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
《茶经》全文译文(下)茶圣陆羽
《茶经》全⽂译⽂(下)茶圣陆⽻译⽂(下)陆⽻《茶经》全⽂译⽂陆⽻《茶经》全⽂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农⽒。
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丹丘⼦,黄⼭君,司马⽂园令相如,杨执戟雄。
吴:归命侯(1),韦太傅弘嗣。
晋:惠帝(2),刘司空琨,琨兄⼦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3),傅司⾪咸(4),江冼马统(5),孙参军楚(6),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郭弘农璞,桓扬州温(7),杜舍⼈毓,武康⼩⼭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8),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乐安任育长(9),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10),剡县陈务妻,⼴陵⽼姥,河内⼭谦之。
后魏:琅邪王肃(11)。
宋:宋安王⼦鸾,鸾弟豫章王⼦尚(12),鲍昭妹令晖(13),⼋公⼭沙门谭济(14)。
齐:世祖武帝(15)。
梁:刘廷尉(16),陶先⽣弘景(17)。
皇朝:徐英公勣(18)。
《神农⾷经》(19):“荼茗久服,令⼈有⼒悦志”。
周公《尔雅》:“槚,苦荼”。
《⼴雅》云(20):“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者,饼成以⽶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葱、姜、桔⼦芼之。
其饮醒酒,令⼈不眠。
” 《晏⼦春秋》(21):“婴相齐景公时,⾷脱粟之饭,炙三⼽、五卵茗菜⽽已。
” 司马相如《凡将篇》(22):“乌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檗,蒌,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萑菌,荈诧,⽩敛,⽩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 《⽅⾔》:“蜀西南⼈谓荼⽈蔎”。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不悉以七胜为限,虽不尽⼊⼝,皆浇灌取尽。
曜饮酒不过⼆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 《晋中兴书》(23):“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原注:《晋书》以纳为吏部尚书。
)纳兄⼦俶怪纳⽆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数⼈馔。
安既⾄,所设唯茶果⽽已。
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
及安去,纳杖俶四⼗,云:'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秽吾素业?’”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已。
陆羽《茶经》全文(附:译文)
陆⽻《茶经》全⽂(附:译⽂)《茶经》湖北·天门《茶经楼》⼀之出茶者,南⽅之嘉⽊也,⼀尺、⼆尺乃⾄数⼗尺。
其巴⼭峡川,有两⼈合抱者,伐⽽掇(duō)之。
其树如⽠芦,叶如栀⼦,花如⽩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根如胡桃。
译⽂:茶,是我国南⽅的优良树⽊。
它⾼⼀尺、⼆尺。
有的甚⾄⾼达⼏⼗尺。
在巴⼭、峡川⼀带,有树杆粗到两⼈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芦。
叶形像栀⼦。
花像⽩蔷薇,种⼦像棕榈。
果柄像丁⾹,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或草⽊并。
其名⼀⽈茶,⼆⽈槚(jiǎ),三⽈蔎(shè),四⽈茗,五⽈荈(chuǎn)。
其地,上者⽣烂⽯,中者⽣砾壤,下者⽣黄⼟。
凡艺⽽不实,植⽽罕茂。
法如种⽠,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坡⾕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部,有的“草”“⽊”兼从。
荼的名称有五种:⼀称茶,⼆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壤,以岩⽯充分风化的⼟壤为最好,今有碎⽯⼦的砾壤次之,黄⾊粘⼟最差。
⼀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
种植的⽅法象种⽠⼀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野⾃然⽣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陽⼭坡,林荫覆盖下⽣长的茶树,芽叶呈紫⾊的为好,绿⾊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平展的次之。
⽣长在背陰的⼭坡或⼭⾕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腹胀。
茶之为⽤,味⾄寒,为饮最宜精⾏俭德之⼈。
若热渴、凝闷、脑疼、⽬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参。
上者⽣上党,中者⽣百济、新罗,下者⽣⾼丽。
有⽣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效,况⾮此者,设服荠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
《茶经》唐·陆羽——茶之出
《茶经》唐·陆羽——茶之出2013-07-23 21:07:19《茶经》唐·陆羽略述茶之出【原文】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
)襄州、荆州次,(襄州生南漳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
)衡州下,(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
)金州、梁州又下。
(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
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注释:山南——唐贞观十道之一。
唐贞观元年,划全国为十道,道辖郡州,郡辖县。
峡州——又称夷陵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宾市。
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即今湖北远安县、宜都县、宜昌市。
襄州、荆川——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荆州,今湖北江陵县。
南漳县——今仍名南漳县。
(以下遇古今同名都不再加注)。
衡州——今湖南衡阳地区。
衡山县——县治所在今衡阳朱亭镇对岸。
金州、梁州——金州,今陕西安康一带;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
西城、安康——西城,今陕西安康市;安康,治所在今安康市城西五十里汉水西岸。
褒城、金牛——褒城,今汉中褒城镇;金牛,今四川广元一带。
】【译文:山南地区,以峡州出产的茶为上等品,(峡州茶生产于远安、宜都、宜昌三县山谷中。
)襄州、荆州出产的茶为二等品,(襄州茶生产于南漳县山陵,荆州茶生产于江陵县山陵。
)衡州出产的茶为三等品,(生产于衡山、茶陵二县山谷。
)金州、梁州出产的茶为四等品。
(金州茶生产于安康、汉阴二县山谷。
梁州茶生产于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淮南:以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
)义阳郡、舒州次,(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
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
)寿州下,(生盛唐县霍山者,与衡州同。
)蕲州、黄州又下。
(蕲州生黄梅县山谷,黄州生麻城县山谷,并与荆州、梁州同也。
)【注释:淮南——唐贞观十道之一。
光州——又称弋阳郡。
今河南潢川、光山县一带。
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市及其周边地区。
舒州——又名同安郡。
今安徽太湖、安庆一带。
义阳县钟山——义阳县,今河南信阳。
钟山,在信阳市东十八里。
茶经陆羽译文
