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马关条约》签订始末

合集下载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惨败,随后,不得不与日本媾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作为清政府谈判的全权代表李鸿章长期以来被国人指为卖国贼,是出卖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是民族的败类等等。

这些不光彩的字眼跟随了李鸿章这么多年,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像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吗?李鸿章究竟在这个事件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894年七月,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中国将士奋起还击,却仍然败退。

对于日本的挑衅行为和嚣张气焰,清政府决定对日宣战。

此后,经过平壤、黄海战役后,两方各有胜负,但中方损失较大,遂西太后决心求和。

总理衙门请求英、俄、美、德、法五国剧中调停,但均以失败告终。

因此,清政府又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与日本进行谈判,但日本政府以德璀琳不合交战使者资格为由,拒不接纳。

其实,一方面是当时日本在战场上气焰正盛,决心侵占中国更多领土后再谈判,另一方面是日美之间正在进一步勾结,美国想要单独操纵谈判。

无奈清政府派只好又派出议和代表张荫桓、邵友濂等到达日本广岛,双方代表进行第一次会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故意刁难,认张邵全权不足,再次拒绝谈判,同时暗示清政府:如中国真正希望议和,恭亲王或李中堂当此任务,最为适宜。

清廷即召已被革职李鸿章进京商议和谈之事。

起初,关于“割地之事”,李鸿章表示“不敢担承”,且说:“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

为了求得列强的支持,李鸿章再次遍访各大国公使,请求出面干涉,避免中国在谈判中失去各更多利益。

但是,由于这一时间段内日本也在进行积极的外交活动,所以李鸿章的请求遭到各国的拒绝。

最后迫于形势,清廷给予了李鸿章商让土地之权,赴日谈判,李鸿章表示“臣必当斟酌轻重,力与辨争”。

1895年三月十四日,李鸿章以美国人科士达为顾问,儿子李经方为代表团参议,马建中、伍廷芳为随员,在下关春帆楼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开始谈判,谈判主要集中在停战、割地、赔款和利息三大问题。

马关条约的签约经过

马关条约的签约经过

马关条约的签约经过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

10月初,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

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加上日本的拒绝,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894年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

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

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后,日本人拒绝和他谈判,同时日本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在广岛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率100多名随员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住在接引寺。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1895年3月21日到24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前三轮谈判。

前三轮谈判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羞辱之能事,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

日方以酷苛的条件使中国方面自动撤回了停战的提议,达成了不停战而和谈的目的。

3月24日第三轮谈判后,李鸿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造成李鸿章左眼下受伤。

此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日本的谈判优势锐减,令日本政府极为狼狈,气急败坏,承认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

这一风波平息后,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

1895年4月1日举行的第四轮谈判中,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并要求中方在三到四日内答复。

《马关条约》的前前后后:写在《马关条约》签订120年

《马关条约》的前前后后:写在《马关条约》签订120年

《马关条约》的前前后后:写在《马关条约》签订120年120年前,即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全权谈判代表李鸿章,在日本政府代表的咄咄逼视下,用颤抖的双手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

至此,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完败而告终。

战胜国日本将巨额赔款、割地、通商特权等战利品收入囊中,并凭此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华民族则背负屈辱,进一步被推向苦难的深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在这样一个反思历史的特殊年份,回顾《马关条约》签署的那段屈辱历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导致签订《马关条约》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马关条约》的签订1894年11月26日,即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在辽东半岛九连城登陆后不久,李鸿章即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神户,试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并召开和谈,但是遭到拒绝。

次年1月31日,清朝的两名全权大使,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梧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到达日军广岛大本营,与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谈,次日日方以“清国全权委任状不完善”为由中断了交涉。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间关马关港(今下关港),随后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展开和谈,地点为马关著名的河豚料理店春帆楼。

马关条约的历史故事

马关条约的历史故事

马关条约的历史故事《马关条约》为中国满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日清讲和条约)。

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主要内容】●清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清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清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清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清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彼此的最惠国待遇;《马关条约》签字时的情景●清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台湾澎湖内清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相关历史】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

