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三点建议

合集下载

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会上的讲话

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会上的讲话

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大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吹响了新一轮深化提升行动的冲锋号。

刚才,董事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发言,我完全赞同,一会儿,总经理还要作表态发言,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企改革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突出政治引领,把牢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国有企业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好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要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布局优化、转型升级等工作;要落实公司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优势企业;要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合理确定年度投资计划,推动投资与效益相统一;要抓好成本费用管控,持续降本增效。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国有企业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把保就业保民生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使命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三是压实政治责任。

市国资委必须切实承担起牵头抓总的职责,全面加强对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各区县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改革进程。

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上阵,积极参与改革工作,以身作则,带头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严格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二、突出提质增效,增强改革动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

国企改革工作简报

国企改革工作简报

国企改革工作简报标题:国企改革工作简报一、工作背景与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进行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

本次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内容与成果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董事会结构、加强监事会监督等措施,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决策效率和监管水平。

2. 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了对财务、人力、采购等关键环节的管控,有效地降低了经营风险。

3. 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4. 优化人才队伍:通过公开招聘、内部培养等措施,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了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

5. 加强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建设企业文化、开展员工培训等措施,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三、存在问题与挑战1. 市场化程度不够: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部分员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 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3. 人才流失问题:受地域、薪酬等因素影响,企业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现象,需要完善人才留用和激励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1. 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加强员工市场竞争意识培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3. 完善人才留用机制:优化薪酬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

5.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加强企业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举措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举措

资料:关于国企高管薪酬待遇
•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 度改革方案》(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 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 • 对央企负责人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形成合理工资收入 分配,并严格规范央企负责人待遇。对央企负责人公务用车、办公用 房、培训、业务招待、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通信等设置上 限标准,明确禁止性规定,进行严格规范。 • 改革后的央企负责人薪酬由基础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三部 分构成。基本年薪将根据上年度在职员工平均工资的两倍确定,绩效 年薪不超过基本年薪的两倍,任期激励收入不超过年薪总水平的30%, 总的薪酬不超过在职员工平均工资的7~8倍。
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 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总体要求,优 化国有资本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 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建立 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等的作用,解决好职工安置问题,切 实保障退出企业依法实现关闭或破产,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依法合规通 过证券交易、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以市场公允价格处置企业资产,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变现的 国有资本用于更需要的领域和行业。推动国有企业加快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合理限定法人层级, 有效压缩管理层级。发挥国有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强 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持国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鼓励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世 界一流水平的跨国公司。

浅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CAIXUN 财讯-101-浅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 于樱雪 / 文从1994年开始,我国经历了两轮国企改革。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第三轮国企改革的序幕,并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我国国企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前两轮改革取得的成就,其次通过梳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的方法,引出改革中因此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

国有企业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形式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国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从1994年到2013年,国企改革进行了将近20年。

这20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4年到2003年,国企改革政策的主要方向为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阶段2004年到2013年,国企改革目标为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公报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其中的“混合所有制”被定义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有利于从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大局和深层次出发进行改革,激活市场、提高效率。

虽然这一轮的国企改革所处的经济背景较好,但是改革中仍会出现多样问题亟待解决。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多方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由此会有多种改革方式,部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有如下选择:①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整合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实现形式;②发展公共私营合作关系,即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的一种经营合作关系,基于合作者各自经验,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利益共分的基础上,通过组建项目公司,共同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产品,促进国有经济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③员工持股,使员工资本注入国有企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阻力以及保证混合所有制的长远发展。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

面对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

国务院国资委今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

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

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

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

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键及措施

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键及措施

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键及措施作者:王慧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以湖北省国企国资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认为国资国企改革需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国有企业在“去行政化”的基础上,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整体设计,循序渐进,注重以公平竞争的方式来实现企业效率。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市场化混合化国资监管【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准确把握面临的严峻形势,统一思想和行动准确把握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内涵特征。

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是在上一轮“三转”(国资转产权、企业转机制、职工转身份)、“两强”(通过改制重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通过脱钩改制强化“大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职能)的基础上,重回市场化轨道,跳出国资国企看国资国企,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的一次全面统筹深化,主要有“三个转变”: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从关注国有经济转变为更加关注整个国民经济;国资监管体制层面,从关注国有企业转变为关注国有资本;现代企业制度层面,从关注国有企业身份性质、总量规模转变为更加关注机制创新、效率提高、活力增强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准确把握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现实条件。

