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如何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如何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言在小学阶段,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的重要环节。
然而,小学生常常缺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和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
1.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小学生一般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比较警惕,因此,在引导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之前,首先要创设宽松和友好的课堂氛围。
以下是几种方法:•学生间相互认识: 在学期初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者游戏,让学生们互相认识和熟悉。
•建立师生信任: 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尊重他们的观点。
•鼓励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不要怕犯错,鼓励他们多问问题,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2.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设计问题的方法:•触发学生思考: 设计问题时,可以选择那些需要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联系学生生活: 将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加问题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鼓励多样化观点: 问题可以设计成有争议性的,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
3. 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除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设计好的问题,教师还需要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向整个班级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问题,增加参与度。
•案例讨论: 在讨论中使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
4. 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反馈最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反馈,以增强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信心和动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称赞学生努力: 对于那些敢于发言和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被认可。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是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要让讨论真正起到教育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
一、提出引导性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
例如,在教授一个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该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或情节发展等问题,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中应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用担心被批评或嘲笑。
教师可以将讨论看作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
三、尊重不同的观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要尊重这些不同的声音,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辩论和思维碰撞。
通过尊重多元观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提供证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供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运用逻辑和事实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问题,并提出有根据的观点。
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辨出有效证据和无效证据,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
五、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倾听他人,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模拟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倾听技巧。
倾听他人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六、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总结和概括,学生可以将前面的观点和思考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自己的总结和反馈,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改进之处。
七、创设多样化的讨论环境除了传统的课堂讨论,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创设多样化的讨论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方法在教学中,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往往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1. 创设宽松的氛围创设宽松、开放的氛围是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营造这种氛围。
首先,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小组中更加自由地交流和表达。
最后,教师应该保证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开放、包容、友善的精神。
2. 设定明确的目标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
目标可以是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或者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讨论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参与其中。
3. 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
这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或阅读材料来实现。
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思考问题、收集资料,并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准备充分的学生更有信心和动力参与讨论,并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4. 使用激发思考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激发思考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具有争议性的,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发言和交流。
5.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互相提问、回答问题、提供互补的观点等方式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或者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增加讨论的多样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
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表达能力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学生不愿参与、无人回答问题的情况。
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可以打造一个自由开放、宽松活跃的讨论环境。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以示鼓励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答,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是有价值的。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则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设计一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问题设置也十分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
同时,问问题的方式和形式也需灵活变化,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参与。
一些学生可能喜欢口头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擅长书面回答。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口头提问、写作任务等多种形式,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奖励激励和成就感强化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参与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参与讨论评选最佳发言者等形式。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有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等原因不容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对于这些学生,可以尽量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讨论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小团体中进行讨论,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课堂讨论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增强沟通交流能力。
然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保持沉默,缺乏积极参与的意愿。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技巧。
本文将探讨几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1.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友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避免批评或嘲笑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性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
2. 提供开放式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避免只提问“是”或“否”回答的问题,而应该提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回答选择。
开放式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分析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对于历史课上的一个问题:“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3.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需要适当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和整理自己的思路,然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回答。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避免急于催促他们回答问题。
有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思考时间,或者让学生与同桌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整体讨论。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因紧张而产生的回答迟疑或者随意的情况,进而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 倾听和回应学生的观点一旦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应该积极倾听他们的观点,并给予真诚的回应。
教师不应该主导或者批评学生的观点,而是尊重并鼓励他们的思考。
在学生提出观点或问题之后,可以回应他们的发言,向他们提问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
5.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和交流,可以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讨论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和讨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重要环节。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教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讨论,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效。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讨论,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动机1. 设立问题引起思考:在课堂开始前,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如:"你对今天要学习的话题有什么期望和疑惑?"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动机。
