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整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2017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20171. 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七年级下册主要学习了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包括提出观点、论据和结论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也学习了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包括其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等。
2. 古诗词鉴赏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将进酒》《静夜思》等古诗词作品,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3. 修辞手法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4. 词语运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常见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等,通过学习这些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的内涵。
5. 阅读理解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不少的阅读理解内容,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现代小说的阅读、广告语言的阅读等。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6. 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七年级下册学习了议论文、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且学习了如何进行写作规划、构思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7.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东周列国志》、《孟子》、《庄子》等,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积淀,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8. 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包括《荷花淀》、《风筝》等,通过学习这些现代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9. 汉字书写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汉字的书写,包括常见的生字、词语和成语等,通过练习汉字书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汉字书写技巧,提高写字规范。
10. 语文常识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语文常识,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文字规范、修辞手法的鉴别等,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人教七年级下册知识点语文
人教七年级下册知识点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分。
学生通过学习这本教材,能够全面地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为以后高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篇文章将对人教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
一、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教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懂的文言文课文,如《论语》中的《学而篇》和《大学篇》等。
通过学习这些古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现代文现代文是指现代汉语文字的表达方式。
在人教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懂的现代文课文,如《一盘棋》和《荷花》等。
通过学习这些现代文,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
三、汉字拼音汉字拼音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常被用于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在人教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简单的汉字拼音,如“a、o、e、i、u”等。
通过学习这些汉字拼音,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学习汉字,提高语音语调。
四、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人教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词,如《静夜思》和《登高》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五、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用词和表达方式来增强文章的效果和感染力的方法。
