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
介入放射学试题及答案
![介入放射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aeae6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7.png)
介入放射学试题及答案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介入放射学的试题及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试题及其详细解答。
试题1:胸腹部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用的放射学导向技术是什么?答案1:在胸腹部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用的放射学导向技术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通过将对比剂注入血管,利用放射线成像技术观察血管的影像,从而导航医生在操作时准确定位。
试题2:介入放射学常用的血管导管材料有哪些?答案2:在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血管导管材料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和尼龙材料。
聚四氟乙烯导管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导航性能,而尼龙导管则具有较高的抗压性和承载能力。
试题3:介入放射学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答案3:介入放射学主要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血管狭窄的扩张(如血管成形术)、血管瘤的栓塞治疗、肿瘤的消融治疗等。
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可以在不开放患者身体的情况下,准确地观察和治疗疾病。
试题4:介入放射学手术中有哪些常见的并发症?答案4:介入放射学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过敏反应、出血、血肿、血栓形成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通常与操作技术、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医疗设备等因素有关。
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医生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实践,并且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
试题5:请简要解释介入放射学中的经皮穿刺技术。
答案5:经皮穿刺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将导管插入体内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该技术通过经皮的方式,即通过刺破皮肤和其他软组织,将导管引入到目标部位。
经皮穿刺技术有助于减少创伤和恢复时间,并且常用于血管造影、肿瘤消融、血管支架植入等操作中。
通过以上试题及详细解答,读者可以对介入放射学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8e434fc281e53a5902ff37.png)
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可逐渐减轻、消失。
5、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6、首过效应:是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7、层流现象:由于药物的比重通常比血液小,当药物进入血管后并不能很快和血液混合,特别在卧位时给药时,药物常在血柱的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向人体腹侧开口的血管或优先分布于靶器官的腹侧部分的现象。
8、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方法。
9、球囊血管形成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带导管的球囊置于血管狭窄处,打入造影剂使球囊充盈,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张成形的技术。
10、支架血管形成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
11、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12、经皮穿刺消融疗法: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原位灭活肿瘤,使其融解吸收,达到非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13、介入性(内科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器官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川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常用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介入放射学常用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https://img.taocdn.com/s3/m/da03e31408a1284ac95043a2.png)
随州中心医院介入科介入技术适应证一、选择性血管造影术适应证:1、临床症状明显,其他检查方法已经怀疑血管异常的疾病。
2、经其他检查不能判断局部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疾病。
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2、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3、碘造影剂过敏者。
4、穿刺部位感染。
二、动脉内灌注术适应证:1、晚期或者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2、为了提高手术切除的疗效和预防手术时肿瘤扩散者术前局部药物灌注。
3、肿瘤术后为防止局部复发。
4、为原发病灶复发和远处转移。
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2、碘造影剂过敏者。
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4、穿刺部位感染。
5、恶异质。
三、动脉栓塞术适应证:1、各种实体性富血管肿瘤的术前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
2、各种实体脏器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
3、脏器功能异常时实施内科性脏器切除。
4、各种血流动力学增加的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5、灌注治疗需要改变血流以增加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时,可以通过栓塞非重要血管而改变血流的主要方向。
6、实体脏器穿刺通道的封闭止血。
7、创伤性或手术性血管破裂或假性动脉瘤。
禁忌证:1、栓塞后有可能造成难以恢复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者。
2、一般情况极差或恶异质,难以承受术后反应者。
3、癌肿晚期失去治疗价值者。
4、重要脏器或组织的供血血管不能超选择插管者。
5、碘造影剂过敏者。
四、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适应证:1、腹主动脉向心性、局限性粥洋硬化狭窄,包括腹主动脉末端狭窄涉及双侧髂总动脉者。