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

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

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

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

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

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

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历史趣谈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签订马关条约

历史趣谈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签订马关条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为什么签订马关条约
导语:日本明治维新后,蓄意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
日本明治维新后,蓄意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该条约第一款就写明:“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

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日本不顾条约中“两国所属邦土……不可稍有侵越”之规定,于1872年入侵中国属国琉球,1874年入侵中国领土台湾,还透过《北京专约》迫使清政府间接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并于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国,改设为日本的冲绳县。

同时,日本还入侵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于1875年制造“云扬号事件”,1876年以此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其后日本又利用朝鲜发生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进一步扩大在朝鲜的势力,排挤朝鲜的原宗主国——中国,并于1885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在事实上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对等地位。

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投入全国国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以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可见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就已经染指台湾和朝鲜,并取得一定进展,而日本在甲午战争的胜利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日本的野心变成现实。

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兵为契机,日本派生活常识分享。

《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1858年,洪都拉斯),又称《马关和约》,是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的谈判的结果,是全史上第一份中西文明相遇之后签订的国际公约,订立了中英关系的全新模式,为中外关系开拓了新的道路。

《马关条约》共有四个条款:
第一条规定,中英双方应建立友好贸易关系,保证权利和义务双赢。

第二条规定,中国政府应分别对英国士兵,官员,商船及船子,按照约定享受税金和保护优待。

第三条规定,中国应将广东福建,天津和厦门4个港口作为英国和印度的纳税口岸和贸易转口站,每年给英国政府交纳定额的进口关税。

第四条规定,中国政府自愿准许英国公民在中国境内享有特许权,可以依据中国当地法律,安居乐业,自由移动,可以购买房地产,拥有本国公民享有的一切权利。

《马关条约》的签定,充分表明了中英两国朝夕相处的睦邻友好的态度,这份条约打破了历史上权力对立的对抗,开辟了新的外交关系空间;另外,它也在进一步扩大中英贸易的同时,将中外文明的种种碰撞融合在一起,为后来的历史各项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日马关条约原件

中日马关条约原件

中日马关条约原件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由于签订地点在日本马关,故而此不平等条约又被称为《马关条约》。

清政府派出的人是大臣李鸿章和李经方,日本则派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作为全权代表。

根据条约,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还赔偿了2亿两白银给日本。

对日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作为商埠,还允许日本在现有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当时的日本,作为野心大国,一直在谋划着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1894年以朝鲜向中国请兵为契机,日军进入朝鲜并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军节节败退。

1985年的威海卫战争更是一举摧毁了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清政府自知无力抵抗,只有在谈判桌上签订不平等条约求取苟全。

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谈判

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谈判

日本在《马关条约》谈判中技巧案例资料:据《中国历史秘闻轶事》载文,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之后,清朝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去日本谈判。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从20日起,双方在春帆楼开始谈判。

在第三次会议结束后,李鸿章从春帆楼乘轿返回下榻处,途中遇刺客枪击,弹中李的左颊眼下方。

李鸿章遇刺后,表现得很镇定,当他苏醒过来,看着浸满鲜血的血衣,立即嘱咐随员将血衣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并感慨地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刺杀事件发生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日本方面很紧张,深怕影响和谈条件,伊藤博文气急败坏地说:“这一事件的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的溃败还要严重。

”伊藤博文亲自去李鸿章的住处慰问,天皇也派出御医为李鸿章治伤。

但李鸿章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在得到日方的一点让步后,便立即恢复了和谈。

李鸿章去日本马关谈判前,日本已完全破译了清政府的密码,而李鸿章却全然不知,谈判期间,李鸿章一直跟清廷保持着电讯联系,而联系的内容完全被日方掌握,所以,日方对李鸿章的谈判底线了如指掌。