在人教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学生将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准确地表达意思。
六、作文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人教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写一篇简单的叙事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
通过作文练习,学生将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发掘自己的创作潜力。
总之,人教七年级下册知识点语文是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全面地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这将对学生将来高中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成为一名卓越的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
七年级下初语文人教知识点
七年级下初语文人教知识点初中语文是学习中华文化和语言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学生将深入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一些新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下初语文的知识点,包括:
一、词语的分类:
1.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等。
2.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二、语法知识:
1.句子:按结构分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2.从句:按从属关系分类可分为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三、修辞知识:
1.比喻:用A和B两种不同的事物相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以更好地表达。
3.夸张:对某一事物做出夸大的陈述,以更好地表达。
四、阅读理解:
1.推理判断:通过已有信息推理出未知信息。
2.主旨概括:将文章大意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3.图表阅读:通过图表来获取并理解文章中的信息。
五、文学常识:
1.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钱钟书:现代文学大师,代表作品有《围城》、《谈艺录》等。
3.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春》、《背影》等。
以上是七年级下初语文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
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语言。
同时,希望广大教师和家
长也能够关注和支持孩子的语文学习,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年级语文下册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它涵盖了许多基础知识点和文学常识。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将会学习到关于文章结构、词语解释、古代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文章结构1. 文章的组成部分:文章由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导语起到引导读者进入正文的作用,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结尾则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词语解释1. 同义词和近义词:当我们遇到一个生词或难词时,可以通过寻找它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增强对词义的理解。
2. 词语辨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词语的用法很相似,但又存在细微差别。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和对比,来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语。
三、古代文化1. 诗词赏析:学习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诗词。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作品,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对于语言表达的感觉和对美的审美能力。
2. 古代典故:古代典故是古人创造出来的,包含一定哲理和人生经验的故事。
通过学习古代典故,我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可以运用典故来丰富我们的写作表达。
四、文学常识1. 文学体裁: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词、文言文等不同的体裁。
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等。
以上是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七下语文知识点全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1.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至死不懈xia: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
