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云南看云 沈从文
三、写作特点 1.善于写景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映衬和形象的描绘等多种手法,
出神人化地描写了云南的云的特点。首先,作者从云的色彩、 云的形态、云的风度几个层面,写出了云的地方性特征。用形 象的比喻写出各地的云的不同:“河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 来似乎就可作窝窝头”;青岛海面的云“天空如展开一张锦 毯”;云南的云“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有时 黑得如一片漆”。其次,通过对比映衬凸现云南的云“黑而 秀”“变化得出奇”“色调出奇的单纯”的特点,文中写道: “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惟有云 南傍晚的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 好。”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云南的云“黑而秀”特征。再次,文 中用“活泼”“朴素而亲切”“粗中有细”等词语,赋予云以 人的性格与个性,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化选择与城市文化价值的格格不入。然而,更引
人注意的是,身处现实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理性
精神,使“我”也无法再沉浸在过去的牧歌世界里,
一如既往的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在追寻过
去生命同时,他紧接着说道:“生命随日月交替,而
有新陈代谢现象,有变化,有移易。生命者,只前
进,不后退,能迈进,难静止。”对于这种瞻前顾
中表达自己对故乡深沉丰厚的情感,从容舒缓的笔调 和诗性的表达方式既展示了复杂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 又流动着其中挥之不去的孤独与哀愁。
(三)语言风格 在现代汉语中糅入大量的古词语却不失朴素与自然,
形成一种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作品赏析——《云南看云》
一、思想内容
本文由对卢锡麟先生的摄影的观感,写到云的地方性 与风土人情的关系,突出了云南的云变化出奇、素朴 单纯和黑而秀的特点。作者通过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 赏,表达了对当时国难当头却只重眼前利益,沉溺于 自我麻醉中的众生的一种呼唤和痛苦的叹息。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 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 写。
主要著作:
小说集:《边城》、《长河》、《蜜
柑》、《雨后主其他》、《神巫之爱》、《旅 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 小史》、《月下小景》
散文:《记丁玲》《从文自传》、《湘
行 散记》、《湘西》
文论:《费油存底》及续集、《烛虚》、 《云南看云集》、《沫沫集》、 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创作《边城》时正生活在国民党统 治下的城市里,由于 对社会政治的疏离、 对都市人生的厌倦和对现实人生的困惑, 他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 托在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人物分析:翠翠
主人公翠翠,是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
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 长期生活在 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 澈透明的性格, 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 看着老人向那些 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 钱,过着勤俭、宁静的 生活。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 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 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 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 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 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 送,从此暗暗倾心。至此,作者向 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 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 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 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 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 和对恋人的思念, 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 “这个人也许永远 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 着传统的方式,平 和地生活着、等待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 过这一人物在 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 讴歌了象 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 的说明”
散文家:沈从文(中国)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沈从文:中国散文家人物简介
DOCS
01
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沈从文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早年求学经历
• 1917年赴北京求学
• 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 后因病辍学,辗转于各地
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是当时湘西地区的政治、
深入挖掘
沈从文的人物塑造技巧与方法
深入生活,真实描绘
• 通过深入生活,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 真实、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
细腻的心理描绘
•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腻描绘
• 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和丰富
环境与人物的交融
• 将人物置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 通过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
沈从文的人物价值取向与现实意义
•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03
历史与文化反思
•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和探讨
• 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倡导民族文化传承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技巧与影响
创作技巧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 沈从文的散文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笔优美,描绘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受到沈从文的启发和影响
• 散文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 对人性、民族、历史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 散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亲友的真挚情感
• 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沈从文的散文• 以湘西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 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边地湘西的歌者-沈从文
195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 新中国成立 后曾在历史博物 馆为展品写标签 ,后从事文物研 究,出版有《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 》等著作。
青岛的沈从文故居
二.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 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 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 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 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 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 《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黑凤集》等 。
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通过都市生 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有
《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自杀》《来 客》等。
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情 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性 的“湘西世界”,并 以此作为病态都市世 界的具体对立参照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看,地域生态环境对 文化个性的形成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
•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 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 开始学习写作。
•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 》、《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 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 艺》周刊。
•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 编文学刊物《红黑》。
30年代的沈从文
• 1930年起,先后 在武汉大学、青岛 大学任教。1933年 返回北京,9月接编 《大公报·文艺副 刊》,并主持《大 公报》文艺奖,有 力地扩大了京派的 影响。
边地湘西的歌者
——沈从文
一.沈从文生平简介 二.文学创作 三.代表作《边城》 四.其它文学作品 五. 文学影响及评价
沈从文和张昭和
中国现代文学 第十二章 沈从文
B、小说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其出色,以浓浓的画意显示了沈从 文的特色。 C、纯朴的、散文诗歌化的语言。
(二)《萧萧》
1、“怒而不怨,哀而不伤”的谴责方式。
2、思想题旨: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执着于生命的安乐与长久而 轻视对生命的超越这一重要特色。它造就了中国人“知足常乐”、 “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养成了中国人思维的惰性。 3、艺术特色:祥和、舒缓的风俗画,宽容、淳朴的人物心态。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 《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 《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湘西》等。
