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意识流小说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789e8da482fb4daa48d4bc9.png)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即中篇《布礼》《蝴蝶》,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2.《春之声》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还是“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即其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有机可寻,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他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以新的火车头与旧的车厢喻新旧之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e063ca8bd63186bcebbc30.png)
东方意识流”小说主要作品: 《春之声》岳之峰
《夜的眼》陈杲
《海的梦蒙“东方意识流”小说的特色 1、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 2、有意识的意识流手法 情节框架、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内心
独白和象征暗示
3、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
第二十三章 小说
第二节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一、作者简介
王蒙(1934-- ), 祖籍河北沧州, 1934年生于北京。
王蒙创作活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早期)的现实主义创 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 (当时末出版); 第二阶段(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艺 术创新阶段。《夜的眼》、《海的梦》《春 之声》《布礼》《蝴蝶》等; 第三阶段即九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系列长 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等回首往事、反思历史。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ae2f0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b.png)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胡伯仲[摘要]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小说;近两年研究;王蒙新时期的作品指的是,文革结束后,王蒙以作家身份重返文坛发表的作品。
意识流作品则是指这一时期,作者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如内心独白、非情节化等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总结起来说有《布礼》(1979)、《蝴蝶》(1980)、《春之声》(1980)、《风筝飘带》(1980)、《海的梦》(1980)、《杂色》(1981)、《相见时难》(1982)[5]。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因其对现实主义的打破和现代派技巧的运用,而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引起了王蒙研究热。
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一、王蒙特色的意识流技巧尽管评论界都认同上述作品的意识流身份,但王蒙自己却不这样看,“王蒙一直不承认自己的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甚至不承认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在《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中王蒙自己说到:“我没有好好研究过意识流”,“我写的是不是意识流,我还不知道呢”[6]。
他甚至说他自己也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几本意识流作品。
王蒙意识流小说PPT课件
![王蒙意识流小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634fc8941ea76e58fa04cf.png)
1980年2—3月
小
《春之声》 1980年4月
说
《海的梦》 1980年4月
创 当时文坛惊呼,王蒙扔出了他的“集束手榴
作 弹”。这些小说以异乎寻常的叙述方式在中
国当代小说界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
11
王蒙意识流小说对深蕴心理加以描绘和揭 示的几种手段:
1、原发性联想 2、梦境 3、内心独白 4、弥漫的情绪 5、打破时空秩序
3
2006-2008年出版 了三部自传《半生多 事》、《大块文章》、 《九命七羊》。
4
(一)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1977-1979): 重返文坛的恢复期
第二阶段(1979-1984): 全新的探索和突破期 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多向发展的成熟期
5
(二)反思小说
1.《春之声》(1980): 岳之峰 心理现实主义
新时期以来作品: 长篇:《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
爱的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狂欢的季节》)、 《青狐》《尴尬风流》 中篇:《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 《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 作品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 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 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 《王蒙话说红楼梦》
9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 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 得堡》、普鲁斯特的 《追忆逝水年华》、伍 尔夫的《到灯塔去》、 《海浪》
10
王 蒙 的 意
