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模板】近代国际关系史PPT模板
合集下载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知识归类:(三)
重要的国际会议
知识归类:(四)
重要的国际条约
(不含中外条约)
1、不平等条约 ⑴ 《江华条约》—(1876年) ⑵《朴茨茅斯和约》—(1905年) ⑶《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 ⑷《色佛尔条件》—(1920年)
2、政治、军事条约 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⑵法俄协定、英法协约、英俄协议 ⑶《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春 ⑷《洛桑和约》—1923。 ⑸《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 生的。 •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 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 位的变化的。
• 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 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 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 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 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 缓慢演变的过程。
一战后
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美 日之间矛盾
20世纪30年代--- 世界各国同法西斯的矛盾 二战期间
二战后初期
两大阵营的对峙
20世纪50年代中 期---80年代
美苏争霸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中心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人文类近代国际关系史PPT教学课件
但在雅各宾派执政末期特别是在督政 府时期和拿破仑执政以后,法国便逐步走 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三 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 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敌视。 1791年8月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年4月,法、 奥战争爆发,7月,普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 遂告失败。
产 阶 级 革 命
为 深 刻 、 更 为 彻
命 、 北 美 独 立 战
是 继 尼 德 兰 革 命
年 法 国 大 革 命
二 法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法国资产阶级提出了“主权在民”、 “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宣布“普遍和 平和正义原则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 则”。
面对欧洲封建君主国的武装干涉,法 国基本上执行了打退武装干涉者以保卫革 命的反干涉主义原则。
第四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 冲击
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影关法国涉英系系国一围治引 底争英的
响系国争法国的的迅系绕者起 的后国爆
1789
格大夺国领内中速列法的了这 资更革发
局革欧革导容心成的国恐欧次 产命洲命的从,为外大慌洲革 生对霸和反此欧欧交革。各命 了欧权英法转洲洲活命欧国横 深洲的国同入国国动展洲封扫 远国斗与盟了际际,开列建欧 的际争法干由关关法了强统洲
一 法国在欧陆霸权地位的确立
17世纪下半期,法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
第一次 是“遗产战争”(1667—1668年)。 第二次 是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9)。
第三次 是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8—1697) 结果,法国确立了在欧陆的霸权地位。
二 英、法两国的争霸混战
三 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 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敌视。 1791年8月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年4月,法、 奥战争爆发,7月,普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 遂告失败。
产 阶 级 革 命
为 深 刻 、 更 为 彻
命 、 北 美 独 立 战
是 继 尼 德 兰 革 命
年 法 国 大 革 命
二 法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法国资产阶级提出了“主权在民”、 “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宣布“普遍和 平和正义原则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 则”。
面对欧洲封建君主国的武装干涉,法 国基本上执行了打退武装干涉者以保卫革 命的反干涉主义原则。
第四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 冲击
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影关法国涉英系系国一围治引 底争英的
响系国争法国的的迅系绕者起 的后国爆
1789
格大夺国领内中速列法的了这 资更革发
局革欧革导容心成的国恐欧次 产命洲命的从,为外大慌洲革 生对霸和反此欧欧交革。各命 了欧权英法转洲洲活命欧国横 深洲的国同入国国动展洲封扫 远国斗与盟了际际,开列建欧 的际争法干由关关法了强统洲
一 法国在欧陆霸权地位的确立
17世纪下半期,法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
第一次 是“遗产战争”(1667—1668年)。 第二次 是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9)。
第三次 是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8—1697) 结果,法国确立了在欧陆的霸权地位。
二 英、法两国的争霸混战
g1第一讲 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
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 其范围是不确定的, 但主体是东亚地区 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 册封和被册封 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 但不止这些关系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 体系”的含义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体系”的含义 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 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 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 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 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教皇子午线” 第一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划分殖民地,开近代殖民列强 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西班牙几乎独占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虽占有 巴西,并许诺“有权”夺取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 但实际上只占有西非沿海一些殖民据点和印度南端 至马六甲的商站,显然,西班牙比葡萄牙占优势。
始于 16世纪上半叶 (即“地理大 发现之后”)
17世纪初
具体说,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 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 第二阶段: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1、“地理大发现”期间的殖民活动 2、划分殖民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历史解读——
日本属于封贡体系 VS 日本不属于封贡体系 解读历史,独立见解 敢于、善于怀疑(课本、老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二、穆斯林世界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 体系”的含义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体系”的含义 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 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 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 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 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教皇子午线” 第一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划分殖民地,开近代殖民列强 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西班牙几乎独占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虽占有 巴西,并许诺“有权”夺取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 但实际上只占有西非沿海一些殖民据点和印度南端 至马六甲的商站,显然,西班牙比葡萄牙占优势。
始于 16世纪上半叶 (即“地理大 发现之后”)
17世纪初
具体说,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 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 第二阶段: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1、“地理大发现”期间的殖民活动 2、划分殖民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历史解读——
日本属于封贡体系 VS 日本不属于封贡体系 解读历史,独立见解 敢于、善于怀疑(课本、老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二、穆斯林世界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共122张PPT)
(7)评价
• ①积极:迎来了战后,即20年代国际关 系的“相对稳定”,欧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②消极:没给世界带来长久和平;列强 仍剥削、压迫落后国家,并没改变世界 的基本格局。
2.雅尔塔体系
(1)背景: • ①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德、意战败,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 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壮大 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 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由 战前盟国变为战后敌人,它们按自己的 战略意图建立了此体系。 • ②二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 猛烈冲击旧的国际殖民体系。
