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_基于系统属性细分理论的分析

合集下载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曾晓舵1,郑习健21.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2.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广州51003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剧增,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耕地资源日益缺乏,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肥力退化和水土流失仍未遏止,地区性的洪旱灾害频繁,森林生态系统简单而脆弱,外来物种入侵猖獗,等等。

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若干治理对策。

认为要使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与人口增长,加强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加强土壤肥力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农业,改善林分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

此外,认为还应加强外来物种的安全防范工作和科学研究,防止外来物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策;广东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3-0455-04广东省陆地面积17.7万km2,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7858.58万人[1]。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剧增,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因此,探讨广东农业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为广东农业环境的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耕地资源日益缺乏全省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

2003年有林地面积933万hm2;2003年末全省耕地总面积为305.8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0387 hm2[2]。

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虽有所减弱,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被占用。

全省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人均0.095 hm2的水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6。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864( 2015) 04-0135-08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
XIN Ling,HU Zhi-quan*
(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指标体系分 3 个层次。第一是目标
层,它是综合各层指标数据的总指标,即反映中国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第二 是准则层,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经济社 会发展、资源减量化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 境 4 个准则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三 是指标层,将 4 个准则详细化,用 17 个具体指标 反映 4 个准则的发展状况( 表 1) 。
准则层 Guidelines layer
指标 xi Index xi
权重 wi Weight wi
指标层 Index layer
指标 xij Index xij
权重 wij Weight wij
计算方法 Computing
收稿日期: 2015-05-13; 接受日期: 2015-07-08 基金项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ASTIP-IAED-2015-02) ; 农业部软科学项目( 201510) 资助。 作者简介: 辛 岭,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研究。E-mail: xinling@ caas.cn。* 通信作者: 胡志全,研究员,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刘朝亮【摘要】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在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农机化、气象灾害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层次分析法及其衍生出的改进层次分析法、区间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系统决策中的研究工作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作为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之一,AHP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从而扩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克服单一层次分析法理论的不足,更好地对问题作客观评价.【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0)013【总页数】5页(P228-232)【关键词】农业系统;层次分析法;应用【作者】刘朝亮【作者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1+5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 1977年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提出的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该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对两两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作出比较判断,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1]。

AHP充分考虑了定性因素的影响作用,结合专家的经验判断,将其融入到递阶层次结构中,从而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再运用简单易懂的数学方法形成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后得出量化的结果[2]。

近年来AHP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如建筑业、医药卫生、电子信息、能源矿业、资源环境、金融经济、交通运输等,并为这些领域成功地解决了诸多决策问题。

如同其他行业,农业系统的工程技术、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等环节均存在方案优选、综合评估、可行性判断等问题,这些方面不可避免的要引入决策方法作为辅助手段。

因此,本文对AHP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有限性的日益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有效评价农业的可持续性,建立一个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其中的重要要素。

一、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资源涵盖土地、水源、能源等各方面。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使用这些资源,减少浪费和损耗。

因此,在评价体系中,资源利用效率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这可以通过评估耕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消耗等方面来实现。

二、环境影响农业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农业活动可能导致土壤侵蚀、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考虑氮肥和农药使用量、农田排水和农田保护等方面的指标。

三、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能够确保农业的长期可持续性。

在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考虑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森林面积和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指标,以评估农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农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

农产品的质量不仅影响到农民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还关乎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评价体系中,我们需要考虑农产品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监测和质量溯源等因素。

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农业本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适度发展,是评价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在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考虑农民收入、农村就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六、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持。

