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重点
科普知识 介入放射学(Baidu)
介入放射学1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由现代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它是以影像诊断技术为基础,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采集组织或其他标本进行医学诊断的科学。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刺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介入放射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随着电子、生物医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新介入器械不断地研发、生产,使介入器材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经血管介入放射学更进一步发展。
同时,非血管介入放射学也逐步完善起来,再度扩大了介入放射学的范围,并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
1996年11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重要方法,备受患者关注和欢迎。
2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介人放射学按目的可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按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人放射学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按临床应用范围可分为肿瘤介入放射学、非肿瘤介人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等。
虽然CT、MRI、B超对某些血管病已具有诊断价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尤其辨别出血动脉、细小血管病变和血流的动态观察等仍然不可被替代。
在某些血管病、肿瘤的治疗上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
3 血管介入放射学血管介入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放射技术重点难点指导
《介入放射技术》重点难点指导模块一总论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诊断设备的监视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组织和器官进行疾病治疗或采集影像、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介入放射学以微创的特点和肯定的治疗效果,使其与内科、外科一起并列为临床医学的三大支柱性学科.二十世纪70--80年代随着介入器械和造影剂的发展和改善,高分辨率像增强器的出现以及DSA技术的应用使得介入放射学在世界各国迅速开展。
1976年:Wallace在《cancer》杂志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介入放射学)为题系统阐述介入放射学概念,使这一概念和命名得到世界学术界公认1977年:Eurich首次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应用于冠状动脉。
介入放射学所需器材:1.直接X线透视2.间接X线透视3 DSA(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首选的影像监视设备)G 5.CT(透视) 6.MRI(MR开放型设计,透视,发展前景好)介入放射学使用的操作器械1.穿刺针。
外径用“号(G)”表示,内径用“英寸(inch)”表示。
2.导管。
导管外径用“F”(Franch)表示,内径用“英寸”表示。
注:1F=0.33mm,1mm=3F)3.导丝4.导管鞘。
导管鞘外套管的直径(内径)用“F”表示,常用为4—6F,内芯的内径用“英寸”表示(以便与通过的导丝相对应)。
5.支架。
分为血管系支架和非血管系支架6.其它。
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1.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1)血管扩张类药物:增加被造影血管的血流量,使图像更清晰,更易显示出血部位。
包括:罂粟硷、前列腺素、妥拉苏林、硝酸甘油。
(2) 血管收缩类药物:减少被造影血管的血流量,主用于对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和肿瘤的显示和治疗。
(肿瘤血管为单层内皮细胞,缺乏α受体,对血管收缩剂缺少或没有反应)。
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张素。
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第7版)
术 后 第
3 天
术 后
3 月 复 查
二、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适应证:月经改变;慢性盆腔、下腹部疼痛;
压迫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或不能忍受其副反应 但拒绝手术,欲保留子宫和生育能力;体弱或 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禁忌证:妇科急慢性炎症未得到控制;无症状子 宫肌瘤;妊娠;子宫肌瘤生长迅速,怀疑子宫 肉瘤或恶变;细蒂浆膜下子宫肌瘤、阔韧带肌 瘤等。
第一节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这里指原发性肝细胞癌,在 非手术治疗中,介入治疗逐渐成为首选。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适应证:外科不能切除,患者不愿;巨块型肝 癌小于70%;多发结节型肝癌;大肝癌术前减 瘤;外科手术失败或复发;切除手术后预防治 疗;肝癌肝脏移植术后复发。
禁忌证:肝功能严重障碍;凝血功能严重障碍; 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合并感染;肿瘤全身广 泛转移,小于3月;恶病质、多器官功能衰竭; 肿瘤占全肝大于70%
第一节分支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分支动脉主要指胸、腹主动脉发出的各 级分支动脉。此类动脉狭窄、闭塞是一 类常见的动脉疾病。对于局限狭窄首选 考虑PTA治疗,无效者进行血管内支架 置入治疗,长段直接进行血管内支架置 入治疗。
弓上动脉狭窄、闭塞 肾动脉狭窄 主髂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上腔静脉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血透动静脉造瘘管堵塞再通
左 髂 股 静 脉 溶 栓 术
第五节 门静脉高压症
是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系 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常由肝硬化所致 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引起。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球囊阻塞逆行性静脉曲张消融术
及肝静脉癌栓 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 肝癌伴梗阻性黄疸 肝癌伴肺转移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第一篇: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适应证】各种病变的动脉造影,动脉内化疗灌注和动脉栓塞术均可采用本技术。
