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咀嚼槟榔习惯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综述
槟榔嚼后易形成致癌物
槟榔嚼后易形成致癌物“经常咀嚼槟榔容易增加口腔癌的风险,这个结论是勿庸置疑的。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钟凯副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槟榔确认为一类致癌物,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专题报告第85卷。
槟榔嚼后易形成致癌物咀嚼槟榔容易导致口腔癌,这主要与槟榔含有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致癌化合物一一亚硝胺类物质有关,研究者从嚼槟榔的人的唾液中检测出三种亚硝胺类物质。
另外,槟榔质硬,易使口腔黏膜受损,特别是用荖花(或称为榔叶)和石灰包裹后对口腔的磨损更厉害,经常使口腔黏膜处于受损状态,增加癌变几率。
烟草(包括嚼食和吸烟)还和槟榔“臭味相投”,共同促进口腔癌的形成。
许多调查研究的资料都表明,经常咀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癌、口腔白斑、牙隐裂、牙根纵裂等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有关,特别是用荖花和灰粉包裹槟榔咀嚼,更易增加其致癌风险。
钟凯告诉记者,1985年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含烟草成分的槟榔制品致癌的确凿证据,只是当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槟榔本身就能致癌。
后来流行病学证据逐渐出现,尤其是从印度、巴基斯坦获得了含烟草和不含烟草成分的槟榔制品都能致癌的证据。
同时,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证据不断涌现,证明不仅槟榔制品有致癌性,其青果同样致癌。
在致癌物分级中,槟榔属一类致癌物,虽然致癌物等级和致癌性的强度没有必然联系,但“一类致癌物”意味着它对人的致癌作用证据确凿。
“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说法具欺骗性槟榔食用时味微涩略带甜辣,有轻微刺激感,可使人发热兴奋,因此咀嚼槟榔有成瘾性。
人类咀嚼槟榔的历史非常久,目前,喜食槟榔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印度、我国南方及台湾。
虽然流行病的研究发现嚼食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目前全世界约有两亿人咀嚼槟榔,而且还不断增加中。
在欧美,癌症谱排行前几位的分别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但是东南亚国家口腔癌一直名列前茅。
在南亚一些地方,口腔癌甚至是男性癌症第一杀手,这是证明槟榔与口腔癌相关性的非常重要的佐证。
嚼食槟榔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嚼食槟榔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摘要】嚼食槟榔不仅会危害健康、导致人产生依赖,而且可以导致口腔癌,本文就我国嚼食槟榔流行地区居民的槟榔使用现状、嚼食槟榔相关健康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嚼食槟榔;问题;对策Abstract:betel nut chewing will not only harm health,cause people to become dependent on,and can lead to the oral cavity,in this paper,the betel nut chewing epidemic areas in our country resident current situation,betel nut chewing betelnut use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status were summarized.Key words:betel nut chewing;Problem;countermeasures槟榔是槟榔树上结的果实,属于一种热带棕榈科常绿乔木。
其制作方法如下:新鲜采摘的槟榔,也称为青果,椭圆,青绿色,将青果分成两半,去除果核,加上荖花(又称为榔叶)包裹的石灰,就制成了槟榔。
嚼食槟榔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台湾、湖南、海南、福建等地,虽味道苦涩,但可使口舌生津、气爽神清,随之满面鲜红。
但是研究证实嚼食槟榔可危及健康,不但能产生依赖性,还可致口腔癌和糖尿病[1],早在2004年槟榔就被认定为一级致癌物[2]。
本文对我国嚼食槟榔流行地区居民槟榔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槟榔使用现状研究报道,湘潭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嚼食槟榔达0.5kg,多者达数十斤[3]。
20世纪90年代邱氏将每天嚼食一颗槟榔以上定义为嚼食[4],发现台湾地区嚼食的盛行率为8.8%。
常嚼槟榔增加口腔癌发病率
≈ 延续 ,又是对 当代性 学的一种推进 ,已获得两项 国家专 利 。
取材韩 国江原道玉 ,有收藏价值 ,超 强保健功效 ,买 阳玉 环根 据 玉 的治疗 原理 ( 打通 “ 性 经络 通道— — 足 ) ,利 用现 代高 科技 和创 造性 的功 效专 利设 计 ,结合 ■ 四怪 :无 效退 款 :为保 障效 果 ,特 推 出七 日 无效退款 。效果才是硬 道理 ,延时 、改变不满意的尺 拿 统 中 医经络 学理论 ,模 仿 性文 物原 型 ,制作 而成 的一 种 男用神 匹 武器 。阳玉环 采 用分 “ 锻 炼环 ”和 “ 至 尊环 ” ,平时 佩戴 锻炼 寸 ,国 家专利 中明确标注 ,谁 用谁知道 !