2、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孤立性狭窄,髂内动脉的局限性狭窄。
3、股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4、股浅动脉或过动脉短于10cm的狭窄或闭塞。
5、股深动脉其始部狭窄。
6、胫动脉和腓动脉的局限性狭窄或闭塞。
7、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或闭塞。
8、大动脉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
9、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10、肾移植后动脉狭窄。
11、血管性腹绞痛。
12、颈动脉狭窄性疾病13、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局限性短段狭窄。
介入放射学重点(考试专用)(最新整理)
![介入放射学重点(考试专用)(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b18800c08a1284ac950439f.png)
影剂充胀球囊,维持时间 1--2 分钟。若食 海绵状血管瘤
叠。
管狭窄在球囊上形成的缩窄环已经消失, 血管造影 是诊断的可靠方法,也是治疗选 支架植入后肝素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提示扩张成功。否则,需要反复扩张球囊。择的重要依据。
同动脉支架,发生再狭窄时应再次植入支Leabharlann 扩张结束后,小心退出球囊导管。
血管造影表现
类
禁忌或不愿外科手术者。外科术前局部化 管闭塞: 指术后即刻或不久发生血管闭
9、物理因素:电凝法、热对比剂 10、粘 疗。外科术后复发或转移。外科术后预防 塞,主要原因为伴有或不伴有血栓形成的
胶类
性局部化疗。
血管痉挛,伴有完全闭塞的血管壁剥离以
阐述经皮胆道内外引流的适应证、操作方 禁忌证 恶病质或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弹性回缩。
管壁有嵌入作用,很快被新鲜血块覆盖,
病变段残存血管内皮通过支架网眼在血栓
基础上再形成内皮组织直至完全覆盖支架
表面。
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方法步骤及注意 (二)胆管癌的介入治疗
(2)静脉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
事项
主要内容包括:缓解黄疸、抗肿瘤治疗。 术介入操作注意事项
方法步骤:A、体位:仰卧位,肩部垫高,胆管内支架 :可避免外引流,患者生活 1)无需植入支架 经溶栓、取栓或 PTA
径用“英寸”表示。注:1F=0.33mm,1mm=3F) 围,并依此选择球囊直径和支架规格 支架的选择 :直径 大于邻近正常段 10-
种类:根据用途:分造影导管、连接导管、引导导管、导丝至狭窄远端 经过穿刺 15%。长度 应覆盖病变段血管,有时需要 2
引流导管、球囊导管、溶栓导管等。根据 针或 PTCD 管引入导丝、导管,并设法使导 个或多个支架重叠。两端应包括正常段
介入放射学2
![介入放射学2](https://img.taocdn.com/s3/m/3cf07735dd36a32d73758161.png)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PTCD术(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特制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同时通过造影管行胆道引流。
栓塞后综合征:指靶器官栓塞后出现的、预料中的症状和体征,多为自然过程,对症处理后可康复。
其表现及程度与栓塞剂的种类、栓塞水平和程度,不同靶器官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可出现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
首过效应:主要指药物第一次通过靶器官时被提取和代谢的现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应。
过度灌注综合征:由于长期的低灌注,脑的微血循环系统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狭窄开通后,脑灌注压增加。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
布-加综合征:由于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的门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血管栓塞术: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1、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与外壳手术相比的有点?1.并发症较少2.创伤比较小3.收效快4.操作简便5.一些不宜手术治疗患者可以采用2、简述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的基本原理?以颈内静脉为穿刺入口,将导管经颈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插入肝静脉并在X线导向下由肝静脉穿刺进入肝内门静脉内,在扩张两者间肝实质通道后,植入支架在肝静脉和门静脉之间建立人工分流通道,使门静脉血流直接分流至下腔静脉,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等门脉高压症的目的。
3、简述脂类载体在肿瘤区滞留的机理?P15○1肿瘤内新生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碘油可由于虹吸作用而选择性地流向肿瘤区②肿瘤血管扭曲、不规则,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缺乏神经调节,血流缓慢,不足以冲刷附着的碘油③肿瘤细胞分泌的渗透增强因子有利于包括碘油在内的各种物质渗透出毛细血管,使碘油易滞留在肿瘤内④肿瘤组织内缺乏能清除碘油的单核巨噬系统和淋巴系统⑤坏死所致的死腔形成,单核巨噬系统难以将其清除。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be94e593b3567ec102d8aac.png)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适应证】各种病变的动脉造影,动脉内化疗灌注和动脉栓塞术均可采用本技术。
【禁忌证】1. 欲选择插入动脉径小于所用导管直径或已闭塞。
2. 当手边器材难以完成选择性插管时切忌硬性操作。
【器材】一般选择性动脉插管的导管及导丝均可用于本技术,采用直径较细的导管,如4F和5F,选用头端较软的导管,以便在导丝先行进入后能随之进入靶血管。
超滑导丝几乎是超选择性插管必备的器材,最好选择前端具有15弯头者,利于进入迂曲的血管。
前端柔软的超硬导丝在导管难以跟进时有特殊价值。
同轴导管系统虽然价值较昂贵,但对于超选择性插管困难者和脑血管插管有重要价值。
【操作步骤】1. 入路:总的来讲可分为上入路和下入路(Seldinger技术),正确选择入路可提高选择性插管成功率。
(1)下入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可完成大部分患者的选择性插管,当骼动脉十分迂曲时,导管经过几个弯曲与血管壁磨擦力增大,操作往往困难,可采用长导管鞘(10cm~20cm),鞘壁有钢丝加强者为佳。
(2)上入路:可经肱动脉,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
主要用于下入路常规选择插管困难者,动脉先向下行,再折返向上和有多个此类弯曲者经下入路插管往往十分困难,导管进入第一个弯度时再向前插送极易弹出。
经上入路进入此类血管则变得十分容易,原因是原先的多弯曲经上入路变为单弯曲,导管能顶靠在下行的血管壁向上推进,甚至腹腔动脉闭锁由肠系膜上动脉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提供侧支者亦能超选成功。
2. 利用导管的形态插入相应的动脉:目前所用导管已塑形,可适用于不同的动脉插管,一般Cobra导管的适用范围最广;Yashiro螺旋导管适于纤曲的肝动脉插管;Simmons导管适于腹腔干过长者。
尚可采用术中导管塑形的方法。
3. 导管跟进技术:为最常用的超选技术,当导管进入一级血管分支后不能继续前进时,可先将超滑导丝插入靶动脉,由助手拉直导丝,术者推进导管沿导丝进入。
介入试题库及答案
