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撤资香港原因

合集下载

李嘉诚“撤资”的理由

李嘉诚“撤资”的理由

李嘉诚到底为何做出现在的选择,坊间评论和猜测之声不一,有商业、政治、社会变化等多重维度。

南方周末记者从公开资料和采访中,梳理出以下几种:理由1:抛售不那么赚钱的业务从和黄财报中可知,零售业务近年来赚钱能力明显不如能源等新的业务。

比如,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

理由2:资产重组,优化布局李超人以财技高超著称,低买高卖是拿手好戏。

经过危机洗礼后的欧洲,资产价格正处于低位。

英国为什么成为重中之重?因为相比其他国家,李嘉诚对英联邦国家更熟悉——香港以前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法律等都和英国比较类似,在港英政府时期,李嘉诚就积累了诸多人脉,很早就在英国有了业务。

同时,英国也是法律比较完善的市场化国家,投资有保障。

理由3:忧虑香港和内地楼市前景港府出台的楼市“辣招”,使香港楼市坠入冰峰时刻。

香港不仅要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还要面对内地的竞争压力,发展前景堪忧。

与此同时,内地楼市也处于高风险之中。

提前离场,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理由4: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发展之需大鱼必须在大海里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对李氏帝国来说,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和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香港,早已不能满足其扩张之需。

立足香港,走向全球,是必然之选。

理由5:用脚投票,离开正变得更仇富的香港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香港社会仇商仇富情绪上升,而李嘉诚处于争论靶心。

2013年3月,李嘉诚旗下的货柜码头发生大罢工,工人都将矛头指向了他,视其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

这很可能给李嘉诚造成很大心理打击。

理由6:投资环境恶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证券时报》发表《李嘉诚撤离昭示中国市场环境恶化》一文称,最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就是“企业家指数”,即一个国家的企业家在资源整合方面作出的选择。

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在某个市场投资,那么,说明这个市场经营环境相对较好;反过来,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抛弃某个市场,那么,说明这个市场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

浅析李嘉诚撤资大陆

浅析李嘉诚撤资大陆

不能抵消 2 o 1 3 年香港通货膨胀指数 的4 . 3 %。说得再通俗一点 ,就是李 嘉诚每在这里 画 1 0 o元 , 不但不赚钱 ,反而是赔 了 5 毛 。所 以 ,最后李 嘉诚不得不 出售 自己在嘉湖银座的资产。其次 ,李嘉诚又抛售 了 自己在 百佳零售 的股 份 ,在一 瞬之 间 ,长江 集 团的零 售利 润就 从 7 % 增长 到 9 %。由此 , 我们可 以大致看 出,李嘉 诚 回笼 资本 的第一点 是抛售低 利 润资产和增加股东利润率 。 其 次,李嘉诚在英 国投资的不是 高新科技 ,也不是生 物工程 ,也不 是手机 电子 ,而是最接地气的 自 来水 , 天然气和 电力。这些都是 一个 社 会最基础 的垄断行业 。不得不说李嘉诚独具慧眼 ,进入社会垄 断行 业本 身就是一个高 回报 ,而风险又相对 较小的投资 。只不过跨入这三个 行业 的门槛也相对较 大 ,因为需 要大量 的资本 。而李超 人最 不缺 的是什 么 呢?恰恰 就是大量 的资本。接下来 我想很 多人就要 问了。 “ 那么还 有其 他的影 响因素吗?为什么不投 资法 国 ,德 国,还有其 他 的国家? ”作 为 典型的港商 ,李嘉诚~生绝大部分 的时光都是在英属时期 。所 以 , 他 本 人也熟悉英 国的制度和 法律 。举个例子 ,李嘉 诚在 1 9 9 1 年 收购 了英 国 的0 r a n g e 电讯公司 。当时 ,他只花了 8 4 亿 。后来 ,经过 不断 的发展 和 扩大。O r a n g e 公 司控制 了英国 9 8 %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 ,李嘉诚还采 取了低买 高卖 的策略 。1 9 9 9 年 ,李嘉诚 1 0 8 0 亿 出售 O r a n  ̄ 公 司 。九年 时间之 内,李嘉诚一举获利过千亿 。不得不说 ,当我们还在感叹英 国泰 晤士河美丽照片 的时候 , 李嘉 诚早就 已经玩转英国金融的游戏规则 了。 好 ,既然我们了解了李嘉 诚回笼资本 的动机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 产 生和大家相似 的疑问 ,李嘉诚注资 英国难道是 大陆楼市 见顶 的信号 吗? 难 道李嘉诚这是在释放一个 危险的信号吗 ?其实未必 ,因为 自从英 国保 守党上 台之后 ,英国政府就一 直处 于一个缺钱的尴尬局面 ,不过幸好英

李嘉诚撤资怎么了?

李嘉诚撤资怎么了?

