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生成与政治:德勒兹的电影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电影声效的美学价值及其生成——兼论吉尔·德勒兹声效影像理论的有效性

电影声效的美学价值及其生成——兼论吉尔·德勒兹声效影像理论的有效性

FILM VOICES电影声音电影作为“铁盒子里的外交大使”,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有效而生动的载体。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电影工业技术的发展,“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1]但是推介和发现电影艺术中各种构成元素的美学价值及其生成原理,仍然是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

在中外哲学史上,关注过电影的著名哲学家寥寥无几,吉尔•德勒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哲学家,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电影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其电影哲学理论的命门在于理解他将电影视为“有生命的影像”。

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如宇宙本身即一部无始无终的电影——“宇宙—电影”;电影是“宇宙—电影”的经验式呈现,哲学则是“宇宙—电影”的思辨式揭示等观点,可能有点惊世骇俗,[2]但他关于电影艺术的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夺目的理论光彩和思想价值,这其中包括他对电影声效理论的建构。

吉尔•德勒兹所说的声效包括音乐、语言、环境音等一切电影中的声响。

本文将结合吉尔•德勒兹电影哲学中关于声效影像的有关论述,试图分析声效在电影艺术美学中的独特意义和当下价值及其生成和发展过程。

一、从无到有:电影声效为影像增添一层生命强力1928年有声电影诞生以来,电影结束了只有影像和字幕的默片时代,实现了电影声音从无到有的一次飞跃,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空转接的连续性。

字幕不再是理解影像的唯一依靠,人们可以通过声音知道影像中人物的动作与反应。

当然,这里所探讨的不是作为影片附属地位的配乐,而是对话,或者借用德勒兹的话说就是“话语行动”。

正是“话语行动”的出现在给予影像一种自然流动性的同时,使得默片中的字幕可以直接被听。

这无疑使得影像的可读性变得突出,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沿着声效进行思考和回味影像的路径,即影像能够表达出更为深层次的内容,而究其根本,这是源于与声音相伴相生的“交互作用”的存在。

吉尔·德勒兹的影像分类学及其现代影像实践

吉尔·德勒兹的影像分类学及其现代影像实践

吉尔·德勒兹的影像分类学及其现代影像实践一、影像分类学缘起与电影理论的哲学转向吉尔·德勒兹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尼采学说,以富有预见性的诸多观点激发了哲学对后结构式的差异哲学和欲望哲学的热情。

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勒兹以对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症”提出批判的两部巨著《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其中,《反俄狄浦斯》对弗洛伊德式的传统精神分析学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千高原》则进一步以后结构的方式反思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领域。

他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生成”“块茎”“游牧民”等著名观念,为感性逻辑的建立与感性艺术论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

在对哲学传统的解读中,德勒兹提出:“哲学史不应该重复一位哲学家需要什么说的话,而是说他在他的话中没有什么东西。

”德勒兹认为不存在恒定不变的概念,固定的存在一定源自于资本主义最高级别的强行行为。

在完成这两卷跨时代的批判巨著后,德勒兹将视野从纯哲学投射到了更具有实践性的艺术领域,进一步将电影、小说、油画等艺术形式纳入哲学思考的范围,在1983年和1985年相继出版了电影哲学重要著作:《电影1:运动-影像》和《电影2:时间-影像》。

这两部著作将电影研究与后结构哲学相联系,既可以看作从哲学角度对电影的思考,又可以探索电影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法国电影学者将其称为“电影哲学”并加以称赞和广泛使用。

随后,这两部著作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日语和意大利语等多种版本,在全球现代影像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两卷本《电影》中,德勒兹将自身对哲学的思考注入对电影的梳理中,将先前的电影本体论或工具论统一纳入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分类体系,电影史上许多作品都在他的哲学思维下得到了重新阐释。

事实上,德勒兹认为所有艺术作品都可以通过某种特定方式结合起来。

然而,德勒兹并不认为自己从事的是电影史的研究,而是一种对影像记号的分类学研究;他也不认为自己从事的艺术研究应该被归于艺术哲学的范畴,只是哲学家与艺术作品的偶然相遇,“表面上研究的是影像,实际上是哲学”。

从“运动-影像”到“时间-影像”——德勒兹论电影

从“运动-影像”到“时间-影像”——德勒兹论电影

摘要:德勒兹在其哲学创作生涯的早期主要谈论时间概念,其早期形而上学思想就是通过重塑时间概念而建立的。

在20世纪80年代的巴黎万赛讷校园,通过讨论电影以及重述柏格森的思想,德勒兹又回归了时间主题,根据影像与时间的多种生成关系,他提出了“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的概念。