据后来得知,日本政府在马关议和期间破译的密电就有22次。

当李鸿章谈判期间遇刺受伤、日方担心李鸿章中断谈判回国,但从密电上得知,李没有回国的意思,于是大胆放心地制定谈判策略,逼迫李鸿章就范,最终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马关条约》。

案例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期,一方面,日本自己国家财力耗不上,战争补给跟不上,国际上各列强害怕大清国利益被日本占尽而开始反对,阻挠日本扩大战争;另一方面,清政府国力耗尽,没有能力打赢日本,又一直担心王朝所在地北京和当权者自身的安全,开始主动议和。

于是,双方各为自己的打算开始谋求谈判。

谈判双方优劣势分析:日本以战胜国出现在谈判桌上,由强大的军队为后盾自然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清政府战败,军队无力抵抗,可打牌仅寄望与各列强的干预,毫无疑问处于下方。

日本在谈判中实施的技巧:1、巧妙选择谈判时间。

作为强势方选择的谈判时间,清政府首先提出议和之后,在日本方面,外相陆奥宗光在得知清政府准备派洋人来日本代为商谈议和事项之后,马上与首相伊藤博文进行商议。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项重要条约,签订于1895年4月17日,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一、背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该条约规定了中国向日本赔款、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等领土,并对中国开放多个口岸。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领土割让和民族耻辱。

二、主要内容1. 赔款根据马关条约,中国需要向日本支付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两倍),其中1.5亿两白银需在6个月内支付完毕,剩余部分需在3年内分期付清。

此外,还需要向日本支付军费、伤兵抚恤金等费用。

2. 领土割让根据马关条约,《中日和平条约》第二十二款规定,“清朝政府同意将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于日本帝国”。

这意味着中国失去了一个领土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的省份,以及周边海域和渔业资源。

3. 开放多个口岸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政府需要向日本开放多个口岸,包括福州、厦门、漳州、广州、汕头、深圳等地。

这使得中国的海关和关税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4. 最惠国待遇马关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在经济上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好的待遇,那么日本也有权获得同样的待遇。

这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受到了限制。

5. 对外贸易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政府需要向日本开放多个对外贸易口岸,并允许日本人在华设立商行。

此外,还规定了对外贸易的税率和货物进出口的监管制度。

这些规定对于当时落后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种不利因素。

三、影响1. 丧失领土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失去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等领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领土割让和民族耻辱。

2. 经济受到限制马关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受到了限制。

同时,对外贸易的税率和货物进出口的监管制度也对当时落后的中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名词解释马关条约

名词解释马关条约

名词解释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及其子李经方,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即下关)春帆楼签订。

共11款,附有《另约》、《议订专条》。

主要内容:(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搭客载货(5)日本臣民得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输入各种机器,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6)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

次年又据本约有关规定,订立《通商行船条约》,日本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该条约适应了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的需要。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引发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当然,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国人的进一步觉醒,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热潮。

1895年4月17H,清朝和日本在山口县的马关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并赔款两亿两白银。

《马关条约》标志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彻底失败和洋务运动的破产,也使大清进入了通往灭亡的冲刺阶段。

天籁之音,赛雷话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百余年前那场影响东亚历史的甲午战争。

战争的胜败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19世纪末的日本正在高速发展,而大清则日益衰败。

一个王朝的衰败,往往是从国库亏空开始的。

清朝在1840年之前,财政水平虽说已经不能和乾隆中叶的鼎盛时期相比,但尚且能收支平衡。

结果鸦片战争的爆发,让大清陷入了入不敷出的深渊。

从1840年到1843年,由于战争造成的巨大财政损失,以及战后向英国支付的《南京条约》所定赔款,清朝国库在三年内总计亏损1462万两白银,到1843年底,也就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国库存银只剩下993万两,这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来的最低点。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

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

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

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

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

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

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

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

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

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

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

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

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

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

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

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

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马关条约内容和背景

马关条约内容和背景

马关条约内容和背景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的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蓄意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其后中国战败,清廷向日本求和。

