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 十四 4.4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全一册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打包21套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建议用时:25分钟)题组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代表的依次是(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B[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形成②,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2.图中①②③④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组成人体的内环境B.相对①来说,②中蛋白质含量较多C.④中的液体可透过管壁直接进入②D.在生物体中,体液大部分存在于③中D[由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因此①②④组成人体的内环境,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和组织液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血浆中含蛋白质较多,B错误;淋巴不能通过淋巴管壁进入组织液,C错误;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D正确。
]题组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3.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范畴的是( )A.细胞外液的温度B.组织细胞内的K+浓度C.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D.血浆中的CO2浓度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细胞外液的温度等,A正确;组织细胞内的K+浓度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范畴,C正确;血浆中的CO2浓度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范畴,D正确。
]4.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A[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A项正确;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B项错误;由于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C、D项错误。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第4节训练
第四章第 4 节一、选择题1.(2019 ·安高二检测西)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状况(单位:株 /平方米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D )项目第 1 年第 5 年第10年第 15年第20年物种 a510200物种 b12533物种 c01386A .第 1~ 2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停高升,而后再渐渐降低B.第 1~ 5 年内,物种 b 成为优势物种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第 10~ 15 年内,物种 a 渐渐消逝的原由可能与其不可以适应弱光环境有关[分析 ]剖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应出a、b、 c 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应出第1~ 2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状况, A 错误,第1~ 5 年内,物种a 是优势物种, B 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错误;第10~ 15 年内,物种a渐渐消逝的原由可能与其不可以适应弱光环境有关, D 正确。
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 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来有大批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已绝迹,本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此刻已经极少见。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落B.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批使用农药有关C.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所以没有发生演替[分析 ]剖析题意可知青蛙减少,本来有大批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此刻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落, A 正确;农药沿着食品链的延长有生物富集作用,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批使用农药有关, B 正确;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速度, C 正确;稻田群落近30 年来的变化是在人为要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D错误。
3. (2019 山·西朔州应县一中高三上月考)以下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D ) A.退耕还林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荒漠变绿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绽放”[分析 ]退耕还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漠变绿洲,都表现了跟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逝捡学校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十四)生态系统和生物圈3高中3生物试题
捐损州都哲市逝捡学校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建议用时:40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A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生物的生存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
农业害虫中有多种具有趋光性、趋化性等,但这并不是它们的共性;不同的环境中,植物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温暖地区阳光充足、温度高,以阔叶林为主,寒冷地区的植物以针叶形式保持水分;水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其过多与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水分过多时会影响根细胞的呼吸而使陆生植物生长不好,水分过少会影响陆生生物的正常代谢,使其生长、发育受影响。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形成的特殊圈层,是生物的总和D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因而但凡有生物生存的区域无一不在生物圈范围内。
] 3.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B.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A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但是每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不一定最大,故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其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B正确;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C 正确;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D正确。
2021版高中生物新教材浙科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 14 叶绿体与光合色素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叶绿体与光合色素(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1.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取的原理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易溶于有机溶剂B.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更有助于叶肉细胞的破碎C.用毛细吸管均匀地在滤纸条上画出一条滤液细线D.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应浸入层析液以更好的分离色素D[提取的原理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丙酮等,通过过滤提取,A正确;研磨过程中加入二氧化硅能增大摩擦,更有助于叶肉细胞的破碎,B正确;用毛细吸管吸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重复2~3次,每次等上一次干以后再重复画,C正确;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不能摇晃,D错误。
] 2.下列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取色素研磨时加入少许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B.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95%的酒精中C.利用层析法可分离4种光合色素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D[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A正确;用95%的酒精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B正确;由于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所以利用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C正确;由于绿色植物几乎不吸收绿色光,所以植物的叶片一般呈现绿色,D错误。
]3.关于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色素提取的材料,在使用前用清水浸泡清洗提取效果会更好B.加入少许CaCO3能避免类胡萝卜素被破坏C.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易溶解于层析液D.用某一叶黄素缺失突变体水稻叶片进行实验,分离色素时(从上往下)第2条色带缺失D[由于色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将绿叶用水进行清洗,否则会降低色素在提取液中的含量,A错误;加入少许CaCO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而不是避免类胡萝卜素被破坏,B错误;色素分离的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C错误;用某一叶黄素缺失突变体水稻叶片进行实验,分离色素时(从上往下)第2条色带缺失,D正确。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四十四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5课生态工程新人教版选修3-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四十四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5课生态工程新人教版选修3-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四十四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5课生态工程新人教版选修3(30分钟100分)1.(10分)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该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如图是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模式图,据图回答:(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________来源,各类生物要________,这主要体现了________的原理.(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_____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营养结构具有________的特点.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生态系统把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解析】(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各类生物要保持相对稳定,这主要体现了协调与平衡的原理.(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营养结构具有食物链短的特点.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间保持动态平衡.