王蒙是小说界在建国后最早创作和大量发表 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之一。
《布礼》
1979年2—8月
《夜的眼》 1979年9月
识
《风筝飘带》 1979年12月
流
《蝴蝶》
论王蒙《春之声》
![论王蒙《春之声》](https://img.taocdn.com/s3/m/94557d40f5335a8102d220a5.png)
论王蒙《春之声》摘要:分析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主题,重点解读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话语蕴藉,通过对《春之声》作品本身的阅读,以及王蒙的相关作品、对王蒙的先关作品的评价的阅读,从而进行此番评论。
主要讲述《春之声》对旧的审美的观念的冲击和阅读《春之声》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闷罐子车、意识流、话语蕴藉、前言王蒙是一个站在时代、社会、历史最前沿的作家,“其创作见证了共和国六十余年的社会巨变和文化转型”[1],八十年代中期,西方现代精神,西方现代文艺、西方美学和哲学思潮在“五四“后再一次涌入中国,而王蒙则是在此之前便开始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以及创作。
所以说“他总是在每一文学的发展的紧要关头第一个打开局面,处在先锋位置。
”[2]王蒙是七八十年代的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反思性强烈,敢于说话、会说话是王蒙的特性。
在创作上,王蒙有一条基本原则,即在“艺术上的求新和求异。
”[3]正因为王蒙在艺术上追求新、追求异,所以王蒙的作品在当时评论界也常常引起不小的争议,通常会给就得审美观点,审美习惯带来巨大的冲击。
八十年代初,王蒙便运用新的写作手法,“带来了一股令文坛幡然震悟的”意识流“旋风,扫去了长期以来裹罩在文坛上的沉闷、僵化的大一统的禁壳”[4]。
而意识流小说中,我认为最具带表的便是《坚硬的稀粥》、《蝴蝶》、《杂色》、以及《春之声》。
本文将以《春之声》的为主,展开较为浅显的解读以及评论。
一、《春之声》的主题王蒙的《春之声》的中心细节是“闷罐子车”即岳之峰乘坐的回家乡的“火车”。
《春之声》写了八十年代初始,个人认为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争先恐后地要挤上,破旧的、稍落后于西方的,但是在进步、在向前的、改革开放的列车,以“我”,一个海归的工程物理学家的眼光来描写自己回到故国的所见所闻,在处处落后、处处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闷罐子车”,即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许多祖国进步发展的地方。
例如,“我”让“位”给“女同志”时得到的礼貌的感谢;没有铁路到有铁路;由战争到解放“大家发出了使国民党特务胆寒的强音”到“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e131715f111f18583d05ac9.png)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春之声》是王蒙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与《墙上的斑点》相比较,我们发现《春之声》确实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如采用人物内心独白和新的时空体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描写感觉印象等。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王蒙的小说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和叙事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式特点。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中国的一些作家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而创作出的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的小说,我们称之为“东方意识流”或“心态小说”,实际上就是西方意识流的中国化,即西方意识流技巧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政治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思想上实行了大解放,经济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新时期,显示出一股勃勃生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了,内心更复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事物传到中国来,中国开始了在古老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在文坛上,中国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受,于是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形式和手法来反映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以及处于这一重要的大转变时期的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反思过去,歌颂新时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祝福。
而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家中,不论是在歌颂新时代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上,还是在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王蒙都走在了前列。
他在80年代初发表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风筝飘带》、《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他在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们都是王蒙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小说。
“意识流”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私有的、常变的和连续的,意识活动在任何一点上都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着,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9d198d3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9.png)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摘要】:《春之声》是王蒙新时期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结构上,以放射式心理为主,加以蒙太奇表现效果,领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变化。