3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茶座TALK SALOON1 Nov. 2015据报道,自2013年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就不断见诸媒体。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月~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

然而,与此同时,有媒体敏锐地发现,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和资产陆续在从大陆撤离。

特别是在今年大陆股灾严重之时,李嘉诚依然选择了离开。

然而,就在前不久,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的署名为罗天昊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将舆论正式引爆。

有人表示,李嘉诚撤资是属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行为,是一个商人的合理退出。

但是,正如《别让李嘉诚跑了》这篇文章所言,李嘉诚在中国经济正遭遇危机的敏感时期,没有挺身而出,反而不停地抛售在大陆的资产,是道义的失守。

特别是中国大陆孕育了李嘉诚的财富,而他却选择在此时退出。

虽然从理性上来说,我承认一个商人的市场选择,但是从感性上来看,多多少少有失道义。

不过,“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遇到困难就跑,道义失守资本流动是市场规律杜俊林/编辑陈 珂/教师近期,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内容大致为中国大富豪李嘉诚竟然在中国经济敏感时期,从大陆撤资跑了。

文章之后纷纷有人附和,李某某道义失守,李某某忘恩负义,李某某不爱国……但静下来细想,一个商人的正常市场举动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舆论,也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但我们却在此时质疑,李嘉诚撤资是一种道德失守的表现,未免有点大惊小怪。

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因而李嘉诚撤资本就是遵循市场的合理退出。

理性看待李嘉诚的“撤资”

理性看待李嘉诚的“撤资”

理性看待李嘉诚的“撤资”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梁海明2015年可谓李嘉诚旗下公司“重组年”,继年初宣布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重组方案,分别以“长和”、“长地”两间开曼群岛注册的新公司来取代上市地位后,上周又公布了将老牌公用企业电能实业合并入长江基建的方案。

这次重组之后,除了泓富、汇贤这两家房地产信托基金外,长和系内不再有香港注册的上市公司。

这并不意外,这一重组的方案再度引发各界纷纷揣测,有些分析更是作出了不少过度的解读,甚至认为改变上市公司注册地和投资部署都是李嘉诚要“跑了”。

这些过度、恶意的解读并无助各界了解李嘉诚公司重组的真实意图,反而容易混淆视听,引发无端恐慌。

李嘉诚重组方案的核心,实际上可以用16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超高财技,更国际化,大势所趋,精明投资。

”在“超高财技”方面,今年该集团的两次大重组显然可以为李嘉诚带来更庞大的资金。

例如长实与和黄未重组之时,“长和系”是垂直式的股权架构,李嘉诚以家族信托的方式,持有以香港房地产为主业务的长实43%的股权,长江实业则持有涵盖电讯、能源和港口等跨国业务的和黄的49%的股权。

这种股权安排之下,由于长实持有和黄股份的价值,在股价表现上并未非常充分反映出来,与实际资产值有一定折让。

与此同时,也没有凸显出和黄作为一家横跨50个国家的跨国大企业的真实价值。

然而重组之后,长和、长地两家新公司业务区分清晰,被低估的数百亿价值也就随之释放,这对李嘉诚家族乃至长和系的股东,都是非常有利的,至于长建和电能实业的重组则更为明显,长建过去多年在基建投资上一直非常活跃,只是资金有限,而电能则相反在分拆港灯时获得巨额现金收益,却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

换股合并后,长建得到了电能在分拆港灯时获得的逾500亿港元巨额资金,有望成为市值逾3000亿港元的全球基建巨头之一。

在“更国际化”方面,李嘉诚重组后的各公司分别注册于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地,除了上述所说获得各种财务收益之外,另一重要意图是要将其公司由具有香港色彩的机构,发展成为更具国际色彩的机构。

李嘉诚为何要撤出香港

李嘉诚为何要撤出香港

李嘉诚为何要撤出香港随着长江基建集团通过换股方式与电能实业合并,香港大富豪李嘉诚旗下的所有商业帝国长和,长地,长建等十家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全部迁出了香港,这是继撤资大陆之后,李超人又一重大商业影响的惊人之举;而就在去年,李嘉诚还拍着胸脯说“自己爱港爱国,永不迁册”。

李嘉诚撤资一方面基于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大量抛售在香港和大陆的资产;另一方面,趁欧债危机抄底扩张,积极开拓欧洲的基础设施领域,业务涉及燃气、电力、水务、移动通讯、药店连锁、列车制造等方方面面。

回首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李嘉诚是第一批打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港资商人,风头红火一时无二。

但近些年风向标大转。

2014年以来,李嘉诚通过资产转让等方式陆续套现,加上今年7月对上海陆家嘴在建综合体世纪汇的转让意向,总计或超千亿;与此对应,李嘉诚下属公司连续三年都没在大陆拍地。

其实,抛开外界盛传的政治因素,单就纯粹的商业角度进行考量,有一个关键不容忽视:中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堪忧——李嘉诚在大陆抛售的大多是商业楼盘和相关物业。

因为投资周期长,物业开发收益直接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有变,物业受冲击首当其冲。

近期虽经政策引导,国内房市回稳,但对中国房地产未来的预期已变:过去粗放掠夺式的投机模式已经结束,圈地盖房就能挣大钱的日子到头了。

从逃难入港到白手创业,伴随上世纪香港经济的腾飞,李嘉诚作为“香港梦”的代表,创造了“超人”神话,很长时间都是被追捧的符号。

而这期间的香港,也一直被视作自由市场的典范,无论发展模式还是治理体系都是内地学习的标杆。

但随着李嘉诚摇身成为地产大亨,以李氏财团为代表的各大家族开始逐渐垄断港岛的经济民生——富可敌国的大佬,财富流失的中产阶级,出头无望的底层草根……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深藏在民众心中的积怨终于爆发。

