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定稿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教材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对酸碱性质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
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二、说学情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以及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呢?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呢?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应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酸碱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情境。
三、说学法和教法学法: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迁移教法:一学两研重训练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2、出示目标,学生自学3、演示实验,探究新知4、师生互研,归纳总结5、课堂练习,畅谈收获五、说板书设计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中和反应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实质:酸中的H+和碱中的OH-反应生成水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我对本课的理解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2.设计方案,自主探究 3.交流讨论,点拨提升 4.发散思维,拓展实验 5.新知学习,提出本质
下面我将引领大家进入我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3min)
课前小实验“变脸猫”,用玻璃棒蘸取三种不同的无色溶液滴在小猫脸 上,猫脸:由白色---红色----白色的反复颜色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知道猫脸为什么会变脸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探究:酸与碱的 中和反应。
4.发散思维,拓展实验(15min)
提出问题:如何检验反应过程中酸是否加过量?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三:经过小组讨论,最终确定有4种方案可以检验盐酸是否过量: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2. 取一根洁净的铁钉于试管中,倒入少量反应后溶液; 3. 取少量铁锈于试管中,倒入反应后的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4. 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倒入反应后溶液。
(整个实验过程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观察,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加入试剂的先后次序:“碱---酚酞---酸”。
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
3.交流讨论,点拨提升 (1)为什么要加入酚酞指示剂?能否把指示剂换成石蕊溶液?
学生讨论回答: 因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可 以用酸碱指示剂证明其发生了反应并能观察到反应进行的程度; 不能因为紫色石蕊溶液变色不明显 (2) 什么时候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学生讨论回答:溶液刚好褪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组内讨论、组间互相讨论,解决实验讨论中的问题, 完成“变脸猫大揭秘”。 意图: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突破难点。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程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第一课时。
它安排在研究常见酸和碱的知识之后,盐的知识之前。
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也为下一课题的研究埋下伏笔。
从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
通过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已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以及酸和碱在溶液中能解离出带电荷的离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学生对探究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问题引导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自主活动合作探究比较归纳教学准备:配套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药品等。
四、说教学流程1、导入新知探求新知巩固新知收获新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为课题的引入作铺垫。
通过播放视频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和反应的应用和原理。
2、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和反应的发生。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发现实验现象,从离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
3、进行活动二,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中和反应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和互相研究的能力。
4、进行活动三,让学生合作探究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究欲。
5、进行活动四,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问题引导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和互相研究的能力。
通过自主活动合作探究比较归纳,提高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社会责任感。
酸和碱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这是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首先,我们将稀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愿景八个方面简要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同时,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本节课的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研究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研究,已经了解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研究也有了一些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三、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设计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引入、探究、总结。
引入部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和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判断方法;总结部分通过板书和讨论,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10。
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这七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后提出的,是酸、碱性质教学的延伸,教材没有把中和反应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单独成为一个课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和反应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和反应概念的同时又引入了盐的概念,为下一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酸碱的性质及用途,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酸和不同的碱都具有相似性质.通过前面对金属、酸、碱等化学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类"的概念,知道一类物质的性质是相似的。
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欲望。
教学策略:人教版教材中对中和反应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就直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酸与碱是否能发生反应?”,然后通过一个实验说明酸和碱能反应。
我认为,这样安排教学,学生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中第35小题学生得分普遍偏低这一现状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因此,我在本课题教学中将教学资源重新组合,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整堂课以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
这样组织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争达成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提高设计实验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提高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题在学生以学习了一些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来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而初步提出盐慨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会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3)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3)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实验探究、提问、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性学习。
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说学法由于九年级学生好动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实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的学习方法,结合教师的难点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习、思考和内化的时间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一等奖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147团中学郑辉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2、所属单元课题:第十单元课题2。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②初步认识化学中盐的含义。
③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中和反应的应用,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能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3)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且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对化学探究有极大的兴趣,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设计思路①从生活事例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②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其中包括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分析结论。
③通过问题讨论和课堂交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④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课题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所以,中和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的依据: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课题二“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理解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水平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水平和问题探究水平,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情境教学、实验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方法结合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学习。
