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16课《驱遗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步骤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了如何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把文章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后找来读一读。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十六课,通过大肆想象,迸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主要内容为描写一位小学生得知要参加电视节目并让自己的作文被播放时,他的想象开始不断展开。
【导学目标】1.了解本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运用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导学过程】导学一:了解背景通过探究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了解课文故事的大致情节。
课文背景:小学生阿东的作文被老师采用,要在电视台播放。
提问:1.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有小学生的作文要在电视上播放?2.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小学生的作文能被播放在电视上有多大的鼓励和成就感?3.你们在小学时代有没有写过作文被老师表扬过?感觉如何?导学二:预习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提前引导学生思考作文如何展开。
提问:1.小学生写的作文都是哪些内容?2.在描述中,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示小学生愉快激动的心情?导学三:整体阅读学生课前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大致内容。
整体阅读提问:1.阅读课文后,你觉得小学生的作文被播放在电视上是怎样的感受?2.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什么特殊能力?这样的能力能给他带来哪些便利?导学四:分析课文解析关键词汇和困惑点,确保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每个细节。
关键词:精辟、碟子、飞跑解析“碟子在双手中飞跑”:1.先解析“碟子”,让学生明白碟子不能跑,怎么会在这句话中出现“飞跑”?2.接着解析“飞跑”,引导学生使用想象力,合理推断出“飞跑”的意思。
导学五:品味段落辅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品味一:想象之旅小说中的小学生得知自己的作文要被播放后,他的想象展开,从厨房的碟子开始,一直想象到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景象。
你能找出这个故事中的其他想象段落吗?导学六:文本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讨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欣赏文艺作品要抓住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及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与技能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讨论交流法。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
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1课时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九年级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附答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学习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桥liáng(梁) 桥堍(tù) 歌yáo(谣) 契合(qì)驱遣(qiǎn) 旷远(kuàng) 海啸(xiào) gǒu(苟)安拘泥(nì) 怅然凝望(chàng)2.作者链接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1.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阅读第⑧—⑩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荒凉的境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65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
3.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4.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过程一、初读——知识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
桥堍.( ) 怅.然( ) 驱遣.( )凝.望( )2.文学常识填空。
叶圣陶,原名( ),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 )。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二、再读——整体感知1.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3.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三、展读——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
也不是单凭一时的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
②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情感,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
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
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更深切。
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觉察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③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如果说作者让孔乙己把四种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
”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
”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一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 导学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师版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细读感悟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欣赏文艺作品要抓住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及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作者作品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知识链接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
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的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却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的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譬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好句子,但这八个字的所以好,并非白纸上写着的这八个字特有好处,乃是它所表托的景色好的缘故。
我们读这八个字的时候,如果同时不在头脑里描出它所表托的景色,就根本不会感到它的好处了。
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节选自叶圣陶、夏丏尊《文心·卅 鉴赏座谈会》,有删改)归纳总结结构图解驱遣我们的想象↙ ↘作者与读者 读者欣赏作品↙ ↘ (读)文字所感 ↓所见 (想象)画面↓(领会)意境主旨点睛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阐述,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自主学习字音字形歌谣.( y áo ) 契.合( q ì ) 旷.远( ku àn ɡ ) 海啸.( xi ào ) 苟.安( ɡǒu ) j ū n ì( 拘泥 ) 驱遣..( q ū qi ǎn ) 桥堍.( t ù ) chu ī( 炊 )烟 词语释义1.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2. 拘泥 :固执,不知变通。
课内精读1.(考点:内容理解)本文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却先从文艺的起源、发展,从作者、读者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谈起,这是为什么?要明白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学生版)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清晰地掌握作者的论述逻辑。
2.通过研究鉴赏实例,仔细品味文中含义深远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要义。
3.学习并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独特思维方式,学以致用,鉴赏古诗词。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的主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梳理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找出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要领会作者的鉴赏思维方式,你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立场,掌握作者的鉴赏理论和方法,比较作者的鉴赏观点和评价标准,学习作者的鉴赏技巧和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1.文学常识填空【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生于江苏苏州,现代家、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歌谣.()桥堍.()契.合()旷.远()驱遣.()怅.然()凝.望()宛.如()鉴.赏()海啸.()萌.生()无可比拟.()苟.安()拘泥.()②理解词义:桥堍:驱遣:契合:旷远:拘泥:无可比拟:闲情逸致:四、阅读与讨论(一)文题解读“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的“驱遣”是指;“想象”是议论的。