… … … … … ・ ・
到 短 暂 的 作 用 ,然 而 副 作 用和 长 期 潮 ,值 得 关 注 : ■ 一 怪 :女 人 买 的 多 : 女 人 最 担 心 老 公吃 “ 错 使 用 所 产 生 的依 赖性 ,反 而会 降低 药 ” ,越用功 能越差 。选择 “ 阳玉环”绿色 安全 ,物 性 功 能 ,导 致 中年 之 后 性 能 力 的丧
养生 益寿 文摘 . 健康生活
槟 榔 被世 界 卫生 组织 列为 一级 致癌 物 ,研 究也表 明, 经常 嚼槟 榔 会 明 显增加 口腔 黏膜 下 纤 维化 ( O S F )
的发病率 ,而o s F 正属于痛前病变的一种。但是 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槟榔在我国依然作为食品在销售。
口腔 黏膜 下 纤维 化是 一 种慢 性疾 病 ,可 侵 犯 口腔 的任 何部 位 。 由于 固 有层 的纤 维 组织 变性 和 上皮 萎 缩 ,从 而 引起 黏 膜硬 化 ,形 成 条索 ,最终 引起 牙关紧 闭 ,影 响 口腔 各种 功 能 ,并 成为 癌前 状 态。 上世 纪5 0 年 代 初 期 , 印度 首 先发 现 此病 ,后 尼 泊 尔、泰 国、马 来 西亚 、 乌干达 等 国,南 部 非洲 、美 国 也有 病例 报道 ,而 我 国湖南 、 台湾地 区是本 病 的高 发地 区。 本 病好 发 于2 0 ~4 0 岁者 ,男 女 性别 差 异不 大 , 易发 于颊 、 软腭 、唇 、 舌 、 口底、 咽 等部 位 。 早期 无 明显症 状 ,随着 病情 进展 , 口腔 会长 水疱 ,水疱 破 溃后 形 成溃 疡 , 出现烧 灼 感 ,尤其 在进 食 刺激 性 食 物 时更
槟榔成瘾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槟榔成瘾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槟榔是一种在亚洲某些地区,如中国台湾、海南、湖南等地常见的嚼食习惯。
槟榔含有生物碱,长期嚼食可能导致成瘾,并且与口腔癌等多种健康问题有关。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槟榔成瘾的现象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案例背景张某,男,35岁,湖南某地居民。
自青少年时期开始嚼食槟榔,至今已有近20年的嚼食史。
张某最初接触槟榔是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认为嚼食槟榔是一种社交活动,可以增进朋友间的亲密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某对槟榔的依赖逐渐加深,每天不嚼槟榔就感到不适,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成瘾机制分析槟榔中的主要成分是槟榔碱,它是一种刺激性物质,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感。
长期嚼食槟榔,槟榔碱会逐渐改变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成瘾。
成瘾后,个体会形成对槟榔的强烈渴望,一旦停止嚼食,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健康影响张某长期嚼食槟榔,口腔黏膜受到持续刺激,导致口腔黏膜病变,出现口腔黏膜纤维化,严重时可发展为口腔癌。
此外,槟榔碱对牙齿的腐蚀作用也不容忽视,长期嚼食可导致牙齿磨损、松动,甚至脱落。
张某的牙齿状况已明显恶化,严重影响了咀嚼功能。
社会影响槟榔成瘾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张某因槟榔成瘾,经常需要购买槟榔,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同时,张某的社交活动也受到了影响,他开始回避不嚼食槟榔的社交场合,社交圈子逐渐缩小。
张某的案例也反映出槟榔成瘾在某些地区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干预。
干预措施针对张某的案例,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健康教育:加强槟榔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槟榔成瘾及其健康风险的认识。
2. 心理支持:为槟榔成瘾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认识到成瘾的危害,增强戒断的决心。
3. 医疗干预:提供专业的医疗干预,如药物治疗、行为疗法等,帮助槟榔成瘾者缓解戒断症状,逐步戒除槟榔。
4. 社会支持: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鼓励槟榔成瘾者参与社区活动,减少他们因成瘾而产生的孤立感。
咀嚼槟榔与健康
咀嚼槟榔与健康【摘要】槟榔(areca catechus)是棕榈科常绿乔木,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主产于中非和东南亚。
主要用于嚼食。
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重要的栽培南药之一。
随着对槟榔研究的深入,槟榔的驱虫、杀菌、灭螺、消炎等药理作用,以及抗老化、抗氧化、助消化、降血脂、降血糖、抗抑郁、提神缓解压力和消除机体疲劳等保健作用日益显现,咀嚼槟榔的流行范围越来越广,人群咀嚼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烟草、酒、咖啡因之后的第4大嗜好品。
咀嚼槟榔损害口腔粘膜等已得到流行病学证实,动物实验证明槟榔具有致癌性,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rac)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我国槟榔药用煎汤服食古亦有之,未见有致癌的报道,湖南湘潭地区居民咀嚼槟榔有600多年历史,口腔癌的发病率与全国一致,远低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及中国台湾,可能与槟榔的咀嚼方法及配料不同有关,咀嚼槟榔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食用槟榔的加工、包装的规范及安全标准研究刻不容缓。
【关键词】槟榔;健康;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口腔癌槟榔(areca catechus)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既是药用植物,又是观赏树木和果树,主产于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
印度是世界上槟榔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2002年,槟榔收获面积达435.00万亩,占世界槟榔收获总面积的53.76%,已成为印度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以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
海南省2003年槟榔种植面积达4.27万吨,总产量达5.40万吨,且呈持续增长趋势,被人们视为“摇钱树”;台湾的栽培历史比海南晚得多,但至1997年槟榔种植面积达84.75万亩,产量达15.62万吨,被台湾农民称其为“绿宝石”[1]。
槟榔在世界上最常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中居第4,仅次于烟草、酒、咖啡因,咀嚼槟榔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专家称长期嚼槟榔可致口腔癌
专家称长期嚼槟榔可致口腔癌
槟榔是致癌物吗?为何会用在药里?近日,口腔科专家称“长期嚼槟榔确实可致癌”。