【禁忌证】1.欲选择插入动脉径小于所用导管直径或已闭塞。
2.当手边器材难以完成选择性插管时切忌硬性操作。
【器材】一般选择性动脉插管的导管及导丝均可用于本技术,采用直径较细的导管,如4F和5F,选用头端较软的导管,以便在导丝先行进入后能随之进入靶血管。
超滑导丝几乎是超选择性插管必备的器材,最好选择前端具有15弯头者,利于进入迂曲的血管。
前端柔软的超硬导丝在导管难以跟进时有特殊价值。
同轴导管系统虽然价值较昂贵,但对于超选择性插管困难者和脑血管插管有重要价值。
【操作步骤】1.入路:总的来讲可分为上入路和下入路(Seldinger技术),正确选择入路可提高选择性插管成功率。
(1)下入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可完成大部分患者的选择性插管,当骼动脉十分迂曲时,导管经过几个弯曲与血管壁磨擦力增大,操作往往困难,可采用长导管鞘(10cm~20cm),鞘壁有钢丝加强者为佳。
(2)上入路:可经肱动脉,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
主要用于下入路常规选择插管困难者,动脉先向下行,再折返向上和有多个此类弯曲者经下入路插管往往十分困难,导管进入第一个弯度时再向前插送极易弹出。
经上入路进入此类血管则变得十分容易,原因是原先的多弯曲经上入路变为单弯曲,导管能顶靠在下行的血管壁向上推进,甚至腹腔动脉闭锁由肠系膜上动脉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提供侧支者亦能超选成功。
2.利用导管的形态插入相应的动脉:目前所用导管已塑形,可适用于不同的动脉插管,一般Cobra导管的适用范围最广;Yashiro螺旋导管适于纤曲的肝动脉插管;Simmons导管适于腹腔干过长者。
尚可采用术中导管塑形的方法。
3.导管跟进技术:为最常用的超选技术,当导管进入一级血管分支后不能继续前进时,可先将超滑导丝插入靶动脉,由助手拉直导丝,术者推进导管沿导丝进入。
大学医学介入放射学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医学介入放射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综合介入治疗技术:是指对同一病变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介入放射学方法对同一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2、经皮经肝胆道内—外引流术:在外引流的基础上,用较长的引流管使胆汁经引流管同时既可作体外引流,又可作将胆汁引入胆总管下端或十二指肠的内引流。
称胆道内—外引流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简称栓塞术、TAE,指在 X 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动脉内药物灌注术:称IAI,通过介入放射学方法,建立体表到靶动脉通道(导管),再由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目的。
5、栓塞反应:指靶器官栓塞后出现的、预料中的症状和体征,多为自然过程,对症处理后可康复。
6、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简称PTA,指采用导管技术挤压扩张或再通过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
7、栓塞后综合症:指介入栓塞治疗后3-5天中,病人出现局部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消化道反应等表现,称栓塞后综合征。
是由于栓塞后局部缺血.代谢产物或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二、填空1.介入放射学常用的器材有: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支架)。
2.支架按其在血管内展开的方式分为:自膨式、球囊扩张式。
3.肺部穿刺活检的主要适应症有:肺内结节、肺部慢性浸润性病变、肺门实质性肿块4.胆道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有:出血,胆管穿孔,胆管十二指肠瘘,支架阻塞,支架机械断裂和脱落。
5.血管栓塞水平分为:毛细血管栓塞、小动脉栓塞、主干栓塞、广泛栓塞、(静脉栓塞)。
6.血管介入Seldinger法穿刺动脉最常采用的穿刺部位是:股动脉。
7.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称: 动脉瘤.其病因最常见于: 动脉粥样硬化性。
8.动脉出血DSA直接征象为:造影剂外溢9.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与内、外科治疗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操作必须在:影像监视和介入放射学器材下进行。
10.穿刺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组织切割针。
《医学影像学》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总论
溶栓导管
髂静脉导管溶栓术(箭头示8版)
一、非血管介入基本器材、材料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穿刺针 非血管介入治疗所应用的穿刺针与血管介入治疗有所不 同,一般穿刺的目的是为实施进一步治疗而建立通路, 如行引流管或支架的置入及骨水泥的注入等。与血管介 入治疗用的穿刺针相比,其较一般的血管穿刺针长,针 芯和外套管均为金属制成,便于穿刺较深位置的器官及 骨组织。
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总论
重点难点
掌握 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技术
熟悉 各种介入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
了解 介入放射技术的应用指征及与其它治疗方法的比较
医学影像学(第8版)
➢ 概念: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在DSA、超声、CT及MRI等影像设 备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或体表自然孔道的路径,引入导管、导丝、球囊导管、支架、引 流管等相关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
食道覆膜支架 分叉型气管支架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五)肿瘤消融设备 肿瘤消融设备一般由消融针、能量发生器等器件构成。 根据肿瘤消融的种类不同,其设备和原理也有所不同。 常用的肿瘤消融设备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A)冷冻消融(cryoablation)以及不可逆电穿孔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IRE)或纳米刀。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三)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stent implantation) 主要用于PTA术后血管夹层及血管弹力回缩或直接用于狭窄闭塞程度较重的血管病 变,是对PTA治疗的重要补充,可提高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中远期通畅率。
介入放射
介入入射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介入放射学:它是在影像医学的基础上,在影像的(x线、超声、ct、mri)监视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采集组织,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其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极大多数介入技术必须通过这种通道来完成诊断与治疗过程。