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在日本威逼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②赔款: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③开放通商口岸: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建厂。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开始。

东学党起义1894年(甲午年),朝鲜爆发了内部起义,因起义核心人物多为东学道徒,所以史称“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军打不过东学党,节节败退,所以乞求清政府出兵镇压。

清政府一看自己小弟有事了,派兵吧。

不过清政府和朝鲜都不知道,他们早都落入了日本的圈套里。

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正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替。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从攻占台湾,到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既所谓的天下一家)。

1894年7月25日清晨,两艘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

在朝鲜丰岛海面,突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旗舰)、“浪速”、“秋津洲”的截击。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辽东之战
日军袭击大连旅顺、大量屠杀居民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日军“缚数华人 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 已”。全城约有一万八千余人被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后埋葬, 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旅顺大屠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 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 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 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 国人居住
军事 外交

禁 拆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 受列强控制。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 。 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 的武装控制之下 。
清军将领叶志超弃城逃跑,一夜狂奔500里, 跨过鸭绿江,回到中国,平壤陷落
甲午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各是什么战役?最大的一次战役是什么战役?
黄海大海战
辽东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激战
丁汝昌
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 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 攻,但未得到上级命 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 洋海军陷入绝境。弹 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 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 祐亨的劝降和瑞乃尔 等的逼降,服毒自尽 以谢国人。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国辱权的辛丑条约内容归纳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列表归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作用下的结果,当然也不能排除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下,他们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资本积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并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历史的必然结国,对于一个封锁百年,过着自给自足的悠然自得的,小农生活的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孔老先生最初的教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促成马关条约签订的直接原因是朝鲜的东学党事件,这个原因或许只有少数的高三党学霸级别的人物清楚,当时朝鲜要求清政府同时,日本方面拒绝撤兵,中国无奈摊上了这潭浑水,被迫向日本宣战。

现在来想这当时的朝鲜也不是省油的灯啊!马关条约为中国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赤间关马关港所签订的。

甲午中日战争一战,是两种社会性质两种社会制度的碰撞。

在这场刀光剑影的战争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看到了封锁百年的中国社会现实的落后,天朝大国的思想已经被西方列强的洋枪火炮彻底打醒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在枪鸣炮雨中终于有了反抗与觉悟。

所以历史的时代背景促成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不过真正让它黑字落于白纸之上的实际也是清政府的不作为不反抗不为民着想。

马关条约割让了哪些马关条约是1895I年的4月份。

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中国的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签订。

马关条约号称不平等条约,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是现在看来无法忍受的,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那个无能的清政府,一心避战,一心闭关锁国,受到欺负也是必然的。

其中最为损失的便是清政府的白银与割让的土地。

土地是国家的一部分,没了这部分土地,那么国家就不再是完整的了。

清政府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诸多岛屿给日本;必须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而且还赔偿了所谓的军费白银整整2亿两,满足了日本几乎变态的要求。

马关条约是怎么签订的?马关条约的谈判轶事

马关条约是怎么签订的?马关条约的谈判轶事

马关条约是怎么签订的?马关条约的谈判轶事《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秘密任务1895年3月24日中日第三轮会谈后,李鸿章被日本刺客小山丰太郎枪击致伤,引起轩然 ... 。

正如前文所述,此时日本最怕的就是李鸿章提前回国,导致欧美进行干涉。

日本自然不可能坐等李鸿章的下一步的决定,因此陆奥宗光密电川上操六,请他把广岛大本营的陆军军医总监石黑忠亢妥籼俳两人火速送到马关,要他们攫取李鸿章的治疗权,然后设法挽留他不要回国。

