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临贺古民居建筑设计特点综述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
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
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
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常常在房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壮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着壮族人对家庭、部落和族群的认同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总结:壮族民居建筑独具一格,既有与环境融合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们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家庭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欣赏壮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同时也体味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无穷魄力。
潇贺古道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临贺故城古建筑文化遗存为考察对象
18
建设管理
体而言,尽管建筑的装饰材料有别、技术水平高低不同, 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源于潇贺古道中原文化、广府文 化、湘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综合表现。
三、临贺故城代表性古建筑及其文化特征 临贺故城经过岁月的洗礼,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 筑已失去原有的风貌,有的甚至坍塌消失。在故城内现存 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有:宗祠、民居、衙门、城墙、寺庙、塔、 楼、书院、会馆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具有深刻文化 内涵的古建筑有 : 蒋家大院位于河西城池,占地面积 10 亩,房屋建筑 面积 1400 多 m2,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距今近 三百年历史。整个大院是由 3 座主体建筑构成的三进式院 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无论是从建造的方式还是建筑 装饰都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蒋家大院的门楼 宽约 3m,高 4m 左右,门楼没有过多的装饰仅是两扇普 通木门,由此可见蒋家先祖对后人以“勤劳朴实、低调为人” 的教导。进入门楼后迎面的是一道木屏风,屏风既遮挡视 线又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保证了入户后的采光充足,绕过 木屏风后有一条 3m 多宽,30m 长的走道,均由河卵石“人” 字形铺砌,此道连接着三座主体建筑的侧门,既保持了各 主体建筑的私密性,又保证了家族间的相互联系,据说这 样的“人”字形铺砌方式是蒋氏先祖用以告诫后人,在人 生道路中为人处世要以“正直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基本原则,且在交往过程中应做到“人人平等、互助互 爱”。由此可见,在这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中,无处不在地 包含着临贺人的哲学智慧,当地人把经商之道、为人处世 之道融入到了建筑中,通过建筑文化去诠释意义深刻的思 想文化内涵。 粤东会馆位于河东街中段,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明 末清初,大批的广东商人沿贺江逆流而上在临贺故城聚居 经商,而粤东会馆就是广东商人商谈、聚会、品茶、听曲 看戏的重要场所,它以建筑的形式见证了两广地区经济、 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历程。粤东会馆的立面风貌 是典型的粤式风格,脊饰大量使用“佛山公仔”。会馆座 西向东,三座主体建筑沿轴线建造在逐层上升的台基上, 构成“日”字形的两进式建筑群。建筑内部布局严谨,两 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廊,建筑间既有庭院相隔, 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厢房用木通花格嵌彩色琉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广西的乡土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而闻名,深受世人所赞赏。
本文旨在研究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文化背景、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文化背景可追溯至古代的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社群。
这些少数民族保存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塑造了广西的乡土建筑风貌。
广西山水优美,气候湿润,因此乡土建筑通常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地质条件,广西的乡土建筑通常采用抬高的地基、坚固的柱子和横梁,以保证房屋的稳固性。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也体现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和互助精神。
广西的乡土建筑在外观和装饰方面也独具魅力。
民居通常采用单层或两层的建筑形式,外观简洁典雅,突显了建筑师对形式和比例的精确控制。
精湛的木工艺术和雕刻技术使得乡土建筑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窗户和门的装饰常常采用吉祥纹样和传统元素,如龙、凤和瑞兽等,寓意着繁荣和好运。
这种精美的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也反映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还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
乡土建筑的布局通常遵循着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原则。
传统上,广西的居民多居住在一个社区中,共同生活并互相关心。
因此,乡土建筑常常以一个内向的庭院作为中心,围绕着庭院建造房屋。
这种布局体现了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也促进了社会活动和互动的发生。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对社会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使居民能够安居乐业。
其次,乡土建筑作为文化遗产,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乡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乡土建筑也是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本文将探讨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风格壮族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统。
壮族民居通常是木结构的建筑,外观简约而雅致。
它们采用了传统的斗拱结构,屋顶呈弯曲的线条,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优美。