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查阅。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栖息(qī)鳊鱼(biǎn)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三、课文内容把握: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人教版】2017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
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5.黄河颂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斓)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6.最后一课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一、《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
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
(或返朴归真的理想)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次北固山下》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整理:古诗词默写
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整理:古诗词默写2017涓冨勾绾ц?浜屻€佸彜璇楄瘝榛樺啓 1.ч儊鐨勬棩瀛愰噷闇€瑕侀晣闈欙細鐩镐俊鍚э勬棩瀛愬皢浼氭潵涓淬€?2.鏈夎瘲浜戯細鈥滈唹鍗ф褰?3.銆婃湪鍏拌瘲銆嬩腑琛ㄧ幇鏈ㄥ叞浠庡啗鍚庤壈鑻︾殑鎴樺湴鐢熸椿鐨勫ч搧琛c€?4.鈥滈泟鍏旇剼鎵戞湐锛岄泴鍏旂溂杩风_鈥濅竴鍙ャ€?5.?6.________ 7.鍙ユ槸锛歘锛屾繁鏋椾汉涓嶇煡锛屾槑鏈堟潵鐩哥収銆?8.銆婂敞鐪夊北鏈堟瓕辨湀鍗婅疆绉嬶紝褰卞叆骞崇緦姹熸按娴?9.銆婃槬澶滄礇鍩庨椈绗涖€嬩腑锛10.___銆?11.銆婂北?13.銆婃睙_ 14.銆婄害15.澶勮洐銆俖16.銆婇€佺伒婢堜笂浜恒€嬩腑锛岃瘲浜虹洰閫佸弸浜烘笎琛屾笎杩滅殑鍙ュ瓙锛氳嵎绗犲甫鏂滈槼锛岄潚灞辩嫭褰掕繙銆?17.銆婃粊宸炶タ娑с€嬩腑锛屽摢?18.銆??€?1銆佸叾瀹冧袱閮ㄥ垎鍒嗗埆涓?銆婂湪浜洪棿銆?鍜?銆婃垜鐨勫ぇ瀛︺€?銆?2鍐欒捣锛屽埌缁撴潫锛岀敓鍔ㄧ殑鍐嶇幇浜?19涓栫邯涓冨叓鍗佸勾浠d縿缃楁柉涓嬪眰浜烘皯鐨勭敓娲荤姸鍐?銆?3€?4銆佷綘浠庨樋寤栨矙鐨勫彉鍖栦腑寰楀埌浜嗕粈涔堝惎绀猴紵绛旓細瑕佹岃兘澶熻嚜鍦嗗叾璇淬€?晠浜嬶細1704绗涚鐨勪綔瀹舵嵁姝や负鍘熷瀷鍒涗綔浜嗕竴閮ㄥ皬璇?銆??鏄熸湡浜?鈥濓紝鍚庢潵锛岃繖涓€鍦熶汉鎴愪负浠栫殑蹇犲疄鐨勪粏浜哄拰鏈嬪弸銆?涓夈€佸湪銆婇瞾婊ㄥ瓩婕傛ф牸銆?1銆佷粬鏈夊摢浜涙€ф牸鐗瑰緛锛熺瓟锛氬媷浜庡啋闄┿€佺櫨鎶樹笉鎸犮€佸姟瀹炶偗骞?銆佷箰瑙傝眮杈?2銆佸湪浠栫殑鎬ф鍦嗗叾璇淬€?懡鐨勮瘲绡囷紝瀹冩槸鍚嶈憲??12冭瘷璋愬菇榛橈紝鍏呮弧鐩庣劧鐨勬儏瓒?B 锛?A19涓栫邯涓冨叓鍗佸勾浠d縿缃楁柉涓嬪眰浜烘皯鐨勭敓鐘跺喌銆?Bф牸鍧氭瘏銆備粬鍦ㄥ皬浜哄浗銆佸ぇ浜哄浗鍘嗛櫓澶氬勾?C銆併€櫎浜嗙湡瀹炲湴璁板綍鏄嗚櫕鐨勭敓娲伙紝杩橀€忚繃鏄嗚櫕涓栫晫鎶樺皠鍑虹ぞ浼氫汉鐢熴€?D鐢熷枩娆㈠啋闄╋紝涓嶇敇瀵傚癁涓庢棤鑱婄殑浜恒€?墖娈碉細锛屽儚涓€闈㈤粦缃戜技鐨勯伄鐫€娓愭笎鐔勭伃鐨勫ぉ绌猴紝闅忓悗灏变笉鐭ユ秷澶卞埌浠€涔堝湴鏂瑰幓浜嗭紝鐣欎笅涓€鐗囩┖铏氥€傚綋浣犵満鏈涜繖浜涚殑鏃跺€欙紝涓€鍙ヨ瘽涔熶笉鎰挎剰璇达紝鎰夊揩鐨勬儐鎬呭厖婊′簡鑳告€€銆?х潃锛屽ぉ绌鍦版瓕鍞憋紝銆佷竴鍒囬矞鑺卞拰闊冲搷锛屽儚闇叉按鐝犲効浼肩殑寰€鑳搁偣璧峰簥鍋氱偣浜嬫儏锛屽拰鍛ㄥ洿涓€鍒囩敓鐗╁弸鐖卞湴鐢熸椿鐨勬効鏈涖€??鎴愰暱鐨勭儲鎭?1.璇蜂綘鐢鎴戝墠琛屼腑鐨勪竴澶ч殰纰嶃€?澶囨敞锛氣憼鎴戠殑鐑︽伡灏辫薄澶忓ぉ鐨勯獎闃筹紝鐐界儹涓嬶紝鎴戝彧濂借蛋鍦ㄤ粬浜虹殑闃村奖閲屻€傗憽鑻ユ垚? 2.锛?澶囨敞锛氭崲浣嶆€濊€冪殑鏂规硶锛屾瘮濡傜珯鍦ㄧ埗姣嶃€佽€佸笀銆佹湅鍙嬬殑瑙掑害鍘昏€冭檻涓€浜涢棶棰橈紝灏辫兘澶熶簰鐩哥悊瑙o紝绯鎯呮劅娉曡ВуЩ?锛?3.鈥滅儲鎭尖€濓紝涓嶆槸鎴戜滑綘蹇靛嚭涓€棣栨湁鍏斥€滅儲鎭尖€濈殑璇楁瓕鎴栧悕鍙ワ紝鍙嬫儏鎻愮ず藉彲浠ャ€?(澶囨敞锛氬皯骞翠笉璇嗘剚婊嬪懗锛屼负璧嬫柊璇嶅己璇存剚-----杈涘純鐤撅? 4.() 5.鈶?笉缇庢槸鐢卞緢澶氬洜绱犵患鍚堣€屾垚鐨勶紝濡備釜浜轰慨鍏汇€佺埍蹇冦€佺ぜ璨屻€佸緟浜烘帴鐗╃瓑銆?鈶?鍋氬埌蹇冪伒鏇寸編銆傜敤蹇冪伒缇庢擄紝?鈶?鸿嚜鍗戠殑涓滆タ鏈夊緢澶氾紝鍚屾牱锛屼娇浜鸿嚜淇$殑涓滆タ涔熸湁寰堝銆?6.綍鐪嬪緟杩欎簺鐑︽伡锛熺敤鍚嶈█璀﹀彞鐨勫舰寮忓啓鍑轰綘瀵圭儲鎭肩殑璁よ瘑鍜屾劅鎮熴€??鐒剁殑褰卞瓙銆?7.鍥犱负鎬фВ?寮€蹇冩墘锛屼綘灏辫兘鎰熷彈鍒板悓瀛︿滑鐨勭儹鎯呫€? 榛勬渤锛屾瘝浜叉渤 1锛庡叧浜庨粍娌崇殑钁楀悕璇楀彞 锛?傦紙鏉庣櫧銆婂皢杩涢厭銆嬶級锛?锛夐粍娌宠惤澶╄蛋涓滄捣锛屼竾閲屽啓鍏ヨ兏鎬€闂淬€傦紙鏉庣櫧銆婅禒瑁村崄鍥涖€嬶級锛?浠炲北銆傦紙鐜嬩箣娑c€婂噳宸炶瘝銆嬶級锛?锛夌櫧鏃ヤ緷灞卞敖锛岄粍娌楣抽泙妤笺€嬶級锛?2.?涓嶅埌榛勬渤蹇冧笉姝汇€栬В?璺冲埌榛勬渤娲椾笉娓呫€栬В閲娿€楁瘮鍠绘棤娉曟憜鑴卞珜鐤戙€傚叧浜庨粍娌崇殑鎴滅敤銆?娉炬腑鍒嗘槑?3锛?锛夊ぇ绂规不姘达紙2锛夊?锛夐儜鍥芥笭4锛庝簡瑙i粍娌冲咖鎮o紝鍏虫敞榛勬渤锛屼繚鎶ら粍娌炽€?锛?锛夐粍娌崇殑鐜扮姸锛?锛?锛夋不鐞嗘帾鏂斤細鑺傜害鐢ㄦ按銆佸姞寮洪粍娌虫祦鍩熺敓鎬佺幆澧冧繚鎶?锛?燂紙涔濇洸榛勬渤涓€浠芥儏锛屼袱宀哥豢鏋楀洓瀛f竻锛?5锛庨粍娌崇煡璇嗛棶绛旓細锛?锛夆€滆棎瑙嗛粍娌筹紝灏辨槸钘愯2锛夐粍娌虫祦鍩熺殑鍙ゆ垬鍦猴細鐗ч噹鍙ゆ垬鍦猴紙鍛ㄢ€曞晢锛夈€佸畼娓″彜鎴樺満锛堟浌鎿锛?锛夋部榛勫悇鐪佸尯钁楀悕鐨勭煶绐燂細浜戝唸鐭崇獰銆侀緳闂ㄧ煶绐熴€佹暒鐓岃帿楂樼獰銆?6. 淇濇姢榛勬渤锛屼汉浜烘湁璐c€闀挎彁鍑犳潯淇濇姢榛勬渤鐨勫缓璁?绛旓細鐜嬪眬闀匡紝鎮ㄥソ锛佷负浜嗘洿存薄鏌擄?鎴戜篃杩解€滄槦鈥?1.?銆婅礉澶氳姮浼犮€嬨€傚洜涓鸿礉澶氳姮涓,辨儏澶辨剰锛屼絾浠栦笉鍚戝懡杩愬眻鏈嶏紝鍦ㄩ煶涔愭柟闈㈠仛鍑轰簡宸ㄥ?2.鈥滆拷鏄熲€濅笉鏄?鎴忔洸澶ц垶鍙?1銆佹垙鏇蹭?2цゅぇ鑺辫劯鍙婁笐瑙掍互澶栫敺鎬цО锛堣€佺敓銆佸皬鐢熴€цО鈥濓紝淇楃О鈥滆姳鑴糕€濓紝澶уф牸銆佸搧璐ㄣ€佺浉璨岀壒寮傜殑鐢锋€т灏忓潡鐧界矇锛屼織绉扳€滃皬鑺辫劯鈥濄€?锛庣壒鐐癸細鈥滆櫄鎷熲€曗€曟病鏈夊疄鐗╃殑琛ㄦ紨鈥濄€?4琛ㄧ幇浜虹墿銆?5鑵斻€侀緳濂椼€佽劯璋扁€︹€?6х褰╁敱娈?锛?锛夋槅鍓р€曗€曚腑鍥芥垙鏇蹭箣姣嶏紙2锛変含鍓э紙銆婄О涓衡€滀笢鏂规瓕鍓р€濓紙3?锛?锛夎鲍鍓э紙銆婅姳鏈ㄥ叞銆嬶級7銆佷含鍓ф棪瑙掓祦娲撅細锛?筹級锛?锛夌▼娲撅紙绋嬬牃绉嬶級锛?锛夎崁娲撅紙鑽€鎯犵敓锛夛紙4锛夊皻娲撅紙灏氬皬浜戯級8銆佽劯璋憋細锛?锛夌孩鑴稿惈瑜掍箟锛屼唬琛ㄥ繝鍕囷紙2э紝浠h〃鐚涙櫤锛?э紝浠h〃鑽夎幗鑻遍泟锛??锛夐噾鑴稿拰閾惰劯?.湅娉曘€??2.?锛?锛夋敼闈╂垙鏇茬殑琛ㄧ幇褰㈠紡鍜屽敱璇嶏紝閲囩敤鐜颁唬浜哄枩闂讳箰瑙佺殑褰㈠紡銆?锛?╂洿澶氱殑浜轰簡瑙f垙鏇层€?锛?鍏婚潚灏戝勾鐨勬垙鏇? 1.瀛︽?簨猴紝骞跺弬鍔犱粖澶╀妇琛岀殑鐜板満鎷涜仒浼氥€?脳脳瀛︽牎鐢熷瓨鎸戞垬。
