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介入放射学综述
介入放射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技术阐述
的准确性和效率。
超声引导下介入
03
超声引导下介入具有实时、便捷、无创等优点,未来可能会成
为介入放射学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
面临挑战和解决方案探讨
技术难度和培训要求
介入放射学技术难度较大,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 和丰富的经验。解决方案包括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 培训体系等。
并发症风险
介入放射学手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解决方案包括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围手 术期管理等。
如导管鞘、导丝、球囊等,协助完成介入 操作。
02
诊断性介入放射技术
血管造影术
01 选择性血管造影
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目标血管,显示血管形态 和病变。
02 超选择性血管造影
使用更细的导管和微导管进行更精确的血管造影 。
0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利用计算机处理造影图像,提高血管显示清晰度 。
非血管造影术
椎间盘造影
通过穿刺将造影剂注入椎 间盘内,显示椎间盘形态 和病变。
03
治疗性介入放射技术
血管内治疗技术
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等手段,恢复血管通畅, 改善血液循环。
溶栓治疗
利用溶栓药物或机械装置 ,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 复血流。
血管内栓塞治疗
通过导管将栓塞物质注入 血管内,阻断异常血流或 止血。
发展历程
介入放射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医学影像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介入器械的日益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
介入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
01 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介入手段获取病变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 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02 微创治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简称IR)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利用放射线技术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放射学无需开刀,可以通过小切口或者皮肤穿刺来进行操作,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介入放射学的原理、应用领域和潜在风险。
原理介入放射学主要依靠X射线、CT、MRI等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结合导管、导丝和特殊的介入器械来执行诊断和治疗操作。
放射学家通过实时的影像引导,可以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并将介入器械送入体内进行操作。
这些器械可以用于取材、打针、塞栓、放疗等治疗操作,同时还可以进行造影、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诊断和治疗手段。
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包括血管介入、肿瘤治疗、病理学和神经介入等方面。
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是介入放射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通过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的情况,发现狭窄、栓塞等异常情况。
在治疗方面,血管介入可以通过放置支架来扩张血管,或者通过栓塞术阻塞肿瘤的供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肿瘤治疗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穿刺和针刺等操作,可以将化疗药物直接送入肿瘤部位,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介入放射学还可以通过高能射线放射治疗来杀死肿瘤细胞,达到肿瘤的控制和消灭。
病理学介入放射学在病理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可以获取肿瘤或组织的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无需开刀,切口小,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神经介入神经介入是介入放射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例如,在脑血管病中,通过介入放射学可以准确地定位血管畸形,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外,在脊柱病变治疗中,通过神经介入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和恢复患者的功能。
潜在风险虽然介入放射学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介入放射学总论
经皮椎间盘髓核切吸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穿刺椎体注射骨水泥治疗转移癌或 骨质疏松等导致的压缩性骨折以及良性 的椎得到较好的控制疼痛 的作用
由于仅仅阻断了神经通道,疼痛复发率 较高
通过反复治疗可以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CT引导下腹后 神经结固定术
14
再次固定对侧
管腔成形术
利用球囊导管、金属支架或其他介 入器材治疗各种管腔的狭窄、闭塞
目的 使狭窄的管腔恢复通畅, 或改善通畅状态。
并发症 出血
感染
注意事项及处理
术后卧床2个小时
将明胶海绵条留置 在穿刺通道,达到 栓塞目的。
紧急血管栓塞,止 血。
术后抗炎治疗3天
引导设备
X线透视:
简单、方便、廉价; 主要用于胸部活检、骨组织活检的介导。
B超:
无辐射、简单、方便、廉价; 用于腹部实质脏器,软组织病变活检 对于胸部病变可对胸壁病变和有积液包绕的病变进行活检,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盛京医院 放射科 卢再鸣
非血管介入放射学
