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_季节系列_小说中的句类探析
王蒙季节系列思想内容评析
王蒙季节系列思想内容评析“生活中的这些事情会相当快地进入我的小说。
我希望我的小说成为时间的轨迹。
”①这是王蒙小说创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解读他的小说的很好的一个切入口。
从生活角度去看历史,把历史还原到凡人生活中,那以前波澜壮阔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过往的曲曲折折的人生。
站在生活和人生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历史也就有了如生活和人生一样的复杂多样的蕴涵,那其中的是非曲直最好由时间去检验,任何个人都难以准确的去总结。
难怪王蒙在谈《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时说到《青春万岁》的人生观太简单化了,而“现在世界对我来说是复杂得多了,我不认为我有责任或有权利或有能力把一切都告诉读者,……。
”②所以王蒙多次强调:“我是在把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把一种真实的内心的过程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做出他的结论。
”③王蒙本着这样的创作原则和创作责任,把“季节系列”定位为对历史生活的真实抒写。
同时他找到了生活和小说的同构关系———生活即小说,小说即生活。
他在《失态的季节》中也曾表达过这种意思,从时空的发展来看“我们互为历史,互为博物馆,互为寻找和追怀、欣赏和叹息的缘起。
我们互为长篇小说。
”④“你,我和他她,我们每天都在写下一些生动的故事。
”⑤所以王蒙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用生活的眼光去衡量去审视,用小说的演绎来看待生活的变化万千和不可思议,用小说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
“这次我特别不想写政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一些人的生活上,写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喜怒哀乐。
”⑥他通过“季节系列”不仅真实地书写了共和国建国后三十年来的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们的时代生活和思想心理的变化,而且还写了对这段历史这段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写出了人生的沧桑巨变、无奈困惑、不由自主和人性的形形色色。
一、天真的时代,快乐的人生美好、纯真、激情、快乐是《恋爱的季节》的主旋律。
“真的,每一天都是盛大的节日!是胜利的季节,是青春的季节,也是恋爱的季节!共产党来了,恋爱的季节开始了!”⑦“谁过过这样的日子?那么充实,那么庄重,那么欢欣,那么严格,那么心明眼亮,大路朝前,步骤井然!……”⑧即使是时隔多年,王蒙在作品中仍然感慨和怀恋,那是个爱做梦享受梦的年龄和时代,“在很多年以后,在他步入中年、老年以后,他十分惊异于他以前有过一个如此集中地做梦的年龄。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叙事技巧探析
关键词 : 蒙; 王 叙事技巧 ; 叙述视 角; 人称 变化 ; 叙事手段 ; 家直接介入 作
中图分类 号 : 4 I 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5 3 7 (0 2 0 — 0 2 0 2 9 — 7 1 2 1 ) 10 5 — 6
王 蒙 的“ 季节 系列 ” 说 是 王蒙 在 9 小 0年代 的 重要创作 . 是作家 自己的人生经验 、 历史经验 以
灵 活 自如 地 交替 变化 , 便 了抒 情 和议 论 , 扩 展 和 深 化 了 小说 的 主题 , 而使 小说 主 题 变得 复 杂 和 多 义 ; 方 也 从 这
些特 别的 方式和技 巧也决定 了叙事手段 方面的特别 , 那就 是在叙事的 同时使 用 了大量的抒情和议 论 ; 家直 作
接介入 小说 , 时地提 醒读 者 , 家所写的故事是真 实存在 的 , 不 作 其所表 达的意义是有价值的
会避免绝对化 、 极端化 , 这也是王蒙 的辩证法 。 ④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视 角 成 为 了传 递 主题 意 义 的 一 个 十分重要 的工具 。 王蒙的“ 季节” 四部就充分发挥 了叙 事 视 角 的功 能 , 不 断 变 换 视 角 , 而 应 用 他 时 不 定视 角 。 时而 应 用 多 重 视 角 , 以达 到 他 的历 借
第 1 期
白志坚 : 王蒙“ 季节系列” 小说叙事技巧探析
重 多人 的视 角叙 事 的方 式 , 得 作 品所 叙 之 事 不 使 再 是线 性 的发展 , 题也 不 再 局 限 于一 个 人 的价 主 值 评判 。 而是 生 成 了如 生 活一 样 的丰 富 复杂 的故 事 链条 . 多个 层 面 和 角 度展 现 主题 。每一 个 人 从 就 是一 部 自足 的历 史 , 人类 历 史 就 是 由这 一 个 个 的 自足历 史 汇 聚 而成 的 , 以无 法 也 不应 该 站 在 所
革命亲历者的历史体验与反思--论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
收稿日期:2014-05-20作者简介:1.郭玉玲,女,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2.于沐阳,男,文学博士,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㊂ 2014年第6期总第243期齐鲁学刊Q ILU J OURNALNo.6General No.243革命亲历者的历史体验与反思论王蒙的 季节 系列小说郭玉玲,于沐阳(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 要:季节系列 小说是王蒙对建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际遇㊁生命历程㊁历史意义的一次总结㊂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经过多年的思索㊁沉淀,完成了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次自我反思㊂ 季节系列 小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与体认不同于 伤痕 ㊁ 反思 文学的既定模式,王蒙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现象的描摹与再现上,而是力求透过现象追问其背后的内在因缘,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因弥合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缝隙而成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历史的超越㊂关键词:王蒙; 季节系列 小说;革命知识分子;历史体验与反思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14)06-0157-04作为历史苦难的见证者与亲历者,王蒙在进入1990年代后,以其长达百万字的长篇 季节系列 小说完成了自我的超越: 只有当记忆主体在一种罪感心理充显于心胸之间,当他把既往的人类苦难与自我的个体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形成一种至真至纯的耻辱与忏悔意识的时候,苦难记忆才具有了现代性意义上的价值实现的可能,而记忆主体也才可能借此而获得一种自我救赎的希望之光㊂ [1]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历史给受难者们带来的感伤之气㊁怨恨之情退隐了,历史的记忆㊁苦难的经验不再是一种切肤之痛㊂因而,可以以冷静㊁客观㊁平实的眼光与心态描摹苦难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深刻影响,包括人性的变异㊁扭曲,以及在政治重压下人性的冷淡㊁自私㊂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蒙完成了一个受难者的责任与使命㊂季节系列 小说以恋爱㊁失态㊁踌躇㊁狂欢概括了从建国到 文革 结束这段时间内的重要历史阶段㊂贯穿着批 胡风集团 ㊁ 反右 ㊁ 大跃进 ㊁ 文革 等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㊂展现的是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的心灵发展史,从意气风发㊁挥斥方遒到洗澡改造,精神经历了痛苦的炼狱般的磨洗㊂在革命话语的统摄下,明哲保身㊁仗义执言㊁妻离子散等诸多人间悲喜剧同时上演㊂小说将笔触引向了受难者的灵魂世界,追问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定型的过程与动因㊂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使知识分子们深陷其中㊁难以自拔㊂而作为被改造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在经历磨难的同时,文化人格也处于重塑与再造的过程之中㊂从 苦难 中走出的他们,身上不仅标示着 苦难 带来的深深印记,同时也放大了本就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历史积习下来的种种文化符号㊂在反省历史㊁追思往事的同时,审视㊁叩问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与人性的原型在经历了外部的强力扭压之后呈现出的变异与裂变,从而确认㊁反省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衍进轨迹㊂在现实表现中追思历史,在历史表现中探寻真相,从而还原命运多舛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文化人格的本真㊂季节系列 小说以主人公钱文的经历为主线贯穿始终,展示了一个15岁就入党的年轻人在建国后所经历的痛苦而丰富的人生轨迹㊂这是建国初至文革 结束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完整记录,思考与追问的是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与政治㊁国家的关系,知识分子间的关系,以及这样一种复杂关系如何塑造了知识分子的性格㊂‘恋爱的季节“的时限是1951至1953年,钱文等在刚刚建国时是团机关751的一群年轻人㊂他们建国前在学校里就是进步青年,有的参加了革命,但加入革命洪流后,还未经受过革命的考验与洗礼,革命就胜利了㊂这一时期他们满怀着激昂的理想主义投身革命㊁献身革命,有使不完的精力与热情㊂他们坚信崭新的新中国需要他们,伟大的党和人民需要他们,他们的幸福在于成长在一个可以大展身手㊁恰逢其时的时代㊂‘失态的季节“展示的是钱文成为 右派 