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收复河湟始末探究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出自唐代令狐楚的《少年行四首·其三》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1全文赏析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
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
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
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
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
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1全文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杜牧河湟赏析翻译
河湟唐代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这是一首关于:爱国的诗翻译译文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注释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
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
《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
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
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
《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
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
《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
帝崩,唯弓剑存焉。
”《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以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⑺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
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
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北宋功臣收复河湟与熙河开边
[键入文字]北宋功臣收复河湟与熙河开边北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 年)正月,英宗驾崩,神宗即位。
当时,北宋政府积贫积弱,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神宗皇帝即位时,年方二十,励精图治,将大有为......雪数世之耻。
因此,他在即位的第三年(公元1069 年)就果断地起用早负盛名的王安石,任命他为参知政事,着手改革变法,以改变北宋王朝逸豫因循、贫弱不振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
正是在这一变法图强的形势下,王韶向朝廷提出了他的《平戎策》三篇,详论取西夏之略。
王韶(1030-1081)北宋名将。
字子纯。
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
嘉祐进士。
足智多谋,富于韬略。
初任新安主簿,后为建昌军司理参军。
考试制科不中,即游历陕西,采访边境之风土民情,曾自费到甘肃青海一带游历,有意识地收集、采访边事,深入西番羌族不毛之地,实地考察,认真访问,反复分析。
在游历中,他感悟到对付西夏是个长期艰苦的工作。
返回京城后,他把自己的想法、观点,系统为一种策略。
其大意认为:西夏可以攻取。
要想攻取西夏,应当先收复河、湟二州之地,这样夏人就有腹背受敌之忧。
夏人近年攻打青唐,未能攻下,万一攻打下来,它必定会挥兵南下,大肆掠夺秦、渭二州,牧马于兰、会之地,切断古渭交通,征服南山的落后的羌人,西面构筑武胜城,时常派兵骚扰洮、河,那么陇、蜀各郡就都会受到威胁,瞎征兄弟他们能自保吗?就目前情况来看,口角氏子孙中,只有董毡稍能自立,瞎征、欺巴温等人,他们的势力范围都不超过一二百里,这么弱的势力能与西夏人抗衡吗?武威以南到洮、河、兰、鄯,都是过去汉代所辖的郡县,所谓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等地,土地肥沃,很适合羌人各部生存。
所幸的是现在各羌分裂,互不统属,正好将他们割裂开来,各个击破。
一旦各部都臣服了,口角氏敢不归顺吗?口角氏归顺了,那么河西李氏就成为我掌中之物了。
再说口角氏子孙中,瞎征的势力相对来说比较大,羌人1。
他忍辱负重48年,在敌占区揭竿而起,为大唐收复西域4000里河山
他忍辱负重48年,在敌占区揭竿而起,为大唐收复西域4000里河山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图)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点击下方音频主播陈卓为你讲古▼ 他忍辱负重48年来自鱼羊密史00:00 15:39 他是唐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出身显赫却不得不在敌人的铁蹄下度过了四十八年的漫长人生。
在沦陷区生活的岁月里,他不忘故国、发奋图强,带领百姓整军经武,最终凭一己之力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为大唐收复了瓜、沙等十一州共四千余里的西域河山,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诗。
他就是张议潮,一位被今日的人们所遗忘的民族的脊梁。
大唐国耻张议潮,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出生于沙州敦煌(今属甘肃)。
张氏世代镇守沙州,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其父张谦逸更是官至工部尚书,位高权重。
曾几何时,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十一州,是唐帝国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此地乃河西走廊要冲,是连接东西方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
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十分发达,是当时大唐最为重要的经济特区,繁华富庶。
然而,出身豪门且地处特区的先天优势,并没有让张议潮成为让人羡慕的“富二代官二代”。
因为早在他出生前几十年,这片土地就已经不为大唐所有了!那这片土地落入谁手中了呢?它就是大唐的宿敌——吐蕃。
安史之乱中,为早日平定内患,唐朝不得已将大量边防部队调入内地参与平叛,致使边防日渐空虚。
吐蕃则抓住时机,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不断出兵攻取河西,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
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
