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经》
茶经简介_养生茶饮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茶经简介_养生茶饮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
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
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
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
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
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
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专著,被誉为“荼叶百科全书”,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茶从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
历经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终于来到了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作为其时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唐代海陆交通发达,政治、文化影响远远超出国界。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从隋朝到唐、宋时期大约经过了六百多年,这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茶已成了主要的商品之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许多名茶、贡茶也开始出现了。
正是在这一时期,茶始有字,茶始成书,茶始销世,茶始征税。
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影响到后世。
而陆羽《茶经》的问世,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具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在南方饮茶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茶在北方也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影响是饮茶风由南方迅速扩展到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反映得十分充分。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人皆许饮茶,到处煮饮,以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茶事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朝廷贡茶的出现。
唐代宫廷大量饮茶,又有茶道、茶宴多种形式,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十分重视。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开始设立官焙(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生产基地),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
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
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昼夜兼程解送京城长安,以便开"清明宴"。
《陆羽与〈茶经〉》课件1(2024)
2024/1/28
13
现代茶具创新与应用
智能茶具
结合现代科技,实现温度控制 、时间设定、自动清洗等功能
。
2024/1/28
艺术茶具
注重造型设计和艺术美感,提 升品茗体验。
环保茶具
采用环保材料制作,倡导绿色 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跨界合作茶具
与其他领域品牌或设计师合作 ,打造独具特色的茶具产品。
14
04
2024/1/28
8
茶叶分类与产地
2024/1/28
茶叶分类
01
根据发酵程度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根据产地可分为
龙井茶、普洱茶、大红袍等。
茶叶产地
0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众多著名的茶叶产地,如浙江龙井、
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等。
茶叶品质与产地关系
03
不同产地的茶叶品质各异,与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等
饮茶习俗与文化内涵
2024/1/28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历代饮茶习俗变迁
唐宋时期
煎茶、点茶为主要饮茶方式,注 重茶艺与礼仪。
2024/1/28
元明清时期
泡茶法逐渐普及,茶具与泡茶技艺 不断发展。
近现代
简化泡茶法,追求自然、健康的饮 茶方式。
16
茶文化内涵解读
01
02
03
儒家思想
茶道中蕴含着中庸、和谐 等儒家思想,体现礼仪之 邦的文化底蕴。
25
创新驱动下的茶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茶叶 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茶产业向现代 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和美誉度,增强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的主要内容茶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
茶经内容丰富,有时候需要细心体味才能获得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茶经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茶的起源和历史。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包括茶的发现、各朝代的饮茶方式、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等。
茶经在这部分还介绍了茶品的名字、茶树、茶具等与茶相关的基础知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茶的制作和品饮技巧。
这部分涵盖了茶制作和品饮的全部内容,包括选茶、制茶、存茶、泡茶、品茶等各个环节,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茶的制作和品饮方法,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等。
茶经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制茶和品饮的技巧,达到喝好茶的目的。
第三部分:茶的鉴赏和文化。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茶叶的鉴赏方法和茶文化的内涵。
茶经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茶的品质特点、水质、泡法、茶叶的形态、香味和色泽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读者提高品鉴茶叶的能力和欣赏茶文化的修养。
第四部分:茶的价值和作用。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茶的营养成分和人体健康的功效。
茶经在这部分介绍了茶的丰富营养成分、消化、降脂、防癌等多种功效。