茶经陆羽译文第一篇:茶经陆羽译文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二、茶叶采制工具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忤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三、茶叶采制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四、煮茶的用具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火夹,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鍑(同“釜”,即锅).用生铁做成.“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使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纸袋,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罗、盒,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罗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则,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则”.水方,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容水量一斗.漉水囊(滤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瓢,又叫牺、杓.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杜毓的《荈赋》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鹾簋,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熟盂,用来盛开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涤方,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积八升.滓方,用来盛各种茶渣.制作如涤方,容积五升.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玲珑好看.都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底宽一尺,高二寸.五、煮茶的方法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开始,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如果只用蛮力,拿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子粒,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捍不住它是一个道理.捣好后,好像一条梗子也没有了.这时来烤,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再碾成末.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开始佛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喝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的“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真是这样.第一次煮开的水,把沫上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长,谓之“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值不得喝了.一般烧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觉得差些了,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六、茶的饮用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七、茶事的历史记载(共四十七则,择有关人名略记于下)神农氏(又称“炎帝”,“三皇”之一).周公(名“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邱子.黄山君.(汉)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汉)给事黄门侍郎(执戟)扬雄.吴归命侯、太傅韦宏嗣(韦曜).晋惠帝.(晋)司空刘琨,琨兄之子衮州刺史刘演.(晋)张孟阳(张载).(晋)司隶校尉傅咸.(晋)太子洗马江统.(晋)参军孙楚.(晋)记室督左太冲(左思).(晋)吴兴人陆纳,纳兄子会稽内史陆俶.(晋)冠军谢安石(谢安).(晋)弘农太守郭璞.(晋)扬州太守桓温.(晋)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乐安人任瞻.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陈务之妻.广陵一老妇人.河内人山谦之.后魏瑯琊人王肃.刘宋新安王子鸾,鸾之弟豫章王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和尚谭济.南齐世祖武皇帝.(南朝梁)廷尉刘孝绰.(南朝梁)陶弘景先生.唐朝英国公徐[责力].周公《尔雅》说:“槚,就是苦茶.”《神农食经》说:“长期饮茶,使人精力饱满,兴奋.”《广雅》说:“荆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东部)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子老的,制成茶饼后,用米汤浸泡它.想煮茶喝时,先烤茶饼,使它呈现红色,捣成碎末放置瓷器中,冲进开水.或放些葱、姜、橘子合着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兴奋不想睡?quot;《晏子春秋》说:”晏婴作齐景公的相时,吃的是粗粮(菜)是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在药物类中记载有:“鸟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木香、黄柏、瓜蒌、黄芩、甘草、芍药、肉桂、漏芦、蟑螂、雚芦、荈茶、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茵芋、花椒、茱萸.”汉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把茶叶收做蔎.”三国《吴志·韦曜传》说:“孙皓每次设宴,规定人人要饮酒七升,即使不全部喝下去,也都要酌取完毕.韦曜饮酒不超过二升.孙皓当初非常尊重他,暗地赐茶以代替酒.”晋《中兴书》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陆纳.纳的侄子俶怪他没什么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仅摆出茶和果品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盛的肴馔,各种鲜味的菜全都有.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板子,说:“你既不能使你叔父增加光彩,为什么破坏我廉洁的名声呢?”《晋书》说:“桓温做扬州太守,性好节俭,每次宴会,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果馔罢了.”《搜神记》说;夏侯恺因病去世,族人的儿子苟奴,看见了鬼魂.看见恺来取马匹,把他的妻子也弄成了病.苟奴看见他戴着平上帻,穿的单衣,进屋来坐到活着时常坐的靠西壁的床位上,向人要茶喝.“刘琨给他哥哥的儿子南衮州刺史刘演写信说:”前些时收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需要的.我心烦意乱,精神不好,常常仰靠茶来提神解闷,你可多购买一点.“傅咸《司隶教》说:”听说剑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卖,廉事把她的嚣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卖茶饼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这究竟是为什么?“《神异记》说:”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道士,牵着三条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说:“我是丹邱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日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于是设奠祭祀,后来常叫家人进山,果然寻到大茶树.“西晋左思《娇女诗》云:”我家有娇女,长得很白皙.小名叫[纟丸]素,口齿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画.蹦蹦跳跳园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爱花哪管风和雨,跑出跑进上百次.看见煮茶心高兴,对着茶炉帮吹气.“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大意说:请问当年扬雄的住地在哪里?司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样?昔日程郑、卓王孙两大豪门,骄奢淫逸,可比王侯之家.他们的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不断,腰间飘曳着绿色的缎带,佩挂名贵的宝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调和,精妙无双.真可谓显赫权贵,百万富翁!遥望楼外,富庶的山川无边无际.秋天里,人们在橘林中采摘着丰收的柑橘;春天里,人们在江边把竿垂钓.果品胜过佳肴,鱼肉分外细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