在语言上,肆意铺陈的语言尽显强烈的扩张感,具有纵横衍生的气势。
在内容上,是对文革无情的鞭挞和反思,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及对改革春天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关键词】:意识流,蒙太奇;语言特征;时代气息在中国文坛里有许多为小说风格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但是像王蒙这样能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始终站在艺术革新之巅却是少之又少。
王蒙以一篇《青春岁月》震撼文坛,那时候他年仅19岁,又一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描绘了年轻人林振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也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可以在写作大展宏图的他却因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而断送美好青春,成为政治革命的牺牲品,下放到新疆乌鲁木齐甚至更为偏远地区劳动改造。
这段经历对王蒙来说并非是坏事,他没有像刘少奇那样被打到,相反,在劳动中领悟了很多,积聚了写作创作的源泉,把二十多年苦行僧作为磨练期坚持写作,把文学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再次登上中国文坛,并将改造时期积攒的文学功底成功运用到改革开放大解放当中去,成为文学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
在80年代文学中,王蒙文坛地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更在于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显示的厚度上。
对于文革他没有像伤痕文学那样仅仅停留在感性批判层次上,而是更加理性思考,深层次地对文革进行鞭挞,将文学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运用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主客观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加以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情感,这与文革时期小说主题大相径庭,用作品表现人的思想,将人的内心想法表现在作品上,本文就其在《春之声》这篇文章进行加以阐述。
一、突破狭隘政治束缚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王蒙经历过文革时期黑暗年代,了解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饱受摧残,同样在文化上也一片凋零。
王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
![王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132b55ff770bf78a65295416.png)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
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维吉尼亚·伍尔夫。
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
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
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王蒙认为,西方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的心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意识流能够逼真地“写人的感觉”;他还认为,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能增大跨度和容量,可以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
于是王蒙开始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使用放射性结构和跳跃的节奏来缩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描写人物复杂细微的意识流动。
《风筝飘带》在文革动荡的那个年代,女人公素素本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经历又很曲折的姑娘,但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各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支柱,加之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多少人生意义。
佳原也同样经历过心灵的苦旅,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放弃做人的真诚,他把被他人撞伤的老太太送回家,虽然遭人误解,但无怨无悔。
他用他独特的善良和"憨"感化、影响着素素,唤回了素素的多彩的梦想。
小说通过佳原和素素这段热恋情人谈恋爱时所遇到的麻烦反映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结构全文,以内在的心理时间取代了客观的现实,素材如浮出"意识"水面的冰块,随着主人公心绪的流动而呈现跳跃性分布。
春之声段落概括
![春之声段落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61da29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9.png)
《春之声》是王蒙所写的一篇意识流小说,主要描写了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访美归来,在闷罐子车厢里和外国鬼子的吵骂声中度过了一个不愉快的春节。
该小说主要段落概括如下:
1. 主人公岳之峰在春节前夕,满心欢喜地乘闷罐子车回国,但车厢内嘈杂的人群中,有个洋人将香蕉皮扔向了他,引发了他的不满情绪。
2. 岳之峰在回忆起自己被派到国外当大使的生活,以及自己是如何被误解为“里通外国”的。
3. 在车厢里,岳之峰意外地遇到了分别多年的旧同事和老同学,他们在谈话中回忆起了很多过去的往事,如岳之峰被错划为“右派”的事情。
4. 岳之峰还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国内的艰苦生活以及文革期间自己受到的迫害。
5. 岳之峰和外国鬼子吵骂起来,车厢里的人们都为他助威。