农业科技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同时也能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评价体系中,我们需要考虑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果等因素。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测度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测度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测度分析作者:祝志川翁新新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3期摘要: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了解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状况.采用变异系数—G1赋权综合评价方法和VRS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空间上东部优于中西部;变化趋势上总体处于上升状态,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逐年提高,中西部规模效率依然高于技术效率,东部规模投入逐渐失效,技术效率增长明显.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时空特征;DEA;效率评价[中图分类号]F323.0,F327.8; ;[文献标志码]AAbstract: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was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G1 weighting method and a VRS model were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e overall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relatively low, the eastern region is better tha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overall trend of change is in a rising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relatively slow;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scale efficiency of the midwest is still high in term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investment in the eastern region gradually lost itseffectiveness, and its technical efficie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Key words: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DEA;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是决定能否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关键.[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任务,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之中.农业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支柱产业,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是新时代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农业绿色发展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目前,关于农业发展方面的定性定量研究已有成果,但着重于绿色发展的研究较少,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探索更少.定性研究方面,王红梅[2] 认为,粗放农业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刘旭[3] 等指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于法稳[4] 论述了农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及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管延芳[5] 提出利用土地流转信托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使中国的土地流托信转从起步阶段就步入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李志萌[6] 提出减少农业的无效供给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上述成果揭示了中国在农业发展中绿色化程度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农业向绿色转型以及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等绿色发展建议.定量研究方面,任阳军[7] 等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分析了我国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存在的区域差异.李兆亮[8] 等利用生产函数、GIS、泰尔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肖锐[9] 等通过构建受限面板Tobit回归模型论证了财政支持对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的积极影响.黄炎忠[10] 等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得出我国东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牛敏杰[11] 等基于离差系数原理构建区域农业生态文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3个省20072013年的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其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张淑辉[12] 基于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了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影响的总体效应、区域差异及分解效应.赵俊伟[13] 等通过Moran's I 指数检验发现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发展水平较高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使区域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上述研究以主观赋权为主的方法测度了我国农业生产状况,探讨了农业经济或农业生产等单一投入产出效率问题.综上可知,农业绿色发展的定性研究方面对绿色转型方式的探讨较多,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定量研究方面以区域研究为主,全国范围的比较分析较少,且评价方法以主观赋权法[14] 为主、客观赋权法[15] 较少,主客观结合赋权方法更少,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测度的定量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鉴于此,本文从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从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科技潜力、生态优化四个方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G1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测度20072016年31个省市的农业绿色發展水平;基于VRS模型的DEA方法,测算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效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快速发展的参考性建议.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1.1 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和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使得中国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的形势日益严峻 .[16] 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生态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笔者在分析农业绿色发展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科技潜力、生态优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测度研究.经济效益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及农业效率提升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就没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笔者从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禽蛋、牛奶、水产品等7个生产力指数测度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水平,以农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衡量农业效率以及农村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资源利用农业生产中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电、农机、农业财政支出等,这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意味着同等资源条件下,产出的经济价值更高,也为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保护的政策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科技潜力农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的有效支撑,农村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农村技术人员的有效保障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改善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未来.