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初探历史知识是生动的,历史课的教学也应该是生动的。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还是运用灌输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教师也就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灵活、扎实、创新的特色,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维果尔茨基说:“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改革,适应教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不断创新、尝试,找寻适合学生更好发展的方法。

(一)预习导学,发现问题首先在上课开始大约六七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物、地名及时间作出标记,当学生预习发现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

我认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的那种非常亲切的情感上,是取得教学效果成功的关键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联的,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它总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很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抓住预习的关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讲授新知,理清线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新知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对于重要内容、历史线索、重要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要求学生在书上注明或标出。

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总结,如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时”给学生讲清楚独立战争的过程,原因——导火线——开始标志——组建军队——选举总司令——建国——转折——胜利——独立——意义。

这样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那么学生的整体素质会有质的飞跃。

(三)抓住重点,精讲多练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教学策略初探

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教学策略初探

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教学策略初探陈兵上海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从实践、体验中获取新知。

实践、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动去学,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现象。

实践和体验是复杂的过程,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实践和体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获取与处理信息、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其中发现与提出问题是这个过程的核心。

为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进问题化学习这一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即通过问题来构建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

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和问题设计为开端,用问题主线来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问题的引入、问题的提出,成为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围绕着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师的提问起引导作用,把问题引向深入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又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中,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好的老师在学生解答完问题后,再问学生有没有其他问题,这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它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期课改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据此,我认为问题应是学生提出的,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后,主动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判断、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肤浅,多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如事件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产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很少有同学提出综合性、创造性、评价性的问题,这就会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低效的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谈中学历史教育有效教学论文

谈中学历史教育有效教学论文

谈中学历史教育有效教学摘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件常做常新的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敏锐,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能在现代生活中接受古代文明的灿烂、在古代文明的学习找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定位;情感;探究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35-01中学历史教育不是以培养“历史学家”为目的,其本质特质应该是它的“非专业性”。

有效的历史教学当给人以理想,给人以眼界,给人以胸怀、情感,给人以“文化”(包括文化品格、文化素养、文化境界、升华力等等).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把历史学习从一种枯燥、沉重、乏味被动的状态下转变为轻松、简单、快乐地我要学习,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教师研究的教学问题。

一、重新定位有效教学的起点,结合学生现实状况将有效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并视其为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资源。

当然,教学效率也从这点出发,以求学习结果能够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以便他们获得更大的拓展、迁移和有持续性的发展动力。

基本方法有四:创建生活化的或基于学生常识性经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自然的联系;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平等信任的心理状态,通过合作、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赋予学生自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学习的生活意蕴。

以必修2《罗斯福新政》为例,在1929~1933年首先从美国开始引发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反危机失败,罗斯福临危受命。

在讲授这一课时,2008年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世界金融危机,这样为我们学生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一个生活知识背景。

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时,老师们总是喜欢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你会怎么做?”问题的设计不是不好,只是让学生无从下手,毕竟学生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有限。

如何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

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身心条件等因素制约,不同学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教学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推陈出新。

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能否展示她诱人的风采,能否开拓出远大的前程,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教学方法历史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设计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

如今,各国普遍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因此,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一、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及其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

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中学历史)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论文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论文第三篇:中学历史论文中学历史教学论文第四篇:金桥中学历史教学论文第五篇:关于举办淮安市2022年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论文、教案评比活动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谈谈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徐闻二中莫春红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

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

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

历史(心得)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历史(心得)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历史论文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为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笔者在教研工作实践中,取目标教学模式的众家之长,探索改造成了“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经十所中学的三年实验,于1996年底结题检测,认定具有推广价值。

现介绍给同行,以期引玉。

“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附图{图}以新授课为例,提出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一)制定教学目标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

教师统揽教材,学习大纲,弄清所授课(含章、节,下同)的知识点及其在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

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

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第一步,前提诊断测评。

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诊断测评,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

前提诊断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

诊断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

测试后,教师要迅速作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

前提诊断测评,不是每一节课前都要作这一步工作,仅是新授课开始时,或遇到重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有关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

以生为本,高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高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高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主导,注重知识传授,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等问题,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已成为当今历史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本论文旨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探讨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和探讨,能为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服务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学生;中心;高中历史前言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承载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宝库传递的龙头科目。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内容的灌输,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的创新和思考,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探讨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一)知识点传递过于单一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通过课件、教材、PPT等简单形式传递知识点,缺少更多的思考、讨论和互动环节。