2. 创设情境激发思考:通过引入一个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
例如,当要教授环境保护的话题时,可以给学生看一段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呈现与课题相关的图像、视频、音频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地图、图片和实地调查的视频,让他们深入思考。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1. 创建良好的讨论氛围: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和表达。
2. 激发学生互动:通过提问、分享经验和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激发学生间的互动,促进他们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深化。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争议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和多维度。
例如,教师可以在讨论中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4. 注重学生间的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通过分享、合作和协作,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探索和发现知识,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水平。
三、评价和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1.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在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开学第一课中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开学第一课中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言:开学第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教师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从情境设计、问题导向和实例分享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开展这样的教学。
一、情境设计以情境设计为起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展示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初学生物的第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段令人惊叹的自然界生态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与奇妙之处,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问题导向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力学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例分享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一些鲜活的实例进行分享,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讲解一个实际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
通过实例分享,学生将会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学生参与要想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并分享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演绎一段剧本,让他们在演绎过程中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五、培养问题意识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
如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而课堂讨论作为一种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设立问题引发思考课堂讨论的第一步是设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引用生活实例来提出问题,以增加问题的实际性和相关性。
例如,在教授数学课时,可以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场景可以应用到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概念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讨论。
二、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并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
教师可以设立一个开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没有压力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时,教师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发展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扩展思维边界。
例如,当一个学生提出一个观点时,教师可以进一步问道:“你的这个观点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激发出更多的问题和见解。
教师在组织学生互动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
例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后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五、总结归纳并给予反馈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教案编写中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讨论
教案编写中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而教案编写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教案编写中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讨论,提供了几个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1. 设计开放性问题在教案编写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类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出各类不同的想法,使讨论更加广泛和富有成效。
2. 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编写教案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表达环境。
为此,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
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开放和鼓励性的措辞,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3. 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在编写教案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适当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物演示等。
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观察和分析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通过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使讨论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案编写中,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思维深度。
5. 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参与教案编写中,可以设置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找到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和措施。
同时,充分肯定和奖励学生的参与和贡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讨论。
总结起来,教案编写中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讨论,需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并设置反馈和评价机制。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方法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授某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打开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们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度与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息息相关。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或者设计一些小组竞赛形式的活动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讨论。
三、提供具体案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通常与案例的具体性和相关性有关。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与讨论。
例如,在教授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案例,并引导他们分析和讨论其中的问题和影响。
四、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的一种方式是发表个人观点。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表扬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意愿。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回应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重视和认可,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共同合作探究问题,并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交流。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六、巧妙运用问答环节问答环节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互动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问题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地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巧妙运用问答环节,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七、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至关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一种宽松、互相尊重的讨论氛围,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讨论能力,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的方法。
一、建立积极的讨论氛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首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讨论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予以积极回应。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2. 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即使学生的观点有时与教师不一致,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3. 创设开放的环境: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或团体活动,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感受思想的冲突与碰撞,激发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
二、提出启发性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的关键。
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设计,使其具有以下特点:1. 开放性问题:问题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回答。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 探索性问题: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连贯性问题:问题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关,并且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三、设立讨论规则在进行深度讨论时,为了保持秩序和效率,教师可以设立一些讨论规则:1. 尊重他人的观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或讽刺。
这样可以促进健康的讨论氛围。
2. 注重听取他人的意见: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应该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不要打断或贬低他人的意见。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鼓励多样性观点:学生的观点可以各不相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互相交流和辩论。
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方法
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方法课堂讨论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深化的重要教学活动。