建筑物的墙壁和柱子常常使用红、黑、蓝等鲜艳的颜色,这些颜色在壮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壮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坡顶”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壮族地区广泛存在。
坡顶建筑的特点是房屋顶部有坡度,并长有美丽的小屋顶。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更好地防雨和透气,适应了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
二、历史意义壮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这些建筑代表了壮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作为壮族人民重要的生活场所,这些建筑同时也是他们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婚礼、葬礼和传统节日等。
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壮族建筑还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由于壮族人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各异,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壮族建筑依山傍水,利用山地优势来建造房屋;而平原地区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和创造力。
三、保护与传承壮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政府和壮族人民共同努力,加强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了这一独特文化的传承。
此外,壮族建筑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壮族地区,欣赏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促进当地文化保护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结语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它是壮族人民自豪之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贺古城宗祠的艺术特质与文化特征
临贺 古城 即今 广西 贺州市 贺街镇所 在地 , 是一 座古建 筑
政 中心 , 地理位置极 其重 要 , 自明清 以来 乃 至 民国时期 , 各宗 族建立宗祠 大多选址 奠基于此 。如清末 光绪年 间重修 的邵 氏
保存 完好 的古 城址 , 是全 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 位 , 其 建筑形 态多 样, 传承久远 , 各个历 史时代 的建 筑层 垒式 积淀 , 是较 为 完好 的现存古建筑活 宝库 。宗祠 是其 重要 组成 , 是 古代 宗法 文化
的物质载体 , 有 着 很 浓 厚 的艺 术 与 人 文 内 涵 。
之贺 ( 临贺) 四也” 。说 明道州 至贺州 的这 条古道 属 于五道 中
心——儒家文化 的心 理认 同。 临贺 古城 居 民同样 渴求 功名 , 追求文脉 , 期 待借 助科 考赢得人 生价值 的最 大实 现。所 以。 临
贺古城宗祠围绕孑 L 庙展 开布 局有 其 内在 的逻 辑 , 寄望 于文 宗 庇佑 , 祈 盼文魁 阁 星照耀 宗族 的文 化象征 。这 个 在莫 氏宗 祠 祠联中即有体现 , 如其 堂联 : “ 溯 本追源忆念 文昭徵祖 德 , 攻 书 苦学传承仲节好家 声。 ” 据此, 笔者 认为这 一布 局是 中原 文化 影响 的外在体 现 , 彰显 中华文 化 四海 同心 的伟 大凝 聚 力。如
中图分 类号 : J 5 0 文献标 识码 : A
Ar t Cu l t u r a l Fe a t ur e o f An c e s t r a l Ha l l i n Li n he Anc i e n t Ci t , 缘 于贺街镇 的特殊 地位 。因它是 旧 县治地 , 要 冲之所 , 自西汉 已有 两千余 年 的历史 。《 晋书 ・ 地
桂林古民居窗式纹样研究
桂林古民居窗式纹样研究
桂林古民居窗式纹样主要包括国画图案、花草纹、印花等,这与桂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
其中,国画图案常用的是山水、人物和山水结合的图案,这与桂林的山水胜景息息相关;花草纹多以莲花、荷花、牡丹等为主,这与桂林的水乡文化和南方的花卉文化有关;印花多数用于室内装饰,以天然植物染色的印花为主,色泽鲜艳,花纹多变,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在桂林古民居窗式纹样的设计中,也融入了各种象征性的图案,如龙凤、牛郎织女、双喜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通过这种窗式纹样的设计,不仅美化了建筑物,也反映了桂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桂林地区传统民居特征浅析
桂林地区传统民居特征浅析作者:韩怡王蕾蒋明霞石亚飞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1年第12期摘要:傳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风貌、人文底蕴形成了大量各具特点的民居建筑。
本文以桂林地区部分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布局及基本构造,通过实地考察桂林市永福县、灌阳县、灵川县、恭城县等地多个村庄,调研了83座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民居,归纳了其室内布局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布局的内在原理进行了简单分析,讨论针对这些传统民居特色元素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天井错层式桂林地区中图分类号:TS66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4(c)-0106-05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GuilinHAN Yi WANG Lei* JIANG Mingxia SHI Yafei(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41000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ifferent natural condition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form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aking som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Guili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spatial layout and basic structure, investigates 83 relatively well preserved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Yongfu County, Guanyang County, Lingchuan County and Gongcheng County of Guilin City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sums u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indoor layout, analyzes the internal principles of these layout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th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Courtyard; Staggered floor; guilin area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的特点,从建筑结构、外观装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结构壮族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以适应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建筑采用抬高的高脚框架式结构,使房屋免受湿气的侵袭。
