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解读课件新教科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实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实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 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和实用》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1 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和实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

教材通过介绍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原理,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工具,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

3.学习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4.探究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显微镜结构:———–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光镜———–调焦装置遮光器原理:———–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实用:———–观察微小物体———–进行生物实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正确描述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

2.学生能熟练掌握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以厨房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厨房中的物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厨房中的物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厨房中的物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厨房中的物质和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理论知识:介绍厨房中的物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学生实验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3.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厨房中的物质变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探讨物质变化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5.巩固提高: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1.物质:固体、液体、气体2.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相互作用:溶解、融化、燃烧、发酵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厨房中物质和变化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可能不够:因为液体干得比较慢。 (特别是糖溶液) 2、只是观察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晶体,学生并没 有感受到晶体的世界有什么神奇,很难引发他们 的惊叹和好奇。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点建议:
在观察活动后播放一些晶体放大后的图 片,介绍一些人类对晶体开发利用的成果。 一则,可以使学生领略晶体世界的奇妙,二 则,学生在遗憾自己无法亲自观察到这么美 丽的晶体时,同时产生的是对更先进的观察 工具的渴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的目标定位:
拓展观察范围,激发观察兴趣, 在活动中体会到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 知道我们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那里有 无穷的奥秘,惊叹人类的研究成果。 尝试借助显微镜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他们有较多的发现。
难点:
1、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指导和学 生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导致教学 时间的不足,问题出在教师的指导和 学生的动手能力上。
2.如果学生制作占有了过多的时 间,P11的教学活动怎么处理?删掉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命世界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不要求学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 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尽量按照要求去 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研究成果的交流
交流汇报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 的形式。
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 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 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 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 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 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 的记录、描述。正是希望我们的学生 也能做这样的描述和记录。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7.《探索宇宙》(课件)(共26张PPT)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7.《探索宇宙》(课件)(共26张PPT)

河南登封 观星台
河南登封观星台 北京古观象天文台
第二阶段: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可放大一千倍的天文望远镜。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 星的四颗卫星,借助于望远镜,伽利 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 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是由 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中国航天之父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成立
钱学森
聚焦:人类是人怎造样卫探星索宇宙的呢?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返回式卫星 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
目前, 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长征系列运载火 箭的顺利发射, 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 天梦想。“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 不久的将来, 我国宇航 员还将登月考察。
2005.10
神舟六号
我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 并参与空间实验
2007.10
“嫦娥” 一号
中国探月工程
2008.09
神舟七号
宇航员在太空首次出舱 活动
2010.10
“嫦娥” 二号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 技术先导星
2011.11
神舟八号
在太空与“天宫一号” 成功对接两次
2013.12
“玉兔” 号月球车
驶抵月球表面,绕嫦 娥三号拍照传回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发射成功
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
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天宫”空间站
“天宫”号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完成对接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4《多种多样的动物》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4《多种多样的动物》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4《多种多样的动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多种多样的动物》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鸟类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于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分析动物特征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种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主要特征,能正确识别它们。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以及鸟类的主要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展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种类动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两栖动物的特征:首先,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特征;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模型,进一步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最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探究爬行动物的特征:同样地,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图片,发现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特征;接着,让学生操作模型,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最后,学生讨论,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探究鸟类的特征:让学生观察鸟类的图片,发现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特征;然后,让学生操作模型,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最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鸟类的主要特征。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2《八颗行星》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2《八颗行星》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2《八颗行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八颗行星》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通过对这些行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轨道、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中还配有插图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太阳系中有地球和其他行星。

但是,学生对其他行星的了解程度不同,对行星的特征、轨道等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特征、轨道、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阅读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名称、特征、轨道、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行星特征、轨道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阅读、讨论、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系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太阳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介绍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名称、特征、轨道、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行星,总结该行星的特征,并制作海报进行展示。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意识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

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

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出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学生引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通过专家点评和教学反思,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改进方向,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根据专家点评,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发言,提高课堂氛围。此外,我还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4.放大镜的原理。
5.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我让学生互相交换观察到的物体,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此外,我还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除了放大镜之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问题1: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解决办法:我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操作示范。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节《探索宇宙》优质课件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节《探索宇宙》优质课件