6. 列车到达目的地后,岳之峰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他在路上却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7. 回到家中后,岳之峰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离开了人世,女儿也离婚回了娘家。
8. 岳之峰在家中病倒了,但他的意识却仍然很清醒。
他想起自己
在国外工作的日子以及回国后的经历,感慨万分。
9. 小说以一个温馨的镜头结尾:一个身穿红衣的儿童举着风车跑过春天的大街小巷。
这个画面暗示着新的一轮生活已经开始,生活总是有希望的。
王蒙及意识流小说
![王蒙及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588fbc5a0116c175f0e489f.png)
第二十九章
王蒙及意识流小说
王蒙简介
王蒙作品获奖目录
《最宝贵的》1978年 短篇小说 获1978年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悠悠寸草心》19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 短篇小说 获1979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青春万岁》1979年 长篇小说 1981年 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
1986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奖《蝴蝶》1980 年 中篇小说 获全国第一届(1979——19 80)中篇小说奖
2.放射型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端点, 依着联想的发生,打破传统小说的正 常时空秩序,作多线条的辐射,状如 “漫天开花”。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3.内心独白。它是心理分析式的, 是人物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展示。 它粗糙,未经梳理,却又因此而真实。
4.象征手法。在意识流小说中,象 征备受亲睐。意识流小说结构松散, 思想的定向性属于隐性状况,象征的 运用有助于防止这些可能性。
《纸海勾沉——尹薇薇》1989年 短篇小说 获第四届1989—1990《十月》文学奖
《济南》1992年 短篇小说 获《上海文学》 短篇小说奖
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 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王蒙的作 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 的坎坷历
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 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 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 新,成为
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 的作家之一。
王蒙的反思小说《春之声》
王蒙是新时期文坛上较早尝试与运用意识 流技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春之声》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
思考:你知道意识流小说有 哪些特点吗?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自由联想。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的 意识流动为目的,就必然遵循意识活 动的规律----不间断地流动着,自由随 意,跳跃多变。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e063ca8bd63186bcebbc30.png)
第二十三章 小说
第二节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一、作者简介
王蒙(1934-- ), 祖籍河北沧州, 1934年生于北京。
王蒙创作活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早期)的现实主义创 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 (当时末出版); 第二阶段(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艺 术创新阶段。《夜的眼》、《海的梦》《春 之声》《布礼》《蝴蝶》等; 第三阶段即九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系列长 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等回首往事、反思历史。
东方意识流”小说主要作品: 《春之声》岳之峰
《夜的眼》陈杲
《海的梦》缪可言
色 1、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 2、有意识的意识流手法 情节框架、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内心
独白和象征暗示
3、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
王蒙意识流小说意象分析
![王蒙意识流小说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bedc3f2f60ddccdb38a009.png)
个多元化的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 q
争、 “ 文革 ” 中却 被 当作 “ 走资派 ” 批斗 的区委 书记 老魏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一l l 一1 5 作者简介 : 李瑞( 1 9 7 一 ) , 女, 中共云 南个旧市委党校党政 办主任 、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大学语文。
王蒙意识流小说意象分析
李 瑞
6 6 1 0 0 0 ) ( 中共 个旧 市委 党校 , 云 南省 个 旧市
摘
要: 王蒙意识流 小说 在 中国当代 文 学史上 占有重要 的地位 , 他 的作 品有很 强的艺术性和 思
想性 , 这 些特 点在很 大程 度上 是 通过他 一 个个独 特 的意 象来传 达 的。 王 蒙 的意识 流是 东方 的意 识 流, 其 中的意 象群不仅是 文章的深 意之 所在 , 也是 王 蒙文 学观 的反 映与阐释 。
的关 系 , 风筝更 是一 种人生 信念 。 “ 人需 要天 空 , 天空 需要 人 ” 圈 。 天 空何 等 的高 啊 , 但 就算 是 普通 的风筝 也 渴望着 触摸它 , 要 飞得 比天空还 高 , “ 您完 全可 以做 到 和驻埃 及大使具 有 同样 的智慧 、 品格 、 能力 、 甚至远 远 地把 他甩 在后 面 。 您 可 以做 不成 大使 , 但是 您 应该 比 大使 还 强 ” 网 。 这 是一 种求 知 的 、 奋进 的信 念 , 通过“ 风 筝” 完全 注入到 了 主人公 的身上 。 王 蒙 自己说 过 : “ 学