传统民居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是“鸟笼式”,即屋顶呈拱形,形似鸟笼;另一种是“天井式”,即建筑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形成一个天井。
这两种形式的建筑结构不仅增加了房屋的美观度,还能调节室内温度,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二、外观装饰壮族传统民居注重外观的装饰,常常用彩色的画板装饰外墙,绘有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和民俗文化元素等。
这些图案鲜艳而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示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此外,屋顶上还常常装饰着风车、铁锁、木雕等物品,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
三、文化内涵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建筑结构、装饰图案到屋顶装饰物,都蕴含着壮族民众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屋顶上的风车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铁锁寓意着安全和好运。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四、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改变。
许多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得壮族建筑呈现出新的面貌。
然而,尽管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逐渐增大,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综上所述,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丰富的外观装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壮族人民居住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并与现代建筑风格形成对比,展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广西传统民居的分布及其类型特点
分
布
及
其
类
型
特
点
广 西
广西地居式民居的类型特点 广府式民居
传
● 广西的天井式地居 ———— 广府式民居
统
灵山苏村
民
居
的
分
布
及
其
类
型
特
点
广 西
广西地居式民居的类型特点 广府式民居
传
● 广西的天井式地居 ———— 广府式民居
统
灵山苏村
民
居
的
分
布
及
其
类
型
特
点
广 西
广西地居式民居的类型特点 广府式民居
5.980
分
卧室
卧室
布
4.800
及
其
类
±0.000
型
-0.150
-0.300
卧室
厅
特 点
剖面图
下
下
厢房
天井
厢房
侧立面图 0 1 2 3 4 5M
卧室 卧室
倒厅
卧室 卧室
天井
平面图
广 西
广西地居式民居的类型特点 湘赣式民居
传
● 广西的天井式地居 ———— 湘赣式民居
统
民
居
1
的
天井
分 布 及 其
卧室
卧室
广西的天井式地居
传
● 广西的天井式地居的基本特点
统
民
居
(1)聚落布局受宗法、儒
的
教礼制和风水意向的强烈影响,
分
有较明显的总体规划痕迹,呈现
家庭 (家祠)
家庭 (家祠)
布
规整的向心性组团空间形态。宗
临贺古城宗祠的艺术特质与文化特征
24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5年第4期总第145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47-02临贺古城宗祠的艺术特质与文化特征*张锋(贺州学院设计学院,广西贺州542899)摘要:临贺古城宗祠是传统儒家伦理与民间祠堂的集合。
本身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其整体布局呈现群落形态,围绕文庙排列显示了中华文化四海同心的伟大凝聚力,不忘祖根、和而不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建筑体现古代风水思想,以南方特别是岭南建筑样式为主,多为民间祠堂,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建筑艺术;临贺故城宗祠;地域特色;艺术特质;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Art Cultural Feature of Ancestral Hall in Linhe Ancient CityZHANG Feng(School of Deign,Hezhou College,Hezhou,Guangxi542899)临贺古城即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所在地,是一座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古城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形态多样,传承久远,各个历史时代的建筑层垒式积淀,是较为完好的现存古建筑活宝库。
宗祠是其重要组成,是古代宗法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很浓厚的艺术与人文内涵。
一、临贺古城宗祠的整体格局与文化特征(一)现存宗祠数量多而集中,呈现群落形式。
临贺古城现存保护完好的宗祠20座,毁坏4座,基本保持了自建造以来的固有面貌。
如此大规模集中的宗祠建筑群,在全国也不多见,可以说是蔚为大观,缘于贺街镇的特殊地位。
因它是旧县治地,要冲之所,自西汉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晋书·地理下》:“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岭峤”。
宋人周去非《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
说明道州至贺州的这条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特色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这种建筑风格既反映了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也展现了广西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本文将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一、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特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多样:广西传统乡土建筑以木材、竹子、石头和土坯为主要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存在差异,例如钦州的丹桂楼、北海的古建、桂林的象鼻山寺、柳州的马蹄石建筑等,每座建筑都有独特的外观形态和装饰风格。
2. 融合多元文化:广西处于多个民族的交汇地带,传统乡土建筑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
例如,广西壮族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斗拱结构,与北方汉族的传统民居有所不同;而壮族和瑶族地区的土建则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3. 风水与信仰:乡土建筑在广西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常常考虑风水和宗教信仰的因素。