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派人突出重围向朝廷求救。
可惜的是,经过八年动乱的浩劫,唐朝元气大伤,国势严重衰退,对经营西域实在是力不从心。
沙州就这样在被祖国抛弃的情况下,经过数年血战,于贞元三年(787年)宣告失守。
从此,河西十一州、四千余里的大好河山被吐蕃从大唐版图中肢解出去,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河湟之耻。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的意思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的意思“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其古诗全文如下: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释】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
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
《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
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
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
《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
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翻译】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鉴赏】此诗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
“借箸”,用张良的故事。
不仅用来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
“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
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营的策略。
杜牧用晁错来作比较,表现出对晁错的推重和惋惜。
“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
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
唐诗中的唐朝
唐诗中的唐朝以下是五首唐诗中的唐朝及其意思出处赏析:1. 《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科举落第后所作,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诗通过描写菊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唐朝社会的不满。
诗中的“冲天香阵透长安”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菊花香气的浓郁和飘散的范围,暗示着作者希望自己的思想和力量能够传遍整个唐朝。
2. 《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时所作,意思是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科举中第后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唐朝社会的向往。
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心情的畅快和对长安繁华景象的赞美。
3.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意思是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这首诗通过描写唐玄宗为了讨宠妃杨贵妃的欢心,不远千里从南方运来荔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昏庸无道、杨贵妃奢靡生活的不满。
诗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奢侈。
4. 《少年行四首·其三》-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9)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9)开成五年(840年)文宗病重时,唐穆宗李恒第五子李炎被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拥立为皇太弟。
文宗驾崩后,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改元会昌。
唐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唐武宗遂以给事中刘蒙为巡边使,命其储备兵器、军粮,侦察吐蕃边防屯兵众寡,以为收复之备。
回鹘汗国覆亡后,黠戛斯占据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有意将安西和北庭交还给唐朝,而唐武宗也想借机光复西域,命赵蕃出使黠戛斯商议此事。
李德裕等进谏说:“安西离京城长安七千多里,北庭五千多里,假如黠戛斯归还,朝廷就必须重新设置都护府,征发一万名唐兵防守。
不知道这么多的兵力从哪里征发,军需物资从哪条路打通运输。
这实在是耗费大量的钱财去换取一个收复失地的好名声,恐怕不妥。
”李炎于是搁置此议。
唐武宗病危的时候,神策军中尉马元贽(太监)等人,便假传圣旨,把唐武宗的叔叔李忱立为了皇太叔。
唐武宗一挂,他们就把李忱立为新一任皇帝,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
经过唐宣宗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百姓变得安居乐业,国家变得太平盛强。
尤其是总爱捣乱的河朔三镇,在这十几年里,也全部安静了下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叛乱。
自助者天助之,就在大唐日渐好转的时候。
和大唐对砍了两百年的吐蕃,却因为王室内部的不断征战,迎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吐蕃帝国末代赞普朗达玛上台后,吐蕃国家内部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当他开始大规模推动灭佛后不久,便在842年被刺身亡,据说动手的是一位佛教徒。
之后二子分立,形成了两个王权政治集团互相攻击。
随着席卷西藏全境的庶民大暴动兴起,两个吐蕃王系各自凋零,散落各地形成了一系列地方小政权。
李忱立刻派兵,趁机收复了秦州、原州、安乐、维州、扶州等五个州以及七个关隘。
吐蕃之前占据河陇后,除了以迁移他族,稀释唐民的政策之外,还采取了拉拢河西唐人大族的政策。
河西的唐人世家中,张、阴、索、李等大族,都有主要成员在吐蕃政权中为官。
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吐蕃沙洲大都督张议潮趁吐蕃军阀互相攻杀,势力衰微之际,联合副都督安景旻、副千户长阎英达供同举事,不过一天时间,便驱逐吐蕃守将,占领沙州。
古诗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翻译赏析