(唐)陆羽《茶经》
4. 臆者,廉[衤詹]然:臆,指 牛胸肩部位的肉。廉,边侧。 《说文》:“廉,仄也”。 [衤詹],帷幕。全句意为: 像牛胸肩的肉,像侧边的帷 幕。
5. 轮[囗禾]:轮,车轮。[囗 禾],圆顶的仓。《说文》: “[上竹下丽],竹器也”《集 韵》说就是竹筛。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 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 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 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 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 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 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茶经》卷上 唐·陆羽 二之具
[上竹下赢]:一曰篮,一曰笼,一曰[上
注释:
1.[上竹下赢]读音 ying。竹制 的箱、笼、篮子等盛物器具。
2.[上竹下吕]读音 ju。圆形的
竹下吕]。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 三斗者,茶负以采茶也。[原注:[上竹下赢], 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上竹下赢],不 如一经。”颜师古云:“[上竹下赢],竹器也, 容四升耳。”]
9.注 1:[火日皿]:左“火” 旁,右“上日下皿”。下同。
《茶经》卷上
[注释]
唐·陆羽
卷中 四之器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 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污墁。凡三足, 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 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 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 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 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 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 陆氏茶”也。置滞(土旁)[土臬],于其内设三 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 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 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 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 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 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 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木半]抬之。
《茶经》(唐)陆羽原文
《茶经》(唐)陆羽原文《茶经》(唐)陆羽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
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蒡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茶经》唐·陆羽——茶之具
《茶经》唐·陆羽——茶之具【原文】“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注释:——(音yíng)竹制的箱子、笼子、篮子等用来盛放物品的器具。
筥——(音jǔ)圆形的盛物竹器。
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语出《汉书·韦贤传》。
说的是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留给他们一本经书。
颜师古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颜师古——名籀。
唐初经学家,曾注《汉书》。
】灶:无用突者。
【注释:无用突者——突,烟囱。
成语有“曲突徙薪”。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
“篮以箅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
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
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注释:甑——(音zèng)古代用来蒸食物的炊器,即今蒸笼。
篮以箅之,篾以系之——箅(音bì)蒸笼中的竹屉。
篾(音miè)长条细薄竹片,在此处是指从甑中取出箅的提耳。
亚——亚字当作桠,木桠枝也。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
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土中,遣无所摇动。
“襜”: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
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注释:襜——(音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芘莉”:一曰籝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
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注释:芘莉——芘(音bì)芘莉,竹制的盘子类器具。
蒡莨——(音bàng—làng)笼子、盘子一类的盛物器具。
】“棨”:一曰锥刀。
柄以坚木为之。
用穿茶也。
【注释:棨——(音qǐ)穿茶饼时用的锥刀。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
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
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
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
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
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
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取材于唐·陆羽《茶经》)链接材料: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于宋·赵佶《大观茶论》)【注】①呿(qū):张口。
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酒之作,尚矣。
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
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
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麴糵②之气故尔。
麴糵气消,皆化为水。
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
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大率晋人嗜酒。
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