笔者以互联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测度农村的信息化基础,以农均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编制、农业技术人员比重指数和农业卫生技术人员比重指数,以单位教师所教授的学生数衡量地区的基础教育保障程度.生态优化生态环境始终是农业发展的根基,没有生态环境的优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绿色发展.笔者构造农药效用、化肥效用、农业塑料薄膜效用三种指数来衡量各地区在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力度,以生态抗灾能力、森林覆盖率测度当前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根据科学性、可比性、独立性等原则,构建以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为目标层,以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科技潜力、生态优化四个子系统为准则层,以农业生产效率等24个反映农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正向指标为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1.2 研究方法按照自2005年以来的统计惯例,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以及部分省市20082017年统计年鉴,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部分缺失数据由插值法补充.2.2 综合评价与分析根据变异系数—G1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20] 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以及各准则层的权重见表1,得到的各准则层得分及排序和总得分及排序见表2,计算地区内省市总得分均值得到20072016年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见图1.根据表2中各省市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科技潜力、生态优化四个子系统进行空间分布现状分析,结合图1中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情况进行时空特征分析.2.2.1经济效益方面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只有辽宁省的评价值达到0.560 6,其他省市都在0.5以下.总体上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经济效益较低,最低的青海省(0.146 7)、贵州省(0.142 2)、西藏(0.091 7)3省与最高的辽宁省评价值相差4~6倍,反应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区域间的差距较大.内蒙古的牛奶和肉类生产力指数位居前列;天津市在除水果生产力指数外的其他经济效益指数均表现较好.评价值最低的西藏在禽蛋、蔬菜、水产品、水果生产力指数和农业人口消费指数五个方面均居于最末位;青海省、贵州省在粮食生产力指数和农业人口消费指数同样表现较差.2.2.2资源利用方面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只有北京市(0.557 2)和上海市(0.542 8)评价值达到0.5以上,说明我国在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存在较大短板,总体的利用水平偏低;最低的甘肃省(0.164 5)与最高的北京市相差3倍多,说明我国资源利用水平在空间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通常与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发达高度相关,北京市与上海市是我国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识超前,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教水平为进行高效率的农业资源利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评价值低于0.2的宁夏(0.196 8)、山西省(0.196 4)、广西(0.189 5)、甘肃省均分布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2.2.3科技潜力方面从科技潜力方面来看,北京市(0.740 1)、上海市(0.669 8)两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科技优势.评价值高于0.5的地区还有天津市(0.563 0)、浙江省(0.547 8)和新疆(0.516 4).天津市在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中排名第一,在農村卫生技术人员比重中排名第二;新疆虽然在基础教育教师保障度(第23)、农村互联网覆盖率(第24)、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第20)三项指标排名较低,但在农业技术人员比重和农业卫生技术人员比重中都排名第五,体现了新疆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拥有较好的农业科技人员保障;评价值最低的西藏(0.291 2)与第一的北京市差距明显,无论在基础设施或农业技术人才储备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劣势.2.2.4生态优化方面从生态优化方面来看,评价值最高的贵州省(0.591 6)是最低值天津市(0.1168)的5倍还多,体现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中突出的生态保护问题.排名靠前的贵州省(0.591 6)、黑龙江省(0.446 3)、四川省(0.440 1)由于本身地理环境的原因,经济开发较少,保留了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川省在抗灾能力上表现十分突出,位列全国第二名.北京市、天津市位列生态优化系统层排名的后两位,主要由于其在农业生产中过多的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导致了这些效用指标的得分较低;天津市、北京市的农业抗灾能力也处于最末位,导致两地的生态优化评价值都低于0.2.根据总得分排名与变化可知,在空间分布上只有福建省、海南省、辽宁省、浙江省4省的得分超过0.4.排名第一的福建得分为0.430 1,最低的甘肃省得分为0.207 4,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总体偏低,我国的农业绿色发展还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福建省在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科技潜力、生态优化四个系统层都处于中上水平且各方面较为协调,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得分较低的甘肃省、山西省两地在各个系统层的排名均处于末位,两地在农业自然资源上面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挑战,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接受低端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选择,在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上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这些因素同样制约着中西部省市的发展.从不同时期得分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的0.264 3增长到2016年的0.331 4,年平均增长率为2.55%.2010年到2011年有一个明显的加速发展,2015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意见》的提出,增速上出现了抬头的趋势.东北地区的趋势线在2011年到达一个拐点,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明显放缓.相反的是东部地区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强劲,对各种各样的人才有很强的虹吸效应.近年来追求的高质量绿色发展,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的农业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绿色发展.中西部整体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一直都处于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趋势,西部在2011年与2015年有两个较明显的提升,而中部的增长趋势显然没有西部强劲;西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本身的森林、水等资源丰厚,农业绿色发展有着地利之便,中部地区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等有着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业的绿色发展之中.2.3 效率发展评价及分析根据公式(1),使用Deap2.1软件计算得到了20072016年31个省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详见表3.2.3.1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2007年纯技术效率达到有效的有辽宁省、上海市、安徽省、西藏、新疆等13个省市,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2016年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市新增江苏省、广东省两地,达到16个,分布范围更加呈现向东中部靠拢的趋势.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市占比从41.94%增长到了56.61%,说明高技术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在农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模效率上,20072016四年典型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91,0.92,0.94,0.95,不同时期的规模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各省市对规模投入的消化整合能力逐步加强,提高了整体的规模效率水平.2007年达到规模效率有效的6个省市,除福建外都处于中西部地区,而规模效率的低值如北京市(0.55)、上海市(0.85)、浙江省(0.77)大多处于东部地区,说明东西部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动力有较大差别,西部地区在粗放式的高规模投入下依然能实现发展效果,而东部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已经越来越需要其农业的科技进步与管理升级.