以及职能的重点、管理的强度和实现的方式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家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做出调整,以保持与外部环境条件相适应,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提出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章节知识点归纳社会自考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绪论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经济效益2.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公益性3.准则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4.和公共事务及企业事务相比,准公共事务的特点是中介性5.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政府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而公共事业组织一般不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而公共事业组织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是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而公共事业组织经费是由财政全额拨款的6.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成员的物品7.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8.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9.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从行政学的母体上分离出来的10.我国第一部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整的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11.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一般可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13.正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和事业组织各自的职责,是实现政事分开的一个基本依据14.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一种直接性管理15、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16、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
17、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和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为依托,为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和有效实现公共利益,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18、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19、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内容简介: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是依据一定原则,从一定的目标出发,通过发挥一定的职能来达到目的的。
从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看,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是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特性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着公共事业管理的本质要求,对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起着保证作用。
不同时期或不同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目标是不同的,但正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目标本质上都立足于客观环境的需要,体现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根本上决定于主体的组织特性,虽然具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不同的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职能不同,但总体上,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实施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职能是相对一致的。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把握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内涵、分类和基本作用,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
教学重点:1.公共事业管理原则2.公共事业管理目标3.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教学难点:1.公共事业管理原则的价值2.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划分3.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内容课时数:6 基本概念:公共事业管理原则、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公共事业管理职能(3 个)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原则是管理主体行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活动的基本准则,它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如何决定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也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职能的发挥和管理方式的择选,以及如何处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等。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决定性的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公共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根据管理过程的基本特点以及整个公共事业管理过程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围绕公共性的基本要求从不同的侧面规范和引导管理主体的行为,保证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管理目标,并达到公共事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5037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15行政管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系统阐述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及规律的课程,涵盖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明确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从而把握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
选择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的发展和创新的模式。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明确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养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正确方向等内容。
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认识公共事业建立、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分析研究解决公共事业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借助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掌握公共事业的基本特性,掌握我国公共组织的四种基本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书所研究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双重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特征一、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及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公共性是一定的社会或地区的公有、公用、共供和共享的。
公共需要是社会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和阶级(阶层)性四个特征二、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发展我国传统“事业"的基本含义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事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而且是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即狭义的社会事务,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
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
三、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务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其研究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概念和范畴对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产品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公共事务范畴的。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几个基本内容l.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什么是公共消费需要呢?人的活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社会性。