同时,这种单一的传递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存在偏差。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注重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教材内容过于压缩,难以展开深入的讨论和探究,导致知识点容易被孤立地理解,难以整体把握。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限制了知识的全面传递。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摘要: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休戚相关。

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情境教学法、整合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材料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六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境;探究;讨论;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历史是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历史课的教学,既能够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能够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活动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事件,但也同样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而历史教师则应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使之有利于历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个教学方法,供同道参考。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用生动的场景、历史图像等直观手段,建立能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教材的内容就应进行“有形”、“有声”的包装,把历史知识巧妙地嫁接在历史的情境之中。

二、整合教学法以单元为例,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整合教材,整合思路如下:(一)“分”分就是分别阐述单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

如必修《历史i》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首先要弄清楚“政治制度”的概念内涵: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其次要讲清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合”合就是从整体上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把握。

论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论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讲谈——接受式”汤原一中刘彦霞由于历史时代的久远,话题的厚重,现象的错综复杂以及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初中生往往不善于思考历史,要跨入思想殿堂之门,还须要教师的引导。

我在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谈——接受式”。

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学必须讲:一、精讲。

我们反对的是“满堂灌”。

每一节课都需要教师花一些时间讲解,指出内在的联系,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讲到点子上。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点和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现实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三、讲出新意。

不能只讲“一家之谈”,让学生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从更多方面了解新的信息。

四、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历史不能在现,但它们是真实的,具有感情色彩的。

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完全赞成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希望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又融合了我国的一些传统教育思想的方式而形成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大环节组成的。

它的优点就是方便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明确具体。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直接控制的,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它能够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使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得到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它也有局限性和缺陷,就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

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

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篇1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提问教学【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之一。

而提问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

它既是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教学措施,纠正教学偏差和控制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因而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这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历史教师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本文结合自己近两年来教学经验,浅谈能力教学模式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为达此目的,在进行能力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课堂提问贵在问在有疑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知识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能力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

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们提出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归纳把它们逐一解决。

对于那些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在这些地方设疑,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作分析、比较、归纳等思考活动,对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电影 等 方 式 方 法 . 目的 是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动 其 探 索 历 调
史 的积 极 性 , 填 鸭 式 教 学 为 兴 趣 教 学 . 动 学 习为 主动 学 习 . 变 被 提 高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的效 率 1多媒 体 教 学 . 多 媒 体 教 学 手段 是 一 种 在 课 堂 中 常用 的教 学 手 段 教 师在
经 济 、 化 等 发 展 的历 史 知 识 外 。 有 一 些 相 关 社 会 习 俗 等 内 文 还 容 . 些 内容 贴 近 生 活 . 有 人 文 气 息 . 够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 这 富 能
丰 富学 生 的 生活 常 识
价学 生 的要 求 .结 束 了 以考 试 成绩 作 为 评价 的唯 一标 准 的传 统 评价 方 式 。 比如 . 当讲 到 拿破 仑 这 个 人 时 . 师 可 以组 织 学 生 进 教 行一 场辩 论赛 , 过 学 生 搜集 资 料 、 组 讨论 、 组表 演 来 完成 , 通 小 分 教师 通 过 观察 他 们 在辩 论 中的 表 现来 对 学 生 的个 性 、 感 态度 、 情
生 学 习 活动 的 成果 计 进 总成 绩 。 外 。 史书 面测 试 也要 从 重 知 另 历 识 考 查 向重 素 质考 查 转 变 .逐 渐扭 转 死 记硬 背 ,应付 考 试 的 局 面 。历史 评 价 的 多元 化 使 它 由传 统 、 一 的 评 价模 式 向现代 、 单 多 元 的 方 向发 展 . 学 生 形成 了积 极 的 自我 评 价 . 积极 的态 度 去 使 以 学 习 历史 . 高 学 习效 率 提 【 编 责 张景 贤 】
接 点 , 助 学 生 探 究 事 物 发 展 的 基 本 规 律 . 展 学 生 思 维 的 宽 帮 拓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组织策略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组织策略论文

中学历史课堂讨论的有效组织策略研究【摘要】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对话行为,讨论的问题基于教学内容而源于学生,讨论的规模视问题难度与班级座位分布而定,讨论的程序多为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教师及时或延迟评价,并于讨论的过程中予以恰当的激励,积极引导,使讨论有效展开,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讨论;有效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25-02讨论是一种合作性对话。

作为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之一,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讨论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对话行为,[1]新课程更加关注课堂讨论。

笔者试着绘出课堂教学中讨论行为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课堂讨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产生问(话)题,展开讨论,形成结论。

讨论展开的形式有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和集体讨论等等,通常讨论之后要形成一个基本结论,并进行点评。