然而,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导致课堂讨论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第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尊重和包容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声音,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以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第二,引入案例和实例。
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障碍。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引入相关案例和实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和实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融入到课堂讨论中。
第三,运用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本质,激发其思维和想象力。
启发性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教师可以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
第四,利用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
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观点和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并设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讨论和辩论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奖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奖励。
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和肯定学生的表现,或者给予一些小奖励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供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
综上所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方法包括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入案例和实例、运用启发性问题、利用小组讨论以及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奖励。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提高课堂讨论效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深化。
《激发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兴趣》小妙招
激发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兴趣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关注的问题。
因为只有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小妙招,希望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兴趣。
一、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1.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或者是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2.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或者是视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是被尊重和重视的,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 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问题性作业,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1. 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自由,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积极参与学生的探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和支持。
四、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和讨论活动,让学生产生共鸣和互相启发,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
2. 在团队合作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和建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和复杂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探讨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2.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兴趣是一个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努力的过程。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的小妙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乐趣和动力。
六、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材料1. 提供学生丰富的资源和材料,以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它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有时学生可能因为害羞、缺乏自信或者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而不愿参与讨论。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技巧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技巧,旨在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讨论质量。
1.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自信。
其次,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尊重和信任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倾听和尊重的指导原则,鼓励学生接受不同的观点,并且尊重彼此的意见。
2. 提前准备讨论主题教师在课前应该提前准备好讨论的主题或问题,并将其告知学生。
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准备自己的观点,能够更加自信地参与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讨论主题。
3. 使用引导性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利用引导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引导性问题通常针对问题的关键点或者学生的思考方向,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欲望。
同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有多种角度和方法思考问题,避免局限于单一的答案。
4.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互动。
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观点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或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给予肯定和充分赞扬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充分赞扬,鼓励学生继续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语言表达或者简短的赞扬来表达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认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重视和肯定。
6. 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方法,推动学生的思维深入。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引言: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环节。
然而,很多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被动,缺乏积极参与的意愿。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一、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1. 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意见,不批评学生的观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声音。
2. 鼓励多元化的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激发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1. 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参与讨论。
2. 利用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反馈1. 引导学生提供理由和证据: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以要求他们提供理由和相关的证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给予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肯定他们的参与和表达,同时也要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1. 提出挑战性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讨论。
2.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讨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结语:通过以上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积极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学策略引言:课堂讨论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掌握的重要方式,然而,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缺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一、创设良好的讨论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需要创设良好的讨论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确定一个轻松和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自如;2. 创建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3. 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多样性的声音。
二、提供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
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使用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策略。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扮演着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成长。
四、制定明确的参与规则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制定明确的参与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规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轮流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避免个别学生占据主导地位;2. 尊重他人: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不打断别人的发言;3. 积极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互相交流,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五、提供举例和案例分析通过提供实际的举例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及时给予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于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在讨论中继续努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和评分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结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设良好的讨论环境、提供启发性问题、使用小组讨论、制定明确的参与规则、提供举例和案例分析,以及及时给予反馈等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课堂讨论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
如何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社会和自己的身份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关注。
而讨论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和技巧。
一、为讨论设定明确的目标在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之前,教师需要为讨论设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可以是促进学生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
目标的明确性有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内容,并使得讨论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设积极的讨论氛围为了让初三学生更愿意参与讨论,教师需要创设积极的讨论氛围。