前者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其私人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而后者则是指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环境,如国防、治安、城市道路、卫生等,这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这种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的,且是作为一定社会所共有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就是公共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满足需要的不同,把整个产品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产品,即满足私人需要或私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另一类是公共产品,即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
公共事业管理第四章科技事业管理
科技活动的分类: 从其本身的性质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基础科学研究。 (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3) 应用技术研究。 (4) 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 根据科技活动的主体和功能,可以将科技活动分为以下两类: (1)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活动。 (2)以满足企业或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活动。
第4章 科技事业管理
1.1 1.2 1.3 1.4 科技事业管理概述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发展政策 科技事业的社会化管理
1.1科技事业管理概述
1.1.1
科技活动的概念与分类 1.1.2 科技事业的概念与特性 1.1.3 科技事业管理
1.1.1科技活动的概念与分类
科技活动的概念: 所谓“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 其中科学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 它是对事物以及事物之间联系进行描述的 各种理论或学说;而技术则是建立在对事 物和事物之间联系认识基础上的人类改造 世界的手段、方法和能力。
1.4 科技事业的社会化管理
1.4.1 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1.4.2 科技事业的社会化管理的措施
1.4.1 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科技事业发展社会化的表现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 科技投入来源的社会化,即科技投入越来越体现社会整 体资源的参与 (2) 科技从业者组织的社会化,即科技从业者组织形态的泛 化与相互间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 (3) 科技成果的社会化,即科技成果对社会影响日益加深, 社会对科技成果的导向也更加明显
1.2.2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历程回顾 (1)孕育阶段(1949—1978年)。 (2) 萌芽阶段(1978—1998年)。 (3) 初步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发展成熟,科技 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创新体系内部各相关部门的联系仍不够紧密。 (2) 国家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供给相对不足。 (3) 国家创新体系产出能力不高。
《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_5
《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 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 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填空选择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
三、简要说明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 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一.名词解释1.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 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03331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一节公共事业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学第二章公共事业组织第一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特性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之一第四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过程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第四章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第三节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范畴第五章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财务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法规体系第四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第六章公共事业资产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第二节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第二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三节公共事业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第四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养与培训第五节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第八章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的过程第三节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第九章公共事业绩效与评价第一节公共事业绩效与绩效管理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第十章公共事业部门管理第一节科技事业管理第二节教育事业管理第三节文化事业管理第四节卫生事业管理第五节体育事业管理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础内容的行为或部门,及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公共事务”这一概念18世纪就在西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虽然社会公众的具体范围不一定相同,但既为公共事务,也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的全体公众都可以享受这种利益。
公共性是公共事务最突出和基本的特征。
第二,劳务性。
即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所承担的公共事务而向公民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即劳务,或者称为劳务产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修改版
1.1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公共需要的特点: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2.社会公共需要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社会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社会公共需要的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也决定了公共事业的公共性、复杂性、多样性、可变性和时代性。
1.1.2公共事业的含义1.事业与事业单位2.公共与公共事务第一,与私人事务相区别;第二,明确了事业活动的目的和责任;第三,决定了事业活动的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做标准;第四,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公共事务:是指与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有关的各种事业和活动,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共事务是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的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务和活动。
如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等,社会事务等。
狭义的公共事务主要指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活动如:国防,外交,内政,司法和治安等,通常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3.公共物品: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概论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公共事业也是颇具有助益的。
斯蒂格利茨认为: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其中消费的排他性、收费困难、自然垄断是其主要特征。
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征,就可以称为公共物品。
4.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业。
这些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相对独立,彼此无内在联系,各自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范围。
5.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示为在管理上都涉及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且都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公共需要的特点: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2、通常人们把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将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
3、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道路、桥梁)、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公园、文化遗产)4、公共物品:是指完全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或者说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物品。