综合效率我国在20072016年,综合效率的均值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0102013年综合效率有一个相对较快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这期间规模效率的快速提高.2007年中高效率的省市有23个,到2016年增长到25个,占比达80.65%,说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省市农业绿色发展的投入产出结构是有效的.200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浙江省4个省市的农业绿色发展处于无效率阶段,其中天津市的规模效率达到了0.99,但纯技术效率值只有0.53,拖累了整体的综合效率.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处于中高效率以下的水平,说明其在投入、产出两方面都要调整,既需要合理优化投入结构,也需要提高产出.2016年综合效率有效的省市从2007年的6个增加到10个,无效率的省市从2007年的4个减少到2个,说明近年来农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得到改善,农业绿色发展的效率逐渐上升.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drs:规模报酬递减; ;irs: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市集中在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等东部地区,其纯技术效率大于规模效率,在当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产出下,应该减少政府、生产者等投入要素;2016年规模报酬递减的省市增加到10个,说明通过粗放式的扩大投入来取得农业绿色发展的效果越来越差,空间上这种趋势从东部向中部扩散;20072016年,规模报酬不变的省市从6个增加到11个,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市从19个减少到10个,说明我国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投入要素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低等因素导致的产出不足的问题逐渐变得突出.3 结论与建议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G1赋权综合评价方法和基于VRS模型的DEA方法,分别测度了我国31个省市20072016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效率,得到如下结论:各省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北、东南沿海等地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北、中部等地区农业綠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时间纬度上,各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的状态,东部地区近年来在加速发展,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各省市的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在逐年提高,西部、中部等地区规模效率高于技术效率,其中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规模效率正在逐渐失效,纯技术效率增长明显.为促进我国农业能够更好的实现绿色发展,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给出以下参考性建议.3.1 以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东中西部省市在发展趋势上都处于良好的上升势头,而东北地区近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陷入了明显的停滞状态,经济发展停滞问题限制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十分显著,造成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面临这些挑战,地区政府应该利用其特殊的地缘优势,营造良好的营商氛围,发展国际贸易,促使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等核心城市成为东北亚的区域中心,引领人才回流,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兴、人才旺的良好局面,以商带农,为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经济动力与人才保障.3.2 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安徽省的农业绿色发展与东北地区明显的不同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依然是以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为主,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农业产值都很低,所以该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首先要改变小农耕作体制,推进乡村的大户承包制度,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用地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西藏在经济效益与科技潜力两个系统层的排名都处于最末位,其世界最高海拔的地理位置与地广人稀的现实条件都表明它不能像东部地区那样发展,但西藏也是我国江湖湖泊的发源地,是保护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重要一环,应该突出其重要的生态循环作用,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发展高原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保障藏区的口粮安全,提高藏区人民的收入水平;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藏区教育的投入,让基础教育的保障度能够逐渐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为藏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3.3 优化农业投入产出结构,提高绿色发展综合效率; 為了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效率,需要更加优化的农业资源配置,即通过农业投入与产出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达到有效. 北京市、内蒙古、辽宁省、浙江省、山东省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为了使得农业高效率发展可以减少过多规模投入,提高纯技术效率,实施要素驱动变换为创新驱动、外延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等措施.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中西部地区长时间处于规模效率递增的状态,通过合理的扩大规模效率同时保持纯技术效率有效,从而既能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又能长时间的保障农业的绿色发展.参考文献[1]余欣荣.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改革[N]. 人民日报,20180208(10).[2]王红梅.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绿色转型[J]. 宏观经济管理,2016(9):5054.[3]刘旭,唐华俊,易小燕,等.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和路径选择[J]. 中国工程科学,2017,19(4):3439.[4]于法稳.实现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思考[J]. 生态经济,2016,32(4):4288.[5]管延芳.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探究[J]. 农业经济,2017(2):1820.[6]李志萌.走绿色兴农之路[N]. 江西日报,20180305(B03).[7]任阳军,汪传旭.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8(2):9396.[8]李兆亮,罗小锋,薛龙飞,等.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10):203212.[9]肖锐,陈池波.财政支持能提升农业绿色生产率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1):1824+158.[10]黄炎忠,罗小锋,李兆亮.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9):183190.[11] 牛敏杰,赵俊伟,尹昌斌,等.我国区域农业生态文明及其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以典型省份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4):19.[12] 张淑辉.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27138.[13] 赵俊伟,尹昌斌,牛敏杰.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变动趋势[J].财贸研究,2017(6):4757.[14] 于洪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供需系统发展综合评价[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521.[15] 吕萍.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1215.[16] 牛敏杰,赵俊伟,尹昌斌,等.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3):1725+110.[17] 杨勇,李忠民.中国“五化”协同发展的效率测度与时空特征[J].软科学,2017(2):1923.[18] MingMiin Yu,LiHsueh Chen,Hsiao Bo.A Fixed Cost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woStage Network Data Envelopment Ap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5):18171822.[19] Biresh K,Sahoo,Joe Zhu,et al.Decomposing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lasticity In TwoStage Network DEA[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4 (3):584594.[20] 祝志川.基于变异系数G1法的混合交叉赋权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7(12):7881.编辑:琳莉2019年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2019年褚文杰,等:随机利率下连续型双生命可赎回反抵贷款精算定价模型研究第3期2019年第3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No.3,2019。