当时李鸿章的主治医生是中国人林联辉和法国驻华使馆医生德巴斯,在石黑的争取下,李鸿章在3月25日下午同意改由日本医生治疗。

此后石黑和佐藤二人以其精湛的医术取得了李鸿章的信任,于是石黑趁机向李鸿章进言说:现需要绝对安静,暗示其不要有大动作。

李鸿章表示同意。

石黑见李鸿章无回国之意,便面见陆奥宗光报告说:李鸿章的治疗已完全收归我方,我已经打消了他的回国念头。

陆奥宗光面呈喜色,多次说辛苦了,此项秘密任务遂大功告成。

李鸿章当然不可能知晓内幕,反而对二人十分感激,不仅与其酬唱汉诗,还在回国后奏请清廷赏赐石黑忠亢妥籼俳宝星勋章。

减少赔款传说谈判中日本要求中国赔偿三万万两白银,但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以后,日本当即减少一万万两赔款,此说并不属实。

历史上李鸿章是在第三轮谈判后遇刺的,当时日方根本没有要求清朝赔款三万万两。

1895年4月1日第四轮谈判时,日本才亮出了三万万两白银的赔款。

4月3日,陆奥宗光在致日本驻各国使节的电报中明确说:作为获得伟大胜利之结果,我方要求之条件决非过高,而提出较次更少之要求,日本国民终究不能满意,要求他们对列强相机为我方要求条件进行辩护。

介绍马关条约

介绍马关条约

介绍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指1895年日本和清政府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该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份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下面将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马关条约。

一、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的威胁,清政府的国力日益衰弱。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日本的和约条件。

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在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二、内容马关条约共有30条,主要内容包括:1. 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 中国赔偿3000万两白银给日本作战争赔款;3. 开放中国沿海五个港口给日本进行贸易;4. 取消中国对日本的领事裁判权;5.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承揽工程。

三、影响1. 领土割让:马关条约使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对中国领土完整性造成了严重损失。

2. 战争赔款:中国不得不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负担,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国力。

3. 贸易不平等:马关条约规定了中国开放五个港口给日本进行贸易,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状态,遭受了列强的进一步欺凌和剥削。

4. 领事裁判权:马关条约取消了中国对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削弱了中国的司法独立,使中国公民在日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5. 经济压迫: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承揽工程,导致了大量的中国劳工失业,加深了中国的经济困境。

6. 民族屈辱:马关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伤疤,让中国人民深感国家的屈辱和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侵略的斗争。

总结起来,马关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份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面临领土割让、战争赔款、贸易不平等、领事裁判权削减、经济压迫和民族屈辱等严重后果。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加速,也成为了中国爱国斗争的催化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对中国人民而言,马关条约是一份血泪史,更是一份历史的警示。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中国再也不受欺凌和屈辱。

马关条约:谈判一开始日本就全盘掌握中方底牌!

马关条约:谈判一开始日本就全盘掌握中方底牌!

马关条约:谈判一开始日本就全盘掌握中方底牌!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1月,日军发动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在这一战中全军覆没。

甲午之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对决,直接导致了整个亚洲格局的改变,决定了近代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

1895年3月14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屈辱地前往日本议和。

就在这次谈判开始的第十天,日本国内狂热的右翼分子策划了对李鸿章的暗杀。

他们希望李鸿章的死,彻底撕破中日之间的谈判,推动日本继续进攻北京,彻底征服整个中国。

伊藤博文看望李鸿章(剧照)由于担心国际舆论影响和列强干涉,日方在谈判桌上做出了一些让步。

然而,就在李鸿章重燃希望,期盼着能借此机会与日本继续斡旋时,伊藤博文又突然强硬起来。

为什么短短几天的功夫,日方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谈判现场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曾与日本外务省反复磋商从朝鲜共同撤军问题。

1894年6月22日,日本送来了一份绝交书。

虽说是绝交,但日本人的服务还是周到的,将这份外交照会译成了中文。

这本来就是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但被谈判搞得焦头烂额的汪凤藻也没有多想,就立即按照这份中文照会给国内发了电报。