茶经引导读者把饮茶之外的茶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深刻阐述了茶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茶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涵盖了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等方面内容,不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籍,也是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它不断革新,通过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茶文化,为饮茶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茶经成书的时期是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此期间,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为茶经的创作和流传提供了重要铺垫和背景。
首先,宋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这为茶经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儒家思想重视仁政,茶饮也被视为一件仁政之事,因此茶经主张了对茶的制作和品饮的严格要求,以确保茶的品质和安全,从而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笔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典籍中流传着许多关于中国茶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记录了茶的起源、制作方法、品评技巧以及与茶相关的礼仪。
这些典籍被誉为中国茶经,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中国茶经的一些摘抄笔记。
《茶经》是中国茶经典之一,据说是东汉时期的著名茶学家陆羽所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茶的类型、采摘、制作和饮用方式。
其中最知名的是陆羽对煮茶方法的描述,他强调要使用清水、适量的茶叶和合适的火候,以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
另一本重要的中国茶经是明代徐霞客所著的《茶录》。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茶叶产区、茶叶的品种和品质。
徐霞客还对不同茶叶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喝茶的一些注意事项,如要选用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避免过量饮用。
《大观茶论》是清代茶学家陈嘉庚所著的茶经之一。
这本书提出了茶的“性”和“味”理论,认为茶叶有寒凉、温和、暖热等不同性质,不同的茶叶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季节。
陈嘉庚还详细介绍了茶叶的保存方法和茶具的使用技巧,强调了茶叶的品质与茶具的选择相辅相成。
《茶经大全》是中国当代茶学泰斗李时中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总结了中国茶经的精华,对茶叶的栽培、制作、品评以及茶道礼仪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李时中还提出了自己对于茶叶品质的评判标准,并分享了自己对茶叶的独特见解。
这些中国茶经的摘抄笔记揭示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
它们不仅记录了茶的生产与品饮技艺,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茶的美学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如今,这些茶经仍然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八单元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八单元知识点汇总一、《织布机》1. 了解《织布机》这首诗的作者是金庸。
2. 掌握《织布机》这首诗的整体意思,理解“织布机”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3. 掌握诗歌《织布机》的诗句朗读,并能理解每一个诗句的具体含义。
二、《画蛇添足》1. 了解《画蛇添足》这则寓言的作者是郑燮。
2. 掌握《画蛇添足》这则寓言的寓意和故事情节。
3. 学会运用《画蛇添足》这则寓言来进行道德训诫和警示。
三、《茶经》1. 了解《茶经》的作者陆羽以及《茶经》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茶经》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泡茶及品茶的介绍和用茶器的讲解。
3. 能够写出关于自己所喜欢的茶的简短篇章。
四、《千字文》1. 了解《千字文》是北魏学者周兴嗣创作的,以及《千字文》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作用。
2. 熟读《千字文》,并能默写出《千字文》的全部内容。
3. 了解《千字文》每个字的释义和用法。
五、《郑板桥》1. 了解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2. 熟悉郑板桥的生平和成就,以及对他的作品进行欣赏。
3. 了解郑板桥作为文学巨匠的成就,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他的品质与精神。
六、《岳阳楼记》1. 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
2. 熟读《岳阳楼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3. 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对其进行个人的感悟。
七、《饮湖上初晴后雨》1. 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2. 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理解和感受。
八、《论语》1. 了解《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2. 对《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并知晓《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3. 能够找到《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并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其含义。
以上是五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八单元的知识点汇总,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语文水平。
《茶经》国学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
D.翠钿
E•黄木
下列《茶经•七之事》记载的茶人茶事中,与茶的功效有关的是
A.《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B・《尔雅》:“其饮酒醒,令人不眠。”
C.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吾体中溃闷,常仰頁•茶,汝可置之。”胡
n生信《會讼》・"苦苹久會 詰音甲”
E「《枕中方》:•“疗积命痿,苦茶「娱L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A.编芦苇
B•剖竹。
C•纫穀皮。
D.刊木。
《茶经•茶之源》论茶生长的土地,“上者生(),其次生(),下者生()° ”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选项 是
A.阴林坡谷烂石
D・大皂里
《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说单开道所服药有()之气。
都篮内侧的竹籠作
A•矩形
B•三角方眼
C•圆眼
D.椭圆形
据《茶经•七之事》,“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引自
C•汇编
D•综合
《茶经》提到因六气过度而得疾病,即“六疾”。所谓六气,不包括
A•阳。
B.雨
C•明。
D.云
《茶经》说煮茶时,“其沸,如鱼目”。“鱼目”指
A.茶末
B•气泡
C冰汽
D.水珠
生在哪种地域的茶树被陆羽认为较好?