•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板块,在高考试 题中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以上对高考 考情的分析,我们认为2008年的高考备考复习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 1.夯基础。由于国际关系史头绪复杂,史 实众多,首先应准确地再认、再现其中重大的 历史事件和史实,这是备战高考的基础。 • 2.抓重点。综合科考试是突出重点的,所 以应抓住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迁移。如抓 住重要国际关系概念,理解其含义,利用本专 题知识多作整理与比较,以真正理解其内涵与 外延;抓住战争这一环节,掌握与其相关的人 物、事件、现象与结论,并注意分析其原因与 影响等。 • 3.搞串联。要注意中外国际关系的复习,特别 是要结合时政热点知识,以突出重点,并注意 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渗透,以应对 综合科考试。
• 6、一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 美日之间矛盾 • 7、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世界各国 同法西斯的矛盾 • 8、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峙 • 9、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美苏 争霸
知识归类:(二)
殖民主义扩张史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共122张PPT)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19世纪70年代~20世 纪初):
• (1)目的:瓜分世界,并利用资本输出 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财富。 • (2)内容:资本输出,瓜分狂潮。 (3)结果: • 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资本 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 ②使亚、非、拉美陷入更加落后和激起 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知识归类 • 国际矛盾冲突的演变
• • • • • • • • 殖民主义扩张史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欧洲大陆霸主的转换 列强对世界的几次瓜分 重要的国际会议 重要的国际条约 重要的国际组织 重大战事
近代欧洲大国争霸的阶段特征
知识归类:(一)
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
• 1、16—18世纪中期—西葡荷英法争夺 殖民霸权 • 2、18世纪晚-19世纪初—欧洲各国与 法国战争 • 3、19世纪中期—英法同俄国争夺巴尔 干 • 4、19世纪中后—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 邻国战争 •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 对抗
3.垄断资本主义殖民高潮。
知识归类:(三)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变化 规律
世界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基本力 量对比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或体系。格局演变 取决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利益的矛盾 与对立,统一运动和领袖人物的作用,而根源是实 力对比的变化。从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 先后经历了四个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 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 对殖民扩张的后果可从三个方面认识: • 第一,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第二,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 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第三,在被侵略和征服的地区传播了先 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 烈地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 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 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既 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 也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开端及开始前世界状况讲诉课件
(2)关于“核心国家的实力与影响力如 何”:
• 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到极盛,是巴尔干半岛 和东地中海(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征服者。 • 然而,从此以后帝国由盛而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 平衡的,而这样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 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思路——
三十年战争前欧洲(主要是西欧)的 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签订
战后的欧洲状况 (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状况)
一、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状况
(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各方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战争早已迫在眉睫。理顺这些矛盾是本节的重点和尤其是 难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 (不平衡性)
此时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正走向衰落,但欧洲(主要是 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地理大发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文艺复兴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意义——
1、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开始衰落。 2、英国积极加快殖民步伐: (1)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许多基地,为 后来建立13个殖民州打下基础; (2)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开辟 东方市场和侵略印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
“商业战争”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解释: • 1、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连续 不断,这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奴役更多的臣民和榨取 捐税。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战争的形式。 • 2、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 发起了“商业战争”。
• 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到极盛,是巴尔干半岛 和东地中海(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征服者。 • 然而,从此以后帝国由盛而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 平衡的,而这样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 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思路——
三十年战争前欧洲(主要是西欧)的 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签订
战后的欧洲状况 (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状况)
一、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状况
(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各方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战争早已迫在眉睫。理顺这些矛盾是本节的重点和尤其是 难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 (不平衡性)
此时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正走向衰落,但欧洲(主要是 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地理大发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文艺复兴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意义——
1、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开始衰落。 2、英国积极加快殖民步伐: (1)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许多基地,为 后来建立13个殖民州打下基础; (2)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开辟 东方市场和侵略印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
“商业战争”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解释: • 1、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连续 不断,这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奴役更多的臣民和榨取 捐税。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战争的形式。 • 2、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 发起了“商业战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世界-精选文档28页PPT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 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 主义列强和世界-精选文档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速查专题八近现代国际关系史31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速查 专题八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速查 专题八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中国近代现代外交史 精品
唐代与清代对外政策的比较