第一,基础越来越好。

无论是经济基础、人才基础还是思想基础,较之前都有显著增强。

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14年4月,湖北省地方国有企业有327户,资产总额超过1.4万亿元,净资产也将近5000亿元,其中省出资企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40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00亿元。

经过前些年的改革磨砺,培养和成长了一批懂经济、善经营、能吃苦、敢担当的国资国企干部职工队伍,改革的经验、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提升。

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共识,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殷切期待也在不断增强。

改革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二,机遇越来越多。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新的技术革命机遇,以体制和科技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国企改革意见建议

国企改革意见建议

国企改革意见建议循此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导的国有经济改革,实际上是以产权制度变革和创新为核心的。

客观地说,每一次改革都是朝着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及产权关系明晰化方向迈进。

而每一次改革无疑又都起到了解放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

然而,时至今日,国有经济的改革依然是我们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许多在以前的改革中有意回避和绕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其实,深入分析我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内容,就可以发现,虽然在过去十几年国有经济改革中,产权制的变迁是巨大的,但是所以这种巨大的制度变迁没能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解决今天我们面对的诸多难题,是因为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些难题终始没有解决:●国有资产由谁来代表,由谁行使决策权?目前,为解决国有资产产权虚置问题,许多地方和企业热衷于股份制,试图通过股份制使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化。

但产权明晰要满足两个条件:(1)财产关系中的所有身份及其代理主体不能缺位,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指向。

(2)财产关系中的经营者身份及相应权利是有明确规定的,即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和良好的环境产生企业家阶层。

若两者缺一,则必然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即经理人员依法或事实上获得了对企业的强有力控制,他们与职工因在利益方向上的趋同性和关联性共同结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出资人的利益。

当前,我国在通过股份制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没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条件,因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特别是大量资产的流失更为严重。

对此,理论界曾提出种种解决方案。

但是,操作上存在程度不同的弊端和困难。

●国有产权如何体现和落实股份制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有效率的一种现代产权制度。

但其高效运作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系:即清晰化的产权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以及充分灵活地表达产权的可能和机制。

其中,清晰的产权界定,明确的产权主体是基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必要条件,而产权主体能够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充分而灵活地表达其财产权的可能和机制则是股份制的灵魂。

关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注要点

关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注要点

作为地方国有企业,做好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要“定计划”。

国务院国资委特别强调,通过编制“一清单”、绘制“时间轴”的方式确保对标工作层层落地见效,因此建议从对标领域、对标对象、问题表现、工作目标、具体举措、成果形式、时间节点、进度表现、责任主体等维度列明工作清单。

关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注要点文=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一、新一轮国企改革与过往异同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为经营管理方式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国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四个阶段。

1978-1998年,国企改革初期主要针对经营管理和经营制度进行改革,采用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激活生产效率;1999-2012年为国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时期,期间国资委设立,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2012-2020年,国企改革进入深化改革时期,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全面推进。

2020-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更加强调改革落实,围绕提升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等改革方向提出可衡量、可考核的目标要求。

2023年,本轮国企改革仍处于深化改革阶段,国资委提出本轮国改将更侧重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国企核心功能,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公司治理,提高企业活力效率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二、新一轮国企改革核心要点(一)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增强国企核心功能主要从科技、效率、人才、品牌四方面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增强国企核心功能,加大对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一是聚焦科技。

国有企业应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在增强创新体系的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通道。

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关于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关于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 刘春蕾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 索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 大对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具体
不断发展,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越发凸 为探索阶段、攻坚阶段、推进阶段以 化,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
显,特别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及全面深化阶段。可以说,从 2015 设作为首要任务,明确了把党的领导
由于我国设立了独立董事和专门委员 会,董事会权利比较大;而日本更多 依赖监事履行监督职能,其监事权利 比我国的监事会要大。二是在董事会 设置上,借鉴英美模式引入独立董事 制度和专门委员会制度。如独资、全 资国有企业外部董事人数应占董事会 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上市公司要求 独立董事人数占三分之一以上,并设 立相关专门委员会。三是在监事会成 员构成上,借鉴了德国的“共同决策 制”。我国公司法规定,国有企业监 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
(二)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 求、价值判断和治理理念,保障公司
9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研 究 院 RESEARCH INSTITUTE
①以高水平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②加快区域国资重组整合 打造骨干型产业投资平台 ③国有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困境及对策建议 ④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关于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 到公司决策,容易导致企业追求控股
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 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价值最大
产生。
化,不能有效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创
造力,甚至出现终极股东对中小股东
三、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 的“隧道挖掘”问题。
的主要问题
(二)董监事会运行不规范、职