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影像手段的 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引流导管、金 属支架或其他介入器材,进行组织学 检查或对非血管系统疾病进行治疗。 穿刺与引流术 管腔成形术
穿刺与引流术
利用穿刺针进行活体组织学检查 利用穿刺针注射治疗及其它物理治
术前镇静和镇痛
教导患者学会配合
必要的术后留诊观察
囊肿的穿刺治疗
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通过各种 穿刺针、引流管,经皮/经组织穿刺, 抽出囊液,并固定囊壁的治疗方法。
目的
减轻囊肿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压力,治疗感染的 囊肿,防止囊肿破裂。
介入放射学资料
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逐渐减轻、消失。
5、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6、首过效应:是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7、层流现象:由于药物的比重通常比血液小,当药物进入血管后并不能很快和血液混合,特别在卧位时给药时,药物常在血柱的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向人体腹侧开口的血管或优先分布于靶器官的腹侧部分的现象。
8、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9、球囊血管形成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带导管的球囊置于血管狭窄处,打入造影剂使球囊充盈,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张成形的技术。
10、支架血管形成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
11、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12、经皮穿刺消融疗法: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原位灭活肿瘤,使其融解吸收,达到非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13、介入性(内科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器官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川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总论
介入放射学分类
按系统分类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按技术分类
–穿刺术 –灌注与栓塞术 –成形术 –其他:TIPS、取异物、留置过滤器等
介入放射学分类方法(一)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其他(包括两者的结合)
血管性介入
–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 –药物灌注: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溶 栓药物、止血剂等 –血管栓塞:出血血管、肿瘤血管、动 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血管瘤、脾动 脉栓塞等 –血管成形:心脏瓣膜及血管狭窄的球 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成形及激光、旋 切成形等
–CT 断层图象,解剖结构清楚,易 于定位 可设计针道的行程 有辐射 CT透视,6幅/秒,近实时显示
–MRI 开放式MRI机 磁相容的器材,如穿刺针 床边交互式操作,近实时显示 (MR透视)
总 论
开放式MRI机
器
材
–穿刺针(needle) 建立通道用穿刺针:血管,非 血管 –血管穿刺针 针柄内腔呈光滑漏斗形 单管薄壁针、二部件针 针的粗细用G (gauge)表示( 号)
非血管性介入
–经皮穿刺活检、抽吸、引流及治疗: 如实质脏器病变的经皮穿刺活检及消 融治疗,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及融核术 ,经皮穿刺脓肿、囊肿的抽吸、引流 及注药治疗,结石处理等。 –管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成形: 如气管支气管、食管、胃肠道、胆道 、尿道、输尿管及吻合口狭窄的球囊 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成形。
Dr.Seldinger
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0年代后期提出“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概念,70年代召开国际会议 确认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展 –三大治疗体系:内科、外科、介入
介入放射学的介绍
介入放射学的介绍介入放射学属微创医学的范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Seldinger 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定义为: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等,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者用以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材料,以明确病变性质。
介入放射学的导向设备主要为X线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
根据导向设备的不同,可分为 X线介入技术、B超介入技术和 CT介入技术。
由于MRI可立体成像和实时显示,故在颅内脓肿、囊肿和血肿的引流、肿瘤微创治疗和穿刺活检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形成MRI介入技术。
介入放射学的技术主要包括:①成形术;②栓塞术;③动脉内药物灌注术;④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⑤经皮针刺活检术;③消融术等。
按照介入治疗的途径不同,它可分为血管和非血管性介人技术。
血管介入技术是指在血管内进行的治疗和诊断性操作,它是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经导管栓塞术和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三大技术为基础,现已能对出血、动静脉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狭窄等血管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对实体良、恶性肿瘤的术前栓塞或姑息性治疗,可降低手术风险或延长患者生命;对血栓的溶栓和清除、内科性内脏器官消除功能治疗、风湿性二 1尖瓣狭窄及冠状动脉狭窄成形术、心脏电消融术、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闻栓塞术、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等,其治疗效果能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了外科手术治疗。