![介入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e2664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1.png)
介入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介入放射学是以下哪个学科的分支?
A. 内科
B. 外科
C. 放射科
D. 神经科
答案:C
2. 下列哪项不是介入放射学常用的技术?
A. 血管造影
B. 经皮穿刺
C. 内镜检查
D. 血管内支架植入
答案:C
二、填空题
1.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利用______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答案:影像
2. 介入放射学常用的影像设备包括______、CT、MRI等。
答案:X线
三、判断题
1. 介入放射学可以用于治疗肿瘤。
()
答案:正确
2. 介入放射学仅用于诊断,不用于治疗。
()
答案:错误
四、简答题
1. 简述介入放射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答案:介入放射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瓣膜狭窄的球囊扩张术等。
2. 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中有哪些优势?
答案: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包括微创、精准定位、疗效确切、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五、论述题
1. 论述介入放射学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
答案:介入放射学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微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其次,介入放射学能够对许多传统手术难以触及的部位进行有效治疗,拓宽了治疗范围;再次,介入放射学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
化疗、放疗等,提高治疗效果;最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推动了医学
影像学、生物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对医疗技术的整体发展起到
了推动作用。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bcc3c4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7.png)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进而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一、基本技术【器材与药物】1.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分为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2.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多为细针,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包括自动或弹射式活检枪,取材较多,可供组织学检查。
另一类特殊的活检针是锯齿状的旋切针,常用于骨活检。
3.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4.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常用者为Kopans针和Homer针。
5.药物:经皮穿刺消融术的常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纵方法】1.血管穿刺术:穿刺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普通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协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2.活检术:1)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各有优点和不足,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2)术前准备:选定穿刺点后,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或无菌单,用1%~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部麻醉。
3)根据病变性质和检查目的,采用抽吸针或切割针穿刺进入病灶内,影像扫描核实针头位置无误后,进行活检。
4)对取材标本及时进行涂片、细菌造就或牢固,然后送检。
5)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3.肿瘤消融术:1)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相似,超声和CT是最经常使用的手段,磁共振为此后开展的一个方向。
2)操纵方法与活检基本相同,注射药物时要留意观察其在瘤体内的弥散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灶多点穿刺与注射,同时留意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介入放射学基础》课程标准
![《介入放射学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21148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d.png)
《介入放射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10006 课程类型:B类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使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一、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以研究微创治疗为主的临床科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的基础。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为临床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介入放射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密切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目标定位于医疗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传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资料搜索等应用能力。
在素质培养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课程总课时36学时,理论为30学时、实验为6学时。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为临床服务打好基础。
2.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全面了解和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基本操作技术、临床综合应用,各种介入治疗技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和实际操作要领,灵活应用这些技术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目标。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判断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并能够具体说出相关介入操作技术要领,能够解释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原理。