后,在农村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㊂这时,他还只有25岁,刚刚结婚,爱情甜蜜,事业刚刚开始,被打成 右派 只因他过于 小资产阶级 化的生活方式㊂他被下放到农村,和一些像他一样的 右派 在劳动中接受改造㊂他依然保持着对党的忠诚,真心实意地希望在思想深处将自己改造过来㊂当然他也有苦闷与彷徨,他深知自己在政治上并不成熟,他是凭着一腔热血投身于革命的,被打成 右派 后,他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离所谓真正的革命者还有巨大的差距,他希望自己通过改造的磨难脱胎换骨,重新回到革命的队伍中㊂在改造中,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好的爱情之花枯萎了,尽管单纯的妻子也历经磨难,但却无法真正理解他㊂更让他痛苦的是, 右派 们在批判会上互相攻击,通过攻击别人,来洗清自己,显示自己的进步与清白,将人性中丑恶的的一面充分暴露出来㊂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的渴望,就是早日被改造完毕,重新回到党的队伍和人民的怀抱之中㊂与党和人民的疏离是他们苦难之中的痛中之痛㊂这使他们不仅是在形式上,更是在精神上抬不起头来㊂从钱文身上我们看到了身处 反右 风暴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简单㊁幼稚与真诚,他们是真心实意的想让自己脱胎换骨,当知道自己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差甚远的时候,他们是那么的诚惶诚恐㊁自行惭愧㊂尽管他们生活艰苦,心灵遭受磨难,但他们确实心甘情愿,他们坚信在经历了这次磨难之后,彩虹终究会出现,自己在完成新生后,党还会张开双臂重新拥抱他们的㊂正是这种希望与信念成为他们活下去的动力㊂在‘踌躇的季节“中,钱文结束了在农村的改造,回到城里,不久被摘掉了 右派 帽子㊂这时的国内进入到了全面的政策调整和社会生活相对缓和的短暂时期㊂中国文化部党组与文联党组发布了文艺八条,政坛和文坛的 铁律 松动了㊂钱文受到文学重镇犁原和出版社社长张银波的关照,在文坛上重新露面,一些文学刊物与出版社陆续来约稿,发表了新的诗歌作品㊂面对着新的生活,钱文感慨万千,虽然生活有时候是凡俗㊁琐碎㊁黯淡的,道路有时候是艰难㊁曲折㊁危机四伏的,但他们还是感到了骄傲和充实,还是感到非常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快乐㊂他觉得这是奇迹,这是力量,这是理想与信仰的伟大力量㊂他被重新安排了工作,在S大学任教,身边还形成了一个小的文学圈子㊂但是,好景不长,在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理论之后,局面又变得严峻起来,钱文的诗作遭到从北京到边疆的刊物的拒绝㊂同时,在他工作的高校中文系里,他也是动辄得咎,经常被找去谈话,他重新进入一个被社会拒斥的状态㊂经过4年的农村改造,钱文真正成熟了,知道如何审时度势,知道如何躲避政治陷阱,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知道应该和什么人亲近和什么人疏远㊂他在政治上更加谨慎㊁小心㊂尽管偶尔也会激情澎湃,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控制㊁调整自己㊂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满怀激情地高歌理想主义,他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尽管他一如既往甚至更加执着地保持着对党的忠诚㊂由于犯过错误,他始终保持着夹着尾巴做人的原则,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使自己面貌一新㊂尽管经历了误解㊁轻蔑㊁批判㊁不信任,但在本质上他仍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㊂在‘狂欢的季节“中,钱文主动要求调离北京,远走高飞去边疆㊂这个决定是他与妻子东菊商量后定下来的,他们都渴望变化,渴望借时代之手一扫自己生活中的萎靡和停滞,一扫灵魂里的霉斑与阴霾㊂临行前他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一家三口添置了几件新衣服,为此钱文还心神不宁,惭愧自己不够艰苦朴素,因为从报纸到社会都是这样宣传的㊂到新疆后,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㊂ 文革 开始时,钱文曾诚惶诚恐,心惊肉跳,谨小慎微,时时刻刻都觉得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㊂他拟好了检查交代材料和检举材料,他甚至自觉地减少了饮食,一听到口号声锣鼓响就立即进厕所,以便于革命小将冲上来揪斗他时,他不至于因为屎尿而出洋相㊂运动一开始,钱文就烧掉了所有的字纸,其中包括诗稿㊂但他很快就成了三不管的人,成了地道的逍遥派㊂天高皇帝远,没人管,没人问,没人关注他,更没人批判他,他无所事事,整日与猫㊁鸡为伍,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酿造酸奶㊂ 右派 的经历反而成了保护伞,使他躲过了作为知识分子最深重的一段灾难与折磨㊂70年代中后期,钱文一家回到了边疆的大城市,与很多人一样疯狂地研究起烹饪来,人们互相请客,分享佳肴,交流感情,切磋厨艺㊂他学会了抽烟㊁喝酒,还有他851曾经极其痛恨的打麻将,并成为积极分子㊂他奉命修改以 三突出 原则创作的剧本,虽然小心翼翼地做着,而心却是一个无底深洞,他不敢扪心自问,他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心,他的心时而麻木㊁时而流血㊁时而不知去向㊁时而硬如石块㊂东菊劝他写诗,写完后就放到抽屉里㊂然而他的心完全乱了,他无法接受 文化革命 ,但也无法否定它,他宁愿相信 文革 的总体追求还是有道理的,各种毛病和代价都是大事件过程中的泥沙俱下现象㊂于是他又开始写作了,但是刚刚写了几天颂歌他就败下阵来,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青春㊁河流㊁海棠花㊁月亮等等,他要写的人生是普通人的生活㊂经过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钱文终于认识到平庸㊁繁琐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本质㊂钱文看似逍遥㊁看破红尘,实际上心中始终对党保持着一团热火,尽管受尽委屈㊁打击㊁误解,但他对党的忠诚之心始终没变㊂对于 文革 造成的人性泯灭㊁社会动荡㊁物质生活匮乏以及假大空满天飞等等后果他忧心忡忡,但也无能为力,他能做到的只剩下保护自己和让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乐趣与色彩㊂季节系列 小说依然延续着王蒙对于 革命知识分子 的关注与表现,有论者曾指出: 如果说,王蒙主要以写干部见长,那么,他擅长写那种带有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的㊁对生活中的新变化有敏锐的感觉并善于思索㊁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的干部㊂如果说,王蒙更长于刻画知识分子的心理,那么,他擅长把握的,不是那种专注于自己的业务㊁承受着巨大的负担㊁带着悲剧色彩的知识分子(如堪容笔下的陆文婷),也不是那种在爱情和事业中都执著于高于现实水准的追求㊁爱得痴迷的知识分子(如张洁笔下的女主人公们),而是那种有着自己一段独特的政治生涯的㊁视野宽阔㊁情感恢宏㊁体验良多㊁识见不群㊁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㊁民族㊁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思索的知识分子㊂ [2](P45-46)钱文等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专业型或技术型知识分子,他们的一个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先是革命干部,然后才是知识分子,或更准确地说是共产党知识分子㊂他们是新中国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即所谓的 少年布尔什维克 ,是有着 革命 经历与 干部 身份的知识分子㊂他们建国前没有经历多少 革命斗争 的洗礼,建国后却成为 革命 的胜利者,成为 年轻的老革命 ㊂特殊的经历与身份使他们对前途有着火热的理想与激情,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他们没有多少革命经验,也没有多少革命资本,一经鼓励,就不知天高地厚,狂态百出,而一遭挫折,就只有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从此以后精神上甚至永远处于缺乏基本平衡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㊂ [3] 季节系列 小说正是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建国后在残酷的政治淘洗中心灵的变迁,他们曾经对革命充满狂热㊁激情㊁幻想,即使 委屈 地接受改造,仍然 无怨无悔 ,保持着对信仰的那份忠诚与纯洁,但一次又一次的厄运,最终还是让他们感到怀疑与失望,最终变得麻木㊁冷漠㊁不再轻信㊂王蒙得天独厚的丰富经历与精神资源,使他对自己与革命的关系的反思具有历史的深刻性,从而实现了思想的高度统一性与政治的高度同质化㊂从钱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如何由一个意气风发㊁挥斥方遒㊁充满信心的共青团干部兼诗人,最后蜕变成将自己包裹起来的 逍遥派 ,他身上剩下的唯一印记就是对党的忠诚㊂在钱文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建国后历经政治运动的改造后被逐渐定型的全部过程㊂王蒙以钱文的心灵史㊁行为史,解构曾经宏大的 乌托邦想象 与 革命实践 ,曾经意气风发㊁充满憧憬的理想主义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㊂王蒙在这里追问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权力意志的依附性导致的盲从心理,阉割了知识分子独立的精神品格与自由思想㊂从另一重意义上说,他们的偏执与狂妄的理想诉求也成为造成国家㊁民族乃至他们个体悲剧的帮凶㊂在这个意义上,王蒙深刻反省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先天的政治幼稚病与精神残缺㊂在无法抗拒政治意识形态高压的情景下,由于自身的精神缺陷与人格弱点,当适宜的环境出现后,人性中的种种劣根暴露无疑,上演了一幕幕战友反目㊁同类相残㊁爱人背叛的悲剧㊂作家的笔锋直指钱文们的灵魂,叩问的是他们不健全的㊁被扭曲的人格与脆弱的文化心理㊂新历史主义的代表学者海登㊃怀特曾说: 历史学家试图使我们重新熟悉那些由于意外㊁忽略或压抑而被遗忘的事件㊂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总是着手分析他们文化历史中的 精神创伤 性质的事件,例如革命㊁内战㊁工业化和城市化一类的大规模的程序,以及丧失原有社会功能却仍继续在当前社会中起重要作用的制度㊂ [4](P167)王蒙所作的正是用文学的方式完成历史学家的使命, 