标题点明了。
(二)明晰作者的观点1.跳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并勾画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三)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2.第八到第十三段论述了什么内容?3.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4.用思维导图理顺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理解概括鉴赏文艺的方法。
阅读文章第8-12段,说说作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五、迁移与拓展活动:驱遣你的想象,鉴赏下面这首词的意境。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遗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含答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考情统计: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
考查重点:字音字形“拘泥(j ) ”“契合(qì)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知识梳理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歌谣(yáo) 契合(qì) 旷远( kuàng) 桥堍( tù) 怅然( chàng )舒适( shì) 萌生( méng ) 激昂(áng)易错警示‘契合”中的“契”读“qì”,不读“qiè”。
2、多音字(zi)记载(shu)洗刷(chuán)传达混刷传(zài)载重(shuà)刷白(zhuàn)传记3、形近字遣(qián)派遣梁(liáng)桥梁(xiào)海啸遗(yí)遗失粱(liáng)粱肉(xiáo)萧条缕(lǚ)丝缕凝(níng)凝望偻(lóu)佝偻疑(yí)怀疑4、重点词[受用]受益。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说计(旷远]广阔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6 驱遗我们的想象学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文章主旨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时,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结构图示重难解读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字和文艺作品的产生,接着举了王维的诗歌和高尔基的《海燕》的例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要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样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拓展链接有关“想象”的名言1.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钱锺书2.当我检验我自身和我的思想方法时,我得出的结论是,对我来说,幻想的天赋比我的吸收积极知识的能力更有意义。
——爱因斯坦3.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雨果4.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
——吴克杨5.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
——肯尼迪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歌谣.(yáo) 桥堍.(tù) 契.合(qì) 怅.然(chàng)B.记载.(zǎi) 凝.望(níng) 旷.远(kuàng) 静寂.(jì)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炊.烟(chuī) 阻碍.(ài)D.萌.生(méng) 苟.安(gǒu) 拘泥.(ní) 洗刷.(shuā)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歌谣旷远无关近要怅然凝望(2)婉如契合无可比拟有声有色(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3.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把所见所感写出来,进行抽象的分析,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这样写下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与技能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讨论交流法。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
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1课时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遣我们的想象考情统计: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
考查重点:字音字形“拘泥(j ) ”“契合(qì)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知识梳理走进作者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号秉臣、圣陶籍贯江苏苏州人评价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代表作《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歌谣(yáo) 契合(qì) 旷远( kuàng) 桥堍( tù) 怅然( chàng )舒适( shì) 萌生( méng ) 激昂(áng)易错警示‘契合”中的“契”读“qì”,不读“qiè”。
2、多音字(zi)记载(shu)洗刷(chuán)传达混刷传(zài)载重(shuà)刷白(zhuàn)传记3、形近字遣(qián)派遣梁(liáng)桥梁(xiào)海啸遗(yí)遗失粱(liáng)粱肉(xiáo)萧条缕(lǚ)丝缕凝(níng)凝望偻(lóu)佝偻疑(yí)怀疑4、重点词[受用]受益。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说计(旷远]广阔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二:赏析语言,领悟内涵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预设】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课文图解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基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A.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B.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剧情跌宕起伏,反腐尺度之大前所未有,可谓气势磅礴,石破天惊。
C.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对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进展其长。
D.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3D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解析:A(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
B.“中华文明之美”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D.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兵马俑,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
解析:A项“参观了……经验”搭配不当,应改为“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学习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C项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D项语序混乱,应改为“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B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棑列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
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语“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分析选项的逻辑关系,自己——别人——自然,进而运用排除法选择B。
5.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关于我国时令节气的上联,请写出它的下联。
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6.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示例: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用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阅读理解阅读杜旌的《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一文,完成问题。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
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
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
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
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
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
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
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
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
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
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
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