2、思想主题 描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充满爱和美的人际关系。边城的优美首先 在于人自身的美好 。 3、艺术结构 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是一种散文化的笔法,各种生活片断相互穿 插。作品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遐想 。 4、艺术特色
A、《边城》是沈从文供奉着理想的“希腊小庙”,是沈从文小 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是生活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是未被现 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生形式的极致,是“神性”的 表现。
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 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 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 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 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建国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 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 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 《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 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 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 文文集》等。
沈 从 文
沈从文创作历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1917年小学毕业, 参加当地的土著军队。20岁时只身一人闯到了北京。 考燕京大学名落孙山。 第一篇作品《一封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付邮的信》1924年在 《晨报副刊》上发表,步入文坛。1934年创作著名中 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抗战爆发 以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 学任教。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1964年完 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 多产作家
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 城时,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 一户单纯的人家。这人家又一个老人,一个女孩 子,一只黄狗。”
人性的“希腊小庙” 小说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 “二是梦的现象”;写小说“必须把‘现 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
沈从文的其他小说
1、《长河》 挽留破碎与无奈的哀悼 2、《八骏图》 智识者的反思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城乡对照的两个 文学世界
“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 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 理解”。 人生体验和“角色认知” “乡下人”
“两个文学世界”: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富路。这富路将
牧歌情调和“理想人生形式” ——《边城》
……过渡上一看老船夫不见了,早早辫子上扎了 白线,就明白了那老的已作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 安安静静躺到土坑里去了,必一面用同情的眼光 瞧着翠翠,一面就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去。“天 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 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意思,心里酸酸的,忙把 身子背过去拉船。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 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边城》《神巫之爱》,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两个方面。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是名副其实的“大杂家”。
在创作界,沈从文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好作家之一;而学术上,他开启的名物研究,影响深远,至今追随者甚众。
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著作。
1958年后,他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
2020/4/7
8
五、人物评价
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
城》沈从文先生在北京(1983年) 、《湘西》、《从文自
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
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 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 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 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 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 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 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 于北京,享年86岁。
9
谢谢
一曾子芳
2020/4/7
10
2020/4/7
4
孩童趣事
二、人物轶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
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
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
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
初次授课 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
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 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 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 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 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 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 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 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 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 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 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 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 “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 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成功。”
沈从文
合肥四姐妹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分别嫁 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 思。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包括个部分的容, 一是湘西世界,二是都市人生。沈从文希望 用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来对照现代都市文 明的丑恶。
2、翠翠的形象
《边城》中对翠翠的一段描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 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 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 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 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 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 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 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 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 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 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 寒,身体发育受了阻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 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 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 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 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 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 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 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 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 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 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 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 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2人物原型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德鸿,字湘南,号柯亭,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湘潭县的一位知县。
他自小受到优良的教育影响,培养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沈从文的创作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对乡土题材的追求沈从文在创作中常常选择乡土题材,通过描绘农民生活、山水田园等场景展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美好与真实。