流” 手法 , 一 口气写 出了《 布礼》 《 夜的眼》 《 春之声》 《 海
的梦》 《 风筝飘带》 《 蝴蝶》 六部作品, 形成了一个强大
的冲击波 , 掀起 了一股 “ 王旋 风” 和“ 王蒙热” , 标 志着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30cd9e2910661ed9ac51f306.png)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其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王蒙,因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篇“集束手榴弹”式小说的问世,一时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当时,其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
伍尔夫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述者,其创作背景、理念和手法等与该派作家大同小异,其著作能大体反映该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所以,我认为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可以从王蒙意识流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异同中得出结论。
一、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在80年代被称为意识流小说,多因为他与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家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上存在一致性。
1、有意淡化情节。
在伍尔夫看来,英国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历代小说家都试图用它来讲故事,而故事是文学有机体中最低级的一种,她取消情节或把之降至最低限度。
她的《墙上的斑点》就毫无情节可言。
《达罗卫夫人》表面上讲的是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默斯在街上的经历,但它终不成“情节”,顶多为事件。
《海浪》更无故事情节而言,只有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意识的波涛。
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小说里,故事情节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一降再降,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
王蒙小说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筝飘带》)、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述从而串联全篇,意不在编织曲折离奇情节。
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些,但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重在人生的体验。
2、以有限物理时间表现无限心理时间。
两人的创作目的反映到时间的处理上,一个旨在呈现人物心理意识,一个意在跨越历史的维度,获取沧桑之生命体验,他们找到了心理有穿梭时空之自由的切合点。
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里的时间跨度仅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到灯塔去》象征性地建立在一种类似于从傍晚到上午的时间顺序上;《海浪》仅涉及从黎明到黄昏一个白昼的物理时间。
王蒙意识流小说
![王蒙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5aad0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14.png)
❖ “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改造旳主要任务是认罪, 认罪旳主要目旳是改造;改造旳主要原则是认 罪,认罪旳主要标志是改造;不认罪就不能改造, 不改造就不能认罪,在认罪中改造,在改造中认 罪,认罪是改造旳前提,改造是认罪旳条件。” (《失态旳季节》)
值得注意旳是: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旳硬 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老式旳意识流小说。
❖ 在昨天、今日和明天之间,在父与子与孙之 间,在山村二郎神担过旳巨石与十七层旳部 长楼之间,在海云旳在天之灵与拴福大嫂新 灵旳姿碗之间,在李谷一旳‘洁白旳羽毛’ 和民国十八年旳咸菜汤之间,在肮脏、混乱 而又辛劳经营旳交通食堂和外商承印旳飞行 时刻表之间,在秋文旳目光、冬冬旳执拗, 一九四九年旳腰鼓、一九七六年旳游行,在 小石头、张指导员、张书记、老张头和张副 部长之间,分明有一种联络,有一座充斥光 荣和陷阱旳桥。这桥是存在旳,这桥是生死 攸关旳。见证便是他旳心,便是张思远自己。 要使这桥结实而又通畅无阻。他渴望着一次 又一次地与海云,与秋文和冬冬,与拴福一 家旳相会。他期待明天,也眺望无穷”。
3.内心独白
能够体现任何范围内旳意识,涉及 清醒状态旳语言领域和非语言旳无 意识领域。它是对活跃状态中心灵 旳直接引述。
eg ;
我祈求判我旳罪。 你是无罪旳。 不,那有轨电车旳叮当声,是海云青春和生
命旳挽歌,从她找到我旳办公室旳那一天 起,便注定了她旳灭亡。 是她找旳你。是她爱旳你。你曾经给她带来 幸福。 我更给她带来消灭。……(《蝴蝶》)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旳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顺序旳和有内在联络旳。太阳 光引起温暖旳联想,这是正常旳。因为太阳 光确实是温暖旳。而美国诗人托马斯旳“阳 光是太阳踢出旳足球”旳联想,则是不正确 旳,然而,却又是人类旳心理可能出现旳联 想方式。
王蒙意识流小说
![王蒙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2f3a725482fb4daa58d4baa.png)
(三)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一种独特 的叙述方式,最早由美 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 提出 :人的意识活动并 非一些孤立的段落,而 是如同河水一般地长流 不停。弗洛伊德肯定了 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 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 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 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 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特点:
光是太阳踢出的足球”的联想,则是不正确
的,然而,却又是人类的心理可能出现的联
想方式。
eg :
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
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
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
火车也叮咚叮咚响起来呢?……广州人的凉棚下面, 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风,发出 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抽象派音乐叫人 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杨子荣的咏叹调时有什 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嗓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 不愉快的吗?(《春之声》)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 作有安德列· 别雷的《彼 得堡》、普鲁斯特的 《追忆逝水年华》、伍 尔夫的《到灯塔去》、 《海浪》
王 蒙 的 意 识 流 小 说 创 作
王蒙是小说界在建国后最早创作和大量发表 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之一。 《布礼》 1979年2—8月 《夜的眼》 1979年9月 《风筝飘带》 1979年12月 《蝴蝶》 1980年2—3月 《春之声》 1980年4月 《海的梦》 1980年4月 当时文坛惊呼,王蒙扔出了他的“集束手榴 弹”。这些小说以异乎寻常的叙述方式在中 国当代小说界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
框架内。
王蒙的《春之声》正是借鉴了这种非时序的写法。 火车从起点到主人公的目的地,只需运行两小时四十 七分——在时间长河里可算是一瞬。然而,知觉时间 却前后大大地扩展了——从五十年前的童年到渺茫的 无限。它对过去传统小说的单线性时间是一个明显的 反叛。这种小说有意忽略他们似乎感到麻烦的时间标 志,不作声明,便进行突然转换:“ 车身在轻轻地颤 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下面不另起一行,也 不作时间转换暗示,紧接着就是一句:“多么甜蜜的 童年的摇篮啊!”从而一声招呼不打就将现实时间甩 开,而进入了已流逝的历史时间里。读者往往在几秒 钟或者几分钟时间里就领略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 里所发生的事件。
分析当代文学王蒙《春之声》
![分析当代文学王蒙《春之声》](https://img.taocdn.com/s3/m/7fdfcde7941ea76e58fa0440.png)
王蒙意识流小说对深蕴心理加以描绘和揭 示的几种手段: 1、联想 2、梦境 3、内心独白 4、弥漫的情绪
5、打破时空秩序
1.自由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的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次序的和有内在联系的。太阳
光引起温暖的联想,这是正常的。因为太阳
光确实是温暖的。而美国诗人托马斯的“阳
光是太阳踢出的足球”的联想,则是不正确
墙上的斑点英国作家伍尔夫
•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 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 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 么…… •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 我又想…… • 可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 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比如说,一片 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
关于“意识流”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是 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 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 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 形象。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 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 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
•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 表作有安德列· 别雷的 《彼得堡》、普鲁斯 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伍尔夫的《到灯 塔去》、《海浪》
的,然而,却又是人类的心理可能出现的联想方式。Fra bibliotekeg :
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
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
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
火车也叮咚叮咚响起来呢?……广州人的凉棚下面, 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风,发出 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抽象派音乐叫人 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杨子荣的咏叹调时有什 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嗓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 不愉快的吗?(《春之声》)
王蒙与意识流小说
![王蒙与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c213831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1.png)
王蒙与意识流小说——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之比较[内容摘要]意识流既不是小说流派,也不是理论流派,而是一种艺术手法或叙述方式。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实际一个重要的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