另一位中医科专家提醒,3岁以下婴幼儿不可服用四磨汤。
近两年,医院每天接诊数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病变患者,严重者已转化为口腔癌,其病因正是长期嚼槟榔所致。
专家介绍,长期嚼槟榔导致的口腔癌过去是一种地方性疾病,在盛产槟榔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我国的台湾、湖南、海南等地,其发病率很高。
长期嚼槟榔为何会致癌?专家解释,槟榔中含大量具有细胞毒性的槟榔碱,口腔黏膜与之发生反应后,可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这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严重者可发展为口腔癌。
专家说,汉森四磨汤是一味中成药,不在基本用药目录。
而四磨汤是一个很有名的中药方子,由木香、枳壳、槟榔、乌药组成,很多中医也会根据患者体质,用这四味药入药。
专家介绍,四磨汤中四味药的含量均在6克到15克之间,中医用四磨汤再辅以其他健脾养胃的中药,用于治疗便秘、腹胀等消化不良的患者,但不会对3岁以下孩子使用。
“专家介绍,槟榔本身还有打虫的效果医学教育`网整理,对于有虫的病人,医生会开小剂量的槟榔。
她认为,3岁以上的孩子,小剂量服用槟榔是可以的,但不能长期服用。
而3岁以下孩子发育未成熟,代谢能力弱,抵抗力较差,不建议服用含有槟榔的药物。
拒绝槟榔,预防口腔癌
拒绝槟榔,预防口腔癌作者:刘传霞来源:《健康人生》2018年第04期近来,经常有患者来我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就诊,对医生说:“医生,我的嘴巴痛,张不开了。
”经检查发现,患者上腭部黏膜、颊黏膜以及舌黏膜等发白或发黄,患者多有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甚至少数患者并发有口腔癌。
经询问病史,患者有数月至数年不等的咀嚼槟榔的历史,结合病史与临床表现,此病可考虑诊断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
那么,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癌有何关系呢?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果实,通常为卵形、球形或椭圆形,原产地为马来西亚,在我国台湾和海南等地多有栽培,其味苦,性辛、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利湿、除疸截疟等功效。
槟榔果实中含有槟榔碱等生物碱,以及酚类油脂和鞣质等多种成分。
槟榔嚼物一般由槟榔果、老花藤和煅石灰组成,有些地区在槟榔嚼物中加入烤烟及香料等。
槟榔由于独特的风味和良好的咀嚼性,成为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等地居民的嗜好品。
据文献报道,全世界约有6 ~12亿人咀嚼槟榔,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南亚以及我国的海南、湖南、台湾等地。
这些地方食用槟榔的消费者众多,消费量较大,使得槟榔成为继烟草、酒精与咖啡因之后世界上第4位广泛食用的嗜好品。
有研究人员在湖南地区进行的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湖南省居民咀嚼槟榔率为38.40%,其中城区为42.65%,乡村为34.12%,咀嚼槟榔已成为湖南省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槟榔为什么容易导致口腔黏膜疾病呢?这是由于槟榔纤维的摩擦使口腔黏膜损伤,引起黏膜炎症、氧化作用增强和细胞增殖,槟榔块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有槟榔碱、槟榔次碱、鸟嘌呤碱等;槟榔子最有效的成分是草鞣酸和儿茶素,这些生物碱通过亚硝基化作用变成亚硝酸胺,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槟榔对口腔黏膜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放在龈颊沟的槟榔块不断与口腔黏膜接触,槟榔块中的生物碱被黏膜吸收而经过细胞代谢;(2)槟榔块中的化学成份对黏膜的刺激;(3)槟榔块的粗纤维对口腔黏膜的机械刺激,使口腔黏膜出现微创伤,微创伤又加速了化学成分的弥散并进入黏膜下组织,导致黏膜下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早期的刺激导致了口腔黏膜的进一步萎缩和溃疡,持续的组织炎症导致了口腔癌和组织的纤维性变。
槟榔是一级致癌物 溃疡2周不愈小心口腔癌
槟榔是一级致癌物溃疡2周不愈小心口腔癌内容:槟榔是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因嚼食造成在台湾每年约有2600人死于口腔癌,医师指出,国内口腔癌发生率持续成长,目前已经成为台湾25至44岁男性最容易发生的癌症,不仅1人罹病,全家也跟着受苦,建议嚼槟榔、抽烟等高危险族群,应定期接受筛检。
台大名誉教授、牙科医师韩良俊表示,10个口腔癌患者9个有嚼槟榔习惯,主要是因槟榔子中含有生物硷及多酚类化合物成分,会诱发肿瘤形成,释出让细胞老化的自由基,容易导致癌前病变,且可能恶化成癌症。
抽烟+嚼槟榔口腔癌风险高
在台湾每年至少新增5781罹患口腔癌,平均每1.5小时就有1人得病,特别是,国内嚼食槟榔的红唇族人数众多,高达170万人,每10个嚼食槟榔的人,就有9人也抽烟,双重刺激之下,大大提高口腔癌的风险。
虽然5年来,国内嚼食槟榔的比例下降9%,但口腔癌发生率却增加了3成,死亡率增加了2成5,平均死亡年纪为54岁,比其他癌症提早10年,口腔癌筛检率却只有1成4,在癌症防治上出现漏洞。
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根据目前的统计,口腔癌致死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得病后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50~60%。
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一样,防治口腔癌最好的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早期口腔癌,无论是采取手术治疗,还是放疗或化疗,治疗效果都较好,许多病人可以一生不再复发。
而且由于肿瘤范围小,即使采取手术切除,对患者的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和面部外形破坏都较小。
遗憾的是,许多患者第一次到医院就诊时,已经是癌症晚期,虽然现代医。
槟榔致癌是否是真的
槟榔是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适当的食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可以下水肿、通关节、健脾、治疗青光眼、促进消化。虽然槟榔的好处很多,但槟榔食用过多也会导致很大的危害,关于槟榔是否致癌这个问题,答案是会,槟榔食用过多会引起各种不良的影响,致癌是有可能的。下面是详细介绍。
嚼食槟榔,除了使牙齿变黑、磨损、动摇、牙龈萎缩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据调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3.牙齿之伤害 பைடு நூலகம்
因嚼食动作频繁,超出正常负荷,造成牙齿咬耗(磨损),以及牙床动摇。
严重之健康危害:
1.槟榔诱发的癌症前期病变:
(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常见于颊黏膜,其次为颚区。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见于颊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槟榔俗称菁仔,其成份中的「槟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则为助癌剂。