能把介入放射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
(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不怕苦、不怕脏、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介入放射学分类
![介入放射学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30d0ed7af45b307e9719759.png)
介入放射学分类简述介入放射学按目的可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按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药物灌注;栓塞技术;成形支架;滤器技术等)和非血管放射介入学(穿刺活检;引流技术;异物取除;腔道介入放射学沙龙病例讨论支架等);按临床应用范围可分为肿瘤介入放射学、非肿瘤介入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等等。
虽然CT、MR、B超对某些血管病已具有诊断价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尤其辨别出血管动脉、细小血管病变和血流的动态观察等仍然不可被替代。
在某些血管病、肿瘤的治疗上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如肾动脉狭窄,肝癌的治疗等。
特别是对血管外一些管道狭窄性病变的开通如食管、胆管、气管、泌尿系狭窄甚至鼻泪管狭窄都有明显疗效。
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分类一、血管介入放射学亦称介入性血管造影学(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或施行某种措施,以达治疗目的。
常用血管介入技术有三种。
1、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1)血管收缩治疗经导管向有关动脉内滴注加压素,以控制胃肠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静脉曲张出血、胃粘膜弥漫性出血及结肠憩室出血等等。
(2)肿瘤化疗导管留置于供应肿瘤的动脉,滴注化疗药物,使局部用药浓度加大,避免或减轻化疗引起的全身反应。
2、经导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经原血管造影的导管或特制的导管,将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内,一是治疗内出血如外伤性脏器出血、溃疡病、肿瘤或原因未明的脏器出血。
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疗肿瘤,因肿瘤循环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断,以达控制肿瘤之生长,或作为手术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亦可用于非手术脏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质于脾动脉分支内,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疗脾功亢进,同时不影响脾脏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质如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无水酒精、聚乙烯醇、液体硅酮、不锈钢圈、金属或塑料小球及中药白芨等。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60年代开始应用于动脉,使狭窄的血管扩张,70年代研制双腔气囊导管成功后,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髂、股、�N动脉及肾动脉。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18422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b.png)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放射医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而介入放射学是放射医学中的一种特殊技术。
下面我将对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进行详细介绍:一、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介入放射学是通过导管等工具将放射学技术引入患者体内,用于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的一种医学技术。
它主要利用影像学和放射学技术,结合实时X光成像和造影剂注射等操作,针对特定疾病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
通过导管等工具的引导,医生可以准确定位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使患者受到的创伤最小化。
二、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包括心血管、肝胆胰脾、泌尿系、神经系统等。
以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为例,它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如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
此外,在肝胆胰脾疾病的治疗中,介入放射学可通过消融、栓塞等技术达到切断血液供应的效果,用于治疗肝癌、胰腺炎等疾病。
三、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介入放射学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多个优势。
首先,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切口较小,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其次,介入放射学可以在实时X光成像下进行操作,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手术过程,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此外,介入放射学可以充分利用影像学技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提供更准确的治疗。
四、介入放射学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介入放射学虽然在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患者可能对造影剂过敏,需要在使用前进行相关检测和评估。
其次,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医生和护士密切监测和处理。
此外,术后需要注意休息和恢复,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五、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扩大,介入放射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不断拓宽。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介入放射学将更加便捷和精确。
此外,新的放射学技术和介入材料的不断出现,也为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总之,介入放射学作为放射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实时成像技术和放射学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精确的方式。