然而,归根结底,德勒兹的目的并非是创造一种新的电影理论,而是展现出思维与艺术的共振,并在二者的缠绕与回响中仍然回归到哲学。

关键词:运动-影像;时间-影像;德勒兹;电影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9-4016(2021)02-0022-06From "Movement-Image" to "Time-Image": Deleuze on Film从“运动-影像”到“时间-影像”——德勒兹论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王小雨德勒兹在20世纪80年代写了两本关于电影的书——《电影1:运动-影像》与《电影2:时间-影像》,涉及了对电影史、电影理论以及电影符号的具体讨论。

曾有电影理论专家批评他的材料与关注点已经过时,有以偏概全的毛病,也有的批评者指出德勒兹在电影分析上表现得有些“业余”,如果我们从传统电影分析的视角来看,这些指摘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客观地说,德勒兹真正的目的是以电影为媒介来讨论哲学问题。

德勒兹的哲学,从最本质和深刻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时间哲学,两部电影著作可以被看作是对其六七十年代思想主题的重新展开,是一种在新的语境当中对时间概念的再次回顾。

德勒兹的目标不是生产一种新的电影理论,而是去展示哲学观念何以与艺术发生共振,最终又回归到哲学。

一、为什么思考电影?德勒兹将电影做为思考与论述的对象,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析:思想渊源、对符号的兴趣,以及对“当代”生活的敏锐洞见。

从思想渊源上看,其一,德勒兹在两部电影著作中延续了对于时间的思考。

虽然没有做出直接表述,在德勒兹对于影像的分类和理解方面,其早期形而上学的概念痕迹随处可见。

有生命的影像:吉尔 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

有生命的影像:吉尔 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

一、“情态—影像”:性质和力量 二、“情态—影像”:任意空间
第一节冲 动—影像
第二节行 动—影像
一、“冲动行动—影像”:大形式 二、“行动—影像”:小形式
第一节反 映—影像
第二节关 系—影像
一、“反映—影像”:图像 二、“反映—影像”:言说
读书笔记
致敬我可爱的周佳鹂老师,很想读一下她的著作《生成的两重面向——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 》,所以找来有 关德勒兹的书籍了解一下。
作為介紹德勒茲特有的影像理論思想,是很好的一本入門書。 有生命的影像:影像的生命。
目录分析
第一节感 知—影像
第二节情 态—影像
一、感知—影像二层面 二、感知—影像三形态
一、“古典形态”的“思考—影像” 二、“现代形态”的“思考—影像”
作者介绍
这是《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 影像论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生命
德勒兹
梦幻
美学
征兆
研究
生命
影像
电影
系统 影像
形态
吉尔德勒 兹电影影
像论
行动
情态
思考
关系
实质
余论
内容摘要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目前系统研究过电影的唯一一位思想家,撰写了两卷本的论著 《电影》,从电影出发探讨世界的奥秘,也从哲学的高度揭示电影的奥秘,其电影美学思想在欧洲电影学界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但国内还鲜见对德勒兹的研究。本书是作者从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系 统深入地阐释了德勒兹的电影美学系统和观点,视角独特,论证严谨,希望能借此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进步 和电影创作的提升。

从影像体验时间-从柏格森的电影放映机制到德勒兹的电影美学

从影像体验时间-从柏格森的电影放映机制到德勒兹的电影美学

从影像体验时间-从柏格森的电影放映机制到德勒兹的电影美学
自亚里士多德将时间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开始,时间就被束缚在运动的模式下,并隶属于运动的框架.柏格森则通过绵延概念展现出时间自身,重新审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引入了电影作为思维的一种机制.德勒兹又将电影与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时间的本质可以从影像中的时间晶体中体现出来,并且发现了直接呈现时间的时间符号,即时间-影像.德勒兹通过对电影的论述说明了时间如何从运动的隶属转变为将自身直接呈现的认识.。

时间的景深_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

时间的景深_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

时间的景深_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时间的景深: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表现传达故事情节,也能够通过艺术手法和观影体验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享受。

而在电影的领域中,德勒兹电影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且对于电影的创作和解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德勒兹电影理论进行研究,探索其对电影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一、德勒兹电影理论概述德勒兹电影理论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电影是一种表达时间的艺术形式。

德勒兹将电影的时间分为三个层次:影片中的时间、观影者的时间和电影艺术本身的时间。

他通过对时间的探究,提出了一种“时间景深”的概念,强调了时间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并对电影创作和观影体验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

二、影片中的时间景深在德勒兹眼中,影片中的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推移,而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他认为电影的镜头切换、剪辑和特效都能够在时间中创造出不同的景深效果。

通过快速切换和交错的时间表达,电影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更加复杂和立体的时间感。