汪凤藻在有线电报时代,往来密电只能送交所在国电报局拍发。

因此,尽管汪凤藻发的是密码电报,但日本外务省只要拿出中文照会底稿略加比对,就能破译中国使馆的全部密码。

这也就是说,日军情报部门在甲午战争前夕,就已经掌握了中方的电报密码。

因此,中方每次的军事、外交行动,他们都了如指掌,这次春帆楼和谈也不例外。

但更可悲的是,缺乏近代军事知识的清政府军政当局和官员,从没有人提出要更换这套密码。

光绪光绪在电报中叮嘱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钦此。

”意思就是,原希望争得一分是一分,但现在既然不行,那就按这个来吧!几乎就在李鸿章接到电报的同时,日方通过破译电报密码,就已经掌握了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对这场谈判的心理底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什么才是李鸿章所期待的呢?伊藤与陆奥在当天晚上筹思良久,决定为了表示日本政府的诚意,为了承担日本警察疏虞所引发的责任,日本政府应该无条件答应先前不愿答应的休战要求。
3月28日,陆奥在李鸿章病床前郑重其事告知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休战的决定。陆奥说,“我天皇陛下”闻悉本月24日下午的不幸事件后,深感烦恼,对于前此未能同意的无条件休战建议,已委托全权办理大臣可规定期限,在某些区域内予以允诺。陆奥表示,虽然伊藤伯爵现在不在马关,但为了从速订定休战条约,本大臣在任何时候均可根据中堂适宜时日,从事审查,协议有关休战的细目。
1894年10月5日,恭亲王密函李鸿章,表示战守均不可恃,应该利用外交斡旋化解危机,看看俄国、英国等友邦能否在这个时候伸出援手,劝说日本,息兵止争,无伤国体。恭亲王还告诫李鸿章,不要介意舆论和清议,不要只顾爱惜羽毛,逃避嫌疑,要有担当,要负责任,要为“我大清”安危负责。
在恭亲王、李鸿章等人积极活动下,列强确实表示可以居间沟通,但日本认定一个死理,就是不愿让列强介入,只愿意和中国“单挑”。而且更厉害的是,日本利用在战场上的优势,一刻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点点粉碎中国寻求和解、寻求停战的希望。
(本文作者马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文明通论》、《晚清二十年》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重温《马关条约》签订始末(中)——遇刺转机
马勇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马关的第三次会谈顺利结束。李鸿章在随员陪同簇拥下,退出会场,乘坐轿子返回住处,时间在下午四时十五分。又过了15分钟,李鸿章一行途径外滨町邮便电信局前,也就是距离住处仅有50米的地方,突然从拥挤围观中国头等大臣的人群中冲出一个人,直至轿前,用手摁住轿夫肩膀,趁轿夫惊讶停止前进之际,举枪朝李鸿章开了一枪。
事后查明,凶手小山丰太郎是一位26岁无业青年,他之所以向李鸿章行刺,是因为他觉得中日两国发生如此大的冲突,致动干戈,都是因为李鸿章所鼓动、所主持。在小山丰太郎看来,日本国之所以不能遂愿吞并朝鲜,踏上大陆,都是因为有了李鸿章。现在,李鸿章又来日本进行议和,更是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挽救清国,阻止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对北京的占领。所以,为了日本前途,为了激励日本军人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小山丰太郎坚决反对中日议和,决心向李鸿章行刺,就是要鼓动日本人扩大战争,割让更多的中国土地。
恭亲王刚刚复职,身体似乎也不好,此行只好落在了李鸿章的头上。这确实是李鸿章的尴尬,李鸿章也知道此行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恶评。恭亲王反复告诫李鸿章要从朝廷立场想问题,不要听信那些风言风语爱惜羽毛。
李鸿章的尴尬在于,他在战前竭力主张不要轻启战端,不主张为了朝鲜未来与日本开战。结果朝廷顶不住开战压力,但朝廷并没有任命主战派主持战争,反而指派他这个不主张开战的人去主持。这或许是战争不顺的一个原因,但对李鸿章个人来说,肯定是一个莫名的尴尬。