介入放射学常规
![介入放射学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6b79bb08a76e58fafab00392.png)
肠套叠空气灌肠的诊断和复位【适应证】临床高度怀疑患者有肠套叠;肠套叠在48小时以内无血便或在24小时以内有血便。
【禁忌证】患儿有休克、脱水、肠坏死及腹膜刺激征象;立位腹平片有穿孔。
【操作步骤】1. 空气灌肠前应先立位透视胸腹部或摄立卧位腹平片。
2. 整复前由临床医生先用镇静药、解痉药,如冬眠灵、阿托品。
3. 将Foley氏管头部涂上石腊油,插入肛门,肛管气囊内注入10~15ml气体将肛门堵塞,接上空气灌肠机。
4. 先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诊断压力为8KPa(60mmHg),在透视荧光屏上观察气柱前进情况,当见到杯口及软组织块影时,可即摄片,以确定肠套叠的诊断。
5. 对诊断已经确定的病例,如无上述肠套叠复位的禁忌证,可逐渐增加压力,通常复位压力为10.7~13.3KPa(80~100mmHg),最高压力不能超过16.0KPa(120mmHg)。
维持空气压力约5分钟以后再停歇,必要时可作适当的肿块按摩。
6. 肠套叠复位时可见气体突然进入小肠,肿块消失,回肠充气。
【注意事项】1. 空气灌肠前要检查空气灌肠机功能是否完善,Foley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2. 注气时要根据肠管退回的难易及套鞘的宽度来决定压力,以免压力过高造成肠穿孔。
3. 复位后应继续观察,并给予活性炭粉1.0g口服,如患儿安静入睡,腹痛消失,血便消失,24小时后大便有炭粉排出,为肠套叠复位成功的标志。
4. 在进行此项检查时,应用铅橡皮保护患儿生殖器部位。
5. 整复过程中临床医生必须到场。
第七十八章介入放射学第一节介入放射学管理常规导管室消毒隔离【器械消毒】1. 每次术前,将导管、穿刺针、三通、导丝等器材,提前1小时放入戊二醛内浸泡;2. 消毒液每周一更换,并用标志写明更换日期;3. 使用前核实消毒液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则立即更换,不得继续使用;4. 将传染性疾病患者与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隔离,对传染性疾病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
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用专门器皿消毒液浸泡。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a0944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a.png)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一、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影像学为基础,通过体表或自然腔道插入导管,进入人体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技术。
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二、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1.导管插入技术导管插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在进行导管插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
穿刺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并发症。
穿刺成功后,需要通过导管引导器将导管引进体内,并进行相关治疗或诊断。
2.造影剂注射技术造影剂注射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在注射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式。
注射时需要控制好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出现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3.血管栓塞技术血管栓塞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它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到病变血管内,使血管闭塞,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血管栓塞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栓塞部位。
在栓塞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并发症。
4.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它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极引入到病变部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能,使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射频消融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消融部位和消融方式。
在消融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避免出现并发症。
三、介入放射学应用范围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肝胆、泌尿、神经等多个系统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心血管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瘤栓塞等。
2.肝胆介入治疗:包括肝癌栓塞、经皮胆管引流术等。
3.泌尿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前列腺栓塞等。
4.神经介入治疗:包括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硬膜外针灸等。
四、介入放射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1.优点:(1)微创:相比传统手术,介入放射学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15a6d1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6.png)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向人体注入或口服放射性物质,利用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衰变特性,结合成像设备对放射性物质的分布和代谢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达到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的目的。
根据注射的放射性物质种类和观察的内容,可以将介入放射学分为血管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
血管介入放射学是通过将导管插入人体血管系统,将放射性物质直接送达病灶部位,以观察和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一种介入性放射学技术。
这种技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肝癌、脑血管疾病等,通过在血管内置入支架、栓塞血管或给予肿瘤放射治疗等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血管介入放射学可以明确诊断血管狭窄、血管畸形等疾病,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创伤小、恢复快、创伤性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技术。
