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作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内科刘懿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1-04-27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由瓦尔德曼(Waldmann)于1961年首次报告。

该疾病是一种蛋白丢失性肠病,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

在IL患者中,由于各种原因致局部淋巴管狭窄,使得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管顶端扩张甚至破裂,富含蛋白质及淋巴细胞的淋巴液漏入肠腔或胸腹腔,在造成胸腹腔积液及乳糜泻的同时,还可造成低蛋白血症和低淋巴细胞血症。

因而,低蛋白血症、浆膜腔积液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下降等是其临床特征。

发病机制
该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IL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有关。

有报告称,一些调节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等在局部黏膜内表达改变可能与IL发病有关。

继发性IL的发病年龄通常较原发性晚,常由其他原发病所导致,例如肝硬化、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感染(如结核或丝虫病)、腹外伤或手术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另有报告称,神经母细胞瘤亦可继发IL。

临床表现
IL患者可有慢性腹泻、腹痛、腹胀、肠梗阻、浮肿及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典型特征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伴低蛋白血症。

该低蛋白血症表现为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同时降低,球蛋白中以IgG下降最明显,故不同于肝、肾、皮肤相关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单纯性低白蛋白血症。

辅助检查手段
腹部CT可见小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增厚伴腹水,亦可通过随访其变化来观察疗效;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肠系膜水肿,肠系膜血管及门静脉周围液体积聚征象,敏感度高于CT;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或核素标记白蛋白显影,可帮助发现淋巴管的异常形态及找到淋巴液渗漏部位,方便手术定位;小肠镜可发现肠黏膜水肿肥厚,绒毛形态改变伴大小不一的结节,组织活检病理可见黏膜下层及固有层明显扩张的淋巴管,有报告称在检查前给与患者高脂饮食有助于发现典型病变;电子胶囊内镜因其方便、痛苦小等优点,亦可用来协助该疾病的诊断。

诊断
IL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低淋巴细胞血症、低蛋白血症和内镜下特征性表现,确诊有赖于肠黏膜活检病理结果。

治疗
原发性IL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饮食治疗为主,可采用低脂饮食,亦可选用中链甘油三酯(MCT),因其通过门静脉吸收,无须经过淋巴管,故不会引起淋巴管负荷增大。

若饮食疗法效果欠佳,国外有学者报告可给予奥曲肽治疗,该药通过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及淋巴液的吸收而发挥作用。

此外,还可辅以补充白蛋白、利尿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处理,抗纤溶及皮质激素治疗在国外亦有报告。

外科治疗可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病变局限者还可行局部肠段切除。

对于继发性IL,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并辅以对症处理。

图1、2 胶囊内镜检查结果 肠黏膜水肿伴局部片状充血,绒毛形态异常呈白色结节或腊杆
样改变,以空肠末端及空回肠交界处最明显。

图3 小肠镜检查结果空肠黏膜绒毛白色结节样改变。

图4 活检病理结果黏膜层淋巴管局限性扩张。

■病例
患者男性,45岁。

因“腹胀、腹泻伴下肢浮肿2个月”入院。

病历简介
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水样便,5~6次/日,无发热,无腹痛及恶心呕吐,自行服用止泻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之后,患者逐渐出现明显的腹胀不适,伴活动后胸闷、气促及全身乏力感,至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胸腹腔积液,为明确诊断,收
入我院。

患者自诉于二十余岁起即有反复间断性的腹部不适感,并伴大便不成形等表现。

否认传染病、腹部手术及疫水、疫地接触史。

入院检查
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右下肺叩诊浊音,伴听诊呼吸音减低,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膨隆,见腹壁静脉显露,无肌卫及压痛点,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略亢进。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WBC)计数6.1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8%, 淋巴细胞比例9.9%,红细胞(RBC)计数5.53×1012/L,血小板(PLT)计数327×109/L;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检查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6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5 U/L,白蛋白(Alb) 26g/L,球蛋白 23 g/L,血清肌酐(Scr) 61 μmo l/L;乙肝二对半检查提示HBsAb、HBeAb及HBcAb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便培养、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反应素试验(RPR)、肿瘤标志物、寄生虫抗体及自身免疫抗体均阴性。

心脏超声提示极少量心包积液,左室射血分数(LVEF) 70%;门静脉、下腔静脉B超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伴右肺下叶不张;腹部CT检查提示腹水伴肠管积气积液,肠壁增厚;行胸膜腔穿刺检测胸水,提示Rivalta试验(±),腺苷脱氨酶(ADA) 6 U/L,乳酸脱氢酶(LDH) 108 U/L,蛋白 24 g/L,细菌及抗酸杆菌培养阴性,涂片未找到肿瘤细胞;胸水及血结核菌素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阳性。

诊治过程
给予患者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奥硝唑抗炎,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复方甘草酸苷保肝,以及输注白蛋白与利尿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胸闷腹胀感及下肢浮肿表现有所改善,但腹泻次数仍较多。

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后,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结果提示CD3+ T细胞36%,CD4+T 细胞17%,CD8+T细胞15%,CD4+/CD8+1.13,自然杀伤(NK)细胞54%;免疫球蛋白分析提示,IgG 5.5 g/L,IgA与IgM正常。

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胶囊内镜示空肠黏膜水肿伴局部片状充血,绒毛形态异常呈白色结节或腊杆样改变,以空肠末端及空回肠交界处最明显(图1、2);小肠镜示空肠黏膜绒毛白色结节样改变(图3),活检病理结果示黏膜层淋巴管局限性扩张(图4);先后复查两次胸水乳糜试验阳性,其余结果同第一次。

最终诊断及治疗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活检病理结果,诊断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给予低脂饮食、补充白蛋白及利尿、补充肠道有益菌等治疗后,患者腹泻症状有所缓解。

复查胸部CT示右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右肺尖见一钙化灶,考虑陈旧性肺结核可能。

告诉患者该病预后较差,嘱其出院后改善饮食结构,注意补充日常所需能量,加强随访。

病例评析
本病例入院后通过检查排除了引起胸腹水的常见原因,如心、肝、肾、血管源性,以及黏液性水肿、肿瘤及结缔组织病等后,发现血CD3+、CD4+ T淋巴细胞数减低、血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均下降及结核菌素Elispot检测阳性等特点,从而猜测:①患者可能为结核菌感染,如肺结核、肠结核;②可能为蛋白丢失性肠病中的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通过进一步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明确IL诊断,复查胸部CT提示陈旧性肺结核,可解释胸水及血结核菌素Elispot检测阳性结果。

该病例诊治过程提示,对于长期腹泻伴浆膜腔积液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排除了常见病因后,若发现血淋巴细胞数降低,伴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平行下降,此时应高度怀疑IL诊断的可能性,须行进一步检查,如内镜及内镜下活检,以明确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