他对土地、自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对人性的关注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人性中的善良、美好以及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困惑与挣扎。
三、沈从文代表作品赏析1. 《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西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女主角荷花成长经历和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传统乡村社会中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艰难历程。
小说以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与家族压迫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2. 《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湖南省进行考察和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和乡村生活。
通过对湖南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沈从文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湘潭。
四、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动乡土题材的发展沈从文以其对乡土题材的追求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题材创作的发展。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介绍
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让沈从文 一见钟情,使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 的求爱历程。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 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 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于是, 她带着沈从文的一沓子情书去见了胡适校 长。 胡适却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的回答倔强而骄傲,“我顽固地不 爱他。” 4年的时光如水,“顽固爱着”的沈从文 终于打动了“顽固不爱”的“三三”的心。
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 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 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 《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 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 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边城》、 《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 《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 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 中国游记》,论文集《废r邮存底》(合作),文集 《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 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 史》等。
经典语句
•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局却又宿命的必然 •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 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 翻 • 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 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 更深一层的理解。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 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 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 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 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等。湖南凤凰 (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 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 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 生活。 1923闯入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至 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 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8》等 文艺副刊主编;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 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 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所任研究员。
1922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 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 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 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 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 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 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 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 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 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 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 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 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 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成名非常快
1923年学习写作,
1924年发表文章, 1928年则成为上 海的中国公学的 讲师,兼《大公 报》等报的文艺 副刊的副主编。
小说的成就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众多前辈
的肯定。 鲁迅可说是体裁家,沈从文则是文体家。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男,1958年1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市,中共党员。
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无线电电子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
党校研究生院,获政治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
管理学院,获高级宏观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
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沈从文的职业生涯始于1983年,曾任湖北省共青团省委常委、宣传
部副部长等职务;自1986年起先后任湖北省新抚县委常委、秘书长、湖
北电力公司总经理;2001年至2004年任湖北省煤电厅厅长;2004年任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2005年任中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6年1月至2020年
6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
2020年6月起任辽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省政府副秘书长。
沈从文是中国煤炭工业和中国电力工业的国家战略发展专家,以及国
家能源领域战略规划专家,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经验。
曾获
国家一等功、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笔名上官碧、甲辰。
苗族。
湖南凤凰人。
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2生平经历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
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陈渠珍湘西护国联军部队办理杂事,后任陈渠珍书记。
陈藏书甚多,沈受益匪浅。
1922年在陈的支持下,沈离开湘西去北京发展。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同年底,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概念
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 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 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 》《文学杂志》。他们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 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代表作家有废名、 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其中以沈从文的成 绩为最大。
《萧萧》
一个处于自然、自在 生命状态的短篇。 有命运的变故,却 没有命运的压迫和 悲剧。
萧萧嫁过了门,做了 拳头大的丈夫的媳妇,一 切并不比以前受苦……等 到第二年春天,萧萧生了 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 响洪亮,大家把母子俩照 料得好好的,该吃鸡吃鸡, 该补血补血,一家人都喜 欢那儿子。生下的既然是 儿子,萧萧就不用嫁到别 处去了。
3.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 性。认为作家应该“习惯于情绪体操”。 4.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又被称为“文字 的魔术师”。
第二节 《边城》
沈从文说:创作《边城》的目的,不 是要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 而是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 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为人类‘爱’字做一个恰如其分 的说明”。
• 教授戊 六朝文学史专家:离婚者,对女人 颇愤慨。 • 教授庚 经济学者:爱一个25岁女子,却捉 摸不定。 • 历史学者教授辛: “简直是个疯子”。
《绅士的太太》 嘲讽都市上流社 会的堕落。
“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你们 的石头打她的妇人,我是为 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2、湘西世界