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计划

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计划

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计划第1章精准农业技术概述 (3)1.1 精准农业的定义与发展 (3)1.2 精准农业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3)第2章精准农业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 国外精准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4)2.2 国内精准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4)2.3 精准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5)第3章精准农业关键技术 (5)3.1 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5)3.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5)3.1.2 遥感技术(RS) (5)3.1.3 全球定位系统(GPS) (6)3.2 土壤检测与养分管理技术 (6)3.2.1 土壤检测技术 (6)3.2.2 土壤养分管理技术 (6)3.3 植物生长监测与调控技术 (6)3.3.1 植物生长监测技术 (6)3.3.2 植物生长调控技术 (6)第4章精准农业设备与系统 (6)4.1 精准农业设备选型与配置 (6)4.1.1 设备选型原则 (7)4.1.2 设备选型方法 (7)4.1.3 设备配置 (7)4.2 精准农业系统集成与优化 (7)4.2.1 系统集成原则 (7)4.2.2 系统集成方法 (7)4.2.3 系统优化 (7)第5章精准农业推广策略 (8)5.1 推广体系构建与组织 (8)5.1.1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推广体系 (8)5.1.2 设立专门的推广机构 (8)5.1.3 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8)5.2 推广模式与手段创新 (8)5.2.1 创新多元化推广模式 (8)5.2.2 创新推广手段 (9)第6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体系 (9)6.1 培训目标与内容设置 (9)6.1.1 培训目标 (9)6.1.2 培训内容 (10)6.2 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10)6.2.1 结构合理 (10)6.2.2 业务精湛 (10)6.2.3 管理规范 (10)6.3 培训效果评价与反馈 (10)6.3.1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10)6.3.2 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 (10)6.3.3 反馈与改进 (10)第7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 (11)7.1 农业企业培训 (11)7.1.1 培训目标 (11)7.1.2 培训内容 (11)7.1.3 培训方式 (11)7.2 农民合作社培训 (11)7.2.1 培训目标 (11)7.2.2 培训内容 (12)7.2.3 培训方式 (12)7.3 家庭农场培训 (12)7.3.1 培训目标 (12)7.3.2 培训内容 (12)7.3.3 培训方式 (12)第8章农业技术人员培训 (13)8.1 农业科研人员培训 (13)8.1.1 培训目标 (13)8.1.2 培训内容 (13)8.1.3 培训方式 (13)8.2 农业推广人员培训 (13)8.2.1 培训目标 (13)8.2.2 培训内容 (14)8.2.3 培训方式 (14)8.3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 (14)8.3.1 培训目标 (14)8.3.2 培训内容 (14)8.3.3 培训方式 (14)第9章精准农业技术示范与应用 (14)9.1 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 (15)9.1.1 建设原则与目标 (15)9.1.2 示范基地布局与规划 (15)9.1.3 示范基地建设内容 (15)9.1.4 示范基地管理与评价 (15)9.2 技术应用案例与成效分析 (15)9.2.1 案例一: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作物估产 (15)9.2.2 案例二:智能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15)9.2.3 案例三:农业无人机在植保作业中的应用 (16)9.2.4 案例四: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6)9.2.5 案例五:精准农业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综合应用 (16)第10章精准农业政策与法规 (16)10.1 政策环境分析 (16)10.1.1 国家层面政策环境 (16)10.1.2 地方层面政策环境 (16)10.2 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6)10.2.1 法律法规体系 (16)10.2.2 标准体系建设 (17)10.3 政策扶持与措施建议 (17)10.3.1 政策扶持 (17)10.3.2 措施建议 (17)第1章精准农业技术概述1.1 精准农业的定义与发展精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农业科学理论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村域视角下产业兴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村域视角下产业兴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村域视角下产业兴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陈泉1邱欢2杜智慧3刘文旭1王小龙3*(1深圳市佳兆业公益基金会,广东深圳518000;2广东省乡村振兴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广东惠州516000;3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在村域。