例如,壮族人认为山水之间有灵气,因此将房屋修建在山脉附近,以利于吸取山水之气;同时在房屋内也布置着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神龛和祭坛。
二、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意义传统乡土建筑是广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诸多意义:1. 保护地域文化: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广西的传统文化。
2. 增加旅游价值: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传统乡土建筑是旅游业的热门景点之一。
通过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可以挖掘其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广西的旅游价值。
3. 提升居民幸福感:乡土建筑是广西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可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让更多的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加强对相关研究者的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学者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桂东民族建筑特色
黄姚古镇的门楼
富川的门楼
富川古明城
富川古明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总面积0.42平方公里。几百年来,东、南、 北三座城门,城内的文庙、武庙、11条鹅卵石花街、古戏台、灯楼、古井、古民居等建筑及大部分城 墙、部分城壕基本上保存完好。1994年被列入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加之诸 多方面的原因,古明城很多建筑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文物古迹不断受到破坏。目前,遭破坏最严重的一 处是位于古明城西侧的富川高中运动场扩建工地。据文物管理部门测绘,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被毁坏共82.5米,城壕也被毁坏。 古城内防火贮水用的面积16亩的西门塘已被填平。位于古明城西南面的县衙门内的富川一小,校 舍扩建工地已经触及古城墙的根部。富川县人民医院占地800平方米的传染病防治大楼正在古明城南 门动工。该院计划上马9层高的医院综合楼也
桂东民族建筑特色
12园林艺术设计
调查成员: 江冠锋
黄焕坤 朱崇基 陈加宾 莫炳锋 高镇昌
桂东民族建筑
1民族建筑 2亭子 3桥 4小径 5门楼 6塔
民族建筑
一.民族建筑布局
桂东民居为平面 布局,依水势 而建,错落有致
临贺故城民居
黄姚古镇民居
贺州八步区民居
二.颜色与结构 颜色
白墙,黑 瓦,优雅别 致,不追求 对称.
状元村一角 黄姚古镇一角
素描式的写意图案
贺街建筑图案
黄姚建筑图案
亭子
一.不同特点亭子
亭子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用,故在外看是一道美丽风景 在里面看风景 可以让人流连忘返。 贺州的亭不缺乏种特色
黄姚古镇的亭子
亭子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故在外看是一道美丽风景 在里面看风景 可以让人流连忘返。贺州的亭不缺乏种特色
广西的特色民居
广西的特色民居每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能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
不论是在哪里,地方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材料和结构与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息息相关,下面是本店铺带来的关于广西的特色民居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广西的特色民居建筑特点:干栏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
又称麻栏,意为楼居。
《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
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
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
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
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
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
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
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三合院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
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
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
一般坐北朝南。
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
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
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吊脚楼侗族楼式住宅。
起源早。
晋代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吊脚楼是巢居的一种。
特点是屋柱分主柱和副柱。
主柱落地,承受重力。
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
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故名。
工艺特点是相应榫口对准,直穿斜套,衔接大小不同的木柱,桁条。
檐分四面,上宽下窄,为塔式逐层而上。
各楼层用木板开槽密镶,隔间为房。
建筑的优点:古朴典雅,能充分利用空间。
通风采光均佳。
防潮湿。
家人起居多在上层,楼下多为安放石碓、饲养家畜、家禽和放杂物等。
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传统建筑介绍
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传统建筑介绍
黄姚古镇位于贺州市平桂区北部,距贺州市区17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西历史文化名镇。
黄姚古镇传统建筑包括了明清古建筑、古人类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等四大类,是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地方。
黄姚古镇内民居建筑依山而建,多为两层楼高的吊脚楼,飞檐翘角。
它背倚青山,面临绿水,风光秀丽,景色怡人。
古镇内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古民居群和古庙。
黄姚古镇古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是广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它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由16条街道和8个有代表性的祠堂、庙宇组成。