Seldinger技术: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缝合血管,完全取代了以往手术切开的方法,很快被广泛采用,成为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Driscoll穿刺法经皮穿刺引流术:胆道内外引流术TAE:经导管血管栓塞术,是介入放射学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可定义为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栓塞水平栓塞程度靶器官低血流控法定位法栓塞反应:是指靶器官栓塞后出现的、预料中的症状和体征,多为自然过程,对症处理后可康复。
化疗性栓塞返流性误栓内科性器官切除:对器官的栓塞治疗主要目的为消除或抑制其亢进功能、减少体积或使之彻底消除。
IAI:即动脉内药物灌注术。
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可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再由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一次冲击性IAI:指在较短时间内,通常为30秒至数小时将药物注入靶动脉,然后拔管结束治疗的方法。
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TIPSS二判断题1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T2穿刺针是用“G”表示其大小,数码越大管径越粗。
F3导管的规格是以Cm为标准。
F4导丝的作用就是引导导管。
T5脾亢部分性脾栓塞以栓塞上极为主。
F6造影剂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
T7消化道出血首选栓塞治疗。
F8 A VM是指脑动脉畸形。
F9介入放射学几乎涉及临床医学每个领域。
T10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的严重并发症是刺激性咳嗽。
影像本科介入放射重点精华汇总(人卫第三版)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支架、其他。
血管扩张药物:罂粟碱、前列腺素(最理想的血管扩张剂)、妥拉唑啉。
血管收缩药物:肾上腺素(最常使用的)、加压素(抗利尿激素ADH)、血管紧张素(最强烈的血管收缩剂)止血类药物和血管收缩剂仅仅对毛细血管出血等面积大、范围广、血管造影所见出血血管不明确的病例有效,对较大血管仅起辅助作用,还需通过后述的栓塞疗法进行治疗。
常用止血药物:维生素K3、维生素K1(作用较迅速,不良反应少)、鱼精蛋白(精氨酸在体内与肝素结合能使其失去抗凝能力;用于抗凝治疗中肝素过量所引起的出血的止血)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为高效的血栓溶解剂,本品可直接促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水解)根据对细胞增殖周期不同时相的作用将肿瘤药物分为两类:①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②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为栓塞物质的使用原则:①栓塞物质在使用中,必须保证X射线或者其他影像手段下显影,②释放或留置的全程必须在X射线或者其他的影像手段监视下完成,否则易造成异位栓塞或者栓塞物质反流。
生物栓塞物质:血凝块(短期6~24h)、冻干硬脑膜(永久)海绵类栓塞物质:明胶海绵(中期栓塞物质,14~19D开始吸收,3M完全吸收)、PVA 聚乙烯醇颗粒(永久;150μm~2000μm)簧圈类:不锈钢圈(永久;定位准确;X线长期随访观察)★碘油注入肝癌栓塞机制:①肿瘤内新生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碘油可由于虹吸作用而选择性的流向肿瘤区;②肿瘤内血管扭曲、不规则,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缺乏神经调节,血流缓慢,不足以冲刷附着的碘油;③肿瘤分泌的渗透增强因子有利于包括碘油在内的各种物质渗透出毛细血管,使碘油易滞留于肿瘤内;④肿瘤组织内缺乏能清除碘油的单核巨噬系统和淋巴系统;⑤坏死所致的死腔形成,单核巨噬系统难以将其清除。
介入放射学重点
1.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什么?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介入放射学所需要的影像监视器材有哪些?(1) 直接X线透视(2) 间接X透视与DSA (3) 超声波检查仪(4) CT (5) MR3介入放射学使用的操作器械有哪些?(1)穿刺针(2) 导管(3) 导丝(4) 导管鞘(5) 支架(6) 其他4.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的大致分类。
激素及其他类型。
植物药、即烷化剂、按药物来源分六类:抗代谢药、抗生素、按药物对细胞增殖周期不同时相的作用分两类:(1)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5.栓塞剂的使用原则栓塞物质在使用中,必须保证能够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下显影,释放或留置的全过程必须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监视下完成,否则易造成异位栓塞、过度栓塞或栓塞物质反流。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刺激,不导致过敏反应,不改变人体基因。
6.介入放射学按治疗领域分类(1)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①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术治疗②利用灌注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③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④利用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⑤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 非血管系统计入放射学:①利用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②利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积水等③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④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第三章1.经导管栓塞术的定义。
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2.经皮血管栓塞术的治疗机制。
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阻塞血管使之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从血管内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以及,以防其破裂出血。
复习重点、试题介入放射学重点版
介入放射学名词解说1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疗为根基,在医学影像诊疗设施的指引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余介入器械,对疾病进行治疗或收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疗的学科2 血管栓塞术TAE:是介入放射学的最重要的根本技术之一,是在X 线电视透射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抵达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3 经皮穿刺引流术:是经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X 线、 B 超、 CT 等影像设施指引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4 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动脉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惹起的重者可出现痛苦、发热、消化道反应。
