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课件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课件
分析: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3.人体内环境的概念
人体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的细胞生存 的液体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 液 细胞 内液
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生命起源于海 洋。
三、细胞外液的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
1.渗透压的概念:
水分,一切能透过 毛细淋巴管的物质
淋巴
锁骨下静脉
血浆
组织细胞的直接(具体)生活环境是组织液。
思考:
1、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直 接(具体)生活环境分别是什么?
毛细血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 白质,它是内环境的成分吗?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
外 界 环 境 中 的 物 质
食 物
血液循环 循 环 系 统 淋巴循环 血浆 组 织 液
消化系统
O2
呼吸系统 CO2
皮肤、泌尿系统 尿பைடு நூலகம்等
体 内 细 胞
淋巴
五、反馈练习
B
C
C
D
5、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是
_________________ 消化系统 _________________ 呼吸系统 _________________ 循环系统 _________________ 泌尿系统
第一关:
细胞内 细胞外 细胞外液 1、体液包括_______液和________液;其中的_______就是内 环境。
2、下列不是内环境的是: A 血浆; B 血液; C 组织液 ; D 淋巴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理解环境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理解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其环境保护和环保行动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影响因素;2.掌握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识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2.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产生条件和分类;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群落和生物群落中的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3.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二部分环境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环境稳定性概念和含义;2.环境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3.环境稳定性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水资源和气候;2.土壤质量和土地使用;3.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数量。

第四部分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1.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和种群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具讲解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2.课堂讨论: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实验探究:设置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进行测验;2.实验报告: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3.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参与度进行评估;4.作业和素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文献查阅能力进行评估。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稳态表示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内部稳定的状态,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外部条件。

下面将从生态位、生态灾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生态位分为基础性、机会性和适应性生态位。

3.生态位互补原理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减少竞争。

4.资源分割是不同物种通过选择性地利用资源来降低竞争强度的一种方式。

二、生态灾变1.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生态灾变。

2.生态灾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绝灭。

3.生态灾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的稳定性来评估。

2.种群数量的波动越小,说明生态系统越稳定。

3.种群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生物多样性、资源充足度、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2.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会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3.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4.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

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稳态与环境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稳态与环境的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全面理解和应用。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中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

高中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引言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稳态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其内部环境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环境则是指周围生物体生活的外部条件。

本教材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稳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体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生物体的稳态生物体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内部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定状态是通过生物体的各类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盐平衡水分和盐分是生物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们在细胞内外之间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

教材将详细介绍生物体的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包括肾脏的作用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 酸碱平衡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对生物体的正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如何通过呼吸、排泄等途径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3. 温度调节温度是生物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和生理反应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

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生物体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需要适应和响应,以保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教材将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温度的适应生物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通过进化和适应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适应策略,包括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的区别以及植物的温度适应机制。

2. 湿度的适应湿度是环境中的水分含量的指标,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在湿度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开放式气孔和关闭式气孔等。

3. 光照的适应光照是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来源,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教材将解释生物体对光照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光感应等。

环境污染与生物体的影响环境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水污染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发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浆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温度: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练一练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 血红蛋白 C 葡萄糖
B 尿素 D 二氧化碳
( A)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D)
B 血浆、消化道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A )
A.细胞内液 C.血浆
B.细胞外液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
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D )
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C )
相同点
血浆
血管中 红细胞 血液 白细胞
血小板
组织液 一般组织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细胞 淋巴 淋巴 吞噬细胞
血浆中 蛋白质 含量丰 富,组 织液和 淋巴中 蛋白质 较少
都属于细胞 外液,共同 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 的化学成分 相同。组织 液和淋巴的 化学成分最
相近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
高中生物必修3 《稳 态与环境》
《稳态与环境》
个体 人体的内坏境与稳态
神经系统
水平 上的
人与脊椎动物的生理调节 通过体液的调节

