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台山市新宁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案(无答案) 粤教版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 掌握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完成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等。
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知识讲解•分别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变迁过程;•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讲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
(4)小组合作•分组提出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共性和差异;•分享小组讨论结果,互相学习。
(5)总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课程要点并布置作业。
6.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合作能力;•完成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考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中,应该准备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如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较难讲解和学习,要将思路清晰。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例子分析和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可以自由分享和交流,激发出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粤教版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
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①自然原因形成:②人工改造形成:(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过程:由变,原因:。
学习主题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国的科学家,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2.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3.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4.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将,太平洋将。
学习主题三:板块的运动1.读课本第37页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回答下题:⑴读图2—6写出板块的名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的这一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专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二、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四、课时:一节时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展示在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它不是应该在海洋里吗?很可能这里以前是一块海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变成了陆地,那么在这里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说海洋是可以变为陆地的,那陆地有没有可能变成海洋呢?那这种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现象,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沧海桑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原来的意思就是海陆的变迁,这也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入课题。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讲授】沧桑之变的例子:1、(展示图片)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提问]: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阅读P40知识之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
2、(展示图片)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粤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节 海湾与陆地的变迁》word教案 (1)
陆地的变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火山、地震的认识。
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收集、漫画展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四、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五、教法建议1、建议教师最好用一系列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海陆在变迁。
2、在了解地震时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体验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救与互救(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七、教学案例: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人_____审核__________备课组长_____第_周_月_日【自学内容】“沧海桑田”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学习目标】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自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自学过程】自学任务一:“沧海桑田”1、读教材P37内容,“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指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读P37第二段文字,从文中画出造成海陆变迁的三种方式。
3、读P37图2.13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
4、读P38图2.14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
5、读P38图2.15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这说明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6、归纳提高:从上述3、4、5材料可知,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自学任务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国的。
2、读P39最下三行文字及图2.18“大陆的漂移示意图”,回答1~3题。
(1)、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
(2)、6500万年前各大洲开始。
(3)、现在形成了的分布状况。
3、请你说说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4、我能从教材中找出大陆漂移学说成立的证据。
(1)、读P39图2.17,可以得出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相似。
(2)、读P40图2.19,可以得出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相似。
(3)、读P40图2.20,可以得出非洲和南美洲分布的相似。
【合作探究】科考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课堂检测1、“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指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A.牛顿B.魏格纳C.哥白尼D.哥伦布3、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找到很多考察时,发现很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变成海洋C、古老的海螺、海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D、海洋生物演化过程中自行爬到山上的4、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5、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6、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会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沧海桑田”的故事。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1.沧海桑田设置悬念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教师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其变迁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大陆和海洋不断发生变迁。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变化的基础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其变迁现象,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图和实例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变迁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运用地图和实例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实例为载体,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过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2.教学设施: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洋与陆地分布,引发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现象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实例和地图,展示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
以板块构造学说为理论依据,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过程。
《第3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基本构造;2.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历史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 学生需仔细阅读《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 学生需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整理成电子版或手写版笔记,重点记录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
3. 探究性学习:- 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地点,分析其海陆变迁过程,并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 学生可结合历史资料、地图、现代地理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与汇报:- 学生将分为小组,围绕“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 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汇报准备。
5. 家庭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 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须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2. 阅读理解部分需标注重点内容及个人理解;3. 课堂笔记需包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个人补充内容;4. 探究性学习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地理示意图需清晰明了;5. 小组讨论与汇报需有明确的分工和记录,汇报材料应条理清晰、言之有据;6. 家庭作业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进行评价;2.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给予关注;3. 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3.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广东省台山市新宁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示意图
把非洲和 南美洲的轮廓 拼和在一起, 看看有什么发
现?
大陆漂移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
• 3、 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 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 层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多个板 块拼和而成的。
• 4、 全球有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 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 5、 板块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使海洋 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活 动
活动
• 1、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是由哪六大板块组 成?
• 2、 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科迪勒拉山系分别 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讨论它们的形成 原因。
• 3、 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中海是否会 消失,为什么?
• 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 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陆
第地
三和
章海
洋
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来源:]
•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 地1、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 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 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原是生活在 海洋中的生物,怎么会被埋在今天的 “世 界屋脊” 上?
• 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 因?
• 不正确的方式:
• 3.22 地震时,不要在大街上盲目乱跑, 以免被楼上掉下的碎物打伤,应就近躲到 空旷地带。
• 3.23(女) 地震时,在影剧院里应马上 躲到椅子下,不应乱跑,以免被上面掉下 的硬物砸伤,或相互挤踏受伤。
大陆漂移假说示意图
海牛、鸵鸟都 不会飞,但在非洲 和南美洲相同的地 层中都发现了它们 的化石,这说明了 什么呢?
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海洋与陆地变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变迁的主要原因。
2.学习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我国及世界各地的海洋与陆地变迁现象。
3.掌握地图阅读技巧,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和分析海洋与陆地变迁的过程及规律。
4.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海洋与陆地变迁的主要原因,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解释。
2.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个关于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实例,分析其变迁过程及影响,并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交流、合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拓展:
-邀请地质、地理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1 (新版)粤教版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活动】师生活动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案无答案粤教版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一、学生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并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缘故。
二、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大体观点。
3、能说明世界要紧山系及火山、地震的散布。
4、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喜马拉雅山、太平洋、大西洋等的形成缘故和转变趋势。
进程与方式:分三大块进行慢慢深切的学习,从具体、局部的现象入手,到宏观的、全世界的探讨,最后是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进展转变,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爱好、科学方式和探讨精神的培育。
重难点: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一些现象;火山、地震的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归纳海陆变迁的缘故;寻觅大陆漂移的证据。
【利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讲义及插图,利用双色笔把讲义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经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进程】一、自主学习:(一)用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那么海陆变迁的缘故是什么呢?一、读教材40页内容(1)“白云苍狗”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以下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A、白云苍狗B、海枯石烂C、瀚海成沙D、钻井采油二、读图,按要求完成以下内容(1)读40页“知识之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缘故是是。
3、归纳提高: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发海陆变迁的要紧缘故。
(二)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和证据:一、阅读41页《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二、读41页图试探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能够拼合的这一事实,是不是巧合?依据是:3、读41页图“大陆漂移示用意”,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紧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彼此连接的,它的周围是。
后来,原始大陆才割裂成,缓慢地漂移分离,慢慢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散布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并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原因。
2、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4、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喜马拉雅山、太平洋、大西洋等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
分三大块进行逐步深入的学习,从具体、局部的现象入手,到宏观的、全球的探讨,最后是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难点:
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用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那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1、读教材40页内容
(1)“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
A、填海造陆种田
B、比喻世事的变迁
C、比喻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2)下列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
A、沧海桑田
B、海枯石烂
C、瀚海成沙
D、钻井采油
2、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内容
(1)读40页“知识之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
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
3、归纳提高: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以及证据:
1、阅读41页《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
思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的
这一事实,是不是巧合?依据是:
3、读41页图3.16“大陆漂移示意图”,
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在两
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
的,它的周围
是。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4、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三)、板块构造学说:
1、但是大陆为什么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2、看书P42图3.17,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大板块,分别是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
各个板块处于不断地之中。
3、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在板块边界上,板块的运动方向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
4、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说明板块运动特点是: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四)、学以致用:
1、读P42图3.17,从板块运动方向上考虑,完成下表:
2、分组讨论、交流:当地震发生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该怎样做?
三、课堂检测: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总结。
五、预习指导: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