• 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 的人生形式。表现为他对所谓“神性”的赞 美。 • 小说整体上展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现实 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 达士先生 作家:写信给未婚妻报告其他 七位教授情况。 • 教授甲 物理学家:书桌上是全家福,帐 子里却是半裸体女像。 • 教授乙 生物学家:声言独身却迷恋海滩 上女人脚印。 • 教授丙 道德哲学家:自称没有恋爱神经, 但每提起美丽的内侄女却异常兴奋。
• 教授丁 史汉专家:主张默爱一女,俟其四 十岁后再向其表白。
三、沈从文小说的艺术成就
1. 独特的文学理想。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 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 。与政治疏离 而与人性亲近。 2. 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淡 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书写自然美。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 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 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 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 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 是“人性”。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萧萧》的结尾:
• 儿子名叫牛儿,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 妇年长六岁。媳妇年纪大,方能诸事做帮手, 对家中有帮助。
• 这一天,萧萧刚坐月子不久,孩子才满三月, 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 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萧萧》不写童养媳萧萧没有实现的女 学生的梦想,也不写其被引诱又被抛弃 的爱情悲剧,而写一种乡野中自然的生 活状态。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着。
• 抗战爆发以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 在北京大学任教。 • 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1964年完成 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 • 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老年沈从文
二、沈从文的文学世界:都市和湘西
•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的数量很大,是现代作 家中成书最多的。 • 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是“两个世界”——“湘 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沈从文与夫人 张兆和
• 1933年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年。 ①9月与张兆和结婚。 ②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③创作进入佳境。创作代表作《边城》。 ④引起“京派”“海派”之争。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 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 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 年龄的人。”
2、理想人生形式。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 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 “边城”世界。在浪漫主义的格调中回荡 着历史的悠长的余音。
• 《龙朱》 • 《媚金•豹子•与那羊》 • 《月下小景》 作者有意从中提取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形 式。充满神话色彩。爱情成为诠释生命 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白耳族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 母全曾参预过雕塑阿波罗神的工作,因此把美 的模型留给儿子了。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 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象狮 子,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 是力。是光。种种比譬全是为了他的美。其他 的德行则与美一样,得天比平常人都多。
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 都是风俗文化型作家。老舍 写市井风俗文化,沈从文写 乡土风俗文化。老舍是京味 小说的开创者,沈从文是湘 西小说的集大成者。
1902—1988
•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 鲁迅” (美· 金介甫)
• “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 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 王”(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第一节
一、传奇人生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湖南凤凰县人。 • 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当地土著军队。 • 1922年只身闯北京。求学艰难,谋职不成,生 活陷入困窘中。 • 1923年得郁达夫帮助。
沈从文离开湘西 去北京时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 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直到1932 年。结识张兆和。
1、都市世界
• 以自然文化的价值尺度对都市文明进行嘲讽 和批判。是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 • 以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为题材的占有极大的比 重。《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
讽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最著名之 作。所谓“八骏”指八个教授。但这 “八骏”却是被现代文明和学识堵塞了 正常心灵的衣冠俗物。
在每一个妇人身上,一群水手这样那样作 着那顶切实的梦,预备将这一月储蓄的铜钱和 精力,全部倾倒到这妇人身上,他们却从不曾 预备要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若说这生活还有使 他们在另一时回味反省的机会,仍然是快乐的 罢。这些人的心,可说永远是健康的,在平常 生活中,缺少眼泪却并不缺少欢乐的承受。
——《从文家书》
• 沈、张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影响很大。 其湘西小说女主人公往往以张兆和相貌肤 色为原型,“黑而俏”。 • 小说人物:“翠翠”、 “三三”、“夭 夭”。
“京派”背景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 指责上海作家的商业化,引发论争。同年12 月苏汶发表《文人在上海》回敬沈从文,反 对用“海派文人”一词。鲁迅批评两派: “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要 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 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 在《边城》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善和美的化 身。老船夫古朴厚道;顺顺豪爽慷慨;天保 豁达大度;傩送热情正直;杨马兵热诚质朴 等等。
70多岁的老船工50年如一日,勤奋地为 人们摆渡,从来不多收一文钱;头面人物船 总顺顺并不恃才傲物,而是一位古道热肠的 通达之人;天保、傩送兄弟俩虽然都爱着翠 翠,但并没有争斗而是以对歌的形式公平竞 争;杨马兵并不记恨早年追求翠翠母亲而遭 拒绝,老船工死后他成了翠翠唯一的信托人。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 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 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 表作。”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一、《边城》情节
作品以湘西小山城茶峒为背景,描写了一 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
小说的结尾: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 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 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爱情 悲剧体现了自 然状态中美好 的人性。
造成爱情悲剧的 既不是社会环境,也 不是文化,更不是人 性恶,而是人性善。 悲剧之所以发生,最 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 天真、纯洁
小说主旨:借美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表
达湘西生活的宁静和民风的淳朴,寄托 作者的理想。
二、《边城》的文学理想/艺术特色 1.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还写了茶峒民性的淳厚:人们重 义轻利、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 客,人人都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 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 还更可信任。”
♦总之,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淳朴、 亲善、宁静、和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性美与人性美,作 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性的风俗画,一首 讴歌人情的赞美诗。
2、古拙的湘西风情
——关于翠翠的经典描写
• 这个叙述首先强调翠翠是自然之子,翠翠是 山水中的活物,是与山水、与大自然浑然一 体的,大自然给了她一切,她的美丽健康纯 洁,天真活泼,俨然一只小兽,“俨然”二 字显然在表明这“兽”的境界是最高境界, 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 翠翠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生命形式,是 能与大自然本能地融为一体的生命,没有沾 染一切人事间的是非功利思想,这正是沈从 文所理想的纯净、健康的人性的象征。
17岁的翠翠更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 恬静、美丽纯洁的少女,是作者理想中 爱与美的化身。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 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 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 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 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 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 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 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湘西的山水画和风俗习 惯。远山,溪水,白塔,竹簧等风景;捉鸭 子、赛龙舟、唱山歌等风俗。既为人物的刻 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环境的铺垫,又使 边城茶峒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