非血管介入技术是指在血管以外进行的治疗和诊断性操作,它是以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和经皮针刺活检术等为基础,包括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取石术、肝肾囊肿硬化和脓肿引流术、经口食管胃肠道狭窄扩张术、经皮肾穿引流术及输尿管成形术、抽液和采集细胞标本等。
近年来,由于操作器械的改进和创新,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支架技术的出现,使某些疾病的介人治疗效果更为肯定,它所涉及的治疗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得放射科的职能由过去以诊断为主发展到诊治并重的新阶段,使放射科成为真正的临床科室。
介入放射学总论
15.10.2020
30
15.10.2020
31
四、血管成形术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应用导 管、导丝技术,扩张狭窄血管或再通闭塞 血管,达到恢复血供的目的,主要有以下 方法:
15.10.2020
32
15.10.2020
2、明胶海棉:中长期可吸收性, 也是手术止血剂,用于栓塞中、小动 脉、栓塞肿瘤、控制出血。
15.10.2020
14
3、螺圈:长期不吸收性,无活性。 用于永久栓塞血管。如颅内动脉瘤的栓 塞治疗。
4、可脱球囊:为机械性栓子,用 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和海棉窦动-静脉瘘。
15.10.2020
15
(二)栓塞技术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 础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及导 丝、导管技术,对病变进行治 疗与活检的一门学科。
15.10.2020
2
分类
按穿刺入路分:
1.血管介入放射学
2.非血管介入放射 学
按解剖部位分:
1.普通介入放射 学
2.神经介入放射 学
3.心脏介入放射 学
15.10.2020
3
Seldinger技术
适于行选择性插管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用 灌注治疗。
15.10.2020
27
15.10.2020
28
15.10.2020
29
(三)溶栓治疗
全身静脉性溶栓,虽可对有血栓的 部位有效,但正常部位或器官可能会诱 发出血,选择性插管对病变部位使用溶 栓剂(如尿激酶)治疗,如冠脉溶栓, 周围血管溶栓,溶栓的治疗效果好坏取 决于血管闭塞早期。
利用Sedinger技术,先行诊断性血管造 影,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及血管结构、血 液动力学改变,然后将导管送至接近病变 血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缓缓注入栓 塞剂或释放机械手将栓塞物送入病变区, 全过程实时电视透视监控,治疗结束后, 要造影复查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医学影像学总结: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基本概念: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基础上,在DSA、超声、CT、MRI等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或体表自然孔道的途径,引入导管、导丝、球囊导管、支架、引流管等相关介入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包括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介入诊断学: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简单器材获得病理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学、细菌学和影像学资料的一系列诊断方法-介入治疗学: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材和药物对病变进行灌、堵、通、扩、引等的一系列治疗技术·Seldinger技术经皮直接穿刺血管,通过导丝将导管引入血管内-是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技术-常用穿刺部位(表浅、相对较粗)1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2股静脉、腘静脉·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分支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颈动脉、肾动脉、主髂动脉、下肢动脉、膝下动脉),急性动脉出血性疾病,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症,颅内血管性疾病-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胆道梗阻,消化道管腔狭窄、梗阻,气管、支气管狭窄,脓肿与囊肿,椎间盘与锥体病变-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其他恶性肿瘤(肺癌、肾癌、胰腺癌、盆腔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第一节原发性肝癌的介入诊疗★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富血性)+胆管细胞癌(乏血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技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肝细胞癌)1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TAI)2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3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应用最广)-消融治疗(胆管细胞癌)1物理消融:射频消融(RFA)、微波、冷冻、激光2化学消融:无水乙醇、乙酸消融一、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主要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早期尽量切除)·化疗药物肝动脉灌注:肝组织浓度是其他器官的100-400倍;瘤区高于正常肝组织5-20倍(副作用小,效果更好)·碘油乳剂栓塞:趋向性沉积于肿瘤血管·微球栓塞:阻断肿瘤血供(一)TACE理论基础:血供(二)TACE适应证·Ⅱb期、Ⅲa期和Ⅲb期的部分病人·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高龄、严重肝硬化的原因不愿手术的Ⅰb期和Ⅱa期病人·多发结节型肝癌·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闭塞,或完全闭塞但充分侧支形成·肝癌破裂出血(三)TACE禁忌证·门静脉主干完全闭塞,侧支形成少·合并活动性肝炎或者严重感染,无法同时治疗·严重肾功能障碍·恶液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四)TACE并发症及防治·化疗栓塞综合征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腹胀、发热——对症支持·术中胆心反射严重胸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死亡——阿托品·肝脓肿、胆汁瘤——经皮穿刺引流、抗生素(五)TACE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富血性肝癌效果更好·严重肝硬化患者,效果更差二、射频消融RFA·在超声或者CT引导下,向肝肿瘤内插入射频针。