对村域产业兴旺程度进行量化评价,比较不同乡村振兴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实际效果,引导一个个村域单元健康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各地区的贯彻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提出了村域尺度产业兴旺的五大核心表征(包括粮食安全、产业壮大、科技赋能、社会稳定、功能升级),以其为目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粮食单产、食物总产量、村集体收入等22个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小数定标标准化方法和特尔斐法实现了指标结果归一化,构建了村域产业兴旺综合指数。

在此基础上,以深圳市佳兆业公益基金会对广东省龙门县上东村乡村振兴帮扶模式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在深圳市佳兆业公益基金会和广东省乡村振兴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上东村打造形成田园综合体,其产业兴旺综合指数从0.094上升到0.272,说明佳兆业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政校企村”乡村振兴路径表现出较好的帮扶效果,其中产业壮大指数、科技赋能指数和社会稳定指数提升效果较明显。

关键词产业兴旺;村域;评价指标;综合指数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5-0205-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5.05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五大内涵[1]。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类
F054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经济类
F055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调查
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类
F056
创新驱动视阈下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滇黔桂三省区数据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
经济类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展位
编号
项目名称
学校
学科类别
F001
时间压力对人类决策中利己-亲社会动机竞争的影响
北京大学
经济类
F002
农民互助资金借款质量差异研究——基于湖南省花垣县的案例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类
F003
地票制度下县域金融深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F033
街角就业大有可为——对福州市学生街的调查
福州师范大学
经济类
F034
关于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绩效与政策优化研究调查报告——以江西省各市县农户抽样调查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类
F035
海洋灾害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欺诈风险防范策略研究——基于山东省海水养殖户的调查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类
F036
海上山东: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动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模式探究——基于山东省34家船舶工业企业的实证调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社会类
H011
政策试点中的运动治理与科层治理-对安徽省S县新农保试点过程的个案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类
H012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辨识
"#"
系统属性细分理论 $%&’( 系统的可持续性由系统本身及外部环 境条件决定 & 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属性可以 视为外部环境施加在系统上的某些限制条 件 %因 此 %表 征 系 统 属 性 的 指 标 须 与 系 统 外 部的环境属性对应起来 % 以 反 映 在 外 部 环 境 条件变化时系统本身状态的变化 & 系统的外 部环境具有 + 种基本属 性 ! ! 规 范 的 环 境 状 态 & 实际的环境状况可能围绕这一环境状态 变化 & " 资源稀缺 & 系统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评价与预测