A•山右经长期风化而形成的山间丄壤。
B.砂质丄壤
C・黄土中
D•肥沃的黑土中
“勢慎”为《茶经》中所列举的几种茶具,下而注音正确的是。
据《茶经》,半干的茶应放在()焙烤。
A•上棚
B冲棚
C•下棚
D.交床
据《茶经》,“夹”可以
A•保持茶叶的色泽。
B•保证茶叶的完好。
C•增加茶叶的香味
陆羽茶经全文及注释
陆羽茶经全文及注释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茶叶的圣经。
它是中国茶叶制作和品饮的指南,对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保存和品尝等方面都有详细的阐述。
本文将对陆羽茶经的全文进行解读和注释,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陆羽茶经全文共分为十二篇,每篇都涵盖了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制作方法。
首先是《大观茶论》,这篇论述了茶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茶叶的分类和品种。
接着是《茶具品论》,详细介绍了茶具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茶具。
这两篇篇章为后续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茶树品种论》,这篇论述了茶树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了不同品种茶叶的特点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茶树栽培论》则详细介绍了茶树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的选择、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这两篇篇章为茶叶的种植提供了指导。
接下来是《茶叶采制论》,这篇论述了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
从采摘的时间、方法到制作的工序和技巧,都有详细的介绍。
《茶叶贮存论》则讲述了茶叶的保存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这两篇篇章为茶叶的制作和保存提供了指导。
接下来是《茶叶煮法论》,这篇论述了茶叶的煮法和品饮方法。
从水的选择、火候的掌握到茶叶的投放和冲泡时间,都有详细的介绍。
《茶叶品饮论》则讲述了品饮茶叶的技巧和礼仪,以及如何欣赏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这两篇篇章为茶叶的品饮提供了指导。
接下来是《茶叶效用论》,这篇论述了茶叶的功效和作用。
从养生保健到治疗疾病,都有详细的介绍。
《茶叶禁忌论》则讲述了饮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以及茶叶的副作用和适宜人群。
这两篇篇章为茶叶的健康作用提供了指导。
最后是《茶叶赋诗论》,这篇论述了茶叶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
从茶叶的形态、香气到品饮的情境和心境,都有详细的描绘。
这篇篇章为茶叶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启示。
通过对陆羽茶经全文的解读和注释,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茶经》简介
《茶经》简介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
《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
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
(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
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
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约的真实反映。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饮茶可以思源。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
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目录•《茶经》概述与作者背景•唐代茶文化现象解析•《茶经》中体现的茶道精神•《茶经》在唐代社会影响及地位•唐代其他茶文化载体挖掘•总结: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关系探讨01《茶经》概述与作者背景陆羽生平及成就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号“茶山御史”,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除《茶经》外,他还著有《君谟烤茶记》等作品,对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茶经》创作背景与目的唐代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陆羽在长期的茶叶实践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了推广茶文化,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业发展,他决心撰写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的创作目的是通过对茶叶的产地、品种、制作、品饮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推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特点在于注重实践性和科学性,强调茶叶的品质和品饮技巧,提倡“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同时,《茶经》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茶经》共分为三卷十节,约7000余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系统阐述了茶叶的起源、名称、品质、种植、制作、煮饮等方面的知识。
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简练生动,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经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茶经》内容结构及特点02唐代茶文化现象解析文化交流推动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茶叶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社会经济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茶叶的种植、加工和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佛教禅宗影响唐代佛教禅宗盛行,茶叶作为禅修的重要辅助品,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2024版六年级《陆羽与〈茶经〉》教案(共1)
目录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文内容解读 知识拓展:茶文化历史与传承 实践活动设计:体验泡茶过程并分享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传统文化,热爱民族瑰宝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目标
《陆羽与〈茶经〉》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陆羽以及他的著作《茶经》。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陆羽对茶文化的贡献。
分享交流泡茶心得,提升审美情趣
05
CHAPTER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传统文化,热爱民族瑰宝
1
2
3
通过介绍茶的起源、传播历程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引导学生思考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修身养性、审美情趣等方面,理解茶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
探讨茶文化的内涵
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述唐代茶文化的背景和陆羽的成就,然后分述《茶经》的内容和影响以及茶道的精神内涵,最后再总结全文。同时,文章还运用了举例、对比等写作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关键语句解读及写作特点
03
CHAPTER
知识拓展:茶文化历史与传承
传说中神农氏发现茶,以及茶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总结回顾本次课程内容要点和收获
了解当地茶叶的品种和特点,走访当地的茶园或茶厂,实地观察和体验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过程。
尝试亲手泡一壶好茶,品味茶汤之美,感受茶之韵味。
阅读《茶经》原文,选取其中一个章节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写出读书笔记。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01
02
预告下次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准备