2013年初,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的罢工事件,被认为是抗议的导火索。

李嘉诚被塑以剥削资本家甚至“吸血鬼”的形象。

人们除了示威还发起“罢买行动”,矛头直指百佳、丰泽、屈臣氏等李氏旗下的商业体。

李嘉诚“东退西进”解密

李嘉诚“东退西进”解密

“目前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很高,未来的增值空间在缩小,获利前景不大。”贺军称,“而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却在增加,李嘉诚提前撤出也是为了规避风险。”
资产重组
在出售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长期持有物业之际,李嘉诚也在调整其业务形态,缩减零售规模,减缓地产投资。
百佳超市是李嘉诚旗下屈臣氏的全资公司,7月21日,和记黄埔发布公告确认,正在对百佳超市进行策略性评估,以期为股东带来最大利益,但“仍未就完成其评估设定时间表,也不保证该评估将达至公布或完成任何交易”。
1994年,和记黄埔又在英国创立电讯公司Orange,后业务拓展到澳大利亚、印度、以色列、泰国等市场,2000年以千亿港元的天价售予德国电讯巨头曼内斯曼。去年,又分别斥资9亿欧元、1.25亿美元收购了奥地利和以色列的Orange。
“新兴国家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经济形势下行,而欧美处于低谷,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从中国内地和香港套现,欧洲抄底,符合商业利益。”社科院研究员曹建海称,“2015年左右中国经济面临谷底的可能性很大,李嘉诚从中国套现、投资欧洲的举行,至少表明他不看好中国经济。”
在李嘉诚的大本营香港,其盈利能力也出现滑坡,2012年香港业务所贡献的营业额占比由2010年的18%回落到16%,但是所贡献的税前利润却由30%猛降到16%,下降幅度高达14%。
在利润下滑之际,精明的李嘉诚开始抛售其香港和内地资产。今年2月,长江实业拆售其在香港的四大住宅式酒店之一——雍澄轩酒店,凭借酒店为商业地产无须交纳买家印花税和额外印花税为卖点,短短两天360套房售罄,套现约14亿港元。
再加上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涨,盈利下降的百佳超市,正在成为“鸡肋”。而出售百佳超市或将为李嘉诚带来超过300亿港元的收入。

4000亿资产将被没收?李嘉诚开始慌了,集中投资大陆!

4000亿资产将被没收?李嘉诚开始慌了,集中投资大陆!

4000亿资产将被没收?李嘉诚开始慌了,集中投资大陆!
最近几年,因为劳动成本的迅速提高,很多在中国境内办厂的外资企业陆续撤离,将资本转移到更加落后的国家,试图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除了这些外资企业之外,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本土富豪也跟着迁移了出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嘉诚。

他在2012年以后,大量抛售手中的资产,得到了很多现金。

紧接着,他拿着从国内赚取的资金去英国投资。

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结果李嘉诚回应说,我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会考虑那么多东西。

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

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李嘉诚的4000亿资产要或被没收,他开始慌了,于是疯狂投资大陆,这是怎么回事呢?李嘉诚的资产,为何会面临被没收的风险呢?据说他把资产转移到英国之后,投资了当地的电力天然气和通信等实业。

但因为英国脱欧的缘故,英镑不断贬值,与此同时李嘉诚的个人资产,也跟着缩水了许多,不仅如此,英国还宣称要将公共行业收归国有,这样一来,李嘉诚在英国的投资就有可能打水漂。

这对李嘉诚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所以立刻决定撤资,将资产转移回国进行其他投资。

有人认为,李嘉诚这种行为。

就像墙头草一样令人难以接受,不过他的儿子李泽钜却对外表示,李家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大陆,一直在进行投资,所以不存在退出中国市场的说法。

有不少人担心李嘉诚的投资,会对香港市场造成极大的影响。

不过也有人认为,现在国家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改变,即使是李嘉诚这样的富豪,也没有办法动摇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

因此没有必要太过担心。

李嘉诚成功事例3个

李嘉诚成功事例3个

李嘉诚成功事例3个连小学学历都没有,光靠着生产塑胶花的李嘉诚,是如何跨出他成为首富的第一步?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李嘉诚成功事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李嘉诚成功事例1: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

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

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

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

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

“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

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

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

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李嘉诚把一半资产转移到欧洲的原因是什么

李嘉诚把一半资产转移到欧洲的原因是什么

李嘉诚把一半资产转移到欧洲的原因是什么?近日,有消息称李嘉诚“离开”香港,并且将其一半资产转移到欧洲,这使得人们不禁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些动作的背后又包含了哪些方面的考量呢? 亚太网二元期权论坛帮你解答这些疑问。

先来扯政治,上一年香港特首选举时,建制派(爱国爱党)出现了两位候选人唐英年与梁振英。

唐英年是标准的世家子弟,唐家在民国年间是无锡的纺织大亨,四九年移局香港。

唐英年五二年在香港出生,九一年当上立法局委任议员,九七年成为行政会议成员,后来又做过财政司司长,零七接任许士仁政务司司长成为香港第二把手。

唐英年从政期间政绩不算突出,不过其父唐翔千早年在上海投资时与当时在上海主政的江成为好友,唐英年曾在一电视节目上承认这事。

而梁振英算是平民出身,其父只是一名警员。

梁振英在英国进修回港后,三十多岁便成为英资测量师行仲量行二百多年来最年轻的合伙人,与此同时,他开始与亲中派频密接触,八四年的中英会议,梁振英就积极为中央提供其专业意见,及后数年不断前往内地授课。

梁振英八五年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法谘询委员会,九七年与唐英年同样成为行政会议成员,九九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

此两人迥异的背景,可见两人派系有别,唐英年从港英年间就开始从政,在特区成立后,更成为公务员的第一把手,又是世家子弟,相反梁振英从未担任过政府要职,与香港上流社会,港英精英非亲不熟,牌面上看,在这一场“贵族选举”中唐英年是完全上风的。