最新【整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资料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人教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一、词语辨析1. “往事”和“过去”:指过去的事情,但“往事”比“过去”更多指个人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2. “想念”和“怀念”:指对过去美好的时光、人或事物心存感慨和思念之情。
但“想念”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怀念”则更多指回忆、怀旧。
3. “从容”和“不慌不忙”:指做事时沉着自若,不紧张,从容应对。
但“从容”更强调举止得体、潇洒自如,而“不慌不忙”则更加平实、平静。
二、修辞手法1. 比喻:用A与B相比较,强调二者之间的类比关系。
例如:春花烂漫,宛若彩霞争艳;他的心情低落,像被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一样。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产生感情共鸣、形象生动。
例如:风儿低语;雨点儿嗒嗒。
3. 夸张:夸张手法常常会夸大描述的对象,突出特点,引起强烈印象。
例如:大声笑声震耳欲聋;他的智商堪比爱因斯坦。
三、古诗词鉴赏1.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品,诗人以“登高”喻人生顶峰、居高思远之情。
同时抒发出作者对于种种不幸遭遇无奈的抱怨,深藏于诗歌的深处。
2.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表达了诗人在他“与世隔绝”的夜晚,看到窗外明月皎洁的景象后,突然怀起故乡的情感。
诗人借着“明月”的意象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阅读技巧1. 了解故事情节,在阅读时做好记录和归纳,帮助捕捉故事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2. 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个人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帮助培养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注意阅读材料的背景、历史和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和意义。
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
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人教版教教材初一语文的知识点和其他版本的教材可能存在一些些微的差异,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一)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表示同时发生:一时表示相继发生: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未几俄而少时久之⒈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鲁迅,朝花夕拾):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⒉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城南旧事)。
⒊ 丑小鸭(安徒生):只要保持心中的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理想终会实现。
⒋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
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美国)。
⒌ 伤仲永(王安石,北宋):本文借事说理,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⒍ 黄河颂(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⒎ 最后一课(都德,法国):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⒏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人民(李大钊,新民国):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⒐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感受到作者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⒑ 木兰诗(郭茂倩,宋)。
木兰的形象:孝敬父母,勤劳,勇敢坚强,热爱家乡,不谋高官,热爱和平,保卫祖国。