制定所在企业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

制定所在企业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

制定所在企业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提高国企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国企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 推动国企创新发展:鼓励国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能力,引入市场机制和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国企向技术驱动型企业转型。

3. 改善国企治理结构:优化国企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透明度和广泛股东参与度,增强国企治理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4. 深化国企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国有资本运营,提高国企市场竞争力。

5. 促进国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保、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国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国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导向进行制定和实施。

打造现代新国企心得体会发言

打造现代新国企心得体会发言

打造现代新国企心得体会发言打造现代新国企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新使命。

6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国资委将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聚焦提高效益效率深化改革,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

“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四个关键词诠释了打造现代新国企的新要求。

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打造现代新国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加大国企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进一步发挥国企在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技术研究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和引领作用。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其次,深化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推动企业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现代企业制度等协调融合Q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新发展阶段,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成为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打造现代新国企还需进一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第三,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巩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的地位。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方向清晰。

因此,在服务国家大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国有企业要发挥好战略支撑作用,加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不断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Q打造现代新国企要锚定世界一流企业。

虽然在国企深化改革的滋润下,一批现代新国企已破土而出,但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集中于如何有效强化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一焦点上,是国有资本面向企业外部和社会资本,谋求企业发展和资本集中、重组、扩张的改革。

即通过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互结合,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同时也为社会资本进入国有经济传统领域打开大门。

然而,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认清其内涵和其中的关键问题。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内涵分析,需要辨别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的概念。

混合所有制最早来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对传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模式的改良理论——“混合经济”论。

混合经济主要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经汉森、萨缪尔森、科斯、诺斯等人的发展而形成,实质上指的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根据《牛津经济学词典》,混合所有制是关于所有制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各种不同所有制资本,通过多元投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混合经济是用于描述一个介于放任自流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经济,特指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并存的经济。

通过文献梳理和作者分析判断,混合所有制是微观层面的概念,指的是存在不同类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混合,不仅包括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混合,还包括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混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宏观层面的语义概念,它是指国家所有、集体所有、非公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至少两种组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表现形式主要有:交叉持股、股份制、上市,发展而成的微观形态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经济是西方国家的概念,指的是私人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加入了国家干预调控,与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的背景和社会体制不同,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从公有制发展而来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在分类改革的推进方面,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指导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2022年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2022年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2022年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1、基本情况。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从X年开始,前后历经了3轮大的改革。

前两次改革因种种缘由都没有进行到底。

X年X月,启动了第3轮改革。

当时有市属国有企业X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X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X户。

为了完全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长时间积累构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从事关X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动身,果断决策,启动新1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兼顾谋划、整体部署、双轮驱动、分类推动、分步实行、分企指点”的办法,1手抓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1手抓经营性企业重组整合。

依照“两步走”的思路,第1步首先以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国有资产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X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面进行改制,妥善安置职工、化解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改制任务;第2步对X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企业,通太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推动实现裂变扩大、做强做大,增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年多的改革实践表明:(1)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获得重大进展。

我市触及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省市企业X家,其中国企办教育X所、医疗机构X家、社区机构X家、市政设施X项,除洛川县政府未实质性接收X炼油厂两所学校外,已全部通过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和自行撤消方式完成剥离职务。

“3供1业”触及X个小区、供水改造X户、供电改造X户、供热改造X户,分离移交和资产划转全面完成,签订正式分离移交协议X份,签订率X%;按规范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备案X项、招标X项;已完成X个小区X户供水维修改造,完成X个小区X户供电改造,完成X个小区X户供热改造,使国有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2)“僵尸企业”改制全面完成。