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
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
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③者耶!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
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
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
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
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
《茶经》唐·陆羽——茶之造
《茶经》唐·陆羽——茶之造【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芽者,发于“藂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注释: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薇、蕨,都是野菜。
凌,带着。
藂薄——藂(音cóng)薄,指有灌木、杂草丛生的地方。
《汉书注》:“灌木曰丛。
”扬雄《甘草赋注》:“草丛生曰薄。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京锥文也”。
“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
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谓澄泥也。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上离下师。
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
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注释:京锥文也——京,高大。
锥,刀锥。
文,同“纹”。
全句意为:大钻子刻钻而成的花纹。
犎牛臆者,廉襜然——犎(音fēng),野牛也。
臆,指牛胸肩部位的肉。
廉,边侧。
襜(音chān)帷幕。
全句意为:牛胸肩部位的肉,像侧边的帷幕。
轮囷——轮,车轮。
囷(音qūn),圆顶的仓。
意为:像车轮、圆仓那样卷曲盘曲。
竹箨——竹笋的外壳。
箨(音tuò)。
籭簁——两字意思相通,读音亦同(shāi)。
皆为竹器。
《集韵》说就是竹筛。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
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
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
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注释:坳垤——土地低下处叫做坳,小土堆叫做垤。
形容茶饼表面的凸凹不平。
垤(音dié)。
否臧——否(音pǐ),贬,非议。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红树主人2013-04-12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
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
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
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
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
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茶经》共十章。
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
“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
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卷上一之源【注释】(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
《诗经.周南》:伐其条枚。
掇,拾拣。
(2)栟榈:棕树。
《说文》:“栟榈,棕也”。
栟,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
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陆羽茶经七之事注释译文】
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陆羽茶经七之事注释译文】茶经——七之事三皇:炎帝神农氏。
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人丹丘之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
吴:归命侯(1),韦太傅弘嗣。
晋:惠帝(2),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3),傅司隶咸(4),江洗马统(5),孙参军楚(6),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亻叔],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7),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8),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乐安任育长(9),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10),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
后魏:琅邪王肃(11)。
宋:宋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12),鲍昭妹令晖(13),八公山沙门谭济(14)。
齐:世祖武帝(15)。
梁:刘廷尉(16),陶先生弘景(17)。
皇朝:徐英公[责力](18)。
《神农食经》(19):“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周公《尔雅》:“[木贾],苦荼”。
《广雅》云(20):“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上艹下毛]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21):“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22):“鸟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蒌苓,X草,芍药,X桂,漏芦,蜚廉,萑菌,[上艹下舛]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
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上艹下舛]以代酒。
”《晋中兴书》(23):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原注:《晋书》以纳为吏部尚书。
]纳兄子[亻叔]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
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
[亻叔]遂陈盛馔,珍羞必具。
及安去,纳杖[亻叔]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秽吾素业?’”《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木半]茶果而已。
《茶经》陆羽全文+译文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著作《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唐·陆羽撰第1 页:一之源第2 页:二之具第3 页:三之造第4 页:四之器第5 页:五之煮第6 页:六之饮第7 页:七之事第8 页:八之出第9 页:九之略第10 页:十之图●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
[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
”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
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经附解释《茶经》南方之嘉木也。...