世界卫生组织经回顾嚼槟榔与癌症之相关文献,所作之结论:
(1)烟草伴同槟榔一起嚼食确定为人类致癌原因。
(2)抽烟且嚼食槟榔,易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为了您的健康请勿嚼槟榔,如吸烟者更须戒除,因为两者合并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烟、嚼槟榔又合并喝酒,则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槟榔易致口腔癌
槟榔易致口腔癌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8期七月中旬,央视一则“槟榔为一级致癌物”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报道指出,槟榔与口腔癌发病有密切关系,更有专家指出:口腔癌有60%左右的患者都和吃槟榔有关。
槟榔为一级致癌物央视《新闻30分》的报道指出,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把槟榔列入“黑名单”,和烟酒、砒霜等同列为一级致癌物。
致癌原因有两个:第一,槟榔里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的亚硝基是明确致癌的化合物。
其次,槟榔较硬,咀嚼时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创伤。
报道中还提到,槟榔与口腔癌发病有密切关系,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医师张胜解释:“口腔癌有60%左右的患者都和吃槟榔有关。
”在我国,喜欢吃槟榔的人不在少数,据统计,目前槟榔产业年产值已达到了100亿元。
从业人员数量也达到几十万,市场也不再局限于湖南。
多吃会提高口腔患癌几率“槟榔致癌是国际公认的。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副院长石冰表示,“多吃槟榔会使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也就是癌前病变。
”需要说明的是,癌前病变并不等于癌症。
癌前病变是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癌前病变可能转化为癌变,也有可能被治愈,“只能说提高了患癌的几率。
”“相较于新鲜槟榔,有些商家会用石灰来浸泡槟榔,那样危害更大。
”石冰补充道。
早期的湘潭槟榔就是用石灰加糖熬成浆,涂在槟榔外表制成,被称作“石灰槟榔”。
槟榔包装应印健康警示语目前,我国槟榔的生产销售没有国家标准,只有湖南省的地方标准,而地方标准只是针对槟榔加工过程以及添加剂的一些标准进行规范,对于槟榔本身致癌的问题却并未提及。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谭红专表示,槟榔作为食品确实不太妥当,因为食品是要求完全无害的。
“(槟榔)按照食品来生产,我觉得可能会变成一种误导,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无害的食品推荐给老百姓。
”谭红专说,可把它归于烟草类,但不能放在食品类。
在香烟包装盒上有一句话“吸烟有害健康”。
简述咀嚼槟榔与口腔癌风险的关系
简述咀嚼槟榔与口腔癌风险的关系摘要:槟榔的原产地在马来西亚,最初在印度,越南等地普及,慢慢在中国蔓延开来。
经常嚼食槟榔会造成口腔溃疡、牙龈退变、牙齿磨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食用槟榔之所以会导致口腔癌,是因为槟榔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这些物质包括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
本文就食用槟榔的致癌机制,普及情况以及嚼食槟榔与口腔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和病例分析作统一综述。
关键词:槟榔;口腔癌;病变中国的口腔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其中,我国每年有3000多万人癌症患者。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和人类自身疾病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了起来“牙齿不良”是一种常见病、食源性病变等并发症;同时也会引起各种慢性胃炎以及一些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组织损伤而引发口腔癌的发生与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牙溃疡最为严重;由于恶性肿瘤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口腔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牙死亡率为22%。
加强对槟榔与口腔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
一.咀嚼槟榔会易引起口腔癌前病变印度是吃槟榔最多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口腔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那里高达35%以上的癌症都是口腔癌,其发病率也在大幅上涨。
咀嚼槟榔可引起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submucousfibrosis,OSF),OSF是一种癌前病变,经过长期的慢性病理过程可恶变为口腔癌[1]。
通过调查152位咀嚼槟榔的人和137位不咀嚼槟榔的人,在咀嚼槟榔的152位中,84.4%的人患口腔黏膜病变,而在非咀嚼槟榔的人中,只有37.2%的人发生口腔黏膜病变,咀嚼槟榔者患口腔黏膜病变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咀嚼槟榔者。
并且通过与非槟榔咀嚼者口腔黏膜鳞癌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发现,咀嚼槟榔者31~50岁各年龄段构成比明显增高,而51岁以上各年龄段构成比则明显降低,咀嚼槟榔者平均年龄48.6岁,而非槟榔咀嚼者平均年龄56.0岁,并且好发年龄段也由非槟榔咀嚼者的41~70岁提前到31~60岁,由此可见咀嚼槟榔后口腔黏膜鳞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说明咀嚼槟榔更易引起口腔的癌前病变。
对槟榔事件的分析报告
对槟榔事件的分析报告槟榔事件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分析这一事件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经济、健康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因素。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槟榔产业在一些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许多人从事槟榔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工作,这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槟榔的种植和销售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然而,槟榔事件也暴露了槟榔产业的一些问题,比如过度依赖槟榔产业、低效益的经营模式和环境破坏等。