季节系列 小说唤起我们对曾经熟悉的历史事件的记忆,重新触摸并解读文化历史中的 精神创伤 ㊂这和建国后至 文革 结束的几十年间王蒙的个人经历不无相关,因此,可以说 季节系列 小说是王蒙 个人体验与历史判断的共同产物 ㊂钱文身上相当程度上体现着人物话语与作者话语的重叠,钱文的心理与成长正是主体的951叙事视角㊂在‘狂欢的季节“中,钱文的成长完成与定型之后: 钱文关于 革命 和日常生活关系的思想不再是钱文个人的,也是隐含作者的,因为作者的叙事话语不再将钱文称为 钱文 ,也不称为第三人称的 他 ,而是转变为第二人称的 你 ,这种称述关系的变化表明的就是语言意识的合二为一㊂ [5]王蒙谈及 季节系列 小说时说: 它是我的怀念,它是我的辩护,它是我的豪情,它是我的反思乃至忏悔㊂它是我的眼泪,它是我的调笑,它是我的游戏也是我心头流淌的血㊂他更是我和我们的经验 [6]㊂钱文从狂热到失态㊁踌躇,再到冷漠与忧伤,最后走向了精神的虚无,实际上暗合了中国知识分子建国后几十年走过的精神轨迹,形象地指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高扬理想的旗帜㊁憧憬美好的前景,到经历现实中各种磨难㊁挫折后,最终走向了 逍遥 和 失态 ㊂究其实质, 逍遥 和 失态 源于精神上的 无信 , 无信 是钱文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作为时代最敏感的神经系与指路人,一代知识分子的 无信 实际上也透视了时代的人文面貌,麻木㊁冷漠㊁虚无成了这一代知识者的集体性精神征候㊂季节系列 小说是王蒙对建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际遇㊁生命历程㊁历史意义的一次总结㊂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经过多年的思索㊁沉淀,完成了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定论㊂期间凝结着他历史的情感与认知,也调动了他个人的记忆储备,寄寓了他对当代知识分子与政治㊁知识分子之间㊁知识分子与社会㊁知识分子与历史等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当代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后强势革命话语中灵魂的洗礼,和知识分子人格姿态㊁精神特质㊁思想意识等的深刻变化㊂ 季节系列 小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与体认已经完全不同于 伤痕 ㊁ 反思 文学的既定模式,王蒙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现象的描摹与再现上,而是力求透过现象追问其背后的内在因缘,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因弥合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缝隙而成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历史的超越㊂钱文既有王蒙本人的影子,又是经历了建国后思想改造运动洗礼的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㊂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晒在太阳之下,在那个苦难岁月中走过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㊂透过钱文,也完成了王蒙 成熟 之后的人生哲学㊂在偏远边疆的小城里,在疯狂的文化大革命来临之后,钱文反而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革命㊁理想也好,青春㊁文学也好,终究不如踏踏实实的日常生活富有情趣㊂革命㊁理想㊁事业都褪去了崇高㊁神圣的光环,让位于平淡无奇而又自得其乐的日常生活㊂在经历了80年代的反思之后,王蒙终于走向深沉,虽然在语言上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恣意的风格,而之下涌动的却是理性的力量与思辨的光彩㊂对苦难的追问并不是要逃避苦难,而是要昭示出苦难本身呈现出的生存的意义和对苦难体认基础之上的超越㊂我们应该追问与反思的是这样戕害人㊁迫害人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诘问历史来避免后人重蹈覆辙㊂对于刚刚过去的那段历史,拒绝遗忘与改写是民族精神康复应有的态度,也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良知所在㊂参考文献:[1]王春林.政治人性与苦难记忆[J].小说评论,1999,(3).[2]曾镇南.王蒙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郜元宝. 说话的精神 及其他 略说 季节系列 [J].当代作家评论,2003,(5).[4][美]海登㊃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C].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孙先科.复调性主体与对话性文体 王蒙小说创作从‘青春万岁“到 季节系列 的一条主线[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南帆.革命㊁浪漫与凡俗[J].文学评论,2002,(2).责任编辑:赵歌东The Histor y of Ex p erience and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E y ewitnessOn Wan g Men g s season series NovelsGUO Yu-lin g,YU Mu-y an g(Yanbian Universit y Colle g e o f Humanities,Yan j i133002,China)Abstract: season series novels are p anoramic attention writer Wan g Men g as an e y e witness to the foundin g of new China thirt y y ears,a g rou p of y oun g intellectuals the revolution s p irit and fate.In the revolutionar y intellectuals the u p s and downs of the life ex p erience and the tortuous j ourne y back in histor y,reflects the writer s dee p reflection on histor y research and the in-tellectual s p irit of war source.Ke y words:Wan g Men g; season series ;revolutionar y intellectuals;reflection on histor y mental harndica p loss of value 061。
论王蒙的“狂欢体” 写作
论王蒙的“狂欢体”写作陶东风不管《狂欢的季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出版是否标志了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宏大工程已告竣工(连同《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但这四部小说足以说明王蒙小说风格的重大变化,他的小说写得真的是越来越汪洋恣肆。
天马行空、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当然也越来越不像“小说”了。
这种新的小说文体我以为可以用“狂欢体”来概括。
依据巴赫金的研究,狂欢体的感受与写作的最大特点是打破既有的等级秩序,挑战各种现成的艺术规范及其严肃性、确定性、神圣性,任何教条主义、专横性、假正经都不可能与狂欢体写作共存。
它与一切现成的、完成性的、妄想具有不可动摇性和永恒性的东西相敌对,它是开放的、多元的,也是宽容的。
各种关于小说文体的惯例、规则、语言禁忌在狂欢体写作中统统被取消。
《狂欢的季节》正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它不拘泥于塑造传统意义上的“人物性格”,有时甚至让人物成为作者的“传声筒”(没有贬义),痛快淋漓地发表作者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人生感悟(有些段落可作随笔或政论读)。
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常常是为了作者的议论、抒情甚至语言上的快感(能指狂欢)服务,而不怎么顾及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它也并不大讲究语言的含蓄,为的是把某种情绪、某种感情或见解推到极致,为了达到痛快淋漓、汪洋恣肆的效果。
为此小说中经常出现词语、句子的堆砌与罗列(同样没有贬义)。
无法之法、怎么痛快怎么来——这就是狂欢体小说的美学原则,否则答不到狂欢的目的。
作者无所顾忌地调用一切能调用的语言资源、文化资源、生活资源(在这些方面他具有别人很难比拟的优势)为自己的狂欢化协作服务。
语言与文体的随心所欲的杂交、不承认各种文体语言风格之间的任何界限。
诸如逆向、反向、颠倒、上下错位(比如面部与臀部/精神与物质)、高低易位、各种形式的戏仿、滑稽改编、降落、亵渎、打诨式的加冕和脱冕是其常用的策略。
小说中时不时有一些对于古典诗词、古代谚语、习惯用语等的滑稽模仿,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王蒙的悲悯与无奈——对“季节”系列的一种解读
到了大 致 的健 康 。… …你能 够不接 受其 他 的试炼 吗? ” 能够 看到 , 让颇 有些 自传 性 主角 的钱 文说 出这 番话 , 其实 也是 王蒙 扶助 自己度 过 困厄 的真 实思 想 。 王蒙 对这 一辩 证思维 的体认 不仅 表 现在他 屡 屡让 作 为个 体 的人 为 自己的境 遇 找到 解 释 , 在于 他一 直 还 用这种 眼光 去观 照 、 阐释群 体 的命 运 , 时代 的 、 国家 的命运 。还是 在《 爱 的季节 》 , 正鸿 夜 阑人静 时 恋 中 祝 想起 表 舅 的那 番话 , 不禁 联 想 到 了他 们的 革命 经 历 “ 就 似乎 有 那 么点 轻飘 ” 革命 于 他们 有 些太 轻 而 易 ,
关 键 词 : 季节 ” 列 长 篇小 说 ;物 极 必 反 ;报应 ;偶 然 性 ;真 相 “ 系
中 图 分类 号 :2 67 I0 . 文献标识码 : A
九 十年 代之 后 的王蒙 , 更多 的是 以其在 文化 理想 、 文化 角 色上 的选 择 和论辩 而 为人瞩 目。而贯 穿 了
整 个九 十年代 的 “ 季节 ” 系列 长篇 的 出现 在文 学 圈内外 却没有 再 引起广 泛 的关 注 。其 实恰恰 是这 几部 长
摘 要 : 文 着 眼 于 发 掘 王 蒙 在 “ 节 ” 列 长 篇 小 说 传 达 出 的对 于 人 生 、 运 的 深 层 哲 思 。 通 过 文 本 中体 本 季 系 命
王蒙_季节_系列小说论
王蒙_季节_系列小说论摘要“季节”系列是王蒙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的作品。