介入放射学
3、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腔内血管成形术( )
中等血管的局限、 适 应 症:大、中等血管的局限、孤立性短段 狭窄多发、 狭窄多发、分散的短段狭窄和闭塞 扩张机理:充胀的球囊压力使狭窄区血管壁内、 扩张机理:充胀的球囊压力使狭窄区血管壁内、 中膜局限性撕裂, 中膜局限性撕裂,中膜过度伸展 , 动脉粥样斑块短裂, 动脉粥样斑块短裂,导致管壁张 力减 退腔径扩大
恶性) 治疗肿瘤 (恶性)图 四肢) 溶解血栓 (心、脑、四肢)图 外伤、畸形、肿瘤等) 控制出血 (外伤、畸形、肿瘤等)图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血管痉挛) 改善缺血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血管痉挛)图
2、栓塞术: 、栓塞术:
常用栓塞剂: 常用栓塞剂: 可吸收栓塞剂 自体血凝块及组织 明胶海绵(粉、片、条) 不吸收栓塞剂 聚乙烯醇、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碘油、微球、 二氰基丙烯酸 异丁脂(IBCA)、可脱球囊、 含钡聚乙烯(PVA)、弹簧圈、白芨粉、 鸦胆子油等。
4、内支架置入术 、
医用不锈钢、镍钛记忆合金、 材 料 — 医用不锈钢、镍钛记忆合金、钽 Z形 stent)、编织(Wallstent、 )、编织 结 构 — Z形 (Z stent)、编织(Wallstent、 Streckerstent)管状(Palmazstent) )管状( ) 支撑力—自扩 自展式 球囊扩张式、 支撑力 自扩/自展式、球囊扩张式、热形 自扩 自展式、 状记忆式
适应症: 适应症:
肝癌、肺癌、肾癌、 肿 瘤: 肝癌、肺癌、肾癌、子宫肌瘤 (图) 大出血:鼻衄、外伤、血管畸形、动脉瘤、 大出血:鼻衄、外伤、血管畸形、动脉瘤、 肿瘤、手术后( 肿瘤、手术后(图) 异常分流: 静脉瘘 静脉瘘、 异常分流: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图 脾功亢进:( :(图 脾功亢进:(图)
介入放射学概况(上)
介入放射学几种重要工具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需要数量不多,但非常重要的 几种工具:穿刺针、导管、导丝、对比剂, 每一种工具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都经历了 非常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穿刺针和注射器的发展
l665年,牛津大学著名建筑学家和天文学 家Christopher,Wern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支 静脉注射器
介入之父
第1例PTA 1964年1月16日
女,83岁,因“感冒、左腿疼痛数月”而 入院,因进行性坏疽而准备截肢。
PTA后3周
PTA后4周
坏疽愈合
1969年,Dotter首先提出了血管内支架 的设想,并在犬实验研究中证实了血 管内支架能够嵌入血管壁,保持血管 腔通畅达两年半之久
1974年,Grunzing发 明了双腔带囊导管 用以做腔内血管成 形术,较之Dotter的 同轴导管更先进。3 年后他又用这种导 管成功地为一患者 在清醒状态下做了 冠状动脉成形术
发 展 史
1967年,Margulis在美国放射学杂志上 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ity” 1976年Wallace在“Cancer”杂志上以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 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 l979年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 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 名才逐步在国际学术界达成共识。
新型导管
Since 1963, Cook has been a leader in developing health care devices that have improved liv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sales and marketing offices worldwide, we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 fo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
19
什么是介入?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 在影 像的监视下, 利用导管、穿刺等技术,取
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 明确病变性质以及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 术治疗的一个新技术学科。它以独特的 学科和技术特点,介入各个医学领域, 跻身于各个学科之间,成为影像医学和 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编辑ppt
6
Seldinger技术的出现
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 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由于该法操 作简单、创伤小、无需缝合血管,完全 替代了以往的手术切开的方法,很快被 广泛采用,成为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 技术。
Dr.Seld可in编g辑epprt
7
插管技术: Seldinger技术
导管鞘
普通导管鞘 特殊导管鞘
永久或暂时留置物
可编辑ppt
23
导管
导管(catheter)是介入诊断、治疗所用 的主要器械之一,根据结构和作用特点 可分为普通导管和特殊导管。
可编辑ppt
24
导管
可编辑ppt
25
囊肿、脓肿经皮抽吸引流
可编辑ppt
26
普通导管:
为一段一定长度的塑料管,其前端部分形态 繁多,逐渐变细,利于插入不同部位的血管; 尾部与针头尾端类似,便于与注射器衔接。
可编辑ppt
13
Concept of IVR by Wallace S.
