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8(第1课时)-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景物描写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芦花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通过自然景物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情况?”(如:快乐时看到的天空更蓝)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芦花荡》中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之间的联系。
最后,我认为在课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非常重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景物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探讨课文中的芦花荡景色变化如何与主人公心情的波动相互呼应,表现出主人公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2)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学生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艰苦生活、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投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投影: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芦花荡》(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3、中招考点:
通过对河南近8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作家作品、字音、解释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仍是中招考察的对象。

4、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作家作品、及重点字词等基础知识仍是需牢固掌握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多次证明,此部分仍是学生的失分点,需要强化记忆。

而复述故事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及故事的写作背景;
2、能识记重点字词;
3、能把握故事情节,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作品的方法思路。

(重点)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课上抽查落实。

针对目标二: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三: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情节,复述故事。

四、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⑴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芦花荡教案(多篇)

芦花荡教案(多篇)

芦花荡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芦花荡》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背景。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芦花荡》的故事梗概。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学生分小组阅读故事,概括主要情节。

2. 小组分享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情况。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阅读故事,分析人物形象。

2. 小组分享人物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情况。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探讨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和寓意。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主题。

2. 小组分享主题探讨,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2.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情况。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识别故事中使用的文学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识别故事中的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

2. 分析这些文学手法对故事表达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阅读故事,找出并分析文学手法。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芦花荡》一文,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蹈形式和意义。

(2)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字词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课文的正确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文《芦花荡》。

3.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道具和背景音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导入《芦花荡》的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舞蹈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发学生讨论:你们了解过哪些中国传统舞蹈?你们对传统舞蹈有什么看法?步骤二:阅读理解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朗读课文。

2.教师边朗读边讲解生词和短语。

3.学生带读课文,教师批评指正并给予表扬。

步骤三:课文分析1.通过讨论课文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创造自己的舞蹈或手势,然后展示给全班。

步骤四:文化拓展。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2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勇敢、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

2.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

4.精讲点拨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4.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写作训练5.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练习。

5.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短文。

3.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提高了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

2.教学过程紧凑,环节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性。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第1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第1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芦花荡第1课时●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最新整理《芦花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整理《芦花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整理《芦花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

《芦花荡》(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ylxufu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河北白洋淀)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一边阅读一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

提防di1 疟子yao4 寒噤jin1 吆喝yao1he 蹿cuan1 仄ze4 飒飒sa4sa4 泅水qiu22、阅读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大意正确即可)四、研讨探究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主人公:老头子。

八年级人教版《芦花荡》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芦花荡》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芦花荡》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

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

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

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

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2。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

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

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

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

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

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老师讲解,辅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任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复述课文内容,收集冀中地区抗日的相关资料,有条件的阅读孙犁的《荷花淀》。

第一课时要点: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一、导入课文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嘎子生活在冀中平原上的白洋淀地区,这里水域辽阔,景色优美,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芦苇泛金黄色;冬季泊似碧玉。

而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像嘎子这样的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二、检查预习1.你对作者孙犁有哪些了解?2.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3.字词学习浸疟寒噤蹿仄歪飒飒泅尖利能耐悠闲阴惨央告月明风清张皇失措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课文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回答)(1)环境:敌人包围着的苇塘(交代了背景——抗日战争)(2)人物:老头子(任务、年龄)、战士(乐观)、敌人(监视)注:括号内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确3.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复述故事。

芦花荡教案(第一课时)

芦花荡教案(第一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其作用,深入分析,突破难点
学生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人物的解读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小说塑造人物方法和特点的关注和学习
深化主题
总结本课重点
板书设计
老头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白洋淀人民:自信乐观爱国
6、主题解读: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7、本课总结:
应该颁发这个勋章,并要为这个老头子写下一首英雄赞歌。
英雄赞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
赤手空拳骇敌胆,丹心烁烁我旗扬。
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万载忆苇荡。
男女老少皆强兵,中华伟业千秋长。
二、预习导航(完成学案)
1、回顾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导教案
使用时间
课题
芦花荡(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课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爱憎分明爱国智勇双全精明能干过于自尊和自信慈祥柔情
3、小组讨论: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有十分的意思还有过头的意思,要一分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过于自信的表现: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问题突破
1、快速浏览课文,从老头子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概括小说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设计(二)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