它以新中国建立之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近三十年的历史为背景,详尽地描写了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知识分子艰难坎坷的生活和精神历程。
本文着重研究“季节”系列的基本主题、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 对“季节”系列进行了全面、综合地评析,以期从总体上把握这部系列长篇小说的特点。
第一章探讨“季节”系列的基本主题。
“季节”系列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新中国建立后近三十年中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以及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的艰难曲折的生活和精神历程,而且将政治与人性、政治与人的生存状态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季节”系列从爱情与政治的对立、性与政治的对立以及家庭、亲情与政治的对立等三个方面,对建国后近三十年中历次政治运动和权利运用过程中违背人性甚至是反人性的一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详尽地描述了政治和政治运动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意识的渗透、干扰,政治对人性的压制、扭曲, 以及在法制严重缺失的情形下,人性恶的一面的淋漓尽致的暴露,从而显示了王蒙对当代中国人在政治中的关系以及当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存在状态的思考。
第二章探讨“季节”系列的主要叙述方式。
郭宝亮先生认为,80年代初,王蒙小说的叙述方式逐渐由“显现性”向“讲说性”转变,即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再以客观呈现为主,而是把客观呈现与作者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讲说方式。
“季节”系列小说也主要采用了这种叙述方式。
其具体表现,首先是在故事的情节描写中插入了一些作者和人物的议论。
它们对深化小说主题和意义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但是,由于“季节”系列中的议论出现得较为频繁,这使得作品稍显冗长、乏味,也使情节少了一些含蓄、蕴藉,淡化了读者阅读文本的介入感和期待感。
其次,是“被叙述出来”的独白这种特殊的表现人物意识的手法的运用。
“季节”系列中人物的内心独白不是作为纯客观的过程被呈现出来,而是在作者和读者的话语交流中被讲述出来, 它深刻入微、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钱文等内心隐秘、不易察觉且稍纵即逝的思绪和意识。
王蒙式的语言——论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四字格
③ 只有下,夏末 的山雨,雨夜劈劈噗噗,滴滴答答,唧 唧溜溜,雨中的虫呜嘶嘶 雎雎 ,咯咯啾啾 ,丁丁零零,却那
么的婉 转 ,羞 怯 , 凄迷 。 ( 失 态 的季 节 )
④ 事件写在纸上就有真真假假,有有无无, 对对错错 ,
哭 哭 哀哀 ,疯 疯 傻 傻 … … ( 狂欢 的 季 节 》 )
文化性 。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 的文化修养。 ”⑨ 所 匀称 的美 ,而且 四字格内部平仄相 问,韵调和谐 ,使文章有
以 ,我 试 图从 王 蒙语 言 的世 界 里 了解 王 蒙 ,认 识 王 蒙 。 “ 节 ”系 列 小说 包 括 《 季 恋爱 的 季节 》 《 失态 的季节 》 欢 体 语 言 ”; 有 人 称 之 为 “ 骚 体 ”语 言 ;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拟
例③ 的四字格 的叠词再加上拟声的修辞格,把雨声,虫 鸣声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而且有种强烈的音乐美和韵律 美。例④的 “ 真真假假” “ 哭哭笑笑”几个简单的重叠四字 来,同时又使文章 具有韵律美。
一
词 》里说: “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
夫 心 生 文章 运 载 百虑 ,高 下 相 顷 , 自然 成对 。 ” 形式 之 所 以是 美 的 ,因 为 它有 整齐 的美 , 抑扬 的美 , 回环 的 美 … …整 齐 ,抑扬 回环 都 是 为达 到和 谐 的 美 。 ”而 四字 格 的 形 式 就 体 现 的是 一 种 整 齐 的 美 , 回环 的 美 。 四 字 格 自称 一 套 ,对仗 工 整 , “ 它把 整 齐和 错 综 ,匀 称 和变 化 , 具体 和 抽
喜欢文字,在语言和文字里我如鱼得水。”① 语言是 “ 喷出来的,射出来 的,涌出来的”, “ 他的语言既 样醉心 于村野牧歌;也没有张承志那种沉重的氛围;更不见
追问意义的“言说”——论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
歧 已埋下伏笔 , 政治追求是洪嘉人生选择 的标尺 , 在婚 恋考量中对战 斗英雄李生厚的选择 , 是政治的激情与功 冶 陛, 是纯粹的爱情演绎 , 也取决于二人均对政治并 但 不十分敏感的个性 ; 出身于底层农民阶级的赵林与恋爱
对象之间的精神气喷及阶层之间的差异断送了爱情 , 暗 写的话语为读者还原了历史的情绪氛围 , 使读者与作者 示出看似政治至上的流行趋势背后深层复杂的现实存 的青春激情与幻想产生强烈共鸣感 , 进入被激情与浪漫 在。 而家境优越政冶境遇尴尬的李意则自卑于 自我的家 庭成份 , 只能默默地寻找爱情 , 决无那些身份“ 光明” 革 包围的政 治氛围想象中。 总之, 都不是带着“ 伤痕” 反思” 来“ 的普通公民与知 命的青年张扬 的个性展示。 识分子 , 而是生活即政 治 、 冶即 生活的中国社会 中特 政 但在这些年轻的革命知识分子身上 ,如同源自现 殊的一群。……进取 、 乐观 、 探索 、 幽默乃至游戏是显然 实原则的” 菲勒斯 ” 父权的象征 , 革命既是“ 父之理性 ” 。 的, 而阴翳的过去的影子 、 沉重的精神负荷 、 难以挣 脱的 革命理想主义如同先在的“ 理性” 是先验 的权威 , , 是革
的精神情绪影响以精神现象学的方式呈现出来。 革命知识分子的青春激情,与政治激情相伴生的爱情 ,
与新 时 代 激 昂的 理 想 主 义激 情 的 普遍 性 与个 体 差 异 性 构 成 的复 杂感 受 呈现 出来 。 重主 观 感受 性和 情 绪性 书 注
王蒙小说艺术新探索
我们对以上2个例子来进行分析,便看到以下几点: 1、“以问句代陈述”这种方法,并非是王蒙的独创。但王蒙不同于他人的是,他使用这种方法的频率高,很密切,形式以一种问句式文句联线铺垫密集成块的独异而醒目的现象。 2、这种“以问句代陈述”,有时起到的是一种“具体描写作用”。 3、这种“以问句代陈述”,有时却使作品呈现出来一种“高层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光辉”。
从句式的选择来说:王蒙酷爱以问句代陈述 作家在运用语言时,往往可以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而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在本来可以使用陈述句的地方,但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却改用问句。在王蒙作品中,这种方法使用得非常广泛。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王蒙所有篇章中,大多数的篇章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二、在具体篇章中,这种方法使用得很多,很密集。使用频率甚高。例如在一篇题为《海》的小品之中,全文共二十四句话,而这种问句的句子竟占了十七句。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中的句类探析
摘 要 : 问句和 感叹 句是 汉语 中常见的两种 句类 , 王蒙“ 疑 在 季节 系列” 小说 中这两种句类得 到 了大量的 反 常规 的运用。试从叙述视 角、 创作 主体、 思想主题 三个方面论 述小说 中运用的疑 问句的文化 功能和 感叹 句 的情 感表 意功 能 , 中一窥 王蒙小说 的语 言特 点。 从 关键词 : 问句; 疑 感叹 句 ; t k述视 角; 创作主体 ; 思想主题
一
呢 , 是 一 个 人 通 过 大 家 说 自 己 的话 呢 ? 一 个 人 不 说 话 还
的时候他 确实是没有说 话吗?说 话必须是有规 范有词 汇 有语 法有 句法就是说 有主语 有谓语有宾语有标 点符号 的 吗?如果什 么都没 有那还能算作 说话吗?他钱 文究竞是 从什 么时候 学会 了说话 , 么时候忘记 了怎 么说话 的呢? 什 动物不会说话吗?还是仅仅 不会说假 话?哑 巴出怪声算 不算说-- / ?动 物是 不是 也 有功 利 主义 的语 言?至 少是 g 猫, 它为了食 物可以说 出多么动 听的招人 怜 爱的话 来呀 ”《 ( 踌躇的 季节》 ) 语言本是人类最重 要 的交 际工具 和思维 工具 , 而 然 在 当时那 个特定 的年代 , 殊 的政治 氛 围使 钱文 对 “ 特 说 话” 这一 日常生活 中最普通 的行为产生 了怀 疑 , 他能不 能 说话 ?他能说什 么样 的话 ?“ 治话语 情境 下 的失 语 与 政 不得不语 , 面对权利 和功 利主 义 的言不 由衷 、 词不达 意 、 牛唇不对 马嘴甚 至是胡说八 道 ” 通过这 一连 串的疑 问
中图分类 号: 4 . H16 3 . 文献标识码 : A
王蒙“ 节 系列 ” 说描 绘 了建 国初期 至 文革结 束 季 小 这一历史时期一群知识分子 的遭遇 , 作者希望通过 回忆 “ 建 国初期至七十年代末历次政治运动 中知识 分子 的遭遇 和心态来 追问政治和知 识分 子乃 至普通 人 的关系 : 治 政 如何 塑造了知识 分子 的性格 与命 运 , 以知识 分子 为代 表 的普通 中国人又如何 主动或 被动 参与 了政治 , 最终 造 并 就 了这一特 殊历 史 时期 的政 治逻 辑 。 … 缘 于这 一 写作 ” 宗 旨, 王蒙选取 了疑问句和感叹句这两种 句类 , 在作 品中 进行 了大量 的反 常规 运用 , 以体现 那一 特殊 历史 时代 的 语言特点 。 作 品使 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和感叹旬 1疑问句的文化功能 。疑 问句 可以分为有疑 而问和 . 无疑而 问, 常用 在对话当 中。但 “ 节系 列” 通 季 小说 是在 “ 叙述语 言” 中大量运用疑 问句 , 据统计 , 《 根 仅 狂欢 的季 节》 就使用 了 16 50句之 多 , - 这是 一种 “ 常规 行 为” 2 反 , “ 正是这种反常规性 , 使王蒙 的小说 区别于一般 的情 节式 小 说而成为 自由联想体小说 。 【 例如 : ”2 “ 为什 么要这样 狂呢? 就算结婚 也 罢 , 媳妇 也罢 , 娶 入 洞房也罢 , 又有什 么可狂 的呢?人 活一 辈子 , 个媳 妇 娶 有什 么 了不起 ? 为什 么 我 就 不 像 他 们 那样 轻 狂 呢? ” ( 恋爱的季节》 《 ) 新婚之 时, 祝正鸿 的心理 活 动通过 这种 疑问 句表述 出来 , 在众 人都在那儿咋咋呼呼大喊大 叫的时候 , 他却有 种超常 的冷静 , 原来爱情都是一样 的!“ 他所 兴高采烈 地做着 、 经历 着 的一切 , 不过是 重新 验 证一 下 已有 的语 言, 重新走 一遍 早已经被 现成 的语 言铺排 定 了的步 子罢 了”,这是智慧 、 “ 深刻 、 冷静 和勇气 吗?还是 不合 时宜 的 矫 情呢? 通过这 种反 思式 的 提问 , 他不 但看 到 了别 人 ” “ 的渺小与轻狂而且看到 了 自身 的可笑 。 再如 : ”