讨论的组织者要考虑讨论的程序与要求,并进行积极引导,使讨论有效展开。

1课堂讨论话题的选择与呈现1.1学生课前提出: 请学生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三个希望在课堂上共同讨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大多通过作业本),由教师做出选择、补充和调整。

问题可以分为反映课文核心内容的基本问题和反映细节的扩展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又可分为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3]。

这些问题以基本问题为统领,形成几个问题群。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时要考虑到问题的梯度。

这种途径容易操作,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对学生提出的讨论题进行筛选排序,并可以对相应话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

不足之处在于预设性太强,要求学生必须预习,对于某些科目来说,由于学生准备不充分,难以提出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1.2学生当堂提出: 学生当堂提出的讨论话题,暂且称之为“自然产生的话题”,以与“预设问题”相区分,这种“自然产生的话题”又可以分为集中提问和分散提问,还有随机提问。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微探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微探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微探历史是人类过去的画卷,史蒂芬·斯宾得说:“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酷爱读书的领袖毛泽东曾说,“有了学问,懂得历史,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不晓得历史,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所以,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勇于质疑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事事包办,使学生的质疑能力慢慢退化,创新的意识渐渐枯萎。

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只有思考,才会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才能在“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乃至于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比如,曹操的确是奸臣吗?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毫无瑕疵吗?这样学生爱学习了,综合能力提升了,在历史课堂上他们必将活力四射。

二、愉快阅读,激发兴趣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所以说,历史学习虽然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但绝非枯燥无味的。

不过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规律,仅强调“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每一个框题的结构上看,它从一些基本的、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出发逐步引出需要阐明的观点,同时穿插着大量的史料、图片、表格。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上的图文资料,确立合适的导入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疑问、惊奇进入学习活动之中,去认真阅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历史教学最应注重德育历史教学,就是以人为本,弘扬先人的美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了解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陶冶,感受人格的震撼。

如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傲骨;张骞出使西域,百折不挠的毅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抱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状志;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抱负……让学生牢记这些历史名人、名言、名事,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笔者以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模式,而是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
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

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设定使用某一种方法,而废弃其他。

任何一个课堂只有使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是高效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关键。

笔者以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不应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模式,而是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建立
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

其蔭担翁媒萄ч讨校豢赡苤簧瓒ㄊ褂媚骋恢址椒ǎ掀渌h魏我桓隹翁弥挥惺垢髦纸萄р呗苑椒ㄓ谢岷喜拍苁歉咝у摹1疚氖跃徒萄导斜收叩奶寤崽敢恍┏跚车目捶ㄒ郧蠼逃诖蠹摇?一、兴趣教学:让学习充满乐趣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条件反射来说明的。

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内在的,
真正的内部动机应尽可能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积极主动的兴趣上。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

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课激趣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

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发展邻近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感、探索性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默里(h.a.murry,1938)成就动机理论昭示我们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我在认为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照本宣科,而应让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内容。

学生们自己看书、独立思考。

呆板的说教被活跃的、富有时代感的思维所取代,历史特有的魅力由此显现,学生们的兴趣自然浓厚。

当然,这一过程还要借助幽默的语言、多学科知识的穿插渗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但更主要的是借助课堂讨论辨论、探究性学习等实现。

提供丰富的资料,弥补教材的缺憾,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了解真
实的历史,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这一理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

二、问题教学:学习始于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

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无所谓独到的见解。

因此,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应高度重视的结合点。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以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和发问是独立思维、学会学习的起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决不是胡猜乱想。

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其对错的过程,就是对相关的问题与知识思考、分析、取舍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错误的观点、结论、思路来说,其实也是学生们对其错误体会的过程,对其中的疑问,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也是一个修正错误、获取真理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正确的思路、结论、观点来说,也是一个进一步验证的过程,对其中的疑问,借助老师的引导,也是一个提炼注意不犯错误的过程。

教学中我们
有意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读材料的时间,给学生思维发问的机会,让学生在与教材的比较阅读中品出味道来。

于是在学习中一系列的问题由学生们自己提出来了:“欧洲和中国相比进入封建社会晚得多,为什么欧洲却比中国先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在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戊戌变法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够成功?”……学习在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迅速生成,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学生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鲜看法,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引导学生收集材料、辩论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及原因,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结论,而是思维成功的快乐,更有思维的深度、角度和方法。

完善的模仿,终究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

让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也便留住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问题”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三、合作学习:让学生辩论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

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

维果茨基的研究可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或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活动,采用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
启发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发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并参与问题的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