稳态 植物的生理调节
态 免疫系统
主要为激素调节

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稳定性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细胞外液的成分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化物质交换的媒介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人脑的高级功能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的发现2.激素调节的实例3.激素调节的特点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第四节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4.免疫学的应用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植物生长试剂的应用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的“J”型增长曲线3.种群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4.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第三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类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实例2.能量流动的特点3.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保护生物多样性3.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件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件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1)概念: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一定范围内 ____________ 消除外来干扰 的能力。 • (2)基础:________ 反馈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组分越多 ,能 • (3)大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 越少 ,营养结构________ 相反,组分________ 越简单 ,其调节 能力也越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思考探讨]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自身结构和 功能的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稳定体现在哪里? • 2.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属于哪种反馈调节? • 提示: 1.结构稳定体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动态平衡。功能稳定体现在生态 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保持相对稳定。 • 2.负反馈调节。
• ③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面积,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 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 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 确的是( ) • 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受到很大的污染,距排污口 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 正反馈调节 •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 抗力稳定性降低 • 解析:选A 该污染为有机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有机物越多, 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也越多,溶解氧越少,A错误。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表现 • (1)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对稳定的表现:生态系统中动 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 关系如图:

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堂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了解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变化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明显变化的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适应性等多个方面。

2.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物入侵等多种威胁。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包括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维护水土流失、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等。

3. 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系统稳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稳态指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动态稳态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时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不稳态指生态系统因外界环境变化、人为干扰等原因,出现结构、功能、能量流动等的明显变化。

教学方法•PPT讲解: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

•师生互动:老师讲解相关知识点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集体讨论。

•案例分析:通过生态系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教学手段•PPT展示;•课件资料;•生态系统的实际案例材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入通过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态环境,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视。

教学环节二: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通过PPT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概念,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教学环节三: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通过PPT呈现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让学生知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来源,并掌握怎样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 《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 《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一门重要教材。

该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解释,介绍了稳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本课稿主要围绕教材中关于应用激素类药物的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评价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定义、分类、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能够针对不同场景全面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用药态度。

三、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入、案例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学法上,学生将通过听讲、讨论、分析和理解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最近是否听过或使用过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们的了解和看法。

”步骤二: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介绍激素类药物的定义、分类等基本概念,并通过简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学生解释激素类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步骤三: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应用激素类药物有哪些利用价值?2.应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弊端有哪些?3.哪些情况适合应用激素类药物?哪些情况不适合?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由代表发表小组意见。

步骤四:合全班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就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就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展开合理的辩论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讨论观点,梳理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2023学年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实验教学计划

2023学年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实验教学计划

2023学年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实验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探究地球生命系统的演变和生态过程至关重要。

本门课程《稳态与环境》是生态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综合的、系统的生态环境学知识,以及运用生态原理和方法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能力。

本门课程实验是实践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结合生态学理论,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证观察,使学生深入了解生态规律,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环境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认识。

二、实验课程目标1.以实验为手段,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的属性及其重要性,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2.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分析和监测技术和方法,建立环境监测的概念;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4.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证观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实验通过仿真模拟市内一些主要点位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质和环境生物指标的采样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依据。

2. 植物光合作用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操作,结合光合作用的原理,对比不同环境因素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情况,让学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环境自然保护原则。

3. 生态系统关系的模拟实验通过搭建模拟生态系统环境,了解生态系统构成、生物间关系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机制,掌握生态系统稳态和动态特征,加深学生对于生态环境演化及其稳定性的理解和认识。