三、观影者的时间景深观影者的时间与影片中的时间是不同的,观影者的时间是主观的、个体的。

德勒兹认为观影者在观看电影时,会将自己的记忆和情感投射到影片中,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时间体验。

观影者通过与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和对剧情的理解,能够深入到电影的情节中,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时间景深。

四、电影艺术本身的时间景深在电影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时间的景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勒兹认为电影创作者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各种影像和声音的手法,将观影者带入到一种深度的时间体验中。

电影的配乐、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都能够通过时间的表达,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使观影者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时间景深之中。

五、德勒兹电影理论的影响和启示德勒兹电影理论的提出和应用给了电影创作者和观影者们全新的思考角度和艺术启示。

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

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

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引言:影像自身 (Image-of-the-self) 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在其著作《伦理学与审美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个体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

德勒兹认为,影像自身是个体受到社会语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虚拟“角色”,它在媒体、社交媒体、广告和其他视觉媒介中得到表达与传播。

本文将探讨德勒兹所提出的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影像自身的生成与模拟德勒兹认为,个体在社会中是通过模拟的方式形成的。

社会语境中的各种影像和符号形象对个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认同。

影像自身是通过模拟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得以建构的。

这种模拟不是简单地照搬社会规范,而是对其进行再发明和再创造。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场景和环境。

然而,德勒兹也指出,这种模拟很容易导致影像自身的虚假性。

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媒体、广告和社交平台呈现出的都是虚构的形象和虚假的人物。

这导致了个体在模拟中的失真和扭曲,德勒兹将这种现象称为“模拟社会”。

二、真实性的挑战与反抗面对模拟社会中的虚假形象和人物,德勒兹提出了一种反抗和挑战的策略,即“影像自身的真实性”。

德勒兹认为,个体应该通过真实的行为和表达来抵抗虚假的模拟,并塑造自己真实的形象和身份。

首先,个体需要通过对自身的刻画和认知来保持真实性。

这需要个体深入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独特的性格、价值观和兴趣。

个体要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特质,而不是盲目迎合社会的期待和标准。

其次,个体需要拒绝成为他人影像自身的模拟对象。

在模拟社会中,个体很容易被他人的形象和身份所左右,导致自己失去真实性。

因此,个体需要坚持自我,拒绝他人对自己形象和身份的模拟和改变。

此外,德勒兹强调了多样性和包容性对真实性的重要性。

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身份和价值观,个体应该尊重和接纳多样性,不应将自己和他人限制在某种窄小的模式中。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篇一一、引言德勒兹,这位法国哲学家、电影理论家,以其独特的电影观念在电影学术界独树一帜。

他的电影观念强调以影像生成为核心,注重电影的创作过程与观众体验的互动关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德勒兹的电影观念,分析其理论框架和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电影创作和观众体验的影响。

二、德勒兹电影观念的理论框架德勒兹的电影观念以影像生成为核心,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他认为,电影通过影像的生成与变化,将现实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融合,从而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富有创造力的视觉世界。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德勒兹提出了“差异”、“时间与空间”、“流动”等关键概念,用以阐述电影的艺术本质和创作方法。

三、德勒兹对影像生成的理解德勒兹认为,影像生成是电影创作的核心过程。

在影像生成的过程中,观众能够通过视觉感知体验到一种动态的、多变的视觉体验。

他强调,电影应该将镜头语言、光影效果、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元素都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潜力,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德勒兹还提出,电影创作需要以创意和灵感为基础,而这一灵感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事物或文化形式。

四、影像生成对现代电影创作的影响德勒兹的影像生成观念对现代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观念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使得创作者更加关注于影像的生成与变化。

其次,这一观念鼓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和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品。

此外,影像生成还为电影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更深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现代科幻电影中,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的各种奇妙的视觉效果,以及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未来景象等元素都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同时,这些影像的生成也为影片提供了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主题表达空间。

五、影像生成对观众体验的影响德勒兹的影像生成观念不仅对现代电影创作产生了影响,也对观众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范文

《2024年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范文

《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篇一一、引言德勒兹作为后现代思想家,其对于影像的解读与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

在影像的海洋中,德勒兹提出了“影像自身”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影像的真实性策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德勒兹的这一观点,分析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德勒兹的“影像自身”理论德勒兹认为,影像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真实性。

他提出的“影像自身”理论,强调了影像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其真实性并非来自于外部的验证或解释,而是来自于影像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结构。

这种内在逻辑和结构使得影像具有了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使得影像的真实性得以凸显。