对外政策:唐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 次下令禁止对外贸易。 原因:唐: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唐统治 者政策开明。清: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了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其断骚 扰我国的边境地区;清统治者愚昧无知。 影响:唐:扩大了对外交流,促进了唐的繁荣,增强了唐的国力 清: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为19 世纪中期的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埋下隐患。
2.中美关系的变化
近代阶段是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时期
1)19世纪中期,以英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美 追随他国,如《望厦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国成为和日本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4)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国民政府进行控制,扶持,以此来遏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如何区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和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
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该在亚洲--太平 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 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 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 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 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 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79年的联合公报) 材料三: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 项原则。 -- 摘自82年8月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 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 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 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回答:1)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 发展?两个公报意义何在? 2)所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的 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据材料三说明第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 关系的作用? 4)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 《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近代国际关系史12p
际关系史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 事件。
首先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 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第三,和约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 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三 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第三节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
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 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 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各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尤其是新教诸 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遭到 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 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 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 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 变动。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 治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 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 英、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 位。
首先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 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第三,和约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 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三 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第三节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
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 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 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各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尤其是新教诸 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遭到 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 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 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 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 变动。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 治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 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 英、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 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大陆封锁与伊比利亚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十一章法西斯侵略扩张加深与各国的对策 ppt课件
1、德国对外侵略扩张 (1)、吞并奥地利
(2)、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五月危机(苏台德危机) 2、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二)协定的签订 ppt课件
22
第二节 大战前各大国的对外政策
三、《慕尼黑协定》
(二)协定的签订
1、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会谈 2、签订协定
(三)协定的内容
ppt课件
23
(三)协定的内容
ppt课件
15
2、表现
⑴ 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偏袒日本) ⑵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经济制裁”)
⑶ 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不干涉”和“中立”) ⑷ 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⑸ 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⑹ “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
8
第一节 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 四、西方的“不干涉”政策
1、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 签订不干涉协议; 组织建立“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
ppt课件
9
第一节 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
四、西方的“不干涉”政策
1、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 2、美国积极支持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3、国际进步力量对西班牙革命的支持
5
6、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
使意大利向德国靠拢。英法参加经济制裁是迫不得已的,但 仍然激怒了意大利。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
摧毁了集体安全体系,使欧洲的一些小国不能不到国联以外 去寻找出路。
ppt课件
6
第一节 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
一、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 二、德国进占莱茵河区
1936年3月,以法苏签订《法苏互助条约》违反了《洛迦诺 公约》为借口,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恢复对莱茵区的完 整主权。
(2)、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五月危机(苏台德危机) 2、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二)协定的签订 ppt课件
22
第二节 大战前各大国的对外政策
三、《慕尼黑协定》
(二)协定的签订
1、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会谈 2、签订协定
(三)协定的内容
ppt课件
23
(三)协定的内容
ppt课件
15
2、表现
⑴ 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偏袒日本) ⑵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经济制裁”)
⑶ 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不干涉”和“中立”) ⑷ 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⑸ 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⑹ “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