(3)该生态系统把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量保持相对稳定协调与平衡(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间保持动态平衡(3)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2.(12分)(20xx·郑州模拟)某城市××区的荒地被当地农民开垦成一片青菜地,农民在菜地中放养了鸡、鸭,既可以消灭蚜虫和菜青虫等害虫,又可以供农民食用.近年来,因城市的发展需求,该青菜地被改造成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如图表示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可推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青菜地中,母鸡发现菜青虫后鸣叫召唤同伴,这种鸣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2)人工湖泊中鱼类与贝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类种群密度时,由于标记方法不当导致部分鱼类放回湖泊后死亡,这样会造成调查值比实际值偏________.(3)人工湖泊中某种鱼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市场上非常名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有市民建议在人工湖泊中只放养该种鱼而且大量放养以满足市场需求,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立即提出反对意见,因为生态工程建设应该遵循________原理和________原理.【解析】(1)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声音属于物理信息.(2)根据题图可知,鱼类与贝类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如果标记的个体死亡,则会导致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生物多样性具有的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在人工湖泊中放养生物时要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和协调与平衡原理.答案:(1)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物理(2)捕食和竞争大(3)直接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3.(12分)如图表示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将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塘,被鱼等水生生物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主要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2)鱼等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其中一部分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后可作为肥料,返回桑基,培育桑树.(3)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4)建立该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1)明确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生物同化的能量.(2)明确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解析】(1)在不考虑人工投入的情况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生物同化的能量,故某一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即蚕沙中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2)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转化为无机物,被植物利用.(3)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作物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复杂,故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4)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遵循的主要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答案:(1)生产者(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2)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3)多级利用较强(4)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4.(12分)(20xx·长沙模拟)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如图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1)列出该生态系统中三种分解者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④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行⑦过程的甲烷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4)每一位市民都应该积极参与①②过程,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5)该生态工程突出体现了____________原理.【解析】(1)分解者是以分解有机物质为生的异养微生物或动物.由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分解者是蚯蚓、苍蝇、进行发酵的细菌或真菌.(2)④⑤途径运用生态学原理可充分地利用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明显优于③途径的燃烧.(3)甲烷杆菌为原核生物,而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甲烷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4)每一位市民都应该积极参与①②过程,将生活垃圾分类放置,以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5)从图示可看出该生态工程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答案:(1)蚯蚓、苍蝇、细菌或真菌(微生物)(2)④⑤途径可以充分地利用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3)甲烷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4)将生活垃圾分类放置(5)物质循环再生5.(12分)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填“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能.(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________原理和________原理等.(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解析】(1)生活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时,厌氧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曝气池时,其中的需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流经兼氧池时,其中的微生物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2)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组成的整体,不止一种生物,故排除种群;不包含无机环境,故排除生态系统,则这个整体属于群落.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3)生态工程的建立要把社会、经济和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分层、分级利用废弃物中的物质,并增加生物的种类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生态工程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等.(4)生态工程对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生态工程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3)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6.(12分)如图是我国南方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稻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与蛋肉类.请据图回答:(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系统中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将多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整合在一起,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原理.生产的大米无公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分析其增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比单纯种植蔬菜和单纯培育蘑菇带来的效益之和还要高,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原理.(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鸭与害虫是__________关系.【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将动物粪便和秸秆引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作水稻的肥料;水稻和杂草的秸秆养蘑菇,蘑菇分解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需要,也为水稻提供营养物质,实现了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该系统中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2)该系统将多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整合在一起,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由题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通过养鸭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另外水稻的肥料来自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进而减少了对水稻的污染,因而生产的大米无公害.(3)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进而提高蔬菜的产量.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比单纯种植蔬菜和单纯培育蘑菇带来的效益之和还要高,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性原理.(4)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图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水稻和杂草;蘑菇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析题图食物网可知,鸭捕食害虫,因此鸭与害虫是捕食关系.答案:(1)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物质循环再生(2)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水稻的污染(3)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进而提高蔬菜的产量整体性(4)水稻、杂草分解者捕食1.(15分)(20xx·济南模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县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该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之路.请分析下图回答问题:(1)该生态工程实现了无废弃物生产,在桑园间种农作物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2种). (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3)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其主要原因是_____.(4)该生态系统为何能提高经济效益?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该县地处水乡这一资源优势,请就该生态系统提出你的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比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两种根据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生态工程实现了无废弃物生产,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桑园间种农作物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需要考虑农作物的适应性,依据的是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除此以外,还可以考虑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桑、油菜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消费者是蚕、禽、畜等.