三、德勒兹的“真实性”策略在德勒兹看来,影像的真实性并非简单的客观再现,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他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来探讨影像的真实性:1. 重视影像的多元性:德勒兹认为,影像的真实性并非单一固定的标准,而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解读方式都会使得影像呈现出不同的真实面貌。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和欣赏这些多元的影像表达方式。

2. 重视非线性叙事:传统叙事方式往往注重时间的线性和因果关系,而德勒兹则提倡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他认为,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不同的影像元素进行组合和重构,可以更好地展现影像的真实性。

3. 强调感官体验:德勒兹认为,感官体验是理解影像真实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视听等感官的体验,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影像所传达的情感、氛围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真实性。

四、实际应用与意义在现实应用中,德勒兹的“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被广泛运用于电影、广告等影像制作中。

例如,在电影制作中,导演通过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多种拍摄手法来呈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广告制作中,通过强调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产品的信息。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德勒兹的理论对于影像真实性的重视和探索。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篇一一、引言当代法国哲学家兼电影理论家德勒兹,其独特的电影观念为我们理解和解析影像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他的观念中,电影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更是一种哲学与心理学的反映,其内核以影像生成为核心。

本文旨在探究德勒兹的电影观念,尤其从影像生成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二、德勒兹电影观念概述德勒兹的电影观念基于他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分析理论。

他认为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生成的影像,这种影像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媒介。

他强调电影的动态性、非线性叙事和多元的解读方式,这些观念都以影像生成为核心。

三、影像生成的概念与特点在德勒兹的电影观念中,影像生成是指电影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这种生成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深度解读和再创造。

其特点包括:非线性叙事、多层次的解读、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以影像生成为核心的电影分析(一)非线性叙事德勒兹认为非线性叙事是电影影像生成的重要手段。

通过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和逻辑结构,非线性叙事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视觉效果,引导观众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在电影《疯狂的麦克斯》中,导演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紧密结合,生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二)多层次的解读德勒兹强调电影的多层次解读。

他认为电影的影像生成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对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解读。

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方式使得电影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例如,在电影《教父》中,观众可以从家族、权力、人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生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三)丰富的视觉效果德勒兹认为,丰富的视觉效果是电影影像生成的重要表现。

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电影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

例如,在电影《鸟人》中,导演通过运用特殊的摄影技术和色彩处理,生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篇一一、引言德勒兹作为法国后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其电影观念在当代电影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德勒兹的电影观念,特别是以影像生成为核心的视角,分析其理论内涵、特点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二、德勒兹电影观念的概述德勒兹的电影观念主要体现在他对电影艺术本质的理解上。

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具有生成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像的组合、剪辑和解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在德勒兹看来,电影不仅仅是记录现实或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形式。

三、影像生成:德勒兹电影观念的核心在德勒兹的电影观念中,影像生成是核心概念。

他强调,电影的影像不仅仅是静态画面的组合,而是一种动态的、具有生成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影像的创作、剪辑和解读等多个环节。

在创作环节,导演通过运用各种拍摄手法和技巧,将现实世界的元素转化为具有特定意义的影像;在剪辑环节,通过精心的剪辑和编排,使这些影像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在解读环节,观众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对影像进行解读和再创造。

四、德勒兹电影观念的特点德勒兹的电影观念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强调电影的生成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其影像具有生成性和动态性,能够不断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

其次,关注电影与现实的关系。

德勒兹认为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解读,但同时也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能够引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重视观众的参与和再创造。

德勒兹认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对影像进行解读和再创造。

五、德勒兹电影观念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德勒兹的电影观念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拓宽了电影艺术的创作空间。

德勒兹的生成性理论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电影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拍摄手法和技巧,创造出更具创意和个性的作品。

其次,它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体验。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2024年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范文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篇一一、引言德勒兹,这位法国哲学家、电影理论家,以其独特的电影观念和理论体系在电影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电影观念以影像生成为核心,强调电影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其本质在于通过影像的生成与解读来展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深入探究德勒兹的电影观念,分析其理论体系,并探讨其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中的启示与影响。

二、德勒兹电影观念的核心理念德勒兹的电影观念以影像生成为核心,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他认为,电影通过影像的生成与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多义性的视觉体验。

在德勒兹看来,电影不仅仅是记录现实的手段,更是一种创造现实的艺术。

1. 影像生成:德勒兹认为,电影的影像生成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剪辑、音效等手段,电影将现实世界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呈现,从而生成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这种影像生成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

2. 动态、非线性的视觉体验:德勒兹强调电影的动态性和非线性特征。

他认为,电影的影像和情节并不是按照线性的顺序呈现的,而是通过跳跃、重复、交叉等手法,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这种动态和非线性的特征使得电影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德勒兹电影观念的理论体系德勒兹的电影观念建立在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对电影艺术形式的探索之上。