镜像怀旧与情感结构的转型——再读王蒙“季节”系列
镜像怀旧与情感结构的转型再读王蒙 季节 系列姜㊀肖㊀㊀记忆是一种象征资本ꎬ每一次对记忆的讲述都是一次话语整合ꎬ重要的往往不是记忆的内容ꎬ而是记忆的形式ꎬ以及重构行动的情感结构ꎮ自1993年起ꎬ王蒙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长篇小说 «恋爱的季节»(1993)㊁«失态的季节»(1994)㊁«踌躇的季节»(1997)㊁«狂欢的季节»(2000)ꎬ重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ꎮ相较于作家80年代对语言和文本形态的探索ꎬ这四部小说行文显得更为质朴ꎬ钱文等青年的心理轨迹和人生命运以线性时间顺序陆续展开ꎬ其间充斥着大量抒情性与议论性的排比句式直抒胸臆ꎮ在这漫长的记忆重构中ꎬ比起并不陌生的知识青年社会主义革命成长史ꎬ更值得关注的是ꎬ作为一个 有旧可怀 ①的作家如何在记忆的镜像中安顿自我ꎬ这份一个人的 历史证言 ②能否提供理解1990年代文学的有效方式ꎮ一对集体主义的热忱和皈依是这场记忆重述开始时最鲜明的情感姿态ꎬ不过ꎬ在喷薄欲出的向往里ꎬ也存在着一些不期而然的困惑ꎮ集体主义意识内部隐私空间造成的缝隙总是时隐时现ꎬ在革命历史重述之侧ꎬ青春期性别意识所承载的个人话语成为小说链接八九十年代文化转型场域的浮桥ꎮ记忆重写里的少女们都面临着成为 冬妮娅 或 苏菲亚 的抉择ꎮ小说开篇关于保尔 柯察金与爱情 的读书讨论会上ꎬ抛出了 保尔为什么一定要与冬妮娅分手 的问题ꎬ成为个人与集体意识形态的潜在对话线索ꎮ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1930年代便被译介到中国ꎬ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实践的代表和革命精神的写照ꎬ受到大众欢迎并不断再版ꎬ在1950年代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热情ꎬ成为彼时青年成长的 教科书 ꎮ③对爱情的抉择过程是保尔在革命之路上不断剔除自我而逐渐坚定信仰的见证ꎬ少年保尔的爱慕对象冬妮娅ꎬ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文化符号ꎬ被无产阶级革命话语毫不犹豫地去除了ꎮ保尔的抉择作为叙事伦理隐含在彼时诸多文本的结构中ꎬ影响着社会主义新人青春人格的塑造ꎮ多年后ꎬ1950年代被遮蔽的 冬妮娅 在1980年代重新被发现ꎬ这个纯情明朗㊁热爱文学的乌克兰少女43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19.06.005当代作家评论㊀2019年第6期①②③王蒙:«我又梦见了你»ꎬ第9页ꎬ北京ꎬ华艺出版社ꎬ1991ꎮ何启治:«王蒙式的历史证言»ꎬ«文学编辑十四年»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1ꎮ«苏联文艺影响巨大»ꎬ«人民日报»1951年2月20日ꎮ成为彼时青年人怀恋的对象ꎮ1997年«读书»杂志上刊载了刘小枫的«记恋冬妮娅»ꎬ将爱欲的私人化与革命激情的总体性对立ꎬ意图释放被压抑的个体ꎬ 革命有千万种正当的理由(包括讴歌同志式的革命情侣的理由)ꎬ但没有理由剥夺私人性质的爱欲的权利及其自体自根的价值目的 ꎮ①如果说对 冬妮娅 的记恋是对左翼文学传统 革命+恋爱 模式的有限拆解ꎬ那么ꎬ«恋爱的季节»则凭借对青年女性婚恋和情感状态的 旁观 ꎬ成为对左翼抒情话语的一次不彻底的回归ꎮ小说以周碧云内心一次短暂的情感冒险开始ꎬ在这次自我博弈中ꎬ她完成了对集体主义道德内指的构造ꎬ 情书 所象征的隐私空间成为一种特殊的罪感伦理ꎬ 她朦朦胧胧地觉得ꎬ 情书 这样多是不光彩不伟大的ꎬ起码是有点小资产阶级情调ꎬ是个人的私事的过分膨胀ꎬ是一种旧日的颇有些黯淡的往事留下的影子ꎬ是缺少革命的阶级的与行动的内容的空虚ꎮ 她应该先考虑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再考虑远非全面发展的舒亦冰和她周碧云自己 ꎮ②在周碧云的体悟中ꎬ革命空间是一个完全透明的光明世界ꎬ不允许存在任何幽暗的角落ꎬ于是ꎬ被划定为 小资产阶级 的恋人舒亦冰很快就被集体主义化身的满莎所取代了ꎮ然而ꎬ尽管周碧云坚信对爱情的选择是一种本能的服膺ꎬ 一次小小的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的小小冲突ꎬ一次小小的思想斗争ꎮ她胜利了:新战胜了旧ꎬ公战胜了私ꎬ工作战胜了个人ꎬ无产阶级战胜了小资产 ꎮ③但当舒亦冰出现时ꎬ她仍旧情难自已㊁歌哭无端ꎬ本我青春期欲求的短暂释放突然涨破一以贯之的自我道德规训蔓延开来ꎮ不过很快ꎬ来自 女同志 们的集体教育便遏制了周碧云躁郁的逃离心态ꎬ将其重新纳入从 冬妮娅 到 苏菲亚 ④的成长轨道ꎬ在此之外ꎬ只留下周碧云一个诚惶诚恐的表情ꎮ苏菲亚 这位20世纪初被译介至国内ꎬ寄托着彼时民族国家想象的俄罗斯十二月党人救国女侠形象ꎬ作为成长原型嵌入小说中每一个女性青年的自我形塑ꎬ最具代表性的是积极教育周碧云的 女同志 洪嘉ꎮ在那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手法的开头里ꎬ一场青年的聚会上ꎬ第一个登场的便是洪嘉ꎬ典型人物形象细节的素描将性格身份传达得活灵活现ꎬ 她只有十九岁ꎬ长着一个浑圆的㊁孩子气的脸ꎮ她的眼睛不大ꎬ但极为灵动ꎬ精神十足ꎮ她的鼻子尖尖的ꎬ嘴角自然地翘起ꎬ一副天真㊁乐观㊁透明的样子ꎮ她最喜欢穿一身劳动布的工服裤ꎬ显示一种女工式的质朴与爽利ꎮ天一凉她就外加一件皮夹克ꎬ皮夹克不系扣ꎬ她再把双手往工服裤的口袋里一揣ꎬ就更加精神 你会觉得她像一个苏联姑娘 ꎮ⑤与周碧云的革命道德内指建构不同ꎬ洪嘉的罪感来自于原生家庭ꎬ父辈的缺席使得她性别身份的认知在精神之父的寻找中不断生成ꎬ而革命道德填充了对父辈的渴求ꎬ成为自我得以完善的根基ꎮ于是ꎬ洪嘉的一切行为皆源自对革命精神的热望ꎬ 革命+恋爱 的抒情结构成为洪嘉故事的主旋律ꎮ 革命者应该恋爱ꎬ恋爱本身似乎就带有革命的味道ꎬ大胆地去追求幸福ꎬ勇敢地去接触禁果ꎬ沉醉于一种高尚而又热烈的激情ꎮ但是革命者将怎么结婚呢?像旧社会的先生㊁太太㊁老头子㊁老婆子一样地过日子?她不太情愿 ⑥颇有意味的是ꎬ在洪嘉的精神构造中ꎬ还存在着另一个 冬妮娅 的形象 被革命文化空间驱逐的继母ꎮ与继母的精神交流是洪嘉对革命道德一次偶然的自我出离ꎮ从北京到大连ꎬ小说用地理空间的转变53㊀2019年第6期㊀当代作家评论①②④刘小枫:«记恋冬妮娅»ꎬ«读书»1997年第5期ꎮ③⑤⑥㊀王蒙:«恋爱的季节»ꎬ第3㊁3㊁5㊁96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3ꎮ苏菲亚是波兰戏剧家廖 康夫所作戏剧«夜未央»中的女性革命者角色ꎮ给精神空间打开了缺口ꎬ 她恍惚觉得ꎬ有另一个洪嘉留在了大连ꎮ那个洪嘉要更温柔些ꎬ更爱弟弟㊁父亲和不走运的一辈子别再想翻身的继母些ꎬ要更平凡乃至于更庸俗一些ꎬ更要好说话一些ꎬ更随波逐流一些也更省心一些 ꎮ①很显然ꎬ无论是面临抉择的周碧云ꎬ还是以女性豪杰为原型的洪嘉ꎬ都在生成自我的过程中游移在 冬妮娅 和 苏菲亚 之间ꎬ呈现出难以遮掩的困惑ꎮ无法忽视的是ꎬ小说隐藏着一个限知视角的叙事者ꎬ这个叙事者忽而化身为钱文的眼睛ꎬ忽而溢出叙事结构成为事件的画外音ꎬ但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ꎬ他都是女性成长中一个在场的缺席者ꎮ一方面ꎬ周碧云们或洪嘉们的成长过程通过作为隐藏镜头的钱文的视线被一一展开ꎬ而年轻的钱文在这个 恋爱的季节 中仿若一个局外人ꎬ更多的时候沉浸在苏联音乐缔造的梦境中迷茫ꎬ或作为行为的补充说明而发声ꎬ 革命是这样地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属于个人的最终仍然是属于革命的温柔美好的情感 ꎬ 个人的生死也应该是置之度外的ꎬ忘却了个人ꎬ忘却了自己的五尺之躯ꎬ才有真正的大献身大欢喜! ②另一方面ꎬ性别话语所承载的隐私空间在革命话语内部却终究没有被彻底打开ꎬ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 旁观者 ꎬ同小说里的青年女性们一样ꎬ无从回答 冬妮娅 还是 苏菲亚 的问题ꎬ只能发出一声叹息ꎬ 漫长的路啊ꎬ还有些什么在等待着她 这位可爱又不可爱的革命女性呢? ③于是ꎬ这场个人记忆重述在犹疑中模糊了 个人 ꎮ二如果说少女们的成长辗转于 冬妮娅 或 苏菲亚 的模式ꎬ构成个人与集体悬而未决的显影ꎬ那么ꎬ被并置安放在时间线索上的理想主义与世俗经验之间的矛盾ꎬ同样没有因为线性时间的延展而消失ꎬ反而在转折的关口被挤压成一个横截面ꎬ成为记忆重述另一重被搁置的困惑ꎮ小说对于革命理想主义的记忆同样通过青春镜像的方式呈现出来ꎮ青春和革命的文化互喻ꎬ以及青年群体作为新生政治力量或民族国家未来形象的文化象征ꎬ由来已久ꎬ诸如青年意大利党民族压迫与 青年革命家的提倡ꎬ德意志青年候鸟运动的 青春崇拜 ꎬ晚清学堂与前现代被压迫民族国家兴起的 青年团 等ꎮ在1990年代同时期ꎬ大量被标签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通常以青春视角介入革命文化ꎬ二战之后社会学意义上的 青春 问题ꎬ带着含混㊁多疑㊁充满危险的荷尔蒙意味进入特殊的年代记忆ꎬ种种伤痛㊁绝望㊁理性或非理性的话题ꎬ与青春期生命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骚乱同构ꎬ暴力的㊁强悍的㊁伤痕的历史从而获得敞开的可能ꎮ相较而言ꎬ 季节 系列小说青春镜像的情动视野则显得更为 保守 ꎮ一方面ꎬ青春怀旧实现了对革命话语经验的剥离ꎬ 怀念永远是对的ꎬ怀念与历史评价无关ꎮ因为你怀念的不是意识形态不是政治举措不是口号不是方略谋略ꎬ你怀念的是热情是青春是体验是自己ꎬ是永远与生命同在的快乐与困苦 ꎻ④另一方面ꎬ借由青春体验ꎬ革命理想主义也随之降落在1990年代日常生活的话语空间ꎬ理想主义的崇高性变格为反对庸俗的心理冒险ꎮ对革命岁月最初时光的追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ꎬ在单纯的美好想象中个体生命开始向着世界展开ꎬ每一帧画面都那么欢快昂扬ꎮ最先出版的«恋爱的季节»是对早年«青63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19年第6期①②④③㊀王蒙:«恋爱的季节»ꎬ第237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10ꎮ王蒙:«失态的季节»ꎬ第64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4ꎮ王蒙:«狂欢的季节»ꎬ第276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0ꎮ春万岁»更为甜蜜的一次重写ꎬ贯穿始终的苏联歌曲㊁电影ꎬ以及19世纪欧洲文学家的名言警句ꎬ都极为生动地复活了20世纪50年代革命历史空间ꎮ明朗激昂是王蒙革命理想主义怀旧的底色ꎬ这也正是他在多篇创作谈中不断强调的ꎬ布尔什维克精神遗产给予一代人受用终生的精神力量ꎬ 我们的基本背景是新中国的诞生ꎬ这一代人信仰革命信仰苏联ꎬ无限光明无限幸福无限胜利无限热情十分骄傲自豪 ꎮ①而与20世纪初小说中那些走出家庭ꎬ走上街头的革命青年不同ꎬ季节 系列中这群青年似乎没有沉痛的国仇家恨ꎬ并不需要直面淋漓的鲜血ꎬ或挣扎在水深火热㊁苦大仇深的生活之流中ꎬ也不需要在革命信仰之间进行选择ꎬ他们只是怀抱着赤诚的新生活之梦加入社会主义革命塑造的美好明天ꎮ因而ꎬ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显得那么轻盈ꎬ他们的情感归属并未突破日常生活的规范ꎮ以钱文为代表的青年们如此不满于生活的平庸ꎬ 他仍然害怕这庸俗 能够帮助他的只有革命㊁革命㊁革命㊁革命ꎬ他知道ꎬ只有革命才能抵御他不希望的一切ꎮ革命啊ꎬ再给我一点危险ꎬ给我一点考验ꎬ给我一点燃烧的热烈的痛苦吧! ② 刘丽芳在十七岁那年接受革命是因为革命是她十七年来接触到的最精彩的游戏ꎬ 这样的规模世界多少年才能出现一次?