茶经(附解释)《茶经》[唐] 陆羽撰卷上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5),三曰?(6),四曰茗,五曰?(7)。
(原注:周公云;?,苦荼。
”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
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耳。
”)。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19)使六疾不瘳(20)。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徵、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注释:(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
《诗经.周南》:伐其条枚。
掇,拾拣。
(2)?榈:棕树。
《说文》:“?榈,棕也”。
?,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
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茶经》原文,译文(四)
《茶经》原文,译文(四)《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五之煮【原文】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①焰如钻,使炎凉不均。
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②出击③,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
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
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注释】①熛:飘忽不定的火焰。
②炮:放在火上烘烤或焙。
③培:小土丘或用土堆成的小山。
【翻译】烤茶饼时,千万不要放在通风的余火上烤炙,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一样,会使茶饼受热不均。
应将茶饼靠近火焰,不停地翻动,待到表面出现像蛤蟆背一样的小疙瘩,然后移到离火五寸远的地方。
当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后,再照先前的方法烤炙一次。
【延伸阅读】炙茶即烤茶,是唐宋之前喝茶特有的一种程式,之后,大部分人只有在喝经年的陈茶时才会炙烤。
宋人蔡襄《茶录》云:“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
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就是先将饼茶置于陶制器具中,以沸水渍之,去其灰尘,然后用钳取出,放在微火上烤干,再碾碎后方饮用。
炙茶既可以清洁茶饼,也能还原茶香,更使碾茶的环节容易些。
炙茶有很多讲究。
假如现吃的茶当初是用火焙的方式烤制的,那就要烤到茶有熟香味为止;如果当初茶饼是晒干的,就要烤软茶饼,并放到一旁变凉,这样就会酥脆易碾。
此外,茶饼烤得像蛤蟆背的说法,也有渊源,有人将乌龙茶外形描述为:“蜻蜓头,蛤蟆背,绿叶红镶边。
”现在武夷岩茶中,还保留着这样的外观。
【名家杂论】云南是中国最古老的茶源地之一,虽然此地的制茶技艺并不精进,但并不妨碍当地人民创造的独特茶艺。
和陆羽所说的炙茶方法不同,云南的少数民族发明了独特的烤茶方法,当地的傣、拉祜、布朗、纳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至今还保留烤茶的传统。
《茶经》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茶经》原文及翻译《茶经》简介《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一之源》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原文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红树主人2013-04-12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
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
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
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
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
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茶经》共十章。
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
“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
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卷上一之源【注释】(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
《诗经.周南》:伐其条枚。
掇,拾拣。
(2)栟榈:棕树。