其次,从健康角度来看,槟榔的嚼食对人体健康具有负面影响。
槟榔中的化学物质,如槟榔碱和亚硝酸盐,长期嚼食会导致口腔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科学研究已经明确指出,槟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质较高。
然而,许多人出于个人消费习惯、文化传统等原因而坚持嚼食槟榔,这使得预防和治理槟榔事件变得更加困难。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槟榔在一些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统。
槟榔在一些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社交和娱乐的方式,而槟榔的嚼食行为也常常被视为一种交流和社交的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槟榔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槟榔对健康的危害,并逐渐抗拒这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槟榔事件涉及到经济、健康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因素。
在解决和治理槟榔事件时,我们需要找到既能保障经济发展又能保护人类健康的平衡点。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如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和研发创新等,以解决槟榔事件带来的问题,并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科研力量,深入研究槟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以推动人们形成正确的槟榔消费观念。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为自己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关于食用槟榔致癌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
关于食用槟榔致癌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近期以来,有关食用槟榔致癌的问题又被炒作起来,前段时间,据一篇网文报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刘宏伟说:“槟榔嚼物一般由槟榔果、老花藤和煅石灰组成,有的地区还在其中掺加一些烤烟和香料。
其中的添加剂如石灰、丁香、烟叶和槟榔籽中含有一些致癌因子,口腔癌的发生与嚼槟榔的时间和槟榔在口腔内滞留的时间呈正比。
”有关世卫组织(WHO)下属的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报告情况在这里就不详说了,核心的问题是IARC并未来湖南调查过湖湘槟榔的食用情况与结果,仅凭在南亚、东南亚的食用方法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做的试验及病理分析结果来评价世界上唯一的、独特的“湖南食用槟榔的后果是科学合理的吗?早在2000年中国台湾省出版的一本《槟榔嚼块与口腔癌流行病学研究》一书中,作者就指出:“严格的来讲,在引用世界上不同地区嚼食槟榔与健康的研究资料时应注意食用方法与食用量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
同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台湾的学者早就注意到的差异为什么在大陆相关学者看来就是没有差异的呢?同在该书中,作者还明确地指出了1996年11月25日(比IARC的第85号专题报告早了近8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对各种食用槟榔咀嚼块研讨过其准确的分类,如果不按此定义的概念去阅读与理解IARC的第85号专题报告,将不可避免地由于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各种混淆,直到引发各种不正确的理解,进而产生各种不符合事实的结论,按此概念,笔者在前不久看到的一个该报告的中文翻译,封面就译错了!按照国际间1996年达成的共识,其副标题应该是《蒌叶包裹的槟榔嚼块与槟榔果的嚼食而衍生的槟榔果亚硝胺》。
这些年来中国境内有关槟榔致癌问题的炒作是否得到了WHO的支持或指导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与WHO/IARC的运作方式不符,二是世卫组织的网站上从未有关此事件片言只语,甚至可能是WHO/IARC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压根就不知道。
槟榔对口腔的危害
槟榔对口腔的危害摘要:槟榔是一种果实类食品,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虽然槟榔的作用有很多,但其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本文从槟郎对口腔的危害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加强口腔疾病的预防,防止口腔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关键词:槟榔;口腔;危害槟榔虽然不是有毒性的食品,但是经常吃槟榔却有极大的危害。
从国内医疗院所数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口腔癌患者中约88%有咀嚼槟榔的习惯[1]。
口腔癌症是口腔中的恶性肿瘤的全称,而发病的原因大多数都是由于患者的黏膜出现了变异的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口腔癌包括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口咽癌、涎腺癌、唇癌等。
1槟榔对口腔的危害1.1初起不良反应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槟榔果汁嚼得多了,牙齿会被染红。
过量使用槟榔碱会中毒,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头昏致休克。
1.2导致牙结石的发生由于槟榔汁充满口腔中易形成牙结石,又由于长期用力嚼食而咬耗牙质,甚至使牙齿裂开或折断。
由于槟榔残渣的堆积,使结石越结越厚实,使牙龈受损、红肿、化脓、牙根外露等而产生牙周病变,终至牙齿一颗颗脱落或不得不拔除[2]。
1.3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槟榔的纤维比较粗硬,很容易刺伤牙龈或堵塞在牙缝里,从而造成了牙间乳头的压迫进而发炎,由于用力的嚼食,对牙周膜也会造成一定伤害,使得牙根周围发炎、浮肿、疼痛。
1.4对颞颚关节的影响由于牙质咬耗以及颞颚关节面磨损形成咬合改变及颞颚关节疼痛和病变,使得开口闭口时会出现声音且关节疼痛,不仅痛苦不堪,且治疗也很困难。
1.5对口腔黏膜的影响由于嚼食槟榔而造成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和白斑病,也就是口腔癌的前期病变,其症状表现为张口困难、疼痛、麻木感、口腔黏膜变白及溃疡。
1.6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槟榔汁垢污染黑唇缘齿颊,影响外在形象,且损害味觉神经与唾液分泌,妨碍消化机能,槟榔渣刺激胃壁,导致胃黏膜发炎甚至穿孔,影响营养吸收,造成营养不良[3]。
两院院士驳“槟榔入药致癌说”