Direct unencumbered visualization of areas of interest by image inten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more invasive techniques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and angiography have extended the scope of the radiologist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eoplastic diseases. Percutaneous biopsies can be obtained more safely and with greater reliability from lesions of the lungs, skeleton, kidneys, liver, pancreas, and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Intravascular therapy by arterial occlusion of the neoplasm has been employed to control hemorrhage, to decrease tumor mass, and preoperatively to facilitate surgical removal. The possibility of initiating an immune response to the ischemic neoplasm is also discussed.
介入放射学总论
( 3 )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
( 4 )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三、设备与器材
(一)影像监视设备
介入放射学如定义所述,它不同于外科手术的局部治疗在于不是直视治疗局部,而是通过影像设备的监视,利用导管、导丝的操作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所以监视手段及其选择至关重要。每一种监视手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取其长避其短才能保证介入放射学操作的顺利进行。下面就简述这些监视手段的特点,鉴于篇幅所限,各种方法的原理等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二)使用器材
介入放射学器材的种类繁多,且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将不断有新的器材被开发应用到临床。
1 .穿刺针 是最基本的器材。经过穿刺针建立通道,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在完成通道建立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穿刺针研究及发展的关键。穿刺针的外径是用 G 表示,内径为了和通过的导丝相对应则用英寸表示 [ 表 10-1] 。
( 1 )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型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血管畸形、动静脉漏及血管破裂出血。
( 2 )利用灌注(栓塞)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化疗药物混合碘油加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治疗肝细胞癌。
( 3 )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 4 )利用动脉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
( 1 )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如消化道出血。
( 2 )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如肝细胞癌的栓塞治疗。
( 3 )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 4 )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
3 .成型术 (Angioplasty)
(完整版)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概念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某些疾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合并症少、费用低、住院时间段,恢复快等诸多优点. 内容:1.血管介入技术2.非血管介入技术血管介入技术 1.1 动脉内药物灌注术 1. 血管收缩治疗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的加压素灌注治疗 2.化疗药物灌注治疗主要用于各部位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动脉灌注 3 .溶栓治疗药物:尿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急性脑梗死(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开通闭塞的血管,挽救尚未坏死的脑组织,最大程度恢复神经细胞功能,减少致残率的发生,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及早合适的治疗,是恢复患者自理能力的关键,导管内溶栓适应症(1)急性缺血性卒中(2)溶栓时间窗内,前循环6小时内,后循环12小时内)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常见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包括导管动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放、导管内溶栓、导管碎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是将导管选择插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将溶栓剂(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或中药制剂注入股骨头动脉,使药物进入股骨头微循环,扩张血管,溶解脂肪拴子和减少血液粘稠度,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改善股骨头供血,使其逐步修复,该技术成熟,疗效确切、肯定,目前国内应用广泛。
股动脉插管分别进入旋股内、外侧动脉注入尿激酶10~40万单位,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ml,复方丹参液化10~30mL 术后3~5天经下肢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单位和山莨菪碱20ml 血管介入技术 1.2 经导管栓塞术 1.2.1 概念 X线透视监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送入栓塞剂,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目的的技术 1.2.2 栓塞物·自体血块·明胶海绵.碘化油·聚乙烯醇(PVA) .弹簧圈 1.2.5 临床应用 1 ·控制出血外伤性出血利用导管技术对出血部位血管进行栓塞,止血效率高、止血效果肯定、疗效快、创伤小,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以成为各部位出血的首选诊断与治疗方法• 1.盆腔大出血的治疗(包括产后宫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骨盆严重外伤、手术后再出血、盆腔恶性肿瘤引起的出血)• 2.肝脾破裂出血的治疗(血液动力学情况相对稳定,选择介入栓塞治疗为首选的保守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总结
