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稳态与环境记忆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必修3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归纳》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必修3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归纳》

《必修3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归纳张建尚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1.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唾液、汗液、消化液、泪液等不是内环境组成部分。

2.组织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抗体、神经递质是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氧化酶不是内环境成分。

含O2最多的是血浆,CO2最多的是细胞。

4.血浆蛋白含量过少、毛细淋巴管阻塞、过敏反应等都会造成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5.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6.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后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HCO3-、HPO42-与pH稳定有关。

8.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9.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0.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才能完成。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主要的区别是是否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

12.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未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感受器所在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之外,效应器所在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之内。

13.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4.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是内负外正。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必修3核心知识梳理(30条)

必修3核心知识梳理(30条)

必修3《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整理1.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水分、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和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5.生物体是开放的生命系统。

6.神经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8.反射指高等动物和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

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9.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10.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

11.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激素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其调节机理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

1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起作用。

14.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叫做抗体。

15.免疫系统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16.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各类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文将从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生态位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对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知识点总结。

1.碳水化合物代谢(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2)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发酵: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通过发酵产生能量。

常见的发酵有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2.氮代谢(1)氮的吸收和固定: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如硝酸盐和铵盐。

一些细菌还能将氮气转化为氨,这个过程称为固氮。

(2)氨的转化:植物将吸收到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此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如氨基酸合成酶和蛋白质合成酶。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它们不仅参与构建细胞和组织,还参与酶的合成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蛋白质代谢包括合成、降解和修复等过程。

3.生态位(1)生态位的定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者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食物链位置、生活空间等因素。

(2)生态位的种类:生态位可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利用的资源范围。

潜在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适应利用的资源范围。

(3)生态位的竞争:当两个或多个物种有着相似的生态位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竞争。

竞争通过资源的争夺和相互作用来进行。

4.生态平衡(1)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群落是由许多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2)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维持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备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挖空练必修3 稳态与环境(记忆版)

备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挖空练必修3 稳态与环境(记忆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占2/3)和(占1/3)构成注意:①“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②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③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④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注意:①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②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血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2.细胞外液中的成分血浆是由(占90%),其余包括(占1%)、 (占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特别提醒: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②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②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注意: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

②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和RNA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③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注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源自其中的和。

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 KPa。

(2)酸碱度:细胞外液中PH,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

人体血浆中pH接近。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功能:它是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和的的状态。

Eg:不同人的体温有差异,一个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温也有变化,但人体不管处于寒冷或炎热条件下体温都可以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维持在 g/ml。

必修3稳态与环境会考必背

必修3稳态与环境会考必背

必修3 《稳态与环境》会考必背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递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环境”部分考前教材基础知识必背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环境”部分考前教材基础知识必背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环境”部分考前教材基础知识必背
考点13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即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逐个计数(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 群)和估算的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和活动 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 它们的种群密度。 3.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 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 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种群密度。
考点15 生态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即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它包括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遭受破坏 后,恢复原状的恢复力稳定性。 2.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负反馈调节则是自我调节能力的 基础。 3.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4.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对温室效应 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9.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 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0.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因此无须设置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 据则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1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间可存在捕食、竞争、寄生、 共生等关系。 12.任何一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均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均 存在水平结构。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稳态表示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内部稳定的状态,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外部条件。

下面将从生态位、生态灾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生态位分为基础性、机会性和适应性生态位。

3.生态位互补原理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减少竞争。

4.资源分割是不同物种通过选择性地利用资源来降低竞争强度的一种方式。

二、生态灾变1.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生态灾变。

2.生态灾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绝灭。

3.生态灾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的稳定性来评估。

2.种群数量的波动越小,说明生态系统越稳定。

3.种群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生物多样性、资源充足度、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2.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会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3.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4.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

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稳态与环境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稳态与环境的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全面理解和应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问稳态一、内环境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体内细胞液体环境血细胞(如红细胞、白血浆注:(1)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但是并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脑脊液等。

(2)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①营养成分:O2、H2O、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

②产物: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

③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常见的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1)只能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成分:血红蛋白、糖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胞内酶(如呼吸酶)及核酸等。

(2)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输精管、输卵管、子宫等),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均不能看做内环境,因而其所含物质也不可看做是内环境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2、渗透压:(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即与溶液浓度有关,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溶液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主要四Cl+和Na+有关)、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与K+浓度有关。

3、酸碱度: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4、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温度:37℃左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4、血浆成分:水、血浆蛋白、无机盐,抗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7、稳态: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2)传导方向:双向;(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4)电流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突触类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3)信号类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传递方向: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节脊髓的低级中枢活动。