古诗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翻译赏析《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前言】《河湟》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七言律诗。
此诗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
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
全诗旨在讥刺当时的统治者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表达自己对国家边防的忧虑之意。
【注释】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
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
《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
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
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
《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
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
《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
帝崩,唯弓剑存焉。
”《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唐代降服青藏地区的政策和手段
唐代降服青藏地区的政策和手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之一,有着广袤的领土和强大的实力。
其中,唐朝对于青藏地区的统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唐朝时期,青藏地区的统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政策和手段来实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唐代降服青藏地区的政策和手段。
一、政策方面唐代采用了多种政策来统治青藏地区。
首先,唐朝在政治上对青藏地区进行了严密的管控。
唐朝派遣官员和军队前往青藏地区,对当地的领袖进行约束,使其顺从唐朝的统治。
唐朝还建立了治安机构和税收机构,实行统一的政治管理,保障了青藏地区的政治稳定。
其次,唐朝采用了逐步推广汉族文化的政策。
唐朝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向当地人民普及汉族的文化和传统。
同时,唐朝通过增加汉族人员和婚姻等手段,逐步推广汉族文化。
使得当地人民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并形成了以汉化为主的文化风格。
最后,唐朝采用了对福利的优待政策。
唐朝对当地人民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福利。
其中,以安置移民为主要手段之一。
唐朝在青藏地区安置了大批汉族移民,并提供了土地和工具等物资。
此外,唐朝还提供医疗和教育等服务,方便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学习。
这些福利政策有助于增强当地人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唐朝对青藏地区的统治。
二、手段方面唐朝采用了多种手段来降服青藏地区。
其中,军事手段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唐代在青藏地区采取了“诱降与歼灭”相结合的策略。
唐朝在进行了一定的外交和征服工作之后,对于不听从唐朝的统治者进行了歼灭。
这些战争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当地人民向唐朝屈服。
其次,唐代采取了政治合作和文化逐渐渗透的手段。
唐朝在青藏地区建立了交通和商业往来,对于当地人民的视野和经济生活进行了改变。
与此同时,唐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建立起了当地的统治机构和税收机构,维护了当地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文化上,唐朝吸收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逐渐将汉族文化渗透进去,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故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故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们记录了战争中的血与泪,也见证了中国的统一与繁荣。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些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国则分据江南。
北魏的孝文帝发动了多次北伐,最终收复了河南河北地区,统一了中国北方。
他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推行了汉化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魏的疆土扩张奠定了基础。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是通过战争收复了河南河北地区。
在统一全国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推行了均田制、修筑大运河等重要措施,使得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由于杨坚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覆灭。
唐朝的李渊发动了“割据河北”的战争,最终收复了这一地区。
唐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被誉为盛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逐渐走向了衰落。
明朝的朱元璋在收复河南河北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使得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得以繁荣。
然而,朱元璋的严酷统治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最终明朝的统治也走向了末路。
清朝的顺治帝收复了河南河北地区,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使得清朝在他的统治下得以长久。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故事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些故事见证了中国的统一与繁荣,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历史趣谈:唐朝小太宗光王李怡在位期间有什么作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小太宗光王李怡在位期间有什么作为?