通过关闭清算、吞并整合方式,美满完成X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安置困难职工X人,解决X户职工住房困难和近X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X名参改人员实现统1托管,X名遗属得到认定,X名退休职工领到了兼顾外费用,为X名内退及“X”人员补缴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浅析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中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利益

浅析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中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利益

浅析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中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利益摘要:在当前市场跌宕起伏的新形势下,钢铁行业备受影响,市场变幻莫测,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受到很大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该如何稳定人心、保障职工队伍稳定有序、发挥更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已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陕钢集团)为例,笔者基于当前国有企业员工队伍状况和问题,就理论与基层调研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利益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风生水起,钢铁企业也深受影响,尤其是当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后,作为省属国有企业的陕钢集团也面临着维护保障职工利益的难题。

在新一轮改革中,国有企业该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利益,笔者归纳总结出了“七点做法”,对国企维护职工利益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需求,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尊重职工的权利,保障职工的应得利益。

在企业改革中,各级管理者首先应换位思考,真实了解职工在此阶段的所需、所求、所忧、所虑,全面关注职工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

作为企业管理者,既要弄明白职工在企业改革中担心什么、需要什么,又要在这种关键时刻帮助职工进行职业规划、心理抚慰,保护职工的应得权益。

同时,各级负责人要主动沉下身子基层、俯下身子与员工勤交流沟通,通过鼓励职工参与“查找提献改”等活动,让职工自觉参政、议政,切实重视职工的权利,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职工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此外,工会组织应该提前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机制,切实维护保障职工在企业改革时期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发放、“五险二金”缴纳等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坚持疏通职工的诉求渠道。

在以往的案例中,当企业改革与员工利益产生矛盾时,由于纵向渠道不畅通,致使意见、政策不能及时上下传达,企业与职工误会日益剧增,聚众事件也会增多。

国企改革“三要三不要”

国企改革“三要三不要”
比 如 说,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强 调 的 “两个一以贯之”的问题。坚持党对 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 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 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这在十四届 三中全会就提出来了,也必须一以贯 之。但是,现在不少国有企业实际做 法是,企业中不管大事小事,简单地 先上党委会,党委会定了之后再上董 事会,董事会基本没有否定权,这样 董事会就成了走程序。如果说董事会 成了走程序的机构,我认为这就不太 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因为在现 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应该是最高的 决策机构,最高的权力机构是股东大 会,股东大会的日常派出机构就是董 事会。作为企业最高的决策机构,最 后就成了走程序那就有问题了。因此, 如何真正的把“两个一以贯之”的原 则要求在实践中落地,需要我们进一 步探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重大原则和 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方向相结 合的具体实施办法。
之所以会出现后面两种非主流认识,我 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人对中央关于本轮
深化国有企业的顶层设计没有完全搞懂悟 通,如果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了,就不会有 那些非主流认识。因此,关于本轮深化国有 企业改革,中央的意图是什么?中央究竟想 干什么?要重点解决什么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本思路是 什么?精神实质是什么?如果真正回到初心、 回到国企改革的基本出发点,那么所有问题 就迎刃而解,对国企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基 本问题的认识也就容易统一了。
关于本轮深化国企改革推进的总体看法, 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叫稳步推进论,即按照中央制定 的统一部署,正在稳步推进,这是主流认识。
第二种叫速度缓慢论,一些人认为本轮 国企改革调子很高,但是速度慢了一点。
第三种叫操作迷茫论,有人说,国企改 革不是今天才开始的,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年,改革开放搞了 40 年了,过去没搞顶层设 计,可以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摸索去改, 现在搞了顶层设计之后,有的人却感觉迷茫 了、不知道怎么去改了。他们说,一方面要 求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机制的搞活,要 求往市场化方向走;另一方面非常强调强化 党 的 领 导, 加 强 国 资 监 督, 严 防 国 资 流 失, 投资经营追责等,看似行政化管理又在加强。

浙江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展望及集团发展建议

浙江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展望及集团发展建议

浙江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展望及集团发展建议作者:杨潇潘建梦杨昊江来源:《北方经济》2014年第08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础性任务,其中主要涉及的就是国资国企改革。