然而梁振英一出场就打出改革的旗帜,民粹的口号,要打压高楼价,要增加社会褔利等等,而唐英年的口号却只是“全民就业”,在香港当时低失业率高楼价的情势下,谁得人心可想而知。

而李嘉诚从一开始就支持唐英年,到唐英年僭建风波出现后李嘉诚仍表示支持。

(大家可以去二元期权交流群:347937615,276523477相互交流讨论)相反其他几大地产家族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有趣,或哥哥支持唐英年,弟弟支持梁振英,或爸爸支持唐英年,儿子支持梁振英,到唐英年僭建风波后,更多的向梁振英方转。

2013年09月02日李嘉诚抛售410亿港元内地香港资产 被指“弃港投欧

2013年09月02日李嘉诚抛售410亿港元内地香港资产 被指“弃港投欧

2013年09月02日李嘉诚抛售410亿港元内地香港资产被指“弃港投欧”2013年09月02日 23:45来源:21世纪网作者:樊帆李嘉诚香港首富、身家过2000亿的李嘉诚家族正在勾画248亿资产大腾挪的路径图,李嘉诚“弃港投欧”意图越来越明显。

在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近期一系列减持中资项目引来外界诸多猜测,“逃离香港入驻海外”的传言喧嚣至上。

虽然,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

但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便相继宣告或将抛售百佳超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和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21世纪网发现,李嘉诚这边在出售内地、香港资产的同时,却大举在欧洲收购资产,仅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四宗海外并购共耗资248.7亿港币。

而英国媒体更称,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

390亿港元变卖内地香港资产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帝国缔造者之一的李嘉诚的发家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从最早的“塑胶花大王”到“铺王”,再到香港人人称之的“超人”,李嘉诚演绎传奇人生。

李嘉诚以难民身份来到香港,高中时被迫辍学,20岁刚出头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塑料产品生产厂。

而后凭借李嘉诚的两家上市公司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李嘉诚在香港、中国内地和欧洲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

近期,李氏家族的“长江系”和“和记系”频频抛售内地、香港资产,李嘉诚“弃港投欧”的传言喧嚣至上。

华人首富李嘉诚为旗下创立了40年的百佳超市寻找买家,已设定8月16日为第一回合竞购截止日,其估值最高达40亿美元(约310亿港元)。

百佳超市是和记黄埔旗下的零售业务,据和记黄埔年报显示,百佳超市是香港第二大连锁超市,市场占有率达33.1%,270家门店位于香港,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只有56家,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尚不及内地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

和记黄埔的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最高点38%下跌至2012的8%。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称,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最后那分钱,要很小心。

谈“撤资”:我一定不会“迁册”,长和系永远不会离开香港。

不过规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责任保护股东的利益。

谈香港:香港拥有不少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自由开放的市场,重视法治的原则。

但如果管治失当,也可以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谈政治:政府永远不能选择性行使权力,勿令人对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谈楼市: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

这是一次没有第一个问题的采访——刚刚落座,没等记者发问,李嘉诚就直奔主题:“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 2013年11月22日下午两点半,香港黄金地段之巅,长江集团中心顶层70楼,雄踞华人首富宝座15年的李嘉诚在会议室接受专访,一开口就对南方周末2013年11月7日有关其“撤资”风波的专题报道作出了回应。

一墙之隔就是李嘉诚的办公室,横跨52个国家的李氏商业帝国的指挥中心,俯瞰着整个维多利亚港。

已经85岁的李嘉诚只要在香港,至今每周一至周五均在此办公,周六也上半天班。

办公桌上,干净得没有一张纸,他说这是因为多年来习惯了“今日事今日毕”。

桌头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写的小笺:求万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怒。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李嘉诚的平静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开场和另一个瞬间,其余时间里他都语速平缓,声调平和,即使被直接问到对于死亡的看法。

这个从二战的战乱中走过来的85岁老人,多次反复表达他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

他说他不是一个完人,但“从过去到现在,问心无愧”。

南方周末记者记录整理了本次面谈和随后补充的书面采访。

现在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经济更开放李嘉诚: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我告诉大家,以2013年为例,长和系总毛收入约为4300亿港元,投资海外(新西兰和荷兰)基建项目则是130亿港元(17亿美元),实际动用的资金只有80亿港元(10亿美元),仅占长和系总毛收入不足2%;同时,我们2013年在香港的货柜码头项目也投资了40亿港元,这样怎能说是“撤资”?真是天方夜谭的笑话。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2015-09-30自官媒抛出一文《别让李嘉诚跑了》之后,一时间评论如潮,李嘉诚也成了很多“爱国者”眼里的叛徒了,因为在“爱国者”的眼里,不管商人还是国人,子不嫌母丑,只有坚守阵地,方才是爱国的。

当然,这样的爱国情怀的确是令人敬仰的,但李嘉诚只是一个商人,自古以来,商人言利是不变的真理,如果硬是往他身上搬“爱国”两字,未免有些太牵强。

在很多中国人内心,普遍都具有爱国的情怀,这并没有错,如果这个国家和政府值得你去爱的话,自然而然国民会去遵法守纪热爱国,换而言之,如果这个国家和政府不尽人意时,民众还会爱吗?爱国是没错的,但要建立在国爱民之上。