导语:提到李怡,可能会十分陌生,如果说他是唐朝帝王,相信马上会有人点头称“哦”。
李怡是晚唐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位皇帝,有小太宗之称,他的政绩
提到李怡,可能会十分陌生,如果说他是唐朝帝王,相信马上会有人点头称“哦”。
李怡是晚唐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位皇帝,有小太宗之称,他的政绩受到肯定,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期间叫作“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初名为李怡,前身是光王,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叫他光王李怡的来由。
李怡(中间者)画像
光王到唐宣宗是一段曲折传奇的经历,这位帝王的母亲郑氏是郭太后的侍女,而且以前还是一个谋逆节度使的侍妾。
唐宪宗临幸了她,十三子李怡出生。
更精彩的命运是,在宦官马元贽的拥立下,光王李怡能够以皇太叔的身份入主称帝。
虽说前提是武宗病危且未立太子,但在对皇权觊觎深切的皇宫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偶然中一定有必然,李怡不是庸才,他勤于政事,对内整饬朝纲,对外平定边疆。
他为冤屈的官员昭雪平反,对皇亲国戚和宦官加以限制,史说唐宣宗上任的三把火,烧得“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詟气”,可见他整顿的力度之大之深。
对外蕃,唐宣宗击败了吐蕃,收复河湟,是安史之乱后重要的军事胜利。
人们对他赞颂有加,“明君”、“英主”这样的称呼对比他的作为实不为过。
在位十三年,也许从光王李怡到唐宣宗李忱,到被认可肯定,只有他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这位帝王免不了开始祈求长生不老之道,最终也死于服用仙丹中毒。
李怡再德才兼备,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沧海一栗,他最终也挽救不了唐朝终被更替的命运。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的河湟事变
历史上的河湟事变历史上的河湟事变自古河州(今甘肃临夏)历史上多有战争,特别是从清朝开始,西北各族人民掀起了多次与清朝统治阶级的斗争。
在这些反清斗争和起义中,影响较大的有四次,史称四次“河湟事变”。
乾隆46年(1781年),循化苏四十三起义被称为第一次河湟事变;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以马占鳌为首的起义称为第二次河湟事变;光绪21年(1895年)马永瑞、马永林组织撒拉族、回族群众进行的反清斗争,史称第三次河湟事变;1928年(民国17年)马仲英掀起第四次河湟事变。
第一次河湟事变苏四十三起义中国清代乾隆年间苏四十三领导的甘肃撒拉族、回族反清起义。
乾隆中期,甘肃安定县(今甘肃省定西县)官川回族阿訇马明心倡导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教理,得到众多教徒的拥护,逐渐传播开来。
乾隆二十六年(1761),马明心前往撒拉族聚居的循化(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传教,“撒拉族贺麻路乎、苏四十三延于家,拜为师,从之者寖众,遂别为新教”。
次年,马明心再次前往循化,与华寺门宦教主马国宝相遇,因讲经发生辩论,随后发生教争。
因地方官支持土司和世袭掌教等压抑新教,故教争渐趋激烈。
双方向官府呈控后,贺麻路乎被“从重发往乌鲁木齐”,苏四十三遂成为循化哲赫林耶派首领。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1871年4月11日),陕甘总督勒尔谨派副将新柱前往循化查办。
新柱到白庄后扬言:“新教若不遵法,我当为老教作主尽洗之”,立即激怒了新教群众。
苏四十三“反志益坚”,率千余人将新柱杀死。
次日率众至起台堡破城而入,杀兰州知府杨士玑,起义正式爆发。
农历3月21日,起义军攻破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署知州周植自缢,起义军另一首领韩二个在攻城时牺牲。
总督勒尔谨闻报后急率兵扼守狄道州。
其时马明心已被缉捕,解往兰州。
苏四十三遂率领撒拉族、回族起义军3000余人从洪济桥、唐家川渡洮河疾趋兰州以救援马明心,于25日攻破西、南二关城。
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固守城内,等待援军。
唐宋时期河湟地区城镇体系的演变
唐宋时期河湟地区城镇体系的演变金勇强【摘要】唐初至“安史之乱”前,河湟地区形成了两种相对独立的城镇体系:即军镇体系和政区体系.“安史之乱”后到北宋中期,随着吐蕃势力的渗入,流动性的部落体制占据了主导,原有的城镇体系趋于瓦解.北宋后期,随着熙宁拓边,河湟一带的城镇体系再度确立,但在管理机制、城镇空间布局和职能构成上,已经与唐代大有不同.【期刊名称】《西藏研究》【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河湟;唐宋时期;城镇体系;演变【作者】金勇强【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1.14河涅地区,主要指黄河上游涅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三角地带,即今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大部分地区。