5 布加综合症:因为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堵塞致使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回流阻碍而产生的门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简答1介入放射学的主要技术①经皮穿刺引流术②经导管血管栓塞与灌输术③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④非血管管腔成形术⑤其余:经皮异物取除术、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2介入放射学的治疗领域分类(1〕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①利用成形术及栓塞术治疗血管自己的病变②利用灌输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③利用动脉栓塞术除去器官功能④灌输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⑤血管造影等(2〕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①成形术治疗各样管腔狭小②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等③穿刺术采纳组织、病理学标本④穿刺术注入药物3经皮血管栓塞术的治疗体制主要体制为①堵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②堵塞或损坏异样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③堵塞血管使之远端压力降落或直接从血管内封堵破碎的血管以利于止血以及用栓塞物〔常用弹簧圈等〕填塞异样突出的血管腔〔动脉瘤〕,以防其破碎出血。
栓塞物质经导管注入靶血管内,随之血管被栓塞,从而对靶血管、靶器官和局部血流动力学造成不一样程度的影响。
4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机理公认的体制为控制性损害理论,采纳球囊对病变段动脉壁进行有限度的挤压扩充,使病变段动脉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分零落,动脉内膜和中膜局部断裂、分离,动脉外膜伸展超出其弹性程度,动脉管腔扩大,从而抵达治疗目的。
介入放射学重点(考试专用)
总论 穿刺针种类:血管穿刺针、微穿套真、活检针、治疗针导管:导管外径用“F ”(Franch)表示,内径用“英寸”表示。
注:1F=,1mm=3F)种类:根据用途:分造影导管、连接导管、引流导管、球囊导管、溶栓导管等。
根据直径:常规导管、微导管(3F 以下)、同轴导管等。
导丝:直径用“英寸”表示,作用:(1)经皮穿刺后导入导管鞘或导管。
引导导管到达目的或治疗部位。
种类:(1)根据物理特性:分普通导丝、超滑导丝(泥鳅导丝)、超硬导丝等。
根据头端形态:直导丝、弯头导丝和J 型导丝。
根据用途:导引导丝、交换导丝、可控导丝、灌注导丝、测量导丝等。
导管鞘:管鞘外套管的直径(内径)用“F”表示,内芯的内径用“英寸”表示血管扩张类药物:1.罂粟硷 2.前列腺素 3.妥拉苏林 4.硝酸甘油血管收缩类药物:1.肾上腺素 2.加压素 3.血管紧张素抗凝药物:1.肝素 2.华法林钠 3.阿司匹林 4.双嘧达莫溶栓药物:1.链激酶 2.尿激酶 抗肿瘤药物的类型及主要作用机制按来源分:①烷化剂: 属细胞毒类药物,如环磷酰胺(CTX)。
②抗代谢药: 能干扰细胞代谢,如5-氟尿嘧啶(5-FU)。
③抗肿瘤抗生素: 由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如阿霉素(ADM).④植物类抗肿瘤药: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如长春新碱。
⑤激素类: 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⑥其它: 包括免疫制剂和作用机制未明、难于定位的药物 B 、按对细胞增殖周期作用时相不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影响DNA 分子的复制或功能。
如烷化剂、大部分抗癌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细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细胞群的某一期有作用。
如作用于S 期的5-FU ,作用于M 期的长春新碱等。
电凝法优点与缺点:优点:①定位精确度。
②栓塞永久。
③无反流性误栓。
④不引入异物。
⑤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或肝素化病人。
缺点:①阳极导丝因被腐蚀而可能断裂。
②所需通电時间难以预计。
③不锈钢微粒可能脱落。
介入放射技术重点难点指导
《介入放射技术》重点难点指导模块一总论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诊断设备的监视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组织和器官进行疾病治疗或采集影像、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介入放射学以微创的特点和肯定的治疗效果,使其与内科、外科一起并列为临床医学的三大支柱性学科.二十世纪70--80年代随着介入器械和造影剂的发展和改善,高分辨率像增强器的出现以及DSA技术的应用使得介入放射学在世界各国迅速开展。
1976年:Wallace在《cancer》杂志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介入放射学)为题系统阐述介入放射学概念,使这一概念和命名得到世界学术界公认1977年:Eurich首次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应用于冠状动脉。
介入放射学所需器材:1.直接X线透视2.间接X线透视3 DSA(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首选的影像监视设备)G 5.CT(透视) 6.MRI(MR开放型设计,透视,发展前景好)介入放射学使用的操作器械1.穿刺针。
外径用“号(G)”表示,内径用“英寸(inch)”表示。
2.导管。
导管外径用“F”(Franch)表示,内径用“英寸”表示。
注:1F=0.33mm,1mm=3F)3.导丝4.导管鞘。
导管鞘外套管的直径(内径)用“F”表示,常用为4—6F,内芯的内径用“英寸”表示(以便与通过的导丝相对应)。
5.支架。
分为血管系支架和非血管系支架6.其它。
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1.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1)血管扩张类药物:增加被造影血管的血流量,使图像更清晰,更易显示出血部位。
包括:罂粟硷、前列腺素、妥拉苏林、硝酸甘油。
(2) 血管收缩类药物:减少被造影血管的血流量,主用于对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和肿瘤的显示和治疗。
(肿瘤血管为单层内皮细胞,缺乏α受体,对血管收缩剂缺少或没有反应)。
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张素。
介入放射学资料培训资料
介入放射学资料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逐渐减轻、消失。