两者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存在明显不同。
[关键词]王蒙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所使用的一个词组。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学思潮的直接催化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但是西方思潮真正能产生影响,却是由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即中国文化的需求与传统的制约。
卢卡契说过:“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深刻重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外国文学作品所造成的,除非在有关国家同时存在着一个极为类似的文学倾向——至少是一种潜在的倾向。
这种潜在的倾向促成外国文学影响的成熟。
因为真正的影响永远是一种潜在的解放。
”【1】用这句话来说明西方意识流小说在中国产生影响的过程最为恰当。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
两者的小说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等方面存有显豁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以来作品:
长篇:《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
爱的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狂欢的季节》)、 《青狐》《尴尬风流》 中篇:《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 《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 作品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 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 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 《王蒙话说红楼梦》
王蒙意识流小说对深蕴心理加以描绘和揭 示的几种手段: 1、原发性联想 2、梦境 3、内心独白 4、弥漫的情绪
5、打破时空秩序
1.原发性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的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次序的和有内在联系的。太阳
光引起温暖的联想,这是正常的。因为太阳
光确实是温暖的。而美国诗人托马斯的“阳
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在父与子与孙之
间,在山村二郎神担过的巨石与十七层的部 长楼之间,在海云的在天之灵与拴福大嫂新 灵的姿碗之间,在李谷一的‘洁白的羽毛’ 和民国十八年的咸菜汤之间,在肮脏、混乱 而又辛苦经营的交通食堂和外商承印的飞行 时刻表之间,在秋文的目光、冬冬的执拗, 一九四九年的腰鼓、一九七六年的游行,在 小石头、张指导员、张书记、老张头和张副 部长之间,分明有一种联系,有一座充满光 荣和陷阱的桥。这桥是存在的,这桥是生死 攸关的。见证便是他的心,便是张思远自己。 要使这桥坚固而又畅通无阻。他渴望着一次 又一次地与海云,与秋文和冬冬,与拴福一 家的相会。他期待明天,也眺望无穷”。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 作有安德列· 别雷的《彼 得堡》、普鲁斯特的 《追忆逝水年华》、伍 尔夫的《到灯塔去》、 《海浪》
王 蒙 的 意 识 流 小 说 创 作
王蒙是小说界在建国后最早创作和大量发表 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之一。 《布礼》 1979年2—8月 《夜的眼》 1979年9月 《风筝飘带》 1979年12月 《蝴蝶》 1980年2—3月 《春之声》 1980年4月 《海的梦》 1980年4月 当时文坛惊呼,王蒙扔出了他的“集束手榴 弹”。这些小说以异乎寻常的叙述方式在中 国当代小说界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
王蒙新时期小 说分析
1934年--,河北南皮人,祖籍河 北沧州 1948--1957入党.团委工作 1957 右派,下放劳动 1963—1979 新疆十六年 1979回京,北京作协副主席 1986--1989,文化部部长 1989—2006.中国作协副主席 2002——2006中国海洋大学文 学院院长 2010年5月22日王蒙到绍兴文 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讲课, 并受聘为绍兴文理学院“名
岳之峰
心理现实主义
2.《蝴蝶》(1980): 张思远:
战士——军管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反思内容:干群之间的关系,“人民公仆”如何异化为“人
民主人”;重申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
3.《活动变人形》(1986): 从对具体社会历史问题的反思进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倪吾诚——姜静宜 倪吾诚是一个在文化冲突中清醒的“多余人”,也是一个在 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多余人”。 倪吾诚的悲剧是文化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活动变人形”是日本玩具: 头——心灵和欲望 身——知识和本领 腿——环境和地位
如果我们历来早晨不吃稀粥咸菜而吃黄油面
包,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能够得胜 吗?1900年的八国联军,西太后至于跑 到承德吗?1931年日本关东军敢于发动 “九· 一八”事变吗?1937年小鬼子敢发 动卢沟桥事变吗?日本军队打过来,一看, 中国人人一嘴的白脱——奶油,他们能不吓 得整团整师地休克吗?如果1949年以后 我们的领导及早下决心消灭稀粥咸菜,全国 都吃黄油面包外加火腿腊肠鸡蛋酸奶干酪外 加果酱蜂蜜朱古力,我国国力、科技、艺术、 体育、住房、教育、小汽车人均拥有量不是 早就达到世界前列吗?说到底,稀粥咸菜是 我们民族不幸的根源,是我们的封建社会超 稳定欠发展无进步的根源!彻底消灭稀粥咸 菜!稀粥咸菜不消灭中国就没有希望!”
2006-2008年出版了
三部自传《半生多 事》、《大块文章》、 《九命七羊》。
(一)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1977-1979): 重返文坛的恢复期
第二阶段(1979-1984): 全新的探索和突破期
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多向发展的成熟期
(二)反思小说
1.《春之声》(1980):
“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认罪,