8
第一节 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 四、西方的“不干涉”政策
1、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 签订不干涉协议; 组织建立“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
ppt课件
9
第一节 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
四、西方的“不干涉”政策
1、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 2、美国积极支持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3、国际进步力量对西班牙革命的支持
5
6、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
使意大利向德国靠拢。英法参加经济制裁是迫不得已的,但 仍然激怒了意大利。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
摧毁了集体安全体系,使欧洲的一些小国不能不到国联以外 去寻找出路。
ppt课件
6
第一节 德、意、日侵略扩张的加深
一、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 二、德国进占莱茵河区
1936年3月,以法苏签订《法苏互助条约》违反了《洛迦诺 公约》为借口,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恢复对莱茵区的完 整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PPT40页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你的阅读
பைடு நூலகம்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你的阅读
பைடு நூலகம்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精选文档
现代国际关系史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
苏共20大:三和战略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 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 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 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 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 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50年代后期的苏联
2、柏林危机再起
3、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议,但这次会 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 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 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软化苏联的好 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 的个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 软化一点点。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
苏共20大:三和战略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 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 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 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 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 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50年代后期的苏联
2、柏林危机再起
3、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议,但这次会 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 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 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软化苏联的好 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 的个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 软化一点点。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⑶世界格局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级 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 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 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 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级格局的 瓦解,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1、英法关系
⑹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英法共同采取绥靖政策。 ⑺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 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⑻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 1986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2、法德关系
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⑵一战前,法德矛盾尖锐,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 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 终打败德国。 ⑶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⑷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 法国灭亡 ⑸二战后,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 ⑹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 体化进程。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 建立种植园。 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 纳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
第三 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
把非洲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 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 确立。
三 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 岛和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 在美洲通过菲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
近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 际关系的肇始
第一节 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
一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
地理大发现是一场把西欧以及世界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社会的伟大运动。 在欧洲站在海上探险活动最前列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封 建王国。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西 班牙人从西欧大陆出发向西航行,先是到达拉丁美洲,继西班牙人又绕过美 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驶返西班牙,完成了环 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 大壮举,人类的眼界空前扩大,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 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原来分散的世界渐次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 界。
二 西班牙的衰落及其后果
衰落的原因。16世纪上半期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松动离析的趋向。16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萌 芽在西欧正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荷、英、法悄然崛 起,开始向西班牙发起挑战。西班牙衰落的表现。荷、 英、法决意打破西班牙几乎独占拉美的历史局面,在西 属西印度群岛向西班牙频频出击。首先利用海盗拦截西 班牙商船或骚扰其殖民地港口。其次运用走私活动打破 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出口贸易的垄断。再次是诉诸武 力,直接在加勒比海地区夺取殖民地。1588年,西班牙 “无敌舰队”几近覆没,国势日蹙。海外贸易萎缩,垄 断权丧失。农业遭到破坏,西班牙成为粮食进口国。外 债高筑,财政破产。海外殖民地失去防卫和支撑的后盾, 被后起强国宰割。西班牙霸权地位彻底衰落。西班牙的 衰落,荷、英、法等国后来居上,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 治格局。资本主义加速成长,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 时期。
第二节 欧洲早期扩张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一 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争夺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 东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 葡、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 的历史事件
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 主要是运用暴力控制 印度洋,把东方的大 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 往欧洲。葡萄牙人还 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 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 方的物品运回西方。
16世纪东方市场 发育的另一方面 是西班牙人在美 洲与菲律宾之间 建立起来的贸易 关系。