作为四大南药之首的槟榔近期陷入致癌风波,含槟榔成分的四磨汤口服液等中药产品一时受到质疑。
近日由中国中药协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召集的研讨会上,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多名权威专家给出了明确结论,认为咀嚼槟榔和药用槟榔应该区别对待,槟榔入药和致癌之间没有关联,以槟榔入药的四磨汤没有违规,应该正常的使用。
关于槟榔入药致癌的报道缘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0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列举的一类致癌物有二百多种,其中提到槟榔。
专家们提出,该报告针对的是长期咀嚼槟榔与人类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之间的联系,而咀嚼槟榔和药用槟榔在原料、加工方法、用法用量等方面均不相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李连达认为,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报告中所提含致癌物的槟榔指的是“咀嚼槟榔”而非“药用槟榔”,二者应区别对待。
没有可靠证据证明中药里面的槟榔是致癌物质。
李连达说,中药炮制的主要精神就是去毒,经过炮制、提取、除杂处理以后,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可以把里面的不良成分去掉。
“此槟榔非彼槟榔,我们不否定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提出的咀嚼槟榔有致癌风险,但中药用的槟榔是安全的。
”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季绍良认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里含有槟榔的品种有225个,药典里记载槟榔没有致癌性,连小毒都没有,目前也不会对此进行修改。
经多位专家查证,目前没有关于四磨汤口服液重大不良反应和致癌的任何报道。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也显示,检索到的四磨汤口服液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仅为“口干、软便”,没有致癌的不良反应出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介绍说,槟榔入药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南药之首。
以槟榔入药的四磨汤口服液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品,没有违规,应该正常的使用,因为能治疗病人。
“按辩证和论证的情况正常使用,四磨汤对于治疗肿瘤病人放化疗后的便秘效果很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花宝金说,对致癌因素的关注是对的,但不应该过度害怕。
吃槟榔检讨书
吃槟榔检讨书近日,我对于自己长期以来吃槟榔的行为深感愧疚,我意识到这种习惯给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经过反思,我决定写下这封检讨书,以表明我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并且承诺坚决戒除槟榔的习惯。
首先,我要对吃槟榔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危害表示忏悔。
槟榔中的红素等成分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导致口腔溃疡、龋齿等问题。
而长期咀嚼槟榔还会导致口腔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此外,槟榔也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胃病等问题。
这些健康问题不仅会给我造成病痛,还会极大地影响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
其次,我对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担忧表示道歉。
由于我长期以来的吃槟榔习惯,不仅让自己的健康岌岌可危,也使得我的家人和朋友为我担心不已。
我深刻理解他们对于我健康的关心和担心,也因此我决定要坚决戒除这个不良习惯,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为了达成目标,我将采取以下措施:一、确定戒槟榔的决心。
我将深刻认识到槟榔对健康的危害,并明确自己戒除槟榔的决心。
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再继续吃槟榔。
二、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
我将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坦诚自己的困境和想要戒除槟榔的决心,并请求他们在我戒槟榔过程中给予支持和监督。
三、寻找替代品。
为了戒掉槟榔的咀嚼行为,我将寻找一些替代品,例如口香糖或坚果,以满足口腔的咀嚼需求,从而减少对槟榔的依赖。
四、改变生活习惯。
为了更好地戒除槟榔习惯,我将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我将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饮食上选择更健康的食物,减少对槟榔的渴望。
通过这次检讨,我愿意向自己承诺,坚决戒除槟榔的习惯,保护自己的健康,并且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检讨书,能够警醒更多的人认识到槟榔的危害,远离这个不良习惯,共同营造一个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再次表达我对自己的过错的悔意,我发誓我将永远不再吃槟榔,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家人和朋友们的爱护和关心。
就此我愿意接受惩罚,并保证今后不再重犯。
社区居民咀嚼槟榔及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发病情况调查
社区居民咀嚼槟榔及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发病情况调查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居民咀嚼槟榔及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发病情况。
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以社区社区居民15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咀嚼槟榔习惯持续时间及频率,以及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发生情况,分析调查结果。
结果:1538例中有有咀嚼槟榔习惯者619例(40.25%),男性偏多443例(71.57%,443/619),女性176例(28.43%,176/619);其中OSF患病者29例(4.68%,29/619),男性20例(68.97%),女性9例(31.03%);OSF者29例经常咀嚼槟榔28例(96.55%);部分OSF临床表现包括张口受到限制、粘膜受到刺激后疼痛等;本次研究中1538例参加咀嚼槟榔相关培训考核成绩平均(74.52±7.33)分,显著低于培训后的(91.74±5.58)分,<0.05;1538例中培训前成绩≥70分者917例(59.62%),显著低于培训后的1233例(80.17%),<0.01。