核医学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放射性同位素显像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然后利用探测器在患者身上接收放射性信号,进而形成图像。
SPECT和PET则是利用计算机对放射性同位素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精确的图像信息。
核医学广泛应用于心脏病、肺部疾病、肾脏病、骨科疾病等领域,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分子影像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内特定分子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诊断疾病的影像学技术。
分子影像学常用的方法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PET和SPECT是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再通过探测器接收放射性信号,形成图像。
MRS是通过利用磁共振技术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特定的分子代谢物。
分子影像学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疾病的进展,常用于肿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等领域。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通过向人体注射或口服放射性物质,结合成像设备观察和分析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785270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b.png)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技术,旨在建立通道,包括血管和非血管通道,用于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基本技术包括器材和药物。
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包括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活检针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可供组织学检查。
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
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包括血管穿刺术、活检术和肿瘤消融术。
血管穿刺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活检术的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肿瘤消融术的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副反应与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经皮穿刺术的应用范围包括建立血管通道,进而进行血管内的诊断与治疗。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器材和药物,以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经皮穿刺引流术是一种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体内局限性脓液、积液、积气和管道系统阻塞引起的胆汁或尿液滞留进行疏导的技术。
该技术可解决肿瘤造成的管道阻塞,恢复相应器官的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良性病变则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是,该技术并不适用于凝血机制障碍、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等情况。
其中,经腹穿刺途径一般很少引起并发症,但经背穿刺可能会引起瘫痪、单侧肢体麻痹、一过性血尿、椎间盘损伤、腹腔内注射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注射酒精时,阻滞剂可能会弥散到膈肌、背部肌肉和神经,引起疼痛,因此加入局麻剂后可明显缓解上述症状。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009100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4.png)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一、介入放射学的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影像学为基础,通过导管或针头等设备直接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技术。
它具有微创、准确、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二、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1.导管置入技术导管置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向人体内部插入导管,以达到治疗或诊断的目的。
在导管置入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大小,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损伤患者。
2.血管造影技术血管造影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通过向人体内部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显影,从而观察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情况。
在血管造影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注射方式,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经皮穿刺技术经皮穿刺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皮肤穿刺,将针头或导管插入到人体内部进行治疗。
在经皮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方式和设备,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损伤患者。
4.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导管向肿瘤等组织内部输送高频电流,使组织受到高温作用而坏死。
在射频消融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操作方式,并掌握正确的治疗时间和功率,以确保治疗效果。
5.介入性放射治疗技术介入性放射治疗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向肿瘤等组织内部放置放射源,使组织受到辐射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介入性放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放射源和操作方式,并掌握正确的剂量和时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三、介入放射学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心血管病、肝胆疾病、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临床实践中,介入放射学已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放射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介入放射学将更加微创、准确、安全,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https://img.taocdn.com/s3/m/cf63c9d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7.png)