(3)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因此更能净化环境.(4)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5)该生态系统中,蚕沙碎屑未被利用,可利用蚕沙碎屑养鱼,鱼塘塘泥还可作肥料.(6)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从而使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利用生物的种内关系或种间关系来诱杀害虫,如利用捕食关系引入天敌,利用性引诱剂进行防治害虫等.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2)桑、油菜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蚕、禽、畜(3)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答案合理即可)(4)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成本投入)(5)蚕沙碎屑用来养鱼;鱼塘塘泥用来肥田(6)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营养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天敌防治、激素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任选两种)【易错提醒】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1)整体性原理.①含义:指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②举例:林业工程建设中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如种树的同时考虑经济收入、粮食、燃料等问题.(2)系统整体性原理.①含义:指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即“1+1>2”.②举例:藻类和珊瑚虫、大豆和根瘤菌、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2.(15分)下图是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温度、CO2浓度等可适当控制).请据图回答:(1)图中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______________.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__.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相对一般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此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________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3)植物秸秆除作为禽畜的饲料外,还可以经过微生物产生的________酶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进而转化成乙醇作为燃料.葡萄糖转化成乙醇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原理.【解析】(1)题图中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太阳能.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可以增加大棚中CO2浓度,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能量,因此相对一般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此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无废弃物农业”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3)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此可被纤维素酶水解.葡萄糖转化成乙醇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答案:(1)太阳能分解者增加大棚中CO2浓度,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2)粪便等废弃物物质循环再生(3)纤维素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整体性11 / 11。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4】(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4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8·郑州期末)下图可表示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解析】图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虫、鸟)、分解者(细菌)组成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阳光),因此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C2.(2018·无锡高二期末)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解析】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的生产者;鸭可以捕食害虫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稻田中的养料和生存空间;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等各种生物不能组成生态系统。
【答案】 D3.(2018·济南检测)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解析】有机物、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是细菌与真菌生存的必备条件。
受低温条件的影响,南极地区分解者很少。
【答案】 D4.(2018·湘西高二联考)连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解析】解答此题重在理解生产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无机环境的重要联系。
从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的作用考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将动、植物的尸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则须依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答案】 D5.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解析】本题考查食物中的种间联系。
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4 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4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2·郑州期末)下图可表示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解析】图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虫、鸟)、分解者(细菌)组成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阳光),因此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C2.(2013·无锡高二期末)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解析】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的生产者;鸭可以捕食害虫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稻田中的养料和生存空间;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等各种生物不能组成生态系统。
【答案】 D3.(2012·济南检测)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解析】有机物、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是细菌与真菌生存的必备条件。
受低温条件的影响,南极地区分解者很少。
【答案】 D4.(2012·湘西高二联考)连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解析】解答此题重在理解生产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无机环境的重要联系。
从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的作用考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将动、植物的尸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则须依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答案】 D5.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中的种间联系。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
课时分层作业(四)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D[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 错误。
]2.已知突触小体释放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时,电信号会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下列突触结构模式图中,能正确表示兴奋由轴突经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电信号变化顺序的选项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B[前一个神经元先兴奋,产生动作电流,释放乙酰胆碱,继而恢复静息电位。
接着后一个神经元兴奋,继而又恢复静息电位,B项符合题意。
] 3.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B[增大Ca2+的通透性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后即被灭活,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项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不进入细胞内,C项错误;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增强,D项错误。
]4.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C[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发生显著变化,故A、D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B错误、C正确。
最新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 生物科学和我们 苏教版必修3(考试必备)
课时分层作业(一) 生物科学和我们(建议用时:25分钟)[学业达标练]1.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的内因是( )【导学号:85732004】A.自然选择B.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自然灾害B[物种绝灭的内因主要包括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
外因有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
]2.野生朱鹮的逐步减少,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人工饲养B.近亲繁殖C.野外生存的基因功能丧失D.生存环境恶化D[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往往是物种灭绝的内在原因。
朱鹮是由于长期人工饲养,近亲繁殖,使其设于野外生存的基因功能逐步丧失,使其灭绝的步伐加快。
] 3.森林中的蛇大量减少,其原因是( )【导学号:85732005】A.食物缺乏B.环境污染C.基因功能丧失D.过度捕杀D[乱捕滥猎是物种濒危和绝灭的直接原因之一。
由于蛇的肉味鲜美,又具有药用价值,便招来杀身之祸。
]4.目前认为,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导学号:85732006】A.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环境的污染和改变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物种特化B[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的丧失往往是物种灭绝的内在原因。
乱捕滥猎是物种濒危和绝灭的直接原因之一。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是导致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
]5.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在海拔2 000~4 000米的高山中生活着珍稀动物大熊猫,由于种种原因,据统计现仅存千余只,请分析:【导学号:85732007】(1)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________。