战争不幸开始了,又不幸在事实上打败了。到了这个时候,朝野内外竟然又找不到一个对方可以接受的议和代表,朝野上下似乎又没有一个自告奋勇前去议和的大臣。这个使命又不幸落在了李鸿章头上。对李鸿章来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பைடு நூலகம்
1895年2月12日,朝廷同意由李鸿章去日本全权议和。2月19日,李鸿章交卸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月21日,进京与朝廷及各位大臣共商议和底牌,并与各国公使交涉,争取同情和支持。经过与皇太后、皇上、各位大臣及各国公使连续数天密集会晤,在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基本共识。3月5日,李鸿章出京回津。3月14日,离开天津前往日本马关,一场艰难的谈判正在那里等着他。
日本政府担心李鸿章以负伤为借口,中途归国,一走了之,并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指责、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欧美各国再度出面斡旋。而欧美各国在国内舆论压力下,难保没有几个国家会同情中国、同情李鸿章。假如真的出现这种状况,那日本肯定要陷入空前被动,也就不得不在对中国的要求上大幅度让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日本政府用最高礼遇善待李鸿章,其目的就是要稳住他,让他留在日本继续议和。但正如陆奥所担心的,以李鸿章的聪明、智慧,日本政府仅仅在礼遇待遇上下功夫,肯定是不行的,日本人的这一枪一定要付出代价,这是笃定无疑的,否则李鸿章不会轻易答应。
天皇御旨,对李鸿章固然是很好的安慰。但是更重要的是,刺杀事件在日本国民中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国民极端痛苦,甚为惋惜,稍现狼狈之色。因为在自以为文明的国度里,竟然发生这样的野蛮事件,这确实也够丢人的。为弥补缺憾于万一,日本国内公私团体代表以及个人,在那些天纷纷前来马关李鸿章的行馆进行慰问和探视,或赠送种种礼品,日夜络绎不绝。其在远地者,也以电报或书信表示慰问。李鸿章行馆门前,车水马龙,麇集如市。日本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举动,无非是向世界证明,一个丧心病狂的凶徒不能代表日本国民,日本国民是讲道理、有礼貌的。
伊藤和李鸿章是多年前的老相识,李经方与陆奥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友情,所以他们见面后并不是剑拔弩张,而是轻松寒暄一段时间方才进入谈判正题。
第一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验文书。这个环节很快完成,没有什么曲折。紧接着,李鸿章出其不意提出先停战后谈判。按理说,这也是议和的一般原则。然而,日军在战场上正处于顺风顺手的状态,伊藤博文当然不愿轻易答应。第一天的谈判就这样结束。
重温《马关条约》签订始末(上)──尴尬出山
马勇
1895年4月17日,中日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经过艰难谈判终于达成妥协。这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四大条约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12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个条约呢?
甲午战争自1894年夏季正式开打,几个月下来,几十万清军不仅无法阻止日本军队在朝鲜的进攻,而且举三十年之国力营造的北洋海军竟然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平壤失陷、黄海海战大败后,清政府确实有了警觉。1894年9月27日,鉴于前敌指挥系统混乱情形,翁同龢、李鸿藻等重臣向朝廷建议,起用赋闲十年的恭亲王奕䜣。
恭亲王奕䜣是清廷中出名的主和人物,30多年前就以三寸不烂之舌智退英法联军,化解外交危机。恭亲王在与西方人交往中逐步建立比较客观的认识,看到西洋文明的价值与意义,不似那些盲目排外的人一味拒斥西洋文明,因而有“鬼子六”的雅号。十几年前,恭亲王被免去一切职务退出政治,现在有人吁请他重出江湖,显然是看重他的外交经验。换言之,这也意味着清廷开始转变,不再与日本人死磕,似乎在寻找和解的可能性。