中国多少年才能碰上一次?碰上一次也就不算白走一次ꎮ碰上一次再死ꎬ也就不枉活一生! 革命是青春ꎬ也是全民的盛大节日ꎬ真是一点也不错! ③ 正是在这样的劳动中ꎬ他们确实是获得了解放ꎬ他们回归了自身ꎬ他们成为了一个个年纪尚轻ꎬ身体健康ꎬ有热情ꎬ爱劳动ꎬ能干活ꎬ能吃饭ꎬ不怕艰苦ꎬ不怕疲劳ꎬ有胳臂有腿能跑能跳的完完整整囫囫囵囵的自己ꎮ ④借助青春话语ꎬ在作家浪漫化的怀旧中ꎬ革命情怀实则不再具有绝对化的崇高性ꎬ而是渗透进世俗经验之中ꎮ不过ꎬ随着记忆线性时间的推进ꎬ面对生活的巨变ꎬ钱文逐渐陷入精神的困乏ꎬ青春的镜子被世俗欲望的体验击碎ꎮ一方面ꎬ钱文在自我放逐后ꎬ逐渐融入那些曾经在理想主义式想象中被拯救的人民ꎮ他发现在世俗生活中ꎬ是生存伦理而非革命伦理支撑着一切ꎬ人民只是一些平凡的普通人ꎬ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ꎬ忍受着生活的苦难ꎬ同时也用民间智慧戏谑着神圣ꎮ另一方面ꎬ钱文在放弃了那些曾经占据身心的宏大理论问题 后ꎬ便开始放纵于个人欲望满足并在此间得到心理释放ꎬ身体感官和物质细节的描摹泥沙俱下ꎬ淹没现实冲突ꎬ凝固了一切文本的缝隙ꎮ然而ꎬ从 我 的告白ꎬ 这就是我的长诗的主题:永远革命ꎬ永远前进ꎬ永远改造自己 往者已矣ꎬ光荣已矣ꎬ自豪已矣ꎬ耻辱已矣ꎬ罪孽已矣ꎬ除了前进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人生ꎬ这就是爱情ꎬ这就是脚印与方向ꎬ这就是激情ꎬ这就是诗 ⑤到 我 的低语ꎬ 平凡的人也能革命ꎬ这才显出革命的伟大ꎬ革了命也还平凡ꎬ这才是革命的艰难ꎮ更何况ꎬ不革命的人也会变得革命ꎬ革命的人也会变成狗尿苔 ꎮ⑥其间的困顿踌躇或对立和解ꎬ却并没有得以立体呈现ꎮ由此ꎬ文本始于被理想主义包裹的小叙事ꎬ又终于沉入日常生活经验的小叙事ꎬ那些炽热浓烈又汪洋恣肆的抒情与文本形式对历史结构的回避ꎬ发生了话语层面的断裂ꎮ有学者对小说中的世俗性因素进行分析ꎬ认为这种对物质性的冗长书写是基于对革命文化消解的目的ꎬ是对 人的日常生活与常识理73㊀2019年第6期㊀当代作家评论①②③④王蒙:«你是哪一代人»ꎬ«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6期ꎮ王蒙:«恋爱的季节»ꎬ第418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3ꎮ⑤⑥㊀王蒙:«踌躇的季节»ꎬ第169㊁125㊁112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7ꎮ王蒙:«失态的季节»ꎬ第195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4ꎮ性的肯定 ꎮ①也有学者认为ꎬ对日常生活的认可是作家在经历了半世沧桑ꎬ洞察世事之后的彻悟ꎬ 王蒙宁可明智地保持低调ꎮ王蒙已经厌倦了剑拔弩张ꎬ咄咄逼人 这种想象图景与其说源于一个幸存者的厌倦与疲惫ꎬ不如说是一个幸存者深刻的总结与期盼 ꎮ②不过任何文本都绝非建造于纯粹主观意念之中ꎬ如果跳出这四部小说关于革命文化记忆内容的局限ꎬ将其放置于八九十年代文化历史场域中进行审视ꎬ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小说所建构的这面带有裂痕的怀旧镜像?那个在集体主义向往中镂空的 个人 ꎬ或是深深镌刻进世俗经验的理想主义情感ꎬ如何进入1990年代?作家书写姿态的矛盾性ꎬ又是从何而来呢?三早在1980年代初ꎬ李子云在与王蒙的创作通信中便曾指出作家心态的彷徨ꎬ尽管王蒙在回信中委婉地反驳了 少年布尔什维克 情结的论断ꎬ但李子云在复信中坚持自己的观点ꎬ 你在受着两个不同方面的力量所牵引:理智与情感ꎬ过去与现在 你理智上倾向于面对现在ꎬ你要求自己谛听并且及时记录生活不断前进的脚步声ꎻ但在感情上ꎬ你仍不能忘情于过去ꎬ不能忘情于那个豪情满怀㊁生机蓬勃的青少年时代 ꎮ③具有相仿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的李子云对王蒙创作文化心态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ꎮ不过ꎬ尽管创作主体经验的总结或可成为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ꎬ但主体经验并非一成不变ꎬ在历史场域的变量中ꎬ每一次对经验的提取ꎬ实质上都成为主体应对当下状态的方式ꎮ尽管 季节 系列是王蒙一次自叙传式的书写行为ꎬ 它是我的怀念ꎬ它是我的辩护ꎬ它是我的豪情ꎬ它也是我的反思乃至忏悔ꎮ它是我的眼泪ꎬ它是我的调笑ꎬ它是我的游戏也是我心头流淌的血ꎮ它更是我的和我们的经验 ꎬ④但是ꎬ记忆重构所潜藏的秘密却并非全部诉诸过去ꎬ在跨越代际的经验中ꎬ小说与革命岁月的相关性远远不及其对现实和未来的指向性ꎮ躲避崇高 与 抵抗虚无 是王蒙小说创作进入1990年代历史场域一体两面的情感症候ꎮ 躲避崇高 首先体现为对 个人 方法的依托ꎮ作为一个庞大又模糊的能指ꎬ1980年代的 个人 文化结构ꎬ源于对特殊岁月的部分纠偏ꎬ而它得以壮大的资源更多是世俗化的文化经验ꎮ 个人 在1990年代不断扩张所指的关涉范围ꎬ一面依附于主流之侧ꎬ一面寄身于消费之畔ꎬ一面展示着中空的历史二元性ꎬ并进一步将此三者合成一种奇异的话语杂糅ꎬ成为一个无力的结构物ꎮ寄托于如此 个人 的叙事往往颇有 杂色 ꎬ王蒙也曾坦言书写的困惑ꎬ 我也曾不满于自己的作品里有着太多的政治事件的背景ꎬ包括政治熟语ꎬ我曾经努力想少写一点政治ꎬ多写一点个人ꎬ但是我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所期待的成功 ꎮ⑤于是ꎬ钱文也只能暂且搁置女孩们该成为 冬妮娅 还是 索菲亚 的追问ꎮ而对世俗文化的认可成为躲避崇高更深层的方式ꎬ即 大雅若俗ꎬ大洋若土 ꎬ 在亲和与理解世俗ꎬ珍重与传承革命的同时保持精英的高质量㊁对丑恶的不妥协与独立人格 ꎮ⑥1993年«读书»杂志发表«躲避崇高»ꎬ王蒙借分析王朔小说的世俗性因素进83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19年第6期①②③④⑤⑥陶东风:«论王蒙的 狂欢体 写作»ꎬ«文学报»2000年8月3日ꎮ南帆:«革命:双刃之剑»ꎬ«后革命的转移»ꎬ第55-56页ꎬ北京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5ꎮ李子云:«关于创作的通信»ꎬ«王蒙选集»第4卷ꎬ第508页ꎬ天津ꎬ百花文艺出版社ꎬ1984ꎮ王蒙:«长图裁制血抽丝»ꎬ«文艺新观察»ꎬ武汉ꎬ长江文艺出版社ꎬ2001ꎮ王蒙:«道是词典还是小说»ꎬ«读书»1997年第1期ꎮ王蒙:«革命㊁世俗与精英诉求»ꎬ«读书»1999年第4期ꎮ行夫子自道ꎬ表达了对彼时精英文化所持道德理想主义立场的警醒ꎮ随笔中ꎬ精英写作姿态的对立面被这样予以确认 不打算提出什么问题更不打算回答什么问题的文学ꎬ不写工农兵也不写干部㊁知识分子ꎬ不写革命者也不写反革命ꎬ不写任何有意义的历史角色的文学ꎬ即几乎是不把人物当作历史的人社会的人的文学ꎻ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挞假恶丑乃至不大承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的文学ꎬ不准备也不许诺先给读者什么东西的文学ꎬ不 进步 也不 反动 ꎬ不高尚也不躲避下流ꎬ不红不白不黑不黄也不算多么灰的文学ꎬ不承载什么有分量的东西的(我曾经称之为 失重 )文学 ①这番指认与其说是反思启蒙文学史观ꎬ不如说是王蒙对上一个十年文学形态的反省ꎬ以及对1990年代书写姿态的一个宣言ꎮ颇有意味之处在于ꎬ王蒙将躲避的 崇高 形态进行了辨析ꎬ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主义内质也被分而划之ꎬ一部分留在原地ꎬ另一部分则被准入1990年代的文化场域ꎬ用以抵抗虚无ꎮ发表于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济南»②与 季节 系列的怀旧书写形成了互文ꎮ这篇小说延续了王蒙在1980年代惯用的 意识流 手法ꎬ以第一人称 我 对 你 的诉说为主要方式展开了今昔之比ꎮ 你 的临终告别唤起 我 对往昔的记忆ꎬ青春年华的丰盈与庆祝解放济南的锣鼓喧天于午夜梦回时触动 我 的心弦ꎬ当 你 溘然长逝ꎬ 我 仿佛跟着你回到了济南解放的场景ꎬ 后来我仿佛听到ꎬ电话耳机里传出的是欢庆解放的秧歌锣鼓 ꎮ与这篇小说类似的追忆短章还有«初春回旋曲»«我又梦见了你»«纸海钩沉»等ꎬ尽管怀旧的指向不同ꎬ但皆在感伤的意绪中回顾着曾经充满激情的岁月ꎮ如果我们暂且搁置作家的人生经历ꎬ思考另一个问题 我 为什么会怀旧ꎮ小说中ꎬ当 我 在展示当下的生活之时ꎬ文本的节奏便趋于平缓ꎬ以一种近似于流水账式的形式罗列了大量日常生活细节ꎬ家用电器㊁菜市场㊁机票价格㊁绿卡㊁维生素 相较而言ꎬ记忆中的画面却是如此明亮ꎬ 在你的心目中ꎬ我还保持着庆祝济南的秧歌舞㊁那条彩色丝带和生疏了的弹钢琴的手 ꎬ于是ꎬ 我 发现 尽管我们都享受着很好的照顾ꎬ尽管我们拥有一切ꎬ然而我们仍然 不是有点孤独吗? 对往昔生活的忆念更多来源于对当下状态的厌倦ꎬ 我 在远离革命年代后感受到孤独ꎬ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怀思成为抵抗虚无的形式ꎮ不过ꎬ 我 的追昔之思透露着无奈和喟叹ꎬ往昔的激情只属于过去ꎬ当下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在碎屑中进行ꎬ 我 的怀念也成为一次安全的心情波澜ꎮ雷蒙德 威廉斯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结构如何对文学发生影响时ꎬ深化了早年提出的 情感结构 概念ꎬ并将其作为文学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ꎮ若以此观之ꎬ季节 系列的斑驳面影ꎬ表征了八九十年代文化转型中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情感结构ꎮ 季节 系列的怀旧书写是一种 再现式的怀旧形态 ꎬ它所呈现出的怀旧意识是修复性的ꎬ而非反思性的ꎮ«躲避崇高»刊载不久ꎬ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被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ꎬ以怀旧的暖黄色系画面展开一段特殊人群的青春记忆ꎬ在国际歌的旋律中ꎬ青春期本能欲望与革命理想主义情结浑然一体ꎮ同年ꎬ张承志散文集«荒芜英雄路»塑造了一个 走异路ꎬ寻异地 的现世革命英雄形象ꎬ三个月内连续印刷两版共两万余册ꎬ在上海图书市场销量名列前茅ꎮ③而就在 季节 系列出版结束的同年4月12日ꎬ话剧«切 格瓦拉»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ꎬ创93㊀2019年第6期㊀当代作家评论①②③王蒙:«躲避崇高»ꎬ«读书»1993年第1期ꎮ王蒙:«济南»ꎬ«上海文学»1990年第7期ꎮ索飒:«永不孤独的孤独者 读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ꎬ«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1期ꎮ作者为拉美革命领导人切 