⒒ 邓稼先(杨振宁):感受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意志坚强,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⒓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感受到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精神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二)⒔ 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贝多芬的代表作:《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面对挫折,厄运和不幸应该乐观坚强永不屈服才能创造灿烂人生!⒕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代表作:《项链》《羊脂球》)。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1.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至死不懈xia: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人教版本中学初一语文下册的学习知识点学习归纳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初一语文)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字词菜畦桑葚油蛉缠络斑蝥肥胖蟋蟀珊瑚确实收敛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倜傥秕谷鼎沸书塾宿儒蝉蜕锡箔叵攒成菜畦斑蝥眼高手低二、感悟中心1)作者经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小孩时代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描绘,揭穿和批评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完全否认。
2)经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小孩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天真、欢喜的心理。
三、要点句分析1、如何掌握“先生”这一形象?为人正直,拥有反帝的爱国思想。
平易可亲,爱惜学生。
博学,但受封建思想影响,教课方式和教课内容比较约束小孩的发展。
2、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给百草园增添神奇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小孩乐园的情味。
3、第一自然段中,“确实”“仿佛”两个词能否矛盾?不矛盾,由于它表达了两种意思。
“仿佛”是指作者对那次会面印象不深刻;“确实”是指追想童年生活,那种快乐记忆犹新,故用必定的语气。
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字词衣襟掸子徘徊肿胀栅栏骊(lí)歌嘱咐惧怕花园抽屉廊檐玉簪花蒲公英知交半零散二、感悟中心经过对“我”参加毕业典礼前后过程的描绘,及其所引出的爸爸对“我”教育的一系列回想,刻画了一个严苛而慈祥的父亲形象,也表现了“我”对爸爸的崇拜和,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真切领会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出了一份爸爸和女儿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厚重感情。
三、要点句分析1、“花”在全文构造中起着如何的作用?作为线索贯串全文。
2、连续两次写到“快回家去”,这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急于想回家向爸爸报告一天的状况和自己的收获的心情,以及对爸爸的挚爱的感情。
3、"爸爸的花儿固然落了,但却结出丰富的果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爸爸的眼里让“我”严格要求自己,爸爸的鼓舞也让“我”坚毅。
当爸爸逝世时,“我”的镇定意味着“我”已成熟。
4、文章最后两段在构造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1构造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要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1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3.用恰当词浯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盈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兴趣。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1.重点:第2段(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详细描写的事物(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详细描写的事物(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2.动作描写:P5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3.P6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一、重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 花骊lí歌花圃pǔ 懒惰duò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教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单元字词汇总1.邓稼先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昂á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
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
何妨一下楼钻探:动词,这里是钻研的比喻说法。
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高标:名词,很高的标准。
标,标准。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安顿:安详,安稳。
阿司匹林:一种解热镇痛药。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一)课文字词详解孙权劝学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