从唐宋时期的行政区划看,主要包括这一地区属地形上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过渡地带;气候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交汇地带,自然环境上的过渡、气候的交汇特征,形成了这里农牧交错的地理景观。
唐代,随着青藏高原吐蕃政权的崛起,河涅地区成为了汉藏两种不同形态文明影响的交汇之地,由于两种文明交替控制这一区域,对该地区人地关系,特别是城镇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这一地区与众不同的城镇演化格局。
关于唐至北宋河涅城镇的发展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确厮哆首府青唐城试探》[1]《北宋河涅地区城堡寨关位置通考》[2]《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3]。
但上述研究主要还是针对城镇聚落类型、城市内部结构的静态考察,缺乏对城镇空间布局演变和城镇职能变化的动态系统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动态考察了唐宋时期河涅地区城镇体系的演化,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唐初至“安史之乱”前;2、“安史之乱”后到北宋中期;3、北宋后期。
在不同的阶段,河涅城镇体系的构成、城镇空间分布和城镇职能均有着明显分异的特征。
唐初至安史之乱前,河涅地区属陇右道,随着吐蕃崛起,唐政府加强了西部边防,扩大河涅西部地区的驻军,与吐蕃形成了长期对峙。
历史的记忆53:(河湟事件的一个民间传说。。。)
历史的记忆53:(河湟事件的一个民间传说。
)这个传说源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甘肃临夏少数民族群众之间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
有历史学者曾把这个传说辑入史料。
我用这个题材写篇文章,作为本系列的参考资料吧。
文中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传说的民间故事则用文学手法予以加工。
大家姑且消遣一看,就当野史吧!不要当真。
1894年2月,大清国的附属国朝鲜爆发农民战争(史称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军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为挽救危局,应朝鲜政府请求,宗主国大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赴朝鲜镇压农民军。
而日本则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也出兵朝鲜,不断武力寻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
战场从朝鲜的陆地蔓延到中国的黄海海域和辽东半岛,日本一度扬言要直捣北京。
战争最终以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海战清廷集结重兵和日本作战的时候,为扈卫京师的安全,陆续从各地抽调兵力到北京周边驻防。
时任新疆乌鲁木齐提督的董福祥这个时候也接到谕旨,率甘军入京。
董福祥也许觉得战争不可避免,为壮大实力,奏明朝廷,命令马安良在河湟地区招募十个营的回民骑兵随部赴京备战。
马占鳌随清军平定新疆后,率马家骑兵部队回家乡坐镇地方,被朝廷赏赐五品军功顶戴,并赏双眼花翎,官封补用总兵。
实际掌控了河州的军政教大权。
1886年他去世后,马安良以长子身份接替父职,成为河州呼风唤雨的实力人物。
回军骑兵马安良接到朝廷旨意,开始犯嘀咕。
东去戍卫京畿尚可理解,但万一和日本人打起来可咋办?积累多年的精锐部队虽说在西北内陆纵横驰骋,罕逢对手,可和东洋鬼子交起手来怕是赔本赚吆喝,当炮灰的命。
这多少年了,大清朝和洋人开战什么时候赢过?钦命难违,但是后路不可不留。
左顾右盼之间,他马上召集花寺门宦宗教首领议事。
虎夫耶花寺门宦这个时间已经分化为以“三方头”后裔马如彪为首的新教和以“四方头”后裔马永琳为首的老教。
在家族辈分上,马永琳是马如彪的堂叔父。
两派虽然因教义和教仪争得不可开交,矛盾不断,着急了还要拿上铁锨撅头打上一仗。
杜牧的唐代诗词《河湟》阅读
杜牧的唐代诗词《河湟》阅读《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译文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不过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注释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
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
《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
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注重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
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
《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很多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
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
《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