四 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 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了世界上原来 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 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 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 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618年5月2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制 造了“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 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由
于外国势力 的卷入,战 争规模迅即
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年),捷克起义被镇 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扩大,从德
意志内战演 变成全欧性 战争。战争
战争全过 程分为四 个阶段
以德意志新
教诸侯、法
国、瑞典、
丹麦为一方,
以德意志天
战争的第二阶段(1625—1629),双方互有胜负。
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双方交战激烈, 互有胜负。
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方展开拉 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负得失,以法 国为首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20多年,消耗巨 大,都无力最终取胜,表示愿意举行和谈。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 治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 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 英、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 位。
二 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
美洲 大西 洋市 场是 在16 世纪 中后 期通 主要体现在: 过持 续的 生产 和商 品交 换而 逐步 建立 的。
第一 大量开采贵金属。 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 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 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起。
第三节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
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 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 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各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尤其是新教诸 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遭到 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 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 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 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 变动。
第三 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
把非洲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 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 确立。
三 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 岛和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 在美洲通过菲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
近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 际关系的肇始
第一节 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
一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
地理大发现是一场把西欧以及世界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社会的伟大运动。 在欧洲站在海上探险活动最前列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封 建王国。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西 班牙人从西欧大陆出发向西航行,先是到达拉丁美洲,继西班牙人又绕过美 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驶返西班牙,完成了环 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 大壮举,人类的眼界空前扩大,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 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原来分散的世界渐次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 界。
二 西班牙的衰落及其后果
衰落的原因。16世纪上半期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松动离析的趋向。16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萌 芽在西欧正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荷、英、法悄然崛 起,开始向西班牙发起挑战。西班牙衰落的表现。荷、 英、法决意打破西班牙几乎独占拉美的历史局面,在西 属西印度群岛向西班牙频频出击。首先利用海盗拦截西 班牙商船或骚扰其殖民地港口。其次运用走私活动打破 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出口贸易的垄断。再次是诉诸武 力,直接在加勒比海地区夺取殖民地。1588年,西班牙 “无敌舰队”几近覆没,国势日蹙。海外贸易萎缩,垄 断权丧失。农业遭到破坏,西班牙成为粮食进口国。外 债高筑,财政破产。海外殖民地失去防卫和支撑的后盾, 被后起强国宰割。西班牙霸权地位彻底衰落。西班牙的 衰落,荷、英、法等国后来居上,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 治格局。资本主义加速成长,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 时期。
第二节 欧洲早期扩张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一 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争夺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 东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 葡、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 的历史事件
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 主要是运用暴力控制 印度洋,把东方的大 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 往欧洲。葡萄牙人还 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 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 方的物品运回西方。
16世纪东方市场 发育的另一方面 是西班牙人在美 洲与菲律宾之间 建立起来的贸易 关系。
四 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 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了世界上原来 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 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 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 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618年5月2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制 造了“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 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由
于外国势力 的卷入,战 争规模迅即
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年),捷克起义被镇 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扩大,从德
意志内战演 变成全欧性 战争。战争
战争全过 程分为四 个阶段
以德意志新
教诸侯、法
国、瑞典、
丹麦为一方,
以德意志天
战争的第二阶段(1625—1629),双方互有胜负。
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双方交战激烈, 互有胜负。
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方展开拉 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负得失,以法 国为首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20多年,消耗巨 大,都无力最终取胜,表示愿意举行和谈。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 治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 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 英、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 位。
二 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
美洲 大西 洋市 场是 在16 世纪 中后 期通 主要体现在: 过持 续的 生产 和商 品交 换而 逐步 建立 的。
第一 大量开采贵金属。 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 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 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起。
第三节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
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 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 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各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尤其是新教诸 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遭到 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 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 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 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 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