李嘉诚撤资为何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还有官媒的混战呢?这是跟目前国内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挂钩,因为李嘉诚在房产业的撤资,无疑是给低谜的房市雪上加霜,而在中国玩房市的人恰恰是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利益集团,当李嘉诚撤资时,影响最大不是普通民众,而是利益集团,因为李嘉诚做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商人,他的一举一动能影响一时市场的走向,这是不可质疑的。

为此对于李嘉诚撤资,骂的最凶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中国上流社会的利益集团,因为李嘉诚的撤资,直接影响到他目前的利益,而这些人当初也可能对李嘉诚在国内投资大赞过,因为当时李嘉诚给他们带来了利益,于是当时给李嘉诚戴了不少的漂亮的花帽子如“慈善家”“爱国主义者”等等;但这些名誉是怎么来的,李嘉诚是心知肚明的。

现今撤资了,李嘉诚便也成了反面的教材,不能不说,一些人的思维有时候真的很狭隘!9月29日下午消息,长和及长实地产主席李嘉诚今日通过集团发布声明,回应近期内地舆论对其撤资等问题。

他在回应中指出,最近一些对其本人和集团的指责“毫无根据”,而且“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李嘉诚在声明首段表示;“最近一些人对我本人和集团作出毫无根据的指责,惹来网民及传媒的关注。

在此,我多谢各位的关心,并藉此机会作出回应。

别让李嘉诚跑了

别让李嘉诚跑了

别让李嘉诚跑了李嘉诚之所以要走,就是怕了这种人。

本来,商业如水流,逐利是资本的本性。

李嘉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但是,鉴于李嘉诚最近二十年在中国获取财富的性质,似乎不仅仅是商业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

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

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李嘉诚等商人还有三大未竞使命其一是,兼顾民生,回报穷人。

二,稳定香港,担起商界领袖的责任。

其三是,必须要做更多善事,经营“社会事业。

来源:罗天昊国与城(ID:luotianhao99)=作者:罗天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前几日,李嘉诚拟将长实地产在上海的地盘,以200亿元出卖。

这是李嘉诚撤离中国,财富转移欧洲战略部署的继续。

本来,商业如水流,逐利是资本的本性。

李嘉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但是,鉴于李嘉诚最近二十年在中国获取财富的性质,似乎不仅仅是商业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

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

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别让李嘉诚跑了。

敏感如李嘉诚,绝不会感觉不到。

在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密切相关,由此,一撤资,二撤资,三撤资,其商业帝国,在大陆欲上演金蝉脱壳之法。

前年是李嘉诚最不平凡的一年,先是工人罢工浪潮,风起云涌,后是在大陆的抛售,受到了巨大的非议。

就民间形象而言,李嘉诚从此前的商界领袖,教父级人物,转变为长着獠牙的怪物。

令人遗憾,李嘉诚本人应也比较伤心。

就官方感受而言,李嘉诚不顾念官方此前对其在基础设施,港口、地产等领域的大力扶持,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造成悲观情绪在部分群体中蔓延,其道义的高点,已经失守。

低买高卖,确实是市场经济,但是,地产、港口等产业,恰恰是中国最不市场化的产业,没有权力的扶助,哪里来的机会?合作时借权力,卖出时说市场,似乎双重标准,让人难以淡定。

香港富豪榜的前几名竟然全部为地产商,显示了香港产业的畸形。

李嘉诚大腾挪背后

李嘉诚大腾挪背后

李嘉诚大腾挪背后:内地投资回报率大幅下滑2013年10月19日 04:46 21世纪经济报道我有话说(510人参与)李嘉诚大腾挪背后:内地投资回报率大幅下滑核心提示:长和系近期的加速转移,可能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亚洲和欧洲的资产价格存在套利空间,并且,中国内地的投资回报率较10年前已大幅下滑;二是,考虑到经济活跃度与稳定度,投资海外资产,或许让李超人更有安全感。

21世纪经济报道黄锴上海报道近三个月来,亚洲首富李嘉诚接连抛售香港与内地资产,引发了越来越多关于其“撤资”、“弃亚入欧”的传闻。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从生产塑胶花起步,眼下掌控着市值接近万亿港元、业务遍及53个国家的商业王国。

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2013年年初尝试出售服务式公寓,到将资产注入房地产信托,再到抛售中港两地业务,并推动旗下业务拆分上市,李嘉诚和他的长和系,正试图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又一轮的资本大腾挪。

事实上,近几年来,李嘉诚的长和系在欧洲市场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500亿港元,并购的资产横跨基建、电讯、能源等业务。

而在亚洲地区,如果其麾下的百佳超市、香港电灯与屈臣氏资产能如其所愿地出售或分拆上市,套现的总金额也将接近1500亿港元。

这种情况下,“撤资”的揣测,似乎更加显得言之凿凿。

面对潮水般的舆论,9月17日,超人甚至不得不亲自出面澄清,称这些出售行为不是撤资,而是商业上的决定,“长实和和黄相信,多年后都会屹立于香港”。

事实上,“是不是撤资”的问题,已经困扰了超人十几年,每当被记者问到是否会减少在香港的投资或撤资,他的答案一直都是“不”。

但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之中,李嘉诚秉承的,始终是“在商言商、低买高卖”的商业逻辑。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012年,李嘉诚旗下主要“多元化全球性业务平台”和记黄埔,欧洲业务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已高达42%,香港业务则大幅下降至16%。