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基于系统属性细分理论的分析
胡 新 艳
% 华南农业大学 经管学院 ! 广东 广州 $"&+.%&
摘 要 ! 运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系统属性细分理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 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
力进行评价 " "##$&%&&’ 年间 ! 广东省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性增加态势 ! 表明广东农业发展总体上 是可持续的 ! 但仍未步入清晰 # 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 从子系统角度看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自然系统 " 为 了追溯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所承受压力的根源 ! 进一步追踪分析了子系统细分属性的评价指标 " 关键词 ! 农业 $ 系统属性细分 $ 能力评价 $ 可持续发展 $ 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心理需要 & 有感性的个体的心理需要应该
能满足 & # 责任心 & 有意识的种群应对自己
收稿日期 !!""#$%!!!#
#$%
! ! 月号 ! !""" 科技进步与对策
评价与预测
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负有责任 ! 应根据上述由 系统外部环境决定的属性细分及其系统本 身属性细分去找寻指标" 全面反映系统属 性 " 从而使农业可持续发 展 的 系 统 评 价 具 备 完备性 !
#"!
#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具有多维性的
特征 " 采用一个综合评价 指 标 很 可 能 掩 盖 系 统细分属性方面的差异 " 不 利 于 发 现 阻 碍 和
! !!""! " 月号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评价与预测
年间 ! 广东省农业系统可 持 续 发 展 综 合 评 价 值呈现波动性增加态势 ! 表 明 我 省 农 业 发 展 总 体 上 是 可 持 续 的 !但 仍 未 步 入 清 晰 "稳 定 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 看 ! 农业经济系统与社会 系 统 可 持 续 发 展 评 价值呈持续性的增加态势 ! 但 自 然 系 统 呈 现 波动性的下滑态势 $ 至 !""# 年 ! 自然系统的 综 合 评 价 值 依 然 未 恢 复 到 $%%& 年 的 水 平 $ 因 此 !从 子 系 统 的 构 成 角 度 看 !农 业 可 持 续 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自然系统 $ 从系统整体 属 性 评 价 看 !适 应 性 %有 效 性 和 安 全 性 呈 现 持续性的增加态势! 表明农业系统的适应 性 " 有效性和安全性朝着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方 向 迈进 $ 但生存性 " 行动自由度 " 共生性及心理 需要方面呈小幅度的波动 状 态 ! 这 种 波 动 状 态是农业发展未步入清晰 " 稳 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轨道的主要原因 $ &!’ 农业可持续 发 展 系 统 所 承 受 压 力 的 根源$ 追踪分析子系统细分属性的评价指 标 ! 可追溯农业可持续发 展 系 统 所 承 受 压 力 的根源 $ 从表 ! 中可知 ( ! 自 然 系 统 压 力 的 根源主要来自于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和单位面积国土污染负荷的日趋严重 # !""# 年 广 东 人 均 耕 地 面 积 为 "’(!)*+!! 已 远 低 于 联合国划定的 (,"&#*+! 的最低警戒线 ! 耕地 已成为农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 随着广 东工业化 % 城市化进程的 加 快 以 及 人 口 的 不 断增长! 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将继续上升#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不利环节 ! 因此 " 本文对可 持续发展的子系统细分属性指标发展状态分 别进行评价 " 在此基础上 "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获 取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总体量化特征 !