结论:对社区居民咀嚼槟榔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咀嚼槟榔是诱发OSF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OSF患病者男性偏多,在临床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助于实施一些防控措施。
关键词:社区居民;咀嚼槟榔;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问卷调查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即OSF,主要是指由于不同因素导致的口腔黏膜出现隐匿、缓慢进展的细胞变性状态,癌变风险较高。
据医学研究发现,OSF癌病率高达13%,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口腔任一局部黏膜变硬、变白、张口受限、口干、灼痛等,带给患者较大痛苦。
据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OSF基础病变包括口腔内黏膜内胶原纤维堆积,甚至完全变性,上皮组织不同程度增生[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生活方式不断改变,OSF患病率逐年升高,其流行区域也随之不断扩大,患者年龄则趋于年轻化。
口腔癌年轻化,都是槟榔惹的祸?
龙源期刊网 口腔癌年轻化,都是槟榔惹的祸?作者:廖贵清李敏盈李雅伦来源:《大众健康》2019年第04期口腔癌是口腔颌面及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六位。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30万~40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口咽癌)患者。
我国是世界上口腔癌六大高危国家和地区之一。
在中国,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5%~5.6%。
口腔癌如此常见,且危害严重,我们应该更好地认识它、预防它。
根据发生部位分类,口腔癌包括发生在舌部的舌癌、在脸颊黏膜的颊癌、在牙龈的牙龈癌、在硬腭的鳞癌和口底癌等,广义的口腔癌还包括唇癌和口咽癌。
此病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但近年呈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年轻化,3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日益增多,部分患者被确诊为口腔癌时还不到20岁;二是女性患者比例增加。
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因口腔癌与世长辞。
据报道,陈忠实先生病起于“口腔不舒服,溃疡,一直不见好”,数月后就诊发现竟然是舌癌,且“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让人唏嘘不已。
病向浅中医,一些口腔问题是疑似患上口腔癌的“信号”。
比如长时间不愈的口腔溃疡,一般的口腔溃疡是自愈性的(通常在两周以内),如果口腔溃疡超过两周都不愈合,就需要找口腔专科医生检查,必要时通过活检来确诊。
此外,口腔黏膜的癌前病变,比如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等,也要予以重视,建议随诊观察。
不少人认为,“癌”等于“绝症”,若患上口腔癌能否治好吗?在口腔专科医院,针对口腔癌,通常是以手术为主开展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等)。
以舌癌为例:如早期发现,及早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手术可在半小时左右完成,患者日后说话、吃饭几乎不受影响。
如到了中晚期才治疗,5年生存率就不足50%了,视病情可能会切除1/4甚至一半以上的舌头,通过术后修复(皮瓣移植:在自身取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转位或移植到创面上进行修复),可恢复部分说话能力。
口腔癌越来越普遍,可能与口腔卫生状况、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此论文原著在英文《口腔肿瘤学》杂志发表。
其语言表达适应外国读者背景和习惯,转译成中文时未在语辞上刻意加工,阅读时可能有些别扭。
Oral Oncology (2007) 43:424–430中国大陆咀嚼槟榔习惯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综述张筱林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Peter Reichart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摘要在中国大陆湖南,海南等省咀嚼槟榔的习惯很常见。
湖南的槟榔咀嚼物是经加工的槟榔壳和槟榔仁。
海南则咀嚼新鲜槟榔果。
湖南省(一些城市)咀嚼槟榔的流行率很高,为64.5%-82.7%。
与咀嚼槟榔习惯关联的口腔疾病包括粘膜下纤维性变(OSF)、口腔白斑和口腔癌。
咀嚼槟榔者OSF的患病率为0.9%- 4.7%。
OSF最多见于30岁- 39岁年龄组,其次为40岁- 49岁组。
海南省报道咀嚼槟榔者口腔白斑患病率为2.1%- 2.5%,既嚼槟榔也吸烟者的白斑患病率为20.3%。
湖南咀嚼槟榔者口腔白斑患病率为0.1%- 0.5%。
咀嚼槟榔者中口腔癌的患病率较低为0.05%-0.02%。
OSF患者口腔癌的患病率为2.6%和1.2%。
虽然在中国大陆南方诸省对咀嚼槟榔习惯的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尚有限,但是就咀嚼槟榔习惯的特点而言已显示明显的地区差别。
为明确(各种)嚼槟榔习惯与发生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进行更加严谨的研究。
引言南亚及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咀嚼用萎叶包裹的、加有石灰的槟榔的习惯。
全世界约有6亿人口咀嚼槟榔[1]。
无论是否混同烟草一起咀嚼,咀嚼槟榔都是致癌因素[2]。
这种习惯和口腔癌、口腔白斑和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有关。
槟榔咀嚼与口腔疾病关联的资料在南亚、东南亚以及台湾有大量报道,在中国大陆却很少报道。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专著[2]仅介绍过两份在中国南方省份的英文研究文献[3,4]。
本文综述了在中国大陆发表的有关槟榔咀嚼习惯与口腔疾病关联的中文论文,目的是使这些资料可以被(国外同行)引用。
中国大陆咀嚼槟榔的历史和特点长期以来槟榔一直被中医用作驱除肠道寄生虫的传统药物。
咀嚼槟榔的习惯可能在明朝(公元1368 - 1644)被引入中国。
这种习惯主要流行于湖南、海南及云南等南方各省[5,6]。
(图1)湖南省咀嚼槟榔习惯湖南槟榔咀嚼习惯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
槟榔树不能在湖南生长,故需从中国海南或泰国等地输入槟榔果实。
湖南厂商以工业方法对带壳的槟榔干果进行加工,并包装成产品。
加工过程是将槟榔切成两半,用各种调味剂浸泡。
最终的产品如图2所示的半个槟榔干果[6,7]。
通常不会咀嚼槟榔仁(5,7)。
图3 是不同品牌的销售包装。
包装袋表面介绍主要调味剂。
通常包括以下调味物质:饴糖,肉桂油,薄荷,冰片,明胶,石灰,碳酸氢钠,碳酸钙,冰醋酸,氢氧化钙和阿斯巴甜等。
石灰是必用的调味成分。
咀嚼物从不用烟草调味或加入烟草。
一个包装袋装5枚或10-12枚槟榔咀嚼物。