而10年之前的2002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4%和43%。

李嘉诚跑路事件始末

李嘉诚跑路事件始末

李嘉诚跑路事件始末篇一:李嘉诚跑路中国经济危矣?李嘉诚跑路中国经济危矣?最近"李嘉诚撤资事件"持续发酵。

自2013年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

那么李嘉诚"跑路"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李嘉诚撤资=中国经济危险",总有人如此认为。

实际上,李嘉诚撤资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下面以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来说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经济开发区建设与招商引资策略分析报告》:截止2015年5月,中国共设立2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45亿元,同比增长10.83%,第二产业增加值55694亿元。

图表1:2010-2014年国家级开发区产值规模趋势图(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201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税收规模逐年上升,主要是开发区数量增加以及园区企业发展规模增长所致。

2014年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4607亿元,税收收入124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32%。

图表2:2010-2014年国家级开发区财税收入规模及趋势图(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4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0858亿元(其中,出口27913亿元,进口22945亿元),同比增长3.3%。

图表3:2013-2014年国家级开发区进出口规模(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从实际利用外资额度来看,2014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3854亿元,同比增长1.5%。

如果上述数字还不足以让各位读者放心,那么请看2014年中国经济预警评分图。

长园集团被抛弃_李嘉诚大撤资

长园集团被抛弃_李嘉诚大撤资

Industry·Company长园集团被抛弃李嘉诚大撤资本刊记者赵琳李嘉诚撤资内地的同时,其对旗下唯一一家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的减持也在加速。

自8月9日以来,长园集团(600525)已经4次发布了关于控股股东长和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投资”)的减持公告,长和投资累计减持4726.19万股,超过长园集团总股本的5%,合计套现3亿元。

如若加上此前长和投资已经减持的3908.91万股股份,今年以来,长和投资对长园集团的减持数量已高达9635.1万股。

由于长和投资大股东香港长和控股有限公司是李嘉诚旗下公司,因此长和投资的减持可以看作是李嘉诚对其撤资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长和投资曾在去年3月做出过“拟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且不减持”的承诺,但出乎投资者意料的是,今年迎来的却是股东大手笔减持。

长园集团曾经凭借着“李嘉诚概念股”的光环,赚足了市场眼球,很多投资者以此作为买入该股的理由。

但从目前李嘉诚匆忙减持来看,长园集团已面临着被李嘉诚所抛弃的现状。

同时,由于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同比出现下滑,长园集团股价或将面临重挫的风险。

长和投资疯狂减持股份日前,长园集团发布了关于控股股东减持公司股份的提示性公告:公司接到控股股东长和投资通知,长和投资于9月9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617.5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72%。

本次减持后,长和投资持有公司2.2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76%,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记者注意到,这并不是近期以来长和投资首次减持长园集团股份,长和投资分别于8月9日、19日、20日,以及9月3日、5日分别减持408.64万股、1250万股、1250万股、600万股、600万股,合计减持4108.64万股。

由于长和投资在8月9日前已经减持过长园集团3908.91万股股份,因此,今年以来长和投资对长园集团的减持数量已高达9635.1万股。

以长园集团总股本8.64亿股计算,长和投资减持比例高达11.15%。

郎咸平独家爆料 李嘉诚的战略转移

郎咸平独家爆料   李嘉诚的战略转移

阅读31158 60 举报郎咸平独家爆料:首富李嘉诚的战略转移2014-08-20 郎咸平MBA俱乐部李嘉诚并不是像有些媒体所说的那样要退出中国地产、退出香港,他不是要离开,而是他只有一个商业思维,他才不想成为什么地产大亨、电信大王,或者是哪里的大佬,他只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回报率,也就是利润。

郎咸平独家爆料首富李嘉诚的战略转移李嘉诚不是撤离香港了吗?在上周,这位香江大佬再度成为香港报刊的头条,这一次是冷嘲热讽,纷纷送上“劏房豪宅”(住:“劏房”在港指将一套住宅切割成多个套房出租)、“牢房豪宅”等称号。

长实在新界大埔区的新楼“岚山”上周开售,不声不响地刷新了新盘“小户型”的纪录——其中一套“开放式”户型实用面积仅177平方英尺,折合约16平方米,以至居室面积只有8平方米多,而香港赤柱监狱单人囚室甚至都有7.5平方米。

有着计量功底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噼里啪拉打了半天算盘,郎教授最后告诉你,李嘉诚并不是像有些媒体所说的那样要退出中国地产、退出香港,他不是要离开,而是他只有一个商业思维,他才不想成为什么地产大亨、电信大王,或者是哪里的大佬,他只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回报率,也就是利润。

为什么卖掉百佳超市、卖掉上海东方汇经中心,是李嘉诚手里有本帐,请诸君静心阅读,看一看传奇大佬的帐本。

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说:“李嘉诚都要走了,我为什么不能走呢?”所以“李嘉诚要走”似乎给我们中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那么他真的要走了吗?据媒体的报道,李嘉诚已经把几个物业抛售了,其中包括香港的百佳超市、嘉湖银座广场,以及内地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上海东方汇经中心,据估计总金额高达410亿港币,李嘉诚准备拿这笔钱去英国投资。

根据我们所搜集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李嘉诚陆陆续续在英国投资超过4000亿港币,他已经控制了英国25%的天然气、30%的电以及7%的水,难怪英国人惊呼:“李嘉诚控制了英国!”那么李嘉诚真的是要退出中国转战英国吗?这才是值得我们关心的话题。