随着中央不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地方版国资国企改革进入白热化。

继上海在去年年底出台“国资改革二十条”后,多数省份都将国资国企改革作为2014年工作的首要任务。

当前中央及地方针对国资国企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四条主线进行改革:(1)完善“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调分类监管;(2)推进股份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3)推动政企分开,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4)完善公司治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背景我国国有资产也存在着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资监管体制有待变革、国资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一)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资本过于分散目前,我国70%以上的国有企业仍分布在一般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及其他行业,同时由于体制原因在某些领域对其它成分尤其是民营资本形成挤出效应。

需要调整国资布局,加强关键领域国有控制力。

(二)国资监管体制有待变革,国资管理模式有待完善随着国有资产规模的壮大,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资产资本化和证券化趋势明显、流动性增强,要求变革国资监管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国资管理模式。

(三)国有企业运营效率和收益率较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国有企业多数占有丰富的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也使国有企业创新乏力、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尤其是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因此,国有资产需要通过更科学的监管模式和治理方式,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是,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国资委在监管过程中既要保值增值,又要使国有企业完成各项政策功能,同时在企业激励机制、股权流转方面又要加以严格限制,这就形成了国有企业目标多样化、人才和资本相对封闭、经营缺乏活力的局面。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与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经过多轮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和经营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然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中国的国有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

在过去,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

这种所有制结构覆盖了整个国有经济体系,给企业经营和发展产生了困难。

因为企业实际上是无主经营,而所有者则不能对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

同时,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所有者,很难确定退出机制,导致了许多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改革思路是要通过政策支持,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创造出活跃的市场环境,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

多种产权形式让企业拥有充分的所有权,变得更有活力,更自由的运作。

二、优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比民营企业更为复杂,主要是由多级政府机构组成,覆盖了多个层次。

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经常出现利益纷争,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发展受阻。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实现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强化法律法规约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首先,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应该更加现代化。

在公司制改革之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该与现代公司管理体系相符合。

其次,一些公司应该将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公司,如国有重点企业,向纯利益驱动的公司管理模式转变。

三、加速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国有企业改革升级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国有资产向企业管理层集中而非社会股东层面集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鼓励国有企业的社会股权化。

如购股计划、股权激励等,拓宽了国有企业融资渠道。

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增加国有企业的投资收益,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绩效。

政府还应当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国有企业创造稳定的资本运作环境。

国企煤矿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打算和建议

国企煤矿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打算和建议

国企煤矿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打算和建议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国企煤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提出国企煤矿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打算和建议。

首先,国企煤矿应加快技术创新。

当前,全球范围内都在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清洁能源的发展势不可挡。

煤炭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大力度,引进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还应积极推广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煤炭清洁利用等技术,提高煤矿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国企煤矿应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煤矿企业应积极转型升级,向绿色发展迈进。

一方面,国企煤矿可以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提高矿山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另一方面,煤矿企业可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发展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

第三,国企煤矿应加强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

煤矿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煤矿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

同时,国企煤矿还应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国企煤矿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企煤矿不能再孤立于市场之外,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国企煤矿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合作,提高矿山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国企煤矿还可以与当地政府、环保组织等合作,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公众对国企煤矿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在新发展格局下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在新发展格局下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引言在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国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推进,国资国企正面临市场环境变化、改革进程复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社会责任压力增加等诸多挑战。

因此,思考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国企的改革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对于推动企业适应新发展格局、实现国资国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国企的发展背景,就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论述,并基于新发展格局对国资国企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在面对各类问题时,助力国资国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提升国资国企的综合竞争力,为实现国资国企高质量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国企的发展背景新发展格局是指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全新格局,其是建立于国内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在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国企改革涉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内需潜力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的问题[1]。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促使国资国企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第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庞大的市场潜力被逐渐释放,建设以内需为主导的国资国企经济体系成为必然选择。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不断提高国资国企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新发展格局强调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国资国企通过扩大消费、加大投资和增加就业等手段,可实现国资国企经济不断增长。

同时,在新发展格局下,为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其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贸易,借助国际市场优势,以实现国资国企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五,新发展格局的目标是推动国资国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包括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星伟 改革的三点建议搞好新一轮国有企业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加快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

搞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仅仅明白其重要意义、紧迫情势和方向目标还不够,须从各个方面扎实有效推进。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以下三点将会有所裨益。

一、遵循工作原则,规范改革行为。

(一)国情原则。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植根于国情之中,切忌盲目模仿、照搬硬抄。