茶经陆羽名句
茶经陆羽名句一、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二、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三、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四、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五、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七、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八、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九、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十、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十一、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十二、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十三、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陆羽《茶经》十四、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
十五、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十六、啜苦咽甘,茶也。
十七、要解口渴,就喝汤水;要排忧解闷,就喝酒;要清醒头脑,就喝茶十八、茶者,南方之嘉禾也。
十九、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二十、《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趣谈陆羽《茶经》里的典故(一)
趣谈陆羽《神里的典故(一)陆羽在《茶经》里,博采征引历代文献、民间传说,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上自三皇神农氏,下至唐初英公徐绩等一系列同茶事相关的人物与故事。
这些典故包括了帝王将相、清官廉吏、文人雅士、孤儿寡母、老妪稚子,以及神仙道士、鬼神幽灵等等。
这些典故从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较扼要、系统地反映了《茶经》问世之前的数千年间,中国的先民们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茶的功用,最早开始饮茶,最早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也是最早把茶叶作为饮料商品投放市场的历史和中阈古代光彩夺目的茶文化。
陆羽《茶经》里涉及茶事的历史典故和逸闻趣事,都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对社会饮茶风习的形成和发展是有积极和深远影响的,笔者根据《茶经》里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的典故趣闻,陆续地把它们选编成系列趣谈,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陆羽选引这些典故的思想旨趣和他所倡导的中国古代的茶文化精神。
1.神农尝百草与茶陵陆羽在《茶经•七之事》里,将“三皇炎帝神农氏”列为中国发现茶叶功效的亘古第一人。
并在《六之饮》一章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神农氏,是我国历史传说中的上古帝,姜姓。
同伏羲氏、燧人氏并称为三皇。
始教民为耒耙,兴农业,故称神农氏。
以火德王,亦以火纪官,故又称炎帝。
神农尝百草而知寒温之性,后事传为《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疗民疾,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名曰归藏。
都陈,后迁曲阜,在位一百四十而崩。
炎帝同黄帝并称“炎黄”。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常常自谓是“炎黄子孙”之由来。
神农氏是从狩猎向农耕过渡时期的领袖人物。
他教民耕作,立集市以通财货,开创了人类生产的新纪元。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授引自南朝梁(456-536)人陶弘景(秣陵一今南京人,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整理的第一步生草药著作《神农本草》(或名曰《神农草木经集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关于神农“尝草中毒,得茶而解”之说,有各种传说和解释。
有的学者认为神农没有到我国茶树的原生地一云(南)、贵(州)、(四)川地区。
(完整word版)1《茶经》
《茶经》唐代陆羽所《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茶经》唐·陆羽——茶之造四
《茶经》唐·陆⽻——茶之造四【原⽂】《檀⼏丛书》:南岳贡茶,天⼦所尝,不敢置品。
县官修贡期以清明⽇⼊⼭肃祭,乃始开园采造。
视松萝、虎丘⽽⾊⾹丰美,⾃是天家清供,名⽈⽚茶。
初亦如岕茶制法,万历丙⾠,僧稠荫游松萝,乃仿制为⽚。
冯时可《滇⾏纪略》:滇南城外⽯马井泉,⽆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
特此中⼈不善焙制⽿。
徽州松萝旧亦⽆闻,偶虎丘⼀僧往松萝庵,如虎丘法焙制,遂见嗜于天下。
恨此泉不逢陆鸿渐,此茶不逢虎丘僧也。
《湖州志》:长兴县啄⽊岭⾦沙泉,唐时每岁造茶之所也,在湖、常⼆郡界,泉处沙中,居常⽆⽔。
将造茶,⼆郡太守毕⾄,具仪注,拜敕祭泉,顷之发源。
其⼣清溢,供御者毕,⽔即微减;供堂者毕,⽔已半之;太守造毕,⽔即涸矣。
太守或还旆稽期,则⽰风雷之变,或见鸷兽、毒蛇、⽊魅、阳睒之类焉。
商旅多以顾渚⽔造之,⽆沾⾦沙者。
今之紫笋,即⽤顾渚造者,亦甚佳矣。
⾼濂《⼋笺》:藏茶之法,以箬叶封裹⼊茶焙中,两三⽇⼀次,⽤⽕当如⼈体之温温然,⽽湿润⾃去。
若⽕多,则茶焦不可⾷矣。
陈眉公《太平清话》:“武夷屴(⾳lì)崱(⾳zè)、紫帽、龙⼭皆产茶。
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后焙,故⾊多紫⾚,只堪供宫中⼲濯⽤⽿。
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既试之,⾊⾹亦具⾜,经旬⽉,则紫⾚如故。
盖制茶者,不过⼟著数僧⽿。
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毕露。
此须如昔⼈论琵琶法,使数年不近,尽忘其故调,⽽后以三吴之法⾏之,或有当也。
”“徐茂吴云:‘实茶⼤瓮底,置箬瓮⼝,封闭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不外泄也。
’⼦晋云:‘当倒放有盖缸内。
缸宜砂底,则不⽣⽔⽽常燥。
加谨封贮,不宜见⽇,见⽇则⽣翳⽽味损矣。
藏⼜不宜于热处。
新茶不宜骤⽤,贮过黄梅,其味始⾜。
’”张⼤复《梅花笔谈》:松萝之⾹馥馥,庙后之味闲闲,顾渚扑⼈⿐孔,齿颊都异,久⽽不忘。
然其妙在造,凡宇内道地之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吾深夜被酒,发张震封所遗顾渚,连啜⽽醒。
宗室⽂昭《古瓻集》:桐花颇有清味,因收花以熏茶,命之⽈桐茶。
九之略—《茶经》
九之略—《茶经》
原文: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乾之,则又棨、朴、焙、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
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
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译文:
九、茶具的省略
关于制造和工具,如果正当春季寒食前后,在野外寺院或山林茶园,大家一齐动手采摘,当即蒸熟,捣碎,用火烘烤干燥(然后饮用),那末,棨(锥刀)、扑(竹鞭)、焙(焙坑)、贯(细竹条)、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细绳索)、育(贮藏工具)等七种工具以及制茶的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
关于煮茶用具,如果在松间,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陈列床或陈列架)可以不要。
如果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那末,风炉、炭挝、火夹、交床等等都可不用。
若是在泉上溪边(用水方便),则水方、涤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
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了。
倘若要攀藤附葛,登上险岩,或沿着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捣细,或用纸包,或用盒装,那么,碾、拂末也可以不用。
要是瓢、碗、夹、札、孰盂、盐都用筥装,都篮也可以省去。
但是,在城市之中,贵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经》唐代陆羽所《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
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
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
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三之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
]犎牛臆者,廉襜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