格瓦拉灌注了丰沛的理想主义精神ꎬ12月26日话剧在中央戏剧学院千人剧场再度上演ꎬ诗人食指在演出前朗诵«相信未来»ꎬ魏巍㊁贺敬之到场致辞ꎬ瞬间将时间拉回到峥嵘的革命年代ꎮ①无论是链接记忆ꎬ还是间接抒怀ꎬ怀旧重构的文化形态无疑是去除了历史性或意识形态象征的符号编码ꎬ将集体性的理想主义圈定在日常生活中ꎬ将私人记忆与公共记忆进行重组ꎬ既有限度地逆反着秩序干预ꎬ引导着大众对日常生活的情感波动ꎬ又有节奏地压抑着逆反心理ꎬ形成单向度的情感规约ꎮ在1998年出版的«世纪新梦»中ꎬ1980年代里曾经执思想界之牛耳的启蒙主义倡导者李泽厚ꎬ颇为感伤地讽刺着彼时盛行的怀旧书写ꎬ 这些作品谈龙说虎ꎬ抚今追昔ꎬ低回流连ꎬ婉嘲微讽ꎻ真是往事入眼ꎬ今日何似ꎬ正好适应了 太平盛世 中需要略抒感伤ꎬ追求品味ꎬ既增知识ꎬ还可以消闲的高雅心境 ꎮ②这份嘲讽代表了彼时大部分知识阶层的尴尬和无奈ꎬ然而ꎬ这份怨怼所关涉的现象ꎬ却并不是单单以本土启蒙主义思潮的浮沉ꎬ或是商业化所导致的艺术性失落便能解释ꎮ如果说在80年代前期ꎬ作家和读者形成了一种共享的书写状态与阅读期待ꎬ共同锻造了 新时期 文学之 新 ꎬ那么ꎬ随着共同意志与可分享的知识谱系逐渐分崩离析ꎬ90年代的文学行动则真正开始面对历史和当下的种种困局ꎮ而也许是20世纪中国的命运使得我们在回望之时ꎬ满眼都是抗争的印记ꎬ革命文化像是一个源代码ꎬ成为一切顺从或反叛的美学姿态皆无法挣脱的宿命ꎮ作家们无论是从记忆深处走来ꎬ还是年纪尚轻ꎬ都试图遥想着特殊的光辉岁月ꎮ对于跨越当代文学转型期的重镇作家王蒙ꎬ其怀旧书写所表征的情感结构转型ꎬ确乎提示着我们再度审视1990年代文学的关键问题ꎮ不过ꎬ对于作家私人生命经验而言ꎬ或许任何对年少的感怀都显得无可厚非ꎬ 我还是特别怀念1948㊁1949㊁1950㊁1951年的日子ꎬ一遇到孤独和自由的时刻ꎬ钱文就会想 他知道这些记忆ꎬ会被时光所冲刷磨平ꎬ他通过偶有的孤独和自由的闲暇ꎬ来回味它们ꎬ巩固它们ꎬ延长它们的鲜度ꎬ维持它们的热度 ꎮ③ʌ作者简介ɔ姜肖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ꎮ(责任编辑㊀李桂玲)㊀㊀①㊀陈仲伟:«关于话剧‹切 格瓦拉›轰动效应的社会思潮分析»ꎬ«山东文学»2010年第1期ꎮ㊀㊀②㊀李泽厚:«世纪新梦»ꎬ第531页ꎬ合肥ꎬ安徽文艺出版社ꎬ1998ꎮ㊀㊀③㊀王蒙:«恋爱的季节»ꎬ第435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3ꎮ04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19年第6期。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叙事结构论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叙事结构论作者:白志坚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受生活的多样复杂的启示,用生活一样的复杂多样去结构作品。
在故事叙述中,作家根据反映的时代生活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结构方式,如《恋爱的季节》采用了与之相应的自然流畅的常规叙事方式,《失态的季节》则以一个亲历者在新的时代回看过往历史的方式来结构作品,因而带有主观审视的特点,《踌躇的季节》更是从生活的难以预料来叙述故事,用祝正鸿表舅的人生经历来预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浮沉,《狂欢的季节》则不再置身于文革故事的讲述中,而是另辟蹊径,采用时空跨越和时空穿梭的方式,既有了文革历史的真实再现又体现了客观、冷静的历史反思。
关键词:结构;常规性叙事;主观性叙事;寓言性叙事;时空式叙事在“季节系列”中,王蒙力求用一种最佳的叙事角度和文体形式来表现那段复杂的历史,他采用“时空转换上的大开大合,把前前后后的人事纳入现在时叙述,作者当下(九十年代)的思考也往往提前注入‘夹叙夹议的宏大文体’,……”①王蒙小说情节的设置不注重外在的故事情节而注重人物内心联想,作家也无意于在故事中塑造性格形象,更无意于故事的营造和建构,而是在反思中去突现事件、人性、心灵和人生,因而注重生活实录。
“王蒙总是把生活作为小说的依据,甚至用生活逻辑来组建和阐释小说。
”②“对于王蒙来说,历史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
……他渴望忠实地全面地甚至是史诗性地把当时的历史还原出来,描摹出来,从而作为活的历史见证,为后人立此存照。
因此,他努力采取纪实的方式、生活化的方式,把历史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这使得他的小说更像生活本身,或者说更像历史本身。
”③这就是王蒙创作小说的意图和结构作品铺演情节的出发点。
王蒙的“季节四部”从总体上看是遵循时间的顺序,按历史发展的年代推演而结构作品的,但每一部作品的内部结构又彼此不同,它们各具特色。
一、常规性叙事《恋爱的季节》在结构技巧上与《青春万岁》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也许王蒙太怀念和留恋这个季节了,他借钱文之口道出了这样的情结:“但是我还是特别怀念一九四八、一九四九、一九五0、一九五一年的日子……”④所以作家以纪实的方式充分展示了50 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以及青年的恋爱情状。
镜像怀旧与情感结构的转型——再读王蒙“季节”系列
Image Nostalg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otional Structure:Rereading Wang
Meng’s“Season”Series
作者: 姜肖[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作家评论
页码: 34-4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情感结构;象征资本;心理轨迹;议论性;文本形态;人生命运;线性时间;失态
摘要:记忆是一种象征资本,每一次对记忆的讲述都是一次话语整合,重要的往往不是记忆的内容,而是记忆的形式,以及重构行动的情感结构。
自1993年起,王蒙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1993)、《失态的季节》(1994)、《踌躇的季节》(1997)、《狂欢的季节》(2000),重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较于作家80年代对语言和文本形态的探索,这四部小说行文显得更为质朴,钱文等青年的心理轨迹和人生命运以线性时间顺序陆续展开,其间充斥着大量抒情性与议论性的排比句式直抒胸臆。
在这漫长的记忆重构中,比起并不陌生的知识青年社会主义革命成长史,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有旧可怀” 王蒙:《我又梦见了你》,第9页,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
的作家如何在记忆的镜像中安顿自我,这份一个人的“历史证言” 何启治:《王蒙式的历史证言》,《文学编辑十四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能否提供理解1990年代文学的有效方式。
评王蒙的《季节》四部
作者: 何西来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65-73页
主题词: 王蒙;长篇小说;《狂欢的季节》;《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命名;叙事策略
摘要:去年,即上一世纪的最后一年,王蒙《狂欢的季节》出版了,为他此前断续绵延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划上了一个句号.这是他《季节》四部的最后一部,前面的三部分别是《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和《踌躇的季节》.《季节》四部无论对于王蒙本人,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叙述者与人物的议论——王蒙“季节”系列的主要叙事方法之一
作者: 胡桂红;杜凤英
作者机构: 张家口教育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 河北张家口075000;河北张家口075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32-133页
主题词: 王蒙;“季节”系列;叙事方法;叙述者与人物的议论
摘要: 王蒙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创作,主要遵循的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80年代之后,王蒙小说的叙述方式发生变化,把客观呈现与作者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讲说方式。
'季节'系列是王蒙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系列小说,是其长篇小说的代表作。
'季节'系列小说就采用了新的叙事方法——叙述者与人物的议论。
这种叙事方法在小说中,有其作用,也有其不足之处。
“季节”奏鸣套曲——论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音乐叙事
作者: 祝欣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74-7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音乐叙事;奏鸣套曲
摘要:王蒙"季节"系列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是将音乐、文学、历史融为一体的"音乐史诗小说",是一部近三十年社会历史的奏鸣交响套曲。
在这部"季节"奏鸣套曲中,王蒙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心理为纬,反观人生,反观自我,将他个人所经历的时代、岁月的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命运,编织成了一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本文认为,"季节"系列小说是王蒙有意按照交响乐的结构来安排小说的,由此试图从音乐的视角去挖掘作者小说文本的叙事隐喻。
王蒙语体:理性的诉求与颠覆——系列长篇小说《季节》论略(二)
王蒙语体:理性的诉求与颠覆——系列长篇小说《季节》论
略(二)
李晶
【期刊名称】《小说评论》
【年(卷),期】2002()4
【摘要】四这种主题的对比落实在小说的"自由化"语式中,落实在相互转换、交互作用的诸种叙述模式中.首先是它作为"话语定式"之主要成分的重复模式--人物(时常也是叙述者)从内部的思维方式到外部的表达方式完全被限制在某一话语逻辑的定式之中,并且在作品中不断地被重复,形成了"由重复套重复或重复连重复组成的复合体","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主题也许会在另一个人物或情节中重新出现",形成一种历史性语境.这种重复的复合体分别表现于作品的两个层面.