正确贯彻国情原则,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深刻认识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现状,分析判断其趋势,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此乃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打破“左”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走一条中国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道路。

二是客观清醒地看待我们自身的短处和缺陷,虚心而大胆地吸收借鉴符合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科学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为我所用。

(二)法制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

经历20年改革探索期后,企业改革行为不应再长时间失范无序,不应再陷入打乱仗的状态。

为保障企业改革顺利实施,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措施行为,用法律法规保护、巩固、完善企业改革成果,为全面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准备充实的法律基础。

既然改革的风险和失误是存在的,历史也证明那种先乱后治的被动式做法,往往助长一些人只跟感觉走,一哄而起,使改革流于紊乱,背离正确目标方向,贻误进程。

所以应尽可能同步或超前建立和形成改革相关法规,努力提高改革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促进并保障企业依法改革、依法经营管理。

完善现行法规也应在法规程序之内进行。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能大大降低改革成本,巩固改革实际效果。

(三)经济利益原则。

企业是独立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对经济效益追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推动力。

企业改革最终是为了创造更高运转效率、更大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经济利益原则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化,是经济学物质利益原理的升华,是判断企业改革得失的衡量标准。

企业利润最大化、资产增值最大化、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等等,都要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

若果企业改革取向有悖企业本性,转移经济活动的目标,则必然淡化经济利益责任,使企业功能退化,改革就不能取得成功。

著名邯郸钢铁公司的改革经验是经济效益原则在企业改革中的有效运用。

贯彻经济效益原则,其中一个问题是要把企业过多承担的社会保障、生活服务等社会职能分离直至取消。

企业施其职履其责,要毫不含糊,立足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开拓争占市场,向市场要经济效益。

(四)劳动者积极性原则。

人的积极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

一般地说,在企业无论是资本所有者还是资产经营者、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直接参与者还是间接参与者,都是企业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遵纪守法、充满生机活力、富于创造精神、追求物质利益又乐于贡献的劳动者是企业立业之本。

企业要生存发展,保持旺盛的的生命力和市场进取力,不仅需要5有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而且还要有劳动者的积极性,要靠利益紧密关联的全体企业劳动者积极性的合力作用支撑。

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现阶段不重视或抹煞劳动者独立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单凭觉悟凭良心力量来办企业是不牢靠的。

传统国有企业一个通病就是权、责、利三者不接合或不对称,经营者和劳动者对企业生存发展以及日益疏远的利益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企业对投资者(国家)的关切度很低,职工对个人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的关心多于对企业整体长远利益的关注,主人翁当家有名无实,劳动积极性和效率效益何来?怎能办好企业?企业生产制度改革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使权责利更密切,调动法人和劳动者积极性更直径,建造企业与劳动者“鱼水相依、骨肉相连”机制,企业就能增添旺盛活力。

法律保障也是调动积极性的一个方式。

如从现有法律原则看,无论是公有财产或合法私有财产,都依法受保护。

今后企业产权多元化,非国有的私人或外来资本(包括劳动要素和生产要素)进入企业,肯定是受法律保护的。

因为保护它就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和积极性。

当然,劳动者积极性是多方面的,要全方位多层次加以激励。

只有这样,劳动者积极性才能经久不息。

(五)因地制宜原则。

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仍比较落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外部环境未完全得到合理改善,内部状况亦千差万别,以一个模式一刀切来搞改革,成功率较低。

总之,企业或大或小,或好或差,都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企施策,改革方能收到实效,达到预期目标。

(六)优胜劣汰原则。

企业无论大小优劣,只生不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既要剥离企业的社会功能,解脱不合身外壳,还要贯彻优胜劣汰原则,使所有企业走进市场,让市场这块试金石验证,顺者存、逆者亡。

搞好整体国有经济,搞活国有企业,并不意味每个企业不分优劣齐齐都搞活救存。

抓大放小,扶优限劣,是市场经济法则的体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既定方针。

唯其如此,各种社会生产要素才可以向有利企业靠拢集中,使企业既有压力又有活力,整个经济就有生机,真正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七)管理原则。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

办企业要靠管理,不管理有效益也会变为无效益,高效益变为低效益。

企业改革要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

改革是破与立的统一体,只破不立,以改代管,不仅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会动摇、损害改革基础和成果。