5、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7、血糖平衡的调节6、各种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作用(1)血糖来源和去路(2)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8、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一】达尔文父子的实验:1、实验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苗尖端下面。

2、实验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考点二】波森·詹森的实验1、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考点三】温特的实验1、为了排除光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2、温特在实验过程中,用放过苗尖端的琼脂块代替苗尖,这样就可以区分,对幼苗生长产生影响的是苗尖端本身还是苗尖端中的化学物质。

3、实验结论:苗尖中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考点四】后续的科学实验结论1、用显微镜观察单侧光照射下,弯曲生长的幼苗,背光面的细胞要比向光面细胞长得多,说明背光面的细胞生长得快。

2、向光性原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苗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致使背光一侧生长的快,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是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考点五】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1、实验原理: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不同。

在生产及实验中经常使用2,4-D,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的类似物。

2、实验设置:1号和2号烧杯分别装不同浓度的2,4-D溶液;3号烧杯内装蒸馏水;3、实验观测指标:每天测量这些枝条上根的总长度;4、绘制坐标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长度或总长度;【考点六】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1、促进植物生长的三种激素是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乙烯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2、试一试五大类激素与相应的主要功能:3、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3记忆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含量占2/3。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叫人体的内环境。

三者关系?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细胞、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如淀粉酶、植物细胞中的物质。

(理解)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②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③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B.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①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

神经元在形态上与其它动物细胞的不同处:有突起。

2.兴奋的传导(1)神经纤维上: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未兴奋时是外正内负.........,兴奋时为外负内正。

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特点:是双向传导(2)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轴突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树突膜或胞体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号的转变。

3、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

下丘脑的功能:调节水分平衡(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调节中枢)、调节血糖(参与神经调节)、调节体温(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激素分泌(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人脑的高级功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

人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功能。

运动性失语症损伤的是大脑皮层的S区。

5、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下丘脑(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垂体(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胰岛分泌的激素都属于蛋白质、多肽类的;甲状腺激素为含碘氨基酸;性激素为脂质中的类固醇。

蛋白质、多肽类激素不宜口服来治疗相应疾病。

注:下丘脑可参与水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相对稳定调节(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6、血糖的平衡①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的调节:调节中枢——下丘脑;相关激素——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降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升血糖)、肾上腺素(升血糖)。

如下面的体液调节: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7、具有反馈调节的实例: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羊与草的数量调节(以上是负反馈),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以上是正反馈)8、反馈调节9..于靶器官、靶细胞注意:激素不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10、参与调节的化学物质有C02、H+、激素等,其中C02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

11、调节渗透压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

12、影响脑发育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成年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3、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①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②第二道防线:抗菌物质(溶菌酶等)、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③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物质基础有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3)抗原:是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菌、病毒、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癌细胞、移植的器官等。

抗原的特性:a.异物性b.大分子性c.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4)抗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分布: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化学本质:球蛋白。

功能: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5)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特定抗原的是:吞噬细胞(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a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b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c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

如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HIV是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它主要攻击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实验过程:向光性实验,感光性实验,琼脂对比实验,分离、提纯、鉴定。

(2)实验结论:①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的部位(注:无尖端,有...........;②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琼脂块,不会实现生长素的横向运输);③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向光侧少);④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具体是促进尖端以下的细胞伸长;⑤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⑥植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都可合成生长素,其合成不需要光照。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特点——两重性:适宜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胚芽鞘的向光性、茎的背地生长只能说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

(2)典型实例:顶端优势(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应用)。

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根据顶端优势,对果树进行修剪,棉花摘心,促进侧枝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生产木材则要保护顶端,发挥顶端优势。

(3)生长素类似物(2,4- D)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插枝容易生根(不定根)而成活;②培养无子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

注:此无子性状不遗传)。

4、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有: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注:生长素是促进果实发育)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的。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用乙烯利催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增长;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生产α-淀粉酶。

负面影响: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使用时期、使用方法不当,会造成损失6、乙烯催熟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的生长发育主要是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引起种群和群落1、什么是种群?2、什么是群落?3、什么是种群密度?4、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及适用的情况6、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哪些?7、什么是样方法?8、为什么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容易调查?9、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一般是多少?10、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取样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11、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1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只能用标志重捕法?13、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关系是怎样的?1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1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16、什么是年龄组成?它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种群的构成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怎样?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4、种群密度5、逐个计数(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逐个计数非常困难)6、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灯光诱捕法、取样器取样调查7、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8、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9、1m210、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11、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12、不是,对活动能力不强,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也可用样方法,如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调查、昆虫卵的密度调查、蚯蚓的密度调查;很多土壤动物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趋光性昆虫还可用灯光诱捕法13、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14、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