(2)大熊猫喜食竹类植物,偶食小动物,食物结构较单一,因此当竹林减少或大面积开花时,大熊猫就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3 课时作业14
( C)
A.如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则 a 是生产者 B.如 a 属于第二营养级,则 b 是生产者 C.如 e 固定的能量最多,则 e 是生产者 D.该食物网共有 3 条或 4 条食物链
RJ·生物·必修3
第16页
系列丛书
解析:如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则食物链的起点可以是 a 或 e,A 错误;当 b 或 c 为生产者时,a 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 错误;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 知固定能量最多的一定是生产者,C 正确;根据“图中各食物链 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可推出,该食物网中各食物链的起点一 定不是 d,其他作为起点时,都只有 3 条食物链,D 错误。
__将__动__植__物__遗__体 ___和__动__物__的__排__遗___物__分__解__成__无__机__物______。
RJ·生物·必修3
第28页
系列丛书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 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 概括为 3 个方面,即
第7页
系列丛书
解析: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受到干 扰时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A 正确;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 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 正确;在捕食食物链中,生产者主要通过 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则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 错误;如果 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同营 养级的其他生物来取代,D 正确。
RJ·生物·必修3
第26页
系列丛书
14.(15 分)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 四 2.1(二)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15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解析】选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为树突→细胞体→轴突;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神经冲动在突触只能由轴突传向树突或细胞体,即不同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递为轴突→树突→细胞体或轴突→细胞体→树突;不论在同一神经元中,还是在不同神经元之间,都不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进行传递。
2.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赖神经递质,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存在于( ) A.突触前膜 B.突触后膜C.突触间隙D.突触小泡【解析】选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传到突触前膜,由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故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
3.(2019·衡水高二检测)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解析】选D。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在突触前膜发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A正确;会发生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B正确;也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会发生信息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D错误。
4.(2019·扬州高二检测)某人大脑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
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运动性语言中枢 B.书写性语言中枢C.视觉性语言中枢D.听觉性语言中枢【解析】选C。
病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正常;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不能写字;病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听觉性语言中枢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演替(15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解析】选D。
A项初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B项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提高;C项在演替早期,群落演替速度慢,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2.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有无土壤条件。
(2)不同的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解析】选A。
A项,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错误。
B项,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如果条件适宜,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故正确。
C项,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故正确。
D项,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正确。
3.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4.为保护生态环境,不少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该过程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B.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的水平结构没有变化D.以上变化属于初生演替【解析】选B。
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退耕还林”使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B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C错误;“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5.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选A。
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披荆斩棘开出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2019·德州高二检测)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见下表。
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解析】选A。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种的取代,不是物种的取代,A项错误;表中信息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阶段→森林阶段,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使得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优势植物越来越高大,使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表中信息显示: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时间较长,速度较缓慢,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0分)7.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分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
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选B。
该种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项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项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项正确。
2.如图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C.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解析】选B。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只是该区域生物中的一部分,A错误;珊瑚礁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并且珊瑚礁体积和鱼的种数呈现出正相关的变化,B正确;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演替至第4年时,珊瑚礁体积和鱼的种数仍处在向下波动的状态,到第5年才基本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演替至第5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D错误。
3.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
下面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图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C.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垂直结构D.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解析】选C。
据题图分析,20年间生物种类由少到多,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B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光照的多少,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
4.(2019·大庆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不断增强B.初生演替就是指在从未被植物覆盖的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C.只要时间足够,群落演替最终都形成森林群落D.人类活动往往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均存在影响【解析】选D。
群落演替过程中,若气候等条件适宜,则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不断增强,反之,则生物种类不断减少、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不断降低,A项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B项错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即使时间足够,群落演替难以形成森林群落,C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项正确。
5.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解析】选C。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下会较长时间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其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A正确;顶极群落有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落演替过程中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B正确;顶极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还会发生演替,C错误;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草原、沙漠等群落,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草原、沙漠等群落,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0分)6.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甲、乙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