四、实验教学要求1.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注意实验安全;2.着眼于实验目的,认真评估数据结果,提出合理建议;3.注意实验细节,加强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采用单次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评价,其中单次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5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件知识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件知识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江门农田防护林网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题解析
• 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 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 也十分稀少 •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 构简单 •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 解析:选C 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 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A正确;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 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营养结构简单,食 物链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差,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容易维持,C 错误;营养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水平低,易爆发虫害,D正确。
知识点——提高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 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 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不会破坏,还能促进森林的更新。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科学合理的载畜量,不会破 坏草原,又可以获得稳定的畜牧 产品。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适度捕捞海洋系统中成鱼,不仅 可以促进海洋鱼类资源的更新,还能 不断获得各类产品。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 增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 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 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贝塔朗菲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 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 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
控制论
•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 同他的合作者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 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 •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 及变动趋势,控制系统的稳定,揭示不同系 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 行的技术科学。
• 深入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核心概念
– 本模块最核心的概念是稳态。 – 由于系统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 要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才能实现系统的稳态。 – 系统的稳态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 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反馈调节。 • 在生物体和生态系统内部,实际上都存在复杂的 反馈调节网络,稳态是通过网络化的反馈调节而 实现的。
• 2.在能力方面,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可以:
– 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整体 性思维的习惯,初步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提 高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事物发 展变化的能力。
•系统分析方法
– 系统分析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 析系统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系统 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 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 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 用的问题分析方法。
• 为什么先要以人体细胞为例讲述生命活动的 稳态与调控?
– 一、与必修1衔接。 , – 二、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稳态概念的提 出和发展”是贝尔纳首先提出内环境的概念, 而他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体,并在此基础上稳态 的概念不断发展。 – 三、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为教材主线,无法 将生物生命活动的稳态与调节的全貌展现。因 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对简单。
–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STS):
• P77(立体农业)、 • P113(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 • P129(关注生态伦理道德)
教材中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总汇1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具体内涵 相互作用、普遍联系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辩证唯物 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主义观点 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相应内容举例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可全面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处理信息的 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类型 实验 探究 特点 能力目标侧重点 说明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由学生 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按提示操作 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 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模型建构
资料分析 资料搜集分析 思考与讨论 技能训练 调查
• 教材中体现控制论思想的实例
– 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 分泌的分级调节 – 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探究活动与科学方法
1.探究活动特点:
– 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类型丰富、数量较多。
• 实验1、探究5、模型构建1、调查2、课外实践2、资料 (搜集)分析12、思考与讨论18、技能训练4、制作1。
神经和体液的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节
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基本结 构的共同性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
教材中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总汇2
–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又是 怎样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的。
• 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 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 – 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 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 行的 – 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 – 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 机制
•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 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 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 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 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课标》内容标准
• 1.在知识方面: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可以理解:
– 生物个体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 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态的;
– 模型建构活动:
• 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活动,领悟模 型方法简化问题、抽象出本质的作用, 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懂得适当应用 这一重要方法; •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 探究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生 物学概念。 • 例:数学模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不仅讲数学模型,还介绍建立数学模型 的方法。
• 第4章“种群和群落”
– 先介绍相对简单的一定自然区域内,同 种生物群体和不同种的生物群体的生命 系统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为讲解更宏观 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打基础。 – 在章引言中讲解了种群、群落的概念。 – 人类活动对种群、群落的存在和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了解种群、群落的特征和 发展规律是本章重点介绍的内容。
提供一定指导,由学生动手动脑建构 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模型
提供让学生分析的资料 让学生搜集资料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培养思维、表达能力
就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 训练过程技能 出问题 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 培养实践能力 社会中进行调查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本模块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 《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细胞水
平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 教材对系统分析方法的处理
– 重在引导学生领悟系统方法的思想,初步 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部分与部分、 部分与整体、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而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 – 在进行有关系统分析的探究活动时,主要 做系统分析的第一阶段的工作,有些活动 可深入到第二阶段,比如建立种群增长的 数学模型。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二、教材的编排体系
(一)本模块内容的设计思路
1.核心概念:
–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 物与环境两大方面,但是,它并不是这 些内容的简单合并,而是由稳态这一最 重要的核心概念统领的个体和群体两个 研究水平的内容。
2.基本思路:
– 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作不同层次的生命系 统,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 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制作
课外实践
提供较详细的指导,由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提出要求,让学生从事实践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2.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 又是全方位的。
– 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包括技 能训练)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 的训练、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 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 科学方法侧重: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 方法
侧重点是人 体的稳态
侧重点是生态 系统的稳态
(二)教材的章节编排体系
• 主线:
– 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多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或稳定性) 的维持。
1~3章:个体水平的生命系统的稳态及其维持
•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任何一个开放的系统都必然要与周围环境相 互作用,否则该系统就无法生存。 – 以人体细胞为例,研究细胞与其周围环境间 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引出内环境的概念,并 通过人体的调节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可以:
– 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 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
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 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 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 观点。 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贯穿本模块教材的思想
• 系统论的思想——本模块涉及的是多层次 生命系统,与《分子与细胞》模块将“细 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在系统论思想 方面是一致的。 • 控制论的思想——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 控制论认为,生物界和人类行为中,几乎 所有的达到“目的”的控制活动,都运用 了负反馈原理。
系统论
• 本模块对于学生全面领悟科学方法十分重要
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 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 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 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模型方法
– 模型: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中某一复杂的 事物( 如微小的细胞),或发生的过程、 规律等,常用形象化的具体实物,或抽象 的语言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进行模拟 或简化描述。
• 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 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 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
• 《遗传与进化》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基因水
平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原因; • 《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 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 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本模块的意义
• 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 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 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 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 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标》―课程设计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