MR介入颅内肿瘤治疗
MR介入颅内肿瘤治疗(手术前定位)
MR介入颅内肿瘤治疗(穿刺成像)
MR电影序列监控
经皮穿刺活检
介入放射学最常用的诊疗技术。通常可 在超声和CT导向下进行。
选择合适的体位意义重大
肾癌
液性病灶穿刺 更应注意体位
路径选择
穿刺路径的选择应选择对机体损伤最小 的路径,同时避开血管、骨骼等。目前 CT和超声导向时均可在穿刺前准确地确 定穿刺点至预定穿刺目标的距离和角度。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性介入是一类在医学影像学 导向下采用那些非经血管腔道部位所作 的介入性诊治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和 设备的进步,其开展的项目逐步增多,已 成为介入放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血管性介入技术包括 影像学导向下各种抽吸或切割活检 囊腔、脓腔引流 造瘘术和成形术 支架放置 异物取及 肿瘤的治疗和腹腔神经阻滞术 修补术
增强扫描有助于 避开大血管
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穿刺路径的正确选择 可避免意外产生
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肝、肾囊肿引流术
在肝囊肿或肾囊肿较大,特别是对周围 组织造成明显推压或产生症状时,可在 CT或超声导向下行囊肿的穿刺治疗。
胰腺囊肿穿刺
脓肿穿刺引流术
比较小的脓肿可在影像学导向下进行穿刺 抽吸、冲洗,然后注入抗生素。
Wilms瘤穿刺及导管置入治疗
腹腔神经丛阻断术
CT导向下进行 可采用背侧进针方式和腹侧进针方式 可作双侧膈肌脚后阻滞、双侧膈肌脚前阻滞
定位
穿刺
注入阻滞剂后观察弥散情况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新的物理手段在腹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如射频、准分子激光、冷冻、聚焦超声等 借助介入技术进行基因治疗 消化道肿瘤手术中及术后复发导向式诊断与微创治疗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8695a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c.png)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1. 介入放射学的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专业技术,它结合了诊断学和治疗学的特点。
通过使用X射线、CT、MRI等成像技术,医生可以在进行诊断的利用导管和微创手术工具对患者进行治疗。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且低风险的治疗方式。
2. 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技术2.1 血管造影(Angiography)血管造影是介入放射学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对比剂注入患者体内,使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清晰地显示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设备的监视屏幕上。
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管病变的程度和类型,为治疗计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2.2 血管介入治疗(Vascular Intervention)血管介入治疗是介入放射学的另一个核心技术。
通过使用导管和微创手术工具,医生可以在进行造影的同时进行治疗,例如通过血管内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通过栓塞术来阻塞异常血管。
2.3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射频消融是一种介入放射学常用的治疗技术,主要用于肿瘤治疗。
它利用射频能量来破坏肿瘤细胞,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极引导到要治疗的部位,然后产生高温能量破坏异常细胞。
射频消融术可以在无需开刀的情况下,有效地治疗非手术切除的肿瘤。
2.4 经皮穿刺肝胆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经皮穿刺肝胆介入治疗是一种应用于肝胆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皮肤穿刺进入肝内或胆道系统,然后用导管引导到狭窄或阻塞的部位。
医生可以在监控屏幕上实时观察到患者的内部结构,然后进行治疗,如病变部位的引流、造影和放置支架等。
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缓解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疾病带来的痛苦。
3. 我对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的观点和理解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且低风险的治疗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第二章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咸阳职院医学院任红丽1/ 143学习目标? 1.掌握: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引流术、经导管血管灌注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消融术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适应证; ? 2.熟悉:经导管栓塞术和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主要操作步骤; ? 3.了解: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引流术的主要操作步骤;---------------------------------------------------------------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节经皮穿刺术 ? 穿刺术作用:通过穿刺建立通道,是介入放射学基础。
3/ 143?目的:建立血管或非血管通道。
?监视手段:电视透视、USG、CT、MRI。
---------------------------------------------------------------最新资料推荐------------------------------------------------------ 一、适应证?1、建立血管通道介入放射学很多血管内介入手术,例如:栓塞术、灌注术、血管成形术等都是要首先进入血管内。
2、进入非血管管腔例如:经皮穿刺引流术、经皮肾穿刺肾盂造瘘术等首先进入胆道、肾盂等人体非血管管腔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3、穿刺实体器官5/ 143二、禁忌症? ? ? ?1、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 3、患者拒绝合作; 4、精神障碍---------------------------------------------------------------最新资料推荐------------------------------------------------------ 三、常用器材? 穿刺针、活检针、治疗针、导丝、导管鞘等。