“玉兔”号月球车
探索二
了解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编号
发射时间
主要成就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
成功进行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
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及形体 假人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 主要用于发射大气成分探测器等设备进行飞行试验
空间站、航天员
探索一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挑战者”号
迄今为止,有 500多名航天员遨游 过太空,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究。但同 时,也有十多位航天员在发射时以身殉 职,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地 “嫦娥”系列——绕月
“神舟”发射升空
现在,人们不断地改进,发明了更多功能各异的望远镜,从 而获得了越来越多来自宇宙的信息。
探索一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第三阶段 航天时代
人类还在太空建设空间站,航天员可以在空 间站进行长时间的太空实验和科学观测。 哈勃太空望远镜
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火箭将望远镜、 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航天员等送到太空。
“嫦娥”系列
编号
发射时间
主要成就
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
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二号
2010年10月1日
主要用于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 以后工程的风险,同时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
2013年12月2日
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由着 陆器和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
无人,与天宫一号对接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测试塔台模型》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测试塔台模型》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测试塔台模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测试塔台模型》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塔台模型的制作和测试,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和科学实验方法。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简单的机械原理有所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活跃,善于动手操作,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塔台模型的工作原理,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塔台模型的工作原理,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科学实验方法,对塔台模型进行测试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塔台模型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塔台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塔台模型的工作原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塔台模型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

3.制作塔台模型: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动手制作塔台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测试塔台模型: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塔台模型的运行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1.5《制作塔台模型》教案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1.5《制作塔台模型》教案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1.5《制作塔台模型》教案一. 教材分析《制作塔台模型》这一课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制作塔台模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塔台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于模型制作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但是在制作复杂模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塔台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制作塔台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制作塔台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和技巧。

2.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塔台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制作塔台模型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纸板、剪刀、胶水、尺子等。

2.提前为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小组成员进行合作。

3.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模型制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塔台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制作塔台模型的方法和技巧,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塔台模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2《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2《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2《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常见的产生气体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气体产生的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气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气体产生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气体产生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气体产生的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气体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气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原理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气体产生的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拓展延伸:学生进行拓展实验,探索其他产生气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植物的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的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植物分类和特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学生对于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四大类群,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增强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四大类群及其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各类植物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类植物的实物或图片,如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等。

2.准备植物分类的简单工具,如放大镜、镊子等。

3.制作PPT,内容包括植物四大类群的特征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类植物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都属于哪一类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植物四大类群的特征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植物的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的方法。

《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一. 教材分析《产生气体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一些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包括碳酸盐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发酵现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详细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一些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如碳酸盐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发酵现象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一些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实验和观察,深入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气体的现象,如饮料打嗝、面包发酵等,引导学生关注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碳酸盐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发酵现象等。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讨论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产生气体的变化现象的原理和特点,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5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在地球家园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学会运用化学变化的原理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能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化学变化方面,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化学变化的实际应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拓展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能够运用化学变化的原理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实验,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和探究,学会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变化,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2.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原理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化学变化的现象和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化学变化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化学变化的现象,总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得出化学变化的定义。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验证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应用拓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了解化学变化在地球家园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高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产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产生,规范操作,提高观察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产生。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物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产生。

4.知识拓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一课,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教材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厨房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厨房中的物质与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厨房中的物质与变化,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陌生的地方,需要通过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疑问和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厨房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及其性质。

2.让学生掌握厨房中的一些基本变化及其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厨房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及其性质,掌握厨房中的一些基本变化及其原理。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厨房中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厨房中的物质,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厨房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及其性质,让学生了解厨房中的物质世界。

3.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厨房实验,如糖溶解、鸡蛋浮沉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变化原理。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厨房中的一些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5.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厨房中的一些基本物质和变化原理。