《说文》:“栟榈,棕也”。
栟,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
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
早佚。
(5)槚:读音jia,本为楸、梓类的美木,借指为茶。
(6)蔎:读音she,《玉篇》:“蔎,香草也”。
清人段玉裁认为应是草香。
借指为茶。
(7)荈:读音chuan。
茶树老叶制成的茶。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哲学家、文学家,执戟是其官职。
(9)郭弘农:即郭璞,晋人,诗人、文字学家,注释过《尔雅》。
(10)艺而不实: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卷者为初生故其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次。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
瘕,腹中肿块。
《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
甘露,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应为高句丽,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
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
苨,读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
瘳,痊愈。
二之具【注释】(1)籯:读音ying 。
竹制的箱、笼、篮子等盛物器具。
(2)筥:读音ju 。
圆形的盛物竹器。
(3)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语出《汉书 韦贤传》。
谓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
(4)颜师古:唐初经学家,曾注《汉书》。
(5)突:烟囱,成语有“曲突徙薪”。
(6)甑:读音zeng 。
古代蒸炊器,似今蒸笼。
(7)篮以箅之,篾以系之:箅,读音bi 。
蒸笼中的竹屉。
篾,读音mie ,长条细簿竹片,在此作从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8)襜:读音chan 。
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尔雅 释物》:“衣蔽前谓之襜”。
(9)芘莉:芘,读音bi 。
芘莉,竹制的盘子类器具。
(10)蒡莨:读音pang lang 。
笼、盘一类盛物器具。
(11)棨:读音qi ,穿茶饼用的锥刀。
(12)煴煴然:煴,读音yun 。
没有光焰的火。
煴煴然,火热微弱的样子。
颜师古说:“煴,聚火无焰者也。
”三之造【注释】(1)丛薄:灌木、杂草丛生的地方。
《汉书注》:“灌木曰丛”。
杨雄《甘草同赋注》:“草丛生曰薄”。
(2)京锥文也:京,高大。
《诗经皇矣》:“依其在京”。
《诗毛传》:“京,大阜也”。
锥,刀锥。
文,同“纹”。
全句意为:大刀锥刻钻的花纹。
(3)臆者,廉襜然:臆,指牛胸肩部位的肉;廉,边侧。
《说文》:“廉,仄也”。
襜,帷幕。
意为像牛胸肩的肉,像侧边的帷幕。
(4)轮[囗禾]:轮,车轮。
[囗禾],圆顶的仓。
(5)竹箨:竹笋的外壳。
箨,读音ruo。
(6)籭簁:籭、簁相通,读音亦同为si,皆为竹器。
《说文》:“籭,竹器也”,《集韵》说是竹筛。
(7)坳垤:土地低下处叫坳,小土堆叫垤。
形容茶饼表面的凸凹不平。
(8)否臧:否,读音pi,贬,非议;臧,褒奖。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每与人言,未尝臧否人物。
”卷中四之器【注释】(1)污墁:本为涂墙用的工具,这里指涂泥。
(2)坎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都是八卦的卦名,坎为水,巽为风,离为火。
(3)盛唐灭胡明年:盛唐灭胡,指唐平息安史之乱,时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63)。
盛唐灭胡明年则是公元764年。
(4)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商汤时的大尹伊挚。
相传他善调汤味,世称“伊公羹”;陆即陆羽自己,“陆氏茶”则指陆羽煎茶。
(5)犎比滂:读音die nie。
犎,贮藏。
《广韵》:“滞,贮也,止也。
”比滂,土堆。
《集韵》:“比滂,小山也”。
(6)三足铁籭:籭,通“盘”,盘子。
(7)莉筴:用小竹蔑编成的长方形箱子。
(8)木吾:木棒。
崔豹《古今注》:“木吾,樟也”。
(9)葱薹句鏁:葱薹,葱的籽实,长在葱的顶部,呈圆珠形。
句鏁,句通“勾”,弯曲形。
鏁,即“锁”的异体字。
(10)耕刀之趄:耕刀,即锄头、犁头。
趄,读音ju,艰难行走之意,成语有“趑趄不前”,此引申为坏的、旧的。
(11)洪州:唐时州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一带。
(12)莱州:唐时州名,治所在今山东掖县一带。
(13)竹之筱:筱,竹的一种,名小箭竹。
(14)剡藤纸:产于唐时浙江剡县、用藤为原料制成的纸,洁白细致有韧性,为唐时包茶专用纸。
(15)竹匕:匕,读bi,匙子。
(16)用末方寸匕:用竹匙挑起茶叶末一平方寸。
陶弘景《名医别录》:“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17)漉水囊:漉,滤过。
漉水囊,即滤水袋。