它们有大,中,小差别,每枚约3.5克,2.5克和1.80克重。
湖南咀嚼槟榔者从不吞食槟榔。
他们中有的吸香烟或水烟,但是没有人嚼烟草。
咀嚼槟榔的量可粗略分为三种情况:偶尔(1枚左右/日),中等(5-10枚左右/日)和重度(20枚甚至更多/天)。
湖南湘潭,长沙,衡阳,益阳,娄底等许多城市人们咀嚼槟榔的习惯非常普遍。
研究表明湖南咀嚼槟榔者的数量自1980年代以来明显增加,而且咀嚼槟榔者的起始年龄越来越年青[8]。
海南省咀嚼槟榔情况在海南岛,咀嚼物是用槟榔叶包裹着的新鲜槟榔果,里面加石灰而不加烟草。
在海南临水县调查过100例咀嚼槟榔者,其中42例只嚼槟榔,31例也吸香烟,21例也吸水烟,其余者同时吸香烟和水烟[4]。
林等在海南随访4554个人。
其中954人(20.9%)咀嚼槟榔,773人(16.9%)既嚼槟榔又吸烟[9]。
云南省咀嚼槟榔情况关于云南省咀嚼槟榔的情况,中英文均无报道。
咀嚼槟榔习惯及口腔粘膜疾病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中国大陆医学教科书中曾将本病称为“限局性硬皮病” [10]。
至1981年才使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中文病名[11]。
中国第一个OSF病例由Pindborg等在1984年报道。
他们描述了3名OSF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4]。
湖南OSF病例首先由翦等在1985年报道。
她们是14岁和20岁卖槟榔的俩姐妹[12]。
咀嚼槟榔者中OSF的患病率研究:80年代在湘潭[13,14],90年代在长沙[15] 有过流行病学研究。
人群中咀嚼槟榔的流行率为64.9%-82.7%[12]。
OSF患病率列于表1[13,14,15]。
一项对278例OSF就诊患者的研究报道,94.6%是男性;5.4%是女性。
女性患者的年龄为16 - 69岁(平均年龄34.5岁),30 - 39年龄组最常见[8]。
另一项在长沙等对382例OSF患者研究中370例是男性(96.9%),12例是女性(3.1%)。
年龄为19 - 62岁(平均年龄34.4岁)[16]。
普通人群中OSF患病率:在11046人中为3.03%[12];在3642人中为0.79%[13];和5352人中为0.84%[14]。
男性患病率为4.16%,女性为1.66%[12]。
OSF病例的年龄在35 - 70岁间。
男性平均年龄为39.8岁;女性为35.1岁[12]。
平均年龄为40.2岁[13]。
患病率最高的是在30 - 39岁年龄组[13,14]。
研究数据表明OSF病损部位以颊粘膜最多见(93.2%和97.0%),其次为腭(8.4%和73.5%),唇(8.1%和41.2%),舌腭弓(1.5%和29.4%),舌(0.6%和35.3%),悬雍垂(0.6%和32.4%),牙龈(0.6%和8.8%)[13,14],扁桃体(29.4%),口底(38.2%)[14]和咽腭弓(1.5%)[13]。
也有其他研究中OSF病损[8,16] 部位有所不同,以软腭和舌腭弓最常见(100%)(8),其次为翼颌皱襞(99.2%)[16],颊粘膜(88.8%和96.3%),软腭(77.7%),舌(41.0%和51.8%),口底(41.0%和18.6%),唇(35.9%)和悬雍垂(16.2%)[8,16]。
大多数OSF发病于长时期嚼槟榔之后[13-15]。
这些研究没有报道咀嚼槟榔数量和发生OSF风险之间的关系[13,14]。
三篇论文描述了OSF的临床病征。
最多的主诉是吃热的食物时疼痛,其次为口腔粘膜有烧灼感和开口困难。
最多见的体征是粘膜下有纤维性条索[8,14,16]。
翦和王等描述24例OSF患者牙龈有病损[17]。
唐等介绍了咽部有病损[18]。
有一篇论文介绍OSF有局灶型和弥漫型两种临床类型。
有些局灶型病变的临床特征仅仅在口腔粘膜出现明显的可触及的条索。
弥漫型的临床特征为口腔粘膜烧灼、疼痛、不适、干燥,进行性开口困难,以及口腔粘膜下出现明显条索。
335例中的322例(96.1%)为局灶型,13例(3.9%)为弥漫型[12]。
对59例局灶型和13 例弥漫型OSF患者的10年随访结果显示,病变的临床类型不会发生改变[19]。
中文研究中所描述的OSF组织学特征与国际文献相同[20,21]。
口腔白斑:Pindborg等在海南省的研究报道了咀嚼槟榔者中口腔白斑患病率为2.1%[4]。
林等在海南省调查了4554普通人,在954例咀嚼槟榔者中口腔白斑患病率为2.5%,773例既嚼槟榔又吸烟的人中白斑患病率为20.3%(表2)。
最常见的白斑见于唇(53.8%),其次是颊(23.2%),口角(5.9%)和舌(3.1%)[9]。
湖南咀嚼槟榔者中的口腔白斑患病率分别是7127例的0.5%[13],3015例的0.1%[14],和4032例的0.1%[15]。
OSF病例中口腔白斑发生情况:1166 例(男性为984例,女性为182例;年龄为12 - 69岁,平均37.6岁)中有74例口腔白斑,患病率为6.3%[22]。
其它研究报道数据为14.9%和13.3%[15]。
湖南省OSF病例中口腔白斑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一般人群中2.7%的口腔白斑患病率[20]。
口腔扁平苔藓:湖南咀嚼槟榔者口腔扁平苔藓的患病率为0.1%[13],0.1%[14]和0.15%[15]。
湖南OSF患者中口腔扁平苔藓的患病率3.2%[22],1.3% [16],2.4%13]和5.9%[20]。
湖南OSF患者的扁平苔藓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中的0.2%患病率[19]。
口腔癌:一些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报道了口腔癌病例。
一般而言,咀嚼槟榔者和OSF患者中口腔癌的发生率并不高,见表3 [12-15,22,23]。
刘等报道1例男性口腔癌患者。
该病例咀嚼槟榔和吸烟时间均超过20年[22]。
高等报道1166例OSF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有20例口腔癌患者,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为36-62岁,平均48.5岁[22]。
口腔癌患病率为1.7%(男性:1.8%,女性:1.1%)。
这些患者每天咀嚼5–20枚槟榔(平均12枚),咀嚼时间为10–40年(平均17年)。
其中18人同时吸烟。
癌肿最多见于颊部。
(数据显示)咀嚼槟榔还同时吸烟是发生口腔癌的严重危险因素[22]。
翦等报道3例口腔癌患者(颊粘膜2例,舌部1例),他们每天咀嚼10枚以上槟榔,时间超过13年。
其中两名患者每天吸烟并超过20支。
另一例吸中式旱烟,每个月吸约500克烟叶[23]。
益阳报告1例与OSF有关的口腔癌病例,该男性病例每天咀嚼10枚槟榔,时间超过40年。
同时还吸旱烟,每个月吸约500克烟叶[24]。
讨论和结论南亚、东南亚和台湾等普遍存在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曾发表许多咀嚼槟榔与口腔癌前病变、口腔癌相关的文献。
本综述收集22篇中国大陆的相关论文。
不过这些论文以中文发表,这就使国际上进行咀嚼槟榔与口腔病变相关性研究的同行无法阅读并据此评估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本综述揭示了一些以往没有介绍过的中国南方一些省份流行咀嚼槟榔的情况。
海南和湖南咀嚼槟榔的习惯就有所不同。
海南当地种植槟榔,那里咀嚼的是新鲜槟榔果。
湖南主要咀嚼干槟榔壳。
虽然云南省也发现有咀嚼槟榔的习惯但是没有相关论文报道。
湖南生产的槟榔包装样式与印度等国家的槟榔产品不同[25]。
这些国家的产品(如PanMasala,Guthka)包装上均印有科学家们提示的警告:咀嚼槟榔危害健康(与OSF,口腔癌有关)[26]。
湖南省的槟榔产品是否与它们有相同的有害影响尚不得而知。
与Pan Masala相比,与湖南槟榔产品相关的口腔癌患病率明显低。
就我们所知,湖南槟榔产品主要是槟榔壳很不寻常。
湖南可能是世界上独特并唯一的咀嚼槟榔壳的地区。
以往检测并分析过槟榔的大多数成分(特别是亚硝胺),但是这些分析主要针对槟榔仁和槟榔叶,而不是槟榔壳。
因此就难以推论槟榔壳与口腔疾病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