黄姚古镇古建筑群以明清时期岭南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同时也保留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建筑风格。
主要的建筑有姚氏大宗祠、姚氏宗祠、文昌阁、黄姚会馆、姚氏节孝坊、龙爪榕等。
黄姚古镇是中国著名的“建筑之乡”、“岭南文化之乡”和“书画艺术之乡”。
其古建筑类型多样,集居住、园林、庙宇于一体。
—— 1 —1 —。
贺州人文旅游景点介绍
贺州人文旅游景点介绍
贺州是一座拥有丰富人文景观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以下是部分贺州的人文旅游景点:
1. 贺州文庙:这是贺州市区的一处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79亩,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
文庙主体建筑和明伦堂建筑群采用传统沿中轴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形式,构成了院落式建筑群。
迁建落成的贺州文庙,成为礼拜先师、传授国学、尊师重教、师德教育、道德教化、兴贤育才的重要教育基地。
地址在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临贺故城内,门票免费。
2. 临贺故城: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起于西汉止于民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城址保存完整,轮廓清晰,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是百越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点,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通过这座古城,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临贺县的发展史。
3. 潇贺古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海陆对接通道,也是中原通往岭南最主要的大通道之一。
此外,贺州还有黄姚古镇、瑶族蝴蝶歌、长鼓舞等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景点和文化遗产共同展现了贺州的开放包容、融合创新、和谐发展的文化特色。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有关贺州的旅游信息,建议访问当地旅游部门官网查询或咨询旅游专业人士。
【古镇】沧海桑田看变迁古镇贺街的宗祠文化
【古镇】沧海桑田看变迁古镇贺街的宗祠文化广西新闻网记者邓昶通讯员岑家柳朱敏嘉图/文贺街镇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中部,距贺州市区17公里,此处作为历史建制的“治所”至今已有2063年的历史,谓“首府”之地。
初夏时分流连在贺街的老巷中,虽然随处可见的各姓宗祠林立于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的古镇上,但是其中闻名遐迩的文庙却已不在了,剩下孤零零的牌楼残亘立于杂草丛中;各姓氏宗祠原来是相继建在其周围,形成众星捧月之格局。
据载,原在此地所建宗祠共有24座,如今已毁坏了4座,现今最老的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即1403年)。
而诸多宗祠中的罗氏宗祠、刘氏宗祠、莫氏宗祠,在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5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从如今的临贺古镇上宗祠建筑风格看,姓氏宗祠的建筑庄严、肃穆、雄伟、整齐、对称,且各具风格、匠心独运、各领风骚。
谢氏宗祠,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其即采纳“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构建而成;刘氏宗祠则以典型的岭南府第式风格构建;李氏宗祠又以江南园林式与岭南建筑风格合为一体,独具一格。
异彩纷呈的建设风格,凸显了宗祠建造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
宗祠文化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的一支独秀之花。
因此,各姓氏宗祠仍确立有各自的“祠徽”、“祠歌”、“祠旗”等,均成立有组织健全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宗祠的理事及维护工作。
同时,宗祠中还记载有“祖训”、“族规”及“家训”等内容。
如“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
遵循道孝,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
”这样的祖训、族规,时时告诫族人,如何处事及做人,若违者则按族规惩罚之。
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贺街镇尽管不再为“治所”,但其历史文化反而散发出神秘的色彩,吸引各地游客纷杳而至,贺街镇的旅游也逐渐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别是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围屋里的女人》在贺街取景拍摄,并且在粤港澳热播之后,贺街迷人的风光、古朴的建筑吸引了大量的粤港澳游客。
目前,每月均有50多个旅游团队到贺街旅游,“五一”、“十一”黄金周更是火爆。
广西民居建筑方案
广西民居建筑方案广西是中国的西南沿海省份,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在广西的民居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方案。
广西的民居建筑方案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广西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如春,因此,广西的民居建筑方案采用了开放式设计,注重通风透气,并且利用阳光和自然的光线,使建筑物具有舒适和温馨的感觉。
同时,广西的民居建筑使用了特殊的材料,如砖、瓦和木材等,以适应湿润的气候条件,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
广西的民居建筑方案也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了民居建筑设计中,使其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例如,在壮族村落中,民居建筑使用了壮族特色的柱式建筑和壮族传统装饰的元素,展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侗族村落中,民居建筑的屋顶常常设计成斜坡式,以便于雨水流向,同时,还采用了侗族传统的竹木结构和竹篾编织的墙壁,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
此外,广西的民居建筑方案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广西是中国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在民居建筑设计中,注重利用可再生材料和低能耗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些民居设计采用了太阳能热水器、雨水收集系统和生态花园等设施,以提供清洁能源和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广西的自然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健康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广西的民居建筑方案既注重自然环境的利用,又展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方案不仅使广西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临贺古城特色介绍作文
临贺古城特色介绍作文
朋友!今天我要给您好好唠唠临贺古城,这地儿那可真是有不少特色!