5、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6、首过效应:是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7、层流现象:由于药物的比重通常比血液小,当药物进入血管后并不能很快和血液混合,特别在卧位时给药时,药物常在血柱的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向人体腹侧开口的血管或优先分布于靶器官的腹侧部分的现象。
8、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9、球囊血管形成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带导管的球囊置于血管狭窄处,打入造影剂使球囊充盈,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张成形的技术。
10、支架血管形成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
11、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12、经皮穿刺消融疗法: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原位灭活肿瘤,使其融解吸收,达到非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13、介入性(内科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器官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川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介入重点整理
1简述介入放射学的概念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后的栓塞反应及并发症栓塞反应:靶器官栓塞后出现的预料中的症状体征,多为自然过程,对症处理后可康复,即栓塞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疼痛、发热及消化道反应.并发症:临床常见并发症为过栓、误栓和感染.(1)过度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大范围的组织坏死,致肝功能衰竭,胃肠、胆管穿孔,胆汁湖,皮肤坏死,脾液化等(2)误栓-反流性误栓:颈外动脉的可致脑梗死,腹部血管的可致肠坏死;顺流性误栓:颅内外的可致脑梗死或肺梗死(3)感染4 Seldinger技术操作步骤(1)局部麻醉(2)45度角穿刺(3)穿透血管前后壁(4)退针至血液喷出(5)插入导丝(6)退穿刺针(7)引入导管鞘(8)引入导管(9)穿刺点处理定义:经典操作步骤为: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当穿刺针退至血管腔内时,可以见血流从针尾射出,即引入导丝,退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此即Seldinger技术7 PTCD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胆道出血:单纯引流管放置术后发生率3%-8%;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率40%。
术后轻微出血给予止血药物处理,大量出血应及时经胆管造影,排除导管置于肝血管内或动脉胆管漏的情况.(2).胆汁漏:可漏入腹腔或腹壁外。
发生率30%—40%,极少需特殊处理,随时间推移,漏出现象可自行消除。
(3)。
逆行性胆道感染:发生率14%—47%。
治疗措施主要为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术后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
(4).胆汁分泌过量:正常胆汁分泌每日600ml左右,如高于1500ml即胆汁分泌过量。
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影响为引起低血容量性低血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治疗措施主要为大量补液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
(5)。
辐射考核资讯医用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几组必考知识点
辐射考核资讯医用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几组必考知识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X射线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医学考试中,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辐射考核资讯医用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的几组必考知识点。
第一组:X射线的产生与特性X射线是通过高速电子撞击物质而产生的电磁辐射。
在X射线管中,电子通过加速器获得高速并撞击靶材产生X射线。
X射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性、离子化作用和光化学效应等特性。
第二组:X射线的生物效应X射线的生物效应指的是X射线对人体组织的损伤和影响。
辐射剂量是衡量生物效应的重要指标,包括剂量的吸收和剂量的效应。
常见的生物效应有遗传效应和肿瘤诱发效应。
第三组:X射线摄影学X射线摄影学是通过将X射线穿过病人的身体,形成射线透视图像,用于诊断和疾病监测。
X射线摄影学主要包括X射线穿透薄片技术、胶片的选择和处理、曝光方式的选择等内容。
第四组:X射线影像学评价X射线影像学评价是对X射线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密度、对比度、解剖学标志物的检测和鉴别、伤害识别等。
第五组:X射线防护X射线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在医学影像学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保护医生和病人的安全。
常见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防护服、限制辐射区域、使用防护屏蔽设备等。
第六组: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是利用导管等介入器械经过血管或其他通道进入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技术。
常见的介入放射学操作包括血管造影、肿瘤栓塞和射频消融等。
综上所述,辐射考核资讯医用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的几组必考知识点包括X射线的产生与特性、X射线的生物效应、X射线摄影学、X射线影像学评价、X射线防护和介入放射学。
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医学专业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还可以确保辐射安全。