1.恶性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包括: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动脉弧形推移、动脉不规则僵直和中断、血管湖和血管池、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的表现、侧支供血。
2.介入治疗栓塞物质有:血凝块、吸收性明胶海绵、不锈钢圈、 Serbinenko 球囊、无水乙醇、微球、碘油、鱼甘油酸钠、蓝色组织胶、氧化纤维。
3.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丝裂霉素 C、阿霉素、表柔比星。
4.良性病变血管造影表现:动静脉狭窄或者闭塞、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血管畸形、动静脉瘘。
5.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适应症: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者转移性恶性肿瘤所导致的黄疸、良性狭窄,尤其是胆肠吻合处的狭窄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导致的败血症、黄疸病人手术前的胆道减压、作为其他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
禁忌症有: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脓毒血症及败血症、大量腹水、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漏、逆行胆道感染、胆汁分泌过多6.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主要有: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支架、其他。
影像监视设备有:直接 X 线透视、间接 X 线透视与 DSA、超声波检查仪、 CT、 MR。
7.食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导丝导管误入假道、食管破裂、支架阻塞、支架移位、反流。
8.按照治疗领域分类,介入放射学可分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按照方法分类:分为穿刺/引流术,灌注/栓塞术,成形术,其他。
9.栓塞剂按时间可分为:短期(48h 内),中期(48h~1 月),长期( 1 月以上)。
10.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应具有:可见性,可控性,跟踪性,灵便性,可塑型性。
11.肝癌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弱小肝癌(d 小于等于 1cm ),小肝癌(d1~3cm),中肝癌(d3~5cm),大肝癌( d 大于 5cm )12.血管扩张类药物:罂粟碱、前列腺素、妥拉唑啉;血管收缩类药物: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张素。
13.止血类药物:维生素 K3、 K1、氨甲苯酸、鱼精蛋白、酚磺乙胺、凝血酶;抗凝药物:肝素钠、华法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一、介入放射学的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影像学为基础,通过导管或针头等设备直接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技术。
它具有微创、准确、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二、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1.导管置入技术导管置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向人体内部插入导管,以达到治疗或诊断的目的。
在导管置入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大小,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损伤患者。
2.血管造影技术血管造影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通过向人体内部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显影,从而观察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情况。
在血管造影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注射方式,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经皮穿刺技术经皮穿刺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皮肤穿刺,将针头或导管插入到人体内部进行治疗。
在经皮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方式和设备,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损伤患者。
4.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导管向肿瘤等组织内部输送高频电流,使组织受到高温作用而坏死。
在射频消融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操作方式,并掌握正确的治疗时间和功率,以确保治疗效果。
5.介入性放射治疗技术介入性放射治疗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向肿瘤等组织内部放置放射源,使组织受到辐射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介入性放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放射源和操作方式,并掌握正确的剂量和时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三、介入放射学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心血管病、肝胆疾病、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临床实践中,介入放射学已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放射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介入放射学将更加微创、准确、安全,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1.介入放射学总论1
4
介入放射学发展史
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的探索创新为今后的介入放射学 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1928年Santos等完成第一例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 影
1929 Werner Forsmann: 自体右心导管插管
1931年Dos Stantos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了最 早的动脉造影
1940年古巴放射学家Farinas用股动脉切开的方法将