首先,教师要用鼓励和肯定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提出引导性问题在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讨论主题,鼓励他们就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和争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想法,互相学习和促进彼此的成长。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然后将不同小组的代表邀请到前台进行汇报。
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生可以分析讨论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和观点,总结讨论的重点和亮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需要教师设定明确的目标、创设积极的讨论氛围、提出引导性问题、组织合作学习和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初三学生进行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课堂讨论的引导技巧
课堂讨论的引导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而,要使课堂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引导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课堂讨论的引导技巧。
一、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一个好的讨论问题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
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争议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提出“《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你更欣赏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
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讨论的价值;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确保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二、明确讨论规则在开始讨论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的规则。
比如,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不要偏离话题;要积极参与讨论,不要沉默不语等等。
明确的规则可以保证讨论的秩序,提高讨论的效率。
同时,教师还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三、合理分组分组是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分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采用自由组合、随机分组、指定分组等方式。
在分组之后,教师要为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讨论结果。
四、巧妙引导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当学生的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启发和提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学生之间出现分歧和争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辩论,不要让讨论变成争吵。
例如,在讨论“科技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争论不休。
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授课模式已逐渐被淘汰,而以讨论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则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因为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学生的讨论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题目,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深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多种方式。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分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可以减少学生话题的单一性和冗长度。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参与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问题归纳在讨论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没有经过整理和梳理会显得比较混乱。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纳整理,这样可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类,从而使问题归纳更加清晰、系统。
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在讨论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拿不准答案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搜索”或小组讨论,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可靠资源和引导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问题。
交流分享讨论的最后一步,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邀请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就讨论过程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交流分享,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同伴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法,以及更多的视角和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结通过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思考、分组讨论、整理问题、寻找答案和交流分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作者:翁晓妍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17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讨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多元交流中,通过质疑、争辩、体验、感悟对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堂讨论应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是讨论的载体。
精确、恰当的问题是开启学生讨论思维的金钥匙,是点燃学生讨论欲望的火炬。
因此,如何巧设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这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讨论开始前,精心编拟导入式问题,能有效引发讨论的产生
如何向学生呈现问题?向学生呈现什么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并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因此,讨论开始前的导入式问题应与学生的经验与兴趣挂钩,做到问题以事实材料为背景。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走近生活,设计耐人寻味的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讨论问题,能很好地创造讨论的原动力,引发讨论的发生。
例如,在《看云识天气》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导入式的讨论问题:首先出示幻灯片,上书几条谚语:①天上沟沟云,地下雨淋淋。
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③天上鲤鱼斑,晒粮不用翻。
④东虹轰隆西虹雨。
学生看后,津津有味,教师趁机启发道:这几句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同学们读后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哪两种关系呢?(学生热烈讨论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种关系:第一,天气和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第二,天气变化与云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看云识天气"(板书)。
由于这一问题的背景与学生经历的事情有关,所以能够成为引发讨论的“共振点”。
(2)走向社会,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
讨论开始前,以现实社会的某些现象为背景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导入式问题,能紧密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问题成为唤起讨论的触发点。
例如,在教学《吆喝》一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
(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由于问题的背景材料是学生普遍关注并比较熟悉的现象,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动机,从而“主动建构心理表征”。
二、讨论过程中,灵活设计推进式问题,能巧妙引导讨论的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师生、生生的协作与会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所以,当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就应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讨论的发展。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推进式问题,以正确引导讨论者的思维走向,使讨论恢复生机与活力。
推进式问题的设计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寻根问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
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能正确引导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讨论的效果。
寻根问底的方法有以下四种:①探究原因。
如:美丽的仙湖——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呢?②预测后果。
如:如果人类也进行克隆会有什么后果?③推测可能。
如:不同的形态的云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变化呢?④寻求解析。
如: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2)推波助澜,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结合学生讨论的需要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学生的心弦,才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断激发起新的发言冲动,从而保持热烈而高涨的情绪继续深入讨论。
推波助澜的方法有以下四种:①寻找连接。
如:你所讲的与前一位同学的发言有何联系?②比较异同。
如:《日》与《月》两篇短文的异同是什么?
③列举途径。
如:“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有哪些?④摘取要义。
如:你能概括一下你的观点的大意吗?
三、讨论终结时,科学创设延伸式问题,能有力促使讨论的升华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向学生提出和不提出希望,结果大不相同,前者的效果要优于后者,产生“期待效应”。
讨论结束时,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适当的由讨论引发的新问题,对学生“暗含期待”,而不是由“讨论综述”作为结尾,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不至于因课堂讨论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窄的圈内而不能发散,而是引动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神思飞扬,把课上的讨论延伸到课后,这就大大扩展了讨论课的外延空间。
讨论终结时的问题设计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承上启下,设计铺垫型的问题。
有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深化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奠基,为下节课的教学打埋伏,可在讨论结束时针对该内容创设铺垫型的问题。
例如:学生讨论完“恐龙无处不在”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关系这一主题后,教师可提出与之相关的另一深入问题:你是如何认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样既预示新课《被压扁的沙子》,又激发了学生新的追求,使学生保持持续探究和继续讨论的兴趣。
(2)联系实际,设计迁移型的问题。
学校的课程是基于学生学习后能产生正迁移的假设而设计的,在这个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在课堂讨论行将结束时,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迁移型的问题,巧妙地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引导讨论者运用讨论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讨论完“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的原因”这一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讨论“为什么会有海市蜃楼?”,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光线的折射”这一原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
将该原理活化,迁移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较好较快的培养与发展。
总之,巧妙设计问题是激发学生讨论欲望的关键。
教师和学生必须以问题引领讨论的始终,在讨论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讨论顺利启动,深入发展,完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