对于伊藤博文的停战条件,李鸿章不免大吃一惊,这些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他预先估计和朝廷的预案。根据陆奥的观察,李鸿章此时似甚惊惶,面为改色,口中连呼“过苛、过苛”。
在当天的讨论中,李鸿章苦苦哀求,一遍又一遍陈说无法接受这些条件的理由,但始终无法打动伊藤的铁石心肠,伊藤不愿在这些条件上作任何让步。
枪手击中了李鸿章的左眼下颊骨,血流不止。李鸿章登时感到眩晕,既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自己的伤情有多重。眩晕时许,李鸿章恢复平静,他知道子弹只是击中了他的左颊,似乎并没有生命危险,所以他稍事整理,缓慢走出轿子,神态自若,徒步登上台阶,走回旅馆,充分表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大外交官的风范和气度。
3月30日,伊藤博文自广岛匆匆赶回马关,两国全权大臣在李鸿章病床前签署了这份停战协议。
在停战协定签字的同一天,李鸿章向日本方面提交了一份照会,表示停战协定既已画押,可开议议和事宜,以便停战期限未满之先,中日双方能够达成和局,并表示本大臣现因受伤静养,中外名医均以轻出为戒,如蒙各位同事体谅,拟请即将贵方所拟和局要款开具节略,送到敝处,以便核查。如果这个办法贵大臣认为有所不便,那么本大臣可以在行馆另辟会议处所,仍可在这里与贵大臣相商。
日本政府的目的,中国政府当然很清楚,但中国政府还是要尽量选择中日双边接触,以免给国人造成单方面求和乃至投降的印象。中国政府的困境在于,既要尽早停止议和,又不能让人感到是中国政府求和、投降,否则大清的威严必将随着战争结束而丧失,其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然而,中国政府这些心思都被日本人识破。中国政府先是派遣德国雇员德璀琳,稍后派遣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前往日本,都被日本人轻而易举予以拒绝。日本的目的很明确,中国如果想议和,就派能够作主的重臣比如恭亲王、李鸿章前来。
1895年3月20日下午二时许,李鸿章在参议李经方,参赞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以及日文翻译卢永铭、罗庚龄等人陪同下,乘轮登岸,坐轿前往会谈地点春帆楼。
春帆楼位于马关红石山脚下一个小丘上,旁边是安德天皇的祠堂。春帆楼原本是座寺庙,大约在1862年由日本医生藤野玄洋在这座寺庙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家诊所。藤野去世后,其家人将诊所改造成了旅舍,由于其自然环境幽静开阔,因而生意还算不错。
陆奥的宣布当然出乎李鸿章的期待,他真的想不到自己费尽力气去争取的内容竟然在一颗子弹的帮助下轻易实现,他个人的皮肉吃了苦头,好在老命还在。李鸿章用绷带包裹着的半边脸,仅仅露出一只右眼,这个右眼在陆奥宣布时不自觉流露出十分高兴的神情。这个微妙的瞬间并没有逃过陆奥机敏的眼睛。
对于陆奥的宣布,李鸿章深表感谢,表示自己虽然负伤未愈,不能亲赴春帆楼继续会谈,但如果日方同意在他的病榻前举行会谈的话,李鸿章表示随时都可以。
3月24日下午,第三次会谈还在春帆楼举行。经向北京请示,李鸿章正式向伊藤博文提出撤销先前提出的停战要求,直接议和,李鸿章请伊藤博文尽快亮出谈判的全部条件,中方再估量能够接受多少。
由于日方以为本次会谈只是讨论停战问题,因此当天的会晤并没有在议和方案上作更多说明,更没有提交方案。正是这次会谈之后,李鸿章突遭枪击,遇刺事件又会给整个谈判带来怎样的转机?(未完待续)
在春帆楼不远处,李鸿章略事休息,大约也是为了平静一些难耐的心情,快到三点的时候,李鸿章在随员簇拥下,拾阶而上,步入春帆楼二楼会议室。
此次会议,中日双方各有七人出席。日本方面除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还有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已待治、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外务大臣秘书官中田敬义,以及外务省翻译官陆奥广吉、口原陈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