一走进临贺古城,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浓厚的历史气息。
古老的城墙仿佛
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
您瞧瞧那城墙上的砖石,坑坑洼
洼的,可都是历史的烙印啊!
再往里走,古街古巷纵横交错。
那街道窄窄的,走在里面,感觉就像穿越
回了古代。
街边的老房子,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门窗上
的雕花,那工艺,真是绝了!仿佛在跟您炫耀着过去的辉煌。
说到吃,临贺古城也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那临贺油茶,香得嘞!喝上一口,满嘴都是浓郁的香味,让您的味蕾瞬间被点燃。
还有当地的三角包,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临贺古城的人也特别热情好客。
您要是在街上迷路了,随便找个人问问,
他们都会热情地给您指路,甚至还会拉着您唠唠家常。
晚上的临贺古城也别有一番风味。
灯笼亮起,照亮了整个古城,那氛围,
浪漫极了!
临贺古城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历史、有美食、有人情味儿。
您要
是还没来过,那可得赶紧来瞅瞅,保准让您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临贺古民居建筑设计特点综述临贺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形式多姿多彩,像一颗颗历史遗珠撒落在临贺大地上,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真实地展示着临贺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古临贺自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临贺县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必须指出,本帖所指的临贺地区,是指前贺县(1951年8月后之建制)的辖区全境。
其所属范围包括今八步区全境和平桂管理区的黄田、鹅塘、沙田、公会、水口、太平六个乡镇。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土地面积约5147平方千米。
境内群山连绵,河流综错,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并存;且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正是这些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成就了临贺古民居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风格,蕴含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艺术。
这些古民居,设计巧妙,做工精细、特色鲜明。
就始建时间而言,至今长者已经数百年,短者也将近百年。
其为八步区极为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但因岁月沧桑,久经风雨,不少古民居已自然毁坏,只剩下残垣断壁;甚至有些已被拆除,只留下遗址。
如不及时抢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在不久的将来荡然无存!为挖掘、抢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将临贺古民居这一珍贵遗存记录在案,以利日后保护、修复和开发,特开本帖以昭示世人。
一、临贺古民居的的选址和类型临贺古民居在选址和建造过程中,首先是遵循了客观的地理环境,不论山地村寨还是平原民居,都突出了这一点。
就是选择有利的地形、方便的水源、充足的阳光、秀美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
因属南岭山地丘陵区,因此,临贺古民居的选址,在山区,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人们就保留少量的平坦耕地而利用山坡地用大量木材建房,瑶族古民居和一些散居型客家民居就是此种类型。
而在平原地区以及大小相杂的盆地中,因平地面积较广,河流交错,人们就选择居住在平地、河边,建筑材料不及山地的林木多,所以人们就采用泥土、沙石与木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建造居所,如桂岭的凤凰寨、信都的祉洞古寨等。
风水文化,是古代先民选择良好的地理环境,营造合适居住的空间,以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要,达到人、自然、建筑和谐统一的理论。