认罪的主要目的是改造;改造的主要标准是认
罪,认罪的主要标志是改造;不认罪就不能改造,
不改造就不能认罪,在认罪中改造,在改造中认 罪,认罪是改造的前提,改造是认罪的条件。” (《失态的季节》)
值得注意的是: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硬 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流小说。 一.它排斥了作为正宗“意识流”的本质特征,即 弗洛伊德的“里比多说”(性力)。 二.它排斥了夸大直觉,否定理性,夸大内心,否 定外部现实的做法。
4.弥漫的情绪
没有情节,只有情绪
情绪程度大大减轻了,轻到似有似无的程度,而且 情绪与情绪之间的过渡是感觉不到的,情绪的边缘 是模糊的。它更注意惶惑、惆怅、若有所失的失落 感、烦躁等一类不很激烈的情绪。 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很难说清,仿佛来自自身的内 心深处,与外部没有关系之感。
例 如 :
乔依思· 卡洛斯· 欧茨 (美 国)——《过关》 写一个有教养的美国妇女过海 关,等候和接受海关人员检查 时的烦躁不定的情绪 王蒙 ——《夜的眼》、《海的 梦》、《春之声》
打破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 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 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 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 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 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 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 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常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 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 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光是太阳踢出的足球”的联想,则是不正确
的,然而,却又是人类的心理可能出现的联
想方式。
eg :
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
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
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
火车也叮咚叮咚响起来呢?……广州人的凉棚下面, 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风,发出 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抽象派音乐叫人 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杨子荣的咏叹调时有什 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嗓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 不愉快的吗?(《春之声》)
:“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
和动作太单一。胆子和力气太小。舌苔太厚。 词汇太贫乏。胆固醇太多。梦太长。床太软。 空气太潮湿。牢骚太盛。书太厚。”(《海 的梦》)
《春之声》:“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
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 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 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 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她作到了一分 钟也不耽搁了吗?她有机会见到德国朋友或 者到德国去或者已经到德国去了吗?她是北 京人还是本地人呢?她常常坐火车吗?” Biblioteka 言:立体化、多声部。“狂欢体”语言
通过自创新词、重新组词、长短句相间等 方式,造成一种杂语喧哗的效果。
:“咱们家吃饭是40年一贯制,不但毫无
新意,而且有一条根本性的缺陷,碳水化合 物过多而蛋白质不足。缺少蛋白,就会影响 生长发育,而且妨碍白血球抗体的再生与活 力。其结果,也就造成国民体质的羸弱与素 质的低下。在各发达国家,人均日摄取的蛋 白质是我国人均日摄取量的七倍,其中动物 蛋白,是我们的14倍。如此下去,个儿没 人家高,体型没人家好,力气没有人家大, 精神没有人家足。人家一天睡一次,四、五 个小时最多六个小时就够用了,从早到晚, 精气神十足。我们呢,加上午觉仍然是无精 打彩。或者你们会说,我们不应与发达国家 比。
四.打破时空秩序
这种小说通常把时间具有的先后——前天、昨
天、今天、明天、后天;过去、现在、未来——顺
序,冲得稀里哗啦。它完全没有“先后”的意识, 蔑视承上启下的关系。就像一个不懂音乐的顽童将 一架钢琴拆了,而将一、二、三、四、五、六、七 的顺序音阶打乱了再组装起来。它常常又以较短的
时间为框架,而将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间纳入这个
那么,我要说的是,我们汉族的食品结构还
比不上北方兄弟民族——总不能说兄弟民族 的经济发展水准高于我们啊!我们的蛋白质 摄入量,与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以 及西南地区的藏族比,也是不能望其项背! 这样的食品结构,不变行吗?以早餐为例, 早晨吃馒头片稀粥咸菜……我的天啊!这难 道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大城市具有中 上收入的现代人的早餐?太可怕了!太愚昧 了!稀粥咸菜本身就是东亚病夫的象征!就 是慢性自杀!就是无知!就是炎黄子孙的耻 辱!就是华夏文明衰落的根源!就是黄河文 明式微的兆征!
2.梦境
意识流小说写了许多梦。这种梦不同于 以往传统小说所写到的梦——那种梦往往是 完整的,人工的,带有明显倾向的,是让它
起烘托、陪衬作用的。而意识流小说中的梦
却往往是破碎的,含糊的,更缺少有机联系
而象征意味更浓。
eg : 这天夜里,素素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放风筝。 不是在绿草地上,不是在操场上,而是在马背上 放风筝。天和地非常之大。“农村是一个广阔的 天地”,孩子们齐声朗诵。原来放风筝的并不是 她,而是一位一顿吃了六两炒疙瘩的小伙子。俗 名叫做屁股帘儿的风筝毕竟飞起来了,比吊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的汽球还高。 飞呀,飞呀,一道道的山,一道道的河,一行行 的青松,一队队的红卫兵,一群群的马,一盘盘 的炒疙瘩。这真是有趣!她也跟着屁股帘儿飞起 来了,原来她变成风筝上面的一根长长的飘带儿 (《风筝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