(18)杜毓(265—316):应作杜育,字方叔,西晋文人,曾任中书舍人等职。
(19)鹾簋:盐罐,鹾,读音cuo,即盐。
《礼记.曲礼》:“盐曰咸鹾”。
簋,读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圆口竹器。
(20)越州、鼎州、婺州: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地区。
唐时越窑主要在余姚,所产青瓷,极名贵。
鼎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径阳三原一带。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一带。
(21)岳州、寿州、洪州、邢州:皆唐时州郡名。
治所分别在今湖南岳阳、安徽寿县、江西南昌、河北邢台一带。
(22)畚:读音ben3。
即簸箕。
(23)滞(土旁)布,滞(土旁),读音shi,粗绸。
(24)扃:读音jiong1,可关锁的门。
卷下五之煮者,量也”。
这句意为用漆斗量珍珠,滑溜难量。
(3)劳薪之味:劳薪,即膏木、败器。
用膏木、败器之类烧烤,食物会有异味。
典出《晋书荀勖传》。
(4)挹:挹,读yi,舀取。
(5)自火天至霜郊:火天,七月酷暑时节。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
霜郊,霜初降大地。
“霜降”在农历九月下旬,霜郊则指秋末冬初。
(6)如鱼目:水初沸时冒出的小气泡,像鱼眼睛,故称鱼目。
(7)水湄:有水草的河边。
《说文》:“湄,水草交为湄”。
(8)樽俎:樽是酒器,俎是砧板,这里指各种餐具。
(9)皤皤然:皤,读音po。
皤皤,满头白发的样子。
这里形容白色水沫。
(10)烨若春敷:烨,读ye,光辉明亮。
敷,读fu,花。
《集韵》:“敷,花之通名。
【注释】(1)呿而言:呿,读音qi,张口。
《集韵》:“启口谓之呿"。
这里指开口会说话的人类。
(2)蠲忧忿:蠲,读音juan,免除。
《史记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
(3)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教民稼穑,号神农,后世尊为炎帝。
后人伪托神农作《神农本草》等书,其中提到茶,故云“发乎神农氏”。
(4)鲁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辅佐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制礼作乐,后世尊为周公,因封国在鲁,又称鲁周公。
后人伪托周公作《尔雅》,其中讲到茶。
(5)晏婴(?—公元前500):字平仲,春秋之际政治家,齐国名相。
相传著有《晏子春秋》。
(6)杨雄、司马相如:杨雄,见前注。
司马相如(前178—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西汉著名文学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7)韦曜(220—280):应作韦昭,字弘嗣,三国时人,在东吴历任中书仆射、太傅等要职。
(8)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刘琨(271—318),字越石,晋中山魏昌人(今河北无极县),曾任西晋平北大将军等职;张载,字孟阳,晋安平(今河北深县)人。
文学家,有《张孟阳集》传世;远祖纳,即陆纳(320?--395),字祖言,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
东晋时任吏部尚书等职。
陆羽与其同姓,故尊为远祖;谢安(319--385),字安石,陈国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
东晋名臣;左思(250?--305?),字太冲,山东临淄人。
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三都赋》、《咏史》诗等。
(9)两都并荆俞间:两都,长安和洛阳。
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俞,或作渝。
渝州,治所在今四川重庆一带。
(10)痷:痷读an,意为病态。
《博雅》:“病也”。
(11)飞湍壅潦:飞湍,飞奔的急流。
潦,雨后积水。
壅潦,停滞的积水。
潦,雨后积水。
(12)操艰搅遽:操作艰难、慌乱。
遽,读音ju,惶恐、窘急。
七之事【注释】(1)归命侯:即孙皓(242—283),东吴亡国之君。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孙皓投降,封“归命侯”。
(2)惠帝:惠帝司马衷,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公元290--306年在位。
(3)张黄门孟阳:张载字孟阳,著名诗人。
但未任过黄门侍郎,任黄门侍郎的是他的弟弟、诗人张协。
(4)傅司隶咸:傅咸(239--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人,官至司隶校尉,简称司隶。
(5)江洗马统:江统(?--310),字应元,陈留县(今河南杞县东)人,曾任太子洗马。
(6)孙参军楚:孙楚(218?--293),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县),曾任扶风参军。
(7)桓扬州温:桓温(312--373),字元子,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人,曾任扬州牧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