它是由北方道教、汉传佛教等一起进入临贺地区的,在接受和融合了中原的风水观念后,临贺地区各民族也有了根深蒂固的风水观念,所以在村寨和居所的选址、布局、环境营造、房屋建筑等方面必须严格按传统风水理论并严格遵守。
所以,临贺古民居的选址,首先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寻找最佳位置,这是意象。
如桂岭凤凰寨的“双凤朝阳”地貌、贺街太平里古民居“黄鳝透气”意象、公会杨会寨若“七星伴月”天象形状等。
对山而言,山之南为阳,北为阴;就山对住宅而言,山为阴,住宅为阳,此所谓“负阴抱阳”。
因此,临贺古民居大部分均是坐北朝南。
一些特殊的村寨和民居则因禁忌、避煞或地形条件的限制而朝东或朝西,如灵峰南历寨等。
除市井外,绝无向北的居所,临贺地区的客家人现在还流传有这样一句俚语:坐南朝北,神仙住不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若真的遇到不符合风水的地形条件,则会在村寨、宅院或居所的附近设置门楼来转换朝向。
这种情况,在临贺古民居中到处可见。
就目前现存的临贺古民居来说,均为明清时代建筑。
按类型分,有如下几种类型:因明清时期大量的外来移民(主要是广东、福建)迁入临贺地区定居,他们在这里拓荒种地,经商办学,安家立业、生息繁衍,从而致使一座座建筑风格各异(主要为客家系和广府系)的民居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个以群居式(如桂岭凤凰寨、信都祉洞古寨、灵峰南历寨、沙田龙井寨、公会杨会寨等)的村寨,此其一;也有的用一条大围墙统一将同一家族的各户居所包围起来,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一个围龙式大宅院(如莲塘江氏祖屋)的,此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寨或大宅院的人口增多,一些村民便另立门户远离村寨在其他地方另辟新居,又形成了很多散居式民居(如桂岭、沙田、公会、莲塘、铺门等地独家独户的小宅),此其三;还有一些人在发家致富或功成名就后大兴土木,兴建豪宅。
这些豪宅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有公馆式的(如黄田的肖公馆),此其四;有中西合璧式的(如铺门的陶家大院、沙田镇的红楼等),此其五;还有的甚至建成一个匠心别具的大庄园(如铺门的浪水庄园),此为六。
他们把外来的建筑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临贺地区汉族古民居的独特建筑体系和风格。
在临贺地区,少数民族古民居最多是壮乡南乡镇。
因其是由明代壮族俍兵(明朝嘉靖至成化年间时,为镇压持续不断的瑶、壮人民起义,明政府从桂中西部召集的壮族子弟东进镇压起义的士兵)东进迁居到南乡落户,尔后生息繁衍的子孙后代而建,由于年代久远,临贺地区浓厚的中原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所以,现在南乡壮族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已经和临贺汉族古民居大同小异,已相当接近临贺汉族古民居上述的第一、三种类型,因此在此不作归类。
历史上,瑶族迁徙频繁,于隋、唐时期就迁入了广西东北部,素有“岭南无山不有瑶”之说。
在临贺地区的群山中,瑶族古民居如今还比比皆是。
因他们居住的山区交通不便,且森林资源丰富,所以,其民居格式一直未变,均为木构干栏式瑶族民居,也有墙体使用夯土墙,其他各构件都以木材为主的。
如鹅塘碓土瑶民居、大宁、黄洞的瑶族吊楼等,此为第七类。
二、临贺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及材料选择建筑是由建材按一定的范式构建而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其集中将某个时代,某个区域,某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的高度体现。
临贺古民居的建筑艺术综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追求形态美。
临贺古民居讲求平衡、对称,无论是客家系民居还是广府系民居,就连中西合璧式的铺门陶家大院,在形态设计上都讲究平衡、对称,平衡、对称的设计造就了比例的协调,比例的协调让人舒心不已。
二、追求感觉美。
建筑的布局、中轴线、体量、装修都讲求和谐统一,统一和谐的整体布局使人的心灵感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愉悦和满足来自临贺古民居特有的秩序和结构。
木构建的雕刻出神入化,房檐下的壁画栩栩如生,龙飞凤舞的书法题就的诗词歌赋让人意味深长。
从而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三、追求质朴美。