李嘉诚“抛楼”的另一种启示

李嘉诚“抛楼”的另一种启示

李嘉诚“抛楼”的另一种启示特约记者谭保罗 2013年10月27日李嘉诚在内地“抛楼”和在香港“套现”一度被有些人质疑为对中国经济的“看空”,而王石在微博上那句“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的点评更带来了疑惑和遐想的空间。

一时间,经济的不安全感再次向中国人袭来。

但更多的评论者认为,李嘉诚在内地先后拥有近80个投资项目,对于卖掉一个数十亿的物业,没必要做过度解读。

但谨慎者却发现,一向以低负债和稳健经营闻名的港商,其在内地拿地的步伐已大幅放缓。

与此同时,尽管资金对住宅地产的追捧热度不减,而蹿升的房价更置调控于不顾,但和经济景气度更为密切关联的商业物业则开始供应过剩。

在一些一线城市的“次中心”,普通投资者已经明显地感觉到阵阵寒意。

选择“次高点”当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开始蔓延,普通人卖掉两间商铺的难度便会大过地产巨头卖掉两个楼盘。

29岁的“新深圳人”李璐便是这样一位普通人。

今年下半年,她遇到了家庭理财的“难题”。

在打算卖掉深圳中心城区以北坂田片区的两间临街铺位时,她发现所有买家的询价竟都比购入价要低。

2010年,她以自付300万并贷款200万的方式买下了这两处店铺作为投资。

在当时看来,两处物业距深圳中心城区不过20分钟车程,且又临近富士康和华为的总部,在这个被称为“深圳次中心”的地方买铺位必然稳赚不赔。

但李璐很快发现,3年来,附近住宅从每平方米9000多涨到近2万,而铺位价格却裹足不前,部分还不升反降。

中介评估后说,两处物业恐怕再也卖不了500万,但450万左右还是没问题。

“没想到会这样,要不是当时限购,肯定买住宅了。

”李璐对《南风窗》说,一位买家甚至告诉她,“李嘉诚都在抛楼了,你的档口是不是可以再便宜点?”普通人察觉市场的寒意或许只是个案,那么一向精明的李嘉诚是否洞察到了地产业的悄然变局呢?目前,李嘉诚被传“抛楼”指的是两个项目,一个是位于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另一个是上海的东方汇经中心。

前者已明确公告出售计划,交易金额达30.3亿港元。

香港梦代表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

香港梦代表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

香港梦代表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李嘉诚曾是一代“香港梦”的代表,但现在却备受质疑。

图为他的蜡像。

(CFP/图)原标题:香港再不是“李家城”李嘉诚,从“超人”到“万恶的资本家”作者:南方周末记者陈新焱南方周末实习生徐庭芳张玉洁在香港的腾飞期,李嘉诚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庞大商业帝国,成为凭借自己的奋斗实现“香港梦”的典型代表,深受敬仰。

但随着香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掌控着港岛经济命脉并且深深影响公共政策的财团广受抨击,李嘉诚首当其冲。

李嘉诚们与香港,曾经互相成就,现在却开始彼此折磨。

更糟糕的是,就在这个多年被称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地方,这种折磨,还看不到尽头。

华人首富的一举一动,万众瞩目。

更何况,最近一两个月来,85岁的李嘉诚罕见地动作频频,不仅事涉数百亿资产跨洋变动,而且关系到是否要撤离其发家与繁荣之地:香港。

1940年从广东潮州逃难到香港的李嘉诚,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旗下公司市值约1万亿港元的商业王国。

爱他的人,视其为“超人”;而讨厌他的人,则将他称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

他曾经坚称“爱国、爱港,永不迁册”(香港人将公司迁移注册地简称为“迁册”),但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记黄埔[-0.84%]发布公告出售百佳超市——百佳陪伴了香港人40年,是他们最为熟悉的超市。

不过,10月18日,和黄再次公告暂停出售。

10月9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0.08%]已将香港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国庆长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电能实业[-0.48%]宣布,拆售旗下的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在内地,他以60亿元人民币的底价叫卖其在上海陆家嘴[4.29% 资金研报]开发的首个写字楼项目“东方汇经OFC”,同时宣布抛售位于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

故事的另一面,则是李家在欧洲的频频收购:从2000年至今,李家父子布局“购买英国”——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的市场,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

李嘉诚“撤资”的启示

李嘉诚“撤资”的启示

2015年1月9日,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与和记黄埔发出联合公告,身为两家公司主席的李嘉诚携子李泽钜召开记者会宣布,将两家公司的资产合并、重组及分拆,成立长和与长地两家新的香港上市公司。

它们将在开曼群岛注册,预计重组方案将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

这个消息让市场震动。

过去两年,李嘉诚父子抛售套现旗下资产将近1000亿元,并且在欧美大举投资。

李嘉诚撤资的声音甚嚣尘上。

尽管这些分析屡屡被李家所否认,迁移注册地也解释为财务需要,但这仍然被视为他们“撤资”的最直接证据。

对李嘉诚“撤资”,有两种解读特别有代表性:一是认为李嘉诚看空当前经济,因而撤离资产抄底欧美,将来等经济泡沫破裂时可以再回来;二是认为内地反腐触动了敏感的政商关系,尤其是房地产领域是内地官员腐败的重灾区,而李嘉诚在内地的产业就集中于房地产。

无论哪种解读更符合事实,李嘉诚的“撤资”都不是经济之福。

我们期望,当经济顺利地进入新常态,增速可以适当下降,但泡沫不能膨胀,更不能破裂。

至于政商关系,我们相信这场反腐并不针对任何一位商界大佬,它针对被权力过度扭曲的市场环境。

李嘉诚的“撤资”或许不那么确切,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很真切。

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更要进入新常态,告别过去那种灰色政商关系,以后一切关系都要遵循法治规则。