我的参赛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今天我说课的整体思路是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法学法,最后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体现对不同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议。
同时课程内容第四部分“物质的化学变化”要求学生能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首先让我们走进教材感受教材: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中的一节内容。
是本单元的重点,包括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两部分内容,前者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者意在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搞好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胸中有学生。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已不感到陌生,具备一些学习方法,渴望亲自参与,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但分析、迁移、概括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在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中了解了酸碱的基本性质,并且知道他们是两种性质差异很大的物质,但对酸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是学生不知和未曾想到的。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行走在看不到曙光的黑暗中,同样的没有目标的课堂就像一滩无法隆起的散沙,必将影响教学质量。
所以在对学情分析之后,依据新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理解其反应实质。
2.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会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以及教材处理的创新之处: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组织者和开发者。
目前学生已经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物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本节课中“活动与探究”作了大胆改进,我增加了“硫酸”与一种特殊的碱“氢氧化钡”,我觉得这样的改进,能够让学生形成多次矛盾冲突,激发新一轮思维碰撞;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四)教学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六)教具:提供药品是:NaOH溶液、Ba(OH)2溶液、盐酸、稀硫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二、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一、课题介绍本节课是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解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酸和碱的概念、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现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酸和碱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和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酸和碱中和反应的现象;•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酸碱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及常见的实验方法;•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现象。
2.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观察。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和药品:•红、蓝、绿、金、紫五种酸碱指示剂;•青菜叶片、稀盐酸、稀硫酸、稀氨水、饮用纯净水等。
2.预习材料:•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第二课内容;•酸、碱的相关知识的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讲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对酸和碱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复习。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酸和碱的概念与性质 - 介绍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性质,如酸的酸味、酸对金属和碳酸酯的反应等。
-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碱的苦味、碱对金属的反应等特点。
2.2 酸碱中和反应的意义与基本原理 - 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意义,以及酸碱溶液的pH值。
-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盐和水。
3. 实验探究(30分钟)3.1 实验1: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 学生小组通过实验将酸碱指示剂与酸、碱反应,观察颜色的变化。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指示剂颜色变化对应酸碱性质的规律。
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说课稿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之马矢奏春阜康市第四中学张弘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并没有把它简单的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品,,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为下一章盐的学习做了铺垫。
酸和碱反应往往无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罕见的化合物》和《物质的化学变更》两个一级主题中有重要表示。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重要纽带。
2、说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新课程尺度》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2、从组成角度认识盐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发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亲自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证据意识及实际操纵能力。
2、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共享方案,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评价的能力。
3、通过学生总结盐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能力。
4、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化学活动探究性,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2.从微观角度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质三、学情分析关于中和反应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有错误的认识:凡是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教师需加以引导。
1、学生已有知识知道了罕见酸、碱的性质;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纵及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
2、学生知识发展空间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方案和评价方案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
02
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HCl或NaOH被消耗)
5 教学过程
学生设计方案
1.用pH计测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2.将反应后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白色固体 3.用温度传感器测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 4、利用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5 教学过程
方案一
NaOH溶液 (无色)
滴加酚酞 溶液
溶液 (红色)
加盐酸
另一方面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 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 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 于根据现象来判断反应 的发生,而本节课的氢 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 后并没有明显的现象, 以此作为本节课探究活 动的切入点。
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通过对“盐酸和氢 氧化钠是否能发生反 应”的实验探究,让 学生认识酸和碱之间 发生的中和反应,并 学会用指示剂判断化 学反应的发生。
HCl=H++ClH2SO4=2H+ + SO42-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在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
NaOH=Na++OHCa(OH)2=Ca2+ + 2OH-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在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那么,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呢?
5 教学过程
环节二:初次实情验境、问题生成 用实两支验试探管究分一别取少量的教稀盐学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倒入小烧杯中,搅拌,并观 察现象。 实验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探究过程的 理解; 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 反应的实质
4 教法学法
启发 诱导
实验 探究
情境 教学
教法 学法
演示加多 媒体辅助
实验 探究
合作 学习
自主 学习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1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教材九班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中的第1课时《中和反应》,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约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特地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教材依据同学的认知特点,从同学的试验探究开始,让同学自己动手去试验,从试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逝;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明确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感悟化学改变中有能量改变。
接着,教材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改变和热量改变;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探究,培育同学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
2、通过争论沟通,培育同学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2、在探究中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胜利与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二、教法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见知识应“让同学自己找出来”。
我认为“让同学自己找出来”的最正确途径就是让同学参加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同学。
否那么同学就不可能有主动参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觉问题、进展技能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育。