他提出了“微粒论”这一理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颗粒(即影像)组成的,而这些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构成了现实世界的整体。

在电影中,这些微粒通过影像的生成和变化得以呈现出来,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此外,德勒兹还提出了“感知分解”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传统的电影理论中,人们往往将影像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而忽视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主观感知和体验。

而“感知分解”则强调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主观感知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影像进行感知和解读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

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德勒兹电影观念探究——以影像生成为核心导语: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电影理论方面,德勒兹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强调影像的生成与思想的创新,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以德勒兹的电影观念为基础,探究影像生成的本质及其对电影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影像生成的观点德勒兹认为,影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和创造力。

他将影像划分为两种类型:影象和显象。

影象是直接出现在意识中的图像,而显象则是被呈现在屏幕上的具象影像。

德勒兹认为,影象的生成是一种非线性的过程,它由感知、感性和想象三个方面构成,而显象则是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实现的。

影像生成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并与观众的思想产生交流和碰撞。

二、影像生成对电影艺术的重要意义1. 运用实验性的影像生成方法,电影艺术可以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创造出更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德勒兹认为,传统的线性叙事会限制电影艺术的创造力,而影像生成可以突破这种限制,通过非线性的叙事和意象构建,创造出更具有观赏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

2. 影像生成使电影成为思想实验场所,为观众带来冲击和启发。

德勒兹认为,电影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观影参与到创造之中,与影像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影像生成让电影成为一种思想实验的场所,观众可以在其中体验个体和集体的多种可能性,激发出思考和思考创新。

三、影像生成与现代电影实践的实例1. 后现代电影的拓展实验后现代电影借鉴了德勒兹的影像生成观念,在叙事结构、形式语言和创作风格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和实验。

例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以非线性的叙事和意象构建为特点,通过影像生成的方式,营造出令人难以捉摸的悬疑氛围,引发观众对意义和主观体验的思考。

2. 实验性影像生成的应用一些电影导演在影像生成方面进行实验,为电影创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基于吉尔·德勒兹之“感知—影像”概念对“诗电影”的重新思考

基于吉尔·德勒兹之“感知—影像”概念对“诗电影”的重新思考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于吉尔·德勒兹之“感知—影像”观点对“诗电影”的重新沉思摘要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法国哲学家,他对电影的探究极具影响力。

《2024年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范文

《2024年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范文

《德勒兹“影像自身”的真实性策略》篇一一、引言德勒兹作为后现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深入的理论见解,对影像艺术和真实性的关系提出了深刻的洞察。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影像自身”不仅是一个关于视觉表达的概念,更是一种对真实性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围绕德勒兹的这一观点,探讨其关于影像真实性的策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二、德勒兹的“影像自身”理论德勒兹认为,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真实性和表达力。

他提出的“影像自身”理论,强调了影像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其内在的真实性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外在因素。

这种真实性源于影像自身的构成和表达方式,是一种内在的、自足的真实。

三、德勒兹的“真实性”策略在德勒兹看来,影像的真实性并非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客观的再现,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主观的体验。

他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来探讨影像的真实性:1. 解放视觉:德勒兹主张解放我们的视觉,使其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通过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影像所传达的真实性。

2. 感官的超越:德勒兹认为,影像的感官体验超越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

通过感官的直接体验,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影像所传达的信息。

3. 反身认同:德勒兹提出了一种反身认同的机制,即观众在观看影像时,需要反思自身的认同和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影像所表达的真实性。

四、德勒兹“影像自身”真实性策略的影响和价值德勒兹的“影像自身”真实性策略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使我们的视觉体验更加自由和深入。

其次,这种策略强调了影像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其内在的真实性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外在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加真实地理解和感受世界。

最后,德勒兹的这一理论为影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了影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五、结论总之,德勒兹的“影像自身”真实性策略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理论见解。

影像的生成与政治:德勒兹的电影美学思想

影像的生成与政治:德勒兹的电影美学思想

影像的生成与政治:德勒兹的电影美学思想作者:查鸣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02期德勒兹这位研究范围广博而思考深入的法国哲学家有两本关于电影美学的重要著作:《电影Ⅰ:运动影像》和《电影Ⅱ:时间影像》,这两本专著构成了他的电影美学思想。

他的电影美学思想其实是他哲学思想的延伸和细化,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他吸收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认为单子是世界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的观点,认为影像也如同单子,是电影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于是,他把电影影像作为电影存在的本体,他更认为电影是一种新的哲学。