任何客观环境和外部条件的改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改变,都不能代替企业管理。

从严治企、从严管理,走以内涵发展为主、内外结合的道路,加快企业组织战略性改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改革、改组、改造和管理几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才是企业持续发展之计,企业管理水平如何也是检验企业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八)综合配套原则。

企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合体。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一方面企业本身的问题会全面暴露,如历史债务、冗员分流、失业保障等;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相关度增大,如赋税收费、市场规则、竞争对手、投资者权益、国家产业政策、地方区域经济战略、社会态势等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更大,触及到宏观与微观、公有与私有、政府与企业等关系。

企业改革成功有赖于社会方方面面配合。

所以,无论企业改革总体设计还是实际操作,都要从全局出发,注意整体性和配套性,统盘考虑,周密策划,标本兼治。

有些措施尽管一时不能同步,也要陆续跟进,环环相扣,合理配套。

6 二、协调相关关系,优化改革条件能否在下世纪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改革突破性地完成建立微观经济组织基础。

实践经验表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

三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发展是硬道理,离开发展空谈改革,只求稳而不改革都是不可取的,有害的。

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正确把握这三者关系。

(二)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

企业不再是政府附属物,不再是社会福利机构组织。

企业受法律保护,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要在改革中坚决摒弃把企业按行政官阶套等级的做法,代之是以企业的资产规模、技术实力、经济效益来区分企业类型。

但企业也要自觉守法,自觉依法维护自己权益,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承担社会上应承担的义务。

(三)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多年来,条条块块关系矛盾较多。

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后,企业管理体系要逐步转向无直接管理部门(即无主管)模式,更多更主要是成立行业联手行业管理的自律组织机构,在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架起一条桥梁,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可从根本上消除条块利益矛盾,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独立”的经济实体。

(四)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关系。

实践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南。

总结实践经验,吸取教训,完善理论,形成正确思路,从而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计划。

改革的领导者,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理论学习,掌握运用理论,敢于摈弃僵化思想和陈旧观念,以极大的勇气和创造精神,带头清障引路。

另一方面要重视专家意见,坚持群众路线,善于把正确理论、正确主张化为实务决策,化为群众意愿行动,头脑清醒地带领企业进行改革。

(五)推进改革速度与承受能力的关系。

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同条件,各阶层、各群体的心态不尽一致,改革的承受负荷大小问题会随之突出。

一般来说,推进改革速度快,意识形态的传统磨合接轨的阻力和利益障碍也可能越大。

改革措施不能过分超前和仓促出台,也不能过于滞后拖沓,使群众改革热情受压抑。

更不能“叶公好龙”空谈改革而实际害怕改革。

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既积极又慎重。

(六)抓大与放小的关系。

在我国,大企业毕竟占少数,大比例是中小企业。

抓大与放小二者不能截然割裂开来,要两手抓。

现行政企体系下,做到抓大是不难的。

根据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和重点发展战略,挑选一批大企业,打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界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组建企业大集团、综合商社、跨国公司等形式造“航空母舰”,构筑龙头行业和重点企业,凭借集约化优势,使之生产上档次,产品上名牌,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形成规模经济,规模效益。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要调整,但应该从国情出发,合理布局,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发展。

改革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是,收缩国有资本战线,退让一些普通的竞争行业和产业领域。

各地对放活小企业推出不少办法,如国有民营、裁员分流、脱壳重组、解散破产、注资参股、公私合作等等,大都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呈现小企业“民营化”走势,亟待总结完善和推广。

我认为,即使抓大抓了上去,但放小放不好,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也不会全面奏效,国有资本素质和国有经济控制力也难以提高。

抓大与放小,不可厚此薄彼,要同样花大力气精心组织。

(下转第6页)27效率和效益,又难以增强企业制度改革的承受能力,妨碍了企业改革向前推进。

今后,企业应按国家《九五企业管理纲要》提出的,把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改造的始终,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并举。

总之,从微观角度看,转变增长方式要重视和强调内因。

尽管外部环境困扰企业发展的因素不少,有的还是主要的障碍,但许多又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旧体制的积弊,或者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国家现有财力限制而造成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企业决不能单纯寄望于等靠要,而应当从实际出发,眼睛向内,依靠自己的努力,积极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实现。

河北邯钢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