【总页数】6页(P70-74)
【关键词】人物;长篇小说;颠覆;叙述者;王蒙;叙述模式;《季节》;论略;主题;情节【作者】李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I206
【相关文献】
1.王蒙的"季节"系列对《红楼梦》技法上的继承--"季节"系列与《红楼梦》系列论文之二 [J], 李永建
2.狂欢化写作——论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J], 许峰
3.王蒙小说中知识分子忏悔话语的转变
——以"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为例 [J], 李旭斌
4.王蒙语体:理性的诉求与颠覆——系列长篇小说《季节》论略(三) [J], 李晶
5.王蒙语体:理性的诉求与颠覆——系列长篇小说《季节》论略 [J], 李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蒙《狂欢的季节》读书笔记
王蒙《狂欢的季节》读书笔记《狂欢的季节》是王蒙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个充满激情与狂欢的时代。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与人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对王蒙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时代背景《狂欢的季节》所描绘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人们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与变革。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王蒙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人物形象《狂欢的季节》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色。
主人公陆星儿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狂野的女子,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权威,追求自由和幸福。
她的性格和行为充满了反叛和挑战性,但正是这种反叛和挑战性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社会观察《狂欢的季节》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政治斗争、文化冲突、道德观念的淡漠等等。
通过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同时,王蒙也通过这部作品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动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四、艺术价值《狂欢的季节》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蒙的文字优美流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跌宕起伏。
这部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与狂欢同时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了文学的美感和魅力。
同时,《狂欢的季节》也展现了王蒙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才华,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充满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五、思考与启示在阅读《狂欢的季节》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与人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深入地思考了许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胡翠莉,讲师,安徽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
邮政编码:245041文章编号:1672-6758(2011)06-0113-3王蒙“季节系列”小说中的句类探析胡翠莉摘要:疑问句和感叹句是汉语中常见的两种句类,在王蒙“季节系列”小说中这两种句类得到了大量的反常规的运用。
试从叙述视角、创作主体、思想主题三个方面论述小说中运用的疑问句的文化功能和感叹句的情感表意功能,从中一窥王蒙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疑问句;感叹句;叙述视角;创作主体;思想主题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描绘了建国初期至文革结束这一历史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遭遇,“作者希望通过回忆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末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心态来追问政治和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人的关系:政治如何塑造了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普通中国人又如何主动或被动参与了政治,并最终造就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逻辑。
”[1]缘于这一写作宗旨,王蒙选取了疑问句和感叹句这两种句类,在作品中进行了大量的反常规运用,以体现那一特殊历史时代的语言特点。
一作品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和感叹句1.疑问句的文化功能。
疑问句可以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通常用在对话当中。
但“季节系列”小说是在“叙述语言”中大量运用疑问句,根据统计,仅《狂欢的季节》就使用了1560句之多,[2]这是一种“反常规行为”,“正是这种反常规性,使王蒙的小说区别于一般的情节式小说而成为自由联想体小说。
”[2]例如:“为什么要这样狂呢?就算结婚也罢,娶媳妇也罢,入洞房也罢,又有什么可狂的呢?人活一辈子,娶个媳妇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我就不像他们那样轻狂呢?”(《恋爱的季节》)新婚之时,祝正鸿的心理活动通过这种疑问句表述出来,在众人都在那儿咋咋呼呼大喊大叫的时候,他却有一种超常的冷静,原来爱情都是一样的!“他所兴高采烈地做着、经历着的一切,不过是重新验证一下已有的语言,重新走一遍早已经被现成的语言铺排定了的步子罢了”,“这是智慧、深刻、冷静和勇气吗?还是不合时宜的矫情呢?”通过这种反思式的提问,“他不但看到了别人的渺小与轻狂而且看到了自身的可笑。
”再如:“你的良心觉得陆浩生这位领导同志人很不错,作风好,正派,组织纪律性强,对你又好。
但是你的印象你的良心在伟大的政治斗争里又值几个钱呢?你能判断谁是走资派谁不是吗?你知道这次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要出麻烦吗?你知道彭罗陆杨四大家族吗?你知道曾经是文革小组成员的陶铸、王任重最后都要打倒吗?你你你,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能不犯错误吗?”(《狂欢的季节》)这是祝正鸿在面对揭不揭发陆浩生的问题时内心的犹豫、挣扎,他知道“对自己的恩人恩将仇报,是中国人最最不能原谅的无耻行径”,然而,为了切身的利益,“你何必为一个你也弄不清楚的陆浩生婆婆妈妈起来,于任何人无补却白白地把自己牺牲进去”,特别是现任领导对他寄予厚望,在这种情形下,经过内心的搏斗,他为自己的“恩将仇报”找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开始写揭发陆浩生的材料”。
祝正鸿那种前瞻后顾、政治上左右摇摆的心理活动用这种问句表达出来,既是对当时人的灵魂的一种拷问,也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心灵史的活化石。
“疑问句的叙述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王蒙自由联想体小说的语言基石,然而,它的文化功能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王蒙深层的文化精神。
”[2]例如:“许多年以后,钱文回忆起这一段仍然深感惊异: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声学或者生理学现象了呢?也许这里边还有语言学的问题?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那确实是他在说话吗?当一个人不说话的时候,他确实是不说话吗?一个人不想说话却发出了声音和一个人想说话却没有发出声音,这样的事情也是可能的吗?那一天他们这个组的作家确实说了话了吗?每个人是都在说自己的话呢,还是一个人通过大家说自己的话呢?一个人不说话的时候他确实是没有说话吗?说话必须是有规范有词汇有语法有句法就是说有主语有谓语有宾语有标点符号的吗?如果什么都没有那还能算作说话吗?他钱文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学会了说话,什么时候忘记了怎么说话的呢?动物不会说话吗?还是仅仅不会说假话?哑巴出怪声算不算说话?动物是不是也有功利主义的语言?至少是猫,它为了食物可以说出多么动听的招人怜爱的话来呀……”(《踌躇的季节》)语言本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然而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特殊的政治氛围使钱文对“说话”这一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能不能说话?他能说什么样的话?“政治话语情境下的失语与不得不语,面对权利和功利主义的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牛唇不对马嘴甚至是胡说八道”[2]通过这一连串的疑问句显示出来。
又如:“命运是什么?是一种戏弄,一种残酷的考验吗?是一种掷骰子般的偶然与随机吗?一个人的悲欢离合,它的千变万化就像小说家的胡编乱造一样的随意和方便吗?人的心气人的选择又是些什么呢?是自寻烦恼,乃至于是自取灭亡吗?……这就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的意义何在呢?”(《踌躇的季节》)连续的疑问句引领读者对命运、对人生进行深刻的反思。
又如:“……王楷模根本不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人,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人有那么文质彬彬的么?有那么忧郁沉思的么?有那么欲言又止的么?”(《狂欢的季节》)这是对赵青山心理活动的一段描写,连用了三个疑问句,表现他的吃惊的程度。
文本中大量存在的疑问句,“折射出了王蒙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这就是平等、民主、多元意识以及反对独断论和极端化思想,倡扬宽容对话的精神境界。
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的建立,是王蒙多年生活体验·311·第11卷第6期2011年6月鸡西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Vol.11No.6June.2011的结晶。
”[2]2.感叹句的情感表意功能。
感叹句在书面上的直接“显性标志”[3]为感叹号,据统计,《恋爱的季节》使用感叹号1052个,《失态的季节》1615个,《踌躇的季节》1019个,《狂欢的季节》1068个[4],由此可看出感叹句在小说中占据着相当的分量。
例如:①“你他妈的!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青年人都有远大前程,老年人愈活愈年轻!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让蓝色的星儿照耀着我!山连着山!海连着海!”(《踌躇的季节》)这一连串的感叹句写出了钱文的喜出望外,内容上的毫无联系显示了思维的混乱,仿佛使我们感受到了范进中举式的欣喜若狂。
在极其严肃的有关阶级路线问题的谈话之后,在钱文诚惶诚恐地以为自己犯了错误之后,突然给了他一个无限光明无限幸福的结局,也让读者领略到了什么叫“世事无常”。
②“多么可笑!多么徒劳!多么庸人自扰!多么无事生非!多么过眼烟云,转瞬即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付诸东流,了无痕迹!”(《失态的季节》)感叹句连用“体现的是郑仿对人生对世事的虚无以及虚无之后的超脱和旷达,体现了郑仿对自身矛盾性格的难于把握以及这种把握的无意义”。
[2]③“多么幸福的右派帽子!多么温暖的右派帽子!多么严丝合缝的右派帽子!”(《失态的季节》)这是由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三个感叹句,作者在这里用一种轻松的口吻去描述沉重的右派帽子,足可见出阿Q式的精神胜利在知识分子内心的体现。
④表舅喜笑颜开,连连称奇:“……旧社会过的那四十多年,怎么能算是人生呢?我爹我娘都是没有等上解放就死了,他们可真是白活一世呀!……是共产党搭救的我呀!……那是共产党给的呀!我的魂儿是共产党给的呀!有命没有觉悟,那和一只老鼠有什么分别呢?”(《踌躇的季节》)这是表舅和书记的一段对话,此处作者连用了几个“呀”,表示感叹语气,把表舅在书记面前积极表态的诚恳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了带显性标志的感叹句之外,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带隐性标志的感叹句。
例如:①“妈死了?死又怎么样?让方生的,生!让欲死的,死!于是乎有了新世界。
”(《恋爱的季节》)“感叹句所表达的感情一般是由特殊的外部刺激引起的,这个特殊的起因可以看成感叹句的隐性标记。
”[3]李意大义灭亲“打老虎”使他的母亲中风不语,面对母亲病危,他不闻不问,三天后,人伦回归,他打电话询问母亲病情,但得到的是妹妹的不谅解,人性与革命的矛盾纠缠着他,使他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死又怎么样?”这里的问号并不要求人予以回答,只是表达他的一种无奈及表面上的超脱———死就死了吧,顺其自然。
②“这次远行将怎样地改变他和丰富他强化他!这也是‘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也是一腔热血,肝脑涂地。
如果失败,就以他的全家来祭奠这伟大的时代吧。
”(《狂欢的季节》)从句法上来看,带下划线的句子既没有感叹号,也没有感叹词和语气词,应该是属于陈述句,但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为了表现钱文远走万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为了保持上下文语气的自然流畅与顺利过渡,所以这句也应看成是感叹句。
从语法上来看,形容词、名词性短语、主谓结构等等都可构成感叹句。
从情感表达功能上看,由名词性词语构成的感叹句,我们可以概括为“赞叹性、主观评价性和詈骂性”[3]三种功能;由形容词构成的感叹句,我们可以概括为“褒扬性、贬斥性、慨叹性”三种功能[3];这些功能在以上例子中皆有所体现。
二作家在“季节”系列中选择大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因素1.叙述视角的因素。
“视角”问题本来是西方叙事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中国古典小说大多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叙事者像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上帝”,掌控着芸芸众生。
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小说观念传入中国,中国的一些作家开始尝试采用多样的叙述视角,以期丰富小说的叙事世界。
王蒙是一位有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
在小说创作实践中,他有意识地试验多种文体,采用多种创作手法。
新时期之初的《春之声》《夜的眼》等“意识流”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般来说,小说创作“写什么”固然重要,但“怎样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家的早期生活体验常常成为艺术表现的原型,“小说是回忆”“文章淡淡忆儿时”,沈从文先生曾说过“若果一个人在今天还用他的记忆,思索他的青春,这人的青春,便于这个人身上依然存在,没有消失。
”回忆“让这一道道行将枯竭的河流,愉快地重新再流一次。
”“季节”系列中,王蒙为我们展示的是建国之初到文革结束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当那一段自己为之奋斗为之昂扬寄寓着自己的无限憧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时候,步入老年的王蒙不可能不充满怀念,当他重新审视那段历史的时候,既有对充满激情的50年代的怀念,又有对荒诞的60年代的反思,这种双重的矛盾使得他在选择话语表达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对待,所以在小说中,他采用了“第三人称视点人物即人物内视角的叙述方式,这样在叙述人物‘反右’和‘文革’中那些荒诞行为和极端扭曲的灵魂时,既避免了第一人称自叙那种由于自尊而必然产生的隐晦或因自我丑化而给人的轻浮感,又避免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那种居高临下的鄙夷和置身事外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