哲学的任务是产生概念,电影不仅产生新的概念,还作为一种世界的存在的表征。

同时,电影还是生成。

在德勒兹看来,电影不是艺术,而是世界的名称和体现。

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和其政治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以生成为中心的运动论,他的政治思想就是权力不断分散、新的力量不断出现的动态统治论。

以往的电影美学思想对电影影像的论述是由知识体制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规训,体现了总体社会的认知形态,德勒兹的电影美学思想是对这样的思想的批判。

他力图创造一种以生成和运动为中心、以政治社会学为目的的影像本体论,对权力和统治的社会主体性进行批判和抵抗,也是对资本主义的电影哲学进行反抗。

下面对德勒兹的影像的生成与政治为中心的电影美学思想做一个分析和探讨。

一、作为符号分类的影像生成是德勒兹哲学以及整个思想的核心观点,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向各个方向分散的永不停止的运动。

柏格森关于绵延的思想给了德勒兹很大的启发,在此基础之上,他又对绵延作了引申和发展。

柏格森所说的绵延是心灵时间的体现:“绵延是过去的持续进展,它逐步地吞噬着未来,而当它前进时,其自身也在膨胀。

过去在不停的成长,因此,其持续的时间也是没有限制的。

”这种时间意识,也就是关于运动的意识,是柏格森的本体论思想。

这里柏格森的时间不是物理和刻度的时间,而是反映在意识中的时间,时间和意识是相同的。

德勒兹就跟随柏格森废除了物理世界的运动和物理世界的影像的二分理论,认为影像就是事物自身:“所以我们应该不计一切地超越这影像与运动、意识与事物的二分法。

从卡维尔到德勒兹:电影自动机制的美学

从卡维尔到德勒兹:电影自动机制的美学

从卡维尔到德勒兹:电影自动机制的美学
孙云霏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1()4
【摘要】晚近的电影理论重拾本体论议题,将自动机制置于电影本体论的核心。

卡维尔批驳巴赞的实证工具主义,提出电影展现一个世界,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富有创造
性的,最终回应怀疑论问题。

电影自动机制通过既让人观看又将人排除的方式,指向
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承认,进而转变自身。

德勒兹则论述了不同类型的自动机制,包括
运动-影像中连续的数学单位、爱森斯坦式的辩证自动装置和阿尔托式的精神自动
装置。

精神自动装置通过影像和思想间的相互拆解,迫使思想走向外部、遭遇事件。

从卡维尔到德勒兹,电影自动机制始终作为一种激发变化和生成的艺术形式,但卡维
尔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侧重人与世界的关系,德勒兹则站在后人文主义的立场,强调世界自身的生成。

【总页数】17页(P174-190)
【作者】孙云霏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德勒兹游牧思想与梅尔维尔小说《白鲸》中的埃哈伯
2.影像的生成与政治:德勒兹的电影美学思想
3.皮尔斯符号论作为德勒兹电影美学的第二大柱础
4.从影像体验时间——从柏格森的电影放映机制到德勒兹的电影美学
5.电影声效的美学价值及其生成——兼论吉尔·德勒兹声效影像理论的有效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思想—影像”机制的重建与危机——德勒兹论现代电影的主体性变革

“思想—影像”机制的重建与危机——德勒兹论现代电影的主体性变革

FORUM FOR YOUNG SCHOLARS 青年学者论坛在《电影1:运动—影像》(Cinéma 1,L ’image-mouvement )中,德勒兹(Gilles Deleuze)详细分析了爱森斯坦(Sergei M.Eisenstein)提出的“精神自动装置”(l'automate spirituel)如何建立起了“传统电影”(主要是经典好莱坞剧情片、古典戏剧改编的影片等)的“主体性”(Subjectivity )互动机制。

在“传统电影”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rices)情境中,影像所表征的外在世界与思想贯注其中的内在生命通过由“冲击”(choc)到“迷醉”(extase),再到“和解”的三个阶段实现了同一——爱森斯坦以此为“传统电影”里“思想—影像”的整体性证明。

就第一个阶段而言,影像可以通过其对局部和整体间的张力对大脑皮层造成震撼的效果,强迫大脑去思想影像的整体。

第二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反题,它指向对立于“冲击”的“迷醉”,其“意味着向外部世界打开影像,也向某种内部世界深化影像。

”[1]爱森斯坦的“思想—影像”互动机制以辩证法的方式使得“影像进入意识,运动置入空间”[2],实现了思想与影像间的内外交换与整体叙事。

思想寓于影像,影像寓于思想,人与世界、人与自然、感知与力量的关系在其中得到了肯定与明证;与此同时,外在的影像之整体性也没有在其发起“冲击”的过程中破坏自身的形式,内在的思想也因为“内心独白”(le monologue intérieur )的完整叙事确立了主体性。

