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拼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这四首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古诗,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朗诵、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这四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这四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的拼读、书写和含义;理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2.教学难点:理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探究古诗的主题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这四首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学习:(1)生字词学习:展示这四首古诗中的生字词,学生拼读、书写,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2)诗句解读:学生分小组朗读这四首古诗,教师纠正读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深入探究:教师讲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的主题。

3.练习与巩固:学生朗读这四首古诗,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作业布置:学生尝试写一首简单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并准备下节课进行展示。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教师讲解生字词、诗句的含义和表现手法等内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指导。

3.诵读法:学生多次朗读这四首古诗,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改写朗诵,激情导入内容:利用上节课的诗歌改编作业举行诗歌对比朗诵会,一人诵读原诗,一人诵读改写诗歌。

步骤:教师导入-诗歌朗诵会-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相关用语:同学们的改编和朗诵都非常棒,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诗歌的优美意境,让我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的长廊,首先学习一首唐诗《次北固山下》。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并解释目标)二、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方式:教师范读激发学习热情,借助情景诵读感受诗歌音韵。

步骤:教师范读—集体诵读—情景诵读—探究诗歌音韵美。

过程:1.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朗诵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熟练朗读诗歌。

2.情景诵读。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引领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角色感、舞台感,用声音演绎英雄情怀。

(1)多媒体出示诵读指导: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山”“水”后小停顿,以体现诗人飘泊羁旅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四个形容词重读,以体现景色之阔大。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后小停顿,形容词“残”“旧”重读,以体现时序交替,岁月匆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两句末尾的三字拖音,前一句用升调,语速缓慢,以体现思乡之浓重)(2)多媒体朗诵视频片段进行情景朗诵示范。

(3)学生自行训练情景朗诵,然后展示。

3.音韵探究(投影:请结合诗歌内容,从韵律、修辞等角度说说这首诗歌音韵之美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小组内探究后展示,教师予以引申和归纳)。

预设:(1)诗歌总共四联八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是诗歌的韵脚,其韵母都为an,便于朗诵,符合律诗的特点。

(2)每一联都采用了对偶的修辞,颈联还采用了拟人,句式工整有节奏,富有情趣。

4.教师小结归纳与过渡: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背诵诗歌,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文本解读观沧海一、初读诗歌,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

【明确】1.诗歌朗读节奏指导: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本诗共7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①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②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③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很繁茂。

④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⑤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⑥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⑦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一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研读诗歌,字斟句酌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品味】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

”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教案人教版7上: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案人教版7上: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尤其是唐朝,诗歌更是创造了辉煌。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四首》就有两首是唐代的诗歌。

(板书文题)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两首唐诗,一起来品味一下它们传达出来的诗歌魅力。

二、交代教学目标三、预习检测1.小组内朗读这两首诗,小组长记录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2.小组检查收集李白资料情况,选出一人班级展示。

3.回忆诗歌分类相关知识。

四、讲授新课1.朗读展示、点评。

(从声音、断句等角度点评)总结七言诗朗读规律:一般为223拍;五言诗朗读规律:一般为221拍或23拍。

(最主要的还是要依据诗句的意思来判断停顿。

)2.李白简介明确: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诗歌分类相关知识明确:诗歌按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产生于隋唐以后,律诗为8句,绝句为4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而《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4.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写作背景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6.诗歌鉴赏:学习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课后拓展:布置与四首诗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其他作品、创作诗歌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词语解释和诗句解析,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古诗文的能力。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歌主题与意境:把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古代诗歌四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所提高,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更好地将生活实际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主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地描绘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的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采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诗歌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某些难点,如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运用,仅仅依靠讲解和举例还不够,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加深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____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zhì)(2)词义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部编】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要注重朗读。

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

注意各篇作品的情感基调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感情要有所区别。

3.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不提出欣赏的过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原则,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4.讲解相关知识。

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原则上不另作介绍。

课文的几首诗歌都是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适当讲解时代背景,但不要介绍文学史。

二、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

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理解思乡之情。

3.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4.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诵读法;联想法六、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4。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正音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2)节奏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释义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5.再读诗歌,讨论探究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课堂总结四、布置作业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歌文体知识:诗歌分为四句是绝句,八句是律诗。

诗句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

二、作者及背景见书中注释三、读:听范读,正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三、诗歌鉴赏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给2、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写景句)它们的作用?——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师补充:杨花是柳絮,子规的啼鸣哀转凄切。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三、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