The improved ability of radiologists to see inside the body gave rise to 引起,使发生,导致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R) -- minimally invasive targeted treatments performed under guided imaging -- in the mid-1970s.
介 入 放 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泰山医学院 放射学院 卢川
手机:13581139827 Ema射学定义
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 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 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 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 诊断的学科
In 1956, Dr. Werner Forssman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介入放射学总论
2020/5/23
60
ETL
血管成形术步骤(二)
球囊扩张
– 预扩张通道:用交换导丝先通过细导管到粗导管 – 置入球囊:通过硬导丝置入球囊 – 用压力泵或手推注射稀释造影剂充盈球囊扩张 – 球囊切迹变浅或消失 – 抽瘪球囊,取出
观察效果:
– 测压:测原狭窄两端的压力 – 造影
2020/5/23
2020/5/23
29
2020/5/23
ETL
30
2020/5/23
ETL
31
2020/5/23
ETL
32
第三节 常用的介入导向及相关设备ETL
1、DSA(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2、高压注射器 3、CT 4、MRI 5、超声
2020/5/23
61
血管成形术步骤(三)
ETL
• 支架置入(必要时进行)
– 置入支架释放器:通过硬导丝置入支架释放器 – 将支架释放器前端的两个标记置于狭窄段对应位置 – 支架长度应覆盖狭窄段两端各1cm – 扣动扳机(或回撤外套管、或推进输送杆),释放
支架 – 撤出支架释放器
• 观察效果:
– 插入导管 – 测压:测原狭窄两端的压力 – 造影
• 增强对比度
– 大多数组织器官在X光下是直接观察不到的--例如血管 – 许多组织器官在X光下只能观察到大致轮廓,其内结构不清—例
如肝脏
• 了解体内血液、胆汁、尿液等的流动情况 • 了解腔隙(如囊腔、脓腔)的大小、形态
2020/5/23
48
ETL
经皮经腔管腔成形术
(含球囊成形和支架成形)
通过穿刺技术,经皮,经管腔,送入球囊导 管或/和支架对管腔进行扩张成形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综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一词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即:在影像医学(X线、超声、CT、MRI)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
或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
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剌、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以这样理解: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引导下,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
与传统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相比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简便微创。
介入放射学是近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合并症少、见效快。
它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由于其在疾病诊疗方面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系应用简便易行)等独有特点,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已迅速确立其重要地位。
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称之为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
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将会象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一样,细分为神经介入科、心脏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首选方法,倍受患者关注和欢迎。
发展史1、国外在国外始于60年代,大多是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它不但用于血管系统疾病和出血的治疗,并广泛用于其他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最早Lussenhop和Spence在X线引导下应用导管栓塞了一例AVM。
(2)1964年 Dotter和 Judkin推出一种经皮穿刺共轴扩张导管系统,扩张周围血管直到血管再通,但由于并发出血和栓塞机会多,没能推广应用。
(3)1973年 Gruntzing发明双腔带囊扩张导管,达到扩张狭窄血管的目的,从而使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得到发展。
(4)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1966年 Rashkind创导心房间膈开口术,19 67年 Postmann应用PDA关闭术,20年来发展到治疗 ASD、 VSD关闭术,肺动脉瓣狭窄扩张,肺 AV瘘栓塞等。
(5)在治疗肿瘤方面,1972年Rosch对肝、肾恶性肿瘤进行栓塞,70年代 Maddison和 Spigos对脾进行部分栓塞治疗脾亢。
(6)1969年 Kaude经皮肝穿作胆道外引流,1978年 Hoevels作胆道内外引流及内支架治疗胆道狭窄。
(7)1970年 Christoffersen和1972年 Oscarson在X线或CT、超声引导下行实质脏器的细针穿刺活检,脓肿引流等。
2、国内(1)197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在国内首先报道经皮穿刺插管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试验。
(2)1978年上海华山医院赵伟鹏和陈星荣报告应用国产穿刺针,导管做肾动脉造影。
(3)1982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报告PVA治疗一例股动脉狭窄。
(4)1983年北京宣武医院报告10例应用PTA治疗肾动脉狭窄。
(5)1986年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大武汉第三医院报告应用双腔气囊治疗肾动脉狭窄。
(6)1980—1985年上海华山医院报告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中山医院林贵应用不同栓塞剂栓塞肝、肾动脉的试验研究,武汉医学院冯敢生等应用中药白芨作栓塞剂的试验研究,他们的研究开创了介入放射学的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途径。
林贵、孙大、彭勃等报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动脉栓塞治疗脾亢及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术等。