在《电影2:时间—影像》(Cinéma 2,L ’image-temps )一书中,德勒兹通过对二战后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Néo-réalisme)电影和法国“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时期的电影的分析,试图说明内在于“现代电影”①中的一些新理念已经颠覆了“传统电影”里已成定式的“思想—影像”的互动结构。

德勒兹“运动

德勒兹“运动

德勒兹“运动德勒兹的电影理论奠基于伯格森绵延的概念,将运动-影像视为电影的本质。

电影一面与宇宙形成运动的同一,一面又通过动态分切进行差异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像类型。

然而奠基于“感知-运动”模式下的运动-影像面临可信性危机,开放、绵延的生命总体最终孕育出时间-影像。

(一)德勒兹是在伯格森的基础上继续“运动—影像”的哲学思辨的。

伯格森曾将电影视为一种“虚假运动”,他批判这样的观点:电影是通过在抽象、均质的时间瞬间点上捕捉“经过的空间”,把物质运动的状态以固定切面的方式按照自然知觉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影像。

这是以“静态分切”的方式建构电影幻觉,瞬间影像内只是画面元素的机械性集合,可见的运动(不可分割)却被简化为无生命的空间和僵化的时间,真实运动不存在。

这是德勒兹总结的“静态分切+抽象时间”的影像模式。

尽管当伯格森将目光转向对意识、生命更有洞见性的研究,任意瞬间的凸显打破了永恒停顿的静默,他曾经在《物质与记忆》中发现电影是超越自然知觉的运动切片,然而最终他还是未能将运动不可见的另一面——精神事实的绵延融汇进影像的研究中,他始终怀疑电影是否有能力将这不可见的一面视觉化。

德勒兹在此继承了伯格森的衣钵,贯穿了“绵延”的概念,把瞬间的延续指向整体的运动,坚持“运动表现着.....绵延或整体中的变化”,是质与能量的更迭,生命在此类同于宇宙,是开放、不曾给定的。