(完整版)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概念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某些疾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合并症少、费用低、住院时间段,恢复快等诸多优点. 内容:1.血管介入技术2.非血管介入技术血管介入技术 1.1 动脉内药物灌注术 1. 血管收缩治疗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的加压素灌注治疗 2.化疗药物灌注治疗主要用于各部位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动脉灌注 3 .溶栓治疗药物:尿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急性脑梗死(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开通闭塞的血管,挽救尚未坏死的脑组织,最大程度恢复神经细胞功能,减少致残率的发生,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及早合适的治疗,是恢复患者自理能力的关键,导管内溶栓适应症(1)急性缺血性卒中(2)溶栓时间窗内,前循环6小时内,后循环12小时内)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常见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包括导管动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放、导管内溶栓、导管碎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是将导管选择插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将溶栓剂(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或中药制剂注入股骨头动脉,使药物进入股骨头微循环,扩张血管,溶解脂肪拴子和减少血液粘稠度,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改善股骨头供血,使其逐步修复,该技术成熟,疗效确切、肯定,目前国内应用广泛。
股动脉插管分别进入旋股内、外侧动脉注入尿激酶10~40万单位,低分子右旋糖酐10~30ml,复方丹参液化10~30mL 术后3~5天经下肢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单位和山莨菪碱20ml 血管介入技术 1.2 经导管栓塞术 1.2.1 概念 X线透视监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送入栓塞剂,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目的的技术 1.2.2 栓塞物·自体血块·明胶海绵.碘化油·聚乙烯醇(PVA) .弹簧圈 1.2.5 临床应用 1 ·控制出血外伤性出血利用导管技术对出血部位血管进行栓塞,止血效率高、止血效果肯定、疗效快、创伤小,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以成为各部位出血的首选诊断与治疗方法• 1.盆腔大出血的治疗(包括产后宫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骨盆严重外伤、手术后再出血、盆腔恶性肿瘤引起的出血)• 2.肝脾破裂出血的治疗(血液动力学情况相对稳定,选择介入栓塞治疗为首选的保守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介入放射学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2血管栓塞术TAE:是介入放射学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在X 线电视透射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3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 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动脉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重者可出现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
5布加综合症:由于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的门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简答1介入放射学的主要技术①经皮穿刺引流术②经导管血管栓塞与灌注术③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④非血管管腔成形术⑤其他:经皮异物取除术、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2介入放射学的治疗领域分类(1)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①利用成形术及栓塞术治疗血管本身的病变②利用灌注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③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④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⑤血管造影等(2)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①成形术治疗各种管腔狭窄②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等③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④穿刺术注入药物3经皮血管栓塞术的治疗机制主要机制为①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②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③阻塞血管使之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从血管内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以及用栓塞物(常用弹簧圈等)填塞异常突出的血管腔(动脉瘤),以防其破裂出血。
栓塞物质经导管注入靶血管内,随之血管被栓塞,进而对靶血管、靶器官和局部血流动力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机理公认的机制为控制性损伤理论,采用球囊对病变段动脉壁进行有限度的挤压扩张,使病变段动脉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分脱落,动脉内膜和中膜部分断裂、分离,动脉外膜伸展超过其弹性程度,动脉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介入放射学总结
1.恶性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包括: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动脉弧形推移、动脉不规则僵直和中断、血管湖和血管池、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的表现、侧支供血。
2.介入治疗栓塞物质有:血凝块、吸收性明胶海绵、不锈钢圈、 Serbinenko 球囊、无水乙醇、微球、碘油、鱼甘油酸钠、蓝色组织胶、氧化纤维。
3.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丝裂霉素 C、阿霉素、表柔比星。
4.良性病变血管造影表现:动静脉狭窄或者闭塞、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血管畸形、动静脉瘘。
5.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适应症: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者转移性恶性肿瘤所导致的黄疸、良性狭窄,尤其是胆肠吻合处的狭窄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导致的败血症、黄疸病人手术前的胆道减压、作为其他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
禁忌症有: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脓毒血症及败血症、大量腹水、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漏、逆行胆道感染、胆汁分泌过多6.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主要有: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支架、其他。