帝崩,唯弓剑存焉。
”《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以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⑺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
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
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河湟旧卒》诗词赏析
《河湟旧卒》诗词赏析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张乔诗鉴赏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
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
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
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
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
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
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罕见,似乎更可庆幸。
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
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怨。
“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会引起一位“头白”老人什么样的感触?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
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迁,使得他垂老无家。
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
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企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故园了。
“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
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达,更加耐人玩索。
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
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
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
杜牧《河湟》全文注释《河湟》译文及鉴赏
杜牧《河湟》全文注释《河湟》译文及鉴赏《河湟》是由杜牧所创作的,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河湟》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河湟》唐代: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河湟》译文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河湟》注释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
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
《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
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
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
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
“牧羊”两句: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
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
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闲人:闲散之人。
《河湟》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唐朝诗人杜牧的简历与生平经历
唐朝诗人杜牧的简历与生平经历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杜牧简介,欢迎大家了解。
杜牧的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5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5篇】【篇1】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
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篇2】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 边 唐 政 府 丢 失 河 湟 地 区 始 于 安 史 之 乱 。 天 宝 十 四 年 (5 ) 山 叛 变 之 后 , 河 上 游 以西 的地 区 已永 远 被 吐 蕃 占据 。 境 冲 75 . 8 吐 安 禄 山 起 兵 范 阳 , 政 府 匆 匆 调 戍守 河 西 、 唐 陇右 之 兵 赴 内地 平 突 也 经 常 发生 。7 7年 的谈 判 失 败 之 后 , 蕃 部 队 俘 获 了一 万
又 占凉州 ( 肃武 威 )甘州 ( 肃 张掖 )沙州 ( 肃敦 煌 ) 甘 、 甘 、 甘 等 地 。至 此 , 西 、 右全 部 为 吐 蕃 属地 , 有 五 十 郡 、 镇 、 四 河 陇 计 六 十
百 “ 肃 悉 河 湟 , 指 黄 河 与 湟 水 合 流 处 的广 褒 之 地 。 代 安 史 之 乱 军 , 万 汉 人 成 为 吐 蕃 之 奴 , 安 禄 山 之 乱 , 宗 在 灵 武 , 召 本 唐
丁 种 赢 或 南 行 二 千 里 , 益 狭 , 可 涉 , 夏 乃 胜 舟 。 其 南 三 百 里 三 山 . 戮 之 能 事 。 “ 壮 者 沦 为 奴 婢 , 田 放 牧 ; 老 者 咸 杀 之 , 断 水 春 秋 中高 而 四 下 , 日紫 山 , 大 羊 同 国 , 所 谓 昆仑 者 也 , 日 闷 摩 手 凿 目, 直 古 虏 弃之 而去 。”1自轮 海 以东 , 鸟 、 煌 、 掖 、 泉 , 1 3 “ 神 敦 张 酒 东 黎山 , 距长安五千里 , 源其间 , 澄缓下 , 合众流 , 赤 , 至于金城 、 宁 , 南至于上邦清水 , 五十郡六镇十五军 , 东 河 流 稍 色 会 东 凡 皆
逐 吐 蕃沙 州 守 将 ; 二 年 又相 继 光 复 其 他 为 吐 蕃 人 强 占诸 州 , 陇 兵 东 守 潼 关 , 诸 将 各 以所 镇 兵 讨 难 , 号 行 营 , 候 空 虚 , 后 而 始 边 自此 , 陷 近 百 年 的河 湟 地 区终 于 收 复 。 推 究 其 源 . 朝 河 湟 故 吐 蕃 得 乘 隙 暴 掠 ”】 肃 宗 至 德 元 载 (5 ) 。 蕃 占领 凤 翔 沦 唐 【 l 。 76后 吐 问题 起 因 于安 史 之 乱 , 时唐 廷 调 河 西 劲 卒 赴 内地 平 叛 , 蕃 以西 , 州 以北 的 十 余 州 , 廓 州 、 州 、 州 、 州 、 州 等 当 吐 邰 即 岷 秦 渭 洮
},} 3 l 第 0卷第 1 : 期
V0 .3 No 1 0 .1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u a f uh a Unv ri o r lo iu iest n S y
21 0 0年 2月
F b. 0 0 e 2 1
唐朝收 复河湟 始末探 究
徐 乐 军
( 东农 工商 职业 技术 学 院 广东 广州 5 0 0 ) 广 15 7
关键词 : 湟 ; 蕃 ; 河 吐 张议 湖 中图 分 类 号 : 2 2 K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8 9 (0 0 0 - 0 3 0 1 0 — 4 9 2 1 ) 1- 7 - 3 0
唐 宣 宗 大 中 二 年 ( 4 ) 沙 州 人 张 议 潮 率 众 举 事 , 功 驱 蕃 戎 之 境 , 没 者 数 十 州 。”1 ,还 而安 禄 山乱 , 舒 翰 悉 河 、 88 , 成 淹 1 “ " 3 又 哥
摘
要 : 史 之 乱 后 , 湟 地 区 为 吐 蕃 所 侵 占 , 至唐 宣 宗朝 才 收复 。 年 沦 陷期 间 , 朝 历 代君 臣并 未 放 弃 收 复 失地 的努 安 河 直 百 唐
力, 只是 限 于 国力 未 能如 愿 。唐 宣 宗朝 张议 潮 沙 州起 义 成 功 , 相 继 收 复 河 湟其 他 数 州 , 志 着 河 湟 故 地 正 式 回 归唐 朝版 图 。 并 标
趁 时 侵入 。 行 占据 河 湟 地 区 近 百 年 之久 。 强
地 , 宗 广 德 元 年 (6 ) 又 陷 兰 ( 肃 皋 兰 ) 河 ( 肃 l ) 代 73, 甘 、 甘 临夏 、 鄯( 海西宁) 地 , 青 等 自此 , 西 、 安 北庭 、 西 与 中 原 隔 离 。次 年 , 河
生 田牧 种 作 , 丛 居 城 落 之 间 , 散 得 野 或 或 行 益 远 , 水 并 注 则 浊 , 世 举 谓 西 戎 地 日河 湟 。 ”1 代 的 河 唐 人 子 孙 , 为 戎 奴 婢 , 它 故 【 I 唐
翻 汉 湟 地 区相 当富 裕 , 当时 有 “ 阎 相 望 , 麻 翳 野 , 下 称 富 庶 者 泽 之 中 。 ” 吐 蕃 在 河 湟 地 区 推 行 去 汉 化 政 策 。 人 被 迫 穿 胡 闾 桑 天 无 如 陇 பைடு நூலகம் ”1 称 。 1 - 2 " 之 服 , 蕃 语 , 面纹 身 。 现 代 学 者 黄 仁 宇 论 说 :事 实 上 自安 禄 学 赭 “
这 乱, 而这 些 兵 原 本 是 防 范 吐 蕃 入 侵 的 。史 载 :及 潼 关 失 守 . 多 中 国人 交 付 与其 部 落 为奴 。当 通 过 一 段 峡 谷 之 前 。 些 吐 蕃 “ 河
洛阻兵 , 于是尽征河陇 、 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 。 谓之行营 。曩 人让 俘虏 东 向 父 母 之 乡 辞 别 ,史 籍 上 提 及 有 好 几 百 人 哭 昏 过
后 , 专指被 吐蕃占领的河西 、 则 陇右 地 区 ( 甘 肃 、 海 两 省 黄 河 西 戍 卒 收 复 两 京 , 蕃 乘 虚 取 河 西 、 右 , 人 百 万 皆 陷 于 今 青 吐 陇 华
I 4 。吐 对 河 以西 ) “ 水 出 蒙 谷 , 龙 泉 与 河合 。 之 上 流 。 洪 济 梁 西 吐蕃 ”1 蕃 统治 者 占 领河 湟 地 区后 , 当地 汉 人 极尽 侮 辱 杀 。湟 抵 河 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