唯其如此,才是我们国家的大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数据圈论坛,其实,早在十年前,很多民企大佬就开始探讨资产向海外转移及国际化运营问题,也有不少人做过这方面的常尝试,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败多胜少。

最近,李嘉诚持续的资产外移西进战略,又刺激着一些中国本土民企大佬的神经,有些人或许有些蠢蠢欲动,比如媒体近期炒作“中国软饮大王”宗庆后家族有资产外移的动向。

其实,李嘉诚的做法,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大佬而言,你是学不来的,主要原因:
一是李嘉诚家族与英国有良好的人脉基础及信任条件,这是包括香港其他在内的中国所有财团不可比拟的条件。

李氏家族投资英国、觊觎欧洲大陆,并非偶然。

这不仅与李氏家族发迹于英殖民地的历史及制度背景有关系,也与其同英国政商界密切的非同小可的人脉关系有关。

早在撒其尔夫人时代,李嘉诚就与英国政府建立了很深的交情,并且与英国产业界精英有并非一日的密切交往。

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葬礼的宾客名单中,李嘉诚是极少数几位受邀华人之一。

可以说,李氏家族与英国从皇家到商界的信任关系由来已经。

而这种关系,不是其他财团所具备的。

因此,李嘉诚投资英伦,有深厚而复杂的原因和条件。

二是李嘉诚已经拥有良好的国家化运营的经验和人才,这方面的优势,对中国企业而言,不仅需要产业经验及人才的积累,还需要文化层面的修炼。

李嘉诚早期的创业发展和中期的资本积累,均发迹于香港英治时代,整个公司的中高管理层人才都对英国的社会制度、法律、会计、资本市场等非常熟悉。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李嘉诚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大量吸纳和储备了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中高端人才,而且其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不仅包括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及管理实务方面的人才,也包括基础研究、公关运筹等方面的人才。

而对于大陆的多数民企大亨而言,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袋(老板),缺乏中脑袋(合格敬业的职业经理人)和小脑袋(高效的一线骨干)。

三是李嘉诚先谋而后动,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冒险尝试和策略运筹,而这方面正是中国民企财团最缺乏的。

其实,如果对李嘉诚投资欧洲的策略和手法进行深度观察分析,可以初步可以看出李氏家族投资欧洲的全球化布道之“野心”:收购英国、控制欧洲、毫不犹豫。

根据这一战略定位,李嘉诚全面启动了研究、运筹、布局和实施全球化产业投资的西进路线。

毫无疑义,李氏家族对欧洲市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抓住了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软肋。

全球化会加速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吃老本”的福利主义和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导致欧洲逐渐丧失了生产创新机能和社会化管理及服务模式的固化,在这种背景下,欧洲最最需要的是能够“因应时代发展”的、高效而富有活力的、成本低廉服务上乘的社会化服务者。

而这个阶段,整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泥潭,资产价格处于历史最低位,而李嘉诚家族财团,恰好抓住了这一软肋作为其全球化运筹的重要策略:先切入英国打开一个缺口,再覆盖欧洲大陆,逐渐实现把控。

四是扬长避短,因应时局,在变局中优化产业结构,而职业策略和技巧,才是李氏家族长期商业经验的重要结晶之一。

在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先入者为主’的策略,成就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商业霸主,同时窒息了许许多多后来者。

李嘉诚正是深度总结并优化了他在香港半个世纪的投资经验后,按照这一策略,坚定而颇有气度地直面欧洲社会及市场。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心理,都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李氏家族真正发迹得益于“把脉历史机遇,爆炒房地产”。

可以说,房地产、港口及商业一直是其主业,近些年来在通讯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规模逐渐加重分量。

而其投资英国及欧洲的主业则“局限”在一个领域:公共服务业。

一方面加大对传统公共服务业的投资、改造和升级;另一方面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和布局。

这种投资策略的“妙处”在于:不去触及欧洲的地产、商贸、物流、现代技术装备等领域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是从看起来利润低廉、管理繁琐、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公共服务领域切入,使欧洲的政商界感到引入的不过是一个价格低廉的超级保姆而已。

更重要的是,对欧洲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布局,将会为未来发展打下不可想象的巨大发展空间。

李嘉诚家族显然对香港及大陆未来一个时期的政治气候,有其独到的风险预判,因此加速从大陆和香港撤资,而其在英国及欧洲长达8-10年的精心准备和运筹,也需要大规模的资本。

因此,李嘉诚“逃离雅典那”,有其必然的、无可厚非的理由。

而对于许多大陆的“蠢蠢欲动”的民企财团而言,要慎重掂量的是:撤资到海外和继续在国内发展,哪个风险更大一些。

笔者以为,在海外预留些足够的“退路费或者保险费”即可,真正的事业发展还在国内。

因为中国至少在今后30年还是全球化背景下最大的卖场。

其实作为大陆民营企业而言,要明白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一些特殊“国情因素”,特别是树大招风后的结果。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几件事情要整明白:一是要舍得花钱铺路但不留口食;二是要明白自古以来为什么“穷不跟富斗、富不跟官斗”的道理;三是要
心态淡定,凡事不留“尾巴和辫子”。

很多情况下,要“认认真真‘做坏事’,稀里糊涂‘做好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