5、准公共物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
6、准公共产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②外部性7、准公共产品的分类:①拥挤性准公共物品;②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8、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可以直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9、准公共事务的特点:公益性中介性、非营利中介性10、公共事业: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11、公共事业的特点: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非营利性12、社会公共事业: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13、社会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14、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目的不同(公益性/盈利性);②管理的运行轨道不同(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主要在利益轨道上进行);③物质资源来源不同(收入及政府补助/所获取的利益);④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5、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①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政府机关);②管理方式不同(在国家政策应倒下提供技术和辅助性服务/等级制);③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直接性管理/间接性管理);④阶级性不同(反映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学基础》第4章:公共事业管理职能
4.1.2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地位
一是贯穿在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各个环 节。 二是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方向。 三是衡量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好坏的重要 指标之一。
研究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既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又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学中 的重要概念,也是公共事业管理学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之一。 (2)公共事业管理职能转变是公共事业管理 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公共事业管理学基础
徐家良/主编
【内容提要】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一 定历史时期内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处理公共事务 和社会事务所应具有的职责。公共事业管理职 能在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 的角色,它的职能反映出社会性、服务性和公 共性的特点。本章分别对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 含义、特点、地位和作用、确立的依据和要求、 职能的内容、职能转变的趋势等进行探讨,明 确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4.2公共事业管理职能
4.3.1 4.3.2 4.3.3 4.3.4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确立依据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确立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的特殊职能
4.3.1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确立依据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与人 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 矛盾。
4.1.3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特点
(1)公共事务的职能特点 1.管制性。 2.相同性。 3.层次性。 4.差异性。 5.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2)社会事务的职能特点 平等性;可选择性;服务性。
公共事业管理第四章
/s/bn/2007-0806/23057033.shtml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
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
第一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政府概述(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及现
代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 公共事业管理与当代我国政府社会管 理改革
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 尊重、宽容、互动、分工合作,建立协同治理的伙伴关系。 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应防止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可能存在 的不良关系倾向,特别是以下两种: 依附攀生关系:如果社会组织的发展不能以政府责权 的明晰界定为前提,就会出现以社会组织的名义行使政府 职权的现象,或者政府干涉社会组织发展的情况,它不仅 影响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而且造成公共权力的滥用,危 及整个公共治理体制。 利益共谋关系:社会组织是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但 是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被利益群体,特别是强势利益 集团的代表体“捕获”,从而丧失政府的公共性,影响社 会公正。因而,制度的公正,保障公民结社的多元性,是 至关重要的。
“公民社会”是从英文Civil Soceity翻译过来的一个舶来 品,也有人喜欢把它翻译成“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这个词最早提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是指城 邦生活,它的特征是人类的政治性、文明性。 到了18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 不断要求对经济自由和政治权利的保障,“公民社会”的 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近代公民社会的概念,是指独立于 国家的公民自治机制,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等方面 的自治机制。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对政府治理危机的反思过程 中,公民社会理论再次兴起。现代公民社会就是指公民自 组织起来满足其共同或公共需求的社会部门,它以公民自 组织为核心构成,还包括媒体、网络、公民的各种公共交 往形式等公共领域,公民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等。公民 社会与政府、市场,共同构成现代公共治理的三大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改革应 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确立改革目标——政府职能正确定位。 第二,树立市场和服务观念,转变管理者的指导 思想。 第三,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引入竞争机制。 第四,积极推行“政事分开”,进行事业单位改 革。 第五,大力培育和管理好非政府组织。 第六,加快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建设,实现 依法进行公共事业体制的建构和管理。
新进展: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 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 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 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 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加强和 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 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 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 意义。
对政府与市场基本关系的认识:
取长补短。 市场与政府各有长短,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把市场机 制和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在市场能够起作用的资源配置及 利益调节领域,政府不要介入,以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而在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的地方,应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 良性互动。 一方面,政府能够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以及各种经济政 策,改善和扩大市场的作用,如建立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规则,保持币值稳定、总量均衡等等,另一方面,市场力 量在改善政府功能上有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控制的公共领 域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改变其低效率运行状态。
公共环境治理
救济职能——针对弱势群体而设置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
低收入者 受灾公民
二、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政府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职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是 公共事业管理的当然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的客观要求:
“公民社会”是从英文Civil Soceity翻译过来的一个舶来 品,也有人喜欢把它翻译成“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这个词最早提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是指城 邦生活,它的特征是人类的政治性、文明性。 到了18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 不断要求对经济自由和政治权利的保障,“公民社会”的 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近代公民社会的概念,是指独立于 国家的公民自治机制,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等方面 的自治机制。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对政府治理危机的反思过程 中,公民社会理论再次兴起。现代公民社会就是指公民自 组织起来满足其共同或公共需求的社会部门,它以公民自 组织为核心构成,还包括媒体、网络、公民的各种公共交 往形式等公共领域,公民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等。公民 社会与政府、市场,共同构成现代公共治理的三大支柱。
三、公共事业管理与我国政府社会管 理改革
(一)社会管理改革是当前政府管理改革的重点和 急需 (P127) 1.市场经济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 2.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需求。 (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公共事业的发展 直接推动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深入 1.管理理念上,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 2.管理内容上,从泛化结构转向分化结构 3.管理模式上,从残补模式转向制度模式
从社会管理的视角分析本案例。
第二节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非政府组织概述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一、非政府组织概述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 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中的国家、社会的基本内涵 国家是指在一定领土范围内通过合法垄断暴力的使 用权而对其居民进行强制性管理的各种组织机构 及其体现强制性等级关系的总和。
/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创新社会管理须把握八大领域新特点
2011年04月04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中振
社会需求多样化使社会公共事务急剧增长 社会组织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创新管理体制 应对社群阶层分化须提供新的社会联系机制 人口流动和人户分离凸显出行政管理局限性 老龄化趋势构成社会公共服务的巨大压力 国际化的高度开放性带来新的公共安全风险 网络虚拟世界和匿名交往引发社会传播新困扰 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社会认同与社会整合新挑战
3、政府的基本职能和特性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依法对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 理的职责和功能。 政府职能是政府全部管理活动的“灵魂”,它揭示 了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 政府职能作为国家基本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机关依据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行政 权力来实现的。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
手段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动态管理 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综治工作全面覆盖、守护 平安 考核制度创新——责任考核奖罚分明、科学合理
/politics/2010-09/03/c_12516490.htm
视频案例:
/china/20101118/1025 27.shtml 农民,不能“被上楼”! (2009.09.29) 问题:
市场秩序的提供者(规划、引导、制定市场规则以及纠正 市场失灵) 市场秩序的仲裁者(监管)
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确保(阶层、城乡和地区)收入的相对公正分配 充分就业 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 公共义务教育 公共疾病防治
政府基本职能具有下述特性: 第一,整体性。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相互 渗透,相互支撑,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 第二,适应性。政府的基本职能的具体内涵,以及 职能的重点、管理的强度和实现的方式保持与外 部环境条件相适应 。 第三,差异性。不同性质的政府、不同国家中同一 性质的政府、同一国家同一性质政府的不同时期 其基本职能不同。 第四,统一性。行使政府基本职能的方式必须同基 本职能的属性相一致 。
新课导入:
/s/bn/2007-0806/23057033.shtml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
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
第一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政府概述(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及现
代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 公共事业管理与当代我国政府社会管 理改革
公共需求扩大和公共事务增加 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
(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 1.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 的作用 2.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 性质和基本方向 3.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 4.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 尊重、宽容、互动、分工合作,建立协同治理的伙伴关系。 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应防止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可能存在 的不良关系倾向,特别是以下两种: 依附攀生关系:如果社会组织的发展不能以政府责权 的明晰界定为前提,就会出现以社会组织的名义行使政府 职权的现象,或者政府干涉社会组织发展的情况,它不仅 影响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而且造成公共权力的滥用,危 及整个公共治理体制。 利益共谋关系:社会组织是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但 是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被利益群体,特别是强势利益 集团的代表体“捕获”,从而丧失政府的公共性,影响社 会公正。因而,制度的公正,保障公民结社的多元性,是 至关重要的。
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 度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方面力量分散、多头管理的难题, 深圳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创新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按照“房户合一、以房管人”的 模式,整合原公安户管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成立了隶属综治 部门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 按照一定比例组建协管队伍,完善了管理网络。 建立“大调解”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良 性互动,建立专职调解员制度,构建起“以专带兼、专兼结合、 网络化”的“大调解”格局,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公安、 法院等部门的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及警民联调机制现代市场经济下的 政府职能 1.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政府与市场均能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对利益进行 调解。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是由其各自不同的 性质决定的。 政府是一个人为设计、集中决策、分层管理的组织 体系。政府方式典型的例子是计划经济。 市场是一个自发形成,分散决策、自由竞争的组织 体系。市场方式即是市场经济。
摘自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网贾西津《什么是公民社会》
2.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想内涵 公民社会和政府是一个互促互动的发展过程。二者之间的 良性关系应该包括: 独立主体关系:政府首先界定清晰自己的职责边界, 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能;公民自组织遵循公民自发、志愿参 与、自主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二者的独立 是形成互补合作的前提。 政策参与关系:政府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吸纳公民的 参与,积极与公民自组织进行制度性对话,公民通过自组 织或者其他途径参与公共决策,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倡导制衡关系:进行政策倡导,监督政府行为,是公 民社会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公民自组织作为民间的利益 表达渠道,反应民间诉求,或者批评政府、政策,正是改 善公共治理的重要机制。
案例: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理念创新——开启社会管理创新的闸门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在服务中强化管理,通过改善对社会、企业和基层的服务,推动 社会管理创新。 树立源头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通过构建行政责 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行政电子监察四大 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 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树立综合治理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 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深圳建设体 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 建立联防队、巡逻队、治安理事会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 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