(7)1981年上海中山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报导经皮穿刺胆道造影及胆汁外引流(PTCD)1985年报导经皮插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肝脓肿,肾盂引流及经T管网篮取石等。
(8)1984—1986年报告在X线,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单纯依靠影像难以确诊的病变提供了病理学证据。
(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78年开始做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同年开展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国内开展较早的单位之一。
分类介入放射学按目的可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按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药物灌注;栓塞技术;成形支架;滤器技术等)和非血管放射介入学(穿刺活检;引流技术;异物取除;腔道支架等);按临床应用范围可分为肿瘤介入放射学、非肿瘤介入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等等。
虽然CT、MR、B超对某些血管病已具有诊断价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尤其辨别出血管动脉、细小血管病变和血流的动态观察等仍然不可被替代。
在某些血管病、肿瘤的治疗上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如肾动脉狭窄,肝癌的治疗等。
特别是对血管外一些管道狭窄性病变的开通如食管、胆管、气管、泌尿系狭窄甚至鼻泪管狭窄都有明显疗效。
(一)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分类:一、血管介入放射学亦称介入性血管造影学(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或施行某种措施,以达治疗目的。
常用血管介入技术有三种。
1、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1)血管收缩治疗经导管向有关动脉内滴注加压素,以控制胃肠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静脉曲张出血、胃粘膜弥漫性出血及结肠憩室出血等等。
(2)肿瘤化疗导管留置于供应肿瘤的动脉,滴注化疗药物,使局部用药浓度加大,避免或减轻化疗引起的全身反应。
2、经导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经原血管造影的导管或特制的导管,将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内,一是治疗内出血如外伤性脏器出血、溃疡病、肿瘤或原因未明的脏器出血。
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疗肿瘤,因肿瘤循环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断,以达控制肿瘤之生长,或作为手术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亦可用于非手术脏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质于脾动脉分支内,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疗脾功亢进,同时不影响脾脏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质如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无水酒精、聚乙烯醇、液体硅酮、不锈钢圈、金属或塑料小球及中药白芨等。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60年代开始应用于动脉,使狭窄的血管扩张,70年代研制双腔气囊导管成功后,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髂、股、腘动脉及肾动脉。
肾动脉PTA(或PTPA)多用于肾源性高血压,使狭窄肾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PTA亦可用于冠状动脉,称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 gioplasty,PTCA),使硬化的冠状动扩张,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PTA使用的导管为带胶囊的双腔导管,将胶囊段置于狭窄血管处,囊内注入含有造影剂的液体,加压至3~6个大气压,每次持续10—15o。
加压可重复3~4次,多数能使狭窄血管达到扩张的效果。
PTA多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其机理是粥样斑块受压,内膜和中层撕裂、伸展,使管腔增宽。
其他原因的血管狭窄,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狭窄,有时也可用PTA治疗。
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1、经皮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PNB)使用细针(22~23号,外径0.6~0.7mm)经皮直接穿刺身体各部位病变区,由于针头有特殊装置,便于取出病变的活检标本。
也可用细针直接抽吸病变的组织碎块,再作活检。
胸部PNB用以诊断肺脏、纵隔和胸壁病变,对肺内球形病籵及纵隔包块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准确率可达85%。
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出血、但用细针的并发症甚少,腹部PNB应用较多,肝、胆、胰、脾、肾及腹后壁包块均可,诊断准备性亦高;骨骼穿刺须用较粗骨穿针,可诊断骨肿瘤。
此外还用于穿刺甲状腺肿块,眶内肿块等等。
为保证针刺安全到达待查病变处,须用电视荧屏、CT、B超、及有关造影检查,以便指引穿刺方向。
2、经皮穿刺引流(1)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 nage,PTCD或PTD)由于恶性(如胆管癌、胰头癌)或良性(如总胆管结石)病变,引起肝外胆道梗阻,临床出现黄疸。
PTCD可行胆道内或胆道外胆汁引流,故而缓解梗阻,减轻黄疸,为根治手术提供有利条件。
行PTCD前需先做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确定胆管梗阻的部位、程度、范围与性质。
PTCD有内外引流之分,通过PTC的穿刺针引入引导钢丝,而后拔出穿刺外地,沿引导钢丝送进末段有多个侧孔的导管,导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胆管内,其内口亦在该处,胆汁经导管外口连续引流,是为外引流;若导管通过梗阻区,留置于梗阻远端的胆管内或进入十二指肠,胆汁则沿导管侧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胆管或十二指肠,是为内引流。
(2)经皮肾穿肾盂造瘘术(Percutaneous transrenal pyelotomy)主要用于尿路梗阻引流,也可利用造瘘术的导管将肾盂或输尿管内结石向下推移,送至膀胱排出。
造瘘术方法同上,使用细针经皮穿肾,进入肾盂,先做经皮顺行肾盂造影(Percutaneous antigrade pyelography)观察尿路形态、狭窄或梗阻部位及其程度,而后沿穿刺针送进引导钢丝,再将导管插入,留置于肾盂内。
(二)按临床应用分类1、血管性疾病:(1)PTA +Stent治疗血管狭窄。
(2)溶栓+PTA和(或)Stent治疗血管狭窄。
(3)应用栓塞材料,钢圈,内支架治疗动脉瘤、AVM、动静脉瘘,血管性出血。
(4)应用穿刺术+PTA+Stent治疗门脉高压症,布加氏综合症。
(5)应用栓塞术或血管加压素治疗胃肠道血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