7/ 143?穿刺针?血管穿刺针动脉穿刺针与静脉穿刺针Seldinger针前壁穿刺针?其他穿刺针Chiba针---------------------------------------------------------------最新资料推荐------------------------------------------------------ 穿刺针? ? ?根据用途可分为血管性介入穿刺针、活检针、治疗针。
以G为单位,细针(14-20G)、粗针(21-23G)血管性介入穿刺针:其作用是穿刺皮肤、皮下组织、血管壁,将导丝和造影导管引入血管,是介入诊断、治疗术中的重要器械之一动脉穿刺针与静脉穿刺针:Seldinger针、前壁穿刺针、其它穿刺针。
9/ 143---------------------------------------------------------------最新资料推荐------------------------------------------------------11/ 143活检针?作用是穿刺抽取组织细胞。
是非血管性介入的重要器械之一;---------------------------------------------------------------最新资料推荐------------------------------------------------------13/ 143---------------------------------------------------------------最新资料推荐------------------------------------------------------ 细胞抽吸针? 获取细胞和细菌学材料;15/ 143组织切割针? 作用:提供组织学检查? 分类:Madayag针、Ggreene 针、Westcott针、弹射式活检枪---------------------------------------------------------------最新资料推荐------------------------------------------------------ 治疗针? 21-22G千叶针(Chiba)--无创伤针,常用于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 缺点:单纯端孔的弥散力成点状;17/ 143?治疗针Chiba针有侧孔针套管针---------------------------------------------------------------最新资料推荐------------------------------------------------------19/ 143四、操作方法? 主要介绍临床常用的血管穿刺术----Seldinger技术;?1、穿刺部位血管穿刺包括动脉与静脉。
动脉穿刺最常用的部位是右侧股动脉;静脉穿刺较常用的是股静脉与颈静脉;---------------------------------------------------------------最新资料推荐------------------------------------------------------ 血管穿刺法? 穿刺部位 ? 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锁骨下动脉及颈动脉。
? 静脉股静脉、颈静脉。
21/ 143穿刺前准备?器械、药品准备 ?穿刺装置选择 ?穿刺部位确定:触摸法,体表透视定位法。
---------------------------------------------------------------最新资料推荐------------------------------------------------------23/ 143---------------------------------------------------------------最新资料推荐------------------------------------------------------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除不合作者或婴幼儿需作全麻外,一般均采用局部麻醉。
以股动脉为例:患者仰卧造影台,术者站在患者右侧。
局部消毒后,左手中、环指按在皮肤穿刺处的头侧,食指在穿刺处的足侧,手指下方深处为穿刺血管,搏动强烈。
抽1%利多卡因 5ml,用5~7号针刺入皮内作局部麻醉,然后针头深入动脉鞘内作鞘内麻醉。
25/ 143股动、静脉穿刺? 皮肤切口,皮下组织分离。
? 进针点在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正下方。
? 穿刺针进针方向与血管走行方向相一致。
? 进针角度通常为30°~? 穿刺时的血管固定。
45°。
---------------------------------------------------------------最新资料推荐------------------------------------------------------27/ 143---------------------------------------------------------------最新资料推荐------------------------------------------------------ 锁骨下动脉穿刺? ? ? ?进针点:锁骨下窝顶部下方3.0~4.5cm处;体表标志:锁骨中点外1/3,向内1cm,上 1.5cm 处穿刺,深度约4~5 cm。
扇形穿刺法骨性标志:第一肋环外缘中点。
29/ 143---------------------------------------------------------------最新资料推荐------------------------------------------------------ ?静脉穿刺法? 用与动脉穿刺类似的穿刺针和穿刺法。
? 静脉压力低,穿刺针进入后可无喷血或仅缓慢冒血,有时不太确切。
? 用改良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边穿刺边抽吸,抽至血流通畅时,即可插入导丝。
31/ 143?注意事项? ? ?如穿刺后未见血液喷出,可缓慢退针至皮下,其间可能见到喷血,否则重穿。
穿刺后血流不畅,色暗红,则表明针已进入静脉。
穿刺后血流不畅,色鲜红,表示针孔未完全在血管腔内,应调整针尖位置,使之完全进入血管腔。
如未入血管,退针后加压片刻,重新穿刺。
如喷血顺利,导丝引入不畅,则多为针尖顶在血管后壁,此时应退出导丝,稍外移穿刺针或压低针尾,喷出血流后再引入导丝。
如针尾喷血顺利,导丝引入顺畅,表明穿刺成功。
??---------------------------------------------------------------最新资料推荐------------------------------------------------------ 术后处理? ? ? ? ?拔管后应止血彻底,否则导致局部血肿。
压迫点为穿刺点而不是进针点。
压迫时间:动脉10分钟,静脉3~5分钟。
加压包扎,松紧适度。
患者平卧6小时。
33/ 143四、操作方法? 2.以右侧股动脉为例,通常患者仰卧在造影台上。
常规皮肤消毒,一般均采用局部麻醉。
? 3.改良穿刺法用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当穿刺针穿过血管前壁,即可见血液从针尾喷出。
随后将导丝经穿刺针芯送至股动脉,通过导丝引入导管鞘;左手固定导管鞘,右手握住导丝和针,将导丝和导管鞘内支撑导管鞘内支撑导管退出。
---------------------------------------------------------------最新资料推荐------------------------------------------------------ ? Seldinger技术虽然是主要用于血管穿刺,但是该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其他技术,如:穿刺引流术等。
35/ 143?静脉穿刺法:穿刺针与穿刺方法与动脉法相似,进针点在股动脉内缘内侧5-10mm的范围,静脉内压力低,无喷血,可采用呼气后屏气的方法使静脉压升高,还可采用套上注射器边退边抽方法,静脉内溢出血为深红色。
?---------------------------------------------------------------最新资料推荐------------------------------------------------------ 第二节经皮穿刺引流术? 经皮穿刺引流术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置入引流管,将体内异常积液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