贡 献 的 权 重 " 运 用 层 次 分 析 法 $,-.% 建 立 判 断矩阵 " 计算出相对权重值 " 其中自然生态系 统 #经济系统 #人文社会系统的细分属性对系 统 整 体 属 性 贡 献 的 权 重 值 分 别 为 )/01#)/23 和 )/0’! 这一权重序表明广东作为我国的经 济发达地区 " 人们的偏好开始由经济偏好转 向人文关怀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追求 ! 这种 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 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
评价标准与子系统细分属性发展状态 本文研 究 的 重 点 是 衡 量 &’’( 年 以 来 广
!"#
基于系统属性细分的评价值 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 ! 作为系统 自身时间序列的评价 " 可 选 择 反 映 系 统 发 展 起 点 状 态 即 基 期 $&’’( 年 % 指 标 值 作 为 评 价 标准 ! 这一方法可回避设定理想状态标准值 的困难 ! 为了确定子系统细分属性的反映指 标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正反向作 用 " 本文采用如下评价模型 &
系统不能适应过量排放 的 后 果 ! 从 而 超 越 我 们比较了解的生态系统的反应 # " 在经济支 持系统中 ! 系统可持续 发 展 的 压 力 主 要 源 于 财 政 收 支 赤 字 不 断 扩 大 和 环 保 投 资 占 123 比重减少 # 财政收支赤字不断扩大导致经济 支持系统运行的安全属 性 评 价 值 迅 速 下 降 ) 而 环 保 投 资 占 123 比 重 的 减 少 ! 无 法 满 足 人们增加环保投入 % 追 求 日 益 良 好 的 生 态 环 境的心理需求 ! 增加了 人 们 的 心 理 压 力 # 但 由于广东农业产业结构 调 整 成 效 显 著 ! 非 农 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 农 民 收 入 与 生 活 水 平 % 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因此系统的适应 性 % 生存性 % 行动自由度 % 有 效 性 等 均 处 于 不 同程度的递增状态 ! 从 而 大 大 弥 补 了 经 济 支 持系统承受的安全性与心理需要属性下降 的压力 ! 形成了经济支 持 系 统 的 持 续 发 展 态 势 # # 从人文社会系统 看 ! 压 力 主 要 来 自 于 系统的共生性 % 行动自 由 度 以 及 生 存 性 的 影 响 ! 具体表现为当前农 村 社 会 生 活 的 不 稳 定 性增加! 离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上升趋 势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 处 于 停 滞 的 状 态 ! 人 均 粮 食 缺 口 日 益 加 大 &在 此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广 东 作 为 我 国 的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有 一 定 的经济实力通过贸易来弥补部分的粮食缺 口 # 但通过贸易调入粮食必须有一个合适的 * 度 +! 才能确保地区的粮食安全 ’$ 由于在评 价 期 间 !广 东 农 村 教 育 "医 疗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 ! 弥 补 了 系 统 的 共 生性 " 行动自由度以及 生 存 性 下 降 的 压 力 ! 人文社会系统形成了持续发展态势 $
!
前言
农业作为与资源 $ 环 境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
基于系统属性细分理论的农业可
态 % 必须同系统外部 环 境 的 特 征 属 性 相 容 & 对应于以上 + 种基本的外部环境属性 % 有 + 种由系统外部环境决 定 的 系 统 属 性 细 分 ! ! 生存性 & 在规范的环 境 状 态 下 % 系 统 必 须 能 获得必要的能源 $ 信 息 和 物 质 投 入 来 维 持 自 己的生存 & " 有效性 & 总的来说 % 系统在获取 资 源 $信 息 和 能 源 方 面 应 该 是 有 效 的 %同 时 应注意系统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 # 自由 性 & 系统本身必须有能力处理环境状态的变 化 & $ 安全性 & 系统应具有保护自身免受环 境变异 1 对环境规范状态的波动及一些未预 计的环境状态 3 的有害影响 & % 适应性 & 针对 环境状态的突变 % 系 统 应 该 具 有 自 组 织 和 自 学习的功能来适应环境状态的突变 & & 共生 性 & 系统本身应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便与其 余的环境系统共生 & 由于系统的可持续性由系统本身及其 外部环境条件决定 %因此 % 除考虑由系统外部 环境属性决定的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系统 属性细分外 % 还需考虑由系统本身情况决定 的系统属性细分 &系统本身的属性包括 !! 繁 殖性 & 功能良好的系 统 本 身 应 能 自 我 繁 殖 &
1能 源 $物 质 和 信 息 2在 需 要 的 时 候 是 否 可 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