电影作为现代科技和生产关系的产物,天生具有“生成性”,可以在物中、在物的关系中发生运动,有空间的展开,也有时间的透视。

它不是复刻“古老幻觉的完美机器,反倒是改善新现实的器官”;它不是固定的画格机械地切换,而是如同生命一样在流变。

这是德勒兹总结的“实际运动→具体绵延”模式的体现。

德勒兹自身的影像理论则起始于“绵延”的哲思。

绵延概念亦肇始于伯格森,是指“开放的、不断延展的整体时间”,是“同一的异质性流变”,充满可能性、潜在性、创造性,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和唯一律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单向 的没有尽头和 停止 , 而是一个不断 循环的过 程, 心理行 动不断产生新 的认 知。 运动 影像根 据情感 的 自动生成 反应模式来进行组 织, 是对影像的自然的
安排 , 影像 安置于一个 逻辑 组合之中。 运动 影像的电
影也就是 叙事电影的代表就是希区柯 克 , 这也是传统 电影的标 志。 从整体 来说 , 运 动影像 和物质运 动机制 在德 勒兹 的思想里可 以画等号, 它有统一的时间和空 间, 剧情和动 作前后都 有逻 辑性 且连贯一致。 因此感 知 影像 、 情感影像和运 动影像不仅代表了运 动影像 的
三个组成 , 也是一种联 系运动机制。
个运 动 影像和 另一个 运 动影像 , 因此它所 呈现 的时
间必然是 附 随于运 动 的间接 、 派 生性 的时 间。 ” 在 意大 利新 现 实主 义电影 出现 之后 , 将观 众 由运 动 影
时 间影像 相 对于 运动 影像 来说 更 为抽 象一些 , 时 间本是 依存于运 动之中, 但 到了现代 , 时 间不再依 存于 运 动 , 运 动影像 和 感官 自动反应 机 制被 纯声 光 情境和 时间影像所代替。 德 勒兹将时间影像描 述为: “ 但 到了 现代电影 里 , 情况 则恰 恰相 反, 时 间一 影像
的分析 :“ 在 时间一 影像中, 呈现 的是纯视 听 情境 , 它
缺乏逻辑 关系和喜剧动作 , 由一些脱节的 、 空荡的纯
视听符号构成 。 这种新 型影像 方 式的意 义在于 : 电影 成 为时 间的一种 存在 形式 , 它将 无限 的意 义注 入时
和逻 辑 , 可 以称之 为故事 电影 , 可以对应 为以再现 为
此形成了一个 开放的系统 。 德 勒兹把 影像 作为一种符号来 进行分类 , 分为运 动影像和时间影像 , 这两 种影像 恰好 代表了电影的两 个时代 : 古典时代 的电影 和现代 电影。 德勒 兹把运 动 影像看做是古典 电影 的言说 方式 , 这 种方 式注重叙事
对时 间的认 知 。பைடு நூலகம்学 者赵 晓 珊对 时间影像 进行 了这 样
特征 的美学表征方式 。 时 间影像则代表了电影现代时 期 的言说方 式 , 主要 特征 为对 情节 的放松 , 空 间的分 散, 纯粹 的光影世界和 声音的展现 , 这种电影 的现代 性转 变使其认识 到 自身 的本 质 、 情感和 思想 , 可 以对 应为以表现为特征 的美学表征 方式 。 现代电影也可以 认 为是纯粹 的心理电影。 运 动影像 虽 ̄ - . j - 以比较直观
此形成 了一个 封闭 的系统 。 另一层 面是 , 影像也是 意 识的 , 是变 化着 的主体能 动的认识和改 造世界 的, 由
于时间 。 不再是 时间 自运 动中、 自其规范 或 自其被 修 正的脱轨中延展出来 , 而是运 动变成 为造假 运动 、 反
常运动 , 并依 存于时间。 ” 德勒兹 所说的时间影像 , 不仅 指 的是 时 间的 自我 呈现 即 外化 , 也指 的是观 众
感觉 , 又在 感觉的基础 上形成 理行 动 。 这一 过程
它将 运 动 影像 进 行 剪辑 、 组合 、 拼接, 将 看 起 来 跳
跃、 毫 无逻 辑 的影像 片段 组 成了一个完 整 的影像 集
合 :“ 蒙 太奇即构 成 , 意味 着得以组成 时 间间接 影像 的运动 一 影像配 置 , 然而 自最古老 的哲学传 统以降 , 便 有着像 根据 运 动 、 相较 于运 动及依 据各式 歧异 的 构成等等 不同方 式来 构思时 间。 ” 正是蒙 太奇组成 了新 的运 动影像 的系列 , 也是 间接 的时间影 像 的生 成, 时间影像首先是附属于运动之中。 学者应雄指出: “ 首先 , 我们 知道蒙 太奇给运 动影像赋 予了时间。 电 影可 以将 今天 的画面 和 明天 的画 面连 接 起来 , 从 而 从 外部赋 予了时间 。 可是 , 这种蒙 太奇所连接 的是一
MO VI E电影 j 2 0 1 5 年
R E V I E W评介 l 第O 2 期
不通 了, 它们就 是那些越 来越趋 向将 运动置人物质世
时间一 影像 并非影射运动 的缺 席 , 但它却 影射 着从 属 关系的反转 ; 不再是时 间从 属于运动 , 而是运动从 属
界 的社 会 性学 科和 科学性 学 科。 ” 因此 , 德 勒兹 的 影像有两 个层面 : 一 个层面 是 , 影像是 物质 的, 是 反 映世界 的, 其所 包含 的因素有 : 布景 、 人物 、 道具 , 由
间和思维 的关 系之 中。 因此电影不但 能表现 日 常生活
的影像 , 还能深入到人 的意识 层次 , 表现人 的心理影 像, 而心理 影像 又再 不断 地塑 造着 新 的影像 。 ” 德
勒兹认 为, 电影影像不仅是物 质也是意识 的, 影像在
人的头脑 中和思维 中的反映 , 使得人对本来是 固定静 止 的影像产 生了错 误 的影像 运动 观念 。 时 间影像 就
影像 就 是 观 众 的思 想进 行心理 反应 的影像 , 这 三种 影像 联 系起 来就 形成 了观 众 的心理 的感知 反应运 动
了运动 影像 的逻辑 , 这种 运动 方式 在德 勒 兹看来和 运动影像是异质的, 是由无数 的短暂 的一瞬组成 的。 时间 影像 意味 着影像 之 间逻辑 联 系的破 裂 , 也对 时
间产 生了认 知 。 这 种认 知 必须从德 勒 兹对 于蒙 太奇 这一 电影 的构成方 式的分析 来讨 论。 在德 勒兹看来 , 蒙 太奇是 电影 的主要表现手段 ,
模式 。 观众首先对 感知影像 表现 的事物产生了认识 , 接 着对 l 青感影像 产生了感觉 , 这是在认 识基础之上的
是现代 电影 的表现 方 式 , 它呈现 了混乱 的事物 , 打 破
的理 解 , 但德 勒兹也 对其进行 了划分。 他从 观 众角度
将运 动影像 分为三种 : 感知影像 、 情 感影像和运 动影 像。 感知影像就 是观众对 电影产生认识 的一种影像, 情感影像是一种观众产生主观心理感觉的影像 , 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