]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
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
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
茶之否臧,存于口决。
四之器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风炉[灰承]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
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污墁。
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
”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
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置滞(土旁)[土臬],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
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
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
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木半]抬之。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
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
六出圆眼。
其底盖若莉箧口①,铄之。
炭挝:以铁六棱制之。
长一尺,锐上丰中。
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挝也。
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
或作槌,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
顶平截,无葱薹句鏁之属。
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以生铁为之。
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
内抹土而外抹沙。
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
方其耳,以令正也。
广其缘,以务远也。
长其脐,以守中也。
脐长,则沸中;沸中,末易扬,则其味淳也。
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
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
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
稚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
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
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
恐非林谷间莫之致。
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
内圆而外方。
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
内容堕而外无余木。
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
长九寸,阔一寸七分。
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
轴中方而执圆。
其拂未,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
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盖一寸,底二才,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
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故云则也。
水方:以稠榜木(原注,音胄,木名也。
]槐、楸、梓等合之,其里井外缝漆之。
受一斗。
漉水囊:若常用者。
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
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
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
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
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瓠”。
瓠,瓢也,口阔,胚薄,柄短。
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
”牺,木杓也。
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
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
或瓶、或缶。
贮盐花也。
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
揭,策也。
熟盂:以贮熟水。
或瓷、或砂。
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丘州上,寿州、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晋杜琉《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
瓯,越州也,瓯越上。
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
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莫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以贮洗涤之余。
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以拖縍布为之。
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
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
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
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蔑,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蔑阔者经之,以单蔑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成。
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五之煮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凉炎不均。
特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蟆背,然后去火五寸。
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
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
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
及就,则似无穰骨也。
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
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
[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原注:谓桑、槐、桐、枥之类也。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原注:膏木,谓柏、松、桧也。
败器,谓朽废器也。
]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原注:《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久食,令人有颈疾。
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原注: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
]无乃[卤舀][卤监]而钟其一味乎,[原注:[卤舀],古暂反。
[卤监],吐滥反。
无味也。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
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凡酌至诸碗,令沫饽均。
[原注:字书并《本草》:“沫、饽,均茗沫也。
”饽蒲笏反。
]沫饽,汤之华也。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
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莆方攵],有之。
第一煮沸水,弃其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其第一者为隽永,[原注:徐县、全县二反。
至美者曰隽永。
隽,味也。
永,长也。
史长曰隽永,《汉书》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
]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
]乘热连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