临贺古民居普遍保留原材料的本色,青砖灰瓦,即便是客家民居使用的泥砖,都与本地土壤颜色相符,保持着乡土材料的原色调、原质地。
就连用于防护层的油漆、粉饰等,也尽量选择素淡的色调,木构件或油本色或漆褐栗,墙面粉刷多为洁净的白色,充分展示出淡雅朴素的美,与周围环境十分融洽、协调,创造出富有自然情趣和宁静意蕴的氛围。
质朴的色彩和质地与远处的黛山,近处的小径、流水、原野融为一体,予人家在大地、大地是家的感觉。
四、追求人文社会美。
临贺古民居注重自然、朴拙、纯真,这种朴素、纯真的艺术形式,给人以恬静朴实的美感。
临贺古民居的墙砌的砖是本地的泥土制作或烧制的,梁、柱、桁条、门框、门扇、窗等均取材于本地的木料或石料,门槛多选青色花岗石,并雕刻有精美的花草纹或动物纹。
年长日久,门槛已被磨得光滑照人。
夏日炎炎,人们从户外归来,在石门槛上坐一坐,顿时一股舒心的凉爽遍布身心。
此情此景,尽显临贺古民居的恬静、朴实和人文关怀。
看,莲塘江氏祖屋的安详,桂岭凤凰寨的恬静;沙田龙井村的古朴;铺门陶家大院的豪华;黄田肖公馆的显派;铺门浪水庄园的大气……下面就临贺古民居各构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特点作分类综述。
1、墙临贺古民居的墙体有青砖墙、泥砖墙和夯土墙,还有用石灰、沙和黄泥中间填大石头的混合墙。
青砖墙以广府系建筑和豪宅通用,广府系建筑也有“金包银”砌法的,即外墙和厅用青砖包墙到顶,房内墙用泥砖筑砌,如桂岭的凤凰寨古民居。
客家系古民居大多使用泥砖墙,也有少数是青砖墙和夯土墙,以个人经济能力而定。
瑶族古民居除传统干栏式外,也有部分使用夯土墙做墙体。
混合墙相当坚固,防御性能好,通常作围墙使用,如莲塘江氏祖屋和黄田肖家公馆的围墙。
明清时期以来,墙的防火、防盗作用越来越重要,墙砌得越来越高,墙的防护、防火、防盗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高大厚重的墙体彰显房屋主人显赫的地位和优越的经济条件,如铺门的陶家大院等。
临贺古民居的外墙基本裸露,不加粉饰,材料原貌原样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与远处的黛色山峦、近处的碧田绿野相映成趣,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但客家民居的外墙和内墙多会使用石灰加泥沙的三合沙浆粉饰,显得亮堂、洁净。
墙体的主要作用是承重。
檐条架搭在山墙上,统承屋顶之重。
2、天面天面就是屋面,是用来遮阳挡雨的。
临贺地区年降雨量约1535毫米,属多雨地区。
当雨季来临时,为快速排净雨水,临贺古民居屋面通常采用人字顶。
人字顶可分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
硬山顶坡度较大,施工方便,排水速度快,因此为临贺古民居普遍采用。
屋脊是屋顶的“分水岭”。
屋脊形式分为瓦片脊和清水脊。
临贺古民居以瓦片脊居多,在脊檩上抹三合砂浆,用瓦片斜立排成脊,两端做成鳌尖,中间做成中墩,装饰作用十分突出。
清水脊是在脊檩抹泥,用一两层青砖砌成脊,再做鳌尖和中墩,或只做鳌尖不做中墩。
这样做虽然增加了脊的重量,但更结实耐用。
临贺古民居的清水脊更具艺术性,比如铺门浪水庄园的清水脊,制作者在脊面和鳌尖上抹上三合砂浆,然后在脊面和鳌尖上塑出精美的“福”、“禄”、“寿”篆体字和花式浮雕,让人不得不感叹它的精美绝伦。
小青瓦是历史最悠久的屋面覆盖物。
“秦砖汉瓦”的汉瓦即指小青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小青瓦重量轻,取料方便,容易烧制,隔热防水性能好,便于维护,与木结构承重体系相匹配。
但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点:质脆易碎,难于抵御冰雹等重物冲击的灾害,易被猫、老鼠等爬行破坏。
由于易修复,小青瓦一直沿用至今。
小青瓦的覆盖常采用压七露三,在檐口的部分用砂浆做成扇形瓦当来稳固屋面,以防瓦片下滑;也有用陶制成扇形瓦当的,面上还有精美的纹饰。
小青瓦不透光,若因采光需要,人们会在需要采光的屋面凹部,置上俗称“亮瓦”或“镜瓦”的玻璃瓦,以满足空间的采光需要3、柱和柱础柱是置于柱础或墙体之上承接粱枋重力的构建。
中国人历来很视重柱,称男丁为家庭的“顶梁柱”,足以见柱的特殊地位。
临贺古民居柱的类型木柱、石柱和用青砖筑砌的砖柱。
木柱以圆柱居多,偶也见方木柱,选材通常为本地所产的杉木。
木柱在临贺古民居通用,直径大小依承重情况而定。
木柱装饰很少,通常保持本色,不加任何雕琢,有的只涂一层桐油,有点刷上红漆,如临贺故城姓氏宗祠的木柱。
因为临贺地区是石材产区,因此,也有很多古民居也使用石柱承重。
石柱多为方形,也有八边形的,在铺门浪水庄园就可见到。
石柱取材于本地石材,只经过打磨也很少雕琢,像浪水庄园的八边形石柱只在柱体上涂了一层赭色,八边形柱体与八角形柱础天衣无缝铆合起来,棱角分明、端庄大气。
砖柱承重量大,所以用于需要承重量大的地方。
如铺门陶家大院的立面,就是用青砖砌成数十条砖柱为天面承重,柱与柱之间再用青砖拱成拱门式的漏窗,融入了西式风格,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