影像监视设备有:直接 X 线透视、间接 X 线透视与 DSA、超声波检查仪、 CT、 MR。
7.食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导丝导管误入假道、食管破裂、支架阻塞、支架移位、反流。
8.按照治疗领域分类,介入放射学可分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按照方法分类:分为穿刺/引流术,灌注/栓塞术,成形术,其他。
9.栓塞剂按时间可分为:短期(48h 内),中期(48h~1 月),长期( 1 月以上)。
10.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应具有:可见性,可控性,跟踪性,灵便性,可塑型性。
11.肝癌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弱小肝癌(d 小于等于 1cm ),小肝癌(d1~3cm),中肝癌(d3~5cm),大肝癌( d 大于 5cm )12.血管扩张类药物:罂粟碱、前列腺素、妥拉唑啉;血管收缩类药物: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张素。
13.止血类药物:维生素 K3、 K1、氨甲苯酸、鱼精蛋白、酚磺乙胺、凝血酶;抗凝药物:肝素钠、华法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什么?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介入放射学所需要的影像监视器材有哪些?(1)直接X线透视(2)间接X透视与DSA(3)超声波检查仪(4) CT(5) MR3介入放射学使用的操作器械有哪些?(1)穿刺针(2)导管(3)导丝(4)导管鞘(5)支架(6)其他4.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的大致分类。
按药物来源分六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及其他类型。
按药物对细胞增殖周期不同时相的作用分两类:(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5.栓塞剂的使用原则栓塞物质在使用中,必须保证能够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下显影,释放或留置的全过程必须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监视下完成,否则易造成异位栓塞、过度栓塞或栓塞物质反流。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刺激,不导致过敏反应,不改变人体基因。
6.介入放射学按治疗领域分类(1)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①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术治疗②利用灌注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③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④利用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⑤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非血管系统计入放射学:①利用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②利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积水等③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④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第三章1.经导管栓塞术的定义。
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2.经皮血管栓塞术的治疗机制。
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阻塞血管使之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从血管内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以及用栓塞物填塞异常突出的血管腔(动脉瘤),以防其破裂出血。
3.什么是末梢栓塞以及其对器官的影响。
末梢栓塞又称毛细血管栓塞,指直径1mm以下的血管被栓塞。
通常使用微小颗粒或液态栓塞剂方可造成毛细血管水平的栓塞。
一定范围的毛细血管栓塞可造成靶器官的严重缺血,以致部分或大部分组织坏死。
如果造成毛细血管内皮坏死,血管结构则难以恢复重建。
4.栓塞治疗对器官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哪些?(1)局部供血改变,局部供血中断或减少,潜在的侧支通路开放对靶器官供血。
(2)栓塞后血液重分布,对于二重血供的器官,如头面部、胃十二指肠、盆腔等,对其一支或一侧动脉主干的栓塞,很快可由另一支或对侧动脉增粗供血。
(3)纠正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原已存在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正确的栓塞可使异常循环纠正或解除,如对各种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和静脉曲张等。
5.栓塞的并发症有哪些?如何处理?(1)过度栓塞引起的并发症:过度栓塞是指栓塞程度和范围过大,尤其是在使用液态栓塞剂和过量使用颗粒或微小栓塞剂时。
其后果是造成大范围组织坏死,引起相应的肝功能衰竭,胃肠、胆管穿孔,胆汁湖,皮肤坏死,脾液化等。
所以术中掌握栓塞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2)误栓:是指非靶血管或器官的意外栓塞。
其后果与被误栓器官的重要性和误栓程度有关。
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栓塞可减少或避免其发生。
通常有以下二种误栓:①返流性误栓指栓塞剂由靶动脉返流出来,由血流冲走,而栓塞其它动脉。
常发生于靶动脉前端已被阻塞,而再注入栓塞剂,或注入栓塞剂时用力过大或过猛。
颈外动脉的返流性误栓常造成脑梗塞,腹部血管的返流性误栓可造成肠坏死。
②顺流性误栓当靶动脉大部分已被栓塞,原潜在的侧支通道即开放,追加栓塞剂时,由于注射压力较大,或导管嵌入靶动脉可使栓塞剂顺行经开放的侧支进入前端的非靶动脉,如颅内外有潜在的侧支,过度的颈外动脉栓塞可造成脑梗死。
另一种顺行性误栓的原因是较小的栓子,通过业已存在的动静脉瘘,进入体静脉造成肺梗塞。
个别情况下导管内有血栓形成或气泡,在一次注射时将其推出亦可造成顺行性误栓。
(3)感染:可发生于所用器材和栓塞剂污染及手术场所消毒不严的情况下,栓塞后大量组织坏死时亦可为感染埋下伏笔。
感染常发生在实质性器官,如肝和脾。
6.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有哪些?(1)药物分布时相Ⅰ相:药物颁布达到平衡之前,靶器官药物分布量由局部血流量决定。
Ⅱ相:快速再分布相,靶器官药物分布量由局部血流量、脂溶性蛋白结合性决定。
(2)外周血浆的最大药物浓度(Cmax)和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下降,为药效与副作用重要参数,其值高疗效好,但副作用大;其值低,副作用小,但疗效差。
(3) Rt =1 +表面总体清除率/肿瘤血流量Rt:靶器官药物接受量1:常数表面总体清除率一定,故:降低肿瘤血流量,可提高Rt(6-7倍)。
7.如何克服层流现象?采用脉冲式注射泵,使药物小团状注入血管,使药液在短暂的时间内取代血液而充满血管;或使导管端与靶器官之间有较长的距离,使之在较长的流程中与血液混合;或使药液与血液比重接近;或在药物注射时采用坐位或立位。
8.化学栓塞的定义。
化学栓塞术主要是指用含化疗药物的微球栓塞肿瘤血管,达到局部化疗和肿瘤缺血坏死的二重作用。