6.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本课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放大镜 2、放大镜的放大倍 数 3、放大镜下的昆虫 世界 4、放大镜下的晶体 5、怎样放得更大 6、用显微镜观察身 边的生命世界 7、在显微镜下我们 发现了什么 8、微小世界和我们
• 本单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来自 • 1、 整合内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到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中去。如删掉“放大镜下的放大倍数” • 2、 增强教学活动的操作性,降低难度,使教学效果落到实
关注有关资料的补充
• 教科书要成为孩子要看的读物,要增加教 科书的可读性,
• 每一个资料都是科学概念的延伸和深化, 很多资料都直接进入教材的层面。
关注照片的选择
• 专门配备了2个同志负责摄影, • 大量的照片都是原创的。 • 原教材中城市化的倾向很明显,这次很多
场景都来自于农村,体现了编写者指导思 想上的追求。
• 本单元的重点教学活动有: • 用放大镜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
本单元的最佳教学时间是6月份 1、 昆虫、植物、微生物只有在6月份以后,气温较 高时才生长繁茂、大量繁殖。制作晶体的活动也需在 温度较高的室温下。 2、 建议对本册教学内容在顺序上作一些调整,把本 单元的教学时间放在气温较高,生物生长繁茂时进行。
注意的地方
•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 学变化生成了哪些新物质,这样的要求为时 尚早,学生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 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 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 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高科 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 宇宙
• 一、 单元内容 •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 2、 月相变化 •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 4、 日食和月食 • 5、 太阳系 • 6、 在星空中(一) • 7、 在星空中(二) • 8、 探索宇宙
•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 质方面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指的 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 本单元主要帮助学生观察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 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 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 产生了新物质,需要学生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 判断新物质的依据。
• 一个关键:开展科学研讨,促进理解。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修订前教材内容
1.垃圾堆里有什么 2.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垃圾的回收利用 5.分类其实很简单 6.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7.考察家乡的环境 8.我们的环保行动
修订后教材内容
1.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和重新 使用 4.分类和回收利用 5.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 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 的行动
教材内容的变化
• 把旧教材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加 上一些新的内容合并为《我们身边的物质》 单元放在本册第二单元。
• 删去了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信息》单元。
• 新教材在环节上的安排更符合认识规律, 更容易在课堂上实施。
关注记录单
• 鼓励孩子将观察、实验记录,直接记录在 课本的记录单中。
• 建议:科学课堂上设立:科学实验记录本。
修改说明
• 原“宇宙”单元教学内容内容进行了部分 修改,主要是:
• 1、 第2课“月相变化”,增加了模拟月相 变化一个活动,希望学生初步了解月相变 化的原因。
• 2、 第7课“在星空中(二)”,将原来的 认识狮子星座改为认识“夏季大三解”, 主要是教学时间一般在夏季,故改为认识 夏季亮星及星座。
• (一)本单元的特色
• 1、 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和建立模型的活动, 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
• 2、 注重活动内涵设计和有序的展开,促进 学生形成具有逻辑结构的科学概念。
• 3、 尊重学生主体,强调活动与主体相适应, 活动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创造性相统一。
• (二)如何上好本单元
• 三个基础:1、做好模拟实验。2、建好模型。 3、提供丰富的资料。
各个单元修订情况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修订前教材内容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 世界—细胞(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 世界—细胞(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 世界—微生物(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修订后教材内容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 一、 单元内容 • 1.我们身边的物质 •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5.铁生锈了 •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 8.物质变化和我们
• 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把本单元放在六年级,本单元的内容组合了修订前 教科书中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单元的一些 内容,充实了化学变化的一些实例,从教科书的编 排来看,也充实了《课程标准》的内容。物质的变 化是自然现象,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 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处。 • 把原教科书的一些开放性探究生命世界的活动,如第7、8两
课,变为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显微镜的使 用方法列为教学内容。 • 3、重新调整和梳理一些课的内容和小标题,使每堂课内容更 加清晰和合理。如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中原来的两 个小标题是“昆虫王国探秘”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 蛉”,现改为“奇特的身体构造” 和“蚜虫和它的天敌—— 草蛉”,这样的改动较好地体现了本课内容的层次性。即在 指导学生对昆虫的观察活动时,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 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又如“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增加了一个标题——“制作 晶体”。前面是观察晶体,后面是制作晶体。“怎样放得更 大”一课除“做个简易显微镜”外,增加了一个标题——“显 微镜的发展”。 • 4、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对原本直接介绍人类探究微小世界成果的课——“微小世界和 我们”,改为学生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 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