如何让同学参加到教学中来呢?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同学实际状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试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觉问题,分析问题,适时营造同学学习的氛围,激发同学学习的动力,为他们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于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来显示微观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二、说学法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往稀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次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这是为什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作用与地位,学情分析,三维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的内容。
1教材地位和作用在上册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三种化学语言,并且由单一的实验操作系统起来制取某一具体物质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这些知识的积累都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酸碱中和的产物是盐,又与后面盐的学习产生联系,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从而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因此,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本教材的重点之一。
2学情分析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两种酸,盐酸和硫酸,两种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组成和性质,并能用指示剂进行区分,还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别对酸和碱的水溶液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而理解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不同碱也具有相似的性质的本质原因。
但对于酸与碱之间的反应,还是一头雾水。
另一方面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可能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很有限,所以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观察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和引导,但不能包办代替。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运用于生活实际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发扬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4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结合三维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酸碱反应的内容以及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难点确定为酸碱反应的实质5教法、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与实践(一等奖说课稿)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与实践(一等奖说课稿)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与实践1. 介绍本说课稿旨在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与实践,展示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学会认识和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实践技巧,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常见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分析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发展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3.1 酸碱中和反应基本原理-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平衡和配平方程式;- 示范常见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3.2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分析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胃酸的中和、肥皂的碱性调节等;- 探讨酸碱中和反应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如制备盐、清洁剂的制造等。
4.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包括:-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展示酸碱中和反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整理酸碱中和反应的内容。
5.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程,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综合评价:- 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度和讨论贡献;-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 理解水平:通过小测验和课堂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程度;- 创新思维: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维导图制作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6.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和实践非常感兴趣。
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展示了良好的研究态度和科学实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三 维 目 标
教材分析
重点
教 学 重 难 点
难点
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 体验探究中 和反应滴定 让学生了解 中和反应在
重视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学生发展 为本”的核心理 念
【及时练习】
教学过程——〈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4、播放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
HCl+NaOH=NaCl+H2O的微观解释图:
教学过程——〈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总结归纳
HCl+NaOH=NaCl+H2O的微观解释: HCl=H++Cl-,NaOH=Na++OH-
教学过程——〈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盐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酸 + 碱 盐 +水 中和反应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 反应。
问题 探究
教学过程——〈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CO2+2NaOH=Na2CO3+H2O 不是中和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 不是中和反应。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 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六〉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1、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和酸 2、处理工厂废水: 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用于医疗; 4、用于日常生活: 2、中和反应:
生活中的应用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基 本 理 念
评价方式
教学模式—“六环节互动式”教学模式
预习检测, 问题生成
合作学习, 交流展示 精讲点拨, 梳理归纳 达标测评, 反馈矫正
探究
自主学习, 预习新知
激疑
教 学 模 式
形成
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教
学
原
则
实验为 基础、 理论为 线索
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盐酸中的H+与 NaOH溶液中的OH 结合生成了H2O分子。 盐酸中的Cl-与NaOH溶液中的Na+在反 应前后不变。
+
-
教学过程——〈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腌制过程中生成了碱
发生了中和反应
吃起来有涩味
醋酸
蘸少评,反馈矫正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观 察:无现象
问题生成: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应了、没反应)
教学过程——〈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 优”
教学过程——〈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 方案一 : 优”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盐酸
平时作业 活动探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责任意识
评 价 方 法
酸 + 碱 ==== 盐 + 水
3、中和反应实质:
H++OH-==== H2O
评价建议
小 组 分 评价方面 小组评价 工 老师家长评价
活动表现
自我评价
探究报告 实验考试 纸笔测验
评 价 等 级
课堂表现
总 评 等 级
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化 学 课 程 评 价
组长 记录 员 仪器 保管 员 卫生 管理 员
教学模式
说 课 流 程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 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所以,教材没有简 单将它作为酸或碱 的性质来介绍,而 是专门编成一个课 题来说明。
本课题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 盐的概念。为下一章盐的学习做了铺垫。 酸碱中和反应往往无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稀NaOH溶液(无色) →→→→ →→ 溶液变红 →→→→→→ 溶液红色变无色 , 振荡 方案二: 振荡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 →→→→ →→ →→ 溶液无色 →→→→→→ 溶液无色变红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三: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 →→ 溶液变蓝色→→→→→→ 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 →→→→→→ →→ 溶液变红色 →→→→→→ 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教师为 主导、 学生为 主体
关注 生活 化学
促进 学生 发展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1
情境教学法 实验探究法
传统与多媒体演示 有效结合法
教学 策略
3
2
学科模式——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学生 学习 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学生自主设计
播放中和反应的 微观过程示图, 直观地感受中和 反应 (4分钟) 自学并观看多 媒体相关图片 学生感受没有现 及问题,了解 象的反应, 精讲点拨, 中和反应在实 探究借用指示剂 梳理归纳 际中的应用 预习检测, (2分钟) (6分钟) 合作学习, 问题生成 交流展示 达标测评, 反馈矫正 (18分钟) 课前完成 自主学习, 学案“知 反思总结, 预习新知 识回顾” 拓展延伸
深入探究中和 反应生成物, 掌握中和反应 实验,指示剂 “多中选优”。 和盐的概念 (8分钟) (8分钟)
教 学 流 程
腌制过程中生成了碱
发生化学反应了?
吃起来有涩味
醋酸
蘸少量的食醋
涩味消失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新知
知识 回顾
教学过程——〈二〉预习检测,问题生成
【提出假设】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实验验证】
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和《物 质的化学变化》两个一级主题中有重要体现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 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学情分析
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学习“离子反 应”,打下良好基础 酸碱中和反应往往无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小组合作经验, 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2、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过程——〈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
取适量方案 1 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 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观察讨论
板书: HCl﹢NaOH = NaCl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