9.缺血性病变的药物灌注治疗主要应用于哪些部位?(1)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经静脉内或其他途径给药治疗效果不佳者(2)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3)由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雷诺病等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病变(4)由药物、损伤和冻伤等引起的周围血管痉挛(5)血管介入操作中引起的各器官供血动脉的痉挛第四章1.血管内支架的种类有哪些?(1)支架的类型按照在血管内展开的方式分可分为自扩式:具有一定弹性,应用时支架管径应大于血管正常管径Z形或网眼状,球囊扩张式:常见Palmaz支架。
不具有弹性,无残余弹力,易受压变形,应用于深部血管(2)支架按表面处理情况分可分裸支架:网格状,可通过物质,不影响分支功能,但肿瘤组织可以长入带膜支架:带膜,无网眼,肿瘤组织不能长入,可封闭瘘口支架移植物:金属支架+人制血管,应用于大血管动脉瘤(3)按功能分可分为单纯支撑型支架:仅支撑狭窄或闭塞血管治疗型支架:除有支撑血管外,涂带或覆膜携带可治疗性药物(抗血栓、阻平滑肌增生、放射性)(4)各种新型支架暂时性或回收式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药物涂层支架;放射性支架;覆膜支架等2.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机理,再狭窄形成机制。
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机理:采用球囊对病变段动脉壁进行有限的挤压扩张,使病变段动脉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分脱落,动脉内膜和中膜部分断裂、分离,动脉外膜伸展超过其弹性程度,动脉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部分粥样斑块受到挤压而在动脉壁上重新分布也是球囊形成术的治疗机制之一。
球囊血管成形术再狭窄形成机制:(1)急性血管闭塞:伴有或不伴有血栓形成的血管痉挛,伴有完全闭塞的血管壁剥离以及血管壁的弹性回缩。
(2)早期再狭窄:①球囊扩张部位内膜纤维增生②过度伸展的血管壁的紧张度恢复或回缩③血管壁重塑型学说(3)晚期再狭窄:除内膜纤维增生外,原有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病情进展或加重是其主要原因。
3.血管成形术再狭窄的防治措施有哪些?(1)全身性应用防治方法:①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②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③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拮抗剂如曲匹地尔;④一氧化氮的供体如吗多明;⑤抗氧化剂如普罗布考;⑥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缩素转换酶抑制剂、γ-干扰素等。
(2)支架局部应用防治方法:①支架局部的放射治疗;②带膜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③支架局部应用翻译寡核苷酸;④支架局部应用基因治疗等。
4.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哪些?球囊血管成形术:①常规血管介入并发症;②远端栓塞;③球囊破裂;④出血;⑤动脉夹层问题。
支架血管成形术:①支架移位;②血管损伤:包括血管壁穿通和血管破裂;③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远端血管血栓栓塞;④支架感染;⑤其他。
第七章1.肝癌的介入治疗方面有哪些?(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2)物理消融治疗:①射频消融治疗;②微波凝固治疗;③冷冻消融治疗;④高能聚焦超声(3)经皮穿刺药物注射治疗2.肝癌的其他综合治疗手段有哪些?(1)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生物治疗(3)放射免疫治疗(4)抗病毒与护肝治疗3.胆管癌的介入治疗分为哪两个部分?(1)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或(和)内支架成形术;(2)抗肿瘤治疗4.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应用于哪些方面?(1)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2)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神经系统肿瘤;(3)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消化系统肿瘤;(4)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5)其他:包括头颈部癌、甲状腺癌、喉癌等。
第八章1.简述肾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步骤(1)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2)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在静脉肝素化后,采用多种导管、导丝技术,使治疗导丝越过狭窄段,直至肾动脉远端分支,这是PTA和PTAS成功的关键;(3)支架的选择:主要有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扩张式支架;(4)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2.肾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有哪些?(1)穿刺点并发症:局部血肿并发症较常见;(2)急性肾动脉血栓;(3)动脉内膜撕脱;(4)肾动脉破裂出血。
3.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现状。
血管外科手术曾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最主要的手段,但是术后并发症、患者手术耐受力、自体血管移植物选择有限、远端流出道不佳等因素都影响了外科血管重建手术的实施。
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可吸收支架及切割球囊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了跟多的选择。
4.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有哪些?(1)局部出血;(2)感染;(3)内脏出血与脑出血;(4)肺栓塞和肺栓塞复发;(5)下肢静脉阻塞;(6)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第十章1.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定义。
它是以颈内静脉为穿刺入口,将导管经颈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插入肝静脉并在X线导向下由肝静脉穿刺进入肝内门静脉内,在扩张两者间肝实质通道后,植入支架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人工分流通道,使门静脉的血流直接分流至下腔静脉,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的目的。
2.简述经颈静脉肝门内腔静脉分流术的操作步骤。
(1)颈内静脉穿刺;(2)肝静脉造影及压力测量;(3)门静脉穿刺;(4)门静脉造影及门-腔静脉压力梯度测量;(5)肝实质分流道扩张;(6)管腔内支架植入;(7)再次门静脉造影及门-腔静脉压力梯度测量;(8)食管下端胃底静脉硬化栓塞术。
3.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并发症有哪些?(1)经静脉穿刺并发症;(2)心包填塞;(3)肝裂伤、包膜下血肿;(4)腹腔内出血;(5)胆道系统损伤;(6)动-静脉瘘;(7)术后感染;(8)支架分流道血栓形成、狭窄或闭塞;(9)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